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防控与等级划分方法.doc

风险防控与等级划分方法.doc

风险防控与等级划分方法.doc
风险防控与等级划分方法.doc

附件

风险防控与等级划分方法

一、风险防控常用方法

(一)常用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

1.现场观察:是一种通过检视生产作业区域所处地理环境、周边自然条件、场内功能区划分、设施布局、作业环境等来辨识

存在危害因素的方法。开展现场观察的人员应具有较全面的安全

技术知识和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标准知识,对现场观察出的问题要

做好记录,规范整理后填写相应的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2.工作前安全分析(J SA):是指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

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新工作任务开始前,理论上

均应进行完全分析。若工作任务风险低且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完成,以前做过分析或已有操作规程的可不再进行安全分析,但应进行

有效性检查,并判断工作环境是否变化及环境变化是否导致工作

任务风险和控制措施改变。

3.安全检查表(S CL):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以及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和分解,

并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有关标准规范和事故信息等确定检

查的项目和要点,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和要点按系统编制成表,在设计或检查时,按规定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辨识危害因素。安全检查表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

—3—

借助其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的对评价对象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安全检查表一般由序号、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依据、检查

结果和备注等组成。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 AZOP):是指在开展工艺危险性

分析时,通过使用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分析工艺过程中偏离正常

工况的各种情形,从而发现危害因素和操作问题的一种系统性方

法,是对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HAZOP 分析的对象是工艺或操作的特殊点(称为“分析节点”,可以是工艺单元,也可以是操作步骤),通过分析每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由引导词引出并识别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

5.故障树分析(F TA):是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失效的各种

因素(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等)进行分析,画出逻

辑框图(故障树),从而确定系统失效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及

其发生概率的一种演绎推理方法。故障树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事

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寻找与该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

和规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

6.事件树分析(E TA):是根据规则用图形来表示由初因事

件可能引起的多事件链,以追踪事件破坏的过程及各事件链发生

的概率的一种归纳分析法。事件树从给定的初始事件原因开始,

按时间进程追踪,对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事件)状态(成功或失

败)逐项进行二选一的逻辑分析,分析初始条件的事故原因可能

导致的时间序列的结果,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定性与定—4—

量地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并由此获得正确决策。

7.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 EC):是针对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的作业,用与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D = LEC)来评价操作人

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 D值大,说明系统危险

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或减小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或减轻事故损失(C),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8.风险评估矩阵(R AM):是基于对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的

经验总结,通过解释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来预测

风险大小,并确定风险等级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

(二)常用风险控制方法

1.作业许可:是针对危险性作业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和管

理制度。为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非常规作业、关键作业、缺乏

程序的作业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作业的风险,其组织者或作业者

需要事前提出作业申请,经有关主管人员对作业过程、作业风险

及风险控制措施予以核查和批准,并取得作业许可证方可开展作

业,成为作业许可制度。包括对进入受限空间、挖掘作业、高处

作业、移动式吊装作业、管线打开、临时用电、动火作业等作业,均需要施行作业许可。作业许可本身不能保证作业的安全,只是

对作业之前和作业过程中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及所满足的条件

作出规定。

2.上锁挂牌:是指在作业过程中为避免设备设施或系统区域

—5—

内蓄积危险能量或物料的意外释放,对所有危险能量和物料的隔

离设施进行锁闭和悬挂标牌的一种现场安全管理方法。上锁挂牌

可从本质上解决设备因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问题,但关键还是需要

人的操作,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以解决人的行为习惯养

成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人员换班时的沟通。

3.安全目视化:是通过使用安全色、标签、标牌等方式,

明确人员的资质和身份、工器具和设备设施的使用状态,以及生

产作业区域的危险状态的一种现场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目视化以

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的和透明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

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将潜在的风险予以明

示,借以提示风险。

4.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是指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及

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

警值改变等)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

5.应急处置卡:是指在岗位员工职责范围内,将应急处置规定的程序步骤写在卡片上,当作业现场或工作场所出现意外紧急

情况时,提示岗位员工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把事故险情控制在

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的一种现场安全管理方法。

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风险等级划分以风险评估矩阵法为例。在确定风险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基础上,明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建立风险矩阵。

—6—

表 1 风险矩阵

5

在装置生命周期内经常发生。 II III III IV IV 事 (概率 > 10 -1 )

5

10

15

20

25

故 在装置的生命周期内可能至少发 I II III III IV 发

4

生一次。 生 (预期中会发生 )

4

8

12

16 20

(概率: 10 -1 至 10-2 ) 概

在某个特定装置的生命周期里不

I

II II III III

太可能发生,但有多个类似装置 等

3

时,可能在其中的一个装置发生。 3

6

9

12

15

(概率: 10

-2

至 10-3 )

(集团公司内有过先例 )

L

预期不会发生,但在特殊情况下有

i

可能发生。

I

I

II

II

III

k

e

2

(国内同行业有过先例 )

l

2

4

6

8

10

h

-3

-4

i

(概率: 10 至 10 )

o

o

I

I

I

I

II d

1

现实中预期不会发生。

(在国内行业内没有先例 ) 1 2 3 4 5

(概率 <10-4 )

1

2

3

4

5

风险矩阵 R isk Matrix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 Impact

说明: 1.风险 = 事故发生概率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

2.风险矩阵中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2,事故发生概率等级见表 3,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见表 4。

表 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风险等级

分值

描述 需要的行动

改进建议

严重风险 必须通过工程和 / 或管理、技术上的专门

IV 级风险

16<IV 级≤25

需要并制定专门的管理方

(绝对不能容忍)

措施,限期(不超过六个月内) 把风险降

低到级别 II 或以下。

案予以削减。

高度风险 应当通过工程和 / 或管理、技术上的控制 III

级风险 9<III 级≤16

措施,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 12 需要并制定专门的管理方 (难以容忍)

个月)

案予以削减。

内,把风险降低到级别 II 或以下。

中度风险 具体依据成本情况采取措施。 需要确认程

II 级风险

4<II 级≤9

(在控制措施落实

个案评估。评估现有控制措

序和控制措施已经落实, 强调对它们的维

的条件下可以容忍)

护工作。

施是否均有效。

不需要。可适当考虑提高安 I 级风险

1≤I 级≤4

可以接受

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降低风险。

全水平的机会。(在工艺危

害分析范围之外)

— 7 —

表 3 事故发生概率

概率

硬件控制措施软件控制措施概率说明 / 年等级

1.两道或两道以上的被动防护系统,互相独立,1.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导,制定了要遵循的纪

可靠性较高。律,错误被指出并立刻得到更正,定期进行培训,

现实中预期不会2.有完善的书面检测程序,进行全面的功能检查,内容包括正常、特殊操作和应急操作程序,包括

发生(在国内行业1 效果好、故障少。了所有的意外情况。

内没有先例)。

3.熟悉掌握工艺,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2.每个班组上都有多个经验丰富的操作工。理

员工概率< 10 -4

4.稳定的工艺,了解和掌握潜在的危险源,建立想的压力水平。所有员工都符合资格要求,

完善的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爱岗敬业,清楚了解并重视危害因素。

1.两道或两道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道是被动和可

1.关键的操作指导正确、清晰,其它的则有些靠的。

非致命的错误或缺点,定期开展检查和评审,员预期不会发生,但2.定期的检测,功能检查可能不完全,偶尔出现

工熟悉程序。在特殊情况下有问题。

2 2.有一些无经验人员,但不会全在一个班组。可能发生(国内同

3.过程异常不常出现,大部分异常的原因被弄清

偶尔的短暂的疲劳,有一些厌倦感。员工知道自行业有过先例)。

楚,处理措施有效。己有资格做什么和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对危害概率 10-3至 10-4 4.合理的变更,可能是新技术带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有足够认识。

高质量的工艺危害分析。

1.一个或两个复杂的、主动的系统,有一定的可在某个特定装置

靠性,可能有共因失效的弱点。

1.存在操作指导,没有及时更新或进行评审,的生命周期里不

2.不经常检测,历史上经常出问题,检测未被有太可能发生,但有

应急操作程序培训质量差。

效执行。多个类似装置时,

2.可能一班半数以上都是无经验人员,但不常

3 3.过程持续出现小的异常,对其原因没有全搞清可能在其中的一

发生。有时出现的短时期的班组群体疲劳,较强楚或进行处理。较严重的过程(工艺、设施、操个装置发生(集团

的厌倦感。员工不会主动思考,员工有时可能自作过程)异常被标记出来并最终得到解决。公司内有过先

以为是,不是每个员工都了解危害因素。

4.频繁的变更或新技术应用,工艺危害分析不深例)。

入,质量一般,运行极限不确定。概率 10-2至 10-3

1.对操作指导无认知,培训仅为口头传授,不1.仅有一个简单的主动的系统,可靠性差。正规的操作规程,过多的口头指示,没有固定成

在装置的生命周2.检测工作不明确,没检查过或没有受到正确对形的操作,无应急操作程序培训。

期内可能至少发待。2.员工周转较快,个别班组一半以上为无经验

4 生一次(预期中会

3.过程经常出现异常,很多从未得到解释。的员工。过度的加班,疲劳情况普遍,工作计划

发生)。

4.频繁地变更及新技术应用。进行的工艺危害分常常被打乱,士气低迷。工作由技术有缺陷的员概率 10-1至 10-2 析不完全,质量较差,边运行边摸索。工完成,岗位职责不清,员工对危害因素有一些

了解。

1.无相关检测工作。1.对操作指导无认知,无相关的操作规程,未

2.过程经常出现异常,对产生的异常不采取任何经批准进行操作。在装置生命周期5 措施。2.. 人员周转快,装置半数以上为无经验的人员。内经常发生。

3.对于频繁地变更或新技术应用,不进行工艺危无工作计划,工作由非专业人员完成。员工普遍概率> 10 -1 害分析。对危害因素没有认识。

— 8 —

表 4事故后果严重程度

严重

程度员工伤害财产损失环境影响

等级

一次造成直接经

1 造成 3 人以下济损失人民币事故影响仅限于生产区域内,没有对周边环境造轻伤。10 万元以下、成影响。

1000 元以上。

造成 3 人以下一次造成直接经

1.造成或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

重伤,或者 3 济损失人民币

2 100 人以下。

人以上 10 人10 万元以上、

2.造成或可能造成跨乡镇级行政区域纠纷。

以下轻伤。100 万元以下。

一次死亡 3 人

以下,或者 3 一次造成直接经1.造成或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

3 人以上 10 人济损失人民币100 人以上 500 人以下。

以下重伤,或100 万元以上、2.造成或可能造成跨县(市)级行政区域纠纷。

者 10 人以上1000 万元以下。3.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

轻伤。

声誉

负面信息在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内部

传播,且有蔓延之势,具有在集团

公司范围内部传播的可能性。

负面信息尚未在媒体传播,但已在

集团公司范围内部传播,且有蔓延

之势,具有媒体传播的可能性。

1.引起地(市)级领导关注,或

地(市)级政府部门领导做出批

示。2.引起地(市)级主流媒体

负面影响报道或评论。或通过网络

媒介在可控范围内传播,造成或可

能造成一般社会影响。

3.媒体就某一敏感信息来访并拟

报道。

4.引起当地公众关注。

1.造成或可能造成河流、沟渠、水塘、分散式1.引起省部级或集团公司领导关

取水口等水体大面积污染。注,或省级政府部门领导做出批示。一次死亡 3-9 一次造成直接经

2.造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2.引起省级主流媒体负面影响报道

3.造成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或或评论。或引起较活跃网络媒介负

4 人,或者济损失人民币

其他土地严重破坏。面影响报道或评论,且有蔓延之势,10-49 人重1000 万元以上、

4.造成或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伤。5000 万元以下。

500 人以上 1000 人以下。3.媒体就某一敏感信息来访并拟重

5.造成或可能造成跨地(市)级行政区域纠纷。点报道。

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4.引起区域公众关注。

1.造成或可能造成饮用水源、重要河流、湖泊、

1.引起国家领导人关注,或国务院、

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

2.事件发生在环境敏感区,对周边自然环境、相关部委领导做出批示。

区域生态功能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造成或可能2.引起国内主流媒体或境外重要媒

一次死亡 10

一次造成直接经

造成重大影响。体负面影响报道或评论。极短时间

人以上,或者3.造成县级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内在国内或境外互联网大面积爆

5 济损失人民币

50 人以上重4.造成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或发,引起全网广泛传播并迅速蔓延,

5000 万元以上。

伤。其他土地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引起广泛关注和大量失控转载。

5.造成或可能造成区域大气环境严重污染,需3.媒体来访并准备组织策划专题或

疏散转移 1000 人以上。系列跟踪报道。

6.造成或可能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纠纷。4.引起国际或全国范围公众关注。

7.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说明:1. 表4中“员工伤害” 和“财产损失”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中油安字〔2007〕571号)中事故分级确定,“环境影响”和“声誉”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目

录》

(厅发〔 2013〕30号)中突发事件分级确定。

2.企业可以结合生产特点和风险性质等,确定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级。

3.“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 9 —

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XXX地铁建设工程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指导标准 一、编制依据 依据XXX下发的《XXX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建技[ XXX]XXX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 011)、《XXX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指导书》的有关标准,同时结合XXX地铁以往的地下工程经验,制定本标准。 二、风险分类及分级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应从地下工程自身风险以及周边环境两方面等考虑,归纳为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两类。 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等,将风险源的等级由高至低分为Ⅰ、Ⅱ、Ⅲ、Ⅳ级。 三、自身风险 地下工程的自身风险是指由于地下工程自身建设要求或施工活动所导致的风险。自身风险等级主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埋深、工艺特点、结构特性(如地下结构层数、跨度、断面形式、覆土厚度)等风险因素。其中,明挖法和盖挖法可按地质条件、基坑深度作为分级参考依据;盾构法以隧道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连续掘进长度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暗挖结构根据隧道的长度、地质复杂程度、环境条件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 (一)基坑工程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Ⅳ级 Ⅰ级: 明(盖)挖法基坑开挖深度H≥25m; Ⅱ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20m≤H<25m; Ⅲ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14m≤H<20m; Ⅳ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5m≤H<14m。 注:当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 (二)盾构隧道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级 1、Ⅰ级 (1)处于非常接近状态(距离≤0.3D)的并行或交叠盾构隧道; (2)较长范围(长度≥100m)浅埋(盾构覆土厚度≤0.7D)的盾构隧道; (3)连续掘进长度超过1.5km的盾构隧道; (4)较长范围(长度≥150m)内开挖断面70%以上存在密实承压水砂层;

风险等级划分

附件五半定量评估风险分级 利用SEP法进行的风险评估,可以按照风险值高低将风险分为表1所示的3个级别。 表1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 序号风险等级风险值(R)控制要求 1 高风险200≤R 考虑停止、停用,立即采取处置措施 3 中风险20≤R<200 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4 低风险R<20 需要进行关注 SEP 分值如下: 序号后果分值 1 安全 可能造成死亡≥3人;或重伤≥10人; 可能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1000万元。 100 健康 可能造成3~9例无法复原的严重职业病; 可能造成9例以上很难治愈的职业病。 环保产生的环保事件后果严重,潜在影响构成环保事故及以上等级 2 安全 可能造成1~2人死亡;或重伤3~9人。 可能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 50 健康 可能造成1~2例无法复原的严重职业病; 可能造成3~9例以上很难治愈的职业病。 环保 产生的环保事件对周围居民造成恶劣的影响,企业受到居民投诉,被迫停产进行限期治理(对人的影响) 3 安全 可能造成重伤1~2人; 可能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 25 健康 可能造成1~2例难治愈或造成3~9例可治愈的职业病; 可能造成9例以上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环保主要环保设施发生故障致使机组停运、紧急抢修恢复后方可继续生产 4 安全 可能造成轻伤3人以上; 可能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在1万元到10万元之间。 15 健康 可能造成1~2例可治愈的职业病; 可能造成3~9例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环保 产生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消耗的资源高于同行业最低水平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专项改造才可达标 5 安全 可能造成轻伤1~2人; 可能造成设备或财产损失在1000元到1万元之间。 5 健康 可能造成1~2例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可能造成3~9例有影响健康的事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钱安全风险管理,防范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各部门按照“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专业配合、共同防御”的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流程,根据安全风险列别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3、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二、安全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 1、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矩阵法 将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定性的语言或表明相对差距的分值来表示,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到形似矩阵的风险程度的表示。 风险矩阵

MES法 LEC法 风险控制 是指根据危害评价的结果,选择、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控制计划来处理风险,它包括风险控制方案范围的确定,风险控制方案的评定、风险控制计划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在考虑、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时,有如 下基本要求: 1)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2) 能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3) 能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4) 能有效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 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3、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当安全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上的要求, 并应按下列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技术措施: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确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采用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评价中提出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果,提出对策措施。由于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果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企业重大危险源判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 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 企业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 1/Q 1 +q 2 /Q 2 +…+q n /Q n (1) 式中: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 别以Q 1、Q 2 和Q 3 表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表2-10重大危险源判定,计算企业的Q值为: Q=50+45/50+5/50+5000+200= 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级分别见表2-11与表2-12。 表2-1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X X X地铁建设工程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指导标准 一、编制依据 依据XXX下发的《XXX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建技[XXX]XXX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XXX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指导书》的有关标准,同时结合XXX地铁以往的地下工程经验,制定本标准。 二、风险分类及分级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应从地下工程自身风险以及周边环境两方面等考虑,归纳为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两类。 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等,将风险源的等级由高至低分为Ⅰ、Ⅱ、Ⅲ、Ⅳ级。 三、自身风险 地下工程的自身风险是指由于地下工程自身建设要求或施工活动所导致的风险。自身风险等级主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埋深、工艺特点、结构特性(如地下结构层数、跨度、断面形式、覆土厚度)等风险因素。其中,明挖法和盖挖法可按地质条件、基坑深度作为分级参考依据;盾构法以隧道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连续掘进长度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暗挖结构根据隧道的长度、地质复杂程度、环境条件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 (一)基坑工程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Ⅳ级 Ⅰ级: 明(盖)挖法基坑开挖深度H≥25m; Ⅱ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20m≤H<25m; Ⅲ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14m≤H<20m; Ⅳ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5m≤H<14m。 注:当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 (二)盾构隧道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级 1、Ⅰ级 (1)处于非常接近状态(距离≤)的并行或交叠盾构隧道; (2)较长范围(长度≥100m)浅埋(盾构覆土厚度≤)的盾构隧道;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规定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 规定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辨识、管控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生产、建设单位(以下简称生产建设单位)。各生产、建设单位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各生产建设单位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第五条工作职责 (一)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 (二)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三)安全负责人、安监部门具体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监督、管理、考核。

(四)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五)区队(车间)负责人具体负责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管控,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管控。 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综合辨识 (一)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每季度抽调安全、技术、生产、机电等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本单位生产系统、设备设施、施工场所、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二)由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各专业系统每月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三)区队(车间)负责人每周对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 (四)班组长每班对重点工序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五)岗位员工每班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第七条专项辨识 (一)发生伤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以及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工复产前,由主要负责人亲

风险辨识: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方法介绍该方法认为: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频繁程度);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步骤组成评价小组;熟悉评价对象;明确评价赋分标准;赋分;评价计算。 一、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二、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三、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四、危险性分值D=LEC 等级分值危险程度 5 >320 及其危险,不能继续工作 4 160~320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3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 20~70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1 >20 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 优缺点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进行作业的危险程度,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但是,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值及划分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具体应用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方法作适当修正。 示例例如,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汽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汽。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汽容易扩散到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D=LEC=3×6×15=270 270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属“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采取措施后(LEC) 1、加强通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潜在危险),属“可能性小,完全意外”,其分数值L=1; 2、降低员工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如规定工作时间或轮班作业,原来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至少可降低一半;,取E=3 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4、劳动保护:身体健康损害程度降低 D=LEC=1×3×15=45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措施气体检测:事故发生极不可能,D=LEC=0.2×6×15=18 “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

电力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最新版】

电力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杜绝电网、人身和设备事故,维护电网安全和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各单位、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对作业进行安全风险认定,加强到岗到位安全监督,落实措施,降低作业安全风险。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系统内的所有作业现场及公司系统内企业承包省外工程的作业现场。 第二章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第四条本标准描述的作业安全风险是指可能由现场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引发的电网、人身、设备事故的可能性。 第五条一级作业安全风险

(一)变电站内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220kV及以上变电站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引起系统方式变化较大的、导致220kV及以上变电站出现单线(单电源)、单变、单母线运行或已在N-1方式下运行的情况。 2、新建220kV及以上变电站投运。 3、邻近带电设备作业的,且多班组(含外单位作业或协同作业的)、多工种参与、使用两台以上大型施工机械的大型电气施工作业。 (二)线路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220kV及以上联络线作业,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电网运行不满足N-1原则。 2、220kV及以上重要线路更换铁塔、导线(含架空光缆)施工达10基杆塔及以上的,同时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或66kV及以下带电线路达到5处及以上的或跨越险恶地理环境位置的。 3、邻近带电设备作业,大型施工机械、临时拉线、牵引绳等可能触碰带电设备的,多班组(含外单位作业或协同作业的)参与的大型

最新风险识别等级划分

风险识别等级划分 D=L E C 甘谷驿采油厂 安全班本绩效工程指导材料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方法介绍 该方法认为: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频繁程度);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评价步骤 组成评价小组;熟悉评价对象;明确评价赋分标准;赋分;评价计算。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危险性分值D=LEC 优缺点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进行作业的危险程度,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但是,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值及划分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具体应用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方法作适当修正。 示例 例如,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

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汽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汽。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汽容易扩散到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D=LEC=3×6×15=270 270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属“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 采取措施后(LEC) 1、加强通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潜在危险),属“可能性小, 完全意外”,其分数值L=1; 2、降低员工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如规定工作时间或轮班 作业,原来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至少可降低一半;,取E=3 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 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4、劳动保护:身体健康损害程度降低。 D=LEC=1×3×15=45

安全风险应区分几级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主要设备损坏的。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一般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5.4安全风险评估 5.4.1每年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辨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 5.4.2根据安全风险评价依据,由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对安全风险清单进行评价。 5.4.3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实行“一风险一档案”。 5.5风险控制 企业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操作指南、应急措施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5.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5.5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公司、车间、班组”三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5.52、由分管安全副经理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

5.53、由分管安全副经理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x析,识别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要点。 5.54、安全生产科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评价准则 6.1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判断准则

风险等级划分风险评估表

编制说明 依据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公司内部的管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从神华集团神朔铁路分公司K174+800~K178+200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特点及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机理着手,针对工程基本作业、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危险源辨识。 一、工程概况: 本段技术改造工程线路平面从神朔线三岔站东端K174+800引出,与既有上行线保持5m线间距并行向东,而后用半径为1000m的曲线左转并设中桥一座(16m+20m+16m)上跨209国道,同时通过第一个1000m半径曲线后,线间距由站端的5m逐渐拉大到15m,而后线路保持与既有上行线15m间距东行,于DK176+310处设二道河中桥(3-32m)上跨二道河,过二道河后线路用一半径为2000m的曲线左转,线间距由15m渐变为4m,接入既有下行线DK178+200处,新建下行线长3405.42m,比既有上行线长5.42m。 本标段总投资约47429006元人民币。 二、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法及时辨识出所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分析危险程度,制订相应的控制和应急措施,并建立档案和管理台帐。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副经理兼安全总监、总工程师、安质部长 成员:工程部长、物资部长、财务部长、计划部长、办公室主任、专职安全员、施工队长和施工作业人员 组长职责:1. 全面负责本项目施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 2. 依据体系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3. 组织风险评估小组评估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电力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电力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杜绝电网、人身和设备事故,维护电网安全和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各单位、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对作业进行安全风险认定,加强到岗到位安全监督,落实措施,降低作业安全风险。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系统内的所有作业现场及公司系统内企业承包省外工程的作业现场。 第二章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第四条本标准描述的作业安全风险是指可能由现场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引发的电网、人身、设备事故的可能性。 第五条一级作业安全风险 (一)变电站内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220kV及以上变电站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引起系统方式变化较大的、导致220kV及以上变电站出现单线(单电源)、单变、单母线运行或已在N-1方式下运行的情况。 2、新建220kV及以上变电站投运。 3、邻近带电设备作业的,且多班组(含外单位作业或协同作业的)、多工种参与、使用两台以上大型施工机械的大型电气施工作业。 (二)线路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220kV及以上联络线作业,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电网运行不满足N-1原则。 2、220kV及以上重要线路更换铁塔、导线(含架空光缆)施工达10基杆塔及以上的,同时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或66kV及以下带电线路达到5处及以上的或跨越险恶地理环境位置的。 3、邻近带电设备作业,大型施工机械、临时拉线、牵引绳等可能触碰带电设备的,多班组(含外单位作业或协同作业的)参与的大型电气施工作业。 (三)电网因受地震、暴风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件的电网恢复性抢修作业。 (四)66kV及以上电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的首次作业。 第六条二级作业安全风险 (一)变电站内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220kV及以上变电站某一电压等级全停作业,引起系统方式变化。 2、220kV及以上变电站母线或主变更换改造,同时多处开关更换或大修。 3、66kV及以上变电站作业操作项目量大、复杂的。 4、新建66kV变电站投运。 (二)线路作业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 1、66kV及以上线路作业邻近带电线路组立(拆除)铁塔、架设(拆除)导线(架空光缆)。 2、66kV及以上线路更换铁塔或导线(架空光缆)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或66kV及以下带电线路。 3、66kV及以上线路多回路杆塔上部分线路停电作业的,或66kV及以上线路不停电更换光缆。

建设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建设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第二章风险分类及分级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设计风险因素应从地下工程自身风险以及周边环境两方面等考虑,归纳为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两类。 第四条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等,将风险源的等级由高至低分为Ⅰ、Ⅱ、Ⅲ、Ⅳ级。 第三章自身风险 第五条地下工程的自身风险是指由于地下工程自身建设要求或施工活动所导致的风险。自身风险等级主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埋深、工艺特点、结构特性(如地下结构层数、跨度、断面形式、覆土厚度)等风险因素。其中,明挖法和盖挖法可按地质条件、基坑深度作为分级参考依据;盾构法以隧道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连续掘进长度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暗挖结构根据隧道的长度、地质复杂程度、环境条件等作为分级参考依据。 第六条基坑工程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Ⅳ级 (一)Ⅰ级: 明(盖)挖法基坑开挖深度H≥25m; (二)Ⅱ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20m≤H<25m; (三)Ⅲ级: 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14m≤H<20m; (四)Ⅳ级:明(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5m≤H<14m。 注:当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 第七条盾构隧道安全风险分级:Ⅰ、Ⅱ、Ⅲ级 (一)Ⅰ级 1、处于非常接近状态(距离≤0.3D)的并行或交叠盾构隧道; 2、较长范围(长度≥100m)浅埋(盾构覆土厚度≤0.7D)的盾构隧道; 3、连续掘进长度超过1.5km的盾构隧道; 4、较长范围(长度≥150m)内开挖断面70%以上存在密实承压水砂层; 5、超长(长度大于18m)盾构区间联络通道;上方有重要建(构)筑物、河流等的盾构区间联络通道。 (二)Ⅱ级 1、处于接近状态(0.3D<距离≤0.7D)的并行、交叠盾构隧道; 2、较长范围(长度≥100m)覆土厚度为0.7D<H≤1.0D的盾构隧道;

临界值及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及制定标准(已排版)

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企业标准 QB/GPEC20402005-2005 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 2005-04-20 发布 2005-04-20 实施(试行) 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企业标准化导则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适合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企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写的专用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1、附录2为规定附录。 本标准由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工程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亦中 本标准主要审定人员:何宏森、白雪寒、刘龙武 本标准批准人:刘成业 本标准以编号QB/GPEC 20402005于2005年4月首次发布

目录 1目的 (4) 2适用范围 (4) 3定义 (4) 4职责 (4) 5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4) 6附录 (10)

临界值及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及制定标准 1 目的 根据总公司《进度控制体系管理规定》的要求,为规范总公司P3e/c项目管理软件中的临界值和风险等级,充分发挥P3e/c项目管理软件和EMIS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风险预警和控制作用,有效加强临界值和风险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 3 定义 临界值:是指项目管理与控制人员通过设置有关进度、费用方面的上下限值(可以接受的范围)来监控当前项目执行的状态。 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4 职责 为使临界值和风险管理工作能有效的得到实施和完善,需通过各级组织层层落实。 总公司工程部信息室: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发布、完善和升版,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点计划信息室:负责按本制度要求落实各有关内容,同时及时向工程部信息室反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使本制度能得到不断完善。 总公司其它部门或工程点其它部门和项目:严格按本制度要求开展各项有关工作,及时向总公司或工程点信息部门反馈存在问题。 5 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现在的施工建设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而且随着项目管理需求和水平的提高,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和全面,因而项目计划所包括的作业的数量,作业上所加载的成本信息也越来越多,项目可能存在多条关键路径。这都对计划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进度分析和进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专业级软件必须要具备的功能。“跟着问题走”是P3E/C在项目控制阶段的一个重要思想,这点不仅在PM中通过临界值和问题来实现,在PV中通过健康指示器为高级决策层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视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利用事先定义的临界值来监控项目的执行情况。可以定义临界值的上限和下限,使用临界值可以监控开始、完成日期的差值,总浮时(总时差)和自由浮时(自由时差),费用差值,工期差值等等,监控后可以自动生成问题,从而引导项目计划管理与

风险识别等级划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风险识别等级划分 D=L E C 甘谷驿采油厂 安全班本绩效工程指导材料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方法介绍 该方法认为: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频繁程度);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评价步骤 组成评价小组;熟悉评价对象;明确评价赋分标准;赋分;评价计算。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危险性分值D=LEC 优缺点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进行作业的危险程度,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但是,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值及划分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具体应用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方法作适当修正。

示例 例如,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汽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汽。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汽容易扩散到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D=LEC=3×6×15=270 270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属“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 采取措施后(LEC) 1、加强通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潜在危险),属“可能性 小,完全意外”,其分数值L=1; 2、降低员工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如规定工作时间或 轮班作业,原来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至少可降低一半;, 取E=3 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 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4、劳动保护:身体健康损害程度降低。 D=LEC=1×3×15=45

(风险管理)基金风险等级分类

基金风险等级 基金代码风险级别名称基金名称 000001 高风险华夏成长基金 000002 高风险华夏成长基金 000003 低风险中海可转债A 000004 低风险中海可转债C 000009 低风险易方达天天理财货币A 000010 低风险易方达天天理财货币B 000011 高风险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000012 高风险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000014 低风险华夏一年定开债券 000015 低风险华夏纯债债券A 000016 低风险华夏纯债债券C 000017 高风险财通可持续股票 000020 高风险景顺品质投资 000021 高风险华夏优势增长股票型基金 000022 低风险南方中票指数债券A 000023 低风险南方中票指数债券C 000024 低风险摩根士丹利华鑫双利增强债券型基金A 000025 低风险摩根士丹利华鑫双利增强债券型基金C 000026 低风险泰达信用合利债券A 000027 低风险泰达信用合利债券B 000028 中风险华富保本 000029 中风险富国宏观策略 000030 中风险长城久利 000031 高风险华夏复兴股票型基金 000032 低风险易方达信用债A 000033 低风险易方达信用债C 000041 高风险华夏全球精选股票型基金 000042 高风险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数100 000045 低风险工银产业债A 000046 低风险工银产业债B 000047 高风险华夏双债债券A 000048 高风险华夏双债债券C 000050 低风险长盛纯债A 000051 高风险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 000052 低风险长盛纯债C 000056 中风险建信消费升级混合 000060 中风险国联安中证股债指数 000061 高风险华夏盛世精选股票型基金 000062 中风险银华中证成长股债恒定组合30/70指数 000064 低风险大摩18个月定期开放债

施工安全风险分级划分表

施工安全风险分级划分表 工程项开竣工时间 目名称风险等级 单 控制措施备序位风险分析可一较重特 分部工程综述注号工综述控般大大大 程 一公共部分 施( 1)低压架空线路的路径应合理选择,避开易撞、易碰、易腐蚀场所以及热力管道。架空线必须使用绝缘线,架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架及 工 1.1.1 架 触电√其他设施上。( 2)“三相五线”制低压架空线路的 L 线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 用空线路 10mm。( 3)低压架空线路架设高度不得低于 2.5m,交通要道及车辆通行处,架设 电 高度不低于 5m。 ( 1)电缆中必须包含全部工作芯线和用作保护零线或保护线的芯线;需要三相四线制配电 的电缆线路必须采用五芯电缆。(2)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 . 7m。严禁沿 1.1.2 敷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埋地电缆路径应设方位标志。(3)埋地电缆 设直埋电触电√的接头应设在地面上的接线盒内,接线盒应能水、防尘、防机械损伤,并应远离易燃、缆易爆、易腐蚀场所。( 4)架空电缆应沿电杆、支架或墙壁敷设,并采用绝缘子固定,绑 扎线必须采用绝缘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来的荷载,最大弧垂距地不 得小于 2m。 1.1.3 配( 1)配电系统应设置配电柜或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实行三级配电。配电系统宜三相负荷平衡。220V或 380V单相用电设备宜接入220 / 380V三相四线系统;当单 电箱及开触电√ 相照明线路电流大于30A时宜采用220 / 380V 三相四线制供电。( 2)总配电箱应设在靠关箱安装 近电源的区域,分配电箱应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区域,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活动场所,包括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定义: 3.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2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3.3安全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按照“自主排查、科学评估、分类分级、分级管控”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控。 4.职责: 4.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x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4.2确保本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公司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布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5.安全风险等级评价程序

5.1 成立评价组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电器、化验的管理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x级管控管表格。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公司的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文件。 5.2 评价依据《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确定安全风险类别。采用相应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5.3风险评价等级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主要设备损坏的。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一般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伤。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 5.4安全风险评估 5.4.1每年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辨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 5.4.2根据安全风险评价依据,由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对安全风险清单进行评价。 5.4.3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实行“一风险一档案”。 5.5风险控制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 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 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 1/Q 1 +q 2 /Q 2 +…+q n /Q n (1) 式中: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 1、Q 2 和

安全风险应区分几级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红色最高)根据《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其中要求企业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有效管控区域安全风险。 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 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其中,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按照职责范围报告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安全风险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就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

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规定。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分为蓝色风险、黄色风险、橙色风险和红色风险四等级(红色最高)。 不同省份,其管控规定不同: 《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 第三条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 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各部门、各岗位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并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总监(首席安全官),专职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知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风险等级、防范措施、应急方法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可视、有痕、便捷、实用的原则,科学设计作业审批票(证)、生产作业现场点检表、告知卡(单)、工作流程图、公示牌(板)等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工具,用于本单位各层级、各岗位的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