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_计算机网 习题_江西高校出版社

第一章_计算机网 习题_江西高校出版社

第一章_计算机网 习题_江西高校出版社
第一章_计算机网 习题_江西高校出版社

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指

( B )。

A.服务器.工作站与软件B.硬件.软件与数据

C.软件与数据库D.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2.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合环,则称这种拓扑结

构为( C )

A.星形拓扑 B.总线拓扑

C.环形拓扑 D.树形拓扑

3.计算机网络中负责节点间通信任务的那一部分称为(D)。

A.节点交换网B.节点通信网C.用户子网D.通信子网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定义成(C )。

A.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B.执行数据处理的软件模块

C.建立和使用通信软硬件的一套规则和规范D.由ISO制定的一个标准5.(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C )。

A.网络的层次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6.( B )是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

A.接口B.协议C.服务D.协议栈

7.ISO提出OSI模型是为了( B )。

A.建立所有网络结构都必须遵从的绝对标准

B.克服多厂商网络固有的通信问题

C.证明没有分层的网络结构是不可行的

D.上列陈述都不是

8.关于OSI参考模型的特性叙述,下列(C )是不正确的。

A.它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B.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C.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实体

D.它是一种将同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

9.在OSI 模型中,N层提供的服务是(A )与对等层交体交换信息来实现的。

A.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

B.利用N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1层协议

C.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

D.利用N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1层协议

1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C )

A.一个(N)实体可以同时连接到几个(N-1)SAP上

B.一个(N)实体向一个(N+1)实体提供服务时,是通过(N+1)SAP C.一个(N)实体可以和多个(N+1)实体进行连接。

D.以上均不对

11.在OSI 模型中,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的服务原语是( A )。

A.响应、确认B.请求、指示C.请求、响应D.指示、确认12.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C )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运输层

13.在OSI 层次体系结构中,端到端的通信是在(D )实体间进行的。

A.物理层B.会话层C.网络层D.运输层

14.下列功能中,属于表示层提供的功能是(D )。

A.拥塞控制B.透明传输C.死锁处理D.文本压缩

15.会话层是建立在哪个层提供的服务之上,又向另外什么层提供服务的

( C )?

A.物理层、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传输层

C.传输层、表示层D.表示层、应用层

二.解答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是么特点?

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那几个主要特征?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OSI数据链路层的目的是什么?

试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异同点,并说明实际网络中的层次结构。

说明OSI参考模型中,各种数据单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网络协议。一个网络协议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最好采用层次式的。

简述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功能。

答:TCP/IP参考模型分为4层,从下向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各层功能如下:

(2分)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底层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底层物理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2分)互联网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2分)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2分)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高层协议。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7分)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简述网络的体系结构的特点。

答:1)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础。

2)第n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能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3)第n层在向第n+1层提供的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4)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计算机基础知识简答题(第一章)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 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答:1946年2月,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至今,按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的变化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致辞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第二代为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晶体管,这一时期了出现了管理程序及某些高级语言。 第三代为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操作系统,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 第四代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及巨型计算机等多种类型的计算机,并向微型化、巨型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2、计算机的特点包括哪些? 答:计算机的特点有:(1)运算速度快;(2)精确度高;(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3、计算机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有:字长、主频、运行速度和内存储容量。MIPs 4、简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答: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和网络应用。 5、简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答: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硬件提供计算机系统的物质介质。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软件主要是指让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程序。 6、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什么特点? 答: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隐藏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能够自我复制进行传播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或指令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传染性、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激发性。 7、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移动存储设备包括软磁盘、优盘、移动硬盘等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病毒防治应采用“主动预防为主,被动处理结合”的方法。 (1)不使用来历不明和无法确定是否带有病毒的磁盘和优盘等。 (2)慎用公用软件和共享软件。 (3)不做非法复制。 (4)尽量做到专机专用,专盘专用。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和而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信心传递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从逻辑功能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子网的功能是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和(资源子网是各种网络资源的集合)两部分构成的。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第一代:面向的计算机网络;(2)第二代:“”型网络;(3)第三代:网络;(4)第四代:网络。 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1)网络硬件系统:包括、及。(2)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和。目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四大主流:、、、Netware。 5、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6、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有哪些?(试举例) (1);(2);(3);(4)。 7、Internet互联网的前身是。 8、Modem的含义是;E-mail的含义是。 9、OSI/RM的含义是。 10、常见的网络硬件有(举例):、、、。 11、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和构成的。 1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有:、、 、等。 7、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覆盖范围可分为、、。 (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和。(3)按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可分为:和。★?局域网中多采用广播方式,而在广域网中多采用点对点方式。 ◆局域网(LAN)特点:①地理范围有限,通常在1—2km范围内;②信道宽带大,数据传输率高,一般为1—1000Mb/s;③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④大多采用总线型、星型、环型,结构简单,易实现;⑤常用于专用网。 ◆城域网(MAN)特点:①地理范围可达100km;②数据传输率为45—150Mb/s;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联机I/O 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劢分时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臵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臵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 8.为什么要引入实时OS 答:实时操作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引入实时OS 是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实时控制领域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 9.什么是硬实时任务和软实时任务试举例说明。 答:硬实时任务是指系统必须满足任务对截止时间的要求,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结果。举例来说,运载火箭的控制等。软实时任务是指它的截止时间并不严格,偶尔错过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大。举例:网页内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答案 2 / 47 容的更新、火车售票系统。10.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迚行比较。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 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5、画出ISO/OSI参考模型和 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功能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理解不同数制的意义及十进制和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硬件系统的构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分类。 【重点难点】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制与编码中的进制转换。 第一节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简史二、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四、计算机的 分类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一、信息与数据的概念二、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三、信息存储单位四、非数 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五、信息的内部表示与外部显示 第三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二、微型机硬件系统及其主要技术指标三、计 算机软件系统 【思考题】 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计算机各硬件的技术指标是什么? 3、十进制小数在转换为二进制时,为什么有时有误差? 第二章WindowsXP操作基础 【教学目的】 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正确的启动和退出方法,了解鼠标和键盘的功能,理解桌面、窗口等组成元素以及其基本操作。掌握菜单和对话框等内容以及其基本操作,理解并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关操作,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用法。了解对日期、时间、显示属性进行设置。了解控制面板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设置,了解常用的windowsXP附件的使用方法。 【重点难点】 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关操作;各种操作的熟练掌握。 第一节WindowsXP的启动和退出 一、启动计算机二、关闭计算机三、切换用户或重启系统 第二节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一、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二、WindowsXP的桌面三、窗口的组成和操作四、菜单的 操作五、对话框的组成和操作 第七节WindowsXP资源管理 一、WindowsXP资源的概述二、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三、WindowsXP中“我 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四、管理文件和文件夹五、磁盘管理

计网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课后作业) 第一章概述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 ,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 存性能好。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 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 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 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 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d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 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到达目的端后再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组装成一个数据块。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 1、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2、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 3、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 4、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 ①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

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 ②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 ③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教材11—15)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1)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 (2)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3)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详细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潘省初

第一章 绪论 试列出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扰动项 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什么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 试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 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略,参考教材。

请用例中的数据求北京男生平均身高的99%置信区间 N S S x = = 4 5= 用 =,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17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至厘米之间。 25个雇员的随机样本的平均周薪为130元,试问此样本是否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 10/2510/25 X X μσ-Z == == 查表96.1025.0=Z 因为Z= 5 >96.1025.0=Z ,故拒绝原假设, 即 此样本不是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某月对零售商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市郊食品店的月平均销售额为2500元,在下一个月份中,取出16个这种食品店的一个样本,其月平均销售额为2600元,销售额的标准差为480元。试问能否得出结论,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假设 : 2500:0=μH 备择假设 : 2500:1≠μH ()100/1200.83?480/16 X X t μσ-= === 查表得 131.2)116(025.0=-t 因为t = < 131.2=c t , 故接受原假 设,即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没有发生变化。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课后习题答案答案(第一章中文版)

1复习题 1.没有不同。主机和端系统可以互换。端系统包括PC,工作站,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连接的PDA,网络电视等等。 2.假设爱丽丝是国家A的大使,想邀请国家B的大使鲍勃吃晚餐。爱丽丝没有简单的打个电话说“现在我没一起吃晚餐吧”。而是她 先打电话给鲍勃建议吃饭的日期与时间。鲍勃可能会回复说那天不行,另外一天可以。爱丽丝与鲍勃不停的互发讯息直到他们确定一致的日期与时间。鲍勃会在约定时间(提前或迟到不超过15分钟)出现再大使馆。外交协议也允许爱丽丝或者鲍勃以合理的理由礼貌的退出约会。 3.联网(通过网络互联)的程序通常包括2个,每一个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互相通信。发起通信的程序是客户机程序。一般是客 户机请求和接收来自服务器程序的服务。 4.互联网向其应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TCP)和无连接服务(UDP)2种服务。每一个互联网应用采取其中的一种。 面相连接服务的原理特征是: ①在都没有发送应用数据之前2个端系统先进行“握手”。 ②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也就是说,连接的一方将所有应用数据有序且无差错的传送到连接的另一方。 ③提供流控制。也就是,确保连接的任何一方都不会过快的发送过量的分组而淹没另一方。 ④提供拥塞控制。即管理应用发送进网络的数据总量,帮助防止互联网进入迟滞状态。 、 无连接服务的原理特征: ①没有握手 ②没有可靠数据传送的保证 ③没有流控制或者拥塞控制 5.流控制和拥塞控制的两个面向不同的对象的不同的控制机理。流控制保证连接的任何一方不会因为过快的发送过多分组而淹没另 一方。拥塞控制是管理应用发送进网络的数据总量,帮助防止互联网核心(即网络路由器的缓冲区里面)发生拥塞。 6.互联网面向连接服务通过使用确认,重传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当连接的一方没有收到它发送的分组的确认(从连接的另一方) 时,它会重发这个分组。 7.电路交换可以为呼叫的持续时间保证提供一定量的端到端的带宽。今天的大多数分组交换网(包括互联网)不能保证任何端到端 带宽。当发生拥塞等网络问题时,TDM中的数据丢失可能只会是一部分,而FDM中就可能是大部分或全部。 8.在一个分组交换网中,在链路上流动的来自不同来源的分组不会跟随任何固定的,预定义的模式。在TDM电路交换中,每个主机 从循环的TDM帧中获得相同的时隙。 9.t0时刻,发送主机开始传输。在t1=L/R1时刻,发送主机完成发送并且整个分组被交换机接收(无传输时延)。因为交换机在t1 时刻接收到了整个分组,它可以在t1时刻开始向接收主机发送分组。在t2=t1+L/R2时刻,交换机完成传输且接收主机收到了整个分组(同样,无传输时延)。所以,端到端实验是L/R1+L/R2。 10.在一个虚电路网络中,每个网络核心中的分组交换机都对经过它传输的虚电路的连接状态信息进行维护。有的连接状态信息是维 护在一个虚电路数字传输表格中。 11.~ 12.面向连接的VC电路的特点包括:a.建立和拆除VC电路是需要一个信令协议;b.需要在分组交换中维持连接状态。有点方面,一些 研究者和工程人员争论到:使用VC电路可以更容易提供QoS业务,如:保证最小传输率的业务,以及保证端到端的最大分组延时的业务。 13. a.电话线拨号上网:住宅接入;b.电话线DSL上网:住宅接入或小型办公;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住宅接入;d.100M交换机以太网 接入:公司;e.无线局域网:移动接入;f.蜂窝移动电话(如WAP):移动。 14.一个第一层ISP与所有其它的第一层ISP相连;而一个第二层ISP只与部分第一层ISP相连。而且,一个第二层ISP是一个或多个第 一层ISP的客户。 15.POP是ISP网络中一个或多个路由器构成的一个组,其它ISP中的路由器也可以能连接到这个POP。NAP是一个很多ISP(第一层, 第二层,以及其它下层ISP)可以互联的局部网络。 16.HFC的带宽是用户间共享的。在下行信道,所有的分组从头到尾由同一个源发出,因此在下行信道不会发生冲突。 17.以太网的传输速率有:10Mbps,100Mbps,1Gbps和10Gbps。对于一个给定的传输速率,如果用户单独在线路上传输数据,则可 以一直保持这个速率;但是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传输,则每个都不能达到所给定的速率(带宽共享)。 18.以太网通常以双绞线或者细的同轴电缆为物理媒体,也可以运行在光纤链路和粗同轴电缆上。 19.拨号调制解调器:最高56Kbps,带宽专用;ISDN:最高128Kbps,带宽专用;ADSL:下行信道5-8Mbps,上行信道最高1Mbps, 带宽专用;HFC:下行信道10-30Mbps,上行信道一般只有几Mbps,带宽共享。 20.时延由处理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和排队时延组成。所有这些时延除了排队时延都是固定的。 21.5种任务为:错误控制,流量控制,分段与重组,复用,以及连接建立。是的,这些任务可以由两层(或更多层)来执行,比如: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第一章作业答案

2-3何谓真空度?某点的真空度为0.4×105Pa ,其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分别是多少? 答: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小的那部分数值为真空度。 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0.6×105Pa 相对压力=—真空度=—0.4×105Pa 2-5在图2-12中,液压缸直径150D mm =,活塞直径100d mm =,负载50000F N =。若不计油液自重及活塞或缸体重量,求a) 、b)两种情况下的液压缸内部的油液压力。 解:a) 柱pA F =b) 环pA F +2-6如图, 130q L =解:v 1=2 1 14D v π 3-9 图数)各为多少?(已知图c 中节流阀的压差为Δp ) 答:0=p ;A F p = ;p p ?=;0=p 3-11 某液压泵的工作压力为5MPa ,转速为1450r/min ,排量为40mL/r ,容积效率为0.93,总效率为0.88,求泵的实际输出功率和驱动该泵所用电动机的功率。 解:W pVn pq P V o 449593.0104060 1450 10566=?????===-η

4-8 如图4-15所示,三个液压缸的缸筒和活塞杆直径均为D 和d ,当输入油液的压力和流量 v = 2v = 3v = ,试求: (1(24 4 2)Pa d F p 66 22 1004.110354 1000 4 ?=??= = -π π 第五章作业参考答案5 P78 : 5-9 如图5-28所示回路,若溢流阀的调定压力为6MPa ,判断在电磁铁断电,负载无穷大或负载压力 为4MPa 时,系统的压力分别是多少?当电磁铁通电,负载压力为4MPa 时,系统的压力又是多少?

计网第三章作业

Chapter 3 注:括弧中标题号为第四版教材中对应得习题号 1.(R14)Suppose Host A sends two TCP segments back to back to Host B over a TCP connection、The first segment has sequence number 90; the second has sequence number 110、 a、How much data is in the first segment? b、Suppose that the first segment is lost but the second segment arrives at B、In the acknowledgment that Host B sends to Host A, what will be the acknowledgment number? 答: a.[90,109]=20bytes b.ack number=90,对第一个报文段确认 2.(R15)True or false? a、The size of the TCP RcvWindow never changes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suppose Host A is sending Host B a large a TCP connection、The number of unacknowledged bytes that A sends cannot exceed the size of the receive buffer、 c、Host A is sending Host B a large a TCP connection、Assume Host B has no data to send Host A、Host B will not send acknowledgments to Host A because Host B cannot piggyback the acknowledgment on data、 d、The TCP segment has a field in its header for RcvWindow、 e、Suppose Host A is sending a large Host B over a TCP connection、If the sequence number for a segment of this connection is m, then the sequence number for the subsequent segment will necessarily be m + 1、 f、Suppose that the last SampleRTT in a TCP connection is equal to 1 sec、The current value of TimeoutInterval for the connection will necessarily be>=1 sec、 g、Suppose Host A sends one segment with sequence number 38 and 4 bytes of data over a TCP connection to Host B、In this same segment the acknowledgment number is necessarily 42、 答: a、F b、T c、F:即使没有数据传送,也会进行单独确认 d、T e、F:按字节编号,不按报文段编号 f、F g、F:B->A得确认号不一定为38+4=42 3.(R17)True or false? Consider congestion control in TCP、When the timer expires at the sender, the threshold is set to one half of its previous value、 答: F:应为当前拥塞窗口得一半,而不就是阈值得一半。 4.(P3)UDP and TCP use 1s plement for their checksums、Suppose you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8-bit bytes: 01101010, 01001111, 、What is the 1s plement of the sum of these 8-bit byte? (Note that although UDP and TCP use 16-bit words in puting the checksum, for this problem you are being asked to consider 8-bit sums、) Show all work、、Why is it that UDP takes plement of the sum; that is, why not just use the sum? With the 1s plement scheme, how

计算机网络试题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试题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是能够相互()的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答案:资源共享)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其核心技术是()。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答案:ARPANET、分组交换) 3()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结合。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答案:协议) 4在OSI参考模型中,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成为()。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答案:服务原语) 5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通常称为()。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答案:服务访问点) 6面向连接服务具有()、()和()这三个阶段。 (第六章广域网知识点: 广域网提供的服务答案: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 7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和()。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答案: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8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为(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答案:网络协议) 9所有的Internet标准都是以( )的形式发表。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 Internet的标准化工作答案:RFC)10从通信的角度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大类,即(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答案:面向连接、无连接)11无连接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即( )、(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答案:数据报、证实交付和请求回答) 12 TCP/IP体系共有四个层次,它们是( )、( )、(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 TCP/IP的体系结构答案: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13从网络的使用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 )和( )。 (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答案:公用网、专用网) 二、问答题 1计算机网络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答案: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计网-第五章作业

Chapter 5 作业题,请同学们注意题目描述。 1.(R1)What are some of the possible services that a link-layer protocol can offer to the network layer? Which of these link-layer services have corresponding services in IP? In TCP? 答: 可能提供的服务:链路接入,成帧,可靠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差错纠正,半双工和全双工; In IP:成帧,差错检测; In TCP: 成帧,可靠传输,差错检测,半双工和全双工。 2.(R2)If all the links in the Internet were to provide reliable delivery service, would the TCP reliable delivery service be redundant? Why or why not? 答: 不会多余,因为TCP保证的是传输层的数据传送,而link提供稳定可靠传输保证链路层的传输稳定,二者不完全重叠,所以TCP可靠传输也不会多余。例如,链路层协议不能保证端到端的顺序,就需要TCP协议进行排序;路由器缓存溢出丢包,链路层协议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TCP可以。 3.(R8)How big is the MAC address space? The IPv4 address space? The IPv6 address space? 答: 248个MAC addresses; 232个IPv4 addresses; 2128个IPv6 addresses 4.(R9)Why is an ARP query sent within a broadcast frame? Why is an ARP response sent within a frame with a specific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答: 因为新加入网络的主机是不知道路由器的IP的,自己也没有IP,所以只能广播才能得到IP,特定的主机就会特定响应。因为每个主机的MAC地址都是唯一的,而ARP建立转发表的时候会带上MAC地址。 5.(P5)Consider the 4-bit generator, G, shown in Figure 5.8, and suppose that D has the value 11111010. What is the value of R? G=1001 答: 的余数,∴ R=110 6.(P11)Consider a broadcast channel with N nodes and a transmission rate of R bps. Suppose the broadcast channel uses polling (with an additional polling node) for multiple access. Suppose the amount of time from when a node completes transmission until the subsequent node is permitted to transmit (that is, the polling delay) is d poll. Suppose that within a polling round, a given node is allowed to transmit at most Q bits. What is the maximum throughput of the broadcast channel?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电子计算机的奠基人当推英国科学家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通常以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的不断更新为标志,第一代计算机 的电子器件是、第二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第三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第四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操作系统出现于第代计算机。 3.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年,它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4.微处理器发明于年,微机开发的先驱是美国的和英国的。 5.组成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五部分是、、、、 。 6.目前微型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其主要技术指标是、 、、。 7.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 8.计算机应用领域中, OA代表,CAM代表,CAI代表 ,CAD 代表 ,CAL代表。 9.42Q所对应的二进制数是,十进制数是,十六进制数 是。 10.FF.1H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是,二进制数是,八进制数 是。 11.1011001B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是,八进制数是,十六进 制数是。 12.数值12换算为二进制数为 ,八进制数为 ,十六进制数为 , 而其BCD(8421)码为 ,数码12的ASCII码十六进制表示为。 13.(1000100) 2-(100101) 2 =()2、(1101) 2 +(1011) 2 =()2、 (100100.01) 2÷(101) 2 =()2、(1011) 2×(101) 2 =()2 14.二进制数10101110∧11011011的结果是 ,二进制数10001010∨ 10111011的结果是 , 二进制数10101110XOR11011011的结果 是,11001001取非的结果是。 15.在计算机中,定点数分为和。 16.在计算机中,一个浮点数由和构成。 17.在浮点数中,决定范取值围的是,决定精度的是。 18.32位字长的计算机,其CPU一次可以读写的数据长度是字节。 19.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则二进制数-101100的补码为。 20.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若11001101为补码,则其十进制真值为。 21.若要将一个8位二进制数的高4位求反,低4位不变,可以将原数与另一个数进行 异或运算,则这个数应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