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
1管理心理学整理版

第1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这里的“人”包括:个体、群体、组织、领导。

研究目的在于:探求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

(1)个体心理研究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的行为规律及其与管理的关系,其探讨的核心是激励和核心创造力问题。(2)群体心理群体的一般理论、群体人际关系、群体沟通和群体冲突。

(3)组织心理组织心理的一般理论、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

(4)领导心理领导心理的一般理论、领导的影响力、领导者的心理素质、领导理论模式。

3.研究意义

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教育,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1)观察法——可控观察和无控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系统观察和随机观察。

(2)调查法——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3)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探索影响组织成员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2讲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1958年,美国学者莱维特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术语,标志着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实背景:

(1)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2)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管理者认识的提高与转变。

理论背景:

(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

(3)工业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管理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在管理实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应用。霍桑实验,催生了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3.人群关系理论的形成

(1)人是“社会人”,应该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2)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企业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们对工人的行为也重要影响;

(4)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958年,莱维特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取代了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心理学

等名称,管理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3讲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概述

(1)个性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本质,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个别性与共同性;多侧面构成的复合体;稳定性与可变性;生物性与社会性。

(3)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后天环境;主观努力。

(4)个性的结构

1)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个性倾向性: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兴趣、价值观等。

2.气质

(1)气质的定义——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气质是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其中,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速度指一个人的感知速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思维的灵活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从外部世界获得新的印象,有的人倾向于从内心世界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2)气质的心理特征

(3)有关气质的理论——体液气质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理论

(4)气质类型与行为表现——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5)气质的应用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3.性格

(1)性格定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性格是独特的个性特征;性格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2)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3)有关性格的理论

1)简单的性格类型理论

培因的心理机能优势理论:智力、情感、意志

荣格的内外倾理论:内倾、外倾

威特金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类型说

阿德勒的独立-顺从理论

2)复杂的性格类型理论

艾森克的性格理论

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理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3)性格的多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4.能力——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本领。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1)能力的种类

根据能力使用的普遍性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划分: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应用的不同方面划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能力的突出程度划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2)能力的理论

1)能力的因素学说

斯皮尔曼:能力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桑代克:能力的独立因素说——抽象能力、具体能力、社会能力瑟斯顿:能力的群因素说——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词汇流畅能力

2)能力的结构说

弗农:智力层次结构说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说

3)能力的个别差异

量的差异: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质的差异:能力的结构性差异

第4讲个性倾向性

1.需要——需要——>动机——>行为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对客观条件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主观状态。

(1)需要的基本特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需要的广泛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

(2)需要的种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个人需要、集体需要;现在的需要、将来的需要;弹性极小的需要、弹性极大的需要(3)需要与刺激——需要因刺激而产生,刺激分为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4)需要的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5)需要的满足

2.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在动力或心理倾向。

动机产生于需要和诱因,对于行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

(1)动机的斗争

三种基本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2)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广泛概括的动机和局部狭隘的动机

(3)影响动机的因素

外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现实因素和偶发因素;

内因: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准等

3.行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包含个体、刺激和反应三个因素,并具有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等特征。(1)行为的产生——因果关系、目标驱使、激励而生

(2)行为的改变

1)行为改变的层次——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行为的改变。

2)行为改变的周期

参与性改变:新的知识被团体内个体先接受,然后在普及到整个团体,是一个从个人到团体的过程;适用于成熟的团体,改变迟缓,周期长。

强迫性改变:将改变首先加到整个团体,然后再逐渐到个人。适用于不成熟的团体,改变速度快。

(3)价值观、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4)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目标导向行动:在主导动机支配下,为实现目标而做的准备行动,是在探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

目标行动:从事目标本身的行动,即直接获得满足的行动。

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经过目标导向行动和目标行动而达到目标。

第5讲激励理论

1.激励的含义——借助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作为目标来激发或刺激动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推动和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注意掌握:激励过程如何?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吸引人才、激发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

2.激励的要求与方法

(1)要求:方式恰当、强度适中、规范化与制度化、公开与公平、措施及时。

(2)方法: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强化激励、数据激励、工作激励

3.西方管理学说史上的人性理论

(1)“经济人”假设:1957年美国学者麦格雷戈提出。

(2)“社会人”:假设:1933年美国学者梅奥提出。

(3)“自动人”假设:麦格雷戈提出。

(4)“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沙因提出。

4.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基本理论

(1)人的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社会化进程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

(2)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人性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并且不同时代、社会和阶级,呈现不同的倾向。

(3)人的价值:表明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客观需要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

5.激励理论的类型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

要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使人得到满意和积极的因素,如成就、赏识、责任感、发展空间等,它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健因素:能够预防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如公司政策和管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工资、安全保障等,它们与工作环境或条件有关。

(2)过程型激励理论

重点研究动机的形成、行为目标的选择、具体行动实施的心理过程。采用动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明确对行动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提出)

人们只有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各种奖酬)的前提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目标的价值越高、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激励力量也越大。

2)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要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3)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

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式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中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及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实际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和目标成果评价。4)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

正强化:能够使行为得到加强并促使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表扬、提薪、奖励等,分为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和间断的、非固定的正强化。

负强化:能使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的刺激,包括减少奖酬、罚款、批评、降级等,负强化必须是连续性的。

(3)状态型激励理论

弄清公平或不公平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找到有效的手段或措施来消除不公平和挫折对人的行为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20世纪60年代提出)

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判断报酬的公平程度。

2)挫折理论

研究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挫折的表现及解决挫折的办法,从而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4)综合型激励理论

第6讲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与群体心理

1.何为群体?——复数的人->持续性交往->共同情感->群体目标->独特的群体文化。

2.群体心理的概念和特征

(1)群体心理:一个群体内的成员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欧洲大陆群体心理学理论:群体心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体;

美国的个体心理学家:不存在“群体心”,只存在个体心理;

美国的群体心理学派:库利的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

(2)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共有性、群体界限性、过程性3.群体的分类

(1)大型群体(中华民族、汉族等)和小型群体(家庭、班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小型群体。梅奥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人际相互关系理论。

(2)正式群体(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同乡、同学、朋友、趣味小组等)

(3)参照群体(雷锋班组、青年突击队、先进集体、冠军球队)和一般群体(班级、班组、运动队等)

(4)松散群体(电影院的观众、候车室的乘客)和联合群体(5)假设群体(下岗人员、打工人员、股民)和实际群体

(6)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二、群体的结构、功能和规范

1.群体结构

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分为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2.群体的功能

(1)实现组织任务的功能;

(2)群体的维持功能:维持社会交往、满足自我确认、获得安全感、满足责任感、成就感和自尊。

(3)影响与引导个体行为的功能: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社会标准化、社会顾虑倾向。

3.群体规范的概念和功能

(1)群体规范——群体确立的每一个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2)群体规范的功能——评价判断、行为导向、维持群体生存。

4.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制定具体的规范、制定规范剖面图、规范改革

注意点:规范的制定不针对具体的人,并且只是研究原因、群体成员参与。

5.群体规范与从众现象

1.从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分为思想上从众和行为上从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是一种缺乏独立性和个性的行为,由群体规范的压力和群体规范的维持两方面的力量导致、另外还与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有关。(注意:对于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必须认真理解。)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123页)

三、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亲和力量的总称、是维系群体存在、增加群体效能和实现群体目标的必要因素,但是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不一定具有正相关。

群体凝聚力具体表现:124页。如何测量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因素是什么?

2.群体的士气

群体的工作精神或服务精神士气高昂的群体特征:127页。

如何测定士气?影响士气的因素?

第7讲群体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各自的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形成的,经常受到双方各自的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着一定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反应。特征:情感性、功利性、趋同性、异质性。

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内聚力、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类型:按关系范围分——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按关系的来源分——亲戚、邻居、同事、同学、同乡、朋友。

按关系形成的目的分——感情性关系、功利性关系、混合性关系还可以分为个人间关系和家庭间关系、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二、人际吸引的方式

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对等性吸引、仪表性吸引、光环性吸引、异性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与基本倾向

需要类型:包容、控制、感情

关系倾向:主动表现型、被动期待型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138页-140页)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距离的远近、相互交往频率、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交往主体的因素。

第8讲群体沟通与群体冲突

一、沟通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功能在于:传达信息、统一群体中的各项活动、影响和改变行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二、沟通的过程、障碍和技巧

1.沟通过程,如图8-1所示。

2.沟通障碍

个人因素、人际因素(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双方的相似性)、结构因素(沟通双方的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群体规模)

3.沟通技巧

信息发送者: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和体态动作。信息接收者:耐心聆听和积极反馈

注意沟通情境(场合、时间、排除外界干扰、良好的沟通氛围)

三、沟通类型

1.正式沟通(组织间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个人间沟通)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2.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请理解表8-3

3.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四、沟通与管理

沟通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心理沟通的优化程度;积极、适当的沟通有助于激励员工。

1.管理模式与沟通类型——命令型、指导型、扶持型、委托型

2.管理者的沟通风格

(1)美国心理学者乔和哈瑞的理论(2)沟通风格的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

一、冲突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感知在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对抗。

冲突对于组织管理,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二、冲突产生的原因

群体间冲突与群体内成员间冲突。详见168-169页。

三、冲突的过程

知觉冲突->实际行为冲突->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

四、预防和引发冲突的策略和方法

第9讲组织心理概述

一、社会组织

1.概念与特征——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目标,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

组织特征

(1)共同目标——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分工与协作(角色体系)——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3)权力与责任——分工与协作有秩序进行的保证;

(4)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

2.组织活动

根据组织目标,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与人员)。此时,应注意,设置的机构在职能上切勿冲突,配置的人员切勿臃肿。事例:安徽望江被曝设10个副县长工作人员称不足为奇。充分合理授权——根据组织成员的能力,适度地分权和正确地授权。个人的品质,也是分权授权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管理人力资源——人员的选择与配备、训练和考核、奖励和惩罚、调整人际关系、塑造工作团队

组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组织规范使每一个员工内化,并成为自觉的自我意识。

二、组织分类

1.按组织性质分类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等。

2.按受益对象分类

公益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互益组织

3.按组织的形式方式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按赢得顺从的方式分类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1.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2.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组织规范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四、组织的结构请考虑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一个社会组织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组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与协调合作的。

分化与整合是组织结构的本质。

分化——按照工作需要设置部门

整合——不同部门的职权、职责明确,形成良性互动。处理不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

第10讲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1.文化与组织文化

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组织文化:人们对组织生活的心理取向,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对组织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意识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分类

(1)内容: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定向、团队定向、人际定向、进取心、稳定性。

(2)类型:适应型文化、使命型文化、团体型文化、官僚制文化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1.基本功能

体现组织个性,划分组织界限;表达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2.负面效应——阻碍企业变革、阻碍企业多样化的发展。

三、组织文化的层次

表面层次:可见物像和可观测行为:员工的穿着、语言和行动方式。深层次: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社会理想和信念。

四、组织文化的塑造

1.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创始人的奠基作用;管理理念和风格;制度规范建设

2.组织文化的传递——组织内成员学习和接受组织文化的过程,常用的传递形式有故事、仪式、语言和物质表征。

3.组织文化的维系、保持和强化

4.组织文化的改变

(1)明确解释已有组织文化的缺陷、变革组织文化的原因、意义等。(2)高层领导者的赞同与支持

(3)制度性支持(4)组织成员的变化

第11讲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

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各种调整和修正。

组织的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及革新性有利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

1.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般环境: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法律、人口等,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影响的环境。

特殊环境:某一行业或某一系统的组织面对的特殊因素。

2.组织的内部条件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手段的变革、组织群体心理因素的变化。

3.组织成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214页

三、组织变革的模式

1.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任务、结构、技术、人员,这四个因素相互依赖,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发生变化。

2.组织变革的过程四、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克服

1.阻力:习惯、利益、恐惧、成见等;

2.制度障碍:外部环境的不成熟、缺乏资源投入

3.变革阻力的克服

正确对待阻力、营造变革气氛、充分说明组织变革、鼓励成员参与变革、利用群体意识和群体动力、注意策略。

第12讲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1.组织发展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组织发展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实现组织更新;

3.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

4.组织发展中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5.组织发展具有远期效应。

组织发展就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为了改进组织效能,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并达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组织的过程。

二、组织发展的目标p227页。

总体目标是组织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包括组织结构优化、组织功能完善、组织心理环境的和谐及组织应变能力增强。

三、未来组织的预想

韦伯的科层制(或者官僚制)

五项基本原则: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科层制这一组织形式着眼于目的的合理性,体现了科学精神、法治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统一,抛弃了经验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避免了任性专断和感情用事,带来了理性与效率。

第13讲领导心理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部属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五个基本特点:

1.领导是一个组织系统,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

2.领导是一种动态、有序的行为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立目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分析方案、制定决策;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等环节。

3.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领导与被领导的影响是相互的,领导者在影响下属的同时,也必然会受下属某方面的影响。

4.领导的权威性,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既反映领导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被领导者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与服从。

5.领导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侧重于大政方针的决策,面向全局,面向未来,而管理则偏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达成组织目标,侧重追求当前某项工作的落实。

二、领导的影响力

领导者依据组织目标和某种地位与素质而获得的一种力量,用来影响别人,使别人根据他的劝告、建议或命令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大小由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格和资历等因素影响。

1.对权力的认识

权力通过外显方式和内隐方式产生,外显方式包括强制、制度化、交换、说服,内隐方式包括组织的生态环境、感召力。

权力具有两重性和均等的特点。

2.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由正式组织授予,是一种强制影响力,具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等特征。构成权力影响力的要素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三个方面。非权力影响力既没有正式规定,也没有组织授予,是一种自然影响力,靠领导者的自身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影响他人。受品格、能力和知识的影响。

三、领导的功能

领导能够弥补组织设计中的部分缺陷,促进组织的良性运作;领导可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去引导和率领下属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领导者在率领下属达成目标的同时,还能满足职工的不同需要。

第14讲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一、个体心理素质

个体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意志、情感、气质、性格、观念,具体体现为战略性观念、创新性思维、主导型心理和行为、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的性格。

二、领导群体的心理素质

领导群体心理是领导群体各成员间的心理联系及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1.领导群体成员的个体心理,与组织目标具有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2.领导群体内的成员,存在与其他成员心理上的联系,并且发生相互影响和制约;

3.领导群体内各成员,存在心理差别;

4.领导群体成员的不同心理结合,会形成一定的领导群体心理结构。

领导群体的心理结构

1.心理结构的类型——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完整结构和残缺结构。

2.领导群体的合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素质结构、气质结构。

3.领导群体心理优化的标准——心向一致;心理集中;心境平衡;心理相容

三、领导决策的心理素质

掌握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拟制方案的能力;方案评选的能力;方案实施与追踪反馈的能力。

四、领导决策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独立性

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类比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浸润、审思;潜化;实现;调节

4.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兴趣;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性;独创性;自信;严密性;灵活性;疑问性。

第15讲领导理论及模式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者的特质是指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品德、能力、知识、修养和领导艺术等。

关于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不同学者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的。详见教材271-273页。

二、领导作风理论

1.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的领导作风。

2.利克特的领导作风模式

(1)高生产效率部门与低生产效率部门相比,职工的士气没有差别;

(2)部门领导者关心职工,则该部门的生产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

(3)部门领导者与职工接触多,则该部门的生产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

(4)部门领导者注意向下级授权,听取下级意见,并让职工参与决策,则生产效率高,反之则相反。

只有依靠民主管理,从心理上调动职工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领导行为理论

1. 斯多基尔和沙特尔的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式;

2. 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模式;

3. 卡特赖特、詹德、三隅二不二的PM型领导模式;

P型——目标达成型;M——团体维持型;PM——两者兼备型

四、领导权变理论

1. 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领导方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方式不只是机械地从独裁和民主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是应按客观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

2.菲德勒模式——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权力。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一: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心理学它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根源和目的是探索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动机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 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管理首先就要了解人”,了解所要管理的对象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工作环境,了解他的工作能力。了解了才能很好的管理,才能很好的调动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 当领导管理自己的下属,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当老师的要管理自己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一切就是要领导者考虑的问题。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

管理心理学(00163)历年简答题汇总

1.简述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四个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2.简述人的气质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答: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有重要意义。(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3.简述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答: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 )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 答:促使组织变革的起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外在压力:①社会政治压力;②技术进步压力;③市场压力(2)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①企业战略;②组织成员特征;③组织成长。5.简述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答: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1)以貌取人;(2)强调经验、学历或性别,忽视态度和信念;(3)凭直觉仓促做出判断;(4)任人唯熟,任人唯亲;(5)从众效应。6.试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理论 应注意的事项。 答: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 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 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 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 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 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 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 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 用。(1)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 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 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 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 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 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 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 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2) 注意强 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 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 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 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 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 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 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3) 因人 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 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 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 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 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 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4)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 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 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 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 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 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 因,修正行为。 7.联系实际说明CIS战略系统与组 织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CIS战略系 统设计导入的步骤与环节。 答:(1)CIS设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 重要内容:①CIS设计制定了目标组 织文化模式;②CIS的内部实施过 程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③CIS 的对外实施是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的 体现。 (2)CIS设计与导入的步骤:①提 出CIS计划。这是导入CIS的前提, 无论是谁(企业领导者、企业顾问或 其它人士)提出,最终都要使得企业 最高领导者对CIS有所了解并对企业 内外环境有正确的认识。②调査与 分析。通过调査研究,找到企业问题 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实施CIS的保证。 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现状和企业形 象两方面。③确定企业理念。在 分析调查结果以后,立足企业历史、 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 目标、哲学、宗旨、精神、道德、 作风等。④行为与视觉设计。在 企业理念指导下,设计相应企业行为 识别要素与视觉识别要素。⑤发布 CIS。就是将已制订成熟的CIS方案 向内部员工、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 开。⑥CIS实施。如果不能坚决地 贯彻实施,再好的CIS方案和计划也 无济于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在 于企业领导者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 否自觉从我做起。 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包括 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 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 相结合的原则。 9.简述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答: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 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 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 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 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二、 需要的特征:(1)需要内容与对象 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需要与个体 生存发展的相关性。(3)人类需要 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4)人类需要 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0.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答:(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 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 质的互补作用。(4)能力与专长。(5) 仪表。 1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3篇 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心理学论文心得范文1: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 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

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

1.管理心理学

1:群体的凝聚性是指群体成员彼此吸引以及他们分担()的程度。 1.社会责任 2.群体目标 3.成员困难 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 1.行为方式 2.语言习惯 3.思维方式 3: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就是圣吉提出的()。 1.五项修炼 2.演练与超越 3.以人为本 4:()是指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而做出的对被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1.晕轮效应 2.知觉定势 3.知觉防御 5:解冻是指()个人或群体去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或消除对旧态度或行为的支持。 1.号召 2.命令 3.刺激 6: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节奏 3.效率 7:在领导生命周期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被领导者的()对领导的影响。 1.知识范围 2.技能水平 3.成熟度 8: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个体力量汇合成()。 1.合力 2.整体 3.新的力量 9:群体间的冲突增加了各群体内部的()。 1.内聚力 2.友谊 3.协调性 10:管理坐标图的理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位既关心工作,同时又关心()的人。 1.工作人员 2.上级意图 3.自身发展 11:领导者拿国家、集体的利益来行善,以此取得下属的信任,这是一种()。 1.职业威信 2.政治威信

12:生理需要是属于最底层次的人类的()需要。 1.健康 2.发展 3.基本 13:人的()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的长短。 1.身体状况 2.精神状态 3.生活丰富度 14:管理结构实质上是一种()的等级。 1.人群关系 2.工作关系 3.业务关系 15:心智模式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人的()。 1.思维习惯 2.思维方法 3.思维模式 16:定型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 1.初始印象 2.最新印象 3.固定形象

管理心理学1答案

管理心理学形考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闵斯特伯格 2. 梅奥 3. 周先庚 4. 具体形象思维 5. 弗洛伊德 6. 霍兰德 7. 行为倾向(意向) 8. 认知失调 9. 马斯洛10. 道德健康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C 3. D 4. D 5. B 6. B 7. B 8. D 9.C 10.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 4. √ 5. √ 6. ×7. √8. ×9. ×10. √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 1.双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2.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3. 内在性激励 内在性激励:通过工作本身所能提供的某些因素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内在性激励又可分为工作活动本身的激励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 4. 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多存在于情感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 什么是人际关系理论? 1933年,梅奥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应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 (3)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群体;

(4)新型领导的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来提高生产效率。 2.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从外界的工作环境中产生的,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会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只能消除员工不满。 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等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念是不确切的,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3.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七个方面? 总体而言,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较好的社会适应。 4.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哪几个方面?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五个方面: 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4)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六、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学习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2): 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奥的学问.这种想法主要源自于少年时代读书中的惊讶与崇拜,如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赵子龙将军的偃旗息鼓, 诸如此类的等等.经过简单初步的管理心理学学习,还是有一点收获,算是揭开了玄奥的表皮.关于管理心理学,我觉得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与分析,说明和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能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自量,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行军打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绝对的纪律素质.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有从大至小的建制,都有系统的监督和执法人员.但汉飞将军李广带的部队就没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的才气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上表现的格外突出.他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军队的战斗力

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1 (选择+判断)

管理心理学作业1 1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A、以上选项都对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D、优越型和自卑型 2霍桑实验提出的(),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人际关系理论 3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领导心理 5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6个性的特质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倾向性 7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8()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9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10按能力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11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 12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名著()孙子兵法 13自我知觉的核心是()精神自我 14对一个人个性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的是()。早期教育

15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出现的四种影响较大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 假设、“自动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1、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是性格的差异。(正确) 2、工人阶级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直爽、讲究实际。(正确) 3、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了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的气质学说。 (正确) 4、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正确) 5、按创造的程度可以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 6、早期行为主义激励论的主要激励手段是物质刺激。(正确) 7、社会知觉是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错误) 8、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知、情、意、识四个过程。(错误) 9、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错误) 10、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情况发展,这种效应叫晕轮效应。(错 误) 11、按心理机能可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思考型。(错误) 12、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正 确) 13、性格和气质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正确)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往年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一、单选题 2.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A.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心境 B.心态 C.激情 D.应激 4.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德鲁克 B.勒温 C.韦伯 D.巴纳德 5.在概括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得出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的人是()。 A.古利克 B.梅奥 C.马斯洛 D.厄威克 8.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被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现象 7.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是指()。 A.社会知觉 B.心理知觉

D.角色知觉 9.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约占全部人口的80%左右的IQ在()。 A.70以下 B.70?79 C.80?120 D.120以上 10.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能力二因素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 B.塞斯登 C.基尔福特 D.加德纳 14.在1943年,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德鲁克 B.马斯洛 C.弗洛姆 D.波特尔 15.麦克莱兰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7.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较多,“文人相轻”现象显示的影响因素是()。 A.团体的风气 B.团体的同质性

朱永新管理心理学总结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关系、起源、趋势)5 行行为科学是研究和探索人们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人为研究对象,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为目的。 为科学诞生于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美国。1949 年,芝加哥大学举行了一次跨学科会议上首次采用“行为科学” 这一概念, 1953 年由福特基金会正式定名,1956 年《行为科学月刊》出版。行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 行为科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称为“组织行为学”,它综合运用了上述学科的知识,研究组织中人的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规律。可见,它与管理心理学的人力管理部分有交叉联系。管理心理学不但研 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里与行为,也讨论目标、信息、实践、环境等因素。 案例研究法12 案例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记录、访谈、发调查问卷和观察等方式搜集关于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详尽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在新情境中发现问题。 为了使案例研究收到较好的效果,应注意: 第一,研究者对新事物要有敏锐的觉察力; 第二,搜集的资料要详尽,要有驾驭众多资料的能力。 案例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但不适合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其它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外部效度较低,研究的结果很难外推。 中庸之道P27 在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折中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它,而应该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在哲理。中庸之道在管理中的运用大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观念: 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时都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由此变得出处事物的方法:无过无 不及。过与不及两者都是不提倡的,管理中应提倡的是“中行”,凡事都要适中和适度。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管理中经常要面对如何把握好矛盾双方的问题。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 案,即所谓的“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级,不至于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 一种整合效应。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 中庸之道的“中” 在管理中还要求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这里说明了中庸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 相应的变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它的要领。中庸之道正是以这种灵活多变而见长。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对矛盾对立面之间有原则的调和与渗透的追求。 无为而治(遵循规律)28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是无为而治,这是由到家提倡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管理原则,“无为”时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就管理者而言,“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 理行为和过程。具体来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无为”可以减少管理所遇到的心里阻力,避免引起反感。在管理中不认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其自然, 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抵触心理,时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管理者,“清心寡欲” ,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第三,“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结构,明确的份工职责,就应 充分发挥其作用。 西方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假设(主要观点、区别)49 “经纪人”假设;( rational-economic man )直译为“理性—经纪人”又称“实利人”。 “经纪人” 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 的私利;人打算做的一切都是扩大他们在未来将获得的利益;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企业家作为“经纪人” 而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工人作为“经纪人”则要得到尽可能多的工资;一般人生性延误工作,并且设法逃避; 因此,大多数人必须强施威压、严格管理才能促使他们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大多数人都乐于为人所督导,回避责 任,未具雄心,企求安全。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1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1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1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1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2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B ) A) 正确

管理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18年4月_1

管理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 年4 月 1、2004 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 ) A、依法治国 B、和谐社会 C、以人为本 D、计划生育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2004 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以人为本。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管理心理学。 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 ) A、信度 B、可靠度 C、效度 D、可信度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效度。 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 ) A、《国富论》 B、《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C、《计件工资制》 D、《科学管理原理》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国富论》。 5、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卡斯特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 A、韦伯 B、梅奥 C、马斯洛 D、摩尔斯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管理心理学总结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 姓名:刘华 学号:20151001344 指导老师:贺敏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被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按照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设定一定的情景,以探讨被试的行为规律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问卷法:把问卷交给受测者,让受测者回答,并通过对答卷的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访谈法: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口头交流,借以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的一种方法。根据访谈有无统一设计要求和一定的结构分为: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物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 个案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做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三阶段:①1900-1927古典管理心理学②1927-1940行为管理心理学(霍桑实验:照明的改变对生产效率无影响、不管福利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上升、访谈为员工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发泄后士气提高,产量上升、为了维护群体内部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③1950-今现代管理心理学 经纪人假设:①人天生懒惰②喜欢依附他人,不愿负责任③喜欢以自我为中心④多数人喜欢安于现状⑤易受骗,常有盲从举动 管理方式:以任务管理为重点、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和监督、专制型领导、奖惩制度明确 社会人假设:①人是社会人,除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因素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②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士气,士气又取决于人际关系③非正式团体的影响是很重要的④领导要善于和员工沟通 管理方式:以人为中心、不能只注意指挥和控制,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提出参与管理的形式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①人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②控制与惩罚不是唯一手段③人投身组织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成就感④人可以学会接受职责与谋求职责⑤人们是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⑥人的智慧未充分得到利用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1)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201 年第学期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姓名年级层次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 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个体心理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3、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理论,最不适宜做会计的是()类型人。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人类行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方面。 A动机 B 活动目的 C 目的与动机的区别D目标选拔的标准 5、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B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C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D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6、人际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根据(),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分离型。 A交往关系大小B人际交往需要不同 C 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D交往动机 7、领导者的任职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总的来说就是对某个领导岗位的德才要求,下列不属于才的方面的是()。 A政治思想作风品质B基本的知识素养C良好的人际关系D身体素质 8、考察领导干部的方法很多,()是指那些对组织目标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 A 情境模拟法 B 360度测评法 C 关键事件法 D 目标考核法 9、关于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中,()是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A从众行为倾向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助长作用 10、()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支配别人,自信而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 A社交型B传统型C企业型D艺术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及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 3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提出的,这两个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4 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及理论,被誉为。 三、判断题(请在各题中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若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上“√”,若错误则打上“×”。每小题1分,共15分) 1、管理心理学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自然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 2、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去确定性。() 3、对角色行为标准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采取不同的角色行为。() 4、能力和知识技能只有区别而不会有联系。() 5、气质是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