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

这本书《权力与影响力》,有人说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的确是这样,这本书,我读过几遍了。但是每次都觉得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书中所说的:认为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个人处事之道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就像今天上午的视频,我们听起来觉得头头是道,但是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但是这本书还有今天上午的视频却可以使我们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问题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成效。

一、关于横向关系的处理

书中指出人们不愿意合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他们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他们时间和资源很有限,无法兼顾所有的事情包括帮助我们的事情;还可能是他们对于所帮助我们的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有不同的判断;还有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还有可能是他们对我们有怨气。另外还有可能是对参与合作所获得利益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担心自己的在合作中利益受到损失。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肯定的。怎样搞好各处室之间的协调呢?一是彼此尊重各自职权范

围。二是要顾全大局,不要斤斤计较。三是要学人之长,不要嫉贤妒能,处理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有容他人之短的度量,而且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四是要互相支持帮助,不要揽功推过。

二、自身需要努力

1.跟我上

有这样一则报道,看了令人颇受启发。

战争年代有位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说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们在指挥士兵冲锋陷阵时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共产党军队的指挥官在同样情况下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

“跟我上”,意即带头、带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我上”,是指命令,光喊口号,言而不行。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古人说得好,“战者,必率身以励众士。”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必然要在关键时刻勇于站出来,能够响亮的喊出“大家向我看齐”,“同志们跟我上”。所以吃苦的精神是必须的。带头的作用也要好好发挥。

2.换位思考

三、下步打算

1.统筹利用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2.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及时反思、总结。每做一项工作后,都要及时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必须过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大全(3篇)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篇一:《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读此书之前,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历史性的人物,和许多伟人排在一起。 然而茨威格告诉我们,加尔文是一个宗教独裁主义者,在他统治日内瓦期间。对异见分子血腥铲除,最为有名的是活活烧死了宗教异端塞尔维特。而各一位主张宽容和宗教自由的异端卡斯特利奥,则离开了日内瓦,小心翼翼地不被加尔文抓住任何把柄,写成了著名的《论异端》。 茨威格写道: 宗教改革本是在精神与宗教事务方面保证和平的运动。它的目的,在于把福音交在每个人手里,而不加任何限制。造就基督徒品性的是个人的信心,而不是罗马教皇,也不是宗教会议。基督徒的自由由路德创始,却连同所有其他形式的精神自由,给加尔文从其信徒手里无情地夺走。在他眼里,上帝的言语绝对清晰,于是他颁布了法令,规定惟他一人可以解释上帝的言语,阐发神圣的教谕,旁人都决不允许。 卡斯特利奥、塞尔维特,以及其他成千上百的人,都需要了解到一点,便是如欲和加尔文这样狂热的教条主义者作对,或是即便在微不足道的教规上面向他们挑战,都是极端危险。在这一方面,加尔文堪称典型,他僵化刻板,有条不紊。他不似路德那般狂暴,也不至屈从于迸发的激情;他绝不粗鲁鄙俗,那原是法里尔之流的特征。他的仇恨有如利剑,正是一样的苛酷,一样的锋利,一样的尖锐。 卡斯特利奥清楚,每个时代都找得到一批倒霉的人,给集体仇恨充当出气筒。有时这出之于他们的宗教,另一些时候,则出之于他们的肤色、种族、出身,他们的社会观与哲学观。便是这些弱势小群体,变成了多数人发泄潜在精力的标靶。口号、理由,可以各有不同,然而诽谤、蔑视、消灭—这些方法却是一成不变。 卡斯特利奥最后没让加尔文得逞,是老死的。在加尔文死后,卡的著作被人重新翻了出来,得到广泛的认可。 加尔文主义虽然狂热决意打击个人自由,经过奇特的和缓过程,竟促成了政治自由观念的诞生。荷兰、克伦威尔时的英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三国最先设计出现代意义的自由主义,是它们为国家的自由民主观念开拓了宽阔的领域。近代最为重要的一份文献—美国的《独立宣言》便产生自清教徒的精神。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大师,代表作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冲突》(1984),并与约瑟夫·奈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2001)。他是当代诠释和发展世界政治理论的经典大师。在其学术生涯中,基欧汉一直身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的核心。 《权力与相互依赖》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合著,是一部颇有理论建树的力作。1977年,该书第一版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1989年,该书重版并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200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巅峰之作。 自1977年以来,该书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霸权衰落之说。对此,美国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政策建议,而《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复合相互依赖模式公认是最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本书是两位著名学者的双剑合璧之作,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建构,也有实践上的指导价值。尽管作者强调自己的研究重心是国际体系不断变化的性质及其

理解(并称之为政策前提),其目的在于确立理论框架,提出理论解释新模式,但从本书的结构来看,提供美国外交对策乃是应有之义。“征战沙场。剑强于笔;长远观之,却是笔指导剑”恰是本书的点睛之笔。 1997年《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的霸主地位的开始。自出版以来,该书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由此可见本书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权威和重要性。 本书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相互依赖已被用来作为一种制约他国的权力资源,事实权力并没有从相互依赖中分离出来,而是有力诠释了相互依赖。随着相互依赖的逐渐深化,民族国家利用相互依赖而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维持和增强国家的权势,提高国际地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这是因为旧的世界格局正在崩溃,世界变得相互依赖,传统的议程无法界定我们所面临的威胁,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随着跨国社会运动等非领土行为体的出现,传统的领土作用在减弱,他认为恰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的作为经济单位额国家有可能消失。传统主义不能理解,将其称之为全球主义谎言,他不关注于这些反驳,在他看来,这如同关注一个针尖上能有多少个天使跳舞的中世纪经院式争论一样。 罗伯特·基欧汉他并不认为当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国际冲突就无影

《影响力》的读后感

《影响力》的读后感 导语:《影响力》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影响力》的读后感在看这本书以前,总认为影响力就是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现在看了《影响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彻,我觉得该书写得非常专业,里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去细读,下面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认为影响力就是过去事情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左右着我们今天、明天的行为,也许是正面的影响,也许是负面的影响。总尔言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昨天的、过去的事情的影响。该书将这种规律系统的揭示了出来,它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复印纸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太复杂了,而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复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着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人们要想保持清醒的

头脑,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会被骗,人们还是会踏进这个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趣的是,我们在实施互惠的同时,有时免不了自己也会变成互惠的“猎物”。复印纸 书越读越有意思,我一定会好好读完这本书。边读边反观生活中的现象,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们身边一种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说如何去应用它,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它,因为很多人都在用它来谋取利益。《影响力》的读后感《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

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第二篇:《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2014-7-411:51:00|by:wshine]

【优质】中层领导力,团队建设篇,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层领导力,团队建设篇,读后感 篇一:做最好的中层读后感2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主管 ——读《做最好的中层》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本人在公司中层的位置上已工作多年,一向认为既然成为了中层干部,那就自然而然会当中层干部,至于什么是最好的中层,什么是最差的中层,最好的中层具体的标准又是什么,从来没有好好思考过。一直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问心无愧就是一名好中层了。通过学习《做最好的中层》一书,感悟颇多,受益非浅。下面我结合几年来作为建筑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切身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部门主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努力: (一)得到领导认可 对领导的指示,要坚决执行 想要当好管理者、先要当好被管理者。在领导面前,中层是被管理者,需要展示的是强大的执行力,体现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当意见与领导不一致时,首先是服从,其次是沟通。一流中层必须有一流执行力,一定要明确上级的意图,领会上级的目的,执行力的核心是责任心,有条件要执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不能找借口。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不仅关系到上级对你的信任,也关系到你对下级的威信。沟通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比内容更重要,书中墨子与耕柱的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主动与领导沟通,时刻注意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不胡乱猜测领导意图,达到直接高效的沟通。 工作有布置有落实,做到承上启下 真正意义的承上启下,不是在执行领导命令时仅满足于“上传下达”,不能会上总经理怎么说,就照搬传达给下属,而是需要站在上级的高度来理解任务,

《甜与权力》书评

《甜与权力》书评 学号:110200059 姓名:周秋香 西敏司的《甜与权力》,研究了1650至1900年间英国对糖(特别是蔗糖)的消费史,试图解释透过糖所展现出的广阔世界。从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 《甜与权力》这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首先,西敏司在导言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谈及他对蔗糖在阅读和研究中点滴积累的浮泛知识和印象,描述了他的田野工作对蔗糖研究的影响,从田野工作中了解蔗糖的生产、消费以及蔗糖带给他的思考。 接着,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作者试图引入食物和“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使之成为研究现代生活的人类学的一部分,通过讨论“甜不是指甜的东西”来阐述甜是一种味觉,霍布斯称之为一种“品质”。而糖、蔗糖是激发甜的感觉的物质。然而人们对甜的喜好程度却往往大相径庭,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所以不能说喜欢甜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特定的民族是怎样变得顽固的坚持对“甜”的大量的、习惯性的摄入。第二章则通过考察西方各国对糖的消费、生产情况,把问题集中放在向英国提供糖、糖蜜和朗姆酒的殖民地的种植园生产体系,以及那些使产品的以生产出来的主要劳动榨取形式。同时也展现出了像糖这样的殖民地产品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增长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第三章通过讨论糖的消费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依据人们的行为和所思来对消费加以解释,渗透到社会行为中的糖,通过被赋予新的用途并承载了新的意义,从一种稀奇和奢侈的东西转变成一种平常的必需品。西敏司认为这样的意义源于使用本身,由此又引申出了好几个跟权力有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深入的探讨了权力的问题以及强调了田野工作对研究食物和饮食的人类学的重要性。 糖,可说是第一种世界性商品,它的生产与消费“标志着向一个世界市场的诞生迈进了重大一步”。与之紧密相关的种植园生产体系则与纺织工业一起,奠定了此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范型。更重要的是,糖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这些产品的欧洲社会,开始形成这样一种我们现已熟悉的情境:人们根据自己所购买和消费的商品来进行日常自我的确认。

教师应该阅读的百部教育名著

温州市教育局推荐“百部教育名著”目录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展篇(50部)

相互依赖下的国际合作理论

相互依赖下的国际合作理论 摘要:在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本文探讨了相互依赖下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轨迹,并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为例,从促成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可见,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推进对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相互依赖国际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1984年,罗伯特·基欧汉又推出力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同年,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演变》问世。1985年10月,《世界政治》发表了一组关于合作问题的文章。次年肯尼斯·奥伊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成为合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联合国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的宗旨之一就是“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家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但冷战的爆发及两极格局的形成,致使国际合作步履维艰。在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相互依赖下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轨迹 20世纪70年代,相互依赖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国际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1]“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旧的国际格局正在崩溃,旧的口号日益失效。世界各国在经济、交流和人类理想等方面已经变得相互依赖了。”[2]当时的国际政治学者,不管是现实主义者,抑或是行为主义学派,还是后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学者,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相互依赖来表述时代特征。相互依赖表达了国际政治中的一种状态,是对不同过激行为者相互影响的一种特征表述,这些相互影响往往是国际交往说产生的结果。[3]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政治现实对国际合作的客观需求和推进,国际合作理论也在这一期间加快发展。一般来看,国际合作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国际合作的内容、实现途径、绩效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间的多边合作、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国际合作理论,首先侧重于对国际相互依赖概念的分析。相互依赖是国家之间或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但是,相互依赖只有在交往活动产生、彼此都付出代价的结果时存在,由于权力在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所以后者存在着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两个方面。基欧汉和奈认为,现实主义的假定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政治现实,而用一种“复合相互依赖”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描绘国际政治现实。这种相互依赖模式与旧的权力政治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安全、均势、势力范围等高级政治问题,后者关注的是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等低级政治问题;前者将国家间关系视为冲突的“国家利益”,后者认为国家间是相互依赖的、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在具体法则上,前者是“你所得即我所失”的均势法则,后者则

权力与影响力读书笔记

权力与影响力读书笔记 【篇一:影响力读书笔记】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朋友问我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告诉他雌火鸡的故事,引出这叫固定行为模式。 引出这种行为模式的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 一些特征。人类也有相似的自动反应模式,比如:我们在要别人帮 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回答朋友问题,顾客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很多时候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有句名言:文明 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举了优惠券的例子。 碰到晓得它们奥妙的人,我们会任其摆布。 举了萤火虫的例子,石斑鱼的例子,裁缝店的例子。 大部分影响力武器所具备的相同要素: 一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似机械化的过程。 二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 三使用者能借助这些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对于第三点,举了一个人认知方面的原理:对比原理。 举了冷水温水热水的例子,服装店服务员先介绍贵重的东西的例子,卖房子的人先介绍烂房子的例子,汽车经销商先谈妥车价再报上备 选配件的例子。 第二章互惠 举收到贺卡后回寄的例子引出互惠原理 互惠会带来还债义务感,给人类社会的进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因为 它意味着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 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举了墨西哥和埃塞俄比亚的例子。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举了给可乐再卖彩票的例子。 并引出:互惠原理压倒了会影响顺从决策的一个因素:即是否喜欢 对自 己提出要求的那个人,比如:不请自来的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等。举了某宗教组织先施恩(给鲜花)再乞讨(要求募捐)的例子。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有感领导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关于印发《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有感领导管理办法》的通知 公司所属各单位: 现将《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有感领导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抓好落实。 附件:1.××××年个人安全行动计划 2.有感领导实施情况季度统计表 3.有感领导实施及考核表 主题 词: HSE 有感领导△ 管理办法 通知 抄送: 公司领导,总经理助理,副总师;长庆指挥部,公司机关各处室。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2011年6月30日印发 川庆质安发〔2011〕22号 中国石油 集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文件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有感领导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有感领导实施,督促各级领导带头履行HSE 职责,引领组织执行HSE规定,影响员工参加HSE管理,兑现领导承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级领导。 第三条有感领导就是自觉履行HSE职责,推动和引领组织及全员执行的管理者,让员工看到、听到、感受到领导对HSE工作的重视,得到员工认可,形成全员自觉执行的安全行为习惯。 第四条有感领导实施要求为“七个带头”,即:带头宣贯HSE理念,带头学习和遵守HSE规章制度,带头制定和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带头讲授安全课,带头识别危害、评价和控制安全风险,带头开展安全经验分享。 第二章职责 第五条质量安全环保处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办法的评审和修订。各级质量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对有感领导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统计分析。 第六条组织人事部门结合领导干部述职和履职测评,对有感领导实施情况进行阶段考核。 第七条各级领导对照岗位职责、HSE责任书和本办法要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影响力读后感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读完了。它不像一般的书籍总是很肤浅的在表象探讨问题,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刀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方面的内容。首先讲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孔子说的要以德报德,而不是以怨报德。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运用了此原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病人想要医生在做手术时能更认真更细心的照顾,就塞很多的红包,医生由于受到好处,根据互惠原理他们做手术时会更认真细心。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业绩,往往贿赂一些官员或者一些采购部经理,而这些官员或采购部经理由于互惠原理会给这些企业更多的订单和利润。第二个是承诺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很虔诚,因为要受他们信仰的约束。比如和尚在饭店吃饭如果大鱼大肉的吃,人家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第

三是社会认同原理。此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当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时候,原本觉得不对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这事也变成了对的了。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订婚了还没有结婚就先怀孕了,当时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老师背后都对她指指点点。现在很多女人订婚了然后挺着个大肚子走进结婚的殿堂,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原因就是这太普遍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这样的转变,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认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第五是权威原理。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让我知道了,你要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诉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我是一个不太愿意从众的人,通常别人鼓掌,不会引起我的鼓掌,我只会对自己认为值得的情况给予掌声,这使我主观上去忽略别人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群次很低的人当中,我的这种做法会给我带来一部分的收获与不同,可能让我鹤立鸡群,让我变得出众,但是,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译成中文。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书。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算做一个引言,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六章每章讲述一位天才的早期教育,重点谈及父母早期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二章是《威特的教育》,是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一个简介。本文就由此展开。《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威特的父亲写的关于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虽然此书年代久远,却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推广。 首先我们需要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作一下简单介绍。威特的父亲是德国一个乡村牧师,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一个非常富于创见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培养出威特这个“天才”。威特生于1800年,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威特并没有高超的天资,恰恰在出生时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的婴儿。那么卡尔?威特是如何成为一个驰名中外、学识渊博的天才而且在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素质的呢,这完全归功于威特父亲高水平的早期教育。威特父亲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足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威特父亲始终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因此威特父亲从威特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他认为,在五岁之前,孩子能够掌握一生所掌握知识的80%,五岁之前是孩子形成知识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就难以形成。另外,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学会上,他坚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天赋再好,后天不开发,也会成为平凡的人,天赋不好,后天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二、丰富的知识。威特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因此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得心应手。威特懂得六国语言,对许多学科都有造诣,因此可以肯定,威特父亲也懂得多国语言,对许多学科也都有研究。因为自己不会而去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 第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威特父亲十分欣赏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威特父亲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情境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四、全面的教育。威特之所以会多国语言,多门学科,并且长大后依然才学横溢,而且很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特父亲全面的教育。 第五、坚强的毅力。要想培养出一个“天才”,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是办不到的。威特父亲在教育小威特时踏踏实实、严肃认真、一如既往、二十年如一日,为了教育好威特,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施展出来。威特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威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威特的教育》一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早期教育经验。 第一、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按照能力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5岁时还有80度的能力,10岁时减少到60度,到15岁时就只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家庭女教师

叙事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 ——《家庭女教师》叙事角度赏析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家庭女教师》,写的是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引诱后被抛弃的故事。这种故事在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屡见不鲜,但茨威格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却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体验。 一、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震撼心灵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奥托引诱然后抛弃的故事,但作者不是以故事叙述者的口吻来讲故事,而是以一对姐妹——两个十二三岁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事件的发展。小女孩的偷窥,见证了贵族青年奥托对家庭女教师的始乱终弃与冷酷无情,见证了母亲表面上为了自己孩子教育的道貌岸然与毫无同情心,也有家庭女教师被抛弃的孤独无助与遭到整个社会抛弃的痛苦与悲惨……这些发生在成人世界的事件,以及大人们习以为常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竟然是那么的恐怖与厌恶,不能不引起读者内心的震撼与思索。 二、从儿童的心理变化来体会人物命运变化,充满激情 小说写姐妹俩五次叹息“可怜的小姐”,便把姐妹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全串了起来,并环环相扣,令读者产生一种紧迫逼促的心理和透不过气来的情绪。 姐妹俩第一次叹息“可怜的小姐”,是觉得小姐行为怪异反常:“她不像原来那样严厉了。”这时,姐妹俩内心有惶恐有不安。第二次叹息,姐妹俩开始接近了解真相,她们隐约感觉到女教师和自己的堂哥恋爱了。但恋爱不是挺美妙吗?小姐干吗要哭呢?这一切使她们困惑不解。“她们忐忑不安而又不知不觉地感觉到正在接近一个闪烁不定的秘密”。第三次叹息时,姐妹俩带着读者突进到了事情真相的垓心:原来小姐有了奥托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姐妹俩对小姐的态度由同情到悲伤转而狐疑:“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接着,事件的发展超出了她们的预料,奥托从家里搬走了,日渐温柔可爱的小姐遭到母亲粗暴的驱逐,她们第四次发出“可怜的小姐”的感慨时,内心已饱含绝望与愤怒了。最后一次叹息,似乎是诀别的呐喊了,“这天下午她们年纪大了好几岁。”“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两颗像睡莲一样纯洁、天真无瑕的幼小心灵被丑恶的现实环境残酷地扭曲、污染,多么令人痛惜? 小说通过层次分明的儿童内心世界的活动,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达到了抨击现实社会的目的。斯蒂芬·茨威格把一种饱含着痛苦、怜悯、恐惧和愤怒的激情,一种摇撼心灵的激情深深地埋进了读者心中。 三、事件发展与儿童内心变化紧密结合,充满人文关怀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把事件的发展与姐妹俩的内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人文关怀。 小说中姐妹俩的五次叹息连接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女教师未婚先孕,遭到自己堂兄奥托的侮辱和抛弃。天真的她们以为只有结过婚的女人才会有孩子,完全不知道未婚先孕及贵族引诱少女之类的社会丑闻。在对事情的偷听与窥探中,她们逐渐对周围的社会有了了解。姐妹俩对奥托的懦怯与逃避感到愤怒,为小姐悲哀而平静的神态而痛苦,心灵被这种残酷的现实伤得不轻:“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她们拼命想从自己的肩膀上摆脱这些秘密织成的黑暗的罗网,或者至少透过一个网眼向现实世界投去一瞥。那种孩子气的信念,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盲目性已经从她们身上脱落。”“自从她们知道,身边尽是谎言,她们也就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变得诡诈起来,善于说谎。”儿童的纯真和信任已被成人的虚伪、谎言深深地伤害了,她们学会了用怀疑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女教师的被迫出走彻底破坏了她们的纯真。她们从无忧无虑的童年一下子掉进了万丈深渊。“谁也接近不了她们,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也许多少年都不会畅通。”“从昨天起,她们就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她们提前进入了残酷的人生,她们对人生深感恐惧,“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她们的人生还能美好吗? 姐妹俩过早地认识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失去了美好的纯真与信任。小说这种对儿童心灵创伤的揭示确实令人深思。怪不得会有人这样评价斯蒂芬·茨威格: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 附: 1、茨威格名言名句 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是看他在关键时刻的行动。 一个人如果老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只是从皇帝的宝座或象牙塔的高处或从权力的顶峰俯视世界,那他只能看到阿谀奉承之徒的笑容和他们的危险的驯服。 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影响力》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影响力》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影响力》把你对影响力感性的思考转变成了理性的理论指导。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 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 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影响力》是因为此本书被誉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同时也有人推荐被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我的思维局限或 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很喜欢《影响力》这本书是因为得出某些结论是基于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的对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和确定。另外就是书中所描述的现象都很熟悉,背后却有很多玄机,让人不禁想探寻答案—为什么我明明不会买店里10元一只的镯子,而看到标价是40元的同样货 色时,却坚持认为那个用料必须较好而为之掏腰包?为什么你原本跟某人算不上有交情, 然而在他帮过你一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为他说话?我们是被莫名原理驱使的人,自然能 够掌握它们,用来影响别人!《影响力》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 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 巨大的影响力。书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赋予很多的事例来讲解说明,让看似比较专业术语能够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个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并且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 虽然是一本讲技法的书,但里面的技法的确管用。本书从从比较、互惠、承诺一致、 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七个角度诠释了人性的小弱点。从这些弱点入手,能够使得 人们更快地做出一些决定,异常在消费购物领域十分明显。 一、比较 这是商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先让你购买一个大件产品,然后再推荐给你相对 便宜的小件。当你买了3000块的西服之后,一般会觉得500块的毛衣是十分便宜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商店里展示两套差别不大的西装,一套标价一万,一套标价 三千,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三千这套十分合算,会大大增加这套西装的销售量。 二、互惠 互惠的原则往往被运用为“给予——索取——再索取”的形式。最典型的方式就数免费 试用的方式,就是因为人们在试用之后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这样的销售效果出奇的好。

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原来

权力制度文化

权力·制度·文化 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 和现实主义。 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发展出现“断裂”,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重要铺垫。(名词解释考点) 卡尔关于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2.道德,民主,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 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 摩根索1948年发表《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标志现实主义学说的创立。理论前提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性。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名词解释考点)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1.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者 2.无政府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3.国家最大限度追求权力或安全 4.国家通常采取理性的政策(国家是理性的) 5.国家有时也会依靠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 6.国家体制诸方面,特别是国家间权力分配,是形成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基本模式的重要原因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2.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3.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 4.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新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沃尔兹 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发表于1979年(名词解释考点,见资料P6 页底)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要不断追求权力,新现实主义认为对于国家,权力过大或过小都会有风险。国家应该试图拥有适度的权力。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