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

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

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
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

第二课因特网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因特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2、通过对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例的网络新技术的学习,感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搜索因特网的发展史,巩固网络搜索技能,熟练掌握保存网页中文字的操作技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因特网发展史。

难点: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概念理解。

三、学习内容

1、因特网的起源

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ARPAnet。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个由4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ARPA网。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和犹他大学。1976年,ARPA网发展到57个节点,连接了100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发展到2000多个。

1982年,ARPA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为了使全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共享那些过去只有军事领域和少数人才能使用的超级计算机设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1985年提供巨资建设了全美6个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匹滋堡超级计算机中心、康奈尔超级计算机中心、约翰?冯诺依曼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同时建设了将这些超级计算中心和各科研机构互连的高速信息网络NSFnet。1986年NSFnet成功地成为Internet的第二个骨干网(并取代ARPAnet,1990年ARPA网停止运行)。

1992年以后Internet开始进入它的商业化发展阶段,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在Internet商业化的过程中,万维网(WWW)的出现,使Internet的使用更加简单、方便,开创了Internet发展的新时期。

2、中国因特网的发展

从90年代初开始,因特网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发展最快的是欧美地区,其次是亚太地区。我国因特网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4年)

这一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我国通过拨号与国外连通电子邮件,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讯功能。1990年我国开通CHINAPAC分组数据交换网。但这种低速率的网络,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通讯及数据交换的需要。故于1991年6月中科院高能所确定租用国际卫星信道建了与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bps专线。经过十八个月的建设,于1993年3月2日正式开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计算机通讯专线,并且运行DECnet协议与各地连通。不久,高能所获得进口CISCO路由器权,转入运行TCP/IP协议联入因特网。由此开始,我国因特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1995年)

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我国通过TCP/IP连接,实现了因特网的全部功能。到1995年初,高能所将卫星专线改为海底电缆,通过日本进入因特网。同时,由中科院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园网组成的NCFC网(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以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与主干网的连接。于1994年4月正式开通了与国际因特网的64Kbps专线连接,并设立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时,我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因特网的行列之中。继此之后,我国又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通过128Kbps的专线实现了与美国相连。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前期开通了一条通过日本进入因特网的64Kbps专线。百所联网和百校联网形成我国学术界联网的高潮。到1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因特网,即CHINANET,作为公共商用网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服务。至此,中国的因特网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商用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现在)

这一阶段是商业应用的阶段。此时中国已经广泛地融入了因特网大家族。自进入商业阶段以来,因特网这一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生命了和无可匹敌的优势如一股狂飙席卷中国大地。CHINANET在北京、上海设立了两个枢纽节点与因特网相连,并在全国范围建造CHINANET骨干网。目前,CHINANET已在大部分重要城市开通业务。1996年9月,电子部的CHINAGBN (中国金桥网)开通。各地的ISP(因特网接入商)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据统计,到1996年年底,仅北京就有30多家ISP开始或准备营业,如国联、飞梭、世纪互联、讯业、东方网景等,它们的投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的相应机构。

三、网络新技术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

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

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

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

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

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Internet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 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探究因特网的奥秘》教案

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下 第二章第二节探究因特网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WWW、URL、IP地址、主机域名等的含义和作用。 2) 了解统一资源定位器的格式。 3)了解IP地址与主机域名的关系。 4)了解配置服务器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指向同一网页的不同格式地址的访问体验因特网上的信息访问方式。 2)经历选择和了解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的过程,初步知道常用的网页制作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通过对因特网信息访问的解读,消除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 2)能在操作网页制作工具的过程,初尝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的喜悦,激发对下一章内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统一资源定位器的格式。 教学难点: 了解配置服务器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上网的基本过程,我们说过,我们能够上到一个网站,是因为别人在那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服务器,上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因为因特网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在网上安个“家”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因特网的奥秘。

二、创设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一根神奇的网线我们就能浏览到世界各地的网站?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从网络中计算机的协议和信息统一存在格式、探询建网站方案等方面提出了本节内容的学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来实现人机交流的,其中主要服务就包括WWW(world wide web)服务,WWW中文名称叫做万维网,起源于欧洲物理粒子研究中心,指远程访问系统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访问不同类型的信息,后来演变为我们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一页页图文并茂的网页,轻击鼠标就能在网页中轻松跳转。WWW服务也就成为因特网上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服务。 因特网上提供信息的服务器很多,我们必须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即URL格式来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即:协议名://IP地址或主机域名/路径/文件名。 网络IP地址和域名都是唯一的,比如IP地址是由4段数字组成,而域名则是我们平时输入的网址。 三、学生小组讨论,网上实践。 小组讨论:我们常用的教育网站也有唯一的IP和域名吗?指导学生理解域名或网站IP的唯一性,利用“全库网123查”查看汕头各个教育网站的IP地址及相关信息,知道他们的对应关系。 四、深入因特网的信息服务。 介绍服务器和服务端软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对应的关系。 用浏览器可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看到网上信息,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网上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叫服务器,它们是由安装了服务端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来实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帮助看到计算机设置的各个网站了。常见的有windows的组件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计算机也设置成一台服务器,把自己的窝安在我们的网上。 布置任务:为计算机添加IIS服务端软件。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演示配置方法并指出默认网站的根目录。 网站就是设置的文件夹,网页就是夹中的超文本格式文件。 五、探询建网站方案。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神奇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神奇的信息技术》教 学设计 本课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回顾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全面的发展历程。 信息发展的图片、视频。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 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了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2、情感性目标。 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好处。 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情操。 1、教学重点: 了解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 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教师:恐龙不是来绝了吗?为什么动画片还有恐龙呢呢? 教师:不错,因为它使用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A、展示案例1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交流产生的影响。 B、阅读案例2、3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信息技术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生产到生活,从娱到学习,从交通到通信……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案例4、5、6,说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哪些好处? ①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 ②小组汇报。 ③总结:完成P10填空1。 教师:你希望信息技术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3、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部分的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评价。 4、评价总结。 教后感: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对历史可能知道可能甚少,我们可以拿过去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比较,让学生感觉它们的变化。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各地的网络把诸如气象条件、农作物生产和飞机航班等如此多样化的数据集合在一起。科学家们把数据和程序通过网络送到远程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检索结果,并使他们能够与同事交换信息。网络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为他们的家庭计算机交换程序。 不幸的是,许多网络都是独立的,仅为特定群体服务。用户为适应自己的通信问题而选择某一种硬件技术。没有一个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的用途,在单一的硬件技术基础上不可能建立一种通用的网络。 网际互连(Internetworking)技术的应用为不同的网络互连提供了一套方法和通信约定,互连技术掩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它们的物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把许多不同的、独立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并使它们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科学家通过使用网际互连技术,任何科学家都能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结果数据。某地数据中心的数据,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得。某地的计算机服务和程序能被另一个地方的科学家使用。结果是,科学家的研究进程加快了,且提高的程度是惊人的。 因特网(Internet)就是由网际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设备相互联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因特网主干网的历史与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因特网不断地向前发展。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ARPANET在美国4所大学和研究所正式建成,ARPAnet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该网络最初只联接了4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逐步向全美国范围发展。 1985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它不仅连接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而且在各个地点连接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认识因特网 【教学内容】 1. 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及其服务与应用。 2. 规范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概念。 2.知道因特网中常用术语表示的意义。 ※技能目标: 1.充分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能恰当使用。 2.能正确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3.对因特网的接入能知其所以然。 ※情感目标: 正确理解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用其利,避其弊。 【教学重、难点】 1.因特网常用术语的意义,能正确使用术语。 2.对因特网提供的服务能有所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应用。 3.对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能有更多了解。 【学生分析】 “上网”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至少有95%以上有过使用经历,搜索过图片、MP3、文字资料,收发过电子邮件,申请了QQ号……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并且,还要知晓因特网更新的发展技术,知道因特网有可 能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能“扬其益,避其害”。 【教学过程】 〖前课回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一起在教室里面了解了一下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知道了什么是网络?有哪些分类,并且还知晓了“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的核心技术已由我国自主研发并通过验收,在国际上抢占先机,有了话语权”,这是很振奋人心的! 留给大家的一个探索活动,我已经通过你们交上来的表格内容有所了解了。我发现许多同学阐述的“计算机网络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大部分内容都是因特网所提供的。的确,因特网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要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再来详尽地了 解一下因特网,提高我们的网络应用水平。 〖新课引入〗 “上网”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听到的词,我曾在课下打听过:你们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都做些什么?答案惊人地一致:好玩!可以聊天、玩游戏! 孩子们,你们如果只是这样地使用因特网,那可真是“大材小用”了! 好了,让我们来详细而深入地了解Internet(因特网)。 一、什么是因特网?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想想,在上次课上我们怎样说到的因特网) 因特网是由英文单词“Internet”翻译而来,本意是指“交互的网络”,常称互联网。 在因特网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因特网是整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有三个特点:①因特网是一个基于TCP/TP协议集的国际互联网络;②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因特网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二、因特网的服务 大家平时用的很多的就是QQ聊天、在线游戏、搜索下载MP3,这些功能我们称为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且,它所能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虽然,现在你们可能用不到,但是了解一下,没准你就会享受这些服务了。 (以下,通过教师口述,学生实际操作,进入一些服务功能界面,感受因特网的服务。) 1.网上浏览(万维网服务WWW) 是因特网信息服务的核心,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服务。 要借助浏览器(软件)。

小学信息技术:第42课 神奇的计算机网络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信息技术教案 / 小学信息技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42课神奇的计算机网络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能够区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不同,能初步理解局域网和广域网。 (3)能过学习电子邮件和网络信息共享能够对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对于internet有一个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网络的概念及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计算机到今天,我们已经把计算机的许多知识和许多应用软件都学进我们大脑的“存储器”。可在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体的,任何一个计算机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的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共享文件,把原本遥远的天涯海角变成咫尺天涯!这,就是神奇的计算机网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为什么会这么神奇。 二、新授 教师通过投影或屏幕展示一个校园网网络结构,并放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影片。 1.计算机网络 根据出示的校园网结构图,向学生介绍:把许许多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就叫做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类型 出示幻灯片,分别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 3.计算机网络作用 通过多媒体影片和上网实例介绍,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电子邮件、局域网

活动一 认识因特网2

活动1 认识因特网(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3页活动1 认识因特网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主要的因特网应用,体验因特网的应用. 2.感受因特网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的获取.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讲授为辅、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入新知. 学生调查:班级同学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引出因特网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因特网应用: 通过班级调查,了解因特网应用情况,再根据P8“个人因特网应用情况表”进行自查. 讨论:使用因特网的目的是什么? (1)信息获取——主要目的 (2)商务交易——便民生活 学生自读【你知道吗?】栏里面的内容,回答问题:如何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交易,利弊分别是什么? (3)交流沟通 分组说明:交流沟通都有哪些?平时都应用哪些软件进行交流沟通? (4)网络娱乐 网络娱乐的多样化,避免“网络迷航”. 讨论:P10【交流讨论】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师生交流、自查等,说明因特网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学会用网络进行学习,形成绿色上网概念。) 2、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讨论:我们的生活到处体现着因特网带来的方便,可见因特 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因特网对社会都哪些影响?(可参考

教材通过交流讨论,引出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1)促进文化融合与加速文化侵蚀. (2)促进社会平等与拉大数字鸿沟. (3)增强社会联系与加剧社会隔离. 知识拓展:自读【你知道吗?】栏里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知识.(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13,【思考与练习】题1——4 2、上机操作,应用因特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神奇的互联网》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神奇的互联网》优秀教学设 计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在报刊、杂志上搜集“本溪水洞”的有关资料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学会使用因特网的搜索功能,并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本溪,包括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培养同学们爱家乡、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1、通过搜索“水洞“资料,熟悉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并会应用到实践中。 2、在搜索过程中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找准关键字,并按需求整理,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搜索“水洞”方面的有关材料,让同学们对因特网有了概括的了解,并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虽然知识面不广,但实用价值很高,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可以扩展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生活。 1、会使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了解具有搜索引擎功能的网站,如:百度、Google 等 1、通过搜索扩展知识面,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把搜索到的材料归类、整理,提取有用信息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互联网”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本溪水洞的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让同学们了解互联网的神奇功能,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然后让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查找家乡景区的资料,分组筛选总结,最后把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 1、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观看;学生上机操作,老师指导 2、小组成员间讨论,小组之间竞赛 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溪水洞”的有关材料,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搜集到了哪些材料? 学生2:我在杂志上搜集到了本溪水洞的图片……) 学生3:…… 学生x:老师,虽然我们搜集了不少文字和图片资料,不过总觉得不够全面,而且要是能有景点的视频介绍就更好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认同创新的价值。 ○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现象分析创新的价值。O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知识目标 ○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生活处处有创新。 ○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改革联系密切。 ○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性和举措 ○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 ○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设计依据

1.学情依据 青少年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迅猛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社会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人工能普及化,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认知;“双创”时代的来临,给予每一个人创新、创业的能;民族复兴路上的重大创新成就,点燃中华儿女的创造热情。处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生,既是创新时代的成果享受者,也是创新时代的重要主体。他们是各种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更渴望能够参与时代的创新浪潮。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其神经元和前额叶皮层的快速发育,为其思维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油,常有创造的冲动。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有的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而意识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可能;他们在渴望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与法律、伦理的关系问题上产生疑惑。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就知识储备而言,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法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神奇的信息技术

第2课神奇的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相对而言,信息量较大,部分知识点很抽象,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因此,大部分知识点需要依靠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以后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的挑战,他们需要学到的是如何在信息社会的信息海洋里获取、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消极影响。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接触大量的实例以及深入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竞争心渐强,却缺乏协作能力。 第二堂信息技术课,学生新鲜感、好奇感较强。 学生抽象思维较弱,更倾向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取得理解。 教法建议 本课所学内容属于上一堂课中所述“信息”的一个子范畴信息技术,信息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是信息中重要的一个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与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学好信息技术。 1.开门见山,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列举我们生活中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等,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2.了解本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现状,以便于教师知道实施以后的备课以及教学;同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现状,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3.就“地”取材,选取我们身边比较贴切,通俗易懂的有关信息技术的事例进行教学,从而能够让同学们灵活运用该技能。 4.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信息技术的影响”这一环节以讨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讨论“消极影响”环节时,教师应当以正面引导为主,让学生思考如何来预防以及避免这些消极影响。整个活动环节应始终贯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5.对于基础较好或者已经学过这些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游戏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学习即游戏,游戏即学习。 6.“练功坊”、“益智园”两模块选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技术产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觉学习并不是一味地读书,它也是生活的一种体现,更让教师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 7.“竞技场”体现了教学的活学活用性,这一环节既带动了对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的培养,又能检测出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及其作用,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身边的问题。 2.了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4.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学会预防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实例,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才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包含了哪些主要技术?它将来的发展方向又会是怎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预防它 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一代,我们应该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信息技术第二课《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第二课《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因特网》。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效果几个方面来阐述这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走进因特网》,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为目标。 2、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以及因特网的应用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对TCP/IP协议中IP地址的设置,资源共享、资料搜索、学会网上冲浪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 3、教学重难点:IP地址格式的掌握、TCP/IP协议的作用、域名格式以及域名和IP的关系 二、说学情(知识基础、情感基础) 1.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课《网络的基本概念》中已对因特网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讲解和深入。并且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网络,但学生对网络是充满好奇感的,因此我会以此为切入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情感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知识,善于和同学交流,这为学习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采用讲解示范教学法、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已动手,自主探究,以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四、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探究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成功”。学生在完成每个环节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大部分的同学都有QQ,对QQ并不陌生,同学们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一台电脑并且这台电脑可以上网,大家就可以互相聊天。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是连在一块的的,任何一个计算机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共享文件,把原本遥远的天涯海角变成咫尺天涯! 2、以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展示本节课题。

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神奇的图画世界》

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神奇的图画世 界》 龙教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神奇的图画 世界》 万弟娟 课课题神奇的图画世界课型新授备课时间 2016年 9月1 日上课时间2016年9月22日年级(班级) 二年二班 课标要求: 课标 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 (要求课标分析: 它是一条技能目标,学习水平是掌握。与分 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画图”软件中比较常用的四种工具:刷子、橡皮/教材彩色橡皮擦、颜色填充和放大工具。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直观了分析解这四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绘图工具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工具的使用,要以学生学习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不同任务来让学生掌 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本课内容 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中的其他工具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情学生只学过“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独立绘图过程中工具样式单分析一,不容易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会被 抑制。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大胆的尝 试操作集体的进行画图练习,从而掌握画图工具的用法及技巧,并充分的

发挥想象力,全身心的投入的画图创作中去。 重点通过对课标“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 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用“颜色填充”工具给封闭的图形填充颜色,能正确设置橡皮/彩色 橡皮擦工具的前景颜色和背景颜色。 难点通过对课标“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 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会恰当地使用彩色橡皮擦的特殊功能。 学习1. 通过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熟练掌握刷子、橡目标 皮/彩色橡皮擦、颜色填充和放大镜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 实际绘画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2. 通过探究刷子、橡皮/彩色橡皮擦,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它们之 间的区别,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 能力,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 迁移能力。 教具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 Windows系统及自带画图软件,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 素材:《神奇的图画世界》PPT 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及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放映《神奇的图画世界》PPT。用PPT多媒体课件, 情境同学们,画图软件里有很多神奇的工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 教激情具,可以使我们绘制的图画达到意想不到习兴趣。 导入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刷子、橡皮、

第1课 初识因特网

第1课初识因特网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因特网”。对这个名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那因特网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1页第一部分内容。好的,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来说说你了解的因特网吧。你来说说,(停一下)哦,说的真好:因特网就是一个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把全世界都连接在了一起,有了他,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搜集、发布、交流信息。 活动一:了解因特网的用途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个人电脑,网络也由昔日的谢玉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我想同学家都有电脑了吧,同学们也一定上过网了吧。那么现在就请上过网的同学回忆一下,你都用因特网做过什么? 哦,因特网可以聊天,玩游戏。但是因特网仅仅只是用来聊天和玩游戏吗?是的,聊天,玩游戏只是给我们休闲娱乐的,这只是网络功能很小的一部份。我们不但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它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呢。哦,这位同学你刚刚说的是什么?电子邮件,是的这位同学的反应真快啊。我们可以用它来收发电子邮件。是的电子邮件又称为E-mail,它是因特网上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2页电子邮件的介绍。(老师自己跟着读一遍)这就是因特网带给我们的便利。那么除了收发电子邮件,我们通过因特网还能干什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来: 获取信息; 传送信息; 打国际长途电话; 网上看电影; 论坛学习讨论;等 除了这些。我们因特网还有很多作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活动二:通过刚刚我们对因特网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现场感受一下因特网: 同学们平常最经常浏览的网站是什么网站啊?哦“游戏网站”是吗?看来同学们平常都有使用电脑玩游戏啊,但是请同学们不要沉迷游戏,还是要兼顾学习啊。那我们现在来打开它吧。 首先,双击桌面上的“Internet Exploer”图标,打开浏览器。然后,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它网址是什么啊: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我们输入网址后应该做什么呢?哦,单击地址栏右边的“转到”图标,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哦,还可以直接按回车键,这样就可以打开游戏网站了。 除了这个游戏网站那么还有什么网站是同学们经常浏览的网站呢?哦是“腾讯网站”啊,那腾讯的网址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对,就是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如何登入腾讯网站。同学们,他的操作正确吗?正确,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浏览以下这些网站。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分别打开以下网站,并简单浏览该网站内容: 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中国儿童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中国儿童文学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4027147.html,(迪斯尼中国网站) 很好老师刚刚巡视了一圈,同学们都能快速的打开这些网站。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打开的网站是什么网站啊? 第2课计算机病毒与危害 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段幽默动画短片。同学们这个短片中什么东西产生严重的破坏啊?对,是计算机病毒。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计算机病毒与危害》 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病毒 我们通常说的让人生病的病毒和计算机病毒是不同东西,让人生病的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它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使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那么计算机病毒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都不知道啊,没有关系。老师这有一台带有“熊猫烧香”病毒的计算机,现在老师演示“熊猫烧香”病毒发作的过程;看电脑被破坏了,我们现在看看“熊猫烧香”病毒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看看,它是什么啊?是的,它其实就是一段由字母组成计算机程序。但他能对计算机产生危害所以它是一种有害程序。老师刚刚演示的“熊猫烧香”病毒就在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熊猫烧香病毒设计者获利千万造成损失76亿,目前我国每年由于计算机病毒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所以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有害程序。 这种有害程序之所以也叫病毒,是因为它和生物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让人生病的病毒有哪些特性呢?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和破坏性(自己解释)其实计算机病毒也有这些特性。(解释这些特性) 活动二: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现在老师这有一些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病毒图像,请同学们看看。 引导型病毒:如火炬病毒; 文件型病毒:如三维球病毒、黑色星期五等; 宏病毒:寄生在Word等文档中的病毒; 混合型病毒:如CIH病毒; 蠕虫病毒:寄生在计算机上,以网络为攻击对象。活动三: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同学们在上网时都有可能遇见了病毒,那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遇见病毒是计算机出现的问题? (1)一些文件打不开了。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 (2)打开游戏软件时变得非常慢。干扰一些软件的正常运行。 (3)点电脑经常会定在那没有反应。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4)上QQ时说我的QQ在其他地方登入,而我没有在其他地方登入。盗取用户个人资料。 (5)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例如:占用磁盘空间。我们经常下载文件时没有容量放我们下载的文件,其实就是病毒自我复制占用磁盘空间。 通过及时地了解这些出现一些“症状”,有助于我们尽早地发现和清除病毒。 3、做一做。 上网查一查,也可以询问其他人,将了解到的计算机病毒“发作”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填入课本第14页的表中。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第2课时

课题:有效获取信息第2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电子极域教室、能上网、投影仪。 二、教学课题: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信息,了解关键字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的下载工具,学会使用其中一种工具软件下载信息。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驱动的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不同的全文搜索引擎进行资料信息的获取,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简单的选择和提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互动与对比,体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本节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第2节信息的获取与管理第2课时的内容《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利用互联网进行下载。这部分内容是对这段时间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考察,也是让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有一个提高,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五、教学对象: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过信息技术课,但是对于电脑的操作使用,很多同学还是很茫然,甚至无从下手,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少部分学生能经常利用因特网搜索一些自己较感兴趣的歌曲、明星等资料,但对搜索引擎详细的知识和使用方法不够了解,搜索效率不是很高。

六、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出示幻灯片(桂林美景) 教师朗诵: 漓江春水绿悠悠,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山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游桂林阳朔时所作。 (设计意图:欣赏桂林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桂林的向往,从而利用这条主线,完成教学内容,没有说出诗的作者,留下疑问,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完成)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多少同学去过桂林呢?(问卷调查) (如果有同学去过,可以向大家描述一下去过桂林的感受) 师:没有去过的同学有什么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桂林呢?(因特网) 今天就利用因特网带领大家去欣赏桂林美景。 回答思考:从因特网上获取桂林旅游信息有哪些途径呢?(学生作答,幻灯片显示) 1、访问专业专题网站(桂林旅游网) 师:大多数网站通常都有分类目录,但各网站的分类方法往往各部相同,各有侧重。例如,“新华网”偏重于新闻、“优酷网”偏重视频信息、“闪客网”则偏重于flash动画制作等等。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专题网站吗? 生:各自举例,说出类似的专题网站。 2、使用搜索引擎。 师:老师开头所讲述的诗,谁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的告诉大家作者是谁,是在哪年所作?(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并请一位同学进行作答,向其他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操作步骤: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刚才的诗。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导作用) 师:这位学生采用的是百度网站进行搜索的,类似于百度、必应、搜狗等等搜索的对象是因特网上能够访问的网页,称之为全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关键字就是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的、能够最大程度概括用户所要查找的信息内容的字或者词。所以关键字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我们搜索的结果。 举例说明: 1、例如,要查找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查询词可以是“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但如果把查询词换成“2004年国内十大事件”,搜索结果就没有能满足需求的了。 2、例如,要查找林心如的写真图片,用“林心如写真”,当然是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写错了字,变成“林心茹写真”,搜索结果质量就差得远了。 (设计意图:强调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重要性) 实践学习 (1)桂林有山有水,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要数竹筏、游轮了。分别打开“百度”和“必应”搜索引擎,查找有关“桂林游轮”的信息,观察搜索结果与期望结构是否一致?信息的重复情况如何? (2)在关键字中运用空格和半角双引号,分别搜索有关“桂林游轮”的信息,并填写下表:

第2课 神奇的数字化 教案

第2课神奇的数字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数字化的含义和特征,信息的编码和度量单位等知识。为完成以上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通过学习活动,以及配套光盘中有关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使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记录和结果的讨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够持久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性、趣味性及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练习及巩固知识。 教法建议 《神奇的数字化》作为教材的第2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处理这一节课时,往往感到非常棘手。如果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实践、探究、创造的过程,为此本课应注意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数字化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化的概念和特征。 1.老师上课前需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计算机里有哪些常见的信息,人们平常是如何记录社会中大量的信息的,并让学生回答。 2.本课为本单元学习的第2课,有前一课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的信息一般特征了。本课学习的就是计算机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如图片、歌曲、视频、文字等的存储。这里需介绍到二进制,老师可以先引入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在学二进制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二进制的填数字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进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联系十进制,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3.在学习二进制的同时,老师还需介绍一些常用的存储工具,如,光盘、U盘、硬盘等。 4.让学生对平时遇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数字化;掌握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的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信息的度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进制,联系十进制做进一步的介绍,介绍计算机的存储单位、过程、原理和存储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实践与探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字化、计算机的存储和二进制;难点在于在了解数字化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教学课件《神奇的数字化》第一张幻灯片,内容为老师和学生的声音、照片、视频文件,引导学生分析幻灯片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获取身边的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图像、视频。

(完整版)认识因特网

认识因特网 题:认识因特网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时教学,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以及网络的一般分类。 (2)了解网络的硬件基本构成,网络的软件系统,比较局域网、校园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了解因特网的产生、发展过程。 (4)掌握个人电脑与因特网连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概念、网络的基本构成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 (2)教学难点:网络概念、网络的构成。 (3)教学关键:计算机网络作用、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演示与讲解,类比教学。 (2)教学手段:应用大屏幕电化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软件辅导教和学 (3)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章的教学要求和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新课: 1.提问导入新课:计算机网络是什么?计算机网络作用是什么?因特网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请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和理解说明计算机网络知识)。 2.教师展示计算机网络图,并定义计算机网络概念: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用一定的几何连接方法,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相 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 资源共享的系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概念) 3.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请学生先解答,教师总结)(1)实现硬件资源共享 (2)软件资源共享 (3)信息传递与交换 (4)分布式控制与处理 4.网络的分类(教师用投影展示不同的网络)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以及联网计算机分布距离的远近,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1)局域网:(LAN)将小范围内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如,学校计算机教学网是局域网。要求观察计算机教室局域 网的结构:计算机终端(学生机器)、服务器、网卡、连接线、接线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