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

《等效电路--电阻的串联》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研究报告

哈尔滨市第15中学校梁枫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类别

《利用计算机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

2.课题简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人文和现场物质环境),创设情景,模拟场景,提供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绩效。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依据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教育科研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面不断地摸索掌握本学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一面不断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的深入研究。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已由热情走向理性。因此我们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标确

定为:一堂立足于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解决物理问题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践,实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最大绩效,引领学生从生活问题走向物理,实现从实际需要到物理知识再到生活实际的完美转化。

本节课的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敏锐准确的捕捉,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深入体会,并通过对等效电路和等效电阻的研究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探究,实现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反思与完善。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利用小阻值的电阻得到大阻值的电阻。

2、会利用实验研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用电器电阻的关系。

3、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熟悉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串联电路的

电阻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掌握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

问题的思路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串联电路电阻关系式的得出过程。

2、利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

问题。

(二)教学难点:

1、从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角度理解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2、明确等效电路的含义,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方法,清楚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电阻关系式,更没有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历,对生活场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体会不足。结合上述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实物理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与和求知欲,以期实现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课题理念指导下的常规教学课,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从解决如何修复已损坏的收音机的电阻元件入手引入课题,再现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成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情感体验。

3、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主要结合信息技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式实验探究学习法,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的同时不仅得到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而且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思维引领、注重能力养成。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探究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复杂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4. 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重点:

1、串联电路电阻关系式的得出过程。

2、利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二)学习难点:

1、从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角度理解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2、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

5、可选器材(可调):

干电池2节、小灯泡2只、5 Ω定值电阻、 10 Ω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单刀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可根据需要分组调整)

6. 教学过程预设

四、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数据略):

1.本节课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及反思:

填表说明:本节课参与数据采集的教师共有4人,每名教师根据不同的观察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采集和记录。要求数据采集教师在相应的空格中填写人数,以便于最终计算百分比。同时,要求教师在收集定量数据的基础上,留心观察课堂中的现象并加以描述,形成定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整理过程中的佐证材料。

2.深入反思

(1) 师生在本节课中的反应及师生对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支持的实际需求。

执教者在本节课中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执教者运用媒体手段娴熟,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引领、带动、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实效,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找到了教师讲解与电教辅助的结合点,精彩的课件成为本节课效果的有力保障,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情感被点燃、思想被激活,使原来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可观可感的实际问题得以完美结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绩效。

(2)信息技术对师生活动的科学有效作用的具体表现:

①学生的能力被提升,学生的思维被引领。

②信息持术的有效运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对照班授课完善实验。

对照班的授课,使本次课题课得到有效的补充与完善,保证了课题研究获得成功。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教学法过程中成功地得到的第一手素材,为今后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这次的实验过程,充分体会到了科研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明晰了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五、课题组反馈及下一步实验方向

课题组全体成员全过程参与了此课的教学过程观察,课前以测量学知识为指导设计了一系列观察量表,在全过程参与本节课的基础上认真填写了观察量表,获得了第一手信息,形成了研究数据。

《等效电路》一课是一节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物理实验),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题实验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定量观察的数据统计来看,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达到73%。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到了极佳的作用,收到了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了教师对于科研课题的深入理解和努力实践。

2、课前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研讨、课上有过程观察和数据采集、课后有数据统计与分析,本节课题课基本实现了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课题开展提供科学实证的作用。

3、实践证明:课题研究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科学地处理好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案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执教的过程中始终以课题理念作为指导,收到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效果。

4、一些课题组成员也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中一些细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如适当调整课堂容量,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能否用电脑动画代替一部分实验内容等。这些建议将有利于执教者与参研教师科学调整下一步研究方向。

下一步实验方向:

1、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电教手段使用的度。电教手段过多,会不会冲击课堂教学,物理教学实验的本质应是什么?

2、能否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能否代替真实物理实验这也是一个问题。办法永远比问题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让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010-12-20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与实施过程的实验报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实验报告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哈尔滨市道外区新一小学赵长清 一、课题自然情况: 1、课题名称及类别: 准备以《如何解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难问题的试验与对策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开展实验与研究工作。(道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课题简介: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老而文明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曾涌现出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与世界十大名著相提并论,受到世人瞩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文学创作的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受到撼动。翻开世界近代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中,没有一部是中国本土作家的大作。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界的悲哀。像鲁迅、老舍等一代文学大师香消玉损后,中国文学创作便走向了低谷,创作队伍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明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纵观中国近代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作品毫无创新意义,失去了创作本身的灵性,甚至有些作品脱离社会实际,无病呻吟,失去了创作

的本身的意义。评价也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种制度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扼杀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致使学生失去了创作的欲望,对作文厌恶。创作过程中应付了事,甚至抄袭。现在学生作文难已经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的杀手,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了我国的文学创作史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当代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经过了大量的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及对我校三至五学年部分学生进行的随机抽取的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作文难主要的原因有: ⑴、学生虽然生活条件优越,见闻丰富广博,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经历的事都是过眼云烟,毫无印象,没有积累意识,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没有形成观察积累的习惯。 ⑵、部分学生虽然也有观察积累的意识,虽然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却得不到家长、教师的赏识。久而久之就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创作的激情。 ⑶、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虽有着极高的创作热情,易于动笔,但由于他们受到生活阅历,写作经验,创作技巧的制约,习作水平自然可想而知了。 根据掌握的有关数据,我们拟定以《如何解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难问题的试验与对策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开展实验与研究工作,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当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难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实验课的调研分析,听取有关专家与同仁们的意见与

免疫试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设计 题目: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姓名:

StreamlineDireetHST分离卵黄抗体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 作者及学号: 一、实验背景 1、卵黄抗体即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lgY),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鸡卵黄抗体。母鸡接受免疫后,在卵黄成熟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G选择性的转移到卵黄中形成IgY。IgY是一种7S免疫球蛋白,分子量180kD,由两条重链(分子量22~30kD)组成,等电点接近5.2。IgY的结构虽与IgG相似,但其Fc段氨基酸组成与IgG相差很大,不结合类风湿因子,不与蛋白A、G以及哺乳动物Fc受体和补体结合。在免疫检测中,可代替哺乳动物来源的抗体,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已经证明特异性IgY对人及动物的许多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其他用于被动治疗的免疫球蛋白相比,IgY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好、可口服等优点,在疾病的免疫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IgY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鸡与哺乳动物的种系关系较远,可产生针对哺乳动物保守蛋白的抗体(在哺乳动物体内难以产生),用于免疫学测定“同时IgY不与类风湿因子 (RF)及哺乳动物补体结合,减少了免疫检测的干扰,提高准确性”。 (2)经特定抗原免疫后,母鸡产生对抗原的持久性应答,可不断获得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其均来源于同一个体,抗体均一性好。 (3)卵黄中的IgY含量明显高于鸡血清中lgG的含量,约为巧一25mg/mL卵黄在相同的免疫时间内,由一只鸡所生鸡蛋中提取的抗体量是由一只兔的血清制备的120倍。 (4)IgY还可抵抗幼龄动物的胃酸屏障作用,并可抗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 鸡蛋提供了廉价易得的IgY来源,从一枚鸡蛋中可获得100~250 mg IgY。如何将大量的卵黄抗体提取出来,是决定IgY能否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鸡卵黄中含水48%、蛋白质17.8%、脂肪30.5%,其中几乎所有的脂肪都与蛋白

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情况介绍

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情况介绍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介绍汇报人:吴超英汇报人:吴超英介绍内容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三、课题研究的成效显著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丰硕五、课题顺利结题 2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地基与基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在选择地基和设计基础之前,要通过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种测试和实验,获得地基土的各种计算资料。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工程地质、土力学、建筑力学、保证各类建筑物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学科全可靠,使用正领域。常,不发生各种地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抽象基基础工程质量事学生难以接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故。教学效果欠佳。 3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案例 1:广西有个“楼坚强” 2009年5月 19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广西梧州一栋9层高的旧建筑物进行爆破拆除后,原本9层变7层,底下的一、二层也不见了,楼体倾斜但依然“屹立”不倒,最后还是用机械完成拆除。 4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案例 2:上海有个“楼脆弱” 2009年 6月27日早 5时30分左右,位于上海闵行区的“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幢已接近完工的在建13层商品楼突很有讽刺意

味的是,新修订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国家标然整体倾准将于7月1日正式实行。新标准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明倒,造成确要求: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须“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一人死不倒”。这幢楼怎么不震就倒了?亡。 5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程教学设计调查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创建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实施过程教材创新整合精品课程教学过程整合自主学习整合 6 信息技 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1.开展课程调查确定主攻方向在校学生同类学校施工单位调查调查调查通过开展课程调查,摸清高职《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社会发展与工程实际对该课程的具体要求,确定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作为应用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有效整合的突破口。 7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2、实现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原先三门课程建筑工程识图整合成现在一门课程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基 与基础课程类型:专业课基础工程施工学时: 90学时8 信息技术与《地基与基础》课程有效整合3、以职业教育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整合我们依据工学结 合理念对岗位典型工作任模块五务进行分析,以够用为度,满足后续课程需要模块四为原则,我们对该课程模块三设置了5个模块,38个模块二项目单元的教学内容。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 《等效电路--电阻的串联》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研究报告 哈尔滨市第15中学校梁枫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类别 《利用计算机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 2.课题简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人文和现场物质环境),创设情景,模拟场景,提供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绩效。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依据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教育科研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面不断地摸索掌握本学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一面不断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的深入研究。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已由热情走向理性。因此我们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标确

定为:一堂立足于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解决物理问题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践,实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最大绩效,引领学生从生活问题走向物理,实现从实际需要到物理知识再到生活实际的完美转化。 本节课的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敏锐准确的捕捉,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深入体会,并通过对等效电路和等效电阻的研究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探究,实现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反思与完善。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利用小阻值的电阻得到大阻值的电阻。 2、会利用实验研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用电器电阻的关系。 3、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熟悉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串联电路的 电阻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掌握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如何写 课题申报、研究方案 设计与实施

课题申报、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题申报表的填写 课题申报须填写《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表》(电脑填写)。 封面上应填写“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只填写1位即可)、“完成时间”(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或1-2年;“完成时间”应填到某年某月)、“成果形式”(写一种即可,一般为“报告”,可用“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论文”等作为成果名称)、“单位及职务、职称”,(为3个方面;实在没有职务的,须填单位、职称2个方面)、“邮编、详细地址”(应填准确、完整)、“联系电话”(一般填写单位自己办公室电话和本人手机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第二页“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有关情况”中的“课题内分工”,应填明确;尤其是谁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谁承担课题结题报告的执笔撰写任务应予明确;课题组成员以4-6人为宜。“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单位公章和单位分管领导的签字,都不能少。否则你的研究得不到单位及领导的支持。这里还表示,学校对教师们申报的课题,也须审核论证,择优申报。“县(区)教科规划办意见”,是指各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签署的推荐意见、负责人签名、单位盖章。就是说,申报市规划课题,还要根据县(区)的要求来申报,先送县(区);县(区)须审核论证,择优申报。“省、市评审组意见”,指省、市里须进行评审论证。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表》第二页最后一个栏目为设计 课题研究方案要求方面的“说明”。 “说明”是这样的: 本次课题申报必须附有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按规范要求设计,字数为2500-5000(用电脑打印),并包含有以下内容: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含课题或主要概念的界定)及预期目标; 4、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如何写“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关键是“现实背景”。 所谓“背景”,即对本课题研究起重要影响的情况。“现实背景”,即要求着重反映本人、本校、本县(区),甚至本市的背景情况、实际中碰到的、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情况。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网络课程课题实施方案.docx

初中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初中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而现代化 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引导和自己不断的经验总结,但也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电教多媒体有生动活泼的动感、丰富鲜明的色彩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把学生置于一 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让学 生通过看、听、说来学英语。 目前,在我们学校教师人人都配有一台电脑,另有 2 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进一步完 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络管理。使教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时,能够让学生 的学习空间,学习视野得到了扩展。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作为 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感受着教育教学的便利的同时,面对海量的,有待于分类、整合的网 络教育教学资源,我们也深切的感觉到自己像置身于大海之中,各自分散,找不到指引的向 导。我们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目的: 1.改革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 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容,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的过程。 2.改革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辅代主,以“机灌”代“人灌” 。 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把网络课程的辅助作用变成了主

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杨英庄小学六年级王志娟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 2、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观察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 【教学准备】圆的认识的课件、圆形的物体、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平静的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面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纹),你们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圆形的瓷盘及剪纸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们找到圆了吗?

3、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谁来说说?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问题 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在黑板上面一个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师:看着黑板上这么大的一个圆,你有什么问题想说吗? 生: ①我想知道什么是圆? ②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圆的周长怎么求? ④圆的面积怎么求? ⑤圆的性质、特点都是什么? ⑥我真羡慕老师,也想在本上画一个大圆,我想了解它的画法。 师: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想了解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那么现在就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个 一个攻破它。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免疫学实验考试题

一、基础题 1、绘中性粒细胞示意图。 2、瑞士染色为什么不能加热干燥? 3、非特异性免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在临床诊断中有何应用? 5、静脉注射时为什么不能有空气注入? 6、实验动物的正确抓取与固定有何重要意义? 7、同一种抗原可用哪些途径免疫动物?哪些途径免疫原性最强,为什么? 8、耳缘静脉注射因注意哪些细节? 9、兔台固定要注意什么问题? 10、遇血管为什么要用钝器分离? 11、剪颈动脉切口时为什么不能将整个动脉剪断? 12、机体抗血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的什么? 14、环状沉淀操作过程中为什么不能产生气泡或者摇动? 15、环状沉淀长时间静置会导致什么结果? 16、直接凝集反应有哪几种?各有何用途? 17、怎样判定试管凝集反应中抗体的效价? 18、直接凝集反应中,抗原抗体加入后为什么要充分混匀? 19、ELISA操作中洗涤的目的是什么?洗涤不彻底有什么影响? 20、饲养场中的大耳白血清中为什么含有针对豆粕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二、实验设计题 1、请设计实验制备针对大肠杆菌的多克隆抗体? 2、请用一种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 3、如何利用E花环实验对T细胞进行计数? 4、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如何利用单向免疫扩散测定某一抗体的浓度? 5、肥达氏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用途是什么?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对标记酶的选择应注意哪些原则? 7、如何抓取实验动物狗? 8、设计实验证明新鲜血液血清中的补体有辅助抗体的溶菌功能。 9、免疫标记技术中应用标记抗抗体即二抗有什么优点? 10、乙肝病毒的五项检测是什么?如何判定?基本原理是什么? 11、现有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各一株,请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设计实验进行区别鉴定。 12、某养殖场对猪群注射了猪瘟疫苗、猪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进

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针对某个课题提出的让学生讨论而营造出一种活跃积极氛围的一种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学生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2日 内容:打电话 活动形式:听课、评课a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打电话"这个综合运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并会把优化思想运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具体措施: 一、探讨最优方案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让生围绕这个题目,设计自己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间要最短。 3、交流学生独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汇报→小结 二、总结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

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探研得到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的总人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分别为1,3,7,15,31----因此要通知完15个队员,只需要4分钟。也可以让学生通知一个50人的合唱队,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分析,观察,理解题目的意思,怎样才能最好的缩短时间,找出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2篇:大吉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难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态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而"情感与态度"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免疫学试验设计2012-10

检测胸腺肽能否增强人的免疫力 实验目的:1,检测胸腺肽这种药物能否增强机体的免疫了。 2,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 3,熟练掌握NK细胞活性检测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测试胸腺肽(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是否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采用配对设计:随机抽取10名健康的男性和10名健康的女性。首先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对照组。然后,肌肉注射胸腺肽。一小时后,抽取每个人的血液样本(20份)作为实验组。 由于,考虑到实验的繁琐以及短时间内(1个小时)免疫细胞的数目可能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这里采用测量NK细胞的活性来对免疫力进行评估。 测量NK细胞的活性的实验原理: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能杀伤侵入机体的细菌以及病毒,它的活性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免疫力的强度。实验中,我们首先采取血液标本(混有抗凝剂),然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离心处理来分离出淋巴细胞层。然后,将NK细胞与靶细胞孵育,让他们充分作用。靶细胞被杀伤后,会释放乳酸脱氢酶。我们根据对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量来间接评估NK细胞的活性。 实验步骤: 一配对设计 1,从同济医学院招募10名健康的男性与10名健康的女性作为志愿者。抽取他们的血液样本(共20份)作为对照组并编号。 2,然后,分别对20名志愿者注射胸腺肽。由于,胸腺肽是一些小分子的多肽而且我们采取的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因此我们采用给药后1小时的血液样本作为实验组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力。抽取的实验组标本同时要进行编号处理。 二测量NK细胞的活性 1,首先吸取2ml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于试管中,然后将试管倾斜45°,沿管壁缓缓注入2ml 的抗凝血标本。然后离心2000rpm,20min。 2,将毛细吸管直接伸到灰白色层(在血浆和分层液间),轻轻地吸取该层细胞(即为PBMC)。然后将所得PBMC用5倍体积的1640洗涤一次,将混悬液2000rpm×5min。 3,弃去上清液,加入0.2ml完全RPMI-1640 ,混匀。 4,按照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5,将板子放入温箱中孵育1个小时。 6,从各孔中吸取100ul溶液转移至新的小孔中。然后将平板置于37℃的温箱中预温10min, 再向其中加入新鲜配制的底物溶液0.1ml, 37℃避光反应10~15min。 7,终止酶促反应,在各个小孔中用毛细吸管滴一滴1mol/L柠檬酸30μl。 8,用酶标检测仪在57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 并计算NK细胞活性。NK细胞活性(%)=(实验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值)/(最大释放对照组OD值-自然释放对照组OD

课题实验课设计报告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报告 --------《滑动摩擦力》一课的设计与实施 实验教师:尚颖波 (巴彦县第三高级中学)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 《关于高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2、课题简介 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和应用,许多教师也在不断地尝试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受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上,并没有做出深刻的探讨,所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关于高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法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学习目标而在一起进行学习活动时,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功,而且有助于同学的成功,因此在学习上他们之间会相互鼓励。合作学习创设了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做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

点,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和正面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我在学校担任高中物理课的教学任务,是该项课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课题理论指导、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及课题实验课的上课任务。我与全体课题组成员一起,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效果等,总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正在深刻地改善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提倡合作学习,而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教师指导学生转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课上、课下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实现合作学习呢?所以在本课题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实验研究课题组 执笔:柯小刚周清菊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化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进行实验和可行性研究。 从已有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发现:小班化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研究主要是从缩小班级规模,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大众化方面,体现政府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方面则主要体现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这些前人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也积累了某些方面的优秀经验。但如何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对小班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有何影响等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我校从1999年开始对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2002年《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被省教科所立项,旨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小班化教育理论,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我校办学效益。 二、研究目的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与开展,不仅对小班化教育理论的丰富有一定的意义,它对整个现代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都有相当的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

程。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前端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素质的体现。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可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体现教育的科学艺术化。 2、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除了制度保证、教师素质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组织形式,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能兼顾这一点,它将比大班(班级人数多的班)有更好的效果。 3、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力差异、情感差异及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最好的办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培优补差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理念。 4、小班化教育课堂设计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高规格的民办教育学校品牌。 在多数公立学校还没有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下,民办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来,而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则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民办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就是通过案例来探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