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以天津市为例_崔晓迪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以天津市为例_崔晓迪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以天津市为例_崔晓迪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以天津市为例_崔晓迪

教育与经济2013年第1期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崔晓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与

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体现为规模的协调、

层次结构的协调和质量效益的协调三个方面。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天津市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据此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3)01-0031-05

收稿日期:2012-10-12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对接于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GJA094025);天津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滨海新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CE1003)

作者简介:崔晓迪,女,管理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滨海新区

的开发开放纳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对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天津市自2005年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以来,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天津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天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显现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1]。

因此,天津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搭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平台,即天津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成为亟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与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密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能动作用[2]。

首先,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次,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对优化区域劳动力素质结构具有重

31

育规模发展速度并没有明显的快速发展变化,这使得天津市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度与全国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天津与全国的发展规模协调度比例从2007年的0.5067跌落至2010年的0.4167。

因此,虽然近年来,天津市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与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必须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天津市应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更加协调有序地发展。

要的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应协调发展。这里所指的协调发展不应等同于同步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时滞性的特点,也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及知识经济时代质量增长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殊性有紧密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遵循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的规则,但这种比经济超前、优先的发展并不是无节制、无限度的超前发展,而是两者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必须相适应、相协调。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可以理解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协调发展,其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规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质量效益上。如图1所示。

二、天津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分析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一般要受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与支配。通常认为职业教育规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具体到某一个地区而言,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应该是以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满足或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既能同基础教育及其他教育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又能自我形成自身的合理结构,形成运转灵活、功能齐全、效益最高的机制系统。

对于区域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协调性的衡量,可用“规模协调度”的指标来表示,即职业教育规模(可用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或毕业生数代表)与经济规模(可用GDP代表)之比。由2005-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和《天津教育年鉴》中的相关数据[3,4],可以得出天津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协调度,及其与全国水平的对比。如表1所示。

将2004-2010年天津市和全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协调度的数据绘制折线图,得到图2。可以看出,与全国相比,天津市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度明显偏低。虽然2006年、2007年天津市职业教育规模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但从2008

年后,随着天津市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天津市职业教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人)35579596527080278006904849422794052

生产总值(亿元)3110.973905.644462.745252.766719.017521.859224.46

规模协调度(人/亿元)11.4366315.273315.8651414.8504813.4668612.5271010.19594

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人)4786801578406768385627790995866931091075689816659

生产总值(亿元)159878.3184937.4216314.4265810.3314045.4340902.8401202

规模协调度

(人/亿元)29.9402831.2758131.6139929.3103627.6052826.7160324.46812

天津与全国的规模协调度之比

0.3819810.4883420.5018390.5066630.4878360.4688980.416703

表1

2004-2010年天津市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度及其与全国之比

注: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为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和。

图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示意图

图2

天津市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

展规模的协调度与全国的对比

32

三、天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将以天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进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简称新《目录》)根据产业分类进行专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类,设专业32个;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6个专业类,设专业122个;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休闲保健、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保健、教育、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业类,设专业167个;以上三产业所设专业分别占专业总数的10%、38%和52%。旧《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也可以按产业分类进行,其中,第一产业涉及农林类;第二产业涉及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和加工制造类;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业类、师范类和其他等。

按照上述划分标准,由2005-2011年《天津教育年鉴》可以得到2004年至2010年天津市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由2005-2011《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2004年至2010年天津市的三次产业产值。如表2和表3所示。

近年来,天津市中职专业涉及第一产业较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占大多数,同时第三产业的专业在近几年来增长迅猛。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天津市三次产业的匹配情况。相对于天津市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就中职学校毕业生而言,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量和比例明显偏高,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量和比例偏低。

但是,由表3可以看出,天津市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在逐渐升高,说明天津市在加快转变经济增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天津市第二产业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而第三产业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三次产业中职毕业生比例在逐渐趋于合理水平。而且,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天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服务领域,因此,第三产业中职毕业生比例较高是较为合理的。2004年天津市按三次产业分中职毕业生数比例与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之间的差距较大,匹配程度较低;而2010年天津市按三次产业分中职毕业生数比例与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之间的差距很小,匹配程度较高。这说明,近年来,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水平有显著性提升。

因此,可以说,通过近年来天津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比例分配较为合理,匹配程度较高。未来,天津市应继续坚持紧贴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趋势来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式,真正做到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天津市各职业院校应继续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应始终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充实新门类、新工艺和新技术。

四、天津职业教育质量效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1.天津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

职业教育的质量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认可最终来自社会的评价。可以说,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情况和就业对口率等。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校内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教学手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

(1)天津职业教育师资状况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教师素质和技能的高低

表22004-2010年天津市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

年份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按三次产业分中职

毕业生数比例(%)

3.76%﹕23.91%﹕72.33%

1.84%﹕19.29%﹕78.87%

0.62%﹕22.27%﹕77.11%

0.52%﹕26.27%﹕73.21%

2.70%﹕26.71%﹕70.59%

2.31%﹕34.00%﹕63.69%

4.14%﹕39.15%﹕56.71%第一产业

987

656

253

218

1369

1295

2131

第二产业

6275

6884

9044

10984

13523

19087

20154

第三产业

18987

28140

31317

30612

35741

35756

29196

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人)

表32004-2010年天津市三次产业产值

年份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三次产业产值比例

(%)

3.38%﹕54.19%﹕42.42%

2.88%﹕54.67%﹕42.46%

2.32%﹕55.06%﹕42.63%

2.10%﹕55.07%﹕42.84%

1.82%﹕55.21%﹕42.96%

1.71%﹕53.02%﹕45.27%

1.58%﹕52.47%﹕45.95%

第一产业

105.28

112.38

103.35

110.19

122.58

128.85

145.58

第二产业

1685.93

2135.07

2457.08

2892.53

3709.78

3987.84

4840.23

第三产业

1319.76

1658.19

1902.31

2250.04

2886.65

3405.16

4238.65

天津三次产业产值(亿元)

33

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天津的职业教育工作长期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良的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表4反映了近年来天津职业教育的师生比情况。

天津市坚持把“双师型”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超过50%。这些年,为加快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天津率先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中推行了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制度,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师被评聘为双职称。为确保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还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另一方面规定各院校要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天津市还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各院校把新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选送到企业培训,并有针对性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技能[5]。

(2)天津职业教育资产状况

近年来,天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职业院校教学用书、图书和教学设备的总量与生均配置水平不断提高。据《天津教育年鉴2011》,截至2010年底,包括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在内,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占地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图书藏量近50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2亿元;26所高等职业院校占地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图书藏量超过100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近50亿元。

随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的投入使用,包括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运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7所经过资源整合的职业院校已经入驻。未来,天津职业院校的总占地面积、固定资产等将会大幅度跃升。

(3)天津职业教育教学主要状况

近年来,天津把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院校普遍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产教结合委员会,定期研究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实质性地落实共建项目。各院校还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制度,保证中、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分别不少于一年和半年的岗位实习。天津市政府也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鼓励校企共建生产性

实训基地。在相关政策引导下,

一些行业主动把职业院校附近的企业并入院校作为校办基地,形成“校企合一”

的办学实体,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68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1500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已占总学时的40%~50%。同时,

“双证书”制度也得到落实。不少院校的实训基地还由“消耗型”转为“生产型”,学生既生产了合格产品,又取得了劳动报酬。

(4)天津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就业状况

近年来,天津市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就业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009年天津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据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天津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年均12万人,2012年的供需比为1:2.3。

另外,根据2008-2011年《天津教育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到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3所示。

图3天津中职毕业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2.天津职业教育效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教育效益可分为教育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而教育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和个人经济效益。

这里重点研究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定投入培养出的劳动力数量;二是这些劳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贡献[6]。

对于第一方面,可以采用生均成本法度量办学效益的高低,该值越低说明较低的教育成本培养了更多的学生,这样办学效益越高。计算公式为:

表4

2004-2010年天津市职业教育的师生比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在校生数(人)149624237742250254257284267373258493250095教职工数(人)14198210332248521577223332237421772专任教师数(人)

8236

13223

14278

14344

15041

15147

14793

师生比

(%)0.0948910.088470.0898490.0838650.0835280.0865560.087055专任教师

师生比(%)0.0550450.0556190.0570540.0557520.0562550.0585970.05915

注:以上数据为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数据之和。

生均成本=

当年总教育成本本年度总在校学生数

34

对于第二方面,可以采用生均生产总值,即同等质量的毕业生人均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该数值很难计量,可以采用就业率来替代。采用就业率替代的前提是职业教育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就业率越高,教育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教育资源浪费越小,办学效益越高。

根据2006-2010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当年教育经费收入作为当年总教育成本,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到2005-2009年天津市与全国的中职教育生均成本,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与全国水平对比,天津市中职教育生均成本较高,且近年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虽然,当前天津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效益尚未完全体现,但是,未来天津市在不断扩大和提高职业教育规模与水平,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将会充分发挥其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不断提高其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效益。

目前,天津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支持扶植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共建有八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精品课程

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各行业各类人才的培养,以及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天津市企业新充实的技术工人94%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目前,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大炼油等一批重点项目都可以在天津职业院校中招收到合适的技能型人才,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正在成为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天津职业教育规模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将步入相对平稳的、内涵式的发展轨道[7]。2010年,天津市与教育部为期5年的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圆满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共建质量和水平,2010年3月,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为此,天津职业教育必须寻求发展规模、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最佳匹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规划部门根据天津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要求,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和设计。

当前,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实现职业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最佳匹配的具体策略包括: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顺应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学资源到位,不断提高实训条件;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继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等。

参考文献

[1]张宝贵.追求示范:天津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与“先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2]高生.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2011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05-2011天津教育年鉴[Z].天津:天

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靳润成.“天津职教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6]教育部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30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王全旺,周志刚,肖锋瑞.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预测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表52005-2009年天津市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及生均成本比较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在校生数(人)教育经费收入(千元)生均成本(元/人)在校生数(人)教育经费收入(万元)生均成本(元/人)1325219077986850.221324742132960602488.08

1367799331686822.4511489071937176932496.65

13863311855328551.5861619859085179835258.47

146486160236510938.6916882421104924356215.01

130478171100013113.3217798473119886756735.79天津市全国

(下转第72页)

35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A Tianjin Pers pective

CUIXiaod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China)

Abs 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vocationaleducationandregionaleconomicisinseparable,an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them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modernvocationaleducationandregionaleconomiccanbereflectedbythreeaspectsofthecoordinationofscale,thecoordinationofstructureandthecoordinationofqualityandefficiency.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icandsocialinTianjin,andtheconstructionpushingforwardcontinuouslyofthenational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thispaperanalyze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vocationaleducationandeconomyinTianjinfromtheabovethreeaspects,anddrawstherelevantconclusionsandaccordingly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vocationaleducation;regionaleconomy;coordinateddevelopment

(上接第35页)

Chas ing Profits while Accepting Supervis ion: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ZHANGHui

(ResearchInstituteforFiscalScience,MinistryofFinance,Beijing100222.China)

Abs tract:ThisarticleexplainsEducationManagementOrganizations(EMOs)thatareforprofit.EMOstakemeasurestoreduceoperatingcostandincreasingschoolrevenue.ItalsoanalyzeshowUSAgovernmentensuresthecompletionofthecontractsthataresignedbetweenEMOsandtheschoolboardorgovernmentsectors.ThisarticlesthenpointsoutthechallengesaswellasopportunitiesthathavebeenbroughttoUSeducationsystembythismarket-orientedreform.EMOsintheUSservesasapotentialmodelforChina'sfiscalreformin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ManagementOrganization;publicschoolprivatization;schooleducationcostsandrevenues;governmentsupervision;schoolefficiency

责任编辑

肖利洪

[7][8][16]Horn,J.,&Miron,G.(2000).AnEvaluationofStudentPerformancein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CharterSchools:2000-2003.GrandRapids,MI: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9]Levin,H.M.(2002).PotentialofFor-profitSchoolsforEducationalReform.(OccasionalPaper#47).NewYork:NationalCenterfortheStudyofPrivatizationinEducation,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

[10]Shay,S.A.(2009).ALongitudinalStudyofAchievementOutcomesinaPrivatizedPublicSchool:AGrowthCurveAnalysi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Miami,CoralGables.

[11]Dryden,M.(2004).ThePerformanceofEdisonSchoolsInc.In

theDallasSchools.PaperPresentedatthe2004A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SanDiego.

[12]Walfram,G.(2002).TheEffectof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onStudentMEAPScores:ADetailsStatisticalAnalysis.GrandRapids,MI:Na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

[13][15][17]Hess,F.,&Leal,D.(2003).AnEvaluationofStudentPerformancein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CharterSchools:2000-2003.GrandRapids,MI: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

[14]Horn.J.,&Miron,G.(2004).AnEvaluationofStudentPerformanceinNationalHeritageAcademiesCharterSchools:2000-2003.GrandRapids,MI:NationalHeritageAcademise.

责任编辑

肖利洪

72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此,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技能教育,走上了学历化的办学道路,如此一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效用大打折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上并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在产学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方面的效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职工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在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中的投入的精力还不足,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

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办学资金支持,导致办学的软硬件基础较差,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在技能劳动力培养和供给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一来,会带来恶性循环效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定位偏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主线,缺乏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不仅会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上来看,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自身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比较随意,未能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自身现实条件充分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在办学方向上缺乏自身特色,一味追求“大而全”,办学模式趋同,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职业院校的办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整版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三要建立人才的管理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要发挥激励表彰的正能量,激励人才主动积极地干事创业。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不相适应 人才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结构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就目前高职 院校人才结构与XX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性来看,两者互补性较差。XX作为农业大省,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 型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型产业发展的需求迫使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具有创新意识、掌 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然滞后 于市场所需,一方面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所需不相符合,主要表 现为理、工课专业设置门类的增长点远远高于农学、医学、经济学 等专业,另一方面人才层次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矛盾突出,高职院 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企业则对具有 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关注度更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以及 人才定位的误区,使得人才资源浪费严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 展所需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 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要求高等职业 教育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主动承担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责任;另 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 学资源,也渗透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 校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激流 勇进的气魄,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的重要目

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HNPR-2016-03003 湘教发〔2016〕7号 关于印发《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州教育局,各高职院校、成人高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要求,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我们研究制定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南省教育厅 2016年2月2日 - 1 -

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6-2018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学校、企业及用人单位共同责任,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布局,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强化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竞争力,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院校发展格局更加合理,专业设置更加适应需求,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湖南经济社- 2 -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 农村; 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3.宏观调控机制 4.市场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指向 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 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 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 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 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 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 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 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 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 —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 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 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 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 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 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 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与西方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近现代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YK08-02-14 作者简介:王亚峰(1968.1-),男,汉,江苏武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 个类型,在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学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二)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单一,资金瓶颈严重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学生家庭承担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和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学校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落后,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差别,符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师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院校操作性强的特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四)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热情的“催化剂”。目前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或者更多的精力关注教育过程,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没有制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