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云南大学2011至2012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白永芳学院:经济学院专业:财政学

学号:20111030140姓名:高海娇

综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和个人兴趣与思考,参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60分)

2.字数4000——6000字(10分)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10分)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10分)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1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90——100分

二类卷: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75——89分

三类卷: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60——74

四类卷: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60分以下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1级经济学院财政学高海娇 20111030140

内容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就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的简史,服饰的色彩,服饰的刺绣及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的冲击这五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色彩、刺绣、宗教、图腾、文明冲击

一、那山,那水,那人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

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云南地形图(图1)

由于地形(见图1)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云南有至今仍有少数地区种植麻,因而一些少数民族会穿着麻纺织的衣物。而有的地区则从事畜牧业,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选择家畜的毛皮作为服饰的的一部分,如纳西族(见图2)。

纳西族的“七星羊皮”(图2)

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地域跨度较大,服饰风格也就相差很大。

如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的傣族。他们着装十分凉爽,女子多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十分适宜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并且行动方便,显得娇俏动人,亭亭玉立。而生活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则截然不同。则穿得较为厚重,多会披羊皮披肩,用以保暖加之以装饰的作用。(见图3)

厚重的纳西族服饰

轻薄的傣族服饰

(图3)

可见地域的差异性是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的

一大重要原因。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得便是这个道理。

二、追忆服饰文化的似水流年

解放前,云南省被誉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在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

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傈傈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

这表明了生产力水平的参差不齐,人们对于服饰的观念也就不同。这里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去探寻服饰的产生及发展。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过着采食狩猎式的生活,将猎物的皮毛简单处理后,用以御寒保暖。早在多年前,考古学家就曾出土过用兽骨磨制的针(见图4),后来多方考证后,证实这些骨针应是用于缝制兽皮衣物的。至今,我们还能看见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最原始的缠裹树叶、兽皮,;有火草衣、桐华布毡的制造工艺,其多层次文化内涵,无疑是人类服饰史研究中的实物见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汾阳出土的原始社会骨针(图4)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公社公社逐渐向奴隶社会转变,人们有了足够多的剩余产品,部落氏族的兼并,使得一些人成为了俘虏,也就是奴隶,而拥有较多剩余产品或战俘的一方则成为奴隶主。服饰的社会意义就在这时彰显了出来。它不再仅仅是御寒,而很大程度上成了社会地位,物质财富的象征。华美的衣物只为极少数人享用,而大多数人则只能望成莫及了。

氏族公社时期的图腾崇拜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服饰的社会功能。人们将图腾展示在衣物上,表明自己所属群体或祖先。如瑶族的五色服(见图5)、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

瑶族的“五彩服”(图5)

这就是服饰早期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流动的色彩,不变的情怀

来到云南,你会不得不惊叹于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斑斓,绮丽动人。有的鲜艳夺目,色泽艳丽,有的则素雅清新,清丽脱俗。然而你知道吗,颜色之中的学问却很多。颜色具有象征功能,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宗教,图腾以及民间传说对服饰色彩的影响较大,这反映出该民族的心理特征及价值观念,是展示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一)主色调的故事

同一少数民族因为支系的不同或分布地区的差异,服饰的款式会有所不同,有的少数民族甚至差异很大。如但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共

同的主色调。我们都知道民族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共同的心理素质。而共同色彩的崇拜很好的连接了一个民族的统一性。

如白族的服饰虽然因地处云南的不同地区而有所差异,但各地白族(见图6)都以白色为主色调,主要是由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尊贵。还有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普米族(见图七),也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普米族自称“培米”,“培”意为白,“米”意为人,有“白人”的含义。因而普米族以“白色”为善。

尚白的白族男子

尚白的白族女子

(图6)

尚白的普米族(图7)

而居住在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的佤族则崇尚黑色(见图

8)。居住于云南西南部的拉祜族也是一个尚黑的民族(见图9)。《新唐书·南蛮传下》就曾记载了拉祜族先民的服饰特征:“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尚黑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少数民族自认为生活在黑山、黑水间,黑色的自然物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被看做是是天神的恩赐,因而就早就了尚黑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尚黑的佤族(图8)

尚黑的拉祜族(图9)

但不论是尚白的白族和普米族还是尚黑的佤族和拉祜族以及彝族、傈僳族、纳西族,都是是由于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这些民族将老虎视为圣物。一些民族崇尚虎勇猛善战,是百兽之王,还有一些民族甚至认为虎就是他们的祖先,如彝族。尚白的民族多是白虎图腾的崇拜,而尚黑的民族大多是黑虎图腾崇拜。

不同的主色调还具有不同的象征意味。如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光明,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永恒追求。黑色则是象征黑山黑水,给人以宁静深沉之感。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色彩,神秘悠远,高深难测,这里体现了汉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早期影响。而黄色则是象征着大地的色彩以及丰收的庄稼,热烈而喜庆。但也有少数民族忌讳黄色。如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将黄色看作祸害与死亡之色。绿色则是象征着希望,回族将绿色视为永恒的乐土。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

彝族和苗族就对绿色青睐有加。红色象征着永不熄灭、熊熊燃烧的火或是流淌不息的血液。如“红德昂”(见图10)、“红苗”(见图11)等云南少数民族,其服饰上有鲜明的红色为主色调。

红德昂(图10)

红苗服饰(图11)

(二)色彩的碰撞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不仅在于拥有各不相同的主色调,还在于一套服饰上不同色彩的相互交织,互为映衬。如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大理白族服饰就有“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之说,整体上显得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生活在云南怒江地区的古老怒族也十分善于色彩的搭配和交织。怒族最有特色的服饰就是“约多”,即俗称的怒毯(图12)。“约多”的纺织工艺十分高超,花纹是竖条形的彩色条纹。有的由深蓝、淡蓝和白色条纹组成,给人以淡雅清新之感;有的则是由红、黄、绿组成,对比十分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又显得十分和谐。

怒族妇女正在纺织怒毯(图12)

红河型的彝族服饰(见图13)色彩及浓,并贯用配套的对比色,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

色彩艳丽的红河型彝族服饰(图13)

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其女子服饰的“彩虹衣”(见图14)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上面镶绣着各色条纹,多位于衣领及袖口。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彩虹衣”的动传说。一位老奶奶将彩虹披到一位保守磨难的姑娘身上,从此姑娘过上了幸福美满

的生活。因而,基诺族将“彩虹衣”穿到身上,以祈求过上美好

充盈的生活。

基诺族的“彩虹衣”(图14)

这些色彩的碰撞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独特审美及深刻寓意

(三)色彩的标示

色彩除了具有装饰美化功能,还具有标示作用。

色彩可用于区分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如人数较少的德昂族,就有别列、汝买和汝波三个支系。当地的汉族为了区分,就

根据女子服饰的特点,分别将其称为“红崩龙”(德昂旧称崩

龙)、“黑崩龙”和“花崩龙”。人们根据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区

别支系。“黑崩龙筒裙”,上织几条深红色布带,其间衬夹着几条

小白带。“红崩龙筒裙”,横织着显著的红色线条。“花崩龙”筒

裙,下边镶有四条白带,带之中有16.5厘米宽的红布相饰。

色彩还用于表示年龄、婚嫁等基本个人信息。许多云南的少

数民族服饰都具有这种特点。年轻女子的服饰一般色彩十分艳丽,而老年人的则多是沉静肃穆的颜色,如黑色,普蓝色等。白族女

子服饰中,年轻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随着年龄的偏高、色

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见图15)

素雅的老年人服饰(图15)

四、刺绣之蕴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之美还在于它独具特色的刺绣,刺绣在衣饰上可谓是点睛之笔。刺绣在少数民族服饰上具有鲜活的生命

力。它不仅具有装饰美观的功能,还有许多深刻的象征寓意,传

达出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变迁、宗教崇拜、自然风貌等信

息。

(一)多彩工艺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刺绣之所以风格迥异、独具特色,在于刺绣工艺的各不相同。

如白族(见图16)的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还有做工精细的刺绣头巾。工艺的不同,使得

白族女子头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苗族人家的“苗绣”就因其技法独特,而美名远播。《辞海》里就曾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如双针绣、苗绣、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

针法很多,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来种。(见图17)

精美的白族刺绣(图16)

迷人的苗绣(图17)

(二)图纹深意

刺绣的图案是最能体现民族之魂的一大重要元素。有的图案是形象的自然之物,有的则是十分抽象的几何图形。当然许多图案都具有深刻的寓意。

这些图案有的源于自然之物,有的源于宗教崇拜,有的源于图腾

崇拜,有的则源于神话传说。

如白族的船型绣花鞋(见图18)。常用图案有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石榴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是吉祥的象征。梅菊则因其耐寒的特性受到白族的青睐,桃有长寿之意。青蛙的崇拜则源于对丰收的期盼等。这些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带有菊花、蝴蝶的白族绣花鞋面(图18)

彝族的马缨花刺绣图案特色。在滇中和楚雄地区,马缨花是女子服饰上的主要图案。彝族对马樱花的热爱,一方面是马缨花美丽且耐寒的自然特质,另一方面是传说马缨花具有驱魔辟邪的功效,是宗教崇拜的产物,也有图腾崇拜的意味。(见图19)

彝族服饰上的马缨花(图19)

图案内容的选择是人们审美意识。苗族善于运用装饰纹样来美化

生活,常常借丰富的物象来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友谊等生活内容,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情,反映内心的憧憬。这些物象有兽类的龙、麒麟、狮子、鹿、猴子、狗;花果类的桃李、牡丹、玫瑰、芙蓉、金瓜、石榴;鸟类的喜鹊、凤、锦鸡、鸳鸯、画眉;中文的福、禄、寿、喜、康、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云霞、日月、人物、用具、建筑物以及传说中的仙人善神和他们的道具等等。

五、传统与现代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如此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现代文明的冲击为少数民族服饰的改进带来了一定有益的改进,但也造成了许多服饰工艺技法的失传。

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以前的纳西族服饰十分厚重复杂,劳作极其不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借鉴汉服轻便的优势,加以改进,现在的纳西族服饰比以前的更为简洁,但意义还是一样重大,象征着“披星戴月”的服饰特色依然保留了下来。(见图20)

纳西族的“披星戴月”(图20)

而相对来说,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正面临着重大挑战。机器代替了手工,许多刺绣工艺及纺织工艺都面临着失传。如最具特色的苗绣。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接受外部文化较多,已经不愿意再传承传统工艺。还保有这些传统服饰文化的群体多是老年人。

我们的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冲击。国家也将一些优良的技艺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加以保护,并且培养一些传承人。

但是这些远远不够,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面对冲击,应在变中求进,在不变中寻求灵魂与文化的归属。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服饰也是各具特色,无法面面俱到,因而就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服饰的简史、服饰的色彩、服饰的刺绣及民族文化服饰面临的冲击进行简要论述。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

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服装的内涵和人们平时穿着服装的美学效果,让大家对服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欣赏。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民族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服饰是民族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引起世界各地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人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南方的差异性: 根据中国的地形分为南北两地,我们就根据这个线索来分南北的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80年代末,云南。东方彩霞” 服饰艺术团成立时.在收集彝族服饰中据统计有400多种不同的款式。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其服饰也不相同。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 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 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凉山彝族的男装其裤脚宽的达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研究 摘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本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本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服饰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回溯历史现代服饰 正文: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在各个朝代、各个领域、各民族、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和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

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中国完整的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朝和清朝。服饰基本包括帽子、上衣、下衣三个主要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首先是帽子,古代服饰里的帽子包括冠、巾、帽三种。最初以保暖御寒为目的。后来冠服制度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从形式、材质上区分等级,辨别尊卑。所以冒得基本功能是使用和美化,除还有标 致身份地位的作用。 冠,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裹头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级和身份不同,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最初,巾是用来擦汗的布,后来用于裹头,一物两用,称帻。帽(不同于首服的总称“帽”)也是古代的一种头衣,是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 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 2.字数4000——8000字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 评分标准: 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 简介 人口及分布: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 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 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 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民族传统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对美的观念,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为大家带来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7月21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上百名瑶族妇女在向中外游客展示传统纺织技艺。近年来,该县通过挖掘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开设服饰制造技艺传习班、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举措,加大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活性传承力度。去年,红瑶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发的包括文化诸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族群辨识上早已失去了判断力与载体。在西方科技、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强大诱惑和吸引下,西方的政治与高科技,文化意识和审美已逐步熏陶和教育着我们。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这种教育下毕业了。 今天,我们说着最时尚的名词,干着最时髦的事情,快速引进着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的意识上已经与西方接轨了——那就是一切向西方看齐。我们似乎比从前先进了许多,但从服饰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民族服饰文化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经济指标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冲击波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步伐也大大加快,经济变革日新月异,如火如嗏……,但民族服饰文化的存留与保护却在经济的大潮中呈现着一种尴尬的窘境。 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完全破坏了民族服饰文化存在的基础,二者几乎不可能共容。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不可预料的。今天,在依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领域,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文化部门和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大声呼吁要尽快采取措施,从宏观上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力图对现存的民族服饰文化予以保护和开发。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脆弱性,我们基本上没有找到一种既能融入所谓现代文明,又能存留、保护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方法。文件规划更像是一纸空文,口号还是口号,愿望仍是愿望,服饰文化的基础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制造多少漂亮的口号和规划也无济于事。 现代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商业化,有人力图用商业的手段,曲线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掘。然而实际情况是,凡是进入商业化领域的就几乎就没有什么民族服饰文化,

中国民族服饰论文

中国民族服饰与西方高级时装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服饰文化历史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风俗、习惯、宗教,他们把它写进了自己的服饰中,由此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 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中提取精华,形成的“中国风”,已经各大世界时装品牌争相采用的元素。国外设计师在吸取中国元素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之处,将中国传统民族服装和西方高级时装这两个似乎相距甚远的服装概念完美结合。深究其中的原因才发现,两者其实是存在内在联系的:首先,称得上高级时装的服装,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每一件衣服通常用时需要20 0个工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制作才能确保服装从款式造型、面料到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例如:GIORGIO ARMANI(乔治.阿曼尼)在其08发布的秋冬高级成衣中,几乎在所有细节上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元素。这件黑色套裙,首先是在剪裁中融合了中式特色:在腰部、下摆处的别致的中式线条处理,更为关键的是其运用了刺绣这个传统工艺:将栩栩如生的花朵采用立体感较强的中国刺绣方式,展开了花朵最妖娆的姿态,让面料充满了立体感,从而使整套服装惊艳全场,成为压轴之作。单是手工刺绣说花费的功夫就令人瞠目结舌,先以六分之一股的丝线,将图案绣在透明的轻绡上,再按照中国传统手工技法缝制,一朵花瓣至少要用8种颜色绣成,而每个叶子要绣50针。

而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许多服装的制作所花费的时间同样也是十分惊人的,其精细程度由图可见。苗族、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少女在未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作一套嫁妆,缝制过程一般长达三至五年,每一件绣品的完成,无不渗透姑娘的心血。这与高级时装的耗时相比较,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如此漫长的制作过程背后蕴含着的是繁重的手工劳作,这是对人类最古老生产方式的再现。无论是民族服饰,或是高级时装,其“手工”劳作的特性是相同的,都意味着对历史、风俗文化的传承。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与西方高级时装上都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都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服饰文化形态。 其次,在中国民族服装中,人们通过运用传统工艺,用点、线、面的分布、排列和色彩的变换,在服装材料上创造出各种图案和形象。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中。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同时装饰工艺也丰富多彩——

富有情趣和文化意境的少数民族服饰_玉时阶_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_述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34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4 NO.1□JAN.2012 187   书       评   周   健 富 有 情 趣 和 文 化 意 境 的 少 数 民 族 服 饰 富有情趣和文化意境的 少数民族服饰 ———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述评 □周 健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2)01-0187-02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 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从一开始就与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将广西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历史传统、工艺技术等文化传统汇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玉时阶教授著的《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书,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展示和阐述了富有情趣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意境,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选题新颖,立意高远,分析透彻 受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当前各国传统文化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作者以濒临失传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选题,历时3年,深入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后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濒临消失,有些已经消失,保护形势严峻;有关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技术后继无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没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服饰制作工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穿着民族传统服饰,而是改穿时装,只有村寨中上了年纪的人和个别旅游景点为招揽客人以及节日时才穿着礼仪性的民族传统服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外来文化传入的紧逼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日趋衰退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不争的事实。 当今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剧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文化危机,几乎都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有关。“脱下民族服饰,藏之箱底;换上时装,张扬入市,这只是发展中国家服饰发展追逐西方服饰发展、农村服饰发展追逐城市服饰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发展追逐汉族服饰发展的潮流现象之一。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发展就是好的,新的要取代旧的,却很少有人考虑该如何发展,很少有人询问为追逐潮流的发展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个代价是否值得?”这种追逐潮流的做法,不仅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而且也是学术界不应回避的问题。作者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放到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语境下进行考察研究,显示了作者的宽阔的学术视野与较高的学术水平,大大拓展了服饰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创新与研究视角新颖 以往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多从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角度去进行研究,鲜有其他视角,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研究的创新。 该书作者对此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采用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来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从服饰的起源、制作变迁、服饰文化意境、服饰工艺、服饰色彩、服饰图案纹样、服饰文化功能、服饰变迁概况、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不同角度切入,展开讨论,以饱满的民族感情、精练的文字阐述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民族情趣和深刻的文化意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一、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每个时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纸、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叮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 我是从事教学作的,我认为往教学过程中应该计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围。 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义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一服饰没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在民族化设计巾所表现的不应只是表面文章,这样做必然要受到工业化生产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民族化存各时代所共有的超时代性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继承传统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服装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某一个民族传统的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传统的款式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而是应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时代改变了,服装设计的语言也要

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云南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报告 一,简要说明 莎士比亚士比亚说过:“如果子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各民族服饰或因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发展水平。或因图腾标识、纪念宜先、追忆历史等文化传承与审美趣味等原因,在色彩、饰物,纹样等方面层层叠叠地堆积着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内质。服饰以最为直观的穿戴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比如居诠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对繁冗,偏重深色,注重刺绣,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纹样繁多;而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衣饰则较为简便,偏好浅色,色彩趋于协调相爱,不尚纹样。彝族小孩的虎头帽、虎头鞋,侗族的龙蛇银质背牌等衣饰与其民族的图腾崇拜相关。苗族服饰中千年不变的每一个传统纹样,均记载着一段或伤感或激越的故事传说,折射着民族的行徙征战史。

二,考察实录 在这次的民族服饰采风过程中,见到了很多民族的服饰。头服与头饰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审美心理和生存状态。各民族间其他部位的服饰装饰尚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头饰一般不会相同。有的地区以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或某民族支系的称谓,如红头瑶,大头花腰傣,大头苗等。头服与头饰在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就有少数民族服饰“重头轻足”之说。究其原因,少数民族认为头部代表人体最神圣的部位或有的民族以头部作为识别民族的标志等。在这里,我将主要谈一谈头饰部分。 头饰主要分为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一块花帕,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大地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我们的祖先让衣与“礼”统一结合,从先秦的冠冕深衣、秦汉的紫绶金章、魏晋的褒衣博带、隋唐的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花翔等,不同风格的服饰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漫长并且可谓是跌宕起伏,通过服装的演变能够直接反映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 指导老师李小霞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 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 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 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 础。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 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 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

推荐活动: 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 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 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完成活动报告 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民族服饰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它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影响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