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精)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精)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精)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精)

1 心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心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心的部分,有的医家称其为“心液”。一般说来,心精可以与心血融合的形式存在于心脉之内。心精的化源主要是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即化生营气的部分,也有在发育过程中先天之精分布于心脏的部分,故心精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但也有部分先天之精。心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大奇论》中“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素问·经脉别论》所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句中的“精”也是指的“心精”,故王冰注云:“惊夺心精,神气浮越,阳内薄之,故汗出于心也。”

心精与心血的概念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心精是指心脏组织中具有遗传特性和濡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是心脏功能的物质基础;心血是指在心和脉中流动的血液(广义的心血,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换句话说,除了肝所藏的血外,都可称为“心血”。心血由心精、营气及津液化生。心血,有时特指在心脏本身血脉内流动的血液(狭义的心血,如“心血瘀阻”中的“心血”即指此而言。

心精心血具有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的生理作用,心精心血充足,则能充养心脏本身及血脉、面部、舌体等形体官窍,这对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心精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可见脉细无力;心失血液濡养,则心悸怔忡;心血虚少,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治当补养心血,药用当归、地黄、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伤寒论》。心精心血是化生心神的基

本物质。心以精为基,以血为养,以神为用,只有心精充足,心血充盈,神志思维才能正常,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血者,神气也”,即是此意。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神识衰弱可见精神萎靡;心血虚少不能涵养心神,则见神不守舍,多梦健忘。

心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心和血脉的部分,是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心气是由心精心血化生,并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心精心血充足,呼吸通畅,则心气化生充沛。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脉管舒缩有度,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心气虚衰,则心搏无力,脉管弛

缓,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当用补心气药如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大枣等治之。方如养心汤(《证治准绳》。

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心阴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阴气;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阳气。心阴能制约心阳,防止心火过亢,从而抑制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心阴过盛,从而激发和兴奋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之阴阳协调,则心气冲和畅达,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稳定有度。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减退,虚火上炎,症见心悸(心动过速、烦躁、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生地、麦冬、天冬、元参、丹参等药或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等方;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功

能减退,虚寒内生,症见心悸(心动过缓、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面色■白,舌淡润,脉迟弱等,治用附子、桂枝等药或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等方。心阴虚和心阳虚,一般都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治疗时可酌加人参、黄芪等补气药。

心之精气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心经融入心血中,心经、心血化生心气,心气中含有心阴、心阳对立互根的两部分。临床辨证中,心系病见有虚热证象的属心阴虚,见有虚寒征象的属心阳虚,既无寒象又无热象,但见少气乏力并动则心慌的则属心气虚。

2 肺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肺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肺的部分。肺精由在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肺的先天之精与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故又称肺之精津。肺精依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濡润之。故涕、汗皆由肺精所化。肺精不足,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运动失常,而且大肠、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濡养而见肠燥便秘、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异常表现,治当补养肺之精津,药如黄精、山药、阿胶、胡桃仁、沙参、麦冬等,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肺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肺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肺精化生,并与宗气中上出息道司呼吸部分相合而成的、能推动和调控肺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肺气通过宣发与肃降的矛盾运动,主司呼吸,调节水液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而见少气不

足以息,水液不得输布而见痰饮内生,阻塞气道,咳喘并作,肺气不足,不得布散卫气以卫外,则多发感冒。治以补益肺气,药如黄芪、人参、五味子、蛤蚧等。方如六君子汤加减。

肺气中含有肺阴与肺阳两种成分,肺气中具有凉润、沉降等作用的称为肺阴,即肺之阴气;具有温煦、宣发等作用的称为肺阳,即肺之阳气。肺阴能够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肺阳能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肺阴与肺阳的功能协调,则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相反相成,呼吸均匀,和缓有度,“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阴亏虚则肺失凉润,气

不下降而上逆,故见咳喘、逆气、潮热、少痰等症;肺阳虚衰则宣发无力,津液不得四布而停聚肺中为痰为饮,阻塞气道,引发咳喘。滋肺之阴可助肺气之肃降而除咳喘、潮热,药用沙参、麦冬、玄参、杏仁、百合、地黄等,方如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温肺之阳可助肺气之宣发以化痰蠲饮除咳喘,药用干姜、细辛、肉桂、麻黄等,方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等。

肺阴与肺阳相对,有肺之阴气就必有肺之阳气。那种认为只有肺阴而无肺阳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肺阴与肺阳皆是肺气的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都属气的范畴。将肺阴当作肺津,肺阳当作肺气的全部,实属概念混淆,已经不能适应临床的应用,应该摒弃。

肺精、肺气、肺阴、肺阳之间的逻辑关系:肺精化生肺气,肺气含有肺阴与肺阳的两部分。临床辩证中,肺系病见有虚热征象的属阴虚,见有虚寒征象的属肺阳虚,无寒热征象而只见少气乏力的属肺气虚。肺阴与肺阳相对,那种认为只有肺阴而无肺阳是不合逻辑的。肺阴不

是肺精,不是肺津,也不是肺之“阴津”,而是肺之阴气,故不能与肺气相对。那种将肺阴与肺气阴阳相对,或将肺阴当做肺津,将肺阳当做肺气的全部,因混淆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已不适应临床应用。

3 脾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脾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脾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脾的先天之精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融合而成。脾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中:“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脾精由脾气转输而分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故《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玉机真藏论》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其中脾精之浓重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藏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之论(《素问·痹论》。涎为脾精所化,故云脾“在液为涎”。四肢、肌肉皆赖脾转输其精以濡养之,故说脾主肌肉、四肢。另外,脾精还是“意”、“思”等精神活动化生的物质基础,脾精充足则“心有所忆”,深思熟虑。脾精不足则既少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补益脾精的药物(包括食物多为营养丰富之品,如山药、熟地、薏米、莲子肉、桂圆、芡实、大枣、甘草等皆可补养脾精,即所谓“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

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脾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脾气化水谷为

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水谷之精与津液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脾气以升为健,既体现于将水谷之精与津液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又体现于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而不下垂,还体现于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控制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而不无故随大小便排出。脾气虚衰,则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统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状。治当补益

脾气,药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等补益脾气及健脾渗湿之品,方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脾阴即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脾阳是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脾阴与脾阳协调统一,维护着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脾阴虚则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可见虚热证,表现为消瘦、烦热、食少、口唇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当滋养脾阴,药如沙参、麦冬、生地、山药、石斛等,方如养胃汤(《临证指南》。吴澄《不居集》中虽专论“补脾阴法”,但其“脾阴”类似于本文所说的“脾精”,其补脾阴方中的药物亦多为补脾精之品,故应注意区别。脾阳虚则其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可见虚寒证,表现为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大便清稀、四肢发凉、面色■白、或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当温补脾阳,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肉豆蔻、乌药等,方如理中汤(《伤寒论》或附子理中汤。脾阴虚与脾阳虚一般都兼有脾气虚,治疗时可酌加黄芪等补气药。

因脾与胃关系密切,脾气与胃气、脾阴与胃阴、脾阳与胃阳的概念

内涵既相类又有区别。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易虚,胃气易实。所谓“阴道虚,阳道实”也。脾阴、脾阳主内,胃阴、胃阳主外,故外在火邪易伤胃阴,寒邪易损胃阳,而内伤火热易耗脾阴,内生寒湿易损脾阳。

脾精、脾气、脾阴、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脾精化生脾气,脾气含有脾阴与脾阳两部分。脾胃病种若见虚热征象,属脾阴虚或胃阴虚;若见虚寒征象,属脾阳虚或胃阳虚;若既无寒象又无热像,但见少气食少倦怠,则属脾气虚。若因摄入不足或长期丢失而致的营养不良,则属脾精不足。

4 肝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肝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肝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肝的先天之精及脾气“散精于肝”的水谷之精相合而成。肝精主要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存在于肝内。肝所藏之血称为肝血。肝精肝血是肝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化生胆汁(精汁的本原。肝精化泪以濡目,目受肝精肝血的濡养而能视。肝精肝血濡养筋、爪,筋得滋养而能

耐劳,故肝亦被称为“罢极之本”。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与怒亦肝精肝血所化生和涵养,魂得其濡养而舍于肝,怒志得其濡养则涵敛而不妄发。肝血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呈动态变化:“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血亏虚,肝血亏虚则不能濡养筋、目等,可见头昏眼花,夜盲,甚至出现肢体震颤等症,治当补肝精益肝血,药如山萸肉、酸枣仁及动物肝脏,方如四物汤等。肝气乃肝精所化,亦即推动和调控肝功能活动的动力。肝气有升

发、疏泄、条达的特性,能调畅全身之气的运行,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并使人心情舒畅而无抑郁。女子月经、排卵,男子施泄排精等机能,也是肝气疏泄功能的体现。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有三:一是疏泄失职,称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脘满闷、忧郁不乐、经前乳房少腹胀痛,或

见梅核气,脉弦细,治当疏肝解郁,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类;二是疏泄太过,称肝气上逆,表现为头胀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或面红目赤等,治当平肝柔肝,用逍遥散类;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表现为忧郁胆怯、懈怠乏力、两胁虚闷、不得太息、脉弱,治当补养肝气,用逍遥散加人参、黄芪等药。

肝阴是肝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肝阳是肝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肝阴抑制肝阳,以防肝阳上亢;肝阳制约肝阴,以防肝经寒气太盛。肝阴与肝阳协调,肝气乃冲和条达。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目涩、少寐、急躁易怒、脉弦细等症,亢阳化风又可见抽搐、掉摇等症,治当滋阴潜阳,用六味地黄汤加龙骨、牡蛎、龟板、枸杞子等,或用杞菊地黄丸、滋水清肝饮。肝阳虚弱则寒滞肝脉,可见少腹冷痛拘急,或小腹隐痛而畏寒,囊冷阴湿或阳痿,四肢厥冷,巅顶疼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等症,当温肝散寒,用附子、吴茱萸、桂枝、乌药、元胡等组方治之,如暖肝煎(《景岳全书》等。

肝精、肝气、肝阴、肝阳之间的逻辑关系:肝精化生肝气,肝气含有肝阴与肝阳两部分。肝系病中若见虚热或亢逆征象,属肝阴虚;若

见虚寒征象,属肝阳虚;若既无寒象又无热像,但见少气乏力,则属肝气虚。

5 肾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肾精,是一身之精分布于肾的部分,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各脏之精利用后输入肾的剩余部分相结合而生成。肾藏的部分先天之精在后天水谷之精的资助下合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而为胚胎生成之本、生命产生之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之论,《医宗必读》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肾精化髓充骨养齿,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壮,牙齿完坚,故有“肾者,作强之官”、“齿者,肾之标”之说。肾精化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故“伎巧出焉”。肾精不足常见不育不孕、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或未老先衰、牙齿过早脱落、精神萎顿、健忘恍惚等表现,治当补养肾精,药用紫河车、鹿茸、沙苑子、何首乌、熟地黄、冬虫夏草、黑芝麻、黑豆等,即所谓“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

肾气,即一身之气分布于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水液代谢等机能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由于肾精的成分主要是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为元气,故肾气与元气的内涵类同,并皆赖水谷之精的培育才能旺盛。肾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具备生殖能力,促进与调节全身水液的代谢,并使肺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

度。同时,肾气还是人体防御机能的根本。肾气不足,则上述功能皆减退,常见气不化水而见水肿尿少,或气虚不摄而见尿失禁或遗精、滑精,或肾不纳气而见虚喘,或卫外不固而易感冒。治当补益肾气,药如人参、鹿茸、菟丝子、蛤蚧、山茱萸、金樱子、覆盆子、杜仲等,方如金匮肾气丸等。

肾阴与肾阳是肾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肾阴主凉润、静谧,肾阳主温煦、推动。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则合化为冲和之肾气,推动和调控肾的各种功能。若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则相火偏亢,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或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当滋养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药如枸杞子、山萸肉、百合、地黄、女贞子、龟板、鳖甲、元参等,方如知柏地黄丸等。若肾阳虚衰,不能制阴,则虚寒内盛,出现畏寒肢冷、腰痛阴冷、性欲减退、或浮肿、或泄泻、夜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症,治当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海狗肾、海马等,方如真武汤、四神丸等。

肾气与元气、真气的内涵类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气所分化的肾阴又称为元阴或真阴,肾阳又称为元阳或真阳。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源,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含有肾阴与肾阳两部分。肾系病中若见虚热虚火征象,属肾阴虚:若见虚寒征象,属肾阳虚;若既无寒象又无热像,但见少气喘促,生殖机

能减退,二便不固,则属肾气虚,可用肾气丸。总之,各脏腑之将是一身之精分藏与各脏腑的部分,是支撑各脏腑机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各脏腑之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各脏的部分,是各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火能量,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生理机能的作用;各脏腑之阴气是一身之阴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特性的部分。脏腑之精、气、阴、阳的逻辑关系是脏腑之精化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分为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各脏腑之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相反相成,维持着该脏腑之气的冲和畅达。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与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得最初得含义就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得属性就是 A、相对得 B、不变得 C、绝对得D、量变得E、质变得 3、下列阴与阳得概念中最确切得就是 A阴与阳就是中国古代得两点论 B阴与阳即就是矛盾 C阴与阳即就是对立得事物 D阴与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得属性 E阴与阳说明相互关联着得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得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就是相互联系得。此话就是下列哪项得内涵?()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C 阴阳得相对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对立性 5、事物得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得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就是指阴阳得什么性质?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6、在阴或阳得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就是指阴阳得什么属性? A阴阳得相关性 B 阴阳得相对性 C 阴阳属性得规定性 D阴阳得可分性E阴阳得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得时间就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得阴阳关系就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就是 10、可用阴阳得互根互用来解释得就是: 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得何种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

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医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在对自然界事物长期观察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哲学理论。它通过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指导我国古代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思想武器。几千年来,它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及艺术、创造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理论核心是万物皆源于阴阳,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的起源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长期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无论中外,普遍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有了太阳,就

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昼夜的区分正源于此。基于太阳的光照,古人对昼与夜、热与冷、明与暗等相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从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哲学观点。古人另一个体会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的变化。除了昼夜的规律性变化,还感受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更替。万物生长靠太阳,白昼为生物提供生长活动必需的能量,夜晚又为动植物提供必要的休养条件,自然万物更是在四季更替规律性的变化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昼夜、四季阴阳的交替性变化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在对昼夜、四季长期观察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阴阳的变化、制约,正是自然界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基于上述认识,古人逐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它本身就是阴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医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属性 中国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且处在统一体中。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集前人成果,把阴阳消长说发展为“太虚本动”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 内容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有如下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中医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制约和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来说,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关系处于相对平衡时,人体表现出健康状态。若因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这种关系失去平衡时,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②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人体来说,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中医学应用

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中医学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德概括。 最初含义: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后变为:概括世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天星医考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天星医考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天星医考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称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反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六)阴阳自合与平衡 阴阳自合,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趋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 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 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两者的例外侧重点 阴阳学说留意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均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留意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

中医基础指导:阴阳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指导: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是因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所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

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 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 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 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 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 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 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 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 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 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 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 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 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 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 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 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 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 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

精气学说讲义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就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与发展变化得宇宙观与方法论,就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与发展最有影响得古代哲学思想,也就是中医学得重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得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得发展,代表文化进步与科学发展得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得形成产生深刻得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得基本观点与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得理论与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得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得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就是研究精气得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得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得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就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得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得基本概念 精与气得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就是同一得,但在中医学就是确有区别得。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得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 (一)精得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得无形(指肉眼瞧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得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类得本原。 精气概念得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得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得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 人类自身得繁衍,就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就是水凝聚而成。 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得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得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得生成本原。 《周易》与《管子》把精得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得极细微物质。如此将精气得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得极其精微得客观实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得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二)气得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得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得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原。 气得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就是气得本始意义, 将直接观察到得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得一般概念。——总算找到无形得本源(云气、水气凝聚为水,有这口气就能生,没有这口气就会死)。 先秦时期出现得各种气得概念被两汉时期得“元气说”所同化。元气就是宇宙得本原,就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得物质。这就就是后世所谓得“元

英文版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Theory of Yin-Yang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具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The theory of yin-yang is a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with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ing its central premise. Yin-Yang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two opposite aspects of things or phenomena which are interrelated in the natural worlds. Yin and yang represent not only the two inter-opposite things or forces, but also the two inter-opposite aspects existing within one object. 用阴阳来概括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对立事物或现象具有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Two requirements must be met when we describe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 terms of yin-yang: relativit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posites, and property stipulation, the rules defining the properties of Yin-Yang. 相关性是指这些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属于同一统一体中的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如水与火乃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现象,两者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水性寒而下走,火性热而上炎,故水属阴,火属阳。实际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仅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非指互不相关的具体事物。Relativity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ings or phenomena must belong to the same unity and be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example, water and fire are different states and phenomena of material existence in the nature. They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opposed. Water is cold in nature and flows downward while fire is hot and flames upward. So water pertains to yin and fire to yang. In fact, yin and yang in the theory are just an abstract conception of properties. They are not the actually uninterrelated objects themselves.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是指阴或阳不仅能概括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还代表着这两个方面的一定属性。也就是说,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的两个方面,本身就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而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对而言的,是由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所决定的。The property stipulation means that yin or yang are used to both describe the two opposite aspects in the same unity and represent the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e two opposing aspects. It means the two naturally interrelated opposite aspects of an object or phenomenon hav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their own: yang equal to that of activeness, progressiveness, and firmness and things or phenomena of these properties , and yin that of inactiveness, decline, and softness and things or phenomena of these properties. But the properties of yin and yang possessed by two opposing two aspects should not be defined arbitrarily or inverted randomly because of the properties’ relativity. They are determin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ir nature, position, or tendencies.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乃是一切事物构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纲。中医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生长、发展、变化、衰亡的根源。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yin-yang, everything in the natural world is made up of two opposing aspects - yin and yang, and the constant changes of their relations are the root cau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Unity of opposites i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world. TCM holds that yin-yang is both the fundamental law in the natural world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阴阳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阴阳学说 一、A1 1、“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2、诊断疾病时以气息分阴阳,属阳者为 A、语声低微 B、语声无力 C、少言沉静 D语声高亢 E、低声懒言 3、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属阴中之阳的是 A、皮 B、脉 C、肉 D筋 E、骨 4、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5、药味分阴阳,属阳是的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6、“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7、关于阴和阳的概念描述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8、下列各项中,属于阴的是 A、脉象洪大 B、面色鲜明 C、迟脉 D脉象滑数 E、声高 9、“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消长 B、阴阳交感 C、阴阳转化 D阴阳对立 E、阴阳互根 10、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互藏 D阴阳消长 E、以上皆非 11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盛 E、阴阳两虚 12、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13、对阴阳偏盛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14、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阴阳基本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属“实证”,阴盛则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所谓,“阴盛则含,阳盛则热”。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所谓,“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在一年四季中,顺其四时,调其阴阳,可使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互关系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精气学说着重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源,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凝聚)与散(弥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就本源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物,既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从属于精气学说“一元论”。 阴阳学说采用“二元”的分析方法,着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所存在着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关系。阴阳学说阐释了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阴阳学说还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起着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采用“多元”的分析方法,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解释人的生命活动时,以五行特性归类五脏、五体、五志等,来阐述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制化与胜复的关系,从而对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病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结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石;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中医学以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来说明人体生命现象;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中医学以五行的系统结构观点来阐述人体自身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其各自概念的理解,把握其思想的精神实质,且应交互印证,互相联系,才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20 人评价)|4001 人阅读|20 次下载 作者:10 护理2 班马乐毛雨晴张亚丽刘丹脏腑分阴阳,以其 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 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 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 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 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

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阴阳学说 1.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前半夜 B.下午 C.上午 D.中午 E.后半夜 2.“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3.“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 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4.?素问 金匮真言论? 五脏分阴阳?肾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5.引起虚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则阳病 6.“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盛 E.阴阳两虚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8.属于阳的味是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9.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E.阴和阳代表相互关联的事件 10.“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 3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冲刺金题 1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12.“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 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B 2.B 3.E 4.D 5.B 6.B 7.A 8.C 9.D70.E11.B12.B 1.【解析】阴阳就白昼和黑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但白昼和黑夜之间可以再分?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3.【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上所谓“重”“甚”“极”,

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一) 叔叔、阿姨们,大家知不知道我们中国有三大国粹,分别是什么呢?京剧、国画(水墨画)、中医药,其中我们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辩证哲学,它认为全世界所有物质都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推动下所产生的,固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之说。 其中无极为混沌,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吃的“馄饨”,而是说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讲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那时黑雾缭绕、天地不分的状态就是混沌状态,也就是“无极”。后来,谁开天辟地了呢?对,就是盘古!就在那鸡蛋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大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混沌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加高一尺,地每日加厚一尺,盘古随之也长得越来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头发变成了星星,呼吸产生了风,骨骼变成了山川,血管变成了河流,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这样世界就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讲的就是万物的起源就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生两仪”就是讲天地产生以后,世间万物都变得有阴阳两面,像我们熟知的太极图,就是阴阳鱼的形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融,密不可分。什么情况是阳?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反之,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那我考考大家,大家自己来感觉一下哪个是阴,哪个是阳?(给顾客随便举例子,例如:水和火、楼房的南面和北面、桌子的上面和下面、盒子的里面和外面、开门和关门等)对,现在大家对于阴阳都有一定概念了,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也有阴阳之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比如说:心、肺这两个长在上腹、并且能动的就属阳,肝、脾、肾在下面的就属阴;背与腹而言:一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在上为阳,腹部再下为阴;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然而中医讲,人的病是怎么得的呢?这就涉及到阴和阳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阴阳互根和阴阳消长。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就是说有阴就有阳,它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是个统一的整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又是对立的,此消彼长,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如果其中一个太强了,就把另一个给消灭了,但反过来阴阳互根,强的这个也活不了。所以说,要想事物健康发展,就必须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得病,就是阴阳失衡导致的。中医的病症分为:表里、寒热、虚实。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两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这种阴证往往是由常年外界的湿寒入侵导致的。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比如甲亢、肝阳上亢、肝火过旺都属于阳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