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骨骼的罕见病

关于骨骼的罕见病

关于骨骼的罕见病

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较少的疾病,其中关于骨骼的罕见病也有不少。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系统,如果出现罕见病,将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罕见的骨骼疾病,以增加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骨骼畸形病

骨骼畸形病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异常发育,导致身体外形异常。其中最为典型的病例是马凡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等症状。此外,还有多发性骨发育畸形病、骨软骨发育不全症等罕见骨骼畸形病。

二、骨骼肿瘤

骨骼肿瘤是一类罕见但危害较大的疾病。骨骼肿瘤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肿瘤是指起源于骨骼组织的肿瘤,如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转移性骨肿瘤是指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骨骼部位,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骨骼肿瘤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因此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三、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但也有一些罕见的类型。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组织的疏松和变薄,容易发生骨折。罕见的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原发性骨质疏

松症是指不明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

四、骨骼发育不全症

骨骼发育不全症是一类罕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发育不全,导致身材矮小或四肢畸形。其中最为典型的疾病是软骨发育不全症。软骨发育不全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罕见疾病,患者会出现身材矮小、四肢畸形、关节变形等症状。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骨骼发育不全症,如骨骺发育不全症、骨骼发育不良症等。

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骨髓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髓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病例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恶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症状。此外,还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亚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单克隆血小板病等。

六、骨骼代谢病

骨骼代谢病是一类罕见但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代谢失衡,导致骨骼异常。其中最为典型的疾病是骨质增生不良症。骨质增生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骨骼畸形、矮小等症状。此外,还有骨脆性疾病、骨软化症等罕见的骨骼代谢病。

以上是关于骨骼的几种罕见病的介绍。这些疾病虽然患病人数较少,

但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罕见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这些罕见骨骼疾病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相关研究和治疗的进展。

可治性罕见病—低磷性佝偻病

可治性罕见病—低磷性佝偻病 一、疾病概述 低磷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是儿童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发病率约为1: 25 000。临床共同特征为典型的佝偻病骨骼异常表现、低磷血症、高碱性磷酸酶,尿磷排泄增加,治疗困难等。低磷性佝偻病主要由于钙磷代谢失衡导致的骨矿化障碍。磷的动态平衡依赖于一个复杂的骨一肾脏轴的调节,其机制迄今知之甚少。现通过参与血磷代谢平衡的器官、细胞、激素、调节因子等进一步阐述低磷性佝偻病的发病机制,重点阐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 23)、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EPE)、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 -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一7)等磷调节因子。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磷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1)参与磷平衡的器官和细胞小肠和肾脏分别在磷吸收和磷排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磷平衡状态下,肠道磷的吸收量每日在13mg/kg,相当于在尿中的排出量。各种激素和因子通过改变磷在肠道的吸收率或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参与调节磷平衡[1]。有研究证实单细胞生物有应对环境磷酸盐浓度变化的能力,肠细胞和肾细胞能直接感应血清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肠细胞能直接感应饮食中磷浓度的变化。肠道上皮细胞和肾脏细胞直接调节磷酸盐摄入的能力,不依赖于磷调节激素而存在。 (2)参与磷平衡调节的激素磷代谢受多种因素调节,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系统在调节血磷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甲状旁腺素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尿磷排泄,使血磷水平降低。1.25(OH) 2D3,通过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血磷水平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血1.25(OH)2D3水平降低可引起低磷血症。降钙素通过抑制骨钙向血中的转化、消化道对钙磷等离子的吸收及促进钙磷在尿及胆汁中的排泄而降低血中钙磷水平。 (3)磷调节因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磷调节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

关于骨骼的罕见病

关于骨骼的罕见病 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较少的疾病,其中关于骨骼的罕见病也有不少。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系统,如果出现罕见病,将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本文中,将介绍几种罕见的骨骼疾病,以增加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骨骼畸形病 骨骼畸形病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异常发育,导致身体外形异常。其中最为典型的病例是马凡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等症状。此外,还有多发性骨发育畸形病、骨软骨发育不全症等罕见骨骼畸形病。 二、骨骼肿瘤 骨骼肿瘤是一类罕见但危害较大的疾病。骨骼肿瘤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肿瘤是指起源于骨骼组织的肿瘤,如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转移性骨肿瘤是指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骨骼部位,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骨骼肿瘤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因此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三、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但也有一些罕见的类型。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组织的疏松和变薄,容易发生骨折。罕见的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原发性骨质疏

松症是指不明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 四、骨骼发育不全症 骨骼发育不全症是一类罕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发育不全,导致身材矮小或四肢畸形。其中最为典型的疾病是软骨发育不全症。软骨发育不全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罕见疾病,患者会出现身材矮小、四肢畸形、关节变形等症状。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骨骼发育不全症,如骨骺发育不全症、骨骼发育不良症等。 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骨髓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髓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病例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恶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症状。此外,还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亚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单克隆血小板病等。 六、骨骼代谢病 骨骼代谢病是一类罕见但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代谢失衡,导致骨骼异常。其中最为典型的疾病是骨质增生不良症。骨质增生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骨骼畸形、矮小等症状。此外,还有骨脆性疾病、骨软化症等罕见的骨骼代谢病。 以上是关于骨骼的几种罕见病的介绍。这些疾病虽然患病人数较少,

骨岛x线

骨岛(bone island) 来源: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ca19089070.html, 作者:本站整理【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百科分类:[放射医学-骨肌系统] 骨岛(bone island) 也称骨斑(bonespot)、骨生骨瘤(enostosis)、内生骨瘤,为松质骨内的骨性结节,由骨发育异常所致,呈鸟巢状。本病大多数为查体时偶然发现,临床有症状者少见,发病率大约在百万分之一,且任何骨骼均可发生。肿瘤直径一般为0.2~2.0cm。X线表现为髓腔内圆形或卵圆形硬化影,无骨膜反应。一般无需治疗。 巨大的致密性骨岛易被误诊为成骨型转移瘤、骨样骨瘤、骨瘤。鉴别要点如下:成骨型转移瘤边界很清楚且密度不如骨岛高;骨样骨瘤常于硬化区内存在有透亮的瘤巢,且在临床上有疼痛症状;骨瘤向骨表面突出,而骨岛完全位于松质骨内。 骨斑点症(Osteopoikilosis) 百科分类:[放射医学-骨肌系统] 骨斑点症是一种罕见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是由于骨内具有弥漫性斑点状致密骨质而得名。既往文献曾称局限性骨质增生症、弥漫性浓缩性骨病、家族性弥漫性骨硬化症、点状致密骨病等。特点为松质骨内有弥漫性圆点状致密影。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为X线检查所发现。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多于女。血钙、磷正常。 骨斑点症具有以下特点:(1)本病无临床症状,均为查体或检查其它病时发现本病。(2)本病与年龄性别无关,本组从22~58岁,文献报道年龄从4个月~90岁均有发病。(3)病灶呈弥漫性多发的密度增大的圆形、椭圆形、圆圈状、结节状阴影,其形态走行,部分与骨的长轴一致。 (4)病灶多累及长骨的两端,密集于干骺端及骨骺,以及骨盆、手、足及不规则骨。越靠近关节病灶越密集,且密度越浓。病灶可相互融合成片而遮盖正常骨组织。(5)密度增浓的斑点状病灶的边缘不甚清晰锐利,越靠近中心部位密度越浓,边缘部位密度略淡。(6)病灶侵及骨的松质骨。骨膜及关节软骨不受侵犯,故关节间隙光整清晰。(7)ECT检查见显影后骨骼放射性分布不均匀,骨松质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骨钙化灶。骨显像对应性放射性增强。据上述表现视全身骨显像多处骨代谢增强灶,为骨质代谢异常。(8)本病应与成骨性转移相鉴别。成骨性转移首先应有原发性病灶并转移灶呈单发或散在多发性骨质增浓病灶,无密集对称性。其病灶直径均较大,直径一般在1.0cm以上,同时伴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与本病鉴别不难。还应与蜡泪样骨相鉴别。

十六种罕见病:成骨不全症、尼曼匹克、法布雷等最新研究进展YAO闻快讯

十六种罕见病:成骨不全症、尼曼匹克、法布雷等最新研究进 展YAO闻快讯 1. 多发性硬化 Ozanimod减少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容量丢失 图片:Celgene 官网 新基公司近日宣布了3期RADIANCE™ B部分试验数据的因果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与一线治疗Avonex®(干扰素beta-1a)相比,ozanimod可以减少各年龄段(包括18-25岁)复发性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RMS)成人患者皮层灰质的丢失。 新基公司全球临床开发总裁Alise Reicin博士说:“此次分析进一步增加了证据,支持ozanimod潜在用于治疗RMS成人患者,包括所研究的年龄最小但脑容量丢失却也最快的患者。” Ozanimod是一种口服的鞘氨酰1-磷酸盐(S1P)受体调节剂,可选择性地与S1P亚型1(S1P1)和5(S1P5)高亲和力结合。Ozanimod是一种研究性化合物,尚未在任何国家获批用于任何用途。2019年3月,新基公司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提交ozanimod治疗成人RMS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和上市许可申请(MAA)。Ozanimod正在开发用于治疗免疫-炎症适应证,包括RMS、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2. 坏疽性脓皮病 IFX-1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2a期试验完成首名患者给药

图片:InflaRx官网 InflaRx N.V. 公司近日宣布:领先候选产品IFX-1治疗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aenosum,PG)的2a期临床试验完成首名患者给药。PG是一种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罕见而使人衰弱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的急性、破坏性溃疡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腿部。 这项非盲、2a期概念验证研究计划招募大约12名中至重度PG患者,预计最初将在加拿大的3个站点进行。患者将接受为期12周的IFX-1治疗,随访3个月。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IFX-1治疗PG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IFX-1被认为是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单克隆抗-C5a抗体。在临床试验中,大约有300人接受了IFX-1治疗,耐受性良好。IFX-1目前正在开发用于治疗各种炎症适应证,包括化脓性汗腺炎、ANCA-相关血管炎和PG。 3. 多囊肾病 FDA授予巴多索隆治疗多囊肾病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盘点:2021年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物(第一批)

盘点:2021年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物(第一批)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仅有不到10%的疾病有已经批准的治疗药物或方案。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力图打破笼罩在罕见病药物上的“市场不确定”,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并加快罕见病药品的注册审评审批。 截至2021年12月18日,罕见病信息网团队盘点了2021年中国获批上市的罕见病药品。我们可以看出新批准的药物数量之多,审批速度之快,都是空前的。药物的快速获批上市,彰显政府解决罕见病问题的决心及能力。我们坚信,每一个小群体都不会被放弃。 1 布罗索尤单抗注射液——X连锁低磷血症(XLH) X连锁低磷血症(XLH)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是低磷性佝偻病的一种。低磷性佝偻病已被纳入《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XLH患者由于X染色体上存在遗传缺陷,导致磷酸盐通过尿液过度流失,肠道吸收不良,导致血液中磷酸盐水平长期偏低。XLH不会危及生命,但会导致骨骼、肌肉和关节异常。但它的负担是终生的,是进行性的,降低生活质量。 麟平®(布罗索尤单抗)是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抗原为靶点的一种重组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可结合并抑制FGF23活性从而使血清磷水平增加,最终改善骨骼矿化和减少骨骼疾病。Kyowa Kirin Inc.公司(协和麒麟(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官网表示麟平®(布罗索尤单抗)是全球首个针对FGF23的靶向治疗药物,唯一一个被批准的解决XLH潜在病因的突破性疗法,中国目前首个且唯一批准用于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和肿瘤性骨软化症(TIO)治疗药物。

2 醋酸艾替班特注射液——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文献报道,其全球患病率约为五万分之一。HAE的主要发作特征为反复发生的局部皮下或粘膜水肿,常累及颜面部、四肢、生殖器区域、胃肠道及喉头。大多数HAE患者的发作无法预测,发作频率高且发作多为中重度。需要警惕的是,喉部发生水肿时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4.6小时即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据统计,我国有58.9%的HAE患者发生过喉头水肿,其致死率最高可达40%,是HAE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2018年,HAE被收录进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内。 飞泽优®(醋酸艾替班特注射液)是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急性HAE发作皮下治疗的缓激肽2型(B2)受体的选择性竞争性拮抗剂,患者可在接受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皮下注射技术培训后自我给药。此前,中国没有急性HAE发作的针对性治疗,患者只能依靠输注冻干的新鲜血浆使水肿消退,使用限制较多,且血浆本身含有缓激肽有导致患者水肿加重的风险。飞泽优®(醋酸艾替班特注射液)的获批将填补中国急性HAE发作针对性治疗领域的空白,保障中国HAE患者的生命安全。 3 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攻击保护神经的髓鞘,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大多数患者在20-40岁之间出现首次症状,是造成青壮年神经功能残疾最常见原因之一。通常,女性的患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认知损害、视力和手臂功能受损、抑郁、疼痛、疲劳和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随着患者年龄增加、病程进展、髓鞘再生和修复作用减弱,患者或出现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变,残疾逐渐加重,认知功能下降。 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是一款治疗成人复发型MS的药物,是全球处方量最大的复发型MS口服治疗药物,它被证明可降低MS复发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诊断——软骨发育不全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诊断——软骨发育不全 身高的影响因素 据研究,人体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惟一因素,外在因素即环境条件对身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营养、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及是否罹患病等。 如何预测下一代身高? 遗传靶身高,是指根据儿童父母的身高计算出来的该儿童的遗传身高值。由于靶身高能够预测儿童身高的遗传潜力,因此在临床中普遍用于儿童矮身高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 靶身高计算公式(FPH法): 男孩=45.99+0.78×(父身高+母身高)÷2±5.29CM 女孩=37.85+0.75×(父身高+母身高)÷2±5.29CM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计算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得出,只

有约95%的正常人在此范围内,不一定人人能达到。 软骨发育不全 下面小编介绍一种影响骨骼发育的疾病,软骨发育不全(该疾病预计会收录于基源罕见病黄宝书第二版中)。 疾病概述: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种常见的软骨发育不良,又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等。这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而导致的发育异常,临床上以四肢短、躯干相对正常、巨头、脊柱胸腰段后凸、椎管狭窄为特征。本病的发病机制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跨膜区的点突变密切相关。 发病率:平均发病率为1/1.5~4万新生儿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 表型:

基因型: 致病基因为FGFR3基因,GeneReviews收录该症分子遗传学检测信息如下: 基因检测: 已发现致病变异中99%为FGFR3基因c.G1138A:p.G380R变异,应该首选一代测序,如无发现变异,则选择二代测序。 治疗: 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生长激素对部分病例有效。腿部增长手术能使一些患者的身高增加。然而,这类手术需要一个较长的治疗时间,

罕见病的遗传

罕见病得遗传 罕见病得定义: 罕见病就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得疾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罕见 病就是指盛行率低、少见得疾病 在中国没有明确得定义。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得或者就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得疾病。 罕见病得界定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得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得0、65‰1‰得疾病。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得具体情况,对罕见病得认定标准存在一定得差异。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得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得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得发病率作为罕见病得标准。 不同时间与地区,罕见病得界定标准会有所变化。例如,艾滋病一度被定为罕见病。又如,地中海贫血病,在北欧地区也曾被定为罕见病。现在,这两种疾病都已就是常见病。 国际罕见病日:2月29日 世界已发现罕见病种类: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得统计,目前已有65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对于罕见病,目前我国尚无官方得权威定义,因为中国对罕见病得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而国外数据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这也就是目前中国罕见病政策制定得困难与瓶颈。国际确认得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得10%。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 罕见病分类(按临床表现): 不正常细胞增生(瘤) 先天性代谢异常脑部或神经系统病变呼吸循环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肾脏泌尿系统病变皮肤病变肌肉病变骨及软骨病变结缔组织病变血液疾病免疫疾病内分泌疾病先天畸形综合征染色体异常其她未分类或不明原因 罕见病分类(按遗传因素分类): 遗传病类型: 1、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 指由于染色体得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得疾病: A、结构异常:猫叫综合症(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B、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0、092%) 性染色体: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男性1/4000,女性1/8000) 2、基因异常

罕见病

1血液系统罕见疾病 1)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症 2)Gilbert 综合征(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 3)Da Veal 综合征(先天性无白细胞症) 4)Glasslen综合征(家族性良性慢性重性白细胞减少综合征) 5)Berendes-Bridges-Good综合征(慢性家族性肉芽肿综合征)(中国知网、收费) 6)Chediak-Higashi综合征(先天性白细胞异常白化病综合征)同第一条: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症 7)Jordan异常(先天性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e syndrome) 9)Gunther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10)Waldenstrom综合征(特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11)Herrick综合征(镰状细胞—β地中海贫血) 12)Minkowski-Chauffard综合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3)Lennart-Juhlin综合征(缺乏嗜酸和嗜碱细胞综合征) 14)Bruton综合征(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15)Pfeiffer热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6)急性肝性卟啉病(Acute hepatic prophyria) 17)急性间歇型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 18)常染色体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Autosomal Agammaglobulinemia) 19)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Combined deficiency of vitamin K-

dependent clotting factors) 20)先天性红细胞生产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21)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 22)ALA脱水酶缺乏(ALA Dehydratase deficiency) 23)血友病(Hemophilia) 24)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25)维勒布兰德氏病(遗传性假血友病)(Hereditary Willebrand disease) 26)假血管性血友病(Pseudo-Von Willebrand disease) 27)朗迪-奥斯勒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ler disease) 28)重症先天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 29)女性A型血友病携带者症候(Symptomatic form of hemophilia A in female carriers) 30)女性B型血友病携带者症候(Symptomatic form of hemophilia B in female carriers) 31)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3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33)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症(Hereditary methemoglobinemia)

心胸外科罕见病系列:先天性胸骨裂(1)

心胸外科罕见病系列:先天性胸骨裂(1) 先天性胸骨裂(Congenital sternal cleft)是一种罕见的胸壁畸形,也被称为“金标剑鞘胸”或“裂胸”。该病是由于胚胎早期第 二个、第三个胸骨节合并不全,导致胸骨在胸骨柄和剑突部之间出现开裂。这个畸形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呼吸系统和心脏方面的问题,并且需要手术治疗。 胸骨是胸壁的一部分,位于胸壁正中央,起到保护心脏和肺部的作用。胸骨裂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 1/15万至1/20万。男性患病的比例高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病例,但对于罹患这种疾病的患者来说,胸骨裂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身体及心理上的负担。 胸骨裂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外观缺陷,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显著的畸形,如胸骨之间的开裂或畸形位于剑突部。这些畸形可能会导致胸骨在活动时产生噪音,上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增加,心脏和肺部发育不良等问题。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脏杂音、呼吸困难、发育迟缓等症状。 胸骨裂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患先天性胸骨裂的风险。此外,母体在怀孕期间接触到的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与胸骨裂的发生有关。然而,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这些因素与胸骨裂之间的确切关系。 目前,胸骨裂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的目标是修复开裂

的胸骨,并且使胸骨恢复正常位置和形态。手术时间通常在患者出生后数月至一年之间进行,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胸骨和相关器官的发育已相对成熟。手术的具体方法因患者的情况而异,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钢板或生物支架来加固胸骨,以帮助胸骨正确生长。 尽管胸骨裂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在胎儿期,通过超声波等检查方法可以对胎儿是否患有胸骨裂进行初步检测。在婴儿出生后,医生可以通过身体检查和进一步的骨骼成像检查来确诊。一旦确诊,患儿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以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虽然目前我们对于先天性胸骨裂了解不多,但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解决这一罕见疾病提供更多的线索。同时,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个罕见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先天性胸骨裂是一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畸形,然而手术本身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相关并发症有关。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确定何时进行手术是最安全和有效的。 手术过程中,正确认识患者的解剖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先天性胸骨裂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解剖结构的变异可能会出现,这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手术中,外科医生通常会使用支架或钢板来加固整个胸骨,以确保胸骨能够保持正确的形态和位置。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还取决于团

基因罕见病有多少种?出现前有征兆吗?

基因罕见病有多少种?出现前有征兆吗? 相对常见病,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极低和患病人数极少的疾病,但每年仍然不断有新增的基因罕见病在数据库中更新,量十分庞大。基因罕见病有多少种?患者出现病前有征兆吗? 一、基因罕见病有多少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已经确认的罕见病超过6000种,大约占人类疾病的10%。这些罕见病主要可以分为8大类,包括代谢异常类、骨骼病变类、肌肉病变类、神经系统病变类、结缔组织病变类、内分泌异常类、造血功能异常类以及泌尿系统病变类。这些罕见病会对患者的代谢过程和身体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基因生命科学领域,每年都有近250种新的基因罕见病条目被加入数据库中。这些罕见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大约80%的罕见病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需要付出比照顾寻常婴幼儿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者。 二、基因罕见病怎么办? 基因罕见病的成因既可能源于遗传,也可能是新发症状。因此,医生会建议健康人士、有罕见病家族史或高危人群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并采取相应的生育指导。例如,敏儿安t21涵盖了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微缺失症候群的三大检测范围。在香港中环专科官网或v(tchchk)预约后,再赴港进行升级版的检验即可。该检测采用高通序测序技术,可以一次性检出百项基因数据库中相关的病症。孕妇只需抽取一管血液,即可准确检测胎儿染色体和基因片段的常见病和罕见病,准确率高达99.9%。 三、基因罕见病出现前有征兆吗? 孕妇怀有罕见病胎儿和健康胎儿,在孕期内不会有特殊感知,患者出生后也不一定就会立即发现病症,也有长大成人后才发现病症的案例。罕见病的患儿要反复进行常规检查,没有对症药物,医生只能进行无效治疗等,会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 基因罕见病有多少种?罕见病现超过6000种,大多数的遗传性质不明,所有孕妇都有必要进行染色体基因检测,做好优生优育的计划。

高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低于每10万人中患病人数不超过5人的疾病。 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很多罕见病相关疾病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 手段。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频超声治疗作为一种新兴 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罕见病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将介绍高 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一、高频超声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高频超声治疗是利用高频声波的机械振动和热效应对组织进行治 疗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产生热效应, 使组织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高频超声治疗具有非侵入性、无创伤、无放射性、局部治疗等特点,可以精确控制治疗区域和治疗 深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二、高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1. 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是罕见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如肝血管瘤、肝脏转移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等,但存在创伤大、复发率 高等问题。高频超声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精确控 制治疗区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治疗在肝 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 骨骼疾病

骨骼疾病是罕见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如骨肿瘤、骨转移瘤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等,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高频超声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治疗 区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治疗在骨骼疾病 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是罕见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如神经纤维瘤、脊髓 空洞症等。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但存在创伤大、副作用明显等问题。高频超声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治疗区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研究表明,高频超 声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高频超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高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高频超声治疗具有非侵入性、无创伤、无放射性等特点, 可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治疗风险。然而,高频超声治疗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如治疗深度受限、治疗时间较长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和改进高频超声治疗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四、结论 高频超声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罕见病相 关疾病的治疗中。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治疗在罕见病相关疾病中具有

关于骨斑点症

关于骨斑点症 骨斑点症(Osteopathia Striata)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疾病,通常是在儿童或早期青春期时诊断出来。该病被描述为骨骼的纵向阻塞线,通常在肋骨和其他长管形骨骼的外侧表面可见。该症状通常是由母体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但也有其他基因突变可能引起该疾病。 病因 骨斑点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有些情况下,这种疾病是由母体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这种异常是指与X染色体连锁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这种现象在男性中很少发生,因为他们只有一个X染色体,而女性则具有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必须是由母亲传递给他们的。如果这个X染色体中的基因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引起骨斑点症。 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骨斑点症。这些基因突变通常是在胚胎期发生的,可能导致骨骼方向和形状的改变。 症状 骨斑点症的症状是非常明显的,包括: •长管状骨骼上的横向纹理,通常在肋骨外侧表面可见。 •拇指非常宽,也许不寻常地长度。 •身材过高或过低。 常见的骨骼症状包括: •长管骨骼的畸形。 •关节发育异常。 •延迟行走或其他发育迟缓。 还可能包括: •环形白内障和视网膜发育异常。 •耳道和牙齿方面的异常(如牙齿缺失或结构异常)。 人们还可能会有其他神经发育异常或智力残疾。 治疗 骨斑点症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如果有症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提供治疗方案,如整形外科手术,以改善骨骼畸形。常规的手术可能无法解决所有症状,

因此建议与一个完整的医疗团队合作,包括小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和骨科医生,以开展视网膜和关节评估,并开展物理治疗。 预后 骨斑点症通常与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相关,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也许 最明显的问题是对眼睛和视网膜的影响,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可能需要进行眼部检查。此外,颗粒细胞动力学病变,可能会导致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于此类病例,治疗通常包括物理治疗。 结论 虽然骨斑点症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疾病,但它的影响范围很广。治疗通常需要一 个团队,包括小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和骨科医生,以确保所有系统收到恰当的关注。尽管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但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物理治疗来管理症状。尽管预后可能不同,但与少数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一样,骨斑点症的预后并不是特别明确的。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 一、疾病溉述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是一组罕见的脂质代谢异常的溶酶体贮积症。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在父母双方都携带缺陷基因的情况下,子女有25%的机会患病。过量脂类累积于病人的肝脏、肾脏、脾脏、骨髓甚至脑部等,造成这些器官出现相应轻重不同的症状。根据引起疾病的遗传机制和症状严重程度不同,尼曼匹克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4种类型:A型、B型、C1型和C2型。传统上,尼曼匹克病A型和B型又称为酸性神经鞘磷脂酶缺乏症,以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区分为A型和B型。两者的致病基因均为SMPD1基因。尼曼匹克病A型和B型的估计发病率为1/25万。尼曼匹克病A型在阿肯纳西犹太人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大约为1/4万。尼曼匹克病C1型和C2型在临床症状和特征上非常类似,引起疾病的致病基因却不同,分别为NPC1和NPC2基因。尼曼匹克病Cl型和C2型的估计发病率为1/15万,其中尼曼匹克病C1型更为常见,约占95%。尼曼匹克病在中国人群的发病率尚缺乏统计数据。该病的确诊以基因检测和实验窒检查结果为主。有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少量尼曼匹克病B型患者中有部分疗效[1]。 二、临床特征 尼曼匹克病A型为最严重型。患儿多在生后无特殊异常表现,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黄疸。数月大时,患儿腹部渐渐隆起,查体或检查可发现肝大脾大。常合并有持续性的呕吐、便秘等。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低、肌无力、倦怠等,伴随体重增加缓慢或不增加,呈逐渐加重。血液检查可发现有贫血、血小板降低等。肺部x线检查可发现有广泛的肺间质浸润性病变,常伴发有肺部感染,导致肺功能衰竭。骨髓检查常发现有典型尼曼匹克细胞、视网膜出现樱桃红斑点等。患儿通常于3~4岁死亡[1,2]。 尼曼匹克病B型的临床症状类似于A型,但较轻微,发病较晚。神经系统轻微受损或完全正常,病程进展缓慢,腹部逐渐膨大,查体发现以肝大脾大为主。患儿通常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血液检查常有血小板计数减少,x线检查常发现有复发性肺部感染。此型患儿一般身材矮小,

专家述评:骨骼肌疾病诊断和治疗

专家述评:骨骼肌疾病诊断和治疗 骨骼肌疾病包括炎性肌肉病、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肉病、代谢性肌肉病,因其发病率低,都属于罕见病。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规律,要时刻遵循先诊断后治疗的原则。其诊断首先需要在临床资料收集完善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通用方法和特殊方法,前者主要是肌酸激酶、肌肉影像学、肌电图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后者主要是基因和肌炎抗体检查。肌肉病的诊断和治疗涉及诸多医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致病因素导致的细胞内各种信号传导的异常。除了依据基础研究者提供的基础理论以及各位同仁总结的临床共识设计出个体化处理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应用之外,我们同时也应谙熟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在诊断每例患者所患疾病中的权重,发扬好学精神,对不同患者的处理方案加以实时改进以求尽善尽美。笔者结合个人的工作体会对不同类型肌肉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简单论述。 一、骨骼肌疾病的诊断 疾病诊断的核心是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推理分析,详细、正确地收集临床资料对确定疾病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尽管各种辅助检查技术日趋完善,以临床为基础的诊断原则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不会改变,因为所有的辅助检查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此依然继续强调基于诊断的推理需要,要全面真实地采集患者的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肌肉症状进展快慢以及波动性、受累肌群分布、家族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系统损害等临床信息。体格检查要真实、系统和全面,进一步验证病史中肌肉损害症状的有无和轻重,有症状而无体征者应当注意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肌张力不全等非肌肉病变问题。体格检查要能发现病史采集中没有发现的临床问题,特别是其他系统损害的体征。 临床资料收集完整后,我们首先应依据肌肉无力程度、肌酸激酶

可治性罕见病—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

可治性罕见病—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一、疾病概述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 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或称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约为200万分之一,无种族、性别和地域差别‘嵋。典型的FOP患者具有先天性大躅趾畸形和进行性异位骨化两个临床特点。早期表现为发作性软组织肿胀,后期出现异位骨化。大多数FOP患者在出现异位骨化之前易被误诊,并且接受了可能会导致终身残疾的创伤性诊断性操作。目前已可通过基因分析确诊,一旦诊断确立,应避免深部软组织创伤和一切医源性损害。 二、临床特征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先天性大躅趾畸形和出生后进行性异位骨化。大多数患者在10岁以内出现发作性的炎性软组织疼痛肿胀,肿胀可自行消退,其后柔软的结缔组织包括肌腱、韧带、筋膜和骨骼肌逐渐转变为成熟的骨组织[2]。FOP 的异位骨化首先发生在躯体的背侧、中轴、头部及肢体近端部位,逐渐发展到躯体的腹侧、附件、尾侧和肢体远端,病变的发展过程与胚胎骨骼的发育顺庠相似,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见下表)。由于FOP患者进行性的异位骨化,患者在30岁之前常因髋关节融合而不能行走需坐轮椅,并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此外,还可因下颌僵硬影响进食而导致严重的体重减轻,以及因胸廓运动严重受限而导致肺炎和右心衰竭。报道FOP患者死亡年龄的中位数约为41岁,通常死于因胸廓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并发症[2]。 三、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IA型苯丙酸诺龙受体(activin receptor IA,ACVR1)基因检测结果可明确诊断。已知FO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相关疾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q23 - 24,该基因编码IA型苯丙酸诺龙受体(activin receptor IA,ACVR1),一种I型骨形成蛋白受体(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因FOP患者生育能力差,多数患者为自发性基因突变患者。不管是基因突变还是家族遗传性FOP患者,均存在ACVRl基因的杂合子错义突变,绝大多数患

2019罕见病诊疗指南-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

2019罕见病诊疗指南-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 概述 窒息性胸腔失养症(asphyxiating thoracic dystrophy),又称热纳综合征(Jeune syndrome,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伴多器官受累。主要临床特征为小而狭窄的胸腔、短肋骨、四肢短小、骨盆形状异常,伴因胸腔受限导致的肺发育不良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也可发生肾、肝、胰腺和视网膜异常。 病因和流行病学 JS 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多数病例的致病原因不明。已明确致病基因的 JS 病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已发现至少 10 种 JS 致病基因,包括 CEP120、CSPP1、DYNC2H1、IFT80、IFT140、IFT172、TTC21B、WDR34、WDR35、WDR60,其中DYNC2H1 基因突变可占 50%。这些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初级纤毛的结构和功能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纤毛是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微小指状突起,能感知细胞外机械和化学信号变化并协助其传导至细胞内部从而引起细胞应答,在许多不同的化学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核心作用。纤毛双向转运功能的物质基础为纤毛内转运蛋白(intraflagellar transport,IFT)。致病基因突变可引起 IFT 缺陷,破坏纤毛的正常组装或功能,造成信号传导异常。其中 Sonic Hedgehog 途径对软骨和骨骼的细胞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其异常可能是导致此病骨骼异常的基础。其他组织中的纤毛异常,例如肾脏、肝脏和视网膜,引起该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在活产婴儿中,JS 的发病率在1/130 000~1/100 000。1955 年由Jeune 首次报道该疾病。目前已经报道的病例约有126 例。中国尚未见到 JS 发病率的报道。 临床表现 1. 骨骼异常表现 JS 的严重程度和相关并发症的类型存在差异。所有 JS 病例均存在胸腔狭窄,胸廓可呈钟形或长而窄,呼吸窘迫通常由小而僵硬的胸腔引起。根据胸廓类型和潜在的肺发育不良的程度,呼

可治性罕见病—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

可治性罕见病—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 一、疾病概述 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多症X,是一组由未成熟树突细胞活化增殖并且异常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婴幼儿和儿童常见,儿童发病率约2~10/100万,男性多见,白种人发病率较其他人种高;儿童LCH患者的总体病死率约为15%,永久性后遗症发生率为30%~40%[l]。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为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一直存在争议。 二、临床特征 LCH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长期仅表现为轻微皮疹,单一部位溶骨性损害,无明显临床进展。也可表现为多个重要脏器受累,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Haupt等[1]于2013年报道,该病最常累及脏器为骨骼(80%),皮肤(33%)和垂体(25%),其他累及器官主要有肝、脾、造血系统、肺部(15%)、淋巴结(5%~10%)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骨骼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在大约80%的LCH患者中都存在骨损害,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颅骨(27%),其次为大腿骨(13%).下颌骨(11%),骨盆(10%),颅骨损害多可累及软脑膜,但严重的颅内受累非常罕见。常见的颅骨损害以眶周骨,颞骨(特别是乳突)为主;眶周骨病变可导致眼球凸出。乳突病变可同时出现中耳炎。 皮疹常为就诊的首发症状。皮肤的病变可表现为脂溢性、湿疹样、脓疱性和结节性皮炎等,典型皮疹为散在分布的红色丘疹伴有中央溃疡区形成,溃疡结痂后,触诊存在棘手感。单纯的皮肤受累有60%的机会可自行缓解。但需要严密的病情监测,剩下的40%可出现复发,并进展成为多系统LCH。 对于存在眶周骨、筛骨、颧骨、颞骨受累的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可能性(25%)要高于无受累患者。尿崩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LCH患者的初期表现;在儿童中,单独出现的尿崩症和垂体增强MRI上增粗的垂体柄,最常见的诊断为LCH、生殖细胞瘤、淋巴瘤。以不明原因的尿崩症起病的LCH在临床中也并不罕见,并且几乎所有的存在尿崩症的LCH患者,均为多系统受累。

可治性罕见病—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McCune-Albright综合征 一、疾病描述 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是复杂罕见的疾病,病变累及多种组织,系统如骨骼、皮肤和内分泌腺体等,并以骨纤维发育不良(bone fibrous dysplasia)、皮肤色素沉着(牛奶咖啡斑)(Cafe-au-lait)和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多见,性早熟组成典型三联征(见下表)。早在1936年Donawan McCune首先报道1例女孩临床表现性早熟和皮肤色素沉着,1937年,Abright等报告1组5例女孩,表现有性早熟、皮肤色素沉着、骨病等,后被命名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性早熟、皮肤色素沉着综合征。 MAS发生率估计在1/100万~1/10万,男女均可受累,但女性病例明显高于男性,多在儿童期发现,平均发病年龄8岁,但也有新生儿期发病。均为散发,未见有家族发病和遗传史。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hinding protein,GS)。ɑ亚基中GNAS1基因突变可致MAS。因GSa基因突变发生于胚胎形成早期,是合子后出现体细胞突变,突变细胞呈镶嵌式分布于受累组织,受累严重组织中常会较多GNAS1突变细胞。本征诊断可通过病变组织GSa基因突变的检测,可对MAS作出明确诊断[1、2]。MAS发生在胚胎形成早期,是合子后出现体细胞突变。突变发生胚胎干细胞期,源自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均可受累,随着胚胎发育,突变细胞形成克隆散在分布整个机体,形成突变嵌合体,因累及不同组织和器官,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1.2]。 单个细胞GNAS基因编码GSa亚基区域发生突变,可导致G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正常时促黑素细胞激素(M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所有信号传递均通过G蛋白α、β、γ亚单位途径,GSa亚单位突变,可激活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增高,后者刺激G蛋白- cAMP依赖性受体(MSH、ACTH、TSH、FSH、LH受体),使相应靶激素的作用增强或抵抗(如甲状旁腺素抵抗可致骨软化和佝偻病发生)。 cAMP可与蛋白激酶(PKA)调节亚基结合,通过PKA催化亚基,逐一释放活化型PKA,影响蛋白磷酸化。PKA催化亚基可置换酸化蛋白,增加FOS表达,后者与Jun集合形成转录因子Ap-1,后者可抑制骨钙素表达,磷酸化抑制,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