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科学的发展说明管理已由艺术为主的阶段发展到以科学为主的阶段。这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这些标志概括起来说就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平台。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是 物质、能源和信息。
3、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和转型。
5、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单项数据处理阶段、综合数据处理阶段(2)管理信息系统(MIS)(3)决策支持系统(DSS)(4) 信息系统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网络化
6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7、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1.面向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系统2.综合性: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管理3.人机系统:辅助人作出决策4.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学,运筹学
8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从广义概念上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基于管理层次的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两种分类的综合。
9、管理信息系统强调的四个观点:1人——机系统2能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3集成化4社会技术系统
10、MRP 、MRPII、ERP 、SCM 、CRM等如何在企业管理中结合使用?
(MRPII主要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 ERP把资源的概念延伸到企业外部,目前正与CRM、SCM等系统功能整合)
MRP、MRPⅡ、ERP的内涵:①ERP:一般地,企业应用ERP的目标是从战略、流程、人才和技术等多个方面,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ERP是在MRPI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IT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②MRP:即根据产品的需求与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量和订货时间,制订生产计划,并在满足生产

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目标是控制企业的库存水平,确定产品的生产优先顺序,满足交货期的要求,使生产运行的效率达到最高。核心是计算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基本原理是在已知主生产计划(MPS)的条件下,根据产品结构以及库存等信息由计算机编制出各个时间段各种物料的生产及采购计划。③MRPⅡ: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集成,并能有效地对各种有限制造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基本思想是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
1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理论的优缺点:
基于以下假设:1系统的需求能够被严格定义2系统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3系统开发阶段划分严格4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及模块
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情况下,传统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工程方法,自顶向下进行分析与设计并自下而上进行实施。(2)开发过程阶段清楚,任务明确,并有标准的图、表、说明等组成各阶段的文档资料。(3)用户观点,吸收用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加,每个阶段的成果都经用户审批。(4)适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5)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系统分析阶段,开发人员用一定的图表工具构造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使用户看到新系统的梗概,设计人员依据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具体的物理设计。
缺点是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之中,企业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环境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要求系统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不变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需求不太明确以至多变的大系统来说,假设前提与实际的矛盾就更为突出,静态模型不能描述这种变化的系统需求,因而产生以动态模型描述系统需求为基础的原型化方法
12、诺兰阶段模型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1)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⑴ 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⑵ 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B、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2)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 特点: ⑴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⑵ 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⑶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C、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3 )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特点: ⑴ 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⑵ 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⑶ 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D、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4)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特点: ⑴ 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⑵ 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E、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5 )
F、 成 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6) 由于80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两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他认为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
1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策略
1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式: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
15、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价值链分析法VCA
17、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case法
按时间过程来分,开发方法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
按照系统的分析要素,可以把开发方法分为三类:面向处理的方法学,面向数据的方法学,面向对象的方法学
18、BSP法的步骤1.准备工作 2.调研 ;3.定义业务过程 ;(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4.业务过程重组 ; 5.定义数据类 ;6.定义MIS的总体结构 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完成BSP研究报告。
19 BSP中的U/C矩阵的应用:①划分子系统②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0.U/C矩阵的校验:(1)完备性检验:指对具体的数据必须有一个产生者(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U),功能则必须有产生或使用(U或C)发生。(2)一致性检验:指对具体的数据项必须 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3)无冗余性检验:指 U/C矩阵中不允许有空行和空列。
21.U/C矩阵的功能:1通过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2.通过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3.通过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4.通过对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22.企业流程重组(BPR)的实现手段:1信息技术2组织重组
10.结构化方法的优

缺点:优点 1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强;2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3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4质量保证措施完备;缺点1开发过程过于烦琐,周期过长,工作量太大(文档编写大)2适应需求变化能力差;3可见性差,用户在完成之前不能使用系统,开发者无法获取用户的准确需求;4未能很好解决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之间的过渡
1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定义、基本思想、步骤阶段(1)定义:是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的结合。(2)思想:采用结构化思想和系统工程观点,按照用户至上原则,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然后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开发。(3)步骤: ①结构化系统分析(SSA) ②结构化系统设计(SSD) ③结构化系统实施(SSP)
11.原刑法: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借助强有力开发工具迅速地开发出一个原型,然后交给用户使用,通过使用,用户提出修改意见,开发人员据此进行修改,反复如此循环,直至用户满意为止
12.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1是一种快速、便宜的系统;2不要求系统开发之初就完全掌握所有需求;3构造原型必须依赖强有力的原型构造工具;4构造原型越快越像越好
13.原刑法的优点:1降低系统开发风险;2提高系统的实用性;3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使系统与用户需求更贴近;4开发周期短,减少了开发投入,反馈及时;5开发时,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开始,有利于系统交接和培训。
缺点1对大型或复杂系统,没有充分需求分析,很难构 造原型2开发过程管理复杂,要求用户和开发人员素质高、配合默契;3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否则无法进行。
14系统分析的步骤(内容)1问题识别2可行性分析3详细调查4系统化分析5逻辑方案设计
15. mis的系统分析得到的是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得到的文档是系统分析报告mis的系统设计得到的是物理模型-----得到的文档是系统设计报告
16.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任务: 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17. 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
对象:现行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目的: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做好准备。
原则: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和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进行。做到系统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互补不足,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18. 详细调查主要是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这两部分进行的

容: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处理逻辑,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
19.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的内容1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2数据流程分析3数据字典
20.数据流程图包括:外部实体,处理,数据流,数据存储。
21.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步骤、基本原则
步骤:①把一个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功能,明确信息的输入和输出②找到系统的外部实体。一旦找到外部实体,则系统与外部世界的界面就可以确定下来,系统的数据流的源点和终点也就找到了③在图的边上画出系统的外部实体④找出外部实体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⑤从外部实体的输入流(源)出发,按照系统的逻辑需要,逐步画出一系列逻辑处理过程,直至找到外部实体处理所需的输出流,形成数据流的封闭⑥将系统内部数据处理又分别看做整体功能,其内部又有信息的处理、传递、存储过程⑦如此一级一级地剖析,直到所有处理步骤都很具体为止。
原则:①绘制时采取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办法②所有图形符号必须是所述的四种基本元素③数据流程图上的数据流必须封闭在外部实体之间,外部实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④处理过程至少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⑤任何一个数据流子图必须与它的父图上的一个处理过程对应,两者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必须一致,即所谓“平衡”⑥数据流程图上的每个元素都必须有名字。
20.数据流程图定义: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21. 数据字典的含义是在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和描述所有数据的工具,包括对一切动态数据(数据流)和静态数据(数据存贮)的数据结构和相互关系的说明,是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系统设计阶段进行数据库(文件)设计的参考依据。
22.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23.数据项的定义: 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分析数据特性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进行。在数据字典中,仅定义数据的静态特性。
具体包括1.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2.数据项的长度;3.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24. 数据结构的定义: 数据结构描述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还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
具体包括1.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2.简述;3.数据结构的组成。
25.数据流的定义:数

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明数据流的名称、组成等,还应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量等。
26.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结构保存的场所。它在数据字典中只描述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而不涉及它的物理组织。具体包括:逻辑描述;数据存储的地方。
26.处理逻辑的定义: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27.外部实体的定义:外部实体定义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28.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判断树,判断表,结构英语表示法。
28.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29.系统模型分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确定系统做什么,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物流模型:物理模型则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在系统设计阶段提出。
30.系统设计的工作:1总体设计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4数据存储设计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31.系统设计的原则1系统性: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如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等。2灵活性: 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如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3可靠性: 如安全保密性、检错、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4经济性:如不要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
32代码的种类:1顺序码:顺序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缺点:没有逻辑基础,不易记忆。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2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邮政编码。包括:①多面码 ②上下关联区间码 ③十进位码 优点: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缺点:码的长度与其分类属性相关,可能造成很长的码。产生多余的数,或者维护困难3助忆码 用文字、数字来描述,也可用文字和数字结合来描述。特点是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例如,用TV-B-12代表12寸黑白电视机,用TV-C-20代表20寸彩色电视机。
33.数据管理的发展过程1人工管理阶段①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据不可分割。②不同的应用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③如果数据的物理存储设备发生变化,就必须修改程序。2文件系统阶段①文件系统的应用使我们可以

将程序和数据分离开来②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可以共享一个或多个数据文件3数据库系统阶段
34.数据库设计经历的四个世界1现实世界(客观事物)指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2观念世界(概念模型),又称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在观念世界中称为“实体”,为了反映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采用实体-联系图(E-R图)。3数据世界(数据模型)是信息世界中信息的数据化。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在数据世界中用数据模型描述。4计算机世界(文件)是数据模型的实现环境。计算机世界中用文件实现数据模型及其数据的组织、存储和处理。
35.数据库设计过程1用户需求分析2 概念结构设计3 逻辑结构设计4 物理结构设计
36.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模型分为两个层次:1概念模型(信息模型)2数据模型(1层次模型2网状模型 3关系模型4面向对象模型)
37.关系模型的特点1用二维表(关系)描述和组织数据,符合人类思维习惯。2有严格的数学理论支持,可以对数据模型(关系)的优劣进行评价。3基于关系模型的规范化理论可以对数据模型(关系)进行优化。
38.关系模型的多种获得方法:1通过E-R图转换2数据类的数据字典3原始报表凭据
23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DSS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24.DSS的基本结构形式:两库结构(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对话子系统呈三角分布)基于知识的结构(以自然语言、问题处理、知识库等子系统为基本部件构成)
25.DSS的功能:1.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信息;2.收集、管理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外部信息;3.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4.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5.能够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及算法;6.上述数据、模型与方法能容易的修改和添加;7.能灵活的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和预测,得出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 8.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象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回答“What … if … ” 之类的问题;9.提供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保证及时收集所需数据并将加工结果传给使用者;10.具有能忍受的加工速度与响应时间不影响使用者的情绪

26.DSS的特征:基本特征:1. 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决策问题;2. 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及检索技术相结合

;3. 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4. 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适应性5. 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6.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快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结构特征:1.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2.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3.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4.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5.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27.DSS的分类:DSS都针对某类决策问题,大体有三大类
按总体功能: 分析为主、以求解为主、兼有分析和求解
分析类既为把握决策问题又为决策前期工作能为决策方案的设计和抉择提供依据例如,财务分析系统和市场行情分析系统
求解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过程和方案抉择支持例如,同类资源下多品种生产计划优化系统、新产品研发方案评选系统
28.DSS的发展:两库系统(数据库、模型库)---三库系统(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四库系统(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集群系统(规程库、通信库、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 PS:四库系统中典型结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简写IDSS;集群库系统即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简写GDSS.
29.IDSS:IDDS是在传统DSS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两大分支是专家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组成:人机结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问题处理系统,模型库,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
29.IDSS与三库结构比较:IDSS在三库结构上增设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更好理解人)、知识库(能积累已有知识)、推理机(能获得新知识)、问题处理系统(提高分析和求解能力),IDSS 具有人工智能的行为,向人类靠拢了一大步,使不熟悉机器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 DSS
30.IDSS与GDSS比较:IDSS与人工智能结合,增设知识库等智能构件,依靠知识、推理、学习来求解,只局限于单个决策者。GDSS要面对不同风格与偏好的决策者,要综合决策科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运筹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实用系统研究与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31.GDSS:GDSS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由私有DSS、规程库子系统、通信库子系统、共享的数据库、模型库及方法库、公共显示设备等部件组成。
特点:1)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让决策者便捷地交流与共享信息,减少片面性3)使决策者克服消极心理,无保留地发表意见4)能集思广益激发思路,使问题方案尽可能完美5)可防止小集体主义及个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6)提高决策者对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和置信度7)群体越大效果越显著
32.决策支持系统:DSS概念:人机优势互补、决策者主导;交互式求解低结构化问题;构成演变、性能拓展。DSS组成:基本结

构分解组合派生;装配模型、选择算法、提取数据。智能DSS:与人工智能结合;增设知识库等智能构件;依靠知识、推理、学习来求解。群体DSS:多位决策者交互协作求解;克服时间空间局限
33.知识库子系统:对有关规则、因果关系及经验等进行获取、解释、表示、推理及管理与维护。组成: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及推理机
34、模块的定义: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是组成系统、易于理解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封装体,只能通过模块名调用。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块。
35、模块的属性: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它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信息交换、调用关系)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各模块在这些关系的约束下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完成系统的功能。
36.划分模块的要求①模块功能简单明确②模块划分按层次进行③模块尽可能独立④模块之间的关系要明确说明
37.判断模块独立的条件:模块间的耦合、模块的内聚。
内聚定义:说明模块内部各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包括:①偶然内聚;②逻辑内聚;③时间内聚;④过程(步骤)内聚;⑤通信内聚;⑥顺序内聚;⑦功能内聚
耦合定义:反映模块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包括:①内容耦合;②控制耦合;③公共环境耦合;④数据耦合
设计时应该力求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38、模块结构图与数据流图的区别:①数据流程图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描述系统,主要从数据流着眼;而模块结构图是从处理功能的层次关系来描述系统,主要从控制层次着眼。②数据流图是反映系统逻辑模型的,着重说明系统“做什么”,而结构图则是反映系统的物理模型,着重说明系统的总功能是怎样分层逐步完成的。③数据流图抽象地描述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块结构图是为了从一个总的抽象系统功能出发,逐步加入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后设计出系统的物理模型。④数据流程图要用多张图来表示不同的层次,是多张平面图;模块结构图则用一张图集中地反映出系统的层次结构,是一张立体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