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

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今天,我们说的是诗仙亦酒仙的李白的故事。曾有诗曰:“李白上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壶中原多少酒?”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世人称之为“酒星魂”、“酒圣”、“酒仙”。

古往今来,大概再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

相提并论。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又是一位卓尔不群的酒仙。和李白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有一

首吟咏酒中八仙的诗,其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酒仙的称号由此而来。

如此说来,李白又从何时开始饮酒的呢?这还是需要李白自己来为大家解答。

李白有一首诗《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诗中明确表示自己酒中仙人的名气很大,并且已有

三十年的酒龄。根据李白行踪考证,此诗大约写于至德元年756年。

由此推算,李白的酒龄当从他二十四五岁开始。现存李白诗文一千余篇,其中以酒、酌、饮、杯、樽、觞为题入诗的有200余首,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但他早期的作品,即25岁以前,尚没有一首与酒有关。由此可见,酒仙李白也非生来便是嗜酒之人,也是

后期慢慢培养出来的。

再说说李白来安陆后的诗酒生活

李白真正的诗酒生活是从安陆开始的。他来安陆不久,因遇故人,兴奋之下,开怀畅饮,以致第二天早晨头昏目眩,误把远处走过来的安州长史李京之当成好友魏洽,打马前趋,竟闯了李长史的道。

由于李白此时“若浮云而无依”,尚未“妻以许氏”,没有婚后那样的相门社会地位

作后盾,于是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给李长史,以谢“闯道”之罪。文中写道:“昨遇

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困河朔之清觞,饮中山之醇酎。属早日初眩,晨

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李白在安陆期间,还有几首著名诗酒代表作。如开元二十四年写的《将进酒》:“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本诗反映作者才

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因怀才不遇,乃诗酒自适。又有《赠内》诗,是诗人和妻子许夫人

的戏谑之作。“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

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此诗以调侃之笔,

活用东汉太常卿周泽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之典,自嘲醉酒之甚,戏谑安慰许氏夫人,幽默风趣,同时暗遣愁情。

李白漫游江夏、襄阳等地的饮酒诗

李白在安陆十年,实际上是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的十年,他曾东游维扬,西入秦海,南

抵朱陵,北越白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居长安期间,太子宾客贺知章闻其名,相会

于紫极宫,称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之订为莫逆之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在长安期间,李白同崔宗之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李白

在游历江夏、襄阳等地之后,结识了韩朝宗、孟浩然等著名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

诗篇。“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诗中将酒醉后的形态写得

惟妙惟肖,如果李白不是常饮常醉,绝对写不出这种流传千古的醉酒诗。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

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时失足落水而死。虽

然有些悲切,但是与酒仙一生放荡不羁的无拘自由生活映射倒也贴切。

李白者,恐怕也真真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士,他留下来的诗作,以及种种的关

于饮酒的事件,直至数百年后,仍将是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诗仙

凯叔·小诗仙 01咏鹅 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静夜思 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3春晓 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4登鹳雀楼 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5池上 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06悯农

唐朝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7春怨 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08华山 宋朝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09长干曲 唐朝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0寻隐者不遇 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问刘十九 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2画鸡 明朝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3村居 清朝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小池 宋朝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5回乡偶书 唐朝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朝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7竹枝词

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8柳枝辞 宋朝徐铉 蒙蒙堤畔柳含烟,疑是阳和二月天。醉里不知时节改,漫随儿女打鞦韆。 19春日 宋朝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绝句 唐朝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1咏柳 唐朝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小儿垂钓 唐朝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一个案件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李白衣衫褴褛手拄竹竿、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此情此状很难将眼前的他与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他们来到高一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路的艰辛顿时化作天上的乌云,飘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一江一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啼叫一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千古传诵,被称为神品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江一陵一日还。 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白帝城到一江一陵,古代传说有一千二百里,顺水而下迅疾如风,朝发白帝暮至一江一陵。实际上白帝城距一江一陵只有六百多里,但古代木船无论如何一天也到达不了。在这里,诗人李白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船行的轻快和自己的愉快、喜悦心情。 李白虽被赦免,但穷愁潦倒,贫困一交一加。然而,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一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一性一格。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一江一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倒映于一江一水之中。李白痛饮一壶,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一江一中。后人针对此事做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一爱一月一江一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诗中的谪仙正是指李白。 想一想:对李白这位诗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对他的遭遇就不是如对他的诗那么熟悉了。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李白的什么品格?从中你又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李白古诗中的漂泊意识浅析 李白的漂泊意识具有鲜明的特征,他既有被现实逼迫下的漂泊心态,更有一种独特的自我放逐的漂泊意识。 漂泊意识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李白的诗歌正是其漂泊者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诗歌意象中的漂泊意识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意象,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是愁猿意象。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 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 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将带来天下动乱,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 —夜猿啼更添别情。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是流水意象。李白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其时,安禄山逆反之迹已显,天下即将面临大乱,诗人漂泊在外,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心中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 三是孤雁意象。离群之雁,常运用于漂泊意象,盖因雁的习性乃是群序而飞,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随,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离散,亲人离别,故一朝失群各分飞。在李白诗歌中,形单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将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为词人创造孤雁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依据。孤雁作为表现受尽漂泊流离之苦的人们的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时代苦难的亲身体验的艺术成果。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浓缩了的时代投影,又不仅仅是词人们漂泊生活的自我写照了。 二、李白漂泊意识的特殊性 由于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宗教原因差异,大多中国文人形成了家庭人伦本位传统,如杜甫。又有一些文人形成了个人的自由独立传统,以李白为典型。不是说李白不喜欢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是说他骨子里铭刻了自由与成就功名的信念,这些信念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不会安定下来,平凡度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 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 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 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 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 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 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 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 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发现自 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 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 护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 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 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 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李白就之后写诗,李白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诗仙李白,介绍李白的作文

诗仙李白,介绍李白的作文 说起李白,中国人都知道.特别是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更是口口相传,妇孺皆知.而且,还被人尊称为诗仙.但是,却少有人知道李白那悲惨的一生.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滴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一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李白不愿应试做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其年轻

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虽然李白一生悲惨,但是他依然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下面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提供李白的故事作文 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李白的故事作文 晚上,我趁爸爸在家就缠着他给我讲故事,我撒娇地说:“爸爸,您 好久没给我讲故事了,我好想听您讲故事啊。”爸爸说:“好吧,就 讲一个吧。”他思考了一下,说:“在讲故事之前,你得先回答我一 个问题。”我说:“好啊,你问吧。”爸爸就说:“你知 道李白是谁吗?”我想了想就说:“李白啊,我知道,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啊,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 呢,他那首《静夜思》我会背的。”我刚准备背,爸爸就说:“ 对,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与他有关的趣闻, 还跟这首诗有关系呢。 ”爸爸说,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号称“诗仙”, 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 可是他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写诗了,不得不去看医生。李白来到医 生那里,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李白说头痛。医生就要他去做一个 CT,李白心里 想: “我的病会不会很严重啊?我可不能就这样英年早逝啊, 我还要写更多 的诗歌呢!”CT 做好以后,李白拿给医生看,医生说:“检查没什么 问题啊,我看你是酒喝得太多,忧愁太多了,神经倒可能有点问题呢。你不是自 称是酒中仙吗?你还写了首什么《秋浦歌》,说你自己把头都愁白了,白头发都 三千丈了。”李白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一向不是很乐观的吗?我 怎么会忧愁呢?我每天都游山玩水, 喝酒写诗, 快乐得很啊。 你没搞错吧?” 医生又说:“我还发现你眼睛也不好使呢,从你那首《静夜思》就可以看 出来。”李白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没什么问题呀?你怎么说我眼睛不好呢?”李白的眉毛都拧 成了一个问号了。医生说:“你看你,把月光都看成了霜了,而且还是近 在床头,居然都看错了。这眼力能算好吗?我看你是高度近视了。”医生又 接着说:“不过我们这里有一套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只要 3000 元。还可以 治疗你的白头发,只要 5000 元。如果你住院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你的神经衰弱 治好,不过那就要 80000 元了。怎么样李白先生?”李白搜遍全身,也只摸 出几两碎银。 医生一看李白这么穷, 就把他推了出去, 一边还嘲讽他说: “ 穷鬼, 没有钱就别来看病!”李白被医生给气得七窍生烟, 第二天就真的一
1/6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题记 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酒﹑月﹑剑等意象的可谓比比皆是;综观李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酒﹑月﹑剑及与之相关的诗几乎包含了他生命的全部。因此,要读懂李白,就应该从这三个关键字入手。月亮最富有诗意,最让他心旌摇动,才思不绝;饮酒能涤荡他胸中的块垒,消愁释怀;舞剑是他外部的摧发,个性得以张扬;所以,他写起诗来,往往落笔天外,纵横捭阖,清新俊逸,自然天成。 唐诗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而李白又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因此,可以说,李白就是巅峰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相对许多多产诗人来说并不算多,但他的诗作却熠熠生辉, “光芒万古长”。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李白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且积极进取,他总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从《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篇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就是代表。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被玄宗召入长安,短暂的长安生活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于是,难以言状的痛苦与愤懑郁积其胸。“愤怒出好诗,情乱出文学。”他愤怒了,感情错乱了。于是,便有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著名诗篇。它们或仰怀古人雄,或逸兴壮思飞,或自悲身世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此后,李白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他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表达出了他那种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情怀。回归大自然,热切拥抱大自然才是他的归宿。那奇险的山川与他那不羁的性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完成了他傲岸人格的升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挥洒,摄人心魄。美妙奇幻的仙境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深沉的苦闷与抑郁烟消云散,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晴天霹雳,振聋发聩。 李白是豪放的、浪漫的,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有反映现实主义的力作,如《塞下曲》、《战城南》、《丁都护歌》等。他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终其一生,他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去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他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李白来说,诗就是他的事业。他热爱这一事业,创作是他的第一需要。他以诗畅情,用诗呐喊。他乐也写诗,悲也写诗;愁也写诗,愤也写诗;醒也写诗,梦也写诗。诗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以诗获宠,因诗获罪;以诗进,以诗退;进亦忧,退亦忧,是那样淡泊自然。他用生命的激情铸就了他昂扬的风采,用优美的诗篇昭示了大唐气象。也许,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其“诗仙”的美誉实属当之无愧。 在他的诗篇中,酒、月、剑等意象为何反复出现?其实,这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酒豪、月柔、剑烈分别体现了他的豪气、仙气、任侠气。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 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 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 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 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 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 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 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因此李白的“谪仙”之 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 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 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 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 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 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 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 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 “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 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 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 修辞来写。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 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 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但其实李白确 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 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 是被流放到了夜郎。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作者:————————————————————————————————日期: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

我与李白的故事

我与李白的故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题记饮一杯清水,心中一阵悸动。持一本唐诗,遥望江水,在这宁静的夜晚里,前往古代与挚友相会。 响起一阵沉重的瀑布声,你踏石于林间,望着眼前那宏伟的飞瀑,脸上露出一番迷醉之色,咏叹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一阵轰鸣,注视着你,我心中一阵起伏。 “李兄,愿我们还能相见!”岸上传来一声大喊。只见那汪伦立于岸上,挥着手。一阵波涛拍击海岸,挡住我的目光。又望向你,只见你手持墨笔,奋笔疾书,几行大字印于纸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泪水浸湿了你的脸庞,你大袖一挥,却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 你持一杯清酒,望向明月,心中尽是酸楚。嘴唇紧咬着,痛饮一口,大嚷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豆大的泪珠顺着眼角流下,脑子里已尽是家乡的一幕幕:老翁垂钓,老媪剥莲蓬,小儿放纸鸢。你不断地喝着酒,却忘了“借酒浇愁愁更愁。” 山林曲折,一路颠簸。你来到亭中,盘腿而坐,捋捋黑发,抬头望向天空,轻声喃喃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对,敬亭山就是你的知音!这就是你的天地!你,是自由的! 夜色苍茫,明月当空,你我坐于石台上,赏月下花酒,听花间虫鸣。这晚,你诗兴大发,朗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你哭了!你又诵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哼!哈!哈!哈!”“何必呢?”我劝道,“你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你抬头看着我,长叹一声,又举酒自饮了。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李白,我的朋友,在乱世中,你不畏强权,不贪污,不受贿;你更是豪迈乐观,豁达不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句不是赞颂你的?你,是诗狂,狂了一个盛唐;你,是酒仙,饮烈酒,做名诗;你是…… 你我相隔千年,但一条线却将我们紧紧拉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总会相遇。千年的沧桑化作了云烟,万里的阻隔化成了虚幻。你我相逢在无人的夜晚,你在月下高歌,我在旁边斟酒,月下辉映着你的诗,你的酒,我们的情…… 七(6)班 潘洲阳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不过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极大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

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很多钱,相当富裕。相传,李 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 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 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 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 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 很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 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 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 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不过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 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能够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 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 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德阳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

唐寅《把酒对月歌》诗词赏析

唐寅《把酒对月歌》诗词赏析 把酒对月歌 明代: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一作:桃花)译文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诗歌才能题写。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 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把酒:端着酒杯。 说:指描写月亮。 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安:怎么。 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 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苏州的别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并引以自况。“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贝煜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李白的历史故事.doc

李白的历史故事 曹操、萧何、李白这些在华夏的星空里光彩夺目的人物,在芒砀脚下代代相传,形成了脍灸人口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李白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的历史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文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