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

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

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
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的优点 (1)

三、项目应用情况 (1)

四、施工工艺 (1)

五、技术总结及施工注意事项 (2)

六、经济效益分析 (2)

七、现场照片 (2)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

二、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技术的优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匮乏现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建筑施工行业作为用水大户,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我公司积极积极响应绿色环保,绿色施工的号召,在施工现场精心设计,利用已有结构,添加辅助设施、设备,形成了一个节约用水的循环系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达到节约用水、绿色施工的目的。

三、项目应用情况

为了确保城市整洁,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施工现场不需设置车辆冲洗槽,进出现场的车辆必须冲洗轮胎,避免将泥土、垃圾带出工地。南宁市轨道交通4号线01标土建1工区项目施工现场进出场车道位置安装自动洗车平台,并且将冲洗平台废水通过沉淀池、过滤池后重新循环用于冲洗进出现场车辆。项目部办公室将雨水通过屋檐排水沟及地面水沟统一收集过滤后用于屋顶喷雾降温、卫生间冲水及绿化浇水。

四、施工工艺

1、施工作业区

在施工现场设置雨水、废水收集管网,新建一个集水井、沉淀池和一个蓄水池,将拟回用水由导流沟引至沉淀池,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自然沉淀、过滤后将水中杂质和大颗粒悬浮物分离出去,经沉淀后的水自流到蓄水池。然后通过高压水泵,将蓄水池中的再生水抽回供水管道,实现施工用水的循环利用。该循环系统工艺流程为:施工现场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策划→布置导流沟→布置集水井、沉淀池、过滤池和蓄水池→制作设备基础→安装水泵→管道连接→安装水泵控制器→电源接入→投入使用。采用此系统可使现场节约用水率达到40%以上。

2、生活区

在生活区设置排水沟、沉淀、蓄水池用于回收雨水、废水,雨水、废水经过两次沉淀后自流到蓄水池中,由污水泵将沉淀分离后的水回抽至供水管网,其中一部分处理过后的水抽至活动板房屋面,由此对活动板房进行降温,另一部分水

用于生活区及邻近道路除尘和绿化浇灌,从而达到节约用水,除尘降温的效果,最终实现绿色环保的要求。

五、技术总结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规范,人们对绿色施工意识的增强,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中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通过采取节水措施,给工程项目在不同层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逐步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绿色、环保工程。

六、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地为实行绿色施工而设计的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较为理想,成功的实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根据测算利用本套水循环利用系统,南宁市轨道交通4号线01标土建1工区项目每年将节约用水40000吨,按每吨水费3元计算,每年可节约成本12万。

采用板房喷淋降温系统,每台空调每个月可节约用电量,60kw/h,每年夏秋季节使用空调,按六个月的使用期来计算,则每台空调可以节约用电量360kw/h。项目部配置25台空调,使用板房喷淋降温系统后,每年可节约用电量9000kw/h。。

七、现场照片

水资源循环利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却排在世界100位之后,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一百一十个严重缺水。全国城市正常年份缺水六十亿立方米,日缺水量达一千六百万立方米。 解决饮用水短缺的传统办法是取地下水进行补给。可是,过度利用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干旱层加厚,从而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扩大。 2006年5月11日的《南方周末》刊登文章说:曾有四大湖泊、水量可观的塞上明珠敦煌,境内湿地面积曾达三百七十五万亩,但由于过度利用地下水,敦煌境内湿地正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递减;曾深达十二米的月牙泉仅剩不到一米,月牙湖、四大湖泊已面临干涸,莫高窟也正在受到沙尘暴和粉尘的双重威胁。专家警告,如果不能及时遏制,50年内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曾有“沙漠绿洲”之称的甘肃省民勤县,也因为过度利用地下水,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环抱北京城的河北省一直被干旱所困扰。2000年大旱,全省372座水库和4.8万口深水井已经干涸见底。300多万人口和70万头牲口得不到足够的饮用水,20万公顷农田颗粒无收。如此严重的缺水形势下,河北人只好超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的后果是: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大地开裂。位于大运河畔的沧州,深达10米的裂缝有数

百处,许多房屋已有塌陷趋势。 古都长安因严重缺水,人们超负荷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日渐下降,许多建筑物遭到了破坏。钟楼基座开裂,西安古建的杰出代表、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向西北倾斜已近一米。 看来,靠开采地下水来解决缺水困难并非长久之计。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水的循环利用可以长期有效地缓解水危机。 所谓水的循环利用,是指各种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满足非饮用水目的,如植物灌溉、厕所冲洗、道路除尘、工业及建筑用水等,达到变废为宝。 在世界多数地区,废水通常进行两级处理,初级污水处理是指使用机械或物理的处理系统进行废水处理。二级处理指使用生物、化学过程进行的水处理。有时为满足更高水质标准的需要,要在二级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级处理,其目的主要是除去残留在水体中的化学物质和溶解的固体物质,但由于第三级处理费用昂贵,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1)废水处理物理系统 将拦污栅浸入水中,污水经过拦污栅时,将一些大的固体物质如树枝、垃圾袋等拦住,这样不但除去了这些大的污染物,而且具有进一步保护抽水泵或旋转式机械装置的作用,然后污水通过初级澄清器进入沉沙池。初级澄清器可以使水流变缓,这样一些泥沙颗粒和可沉淀的有机质在沉沙池中沉淀、淤积,同时,一些油脂类的污染物可以漂浮到水面并通过机械过滤的方式除去。通过物理处理过程基本上可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浅谈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 摘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给排水规划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water demand is keeping increasing, meanwhile water pollut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Now there's more and more water resource or water quality-induced water shortage ,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or present concept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could not satisfy the demand to protect the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regional natural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paper the new concept on urban water supply is proposed so as to set up the modern urban water and water drainage planning concept and make the basis for realiza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city. Keywords:water resource; plann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水资源循环概念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受到池塘、水库等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水质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水质的可再生性。 2)社会水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人类不断地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活动之需。循环系统主要由给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水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给水系统中若过度取水,河流生态需水量就不能满足,或者用后的污、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自然水循环。 3)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一章 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 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2)蓄渗阶段。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 M=1000Q/F, 径流深度Y=W/(1000F), 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 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2)泰森多边形法。3)等雨量线法。 2.容积存储量:在大气压力下,含水层空隙中容纳重力水的体积。弹性存储量: 超过大气压的天然压力降到大气压时承压水层中能释放出来的重力水的体积。 天然调节存储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中,含水层中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水。 固定存储量:在一个补给周期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水量。3.水资源量评价的主要任务:解决一定条件下水资源量能否满足区 域用水量的要求 4.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方法;1)简单水量对比法。2)典型年法。

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思路

关于制定奈曼旗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奈曼旗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奈曼旗水资源总量为 6.8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04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3.5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 1.1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为两个部分:自产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0.84亿立方米,入境客水可利用量为 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存在分布不均情况,水量极丰富区分布于苇莲苏、八仙筒、六号农场连线以北的地区;水量丰富区分布于水量极丰富区以南黄土台地以北的地区及教来河河谷地段;水量中等区分布于中南部的黄土台地区及南部的山间河谷及沟谷区;水量贫弱区分布于南部牤牛河水文地质单元丘陵区,低山区黄土状土覆盖地段及西辽河水文地质单元南部靠近分水岭的地区,水源仅为浅层地下水。 奈曼旗用水量现状为农牧业用水量 4.2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734万立方米,生活及牲畜饮用水1370万立方米。可见水资源利用主要以农业灌溉为主,占开发利用总量的86%。 奈曼旗现状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开采方式可归纳为三类:机电井灌溉开采、自来水井供水、自备水源井供水。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入渗补给、灌溉水回归入渗补给以及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侧向径流、潜水蒸发、植物蒸腾、人工开采为主;地下水位主要受

降水、蒸发、人工开采等因素影响,且人工开采大部分为农灌用水,作物种植结构不尽合理,井灌面积大,亩灌溉用水量过高。近年来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加大,以大沁他拉镇为甚,春夏季由于农田灌溉水量的增加,地下水开采迅猛,在主城区甚至形成了连片大于30米的埋深面积。奈曼旗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53亿立方米,2010年地下水实际供水量为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已经形成超采。 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方式是蓄水(水库、塘坝)、引水(自然引水)和提水(扬水泵站)。奈曼旗现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12亿立方米。奈曼旗6条河流分别属于辽河、大凌河两大流域,河道总长度为444.3公里。现境内主河道除牤牛河源头位于我旗境内,常年以涌泉径流排泄外,教来河、西辽河、老哈河几近断流,其他非骨干河道多为季节性、雨源性、间歇性流水。奈曼旗境内5座水库全部干枯断水,还有零星的塘坝及小型水利枢纽,现状情况下地表水除北部老哈河岸边少量水稻田引水灌溉外,几乎无地表径流水量供应,各业需水全部依靠地下水开采。 奈曼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5.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大镇主城区16平方公里,年降雨量达528万立方米,但主城区雨水收集仅以城镇街道及小区硬化面积为主,平房居住区未有雨水收集管网。 奈曼旗主城区现状的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污水管道均沿道路布置,其他区域如平房居住区生活污水等未纳入排放管网系统中,污水收集率不高。已建成污水厂现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调查等方式学会调查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水被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节约用水及防止水污染;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工具 [创设学习情景] 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引入新课]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过渡]首先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投影资料]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18m3,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

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0%~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思考: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介绍 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新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 论(新编版) 摘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新概念,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给排水规划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

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1水资源循环概念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

浅谈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水处理

浅谈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水处理 摘要:当今时代,人类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需水量不断增加,而且使得现今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如此,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与不合理的运 用使得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水资源正在被单方面地加速消耗,传统的节约水资源方 式以及理念已经跟不上急速减少的岁资源速度,所以,提出合理开发水资源与雾水处 理方式是当下之急,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与加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并处理好污水。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循环利用污水处理 正文: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 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1.水资源循环概念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 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 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 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 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 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 还受到山塘、水库等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 产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水质的动态平 衡关系,即水质的可再生性。在大自然循环条件下,全球的水量循环是平衡的。据 近期资料报道,全球的循环水量为496000Km3。其中,海洋蒸发水量425000 Km3,陆地(包括陆地水面以及土地)蒸发水量71000 Km3;全球水分蒸发水量

(完整版)《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15分) 1. 广义水资源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是在河心设置_____________,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 3. 凿井过程中,向井内灌注泥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冷却钻头。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引设备及安全装置 组成。 6. 海水取水构筑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 7. 地下水源卫生防护时,在单井或井群_____________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 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8. 井群干扰的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计10分) 1. 管井过滤器的适宜长度不宜超过_____________米。 (A)20 (B)25 (C) 30 (D)35 2.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管冲洗时,在洪水位时利用____________冲洗,枯水位利 用_________冲洗。 (A)正向,正向(B)正向,反向(C)反向,正向(D)反向,反向3. 对含沙量比较高的河流,采用斗槽式取水构筑物时,斗槽形式不可采用___________。(A)顺流式(B)逆流式(C)双向式(D)侧坝进水逆流式 4.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2m,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___________。 (A)大口井(B)辐射井(C)复合井(D)渗渠 5. 某城镇设计用水量1200m3/d,采用管井取地下水,已知每个管井出水量100 m3/d, 备用井数为10%-15%,设计最少的管井数为___________。 (A)12 (B)13 (C)11 (D)14 三、问答(共计55分) 1.湖泊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注意什么?( 6分)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

1.水资源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 2.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是物质循环,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水体的更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水源,同时在全球起到热量专递的作用。 3.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4.小循环: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5.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T=Q(t)/q(t) Q(t)某一时刻水体中储存的水量、q(t)单位时间内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 6.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量变化量。 7. 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8.我国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日趋严重、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9.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缺水地区仍有较大节水潜力、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 10.中国水资源量概况: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辨不均、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2010以后严重缺水。 11、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12.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 13.降水:作为水资源的收入项,决定着不同区域和时间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空间分布状态,制约着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与数量。(表征:降水量、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 14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数理统计中用均方差与均值值比作为衡量系列数据相对离散程度的参数。Cv=σ/-x 15.河流径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16.河流径流的表征:流量Qt、径流总量Wt(Wt=-Qt·t)m3、径流模数M(M=Qt/F) m3/(s·km2)、径流深度Rt (Rt=Wt/1000F)mm、径流系数α(α=R(mm)/P(mm)) F-流域面积㎞2。 17.水面蒸发:主要反映当地的大气蒸发能力,与当地的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湿度、日照、辐射、风速等。冷湿地区水面蒸发量小,干燥、气温高的地方蒸发量大,高山地区水面蒸发量小、平原地区水面蒸发量大。 18.陆面蒸发:主要指某一地区或流域内河流、湖泊、塘坝、沼泽等水体蒸发、土壤蒸发以及植物蒸发量的总和。 18.干旱指数γ表示某一特定地区的湿润和干旱程度。γ值大于1.0表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该地区的气候偏于干旱,γ值越大,干旱程度越严重;反之气候就越湿润。 19.干旱值数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量多少,进行水资源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定义为某一地区的水面蒸发量E0与年降水量P的比值.γ=E0/P 20.地下水: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 21.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岩石的空隙,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的存在。 22.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 23: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岩层要具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24.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 25.地下水运动的特征:迟缓的流速、层流为主和局部紊流、非稳定,缓变流运动 26.地下水运动的规律: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 27.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周期性:年际及年内变化的周期性特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表现出确定的特征,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特征、区域性: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具有地域性,因此河流水文现象具有区域性特征。 28.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成因分析法:建立水文特征值与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 地理综合法:基于同样的地理条件河川径流特征相似性,用有资料地区预估无资料地区、 数理统计法:对多年水文特征值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来预测水文形势。 29.经验频率曲线:频率计算公式:P=m/n+1×100%(m:等于及大于Xm的项数,n:系列的总项数)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摘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新概念,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给排水规划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

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1水资源循环概念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受到山塘、水库等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水质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水质的可再生性。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设计完成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设计任务 巩义市取水构筑物的扩大初步设计 1.2设计基础资料 1.2.1 河流自然条件 1、河流水位: 最高水位为 36.50 m, (频率P=1%);最低水位为 20.00 m (保证率 P=97%)。 2、河流的流量: 33/s。 325 m最大流量为 27500 m /s;最小流量为 3、河流的流速: 最大流速为 2.50 m/s;最小流速为 0.5 m/s 4、河流的含砂量及漂浮物: 33。 0.47 kg/ m;最小含砂量 0.0015 kg/ m 最大含砂量 有一定数量的水草和青苔,无冰絮。 5、河流主流及河床情况 河流近岸坡度较缓,主流离岸约50—100m,主流最小水深3.8—40m。岸边土质较好,有一定的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1.2.2 地区气象资料 最低气温:-5℃,最高气温:38℃,最大冰冻深度15㎝。 1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 1.1.3 工程要求 3/dm,供生活饮用和生产需要。净水处理厂供水量为 5.0 万 1.3设计成果及要求 1.3.1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取水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图一张(2#)。 3、绘制取水头部平面图和剖面图一张(2#)。(图例1:100 4、集水间平面图和剖面图一张(2#)(图例1:100) 1.3.2设计要求 1.自觉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2.设计计算说明书: 字迹工整,干净整齐; 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原理正确,方案合理,内容表述准确; 计算有公式,公式有说明、出处; 3.图纸: 设计方案合理,线条层次分明,图面整洁,尺寸标注整齐统一;要达到扩初设计施工图的要求。 2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二章计算说明第二章计算说明 2.1 构筑物类型确定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 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循环。 3.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的循环。 4. 径流: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 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5.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6. 径流总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7. 径流深: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 8.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9. 干旱指数: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10.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中的水。 11.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一时的地下水流速。 12.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3.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14.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物质组成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 性。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 关系分析。 16. 典型年法: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 算的方法。 17. 径流系数: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8. 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 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 19. 供水保证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数。

20.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 定式取水构筑物。 二.填空题 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降水,径流 ,蒸发. 2.我国河流的不给形式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3.蒸发主要有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 4.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5.河流水文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机性与确定性区域性。 6.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有成因分析法地理综合法数理统计法三种。 7.组成水中物质按其存在的状态分为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三种。8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有典型年法系列法。 9.平水年频率为 50%,一般枯水年为 75% ,特别枯水年为 90%或95%。 10.四个水平年为现状水平年,近期水平年,远景水平年,远景设想水平年。 11.供水系统按工程分类为蓄水工程,调水工程,提水工程,引水工程。 12.需水量可分为河道内用水,河道外用水两大类。 13.三生用水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3.三生用水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14.地表水取水构筑按构造型式分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15.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按取水点的位置分为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三类。 16.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分为缆车式浮船式。 17.斗槽式取水构筑物分为顺流式逆流式侧坝进水逆流式双向式。 18.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 19.集水井的组成进水间,格网,吸水间。 20.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渗渠。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INTELLIGENCE 科 技 天 地 38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天津市绿通环保工程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徐 丽 摘 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研究,建立以个体、区域和系统三个层次为基础的城市水资源模式,为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研究参考。 关键词:城市 水资源 循环 模式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 复合生态系统,是人类对环境干预最大的区域。城市水循环分为自然水循环、人工水循环、经济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自然水循环是指城市水体通过蒸发、蒸腾、降水、地面径流、土壤渗透和补给运动与大气和地下水联系起来。人工水循环是指由城市给水、用水、排水和处理系统组成,通过部分水量的消耗和污水的产生与处理达到水的循环利用。社会水循环是指在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品格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将废水经过再生净化,使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通过增强人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水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从而使城市水环境好转和城市水资源增加。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水循环的研究,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可以分为个体、区域和系统三个层次。通过这三个层次剖析和整合城市区域用水单元,综合考虑节水工艺、污水治理、城市中水回用、雨水综合利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等方面,可以建立良好高效的城市水环境循环模式。个体水循环模式是指家庭住户水循环利用模式和单个企业内部水循环利用模式。家庭住户水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是指单个家庭住户内部饮用水、洗衣水、冲洗水、厨房用水和冲厕用水等的循环利用,每个单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及其所有环节中,从产品加工到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量和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从而构建了单个企业内部“补充新鲜水一工业用水一污水处理一替代新鲜水”的水循环利用模式。 区域水循环模式主要是指生态住宅小区水循环利用模式以及多个企业之间的水循环利用模式。生态住宅小区水 循环利用模式以生活废水(洗浴排水、 洗衣废水等)作为中水水源,生活废水 经室内收集排放系统到室外排水系统, 经适当处理后,一般作为小区住宅冲厕 用水、景观水体补水、绿地用水、道路 浇洒用水,有时也再经进一步处理作为 洗车用水,从而实现小区污水“零排 放”并充分利用污水资源的目的。同 时,生态住宅小区必须是雨、污分流 制,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有效地收集、 贮存、净化及利用屋顶雨水,在一定范 围内作为绿化用水、景观水体补水、浇 洒道路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以及 并入中水系统作为中水利用,小区雨水 通过绿地草坪,最大限度增加雨水的自 然渗透,补给地下水。企业群落是指同 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企 业,即具有资源共享或能够形成产品链 接的上、中、下游的企业,关联的企业 之间共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平台, 互补地交换、吸纳、消化水资源,共同 推进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如同生 态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群落共生结构及其 系统功能那样,企业群落用水共生网络 及其用排水系统不仅实现企业群的废水 产生量最小化、综合利用最大化,而且 深化了生态平衡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 展。废水梯级利用,上游企业排出的水 质较好的废水,用于邻近下游企业对水 质要求不高的环节:实现水循环设施共 享相互邻近的企业共建废水处理系统和 水循环系统,集中处理和回用企业产生 的同样性质的废水,减少企业废物处理 的投入,降低总体处理费用。系统水循 环利用模式是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的第三个层次。 系统水循环利用模式是将城市作 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在农业用水、工 业用水、城市杂用水、生态景观用水之 间建立水循环利用网络,从而实现城市 系统循环利用。在这个层次上,产业和 企业间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更为复杂链接 关系的城市区域水资源封闭循环利用网 络。城市污水的回用时极具潜力的可利 用水资源,而且日益发展成为城市所必 需的第二水源。再生的城市废水可以回 用作工业冷却水、农业灌溉水、城市杂 用水、景观绿化用水以及补充水源水 等。另外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自然 资源,在城市中,可用于城市卫生、消 防、备用水源、环境绿化、回灌地下 水、水面景观、城市生活杂用水等方 面。在雨水管道设计、用地规划和地面 覆盖的同时综合考虑雨水渗透,充分利 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即能防洪减灾, 又可以维持地表水水量,改善水环境。 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将 空中的水资源化作人间的水资源,已经 被国内外的经验和理论证明是开发水资 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结论 水对于人类社会,虽然是不可替 代的,却是可以再生的。水在城市用水 过程中,不是被消耗掉了,即水量上不 发生变化,而只是水质发生了变化,失 去了使用功能。用水处理的方法改变水 质,使之无害化、资源化、特别是再生 回用,就能实现水的良性循环,既减少 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又减少了水的排 放,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一举两得, 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朱沛智:《论我国水资源循环 利用的法律促进》[J]. 天津市政法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 李奇勇:《以循环经济理念 构建水资源利用新模式》[J]. 能源与 环境,2008,(1).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浅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浅谈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的利用也是越来越多。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就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量是非常大的。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的挑战,我国亦是如此。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人们及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城市化的建设中,水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循环利用水资源就显得极为关键。 一、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水是生物起源的发祥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是维持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及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水资源匾乏己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不断膨胀阶段,据统计,世界人口在进入90年代后每年的增加的人口虽已降到8100万以下,但并未缓解总人口的增长势头,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水资源供给形势非常严峻,而由此引发的水资源的争夺将可能直接导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关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己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的水资源和充足的水环境容量,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扩张,使得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量已经逼近水资源的可供给量,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维护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要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将传统的对水资源的线性利用模式变为闭合的循环使用模式,增加水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使用强度,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各个环节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的问题,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水循环经济是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