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研究方法

社会实践研究方法

K285 K2915
调查 选题与准备
1.1 确定研究课题
一、选题的原则
社会调查的起点是选题,但选题不等于调查任务,选题的意义在于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仅仅能够决定调查研究目标,还会制约着调查研究过程,关系调查研究成败,最终体现调查研究水平。所以,对社会调查研究来说,“选题好是成功的一半”。
一般而言,选题的途径包括:从现实社会中来、从个人经历中来、从理论发展中来、从研究文献中来、从兴趣机遇中来。
选题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有价值。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明确具体。选题的第三个原则是要切实可行,做得了。
二、课题的明确化
调查课题的明确化就是要将一个比较宽泛的或者比较笼统的大问题化为研究者自己能够胜任的明确而具体的问题。调查课题的明确化就是要求选题时我们要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三、查新和文献回顾
查新,也叫文献回顾,指的是到至今为止,与某一问题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查新的作用有三:其一,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二,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三,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查新是任何科学研究前期必须进行的工作,尽管它对研究的各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但它首先与研究课题的选择密切相关。舍此,一项研究就就不会知道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而一项研究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就根本没有进行之必要。
1.2 制定研究计划
一、从一个实例谈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把整个调查研究过程比作是建筑一座楼房,那么制定研究计划就是给这座楼房绘制施工蓝图。没有蓝图无法施工,没有计划也就无法开展调查与研究,可见制定研究计划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来看看一个实例(上海某校大学生在准备做“闵行区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处理意见”这一调查时所制定的研究计划)。
二、确定调查方法
研究计划涉及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确定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和确定调查内容。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确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的确定要从资料来源和调查对象两方面综合考虑。从来源上看,社会调查资料可分为原始资料和文献资料两类。文献资料是在一定载体上记述并固定下来的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原始资料则是尚未记述固定的未被加工的素材。如果我们决定用文献资料来做课题,那么我们调查时就将采用文献法。但是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尚未被文献固定的原始资料中收集资料。
原始资料,一般认为有两类:一是研究者自

身的接触和体验;二是他人的接触和体验。如果我们决定通过自己的直接接触与体验来收集资料,那么我们调查时就将采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如果我们决定不这样收集原始资料,那么我们调查时就将使用访谈法或问卷法。象问询这样的作法,调查者是要从对社会事实有接触或体验的人那里去了解情况。显然,用“问”获得的资料,是没有用“看”获得的资料那样直接。
和资料来源考虑同时进行的是对调查对象的考虑。确定调查对象,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初始工作。要调查,不知道向谁调查,调查是不可能进行的。社会调查的对象,通常是一定数目的人。一项社会调查,究竟哪些人应列入调查范围,这是由调查课题决定的。由调查课题所决定的列入调查范围的所有成员,我们称之为调查对象的总体。但是此处说的调查范围,并不是调查对象本身,而是从何处选择调查对象的这种范围。个案调查是用某种方法从这个范围中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分析单位作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是从这个范围中选择比较多的分析单位。因为个案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都要从调查范围中选取分析单位,因此它们都是非全面调查。如果这个范围的全部分析单位都被定为调查对象,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就是全面调查了。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与全面调查相对应的是普遍调查,简称普查。很显然,对于人口普查这样的调查,调查范围一定,调查对象是无需讨论的。,对于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怎样选择就比较重要了,选择方式将区分出不同的非全面调查。
另外,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普查收集的资料,在定量分析时都要采取统计方法(参见第十章),所以又被合称为统计调查。
三、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调查的考察对象通常是“人”。因而进行社会调查时,我们不仅可以使用观察法、实验法,还可以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这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社会调查的对象仅仅限于人”也是不对的。实际上,作为社会调查考察对象的分析单位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体、群体、组织、社会人为事实。
以上四类分析单位,从低到高,层次逐级递进。个体是最低层次的分析单位,社会人为事实是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同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析单位,但调查所用的分析单位,和利用调查资料分析所用的分析单位应该是一致的。用哪种分析单位做调查,就要用哪种分析单位做结论,否则就会导致逻辑错误,如简化论和层次谬误。
四、确定调查内容
作为

调查对象的分析单位具有诸多属性和特征。确定调查内容,意指就研究课题来决定要对分析单位的哪些属性和特征进行考察。一般而言,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有三类:背景、取向、行为。
1.4 概念的操作化
一、抽象概念及操作化
所谓操作化是指要通过某种人为处理把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为在经验层次上可以具体测量。操作化是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要掌握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初学者较难掌握的知识。在一项具体社会调查研究中,操作化讨论的重点是那些通常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原因之一在于:对于那些仅仅标识某类现象的概念,如“地球”、“中国”等,是不存在操作化一事的;原因之二在于:像“性别”这类抽象程度不高的概念,如何操作化只是一个经验问题,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稍加思考就可以解决。操作化真正成问题是那些抽象程度比较高概念。而在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中,能够成为核心的抽象概念只有为数很少那么几个。
二、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操作化任务是使那些原本只能靠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去体验的东西,变成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任何存在的事物(包括社会事物)成为可测量。那么,概念的操作化应该如何进行呢?
从大的方面讲,把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变成为在经验层次上可以具体测量,首先要对其完成概念化,再对其完成操作化。
概念 概念化 理论定义 操作化 操作定义 现实世界中的测量

概念化是指确定概念的内涵,对概念给出理论陈述,即对概念下理论定义。
? 操作化是将概念的理论陈述转化为经验陈述(即把理论定义化为操作定义),使之
? 可测量。操作化一般分两步完成:一是列出概念的维度; 二是发展测量指标。
实际测量,比如操作化的结果就是在问卷上产生一组问题和选项。

三、对操作化的评估
对同一概念进行操作化,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测量指标,这容易引起批评。但是操作化的意义是存在的,这就是它可以降低我们对概念把握的不确定性,尽管完全消除不确定性不可能。在社会调查中,概念的厘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是我们切不可以为测量指标越多测量效果越好。操作化优劣的评判标准有三条:①全面;②少而精;③容易得到。

四、假设的操作化
所谓假设的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假设的过程。假设操作化过程是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研究假设,再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假设假设操作化建立在概念操作化基础之上,研究假设一般由若干概念构成,每一概念在操作化之后又通过若干调查指标来反

映社会现象。
第四章 问卷法

在社会调查中,我们收集资料最基本的手段就是“看”和“问”。象问询这样的做法,调查者是要从对有关社会事实有接触和体验的人那里去了解情况。问卷法和访谈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方法。现代社会调查中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询问提纲或调查表作为调查的依据,这些设计文件被统称为问卷。它系统地记载了调查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是调查信息的载体和实现调查目的和要求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问卷进行调查不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调查方法,也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法。
4.1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一、问卷及其特点
问卷,是社会调查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主要形式是一份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或表格,用途在于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使用统一编排印刷的问卷,并由被调查者自选或自填回答来了解情况的方法称为问卷调查法,简称问卷法。问卷法具有匿名性,可以避免被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问卷调查是依靠问卷来收集资料的,问卷设计的不好,无论调查流程中的其他工作做得再完美,做好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调查结果,因而问卷设计在问卷调查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二、问卷的主要类型
社会调查中所使用的各种问卷都可以根据是调查者填写还是被调查者填写分为两类:自填式问卷和访问问卷
三、问卷的基本结构
不同的问卷都具有基本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五个部分:题目(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及其它资料。
1. 题目
问卷的题目也就是问卷的标题,用一句话简明扼要的概括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2. 封面信
封面信是写在问卷标题后的一段话,又叫作说明信。封面信是调查者致被调查者的一封简单的信,以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本调查,说明调查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调查与社会的关系;事先申明将对所有回答给予保密,以消除或减小被调查者的顾虑;请求被调查者独立回答,并给予鼓励和激励;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并留下通讯地址或电话号码,这样做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和配合。
3.指导语
所谓指导语,就是提示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填答问题的一组陈述,它对于问卷的作用相当于一部机器的使用说明书。指导语有两个作用:(1)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回答;(2)规定或解释概念和问题的含义。
指导语根据其所限定的范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体性说明的指导语,写在问卷主体之前,对问卷中所有问题的填答进行指导;另一类是问卷主体中的指导语,表现形式主要有:限定回答的范围、指导回

答问题、指导回答过程。
4.问题和答案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被调查者的各种情况正是通过问题和答案来收集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将要研究的社会现象转化为变量形式,以便可以测量。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也将问卷作为一种形式的量表,足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在问卷中,问题和答案有密切关系。问题按照备选答案给出的情况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三种类型。问题按其内容又可分为背景类问题、行为类问题和态度类问题。
5. 结束语及其它
问卷主体之后常常需要用简短的一句话结束调查,强调对被调查者再次表示感谢,以及关于不要漏填或请复核的要求。当然,问卷的编制并不完全相同,如问卷需经由计算机处理,则还需加上问卷编码表。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或者附件,例如访问、审核记录,一般而言,其它资料包括问卷编号、调查者的姓名 调查的日期和时间、被调查者联系方式以及复核员姓名等等。

4.2 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一、问卷设计的方法
问卷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设计问卷和如何使用问卷。比较而言,前者更为重要和困难,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 问卷设计与概念操作化
问卷的核心是“问题”。提出问题、编制问题,首先需要确定问题,即在问卷中要提出多少要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就是在进行概念的操作化,概念操作化的结果就是在问卷中要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操作化优劣的评判标准还是那三条:全面;少而精;容易得到。
2. 合理、科学、艺术的提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卷设计关键的一环。一份好的问卷,必须合理、科学、艺术的提出每一个问题。:
? 全部问题应该都是必须了解的问题,可有可无的问题一律删去。
? 语句要明了,不可抽象。。
? 语句要短,要尽可能简单,不能够拖泥带水。
? 一般性调查选题中不要出现专门性调查才用到的概念或知识。、
? 问题必须中立,不要带有倾向性。
? 语句本身要保证通顺、正确,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 注意答案的穷举和互斥。

二、问卷设计的步骤
1、 探索性工作
探索性工作是问卷设计的第一步,正式开始设计问卷的第一个题目之前必须有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不能一上来就先考虑问卷中会有哪些问题,具体的题目是什么。探索性工作的投入因具体调查而异,一般而言,调查规模越大,选题越复杂,样本的异质性程度越高,探索性工作就越重要。
2、形成问卷初稿
经过探索性工作,研究者可以正式展开问卷设计。研究者要将就课题形成的各种思考具体化、逻辑化,编制出各种问题和答案,寻找问题与

答案的有效形式,并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组合排列,最终形成问卷的初稿。根据研究者组合问题,形成问卷的不同思路,按照先有问卷结构还是先有问题,形成问卷初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卡片法,一种是框图法。
卡片法是先有具体问题,后有问卷结构。框图法是先有问卷结构,后有具体问题。卡片法和框图法从思维的逻辑性看正好相反:一个是归纳,一个是演绎;一个是从具体问题到整体结构,一个是从整体结构到具体问题。
3、问卷的试用和修改
问卷设计是一锤子的买卖。所以问卷设计过程中试用和修改至关重要,一切工作都只能做在正式付印之前。
问卷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检验法,一种是主观评价法。所谓客观检验法,就是指在问卷初稿出来之后,打印30到50份,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个小样本进行一个小规模的试调查。然后根据试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检查问卷在设计上是否存在缺陷,存在哪些缺陷,正式调查时是否会出现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所谓主观评价法,即将设计好的问卷打印出来,送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人士和典型的被调查者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问卷进行评价,给出正面和负面的评语,尤其是详细指出问卷设计的不足、错误。而后将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汇总,逐条检查,对问卷进行修改。

4、问卷打印
问卷经过试用和修改后就可以付诸打印,打印过程也十分重要。大规模的问卷一般要重新制版,有的是手写问卷要重新登录成电子文档,这些转换过程都要认真仔细。注意不要产生校对和打印错误,在问卷设计完成后要认真校对,详细检查,在排版印刷之前反复校对。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关键性的数字或符号,比如“6”和“0”,否则将会对调查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4.3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是指问卷必须紧密与调查主题相关,问卷当中要询问的问题必须是与调查主题有密切关联的问题。
? 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是指问卷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
? 一般性原则
一般性是指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 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指问卷的设计要有整体感和统一性。
? 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置要规范化,即问题是否准确,提问是否清晰明确、便于回答;被调查者是否对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等等。
? 非诱导性原则
非诱导性是指问题保持中立,不参与提示或主观臆断,完全将被调查者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置于问卷设计所限制条件的位置上。
? 简明性原则
简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调查内容要简明,没有价值或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要列入问卷,同时要避免出现重复,力求以最少的项目设计必要的、完整的问卷。另一方面,调查时间要简短,问题和整个问卷都不宜过长。
? 匹配性原则
匹配性是指要使被调查者的回答便于进行检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4 问卷的具体设计

一、问题与备选答案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如前所述,在问卷中,问题和答案又有密切关系。问题按照备选答案给出的情况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三种类型。如果说问题是可测量的工具的话,那么答案就是测量之后得到的结果。不同的答案反映了被测量对象的不同状况和水平。如此一来,问卷的具体设计便被归结为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应该如何设计。
? 开放型问题的设计:问题+留白
所谓开放型问题,就是在设计问句时,只提供问题而不规定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为此,有必要在问题后面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供被调查者填上自己的回答,叫做留白。留白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问题内容、调查对象、研究目的、问卷美观等等。一般而言,问题越复杂,调查对象文化程度越高,调查以探索性为主等情况下留白就要多一些,否则留白就相应少一些。
开放型问题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事先无法确切知道其答案或者全部完整答案的问题。由于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所以灵活,得到的信息量大,常常可以出现问卷设计者意料不到、富有启发性的回答。但是开放型问题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答案参差不齐,在不同回答者之间难以进行比较,整理困难,拒答率比较高。而且开放型问题无法对社会现象展开定量研究,所以在问卷设计时应该尽量少用,甚至不用。
? 封闭型问题的设计:问题+备选答案
封闭型问题又称定选性问题,即已给出可供选择答案的问题。研究者在编制问卷时,当一个问题形成后,事先规定好几种可能答案,印在问卷上,调查时请被调查者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回答。就像我们在考试时做单项选择题或者多项选择题一样。
封闭型问题的结构包括问题和答案两部分,设计比较复杂。备选答案多少要视变量的测量层次(或是定类的、或是定序的、或是定距的)而定。拟定的答案应该尽可能清楚、完整、穷尽、周延。就问卷法而言,封闭型问题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沟通信息的直接载体,是问卷调查的精髓所在,它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问卷调查的效果,因此必须精雕细刻。
常见的封闭型问题的形式:(1)填空式;(2)是否式;(3)多项选择式;(4)矩阵式;(5)表格式;(6)等级式;(7

)后续式。
封闭式问题的优点很多,如答案的标准化,回答方便,理解准确、整理、比较、分析都容易。封闭式问题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因而所获得的资料也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 半封闭型问题的设计
所谓半封闭型问题是指在问题提出后,提供若干个备选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如果问题的备选答案尚给不全符合被调查者实际情况的所有答案,则将备选答案的最后一个选项设计成“其他________(请注明)”的形式。其中“其他______”之前的答案是研究者预先给出的,而“其他_______”之后则是开放式的,让被调查者自己给出答案,故称半封闭型。。

二、穷尽与互斥
问卷的主体除了问题还有答案,备选答案的给出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穷尽性和互斥性。
穷尽性原则是指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要必须能涵盖所有的可能,否则就会导致被调查者在问卷中找不到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互斥性原则是指问卷当中所给出的每个答案之间在内涵上应该相互排斥,不能出现相交甚至重叠的情况,否则就会导致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同时发现几个答案都符合自己的情况。特别如果指导语要求是单项选择的话,就会使得回答者无所适从。
问卷当中答案的设计尤其是答案的形式还与研究者对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和测量层次的选择有关。测量层次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测量层次决定了同样一个问题会选择不同的答案形式。如, 以调查人们的月收入为例,如果选择不同的测量层次,那么答案的形式也会存在巨大差别。

三、相倚问题与跳答指示
相倚问题是指问卷当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只适合于部分被调查者,而且被调查者是否需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依据他对该问题之前另外问题的回答决定,我们把前一个问题叫做过滤性问题,后一个问题则叫做相倚问题。就设计方法而言,相倚问题分为简单相倚、复杂相倚和跳答指示三种形式。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问卷设计者在编排问题次序时主要考虑:一是便于被调查者思考回答,二是能够降低被调查者放弃回答的可能性。安排问题次序的一般原则是:1、先易后难;2、先一般后特殊; 3、先粗后细;4、先封闭后开放;5、分类筛选、同类组合。

4.5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问卷设计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初学者在了解了问卷的基本结构和问题与答案的类型后照本宣科,基本上都可以进行问卷设计,但是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甚至是有一定经验的研究者在碰到不熟悉的调查选题时也难免会出现疏忽和不当的地方。问卷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最

重要的工具和手段,问卷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到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过程,甚至对调查研究的最后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每一个研究者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都要慎之又慎,尽量避免各种错误和失误。问卷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有:1、概念抽象;2、问题含糊不清;3、问题带有倾向性;4、问题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5、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6、答案设计不合理;7、表格设计有问题;等等。

10.1 报告类型及写作步骤

一、调查报告的类型
社会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形式,它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将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读者,对于调查主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等,调查报告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
1、 描述性报告和解释性报告
描述性调查报告特点是描述和概括,主要任务是对所调查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性的描述。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资料和结果的详细分析和描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基本现状、主要特点和变化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因此,如果一项调查研究的选题主要是为了弄清现状、归纳特点,即说明“是什么”,则其最终的调查形式就是描述性报告。
如果一项调查研究从选题开始,主要是为了弄清现状、找出原因,即说明“为什么”,则其最终的调查报告形式就是解释性报告。解释性调查报告的特点是解释、说明,揭示关系和原因,主要任务是用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分析并揭示某些社会现象之间联系。一般而言,解释性报告中少不了描述性的内容。但描述只是基础,往往篇幅较少,远不及描述性报告中那样全面、详细,目的是引出接下来的分析和解释。描述是作为合理解释、说明现象产生原因、揭示现象之间关系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而存在。
2、 学术性报告和应用性报告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科学严谨,阅读对象是专业人员。学术性报告往往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通过理论预设和研究假设,试图探询不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通过对调查所获得的实地资料的归纳分析,达到证明研究假设,检验甚至建构理论的目的。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实际工作需要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具有实效性、通俗性,直接针对某一具体现象

或者问题,阅读对象是普通公众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管理者。应用性调查报告主要部分是调查结论,对理论假设、研究过程和调查方法介绍十分简单。报告的言语通俗易懂、比较多的采用统计图、统计表等直观形式进行说明,格式结构不太严格,强调对调查结果的描述、说明。报告最后需要提出明确的对策和建议,即不仅让人们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
3、 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
综合性报告指调查涉及面广泛,反映内容较为丰富的一种调查报告类型,多用于反映某一总体各方面情况或者某一现象各方面内容。它通过对调查大量原始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将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一个单位或地区等的基本情况全面系统的反映出来。综合性报告涉及的方面较多、问题广泛、内容丰富,所以一般会用较大的篇幅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客观性的说明,力求全方位的反映调查主题,表明各方面的意见。
如果说综合性报告主要是描述性的,那么专题性报告往往是解释性的。所谓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围绕其调查过程,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说明的调查报告形式。专题性调查报告一般主题鲜明、内容突出,问题集中,资料深入具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篇幅一般较为简短。专题性报告主要是针对急需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公众意见,所以报告的结论往往比较鲜明,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十分明确。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
在确定了合适的调查报告类型后,就正式进入调查报告的写作阶段。一般而言,调查报告的写作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读者对象;(2)确定主题;(3)拟定写作提纲;(4)整理材料、分析数据;(5)调查报告的撰写。

10.2 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的种类多种多样,其写法也是五花八门。但就各种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和格式来讲,它们之间又有着共性。一般而言,调查报告的结构、内容及其行文风格根据调查的性质、选题的特点、研究者的背景和专长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是,一份标准化的调查报告都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包括开始、主体和附录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具体展开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

一、开始部分
调查报告开始部分的基本结构包括了标题、目录和摘要。如果调查报告比较简单,那么开始部分就只有标题。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要有特点,要高度精炼,才能给调查报告的读者带来良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调查报告的标题在实际写作中有以下三种

常见写法:
? 单标题简单陈述法
? 单标题提问法
? 复式标题法
2、目录
目录的主要作用是方便阅读、快速查找和资料查询。调查报告内容众多,资料庞杂,需要以目录的方式在报告正文开始之前分门别类的列出整个书面报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就像书的篇目章节一样,包括每一项下的标题和副标题。目录之后往往是一系列的图表、附录以及各个项目在报告中相对应的页码,便于读者查找。
3、摘要
摘要是在完成调查报告主体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对整个调查报告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它既是对调查的总结,也是向读者做最初的展示。

二、主体部分
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正文和结尾三大部分。
1、前言
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始内容是前言。前言说白了就是调查报告的开头,它对文章起着总揽和引导作用,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使得读者能够大致的了解进行该项调查的原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施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前言一般要覆盖以下内容:(1)研究背景;(2)研究目的;(3)调查过程与研究方法。前言的三种常见的写法:(1)介绍式前言;
(2)反问式前言;(3)议论式前言。
2、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中心部分,它的写作至少要考虑到调查主题、调查材料的状况以及谋篇布局这三方面的因素。如果把主题比作调查报告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报告文章的血肉,结构或布局就是报告的骨架。
3、结尾
社会调查报告结尾部分是报告的关键内容,往往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应该根据对调查选题、调查目的,依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做出结论,并且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思考。
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及其内容安排,只提供了一个写作调查报告的基本思路。要真正写出一个好的调查研究报告,必须依靠不断的写作实践。鲁迅曾经说过:“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可见,缺少了丰富的写作实践和扎实的数据资料,仅仅靠琢磨写作方法和技巧,写好一篇调查报告的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附录
调查报告的正文之后是附录部分,附录主要用于整理汇总与调查课题有关的全部文件、资料、数据等内容,通常包括项目实施和参与的单位和个人、调查问卷、量表、访谈提纲、问卷编码表、原始资料的来源、原始统计数据图表(通常正文中的图表只是汇总)、专业技术资料、项目进度表、清单等。为了便于查找,所有内容都要编制页码。

10.3 写作报告的原则和技巧

一、基本原则
调查报告写作的几个重要的基本原则:(1)客观实际;(2)有的放矢;(3)言简意赅;

(4)合乎逻辑。

二、写作技巧
调查报告写作有其相对固定的结构,常常是从头到尾,以文字报告为主。但在调查报告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转变惯有思路。比如不必总是从前言开始,然后是正文,最后是附录。相反可以从附件开始,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逐步理顺报告的逻辑框架和基本思路。同时调查报告中也不一定都是文字内容,适当的插入图表资料,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技巧之一:提炼内容,吸引关注
技巧之二:完善提纲,重视初稿
技巧之三:善用图表、数据说话

10.4 学术性报告和口头报告

一、学术性报告的写作
一份典型的学术报告包括以下部分的内容: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参考文献、注释和附录八个部分,其有一般调查报告格式相似的部分,也有其有特殊性的部分。
1、 导言
一般的调查研究也有导言部分,但是学术性调查的导言更加规范,内容和篇幅往往更多,格式也比较固定:(1)需要交代清楚选题意义与其背景;(2)需要有好的文献述评;(3)需要交代清楚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2、 研究方法
学术性研究报告在研究方法部分的主要内容是(1)介绍调查方式与方法(2)介绍调查
对象;(3)介绍资料收集的方法和过程;(4)介绍调查的准确性;(5)介绍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3、 研究结论
一般而言,学术性调查报告在结尾会突出说明、推论和讨论三个部分。
4、参考文献和注释
一般的调查报告不需要列出参考文献,而学术性调查报告则要求在报告正文之后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包括各种文章、书籍和网络资料的出处。一般的调查报告也不需要做出注释,而学术性调查报告则要求注释完整,凡是引用其它研究资料和其他人的观点,都要注明出处。报告中常用的注释方式有三种:脚注、尾注和文中注。

二、口头报告的写作
口头报告是书面报告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也不同于日常对话。在正式进行口头陈述之前,调查者要准备好模拟报告。在口头报告进行过程中,报告者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注意用目光与听者进行交流,及时注意他们的反应。口头报告的语言有别于书面报告中的正式用语,应该简单、通俗、活泼,可以适当插入简短而有针对性的典故、例子或对比等,使得报告内容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应该注意调节语音、语调、语速和清晰度等。在口头陈述过程中和陈述结束之后,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供听者提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