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型新授课

教材内容分析

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

能力。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

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及解决措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引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规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5 10 15 5 2 【导入】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第5页图片(小猫)、图

9及图10,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展现的事实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

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科学,

领略化学世界的魅力。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

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

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以水为主题,

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可以说些什么呢?

[思考]作为化学老师,肯定要说化学学科关于水

的一些知识。要说出化学的特点,又能与水有联系

就必须了解化学,研究化学。究竟什么是化学?化

学研究些什么呢?

[分析]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

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2.原子、分子论的理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

律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提问]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结论]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课堂小结]化学科学是极富魅力的科学,它研究

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中担负着

重要的任务。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

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希望同学们勇敢地

跨入化学科学的殿堂,积极进取,努力学好化学。

[回答]学生根

据自己的理解理

性回答。

[回答]化学是

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变

化规律的科学。

[回答]要学好

化学,就要上课认

真听讲,要积极思

考、认真完成化学

作业,一定要养成

不懂就问、多质

疑、多思考的好习

惯。并且课后要多

归纳、多总结。

让学生体会

知识,了解

知识。

对比化学和

其他科目的

联系与不同

作业布臵畅谈你心中的化学。

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型新授课

教材内容分析

物理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手段和方法,来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因此在进入化学课程学习之初,有必要在小学科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一些化学课中常用的物理学概念,主要包括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

学生情况分析

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发光、放热等),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

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通过物质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引导、归纳、实验、总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规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3 10 10 2

5 2 【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

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

何不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1水沸腾,实验1-2胆矾的研碎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

化。

[实验]演示实验1-3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演示实验1-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分析]可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

无新物质生成。

[讨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有哪些。

[思考]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分析]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②常伴随能量变

化。

[思考]灯泡发光放热、水烧开了有气泡冒出等是

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提问]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

依据什么?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需

要大家知道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也就是区分化学

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

[回答]只是形状

或状态发生了变

化,没有其他物质

生成

[回答]这两个

变化都有新的物

质生成

[举例]铁生锈、

煤气燃烧、燃放鞭

炮等。

学生讨论分析

[回答]不是,

因为没有新物质

生成。

[回答]看是否

有新物质生成。

让学生从实

际体会中感

知知识

学生积极参

与,共同学

明白变化的

本质,能区

分简单的变

化。

作业布臵完成P10 1、2、3题

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②常伴随能量变化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4 10

10 10 2 [导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

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

质。例如,我们上节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

反应有气体生成。

[新授]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的性质。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

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

等。

[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色、味、态、熔点、沸点、

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5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

验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物理性质:两者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

燃烧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则不能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了解很多事实,如水和

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

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这些事实都表明,物质

的性质决定着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课堂小结]我们还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

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讨论化学性质和

物理性质的区

分?

学生练习,区分两

种性质和两种变

化。

让学生明白

各学科的联

系。

让学生从练

习中体会知

识点的差

别。

作业布臵1、P10习题4

2、关于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

B.白色

C.不溶于水

D.易撕碎

板书设计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型新授课

教材内容分析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

验现象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

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

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

(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

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等;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

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1.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讲诉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规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3 6 12 8 3 【导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

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

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

知识。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新授】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

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前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

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

中,约1 s后取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

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从中间到两端

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3、熄灭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

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

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分析]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

究,让我们学会了正确描述现象的方法,也让我们

明确了学习化学的特点。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化学

的过程中多思考,勤动手。

[思考]学生认真

观察,记录现象,

并联系实际。

学生先观察现

象并描述现象,

老师及时纠正

学生描述的实

验现象。

学生填写书本上

的表格。

让学生从生

活实际中体

会化学知

识。

作业布臵完成练习册第(1)部分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2、燃着时

3、熄灭后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3 3 3 8

6 4 3 [导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空

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何不同?

下面我们进行本节第二个探究活动。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14的参考信息。

[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并用毛玻璃

片盖好正放在桌面上,备用。

1、利用排水吹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

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

别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实验现象](1)空气瓶几乎没有变化;

(2)呼出的气体瓶变浑浊。

[实验结论]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

的含量高。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

[实验现象](1)空气瓶中无变化;

(2)呼出的气体火焰变小甚至熄灭。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

气含量多。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

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的玻璃片作对比。

[实验现象] (1)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现象;

(2)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

[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

的水蒸气含量少。

[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

水蒸气,较少的氧气

[课堂小结]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

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

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

论。

学生和老师一起

完成该实验,让学

生仔细观察,记录

并描述现象。

从实验中让

学生有了学

习的动力和

信息,感受

收获知识的

喜悦。也让

学生主动积

极参与学

习。

作业布臵完成练习册第(2)部分作业

板书设计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呼出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水,较少的氧气

课题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型新授课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利用实验室的实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 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

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了解药品放臵的规范化。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

规范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视频发现违规操作的后果。)

教学重点

及解决措施

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

惯。(通过观察视频发现违规操作的后果。)

教学方法阅读、实验、观看视频、总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规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3 5 8

8 [导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

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化学就必

然要了解化学实验室。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

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

[新授]一、药品的取用

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

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归纳]实验室规则:

(1)三不:不摸、不尝、不直接闻;

(2)药品用量的取用原则:不浪费药品。未说明用

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的处理。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

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

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

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演示](1)取锌粒(2)取少量碳酸钠

[归纳]取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竖

取粉末:一横二送三直立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

瓶)。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演示]液体的倾倒。

[回答] 1、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

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

2、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

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

3、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

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

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

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学生阅读并归纳。

学生仔细观察老

师的操作,注意细

节。

[讨论] 1、细口

瓶的塞子为什么

要倒放在桌面

上?

2、倾倒液体时,

瓶口为什么要紧

挨着试管口?应

该快倒还是缓慢

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

体时,为什么细口

瓶标签的一面一

定要朝向手心?

老师给予点

播,让学生

明白其中的

道理

7 3 2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1、需要的仪器:符合规格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2、分析:(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

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

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

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分析]老师通过图例让学生明白仰视或俯视造成

的结果。

[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

大。

[演示]滴管的使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在

实验时应该遵循实验室的规则,以及还知道了如何

从盛装药品的容器中如何正确的取用固体、液体等

药品。

4、倒完液体后,

为什么要立即盖

紧瓶塞,并把瓶子

放回原处。

学生思考

让学生谈谈

学习本节的

感受,让他

们知道正确

的操作是非

常重要的。

作业布臵完成练习册(1)的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3.滴管的使用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感悟

2 5 5

17

5 2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取用

药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

[新授]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三禁止

(1)绝对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绝对禁止酒精灯互点;

(3)用完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

[演示]酒精灯的点燃与盖灭

[实验]完成实验1—9

[结论]酒精等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常用外焰给物质加热。

2、给物质加热

[归纳]保持试管干燥,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

向下,用外焰加热,要先预热再均匀加热。给液体

加热时,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约45°角,用外焰加

热,先预热,再均匀加热,试管口不可对着人。

[思考]给试管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又有哪些呢?

[归纳](1)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珠

(2)加热后立刻用冷水冲洗

(3)加热时没有先预热

(4)加热过程中试管忽然接触灯芯(压灯芯),导

致受热不均匀。

(5)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三、洗涤仪器

[分析]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操

作,他讲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下来之后多复习巩固。

学生仔细观察,对

比,得到结论。

学生思考:夏天家

里用火柴点蚊香,

该怎么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进一

步感受化学

的乐趣,使

之产生学习

的兴趣和信

息。

作业布臵完成练习册(2)作业

板书设计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三、仪器的洗涤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填写观察记录: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5.1 金属的性质 教案

《金属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不同现象,认识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也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以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例,初步认识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3、认识置换反应的特点,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对比及区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研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对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学习,深化了解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重点:金属与算反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 【教师活动】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认识了化学里的一个新的小伙伴——金属,学习了金属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以及人类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金属的应用;也通过铁、镁、铝、铜四种金属在氧气中的变化,学习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相同。 【多媒体展示】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汞是液体) 2.有金属光泽 3.金属都能导电、导热 4.有延展性 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利用家里的各种资源,查找和金属有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相信大家肯定都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们查找到的金属的小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甲、乙、丙分享自己所查找的与金属相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教师活动】大家查找得都非常的好,非常的认真。当然老师自己回去也做了功课,也查找了几个和金属有关的事件,我发现这几个事件特别的吸引我的眼球。 【多媒体展示】金属的遭遇 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金属片因酸雨而变得疏松,一触即掉(而在1932年检查时还是完好的),因此不得不进行大修(已于1986年女神像建立100周年时修复完毕)。 波兰的托卡维兹因酸雨腐蚀铁轨,火车每小时开不到40公里,而且还显得相当危险。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活动】金属会受到酸雨的腐蚀! 【教师活动】很好,大家抓住了关键字眼!金属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的活动引发的“酸雨”,却使得金属“伤痕累累”。那么,金属能与酸反应吗? 新课讲授:金属的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活动】实验室检验猜想的唯一标准,要解决刚才大家产生的猜想,还得是实验来说话。【演示实验】探究实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1、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2、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几种金属药品的取用方法,稀盐酸、稀硫酸的倾倒方法。 【教师活动】强调实验的正确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问题。 【教师活动】演示第一组实验,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第二组实验。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验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 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 (2)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

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A、是一种氧化物 B、由三种元素组成 C、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3、下列化学符号①2CO ②③④⑤中的数字“2”表示(填序号) (1)离子个数的是________;(2)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________。 (3)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4)元素化合价数值的是________。 14、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④具有优良导电性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产量最多的金属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则该元素 的质子数为_________,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它在化 合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16、(3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 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酒精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CO分子和分子的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17、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g的纯净物B在一定条件下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 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gC物质和9gD物质。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②c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8分) (7分)18.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建造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子“鸟巢”,就是用了大量的钢铁。 (1)钢铁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厂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下 请写出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教学难点】 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中国科学家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片段。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带领大家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播放视频】憨豆先生的故事。 【总结】遵守实验呈规则是成功实验的关键。 【简介】实验室规则: 1. 了解实验要求,熟悉实验步骤; 2.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3.严禁在实验室喧哗、打闹; 4.严禁在实验室吃食物或尝药品味道; 5.废液不能倒入水池,应倒入废液缸。 【简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注意事项】1、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 2、割伤:用3%的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ca3508932.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

学校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 [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 [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板书]四、核素、同位素 [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知道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符号质了数中子数氢原子名称和简 称 ①1 H氕(H) 1 ②2 H氘(D) 1 ③3 H氚(T) 1

九年级化学 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

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若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