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_余园

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_余园

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_余园
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_余园

第7卷 第4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 ol.7 No.4 2005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5

收稿日期:2005 - 04 - 02. 作者简介:余园(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民俗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

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余 园

(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目前,田野调查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发展状况不理想,并由此引起了部分学者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质疑。试图从田野调查的数量、质量以及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认知等方面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简要评述,从而肯定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田野调查;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C 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 (2005)04-0015-03

一、概 述

田野调查,英文为“fieldwork ”,又被译为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考察等。美国传统辞典中的定义是:“The collecting of sociological or anthropological data in the field.”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人类学范畴的田野调查工作。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及研究。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的工作需要。田野调查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

人类学和田野调查工作在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现状不太令人满意,所以有人质疑当前的田野调查工作,认为夸大了它的学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田野调查真的不适应目前的学术研究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其价值与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二、对田野调查的分析

1.田野调查的数量

田野调查工作是伴随着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而展开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

中国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地研究就蓬勃发展起来了。中国民族学家们曾到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地,对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群体进行了实地调查,从中获得大量资料[1](p.168),从而为中国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基本上是一个同义词。这个时期不仅调查的空间极其广泛,而且为学科的发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骨干。也就是此时,人类学形成了重视田野调查的学科规范,并将之作为宝贵经验保存下来。

80年代初期以来,许多田野调查的涉及面较以往大为扩展。但是,到目前为止,田野调查的数量仍灰不足。尽管建国至今一批批的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相较于我国广袤的国土环境和众多的民族分布,仍然是不够的。比如,“除少数调查点外,中国学术界对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的汉人的社区缺乏田野调查,文化底蕴分析则更少。”[2](p.385)另外,对于同样的地区和文化族群,不同的研究的着眼点不同,需要的资料的细节也是不同的,很多学者在进行文本研究的时候总是嚷嚷着缺少资料,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而且,表面上十分充足的资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忠实于原文化,“去年到晋中某县做田野,……发现那里的县卷本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一些,也有意识地删去了编纂者认为不合适的许多(包括异文)。”[3]

16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

我们仍要将田野调查作为我们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而且也只有研究者自己才了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同时,研究者的田野工作也是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保护和抢救散落在乡间、被人忽视、濒临消亡的优秀民间文化的最好方法。

2.田野调查的质量

质量问题更是田野调查的关键。田野工作的参与者们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们以细致全面著称,尝试更深入地融入被调查的文化群体中。“但是,也有一些田野工作没有强调民族学的专业规范,对民族文化方面的田野工作着力不够,专业规范性欠缺,学术理论准备不足。”[2](p.3859)

田野调查是建构理论的基础,目的是验证特定的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必须在充分查找资料、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足够充足理论支持的假设是“伪假设”,这种假设即使去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和素材,应该作为纠正、增强或检验已有理论框架的工具,改正错误的,形成正确的理论假设,建立并不断发展构建的理论体系。在这点上,学者指出,“实地调查研究有更多新要求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不适应了”,“实地调查并不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终结,实地调查的成果还只是人们认识社会文化现象的初级阶段,它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即要上升到更高一层的理论性认识。”[5]从选题、构建理论到最后通过田野调查完成理论与假设的检验,并进一步提出新的假设,形成成熟的理论假设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研究周期,而这个周期还将不断地循环往复,使得研究形成的理论不断地完善和成熟。

3.田野调查工作者的主观因素

一个专业的人类学工作者首先是受过田野作业训练的人。一些出色的人类学家都有自己非凡的田野工作经历。鲍亚斯(Franz Boas)是正式开始进行人类学科学田野调查的学者。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之中作长期调查,后来又研究北美西北岸的印第安人。他主张对一个地区文化历史做认真仔细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而马林诺夫斯基首倡参与观察法,主张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应在所调查地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语言,完全投入当地人民社会生活中去,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重要环节。拉德克利夫·布朗则曾在澳洲、非洲等地长期从事调查,对于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有不少好的经验。近些年来,人类学的各派学者都积极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前人没有关注的资料,在田野调查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各自不同的创新和发展。

另外,田野调查是进行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应该说是人类学安身立命的基础。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种活态的关乎生活方式的文化,并且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做好充分的理论假设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胼手胝足去实地考察,才能得到最适合最重要最鲜活的素材。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动活泼的景象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处其中的调查者往往会从中体会出从书本上不可能看到和嗅到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文化状态,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无法给予的宝贵的经验和感受,也是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资料。这对于学者的研究不仅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还将给他们隐性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对研究对象和该群体和区域的文化形成的最直接的感性印象。

4.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田野调查在中国的开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过去基础比较薄弱,又受到了各种干扰,只是在近些年才有了可喜的发展苗头。它的价值和意义受到置疑是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客观上缺乏田野训练,时间、资金不足和主观上多浮躁心理少实证精神、急功近利等因素,容易使田野工作难以成为对学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步骤和手段,很难对调查事象做出有意义的发掘,从而也就降低了调查资料的文化价值。但是,田野调查工作本身并不存在能否为学科研究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帮助的问题,很多西方和中国的学者都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证明了这点。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研究假设——检验——新的假设这样一个复杂的周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理论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

第4期余园: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7

作用不仅在于检验、否定、纠正已有的假设,完善整个理论体系,还在于能使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视角,使得研究更深入更丰富地发展下去。那种认为完成实地调查工作,写出调查报告便算完成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工作的想法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前文提到过,人类学(包括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生活形态,人类学称之为“文化群体”,社会学称之为“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民俗学称之为“生活文化”,总之都是活生生的有着自己发展、消亡、变化的事象和过程。这就使得我们的研究必须也随着它的变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亲身体验当地的实际状况,和当地人民相处,参与当地的活动,形成一种直接的感受,这对他不仅是一个检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也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调查角度或内容的好机会。经验成就感觉,感觉虽然不一定能够落实到文字上,但是能够帮助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因此十分重要。这对学科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尝试。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往往要去到各个地区,发现在文本研究中发现不了的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或事象,这是对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来说即使不是最有效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方法。没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文化“活化石”,我们的研究大概也就会如“无源之水”了。很多无名的山间野地都隐藏着我们在文献中无法发现的文化资料,民间的文化远比文本中的丰富。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所引入的更丰富先进的方法更是保存和记录这些珍贵财富的重要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影视拍摄技术、录音录像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 中国民族学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 中国民族学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赵世瑜. 关于民俗研究的说三道四——一个“非典型”的学术评说[J]. 民俗研究,2003,(2).

[4] 王庆仁. 21世纪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建设[J]. 民族研究,1998,(2).

The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ieldwork to Anthropology

YU Yuan

(Law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unsatisfactory development of fieldwork at present due to som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has caused some scholars to doubt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fieldwor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some comments on the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ieldwork in terms of its quantity, quality and the subjective views of the researchers for the purpose of affirming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anthropology.

Key words: fieldwork; value; 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王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 (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把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教师教学的一切形式就是要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铺桥架梁。既关注学生的学,也关注教师的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是温馨课堂教学方式想要实现的效果。 4.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温馨课堂环境的作用,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作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研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如何来调控课堂氛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如何辅助、推动教学,形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及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

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 (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把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教师教学的一切形式就是要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铺桥架梁。既关注学生的学,也关注教师的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是温馨课堂教学方式想要实现的效果。 4.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温馨课堂环境的作用,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作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研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如何来调控课堂氛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如何辅助、推动教学,形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选题背景及意义范文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

---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葫芦文化 ---------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 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地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教师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挖掘葫芦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就让我校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视野都产生变化。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 3、学校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中外大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葫芦文化是我校自身的一个优势项目,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4、社区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为社区不断发展作好准备 小小葫芦为我们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艺术品加工厂应蕴而生,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给畲乡人民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希望。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亲身实践,与葫芦有了不解之缘,长大要把家乡人民的这份共同事业发扬光大是不少学生心中的愿望,学生们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_1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所谓选题,顾名思义,算是挑选毕业论文的论题,即在写论文前,挑选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咨询题。在论述选题咨询题时,我们首先应当把课题、论题、题目三个概念搞清晰。这三者同属于某一学科中的学术咨询题,但又有所区别。首先,论题别同于课题。课题通常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比论题大得多。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算是一具大课题,其中包括许多论题,如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精神文明的内容和特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中的文化、教育、科学的进展,思想道德的建设,等等。其次,论题又别同于题目。题目是指论文的标题,它的研究范围普通比论题要小。比如作者选定的论题是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就能够挑选不少具体题目来写论文:《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外资企业中党组织的建设咨询题》、《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要掌握人的思想规律》,等等。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对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选题,能够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咨询题往往比解决咨询题更重要”。提出咨询题是解决咨询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题可以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毕业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固然要由文章的最后完成和客观效用来评定。但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别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挑选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算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挑选一具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差不多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正如我国闻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咨询题,别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别容易,是因为提咨询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具别研究某一行道的人,别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咨询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具研究过程才干提出一具象样的咨询题,因此我们也能够说,咨询题提得象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算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转引自《怎么样写学术论文》王力、朱光潜等著,第59页)论文的选题故意义,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假如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即使花了不少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别错,也可不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和作用。一具好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提早对文章作出基本的恐怕。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总是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挑选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的思维运动别断发生冲撞,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这种飞跃必定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或者是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对已有结论的深化,或者是对别同观点的反驳,等等。总之,这种飞跃和思想火花关于将要着手写的毕业论文来说,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如本书第十二章“毕业论文例文评析”中收入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办法与艺术》一文,作者周建平长期以来从事党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劳动人事局局长、县财税局局长等领导职务。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味到,领导干部担任的职务别同,工作岗位也要经常变动,乡镇工作管辖范围别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一根针,下面干条线,样样都要管。担任县机关部门的领导,尽管职能相对照较单一,但线长点多范围广。作为要紧领导,怎么有效地领导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个地方就有一具科学的领导办法和领导艺术咨询题。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专毕业论文选题时,他在多方收集材料,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挑选了抓工作重点的领导办法和领导艺术这一题目,取得了成功。二、选题能够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别脚我们在研究客观资料的过程中,随着资料的积存,思维的渐进深入,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纷至杏来,这期间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各种看法,对我们基本上十分珍贵的。但它们尚处于分散的状态,还难以确定它们对论文主题是否实用和用处之大小。所以,对它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论文选题的意义总结

论文选题的意义总结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胡雪静 班级:103212 学号:105031040088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它包括如下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它有如下要求: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四)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我的题目是《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运用》,其意义是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其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这股网络热潮正以锐不可挡的趋势冲击着餐饮业的方方面面。业内分析家表示,在这个网络时代,餐饮企业经营者若没有关注、紧跟这股网络风潮,将会错失众多的商业良机。因此,对餐饮业来说,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契机,提高在网上订餐、物资采购及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成为了其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探索餐饮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论文的选题不是那么容易的,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

选题的意义、价值

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并且中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无奈而痛苦。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致使学生长期地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选题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2、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精简教学设计,分层落实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成为鲜活的学习主体,使数学教学成

为师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进行“交流”和“对话”,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校数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通过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以转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整体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二)研究的内容 1.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的研究。 (1)课前预设方案在课堂实证中,多了什么,需要补充什么; (2)备课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达成了没有,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 (3)预设的过程联结如何,其上位的结构和静态的模型是什么; (4)集体备课是否适合自己班级和学生,需要怎样的调整和变通; (5)教材中同类型的课有哪些,核心的有效性设计要素是什么,等等。 2.课前导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与研究。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今高校的图书馆更为突出。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认识制度的改革,在学生认识将不断增加,而管理人员则相对减少。给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早期的手工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图书馆借阅需求。因此在计算机飞速以展的今天,就用库技术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 1.2选题背景 图书管理系统是为了管理图书借阅情况等信息而设计的。学校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学校都是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学生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查询等往往采用对人工检查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学校都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一般图书借阅情况是记录在文件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长了,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参加借阅图书情况进行查询就更加困难了。 1.3研究目的 本系统使用电脑安全保存、快速计算、全面统计,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 1.4研究意义 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注销等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开题(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21 世纪组织将面临锐不可当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以及迅速变化的差异化顾客需求等新竞争环境,组织掌握新的技术或是进入新的市场领域获得的竞争优势成为一种短期效应,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维持生存并促进持续发展。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成为组织依靠的对象,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熏陶下,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人的复杂性和组织的特有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性的拷贝,真正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实施与组织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这样的一种管理软件,它能够快速、方便地显示结果,还可以对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及企业主要管理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集中、整合各种信息来源,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 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 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007年秋季,陕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改给我们的学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人”的塑造和培养,培养和塑造的“人”是摆在我人面前的严峻的课题。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表改革纲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学校特色发展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新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安塞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逐步构建,并形成安塞县高级中学的办学特色,本课题通过对安塞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研究实施,使全体学生能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安塞,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使我校的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最终达到培养时代需

求的合格人才与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的有机结合。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1)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统一到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与缺限。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对不同地方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所以它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它不能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和特点,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对国家课程遇到的挑战作出的实用主义的回应,它以学校所在的特定传统文化和环境为背景,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为主要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借选择的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课程构台不足和空白。 “学校特色发展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就是以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设、开发为抓手,把具安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校本教材的形成研发出来,让它们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和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 2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中国钢琴曲创作中,以传统古曲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又利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创造了新的音乐文化语境。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习中国音乐的旋律、曲式、美学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中国的钢琴学派,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但在当今的钢琴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味遵循多年来的固定模式,而忽略了对中国作品的选择与安排,造成教学和音乐会上中国作品的边缘化。这样不仅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音乐文化,而且也不利于中国当代音乐人的培养。 在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已越来越关注自己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国有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千百年来积淀的丰富的音乐宝藏。我们发展自己的音乐文化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是中华儿女获取文化认同的需要。中国钢琴作品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我国学生的音乐感觉与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能激发钢琴学习者对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能够深层触及并领略中国文化内涵,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气质,从而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音乐的同时,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和整个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这部分内容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应写详细,文献资料应该充分) 1杨丽莉的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研究中,文章以中国曲调钢琴改编曲为切入点通过取材、对民族乐器特性音色的模仿、结构安排以及五声性和声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改编曲中的民族特色,探索王建中在中国曲调钢琴改编曲中的创作手法。 2丁菲菲的论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中,文章从五声性音调,民族特色的节奏和多声性等创作特点,论述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3周建蜂的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和声运用中,讲述了王建中大胆运用各种三度及非三度结构的和弦,并通过调式扩展,极好地发挥出和声在多声音乐中的色彩性与功能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如何将民族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的可鉴之路。 4程杰的《梅花三弄》起源考中阐述了梅花三弄的名字起源::唐宋时期人们常提的“梅花三弄”,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单曲名称,而是有关乐府横吹曲中笛曲《梅花落》和角曲大、小《梅花》的泛称。明代有关颜师古创作琴曲《梅花三弄》的说法并不可靠,琴曲《梅花三弄》也不是胡乐羌笛《梅花落》的简单移植。从其情感内容以及最早记载此曲之《琴传》一书的时代看,应创作于“梅花三弄”这一说法开始流行的北宋时期,而其广为人知则要延至元代。 5杨慧的谈钢琴曲《梅花三弄》中的继承和发展中,拟以王建中根据古琴名曲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为具体代表,努力探讨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利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创造新的音乐文化语境这一时代命题。 6刘一洋和院琼刚的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分析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别从创作背景、音乐织体、形象塑造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钢琴曲《梅花三弄》进行了分析。7周琴的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创作特色中,在创作技法、音乐表现、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时代特征。 8喻靓的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演奏艺术中,通过分析梅花和古琴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寓意及地位,以及古琴的演奏特点,来探讨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演奏。 9张玉红的《彩云追月》及改编曲中,介绍了《彩云追月》是我国音乐家任光先生创作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因抒情优美的旋律、淡雅清幽的风格而深受人们喜爱。在创作后的几十年里,曾被改编成歌曲、各种器乐独奏、合奏曲。王建中据其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在用

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随着黄羊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强烈,但生源的学习成绩处于毕业生中差程度,数学学力80%处于中下水平;升入普高后,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本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力图针对学生学力薄弱的实际,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2)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其属于农村普通高中校这一类。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近年来高中扩招趋势有增无减,农村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日渐突出,尤以数学学科表现最为明显。农村中学所处地理位置、信息来源、文化教育意识、学生生源等原因,造成了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对此问题做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且深感此项课题研究责任重大。临颍二高只是众多农村普通高中的一个缩影,所以本课题研究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指导课题工作的一些策略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教育效果。 意义 数学是物理、化学等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素质培养中起着特殊作用,而且能够使我们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们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说在社会基础教育中,数学始终处于重要的核心位置,我们应给予数学教育以高度的重视,使数学素质成为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抓起,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育,使数学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这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来源 选题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现状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环境的创设是否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否推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评价环境创设是否成功的新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地对环境进行设计、布置,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多地发展,成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富含教育价值的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使环境真正成为"不说话"的老师、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教育范围以及人们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和认识地位的不足,因此活动室创设研究相对较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都会说话。环境创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与创设方法不是从教育幼儿的角度出发,而是较多地停留在幼儿园环境的整洁、有序、美观上。为了装饰完成任务,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而由于班级墙面是有限的,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教师往往过多地选择纯装饰性、卡通形象的墙面环境,致使艺术领域的展示过多,而理应渗透这五大领域的墙面环境便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得到教师的侧重选择。 1 .呈现活动轨迹、提升幼儿经验与能力,为幼儿提供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条件。 2 .体现主体性、树立自信心。萌发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意识与积极探究、学习的欲 3 .为幼儿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二)教师方面 1 .了解幼儿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调整。 2 .环境物化教育目标。 3 .引发师幼互动与幼儿间的互动。 4 .整理幼儿的经验,反思调整教育目标,更深入开展主题 三)家长方面 1 .了解幼儿与教育资源共享。 2 .激发家长参与的空间,了解幼儿学习过程。 3 .了解幼儿园教育、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4 .环境成为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交流话题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