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考复习知识结构图01

语文高考复习知识结构图01

语文高考复习知识结构图
说明
1.这份图是语文高考复习的知识结构图,分为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
2.第一、二、三三个板块的体例如下:
§1考纲要求(蓝色字体)
§2具体考查内容
一、分类知识名目
(一)解题指导(红色字体)
(二)内容解说或举例(紫色字体)
(三)典型例题(绿色字体)
3.第四板块现代文阅读由于其特殊性,体例另排。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知识点的知识举例从略,学生可以自查相关工具书。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
§1考纲要求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应该能力
1. 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 词语(包括成语的)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欠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 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5. 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6. 常见修辞方法及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7.标点符号的使用。
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2具体考查内容
一、 正确识记字音。
(一)解题指导
1.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
2.注意区别形近字。
3.注意区别多义多音字。
4.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5.注意一些常见误读。
二、汉字的正确书写。
(一) 解题指导
1.注意笔画错误。
2.注意偏旁错误。
3.注意音同错误。
4.注意形近错误。
5.要以音辨形。
6.要以义辨形。
7.根据语义辨形。
三、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一) 解题指导
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对象不同。
(2)词义轻重不同。
(3)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3.从用法上辨析。
4.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5.结合语境辨析。
(二) 常见易混词举例
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
陈述意愿用反映,引起评论用反应;总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
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
由此造成用以致,延伸扩大用以至;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
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原来意图用本意,本来意义用本义;
开始使用用启用,重新任用用起用;具体财物用物资,客观事物用物质;
支配管辖用权

力,享受权益用权利;总加数量用总和,综合起来用总合;
衡量检查用考查,实地观察用考察;彼此响应用相应,互相衬托用相映;
超过限度用过度,转入下段用过渡;付诸执行用施行,尝试办理用试行;
边线分界用界线,事物性质用界限;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
和平条约用和约,简单合同用合约;非常急速用急遽,变化迅速用急剧;
查实证明用认证,证人证据用人证;全军首领用统帅,统辖率领用统率;
欢乐兴奋用欢欣,喜爱心情用欢心;马上立即用及时,到预定时用届时;
部下属下用部属,安排布置用部署;启发有悟用启示,公开声明用启事;
已得利润用赢利,谋求利润用营利;推卸摆脱用推脱,借故拒绝用推托;
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节约剩余用节余,结余存额用结余;
不再进行用停止,受阻不前用停滞;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
爱护培养用抚育,精心喂养用哺育;含混不清用隐晦,顾忌不说用隐讳;
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简明扼要用简洁,直接了当用简捷;
某时形势用时势,一个时代用时世;一定要做用须要,一定要有用需要;
到期为止用截止,到何时候用截至;学习经历用学历,学习水平用学力;
精神智慧用神智,知觉理智用神志;配合适当用协调,和谐统一用谐调;
法律条文用法制,依法治国用法治;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
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反复强调用申明;公开表态用声明。
同一比较用越发;不同比较用更加。专门技术用技能;技巧手艺用技艺。
改变看法用刮目;畏惧害怕用侧目;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
调查案情用查访;观察了解用察访。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
人地相同用一起;时间相同用一齐;提出主张用建议;提出批评用意见。
说人坏话用毁谤;无中生有用诽谤。有利作用用效力;速度成效用效率。
主观忍耐用坚苦;客观环境用艰苦。内部含有用包含;请人原谅用包涵。
互相衔接用联接;结在一起用联结。不公待遇用委屈;事情底细用委曲。
不当谋取用牟取;设法取得用谋取。让其认识用引见;推荐别人用引荐。
各方聚集用会聚;由少到多用汇聚。法令条例用颁布;公开发布用公布。
无发言权用列席;参加会议用出席。一人一事用专集;某一内容用专辑。
超出一般用突出;高于周围用凸出。移交嘱咐用交代;坦白罪行用交待。
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人事联系用结合; 器具物品用接合。
容纳不气用接受; 收下接纳用接收。毫不动摇用坚忍;毫不

间断用坚韧。
由此及彼用启发;独立领悟用启示。零碎不整用片断;截取一段用片段。
现实世界用尘世;世俗之事用尘事。审阅决定用审定;审阅修订用审订。
不以为耻用不耻;不愿提及用不齿。小孩晚辈用抚养;平辈之间用扶养。
接受教育用受业; 传授知识用授业; 头部手部用化妆; 衣着伪装用化装。
劝戒之语用箴言; 实话实说用真言。 事物不见用消失; 时间飞走用消逝。
穿过连通用贯穿; 从头到尾用贯串; 军事调查用侦察; 公安调查用侦查。
申诉理由用申辩; 公开辩解用声辩: 发怒瞪眼用瞋目; 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 环境建筑用幽雅。 精神振作用发奋; 辱后努力用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 切身大事用终身。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工作技能用本领;活动能力用本事。根本属性用本质;实际属性用实质
独占独揽用把持;幕后控制用操纵。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
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串改。
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用出身。时间推移用度过;水道难关用渡过。
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毫有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
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风飘浮用浮浅。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
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
从无到有用开辟;从小到大用开拓。毫无限制用滥用;毫无道理用乱用。
利益损害用利害;剧烈凶猛用厉害。相对比较用年轻;绝对年段用年青。
不是经常用偶尔;意外发生用偶然。品尝欣赏用品味;含量档次用品位。
数量足数用实足;十分充足用十足;实地验证用实验;试探观察用试验。
掌握熟练用熟习;了解深透用熟悉。一如既往用一向;始终如一用一贯;
程度延伸用以至;由因得果用以致。学问深广用渊博;知识宽广用广博。
用于否定用捉摸;反复思索用琢磨。毫不勉强用自愿;个人决心用志愿;
中途停止用中止;最后结束用终止;出现迹象用征候;出现病状用症候。
精神集中用贯注;倾注注入用灌注。
四、正确使用成语。
(一) 解题指导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2.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
3.注意望文生义现象。
4.注意成语的多重含义。
5.要区分那些易混成语。
(二)成语误用举例
1、望文生义
风声鹤唳: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错用例句: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万人空巷:指街、巷里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

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错用例句: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当一无所得。
错用例句: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安步当车:安,不慌不忙;步当车,以步行代替坐车。
错用例句: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大坝。
弹冠相庆:弹尽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常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错用例句:教师安居工程四号楼落成,领到钥匙的老师弹冠相庆。
2、褒贬失当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错用例句: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骛地进入中国。 2、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错用例句: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地枪战,仅半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处心积虑:做事费尽心机。贬义。
错用例句: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
错用例句: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之多,写也写不完。
错用例句: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3、对象用错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宏伟壮丽。
错用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虫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错用例句: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汗牛充栋:牛拉装书的车出了汗,屋子被书堆满。形容书籍很多。
错用例句: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洗心革面: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用在刊物上不符)
错用例句: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蓬壁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错用例句: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

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4、不合语境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大自然的创造,形容技艺极其精妙。
错用例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指一批学生。
错用例句: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望其项背:指能够看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错用例句: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错用例句: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错用例句: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强调的是感情,句中说不自觉地摇头可以用“身不由己”)
5、重复累赘
遍体鳞伤:全身的伤痕像鱼鳞那样密。形容受到严重摧残,伤势极重。
错用例句: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错用例句: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决不能见到别人的工作待遇高就见异思迁,打起“跳槽”的主意。
如获至宝:好象得到最珍贵的宝贝。
错用例句:他及时送来了我久想得到的书《围城》,使我有好象如获至宝之感。
6、注意双重语意
1、 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贬义);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中性)。
使用例句: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2、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也形容处世圆滑,善于投机(贬义)
使用例句:他生活底子厚实,知识渊博,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一挥而就。
3、 平铺直叙:写文章平淡无味,重点不突出(贬义);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地叙述(中性)。
使用例句: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7、理解错误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错用例句: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不名一文的破布。(错误理解为不值钱)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的后面,前后不相称。
错用例句:原文结构完整,衔接顺畅,修改者在

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过度句,真是狗尾续貂。(与句意不符)
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错用例句: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褒词贬用)
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含轻视意。
错用例句: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有的同学不以为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是要吃大亏的。
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错用例句: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球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五、辨识修改病句。
(一) 解题指导
辨析与修改病句方法点拨
1.语感审读法。语气不能畅,应做进一步检查。
2.语法检查法。分清主干与枝叶,梳理其间关系,审视是否有残缺、赘余、搭配不当。
3.句意分析法。
(1) 句首有介词短语,注意检查是否残缺主语。
(2) 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其各项能否与相关的词语搭配。
(3) 定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4) 句中有肯定与否定相迭(或正面与反面)的短语,审视是否照应。
(5) 如果否定和反问,看看否定是否恰当。
(6) 如有数量、范围或程度词语,审视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7) 句中有谦敬词语,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4.分析逻辑关系
(1) 分句较多,注意是否有偷换主语。
(2) 并列结构短语,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
(3) 分句的语序,要符合逻辑事理。
(4) 如果是复句,要注意关联词的位置。
(二) 病句类型举例。
1语序不当
(1)关联词位置不当。
例:过去,内地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2)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3)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4)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5)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示领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数量短语+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性质的名词。
(6)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时间的名词或短语+表处所的名词或短语+表范围、程度、语气等的副词+表情态的动词或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我们再也不是

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例: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9)数量词位置不当。
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10)、顺序不符合习惯:
例:爱荷华州长罗伯?雷从100多英里以外的首府逖?莫因和夫人开车赶来参加宴会。
(11)不合乎事理。
例: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卫生方便,欢迎选购。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症
例: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动词未带宾语。
例: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3)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6)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7)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8)、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9)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10)同义重复。
例: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
(11)并列意义包容。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4、结构混乱
例: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5、表意不明
例:他背着经理和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到了两家银行。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为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了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七、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一)解题指导
1.简明的要求
(1)没有多余重复或可有可无的词语。
(2)表意清晰,不产生歧义。
2.连贯的要求
(1)话题要统一
(2)注意照应、过渡
(3)顺序要合理
(4)衔接要自然
(5)文气要贯通
(6)意境要和谐一致
3.得体的要求
(1)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2)考虑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特点
(3)要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
(4)要符合表达目的因素
(5)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特点
(6)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
八、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标点规律总结
1、 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 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 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 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 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 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
1. 非疑问句用问号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 倒装句中间号前置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3. 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4. 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5.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6. 概数用顿号
"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订的样子。"
7. 集合词语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8. 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9.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10. 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13.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14.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5.直排引号用于横排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16.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九、语句扩展、语段压缩
(一)解题指导
1.语句扩展的原则
(1)不是句式变化,因此要不删减原字词,不变化原句语序,不随意改变原句句型。
(2)合理性原则: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合乎原句色调、风格和意境。
(3)新颖性原则:不仅要包蕴原句,而且在通顺、具体、形象、透彻。
2.压缩语段的方法:
(1) 改写中心法。
(2) 摘要组句法。
(3) 筛除次要信息法。
(4) 合并同类信息法。
十、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一)解题指导
1.改写句式的指导。
(1)熟悉各类句式
①四种常用句式
②主动句和被动句
③肯定句和否定句
④常式句和变式句
⑤长句和短句
⑥单句和复句
⑦整句和散句
⑧口语和书面语体式
(2

)“不失原意”“符合要求”是改写的基本原则。
2.仿写句式的指导。
(1)分析句子结构,按照结构仿写。
(2)根据修辞特点,把握相关要求。
(3)分析句子含义,把握意义指向。
(4)分析例句的内部组合与衔接照应。
(5)品味其中的感情色彩。
十一、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解题指导
1.经常与连贯、病句、仿写结合起来考。
2.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学会对其做动态辨识。
3.结合阅读材料的语境,理解常见修辞方法对表意的作用。
4.写作能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二)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十二、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十三、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韵文:歌谣、辞赋、诗、词、曲、赞、铭、诔
2.骚体:楚辞体
3.辞赋:汉代,兼具散文特点的诗。
4.乐府:魏晋至唐可入乐的诗歌。
5.歌行:音节、格律较自由、富变化。
6.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形成于汉魏六朝。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较自由。
7.近体诗(今体诗):盛行于唐的律诗与绝句。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有严格要求。
8.律诗:八句四韵,称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9.绝句:四句,分五言、七言。平仄,用韵有一定规则。
10.四言诗:上古时期的诗歌。
11.长短句:词的别名。依曲调的节拍而定句的长短。
12.小令:一是指词之短小者,一是指散曲的一种体式。
13.传状:记人物生平、事迹,分传记与行状两种。
14.序跋:附于作品前后,兼议论与抒情。
15.檄文:用于责罪、晓谕、征召的文书。
16.尽牍(信):又称书、启、笺、札、简、帖等。
十四、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略。
第二板块 文言文阅读
§1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1. 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 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 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4.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 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2具体考查内容
一、文言实词
(一) 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 常见古今异义举例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绝境 无论 用心 稍稍 更衣 无日 殷勤唧唧 豪杰 卑鄙 往往 何苦 其实 肉食 鱼肉 不过 左右 春秋 结束陇断 约束 大风 交通 一切 虽然 操持 宣言 烈士 牺牲 扶老 秋天
可恨 留意 举手 老子 鞠躬 一毛 怠慢 口告 不好 丈人 风流 操持
开张 学者 妖怪 有意 山东 不避 人情 县官 致意 反复 从容 便宜
故事 南面 可怜 逢迎 同志 指示 行为 可以 至于 感激 智力 具体
(三)解题指导
推断词义的方法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2.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本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例:楚王贪而信张仪
例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例: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例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
6.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7.代入推断法:做选择题时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例句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例句正确。
二、 文言虚词
(一)解题指导
1. 文言实词要看本词,文言虚词要看关系。
2. 要与课本联系在一起。
(二)大纲规定的15个常用文言实词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三)15个常

用文言虚词用法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例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
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则
1、 连词
① 表示承接关系。
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 表示假设关系。
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 表示并列关系。
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介词。
①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② 起提宾作用。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④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例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⑤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例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3、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例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3、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 于是,就。
例 因谗之曰(《屈原列传》)
2、 依靠,凭借
例 因河为池。(《过秦论》)
3、 趁着,趁此。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通过,经由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因为。
例 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6、 缘由,机缘。
例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7、 沿袭
例 因遗策 (《过秦论》)


1、 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8、 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1、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助词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 表示判断语气的。
例: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表示肯定语气的。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3疑问语气的。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示感叹语气的。
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
例: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 词尾,相当于“然”
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3、 兼词,于之。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 第三人称代词。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5、 表疑问。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测度语气。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5介词,相当于"于"。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连词,相当于“和、跟、同”。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例 略
3、实词,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 D (04年全国卷一)
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答案 A (04年北京卷)
三 文言句式
(一)解题指导
1. 句式一般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
2. 积累例句,寻找规律。
(二)常见文言句式举例。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
(3)用“是”表判断。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被动句
(1) 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提宾。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介词的。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5、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四、词类活用
(一) 中学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二月草未芽(《采草药》)
2 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 使动用法。
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 意动用法。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理解文言语句
(一) 解题指导
1. 理解文言语句指的翻译与断句。
2. 翻译时尽量直译。
3. 翻译时的语言考查点。
(1)对文意表达比较关键的重点实词。
(2)勾联文句文段意思的比较重要的虚词。
(3)特殊句式。
六、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一) 解题指导
1. 明确把握题

干,找筛选区间。
2. 综合加工文中信息。
七、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 解题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3. 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
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
6. 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
7. 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
第三板块 古诗词鉴赏
§1考纲要求
1. 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2. 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2具体考查内容
一、理解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指导
1. 从诗歌文本出发,不主观臆断。
2.知人论世,了解古诗词常见情感。
(二)古诗常见情感举例
忧国忧民
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满江红》
怀才不遇
例诗: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羁旅游子
例诗:韦庄《商山早行》
怀古伤今
例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世感怀
例诗:杜甫《旅夜抒怀》
朋友真情
例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游闲适
例诗:李华《闲居》
孤寂冷落
例诗: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

二、把握诗歌意象
古诗的意象,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一)解题指导。
1. 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 概括形象特点。
3. 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二)古诗常见意象举例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折梅:表达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清雅高洁,也表示夏季。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三、体会诗词的意境
古诗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是的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一)解题指导。
1. 描摹诗歌图景,
2. 概括意境特点,
3. 剖析作者思想。
4. 概括意境常用词语。
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二)意境的

不同表现形式:
1.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后,油然而生某种情感。
例诗:黄巢《题菊花》
2. 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些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即“有我”之境。
例诗:欧阳修《蝶恋花》
3.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分界限很清,但实际上情景融合的。
例诗:杜甫《蜀相》
4.寄情于景。
表面看全是写景,其实寄情于景。
例诗:韦应物《滁州西涧》
5.景略情在。
本是触景生情,但写诗时将景略去,直抒胸臆。
例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 分析写法技巧。
(一)解题指导
答题时应该包括
1. 运用的表现手法。
2.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常见古诗技巧举例
1.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例诗:王维《陇西行》
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例诗: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3.衬托
例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对比
例诗: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5.比兴
例诗:苏轼《卜算子》
6.用典
例诗:杜甫《贫交行》
7、虚实相生
例诗:杨巨源《城东早春》
8、象征手法
例诗:白居易《白云泉》
9.比喻
例诗: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10.比拟
例诗:秦观《春日五首》
11.夸张
例诗:李白《望庐山瀑布》
12.借代
例诗:朱敦儒《相见欢》

五、揣摩古诗的语言。
(一)部分语言赏析用词举例
1.语言风格用词。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2.揣摩诗眼用词。
委婉、含蓄、蕴藉、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
3.答题常用语。
a、 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
b、 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c、 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d、 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e、 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第四板块:现代文阅读
§1考纲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类作品。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5.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7.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艺和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

作者态度的评价
§2具体考查内容
一、科学类作品(社科文、科技文)
(一) 理清思路,归纳要点
科学类文章考查理解能力,主要需要逻辑思维。阅读时能够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要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体现,因此这是设题的重要方面。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
科学类文章,必然会涉及一些概念或名词术语,或一些抽象或概括性比较强的语句,需要考生做出解释。
(三)理解并推断。
理解文章信息,并根据文章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这是阅读能力另一种体现。
(四)筛选整合概括表述
从04年开始小阅读放在了二卷,有了表述题。表述题的考查内容仍然是以前的知识点,只不过由选择变成了简述。学生在做答时要筛选整合,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文学类作品
(一)理清思路:包括梳理线索、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文章可以看做一个结构。行文思路是这个结构的体现 。
读一篇文章,先要把握话题、主旨,一般来说话题引入在开头,主旨揭示在文章结尾部分。然后就要理清思路,所谓理清思路,实际上就是分析这段在说什么,那段在说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前边对后边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整体。
(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高考的选文大多体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艺术等较深沉的思考,在确定话题和把握主旨并分析思路后,要分析文章体现的理念与感情。
(三)归纳要点:包括全文的和段落的要点。
归纳要点是每篇阅读必考的内容。在分析思路时我们已经在概括自然段段和各层层意了。但那时的概括缺少全文或全段的背景,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后则要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概括要点。
(四)写法评价:文章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理解词句:根据语境理解特定的词语与句子。
§3 解题指导。
一、 现代文阅读的四个意识。
——文本意识:认认真真读文本,重要的是作者怎么说,而不是我怎么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写(用某个词语、细节、写法)
——话题(或主旨)意识:这篇文章在说什么,为什么说,答题要根据它去想;
——句间关系意识:通过分析句间关系,把握思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统观意识:文章是一个整体,不理解语境就不能真正理解语意。
二、 科学类文章解题指导
(一)解题歌诀
认认真真读文本,把握话题与思路。
仔仔细细对文题,发现变化与错误。
分析句意与关系,可知词句与依据。
筛选归纳并整合,简明概括与表述。
(三)常见解题思路
1.如何把握思路
先通读

一遍文本,大致弄清本文的话题是什么,文中介绍的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是什么,然后找到观点句、结论句(两者统称为主句),支撑句(相对主句而言,有举例、解释、数字、比方、引用等支撑方式)。还要注意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
重要词语往往可以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其含义。做题时第一要分清文中讲了几个关键概念,不要弄混;第二找到重要词语所在区间后结合上下句做分析,一般解释就在其中。
3.推断题的要求
(1) 文中有根据;
(2) 符合逻辑与情理;
(3) 注意程度与范围。
4.筛选整合概括表述的思路。
首先要考虑这道题在问什么,也就是在考哪个知识点。一般来说,还是在这三方面设题:
1. 表述某个词语或概念的含义;
这种题需要“瞻前顾后找信息”,并有统观意识,也就是根据本文或本段的话题,将整篇、整段、几段一起看。
2. 表述某个语句的含义;
这种题思路与第一种题差不多,解释句子实际还是解释词语,是句中的关键词。
3. 表述文章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原理或最新发现。
这种题最常见。做题的核心在于弄清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的本质或原理是什么,找到最核心的话,寻找其中最关键的词语将其连缀成句。这类题要整合的信息区间往往比较大,要有整段、几段甚至全文统观的意识。因此,还是把文章思路理清,特别是句间关系要搞清楚,分出层次以后归纳的要点一般就会比较全了。
三、 文学类作品解题指导。
(一)散文类作品设问角度。
散文类作品常见的设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解说。一般分为三种:
(1)解释重要词语。
注意:①“瞻前顾后”找信息。
②用具体明白的话解释抽象含蓄的词句。
③解释到位,不概括过宽
(2)解释重要语句。
包括
①解释语境含义。
将文本读懂,利用句意和句间关系得出结论。
②解读深层含义。
这种题不只需要把文本读懂,还需要背景知识
解说句子实质上还是解说词语。
③解读思想感情。
这其实比较特殊的解释重要语句题,许多句子作者说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很深的情蕴。这种题的解读要和下边讲的归纳概括联系起来,在把握全文主旨的情况下体会作者在某句话中的情味。
2、归纳概括。
这种问法几乎是每份阅读题都有的,一般分为四种。
①段落要点归纳概括。
第一种是分层概括。做这种题时先要一句一句把段落读完,认真分析这句说的什么,那句说的什么,哪几句可以归为一层,然后提炼出每个层次中的关键词语,做为要点。
第二种是整体概括。这需要掌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