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案例(片段教学、评课、文本解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案例(片段教学、评课、文本解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案例(片段教学、评课、文本解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案例(片段教学、评课、文本解读)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片段教学、评课、文本解读)

片段教学

(一)存在问题

设计平淡,缺乏新理念,切入点不佳,没有出彩点;缺乏激情,表达平淡,甚至照本宣科;较少关注学生,学生活动设

计少;教学中缺少交流互动意识,少有共鸣点;教学点、突破点、引导点不明;方法机械,教学环节简单,没有体现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思路狭窄,只是从知识到知识,从解读到解读,没有升华,缺少语文味,缺少方法性策略知识;不能适应虚拟性,

教学不自然;板书杂乱,书写较差;出现口误笔误、口头禅、无板书、超时等硬伤,有的用时不足10分钟就结束,有的老师听到“还剩三分钟”的提醒后不管自己说没说完就立即结束。

(二)注意事项

(1)切入点、发挥点设计要巧,体现特色和创意,显示素养,突显优势。

(2)思路要清晰,水到渠成,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3)开场要引人,激活气氛,进入状态,享受境界。

(4)注意姿态、用语等,做到真实自然地虚拟课堂,不使人感到别扭。

(5)教学规范,板书简洁精巧。

评课

(一)基本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和学科教学理论,对教者的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材处理的匠心、教学

过程的合理设计、双边互动的顺畅、学生学习表现、问题的设计、教学引导、教学机智、课堂训练、作业与板书、教学方法和教

学媒体的有效、教学评价的恰当运用、目标达成的效果、教学的创意等等诸多方面进行点评。但不可面面俱到,宜先略加总评,

再深入分析一两个亮点和一两个要害的缺陷。至于改进建议,可点到即止。

(二)存在问题

(1)对课的优点评价较为准确,但没能敏锐地发现课的要害的缺陷,对不足之处的评析无关痛痒。

(2)评课视角上,关注教师“教”的方面较多,但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较少能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

成方面进行评析。

(3)理论素养不足,不能很好的联系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评析,。

(4)评课稿篇幅过长,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不能切中要害,表达不简明。

(三)注意事项

(1)深谙课程标准,深入把握新课程理念,并以此为评价课堂的依据,评述中准确使用教学术语(如:工具性人文性、实

践性综合性、三维目标、熏陶渐染、学习方式、合作探究、预设与生成、形成性评价、教学资源等)。

(2)评课的重点在于:课堂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合理、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有效、学生的参与表现、

教学的效果等。

(3)抓住要害,突出重点,表达准确,分析到位。不要使用“可能”、“也许”、“好像”之类的不确定评价。

(4)最好能结合单元目标、学段要求、学生特点进行评析。

文本解读(学科技能)

存在问题:面面俱到,人云亦云,蜻蜓点水

注意事项:解读合理合境,合乎学生接受能力,在总体解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或创新点,进行令人信服和解析,体现

自己的文学美学素养及鉴赏水平。不要拾人牙惠,即使采用别人的观点,也要有自己的分析或理解。

片断教学实录

(板书:背影朱自清)

一、承上启下

(扫视全班)同学们,大家已经通读了全文,讨论了课文前5段的内容,前5段写“我”因祖母去世奔丧回家和离家回京。

下面我们来仔细品读第六段,看看父子离别时的情景。

二、朗读思考

这是本文最感人的段落,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请大家齐读本段。

大家读得整齐响亮,但情感味不强,这就是齐读的局限。所以,请大家再潜心默读一遍,同时思考:

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是哪几句?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哪些句子饱含作者的情感?

三、研读讨论(在学生发言讨论练习、教师评析指导中完成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我看到大家读的时候都能进行圈点批注,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段话。

1.初步品析(情节、肖像描写)

读了这一段,大家有没有受到感动?有!那好,我们就来说说你被哪些内容感动了。自由发言,谁先来说?

好,王臻同学抢先发言了。“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是父亲送我去站台,给我买桔子的事情。可以看出父亲很爱我”。很好,

说出了这段文字的“事”和“情”。事是“父亲送我去站台,给我买桔子”,情是“父亲很爱我”,可见王臻同学对文本的感知

能力很准确。

陈明要补充了,我们仔细听。你说的不错,“父亲不光为儿子买了橘子,还做了许多事,这些都表现了爱”。那你说说都做

了什么。“照看行李;和脚夫讨价;结我拣定坐椅,铺好大衣;嘱茶房照顾我,嘱我小心”。说得好,你提到大衣,你能从中看

出爱吗?“能,大衣是紫毛大衣,而父亲是‘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一毛一布相对比,父爱不用言说”。你太厉

害了,能从父子衣着对比中发现父爱,不简单。作家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透露出深厚的感情。文字有情自感人,我们写作

文也应当做到每一个细微处都在表达一定的感情。

陈明补充的是前面几段的内容。父亲的爱无时无处不在,而文中父爱体现的最深的是什么呢?是“车站送别,父亲买橘子时

我看到父亲的蹒跚的背影”,是的,大家回答正确。那么,这段中哪些描写最能打动你?

“服饰描写”。李华说服饰描写打动了他,服饰描写属于外貌描写,或者叫肖像描写。(教师板书:服饰描写。)你说这里

父亲的服饰有什么特别之处?“加上两个‘黑’字”,为什么要强调“黑”色?“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很好,父亲回家的目的

就是为了料理丧事。那么黑色还能给读者什么感觉呢?“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是的。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父亲内心

承受着丧事、赋闲的双重压力”,嗯,大家课文读得很细,理解很到位。

父亲的外貌还有什么特征呢?“肥胖”,为什么要定他胖呢?“身体胖,加上年纪大,动作不灵便”,太好了,动作不灵便,则更显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容易,显出父亲的爱,是吧?

2.重点品析(讨论动作描写)

除了肖像描写,本段还有什么描写?“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描写),好,那请大家找到这些动作。

哪些是动作描写?请大家齐读出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

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读得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哪些动作写得好。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父亲买橘子的全过程,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些动作写

得好。

“蹒跚地走”,写走路的姿态。(板书:蹒跚)“蹒跚”是什么意思,课文注解“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能不能写“慢慢地走到铁道边”?(板书:慢慢)嗯,蹒跚更强调步履艰难,而且下文又有“慢慢”,显得重复。

“慢慢探身”,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蹒跚”用“慢慢”呢?陈成,请回答。“蹒跚是走路的样子,用来形容‘探身’不妥。”陈成从用词的准确性上进行分辨,很好。那么,“慢慢探身”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行动不便”,正确。“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这些动作又写出什么?“还是写父亲动作不便,行动艰难”,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父亲动作

之难呢?第三小组,请你们回答。

“一个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孩子,即使自己行动不便,还执意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可见其爱之深。”

是的,文章所有描写都要为表现中心内容服务,本文写就是父爱。(板书:父爱)

父亲买好橘子回来,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里作了描写?“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很好,虽然买的过程不容易,但内心却很满足,可见父爱是多么无私和感人。

3.深入品析(作者的感受)

看到这一切,儿子有什么反应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时候儿子内

心是什么感受?“感激父亲,心疼父亲”,回答很准确。但好像作者的感受还不止这些。谁愿意来补充?(板书:感激、心疼)很好,这么多同学愿意。蔡欣同学请。“拭干了泪,说明儿子怕引起父亲的伤感和担心”,回答得真好,在看似平常的动作

中揣摩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吴菲,你呢?“这一段出现的两次流泪,这说明作者内心非常复杂,在他的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等情意。”说得非常好,很全面,是吧?(板书:愧疚)

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林平,请说。

林平提出,“吴菲刚才说儿子有‘愧疚’,是怎么看出来的?”吴菲,请你解释。“儿子起初认为父亲与脚夫讲价钱说话不

漂亮,嘱托茶房是多余的,心里‘暗笑他的迂’,当他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就说明他完全理

解了这些都一个父亲的爱的表达,内心自然就产生愧疚。”大家的掌声说明了吴菲的回答太棒了,分析得十分透彻。

四、小结质疑

以上我们品析了第六段,大家一定都已读出这质朴语言背后所流露出的浓浓深情,也体会了作者那淡雅、朴素的文字。现在,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姚辉举手了,请说。“父亲为我买的桔子和我们现在吃的桔子不一样吗?很金贵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费劲亲自去买呢?”

说的好,桔子是普通的,儿子去买就行了,或者给点钱儿子什么时候想吃再买,就算不买也没什么嘛。大家说对不对,为什

么不对?“父亲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这是为人父母的常有之心”,关爱的方式可以很多,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桔子虽然

普通,父爱无价”,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同意。还有补充的吗?“这是生活,本文基本是写实的,当初朱自清父子也许真的就

是这样嘛。”太好,李芳同学用写作学原理做了精彩的解释,写作就要从真实生活中发掘感动人的有价值的细节。

五、留下余味(课后任务)

好,对于这个文段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我们课后还可以继续探讨。其实,这段中父亲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玩味,大家

课后可以继续讨

板书技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

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板书是

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

基本教学技能。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写好板书呢?下面给出一些建议和写板书的基本要求供各位老师参考。

1、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内容精炼是指板书要用最凝炼的文字或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是指板书要反映教学的难点、重点,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这个要求是板书的首要原则,它是由板书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第一,黑板的面积有限,不能容纳所

有内容;第二,板书一般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每堂课是有限的,教师在板书上不能花太多时间。教学应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板书)、体态语言三者的有机结合,而尤以口头语言(即讲)为主,板书只是辅助手段。

但是,内容精炼并不是越简单越好,“简”的程度要依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而定。一般要求板书要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以少胜多,让学生从最精简的板书中学到该学到的知识。

2 、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是要求板书的脉络、层次清楚,各层次之间结构严谨,形成系统的整体,并把相同层次的内容排列整齐,各层次的内容标号

一致。布局合理是要求善于使用黑板,区分正副,大部分写正板书,小部分写副板书,要依据板书内容多少和黑板面积大小来划分。既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成分与层次性,又要按照美学要求构建整体。

3 、形式多样、启发性强

板书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应根据教师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板书形式。既要选用他人的板书好形式,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板书的新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板书形式,都必须使板书具有启发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让学生参与设计和书写板书。判断板书形式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在呈现教学基本内容的基

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4、文字、图表、科学准确:

文字、图表、科学准确是要求用科学准确的文字语言、图像、表格表达教学内容,即要求板书的内容全面科学,观点鲜明准确。既要切实体现教材内容的纲目要点、当时的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又要做到用词恰当,概括准确,图规范,整齐美观。不仅

板书的内容浓缩、数据的抄写、关系的提示、整体的结构等全部准确无误,而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完成任务。

5、写讲结合, 书画配合

教学离不开讲与学,讲是讲授,写是板书,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板书是在讲授过程中逐步呈现的。板书

与讲授的结合形式有先书后讲、先讲后书、边讲边书等形式。有条件的教师,不但板书,还可板画。板画应做到简单明了,形象

生动,有利于讲明观点,激发情趣,提高学习效率。书画结合、直观形象,教师要善于使用插图和挂图,善于随手画图,如上学

期赵建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我想大家一定对他的板画还是记忆犹新,形象的简笔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于在一些课堂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怎样才算高效?课后自我四问便知。

此四问也可用来评价他课。此四问乃指:

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

问题一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

这是明确目标的问题。备课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标。但依据课标确定目标并非照搬,而应根据学情灵活变通,依据内容和学情

确定目标。

课标是最低标准、基本门槛,可适当提高。上海格致中学就提出“国标校本化”要求结合校实际把课标具体化,变成校标班

标师标,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

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英语单词就不能笼统

地说要学会本课10个单词。何为“学会”?须知,课标对单词还有“四会”、“三会”之分,必须明确告知,另外,课中还要达

标检测。

问题二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这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每节课的目标都应当堂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课后几小时作业才能完成,就不是

当堂达标,而是加重了课外负担。目前,在课效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这是课教水平、效率最高的方式。北京22中孙维刚就是这种方式,中学六年大循环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问题都是在课内解决。也许有人说特师水平高,一般难做到。现在,高青部分农村初中在尝试“课前零预习,课后零作业”:课前没预习任务、课后没

书面作业、学生没有传统意义的作业本,做到了把时间、能力、健康“三还给学生”。高青县花沟初中就明确要求:

①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的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作业不准留在课下,更不准留隐性作业;

②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达标”。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原则;

③自习课提倡“自助餐”式学习。学生选择要补学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都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这样,教师提高了课效,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为增加课间休息时间,还把课减为40分钟,课间延为15

分钟,每天课时数不变,真正体现了“把健康还给学生”。

需要强调,课前零预习,课后零作业,必须以课堂高效做保证。高青县几所初中主要抓课教效率,对于双基做到了当堂教当堂会,当堂作当堂改,不留尾巴。当然,课前无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许预习,只是不硬留,不检查;课后不留作业不等于课后不学习,而

是不留与课本直接关联的书面作业。如自习课,学生可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这样,学

校就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时政播报、影视教育、书法绘画、自由阅读等。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课前发预习学案,要求必须完成书面预习作业,上课先检查预习情况,只点拨不会的。课堂完成必要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

性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预习作业。实际上,每节课后仍有作业,只是把巩固性作业变成预习作业。有人说预习不是作业,预习

有多种形式,如果自由看书,没有书面硬性规定,就不是作业;如果发学案练习并让学生必须完成还要检查,就是作业。如果每

门课都布置大量课前预习作业,学生负担自然就会加重。

3. 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都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学生没有轻松时间。甚至有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

上课下,课堂无边界,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同样上一节课,有的提前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并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

表演,听课人都为之惊叹,但这种课没有效率可言。而有的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

学得很扎实。这就如同赛跑,发令枪响之时,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而有的却提前站到了60米处,已没有可比性。

因此,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应该是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

率高低。

问题三让学生怎样获得?

这是教学方法问题。目前教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能解决就要让学生自学,教师不急于讲;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教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

生学与说的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就由教师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之后让学生练习巩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概念开始讲起。难道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教师让学生

自己看书了吗,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学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数学例题时,只是自己在黑

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我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看书?他说书上例题每一

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难以深入。什么是“会”?学生看

明白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会”。教师先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己看书,看完后合上,把例题每一

步都写出来,再讲给同桌听,并就每一步说明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如果每个学生能够给别人讲明白,就是真会了。课堂

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而应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先进教法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

到实处。

衡量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怎样掌握的,是教师灌输还是自学掌握,这有着本质不同!

问题四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堂效果高不高主要看课堂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应当堂达标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好课。有些教师在“达标测试”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①只检查学优生。教师提问几个好学生,这几个会了就以为全班达标了。这种检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在一节课上,教师

要尽量检查到每类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单靠教师提问很难做到这一点,可通过合作小组相互检查来实现;

②虽然全部检查,但对学困生无补救措施。有些教师在下课前也搞全班检测,做对举手,不举手也不问错在何处,课后谁来给他

补课,何时汇报结果。没有具体补救措施,这些学生就会逐步变成落后生。

虽然对于需要拓展拔高、能力训练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对于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

心概念,应要求每个学生掌握。这既是课标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促进教育公平的

高度来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学,第一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读,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熟练程

度等。不是只检查几个学优生,而是分组让每人都要读,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全班汇报,大家都过关就是“步步清”了。然后翻译课文,要求每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不看注释、不看资料、不相互讨论,能够独立翻译,这才是真会了。只有把课

教每一步都夯实,每个学生都检查到,才能做到堂堂清。这样做看似耽误时间,其实节省了重复劳动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时间。

不然仅靠下课前几分钟搞达标测试,不会的没有时间清,只能放到课后,又加重了学生课后负担。

“堂堂清”方法很多。如当堂练习,逐一批改。这样工作量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做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2人小组、6人大组,先由小组两个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教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2

人组不能解决的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个别不会的由本组同学帮助补课并向教师汇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作用,教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魏书生“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此时,教师在下

课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所学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故乡》片段教学实录

(微笑,眼光投向评委)评委老师好,我是××号,我今天片断教学的内容是《故乡》第12~30段。(板书:故乡鲁迅)

(扫视全班)同学们,大家已经通读了全文,讨论了课文前11段的内容,前11段交待了“我”重返故乡的缘由,并引出了

本文的主人公闰土。那么,“我”印象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12~30段,一起走进少年闰土的世界。

读之前,请同学们告诉我描写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很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等描写。

那么,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文中对闰土进行了哪些描写。

(稍顿,板书)课文第对闰土进行了描写,写出了一个的闰土。

我看到大家读的时候都能进行圈点批注,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请同学们看黑板,请你用关键词在横线上填空。

林敏同学,你填什么?(稍顿)哦,第12段对闰土进行了外貌描写,写出了一个年少、富有生气的闰土。你怎么看出闰土

是个富有生气的孩子?年纪才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满脸稚气。

大家还填什么呢?请举手发言。好,陈佳,你说。(稍顿)课文15段进行了外貌描写,写出了一个有生气、可爱、有生命

力的闰土。理由呢?嗯,“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圆脸,小毡帽,很项圈,可爱吧,尤其是“红活圆实的手”,多么健康有活力,是吧?

除了外貌,还有什么描写?李力手举最高,好,你说说看。(稍顿)第12段,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刚健、勇敢的

闰土。什么动作?哦,“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捏,一刺,而且是“尽力”,很勇敢,是吧?

陈平同学,你要补充什么?(稍顿)19段,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纯真、聪明的闰土。“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

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下来吃时,我远远的将缚在棒子上的绳子上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捕鸟的动作很利索,方法很有效。

陈平一下子把自己的理解全说出来了,同学们是不是应该给点掌声。

第30段“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纯真的闰土。呵呵,你看,王慧同学

迫不急待地站起来抢答了。太好了,课堂上大家有了自己的见解,就应该像王慧一样大胆发言。

第23段“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一个热情的闰土。嗯,张一帆很有眼光,发现了这一处大家没能发现的描写。一帆,偷瓜吃怎么能算“热情”呢?(稍顿)对了,他们看管瓜地是为了防小动物,路人渴

了摘瓜不算偷,多么纯朴善良的人。

你能猜度一下闰土说这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吗?用自己的语言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模拟学生读)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把重读放在“我们这里”“不算”上,很富有表现力。

文中还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请大家揣摸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和语气语调,并朗读出来。

谁能再来说一说,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并按黑板上的句式说说运用什么描写,写出什么。

第23段“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的走去……”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一个机警、活泼的闰土。

嗯,挺好。短句读的很紧凑,“捏”、“轻轻的”轻读,表现人物机警,很好。

第21段“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运用语

言描写,写出了一个纯真、热情的闰土。

王志强抓住色彩来重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快乐世界。真不错。想一想:“你也去”

这句话写出了闰土和“我”之间怎样的关系?

对,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文中还有一段景物描写,大家找一找,小组讨论一下,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它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在开始就加上这样一

段景物呢?

12段,很好,大家很快就找到了。大家把它读出来。

(模拟学生读)“这时候,我的脑时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呢?是呀,多么宁静,多么美丽。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交代了环境。这样回答够不够啊?嗯,当然不够。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考虑到对人物、事件、主题的表现作用,是吧?

好,请第四组派个代表回答这个问题。(稍顿)为闰土的出现渲染了纯净的环境,衬托出闰土纯真、热情、无忧无虑的特点。大家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好,非常准确,少年闰土那么活泼可爱,这个纯净优美的环境,正适合这个人物。我们平常写作,也

要做到环境描写与人物、主题的一致。

好了,以上我们品读了少年闰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边复述学生答案边板书):纯真、热情、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有智有勇。

太棒了,大家对人物把握很到位,说明大家有了阅读的敏感,也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是闰土少年生活的特质。我们也正处于一个充满理想与斗志的少年时期,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个你

最喜欢的同学,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

少年闰土如此可爱,中年闰土又是如何的呢?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看看闰土的生活和性情有什么变化。

(微笑)我的片断教学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擦黑板,交文字稿,离开。)

评课,评什么与怎么评

听课、评课是学校校本教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研活动,开展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日前市里专门举行了一次教师的听课评课比赛。听了二十多位参赛选手的评课,就如何评好课想谈两点个

人想法。

一、评课究竟评什么?

听二十多位老师的评课,有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一些参赛选手对评课究竟应该评什么和怎么评似乎心中并没有数。一些选手,要么是尽讲一些空话、套话,要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是就事论事,只见其表不知其里,更有甚者,干脆是误把

别人的不足当优点等等。虽然说对于一堂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对一堂课做出恰当

合宜的评价,一个基本的谱系应该还是确定的。

评课究竟评什么?笔者以为,要准确评价好一节课,至少有以下四个维度。第一教师的维度,第二学生的维度,第三是教材处理、教学设计的维度,第四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维度。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

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

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

从教材与教学设计角度看,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深刻,教学起点的选择是否准确合宜,教学流程是否简约,重点突出。

从教学效果来看,既要注重显性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又要关注隐形的能力、素养的形成,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考查,是否关注到了学生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怎样才能评好课?

1.评好课的前提是要听好课。

要对一节课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必须认真听好课。听好一节课也就像是阅读一篇文章,必须由整体到局部,也就是说听好一节课,我们首先要有大局观,要能够对所听的这节课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重点的把握,

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流程的安排等大的方面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缺乏了这样的大局观,我们的评课

很有可能陷于零碎、散乱,对一节课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听好一节课要关

注细节,课堂的精彩,教师教学艺术往往都体现在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上。一堂真正精彩的课表现在细节的处理上都比较精致,

关注课堂的细节,才能充分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或不足,在评议时,也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第三,在听课中要能够注意随时记下

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节课的精彩与不足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听课过程中也往往随时有自己的独特感悟,随笔记下

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为对课堂评议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听课不仅要善听,还要善记。“好记性不如滥笔头”,对于听课评课尤其

有道理。

2.评课者一定的理论储备是评好课的基础。

首先,对别人的课堂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要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要能够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能够说服别人,关键是你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与事实做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观点,肯定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次,对别人的课堂进行

评价,既要从事实出发,但又不能就事说事,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找到现象背后本质与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课堂观察才是有深度,有内涵的,我们的评课才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未发。当然如果真正要达到上面两点,关键

是评课者自身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胸中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

3.选择恰当表达方式是取得效果的关键。

对别人的课做出恰当有效的评价,要能够让执教者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只有方式得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选择,首先是要根据评价的对象进行选择,如果执教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尽管课堂教学中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仍然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要努力挖掘其优点,指导帮助他如何克服不足,用发展的眼光促进青年

教师的发展;如果执教者本身就是一位成熟的教学骨干,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并采取商讨的办法,努力与其达成思想

上的共识;如果执教的是名师大家,我们在采取欣赏态度的同时,应该保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如有不同看法,同样应该抱着学

术研讨求真务实的态度虚心请教,促进提高。总之,评课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名师大家要做到不虚美,对年青后进要做到

不贬抑。其次是评价角度和切入点的选择,评价一节课就像是做一篇文章,最好能够抓住关键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评析,把自己

的思考、想法讲清讲透,切忌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浮光掠影,不能触及本质,对听课者、执教者不能产生震动,无法形成共鸣,更无法促进提高。第三表达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要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容易被别人接受,评课者在表达上应该突出条理性和逻辑性,那种不讲条理的漫谈式评课,容易让人产生评价者思维不清晰、思考不成熟的感觉,无疑会直接影响评课的效果。

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

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

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上课以前和下课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

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

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

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

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

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

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

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

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

“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

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个性。我觉得我们一堂好课中教师要张扬个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学模式化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学个性化,也就是说:一堂

好课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树立特色意识。那么,这种特色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充分体现。

我感觉这种创造性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体现在教材处理上;二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编制和优化上;三体现在自己独特

的学生喜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上。那么我觉得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特色意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使学

生积极的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中来。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一堂学生喜爱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⑥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

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

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参与不够,就

算不上“主体”。考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

的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其次是学生的交往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

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

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

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

好课。

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

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这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

原有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是否在

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不

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

树立主体意识,把教师的教真真切切的转变为学生的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

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掌握了

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因此,我们在反思自己的讲课或者评价别人的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变化,而不是光看

教师如何的讲课,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丝毫的变化,那么这个课堂也就没有丝毫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重要

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五有四度”评课方法

高效课堂评价一节课,一般关注四个“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生成的高度。除了这四个度,还可以看

看学生有没有五个“一”,即一次精彩的展示、一次巧妙的生成、一次得意的发现、一次真实的感动、一次会心的微笑。五个“一”和四个“度”可以简称“五四”,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其影响是划时代的,但愿“五有四度”的提法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评

价标杆。

自主的程度。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越

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生追

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

合作的效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征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

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

力的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然而,过于追求合作的形式而轻

视学习的效果,分组随意没有团队氛围,评价失衡不能促进竞争等现象,影响着合作的效度。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不是

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

探究的深度。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探究,亦称

“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好奇

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辅助,学生开动脑筋,独

立思考,再按照一定的流程与同学合作则是探究学习的法宝。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而探究的深度则可看成衡量探究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生成的高度。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必要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要关注课

堂生成,针对鲜活的学情施教,通过显性化的差异统计数据进行反馈调控,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因学制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事先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

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再在课堂上机动灵活地引导“生成”,学生才容易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过分地确定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生成和开放,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一次精彩的展示。“展”指发展、伸展、展开,“示”指呈现、表达、交流。参与展示的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各自发挥特长

或融合集体智慧,通过讲解、相声、小品、演唱、绘画、情景剧、采访、播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阐明

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他们在展示准备和实际展示过程中得以学习、锻炼和成长。观展的同学则在评价、欣赏、反思过程中吸收和

借鉴。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交流情”,增强学生的“驱动力”,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

“成就感”。所以,一节好课,离不开展示。

一次巧妙的生成。高效课堂的典型特点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不要有太多的清规戒律,那

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束缚下的孩子,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是很难有生成的,没有生成就没有欣喜。课堂要活起来,也需要

多元互助,以思想启迪思想,以智慧生成智慧,没有生成就没有创新。效果要好起来,就要以总结学习方法为主,摒弃死记知识

的做法,引导学生每学一课,都以顺口溜、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生成,去形成自己的成果。

一次得意的发现。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的产生发展过程。发现学习亦称探究,让结论在过程中自然生成,让抽象理解变为活动体验。教学就是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原有

的知识储备上有新的发现、新的生成、新的感悟。发现学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

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教师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

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老师教给的东西再好,是别人的,学生不爱惜,而一次得意的发现,会让学生敝帚自珍。

一次真实的感动。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

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

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当我们把所有的问号放飞到人文的天空,会由衷地感叹——

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以智慧的滋润,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

心与展示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课堂就是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简

而言之,课堂必须充盈着情感,来浸润生命!整节课,不能让学生产生一次真实的感动,不是一节好课。

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互信、

互动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

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

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方面是和

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

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

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

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

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

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

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

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

的特征”。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

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

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

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

“歌颂了创造性劳动”,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

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

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

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

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

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

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体分析的践踏。

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

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

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应该从真与假的矛盾入手分析这首诗。例如,明明柳树不是玉的,偏偏要说是碧玉的,明明不是丝织品,偏偏要说是丝织的飘带。为什么要用贵重的玉和丝来假定呢?为了美化,来诗化、表达诗人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反映柳树的特征。

但这样的矛盾,并不是直接的呈现,恰恰相反,是隐性的。在诗中,真实与假定是水乳交融,以逼真的形态出现的。要

进行分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如果不把假定性揭示出来,分析就成了一句空话。分析之所以是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成分,分化出不同的成分。不分化,分析就没有对象,只能沉迷于统一的表面。要把分析的愿望落到实处,就得有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我提出使用“还原”的方法。面对形象,在想象中,把那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这是凭着

经验就能进行的。比如,柳树明明不是碧玉,却要说它是玉的,不是丝织品,却要说它是丝的。这个矛盾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

借助想象,让柳树的特征转化为情感的特征。情感的特征是什么呢?再用“还原”法。柳树很美。在大自然中,是春天来了,温

度升高了,湿度变大了,柳树的遗传基因起作用了,才有柳树的美。在科学理性中,柳树的美是大自然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

但诗人的情感很激动,断言柳树的美,比之自然的美还要美,应该是有心设计的,所谓天工加上人美才能理由充分。这就是诗人

情感的强化,这就是以情动人。

对于“二月春风似剪刀”,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比喻十分巧妙”,而应该分析其中的矛盾。首先,这个比喻中最大的矛盾,就是春风和剪刀。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冬天的风才是尖利的。但是,我们可以替这位教授解释,

因为这是“二月春风”,春寒料峭。但是,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是剪刀呢?刀锋多得很啊,例如菜刀、军刀。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军刀”,就是笑话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前面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话,里边有一个“裁”字,和后面的“剪”字,形成“剪裁”这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是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

当然,“还原”方法作为哲学方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在西方现象学中早已有了。在现象学看来,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

是主观的,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因而要进行自由的研究,就得把它“悬搁”起来,在想象中“去蔽”,把它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当然,这种原生状态,是不是就那么客观、那么价值中立,也是很有疑问的,但是,多多少少可以摆脱流行和权威观

念的先入为主。我的“还原”,在对原生状态的想象上,和现象学是一致的,但我的“还原”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

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并不是为了“去蔽”。当然,这样“还原”的局限是偏重于形而下的操作,但是,很可能,优点也是在这里。当我面对一切违背这种方法的方法的时候,不管它有多么大的权威,我总是坚定地冲击,甚至毫不留

情地颠覆。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创造

了一种宁静、幽雅、孤寂的境界,但清华园一角并不完全是寂静的世界;相反,喧闹的声音也同样存在,不过给朱先生排除了。

一般作家总是偷偷摸摸地、静悄悄地排除与他的感知、情感不相通的东西,并不作任何声明,他们总把自己创造的形象当做客观

对象的翻版奉献给读者。但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却不同,他很坦率地告诉读者:“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透露了重要的艺术创造原则:作家对于自己感知取向以外的世界是断然排

斥的。许多论者对此不甚明白,或不能自觉掌握,因而几乎没有一个分析《荷塘月色》的评论家充分估计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忽略了这句话,也就失去了分析的切入口,也就看不出《荷塘月色》不过是朱先生在以心灵同化清华园一角的宁静景观的同时,

又排除了其喧闹的氛围而已。忽略了这个矛盾,分析就无从进行,就不能不蜕化为印象式的赞叹。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分析《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对它前面早说过的“心乐之”和这里的“似与游者相乐”视而不见,

却看出了“人不如鱼”的郁闷。这也是由于在方法上不讲究寻求差异,而是执著于统一性的结果:既然柳宗元被下放了,既然他

政治上不得意,既然他很郁闷,那么他在一切时间、一切场合,都是毫无例外的郁闷。哪怕是特地寻找山水奇境,发现了精彩的

景色,也不能有任何快乐,只能统一于郁闷。人的七情六欲,到了这种时候,就被抽象成郁闷的统一性,而不是诸多差异和矛盾

的统一性。在分析《醉翁亭记》的时候,同样的偏执也屡见不鲜,明明文章反复强调的是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民人之乐、太守

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连太守也忘了官场的礼法。醉翁之意为什么要和“酒”

联系在一起?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要后

天下人之乐而乐,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象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就可以乐。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象的区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可是

拘执于欧阳修的现实政治遭遇与心情的统一性的学者看不到这个虚拟的、理想的、欢乐的、艺术的境界,还是反复强调欧阳修的

乐中有忧,硬是用现实境界来压抑艺术,形而上学地淹没了复杂的、多变的结构。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

要寻求分析的切入口,有许多途径,“还原”并非唯一的法门。最方便的当然是作家创造过程中的修改稿。鲁迅曾经

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

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

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

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

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

更加显豁些。”(《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在我国古典诗话中,类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例子不胜枚举。孟浩然

《过故人庄》的最后一句是“还来就菊花”,杨慎阅读的本子恰恰“就”字脱落了,他自己也是诗人,试补了“对菊花”“傍菊花”,都不如“就菊花”。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中最后一句,原来的手稿是“但看黄华不用伤”,后来定稿是“寥廓江天

万里霜”。

值得一提的是托尔斯泰曾多次对《复活》进行修改。在写到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中去探望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哭

着恳求她宽恕,并且向她求婚时,在原来的稿子上,玛丝洛娃一下子认出他来,立刻非常粗暴地拒绝了他,说:“您滚出去!

那时我恳求过您,而现在也求您……如今,我不配做您的,也不配做任何人的妻子。”后来在第五份手稿中,改成玛丝洛娃并没

有一下子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很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在认出了他以后,对于他的求婚,她根本

没有听到心里去,很轻率地回答道:“您说的全是蠢话……您找不到比我更好的女人吗?您最好别露出声色,给我一点钱。这

儿既没有茶喝,也没有香烟,而我是不能没有烟吸的……这儿的看守长是个骗子,别白花钱。”相比之下,原来的手稿显然很粗糙。玛丝洛娃原本是纯情少女,由于受了聂赫留朵夫的诱惑而被主人驱逐,到城市后沦落为妓女。在原来的手稿中,写她一下子

认出了往日的情人,往日的记忆全部唤醒了,并且把所有的痛苦和仇恨都发泄了出来。然而在后来的修改稿中,托尔斯泰把玛丝

洛娃的感知、记忆、情感立体化了:首先,她没有一下子认出他来,说明分离日久,也说明往日的记忆深藏在情感深处,痛苦不

在表层。其次,最活跃的情绪是眼下的职业习惯,见了陌生男人,只要是有钱的,便高兴起来,连对求婚这样的大事都听不到心

里去,这正说明心灵扭曲之深和妓女职业对心灵的毒化之深,即使往日的情人流着泪向她求婚,她也仍然把他当做一个顾客,最

本能的反应是先利用他一下,弄点钱买烟抽。说到不要向看守长白花钱时,居然哈哈大笑起来,为自己的聪明而得意非凡。这更

显示了玛丝洛娃的表层心理结构完完全全地妓女化了、板结了,因为在这样重大的意外事件的冲击下,它也依然密不透风,可见

这些年来她心灵痛苦之深。定稿中的“哈哈大笑”,之所以比初稿中的严词斥责精彩,就是因为更加深刻地显示了她心理结构的

化石化,读者记忆中那个年轻美丽、天真纯情的心灵被埋葬得如此之深,其精神似乎完全死亡了。一般读者光是读定稿中的文字,虽然凭着直觉也可以感受到托尔斯泰笔力的不凡,但是却很难说出深刻在何处。一旦和原稿加以对比,平面性的描述和立体性的

刻画,其高下、其奥妙就一目了然了。

凭借文学大师的修改稿进入分析,自然是一条捷径,非常可惜的是这样的资料凤毛麟角。但是它们如此有吸引力,以至

于人们很难完全放弃。于是许多经典评论家往往采取间接的办法,例如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评希腊著名雕塑“拉奥孔”时,创造了一种办法,那就是从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寻求对比。拉奥孔父子被蛇缠死的故事,在维吉尔的史诗中被描写

得很惨烈,他们发出了公牛一样的吼声,震响了天宇。可是在雕塑中,拉奥孔并没有张大嘴巴声嘶力竭地吼叫,相反,只是如轻

轻叹息一般,在自我抑制中挣扎。莱辛由此得出结论说,由于雕塑是诉诸视觉的,如果嘴巴张得太大,远看起来必然像个黑洞,

那是不美的,而用尽全部生命去吼叫,在史诗中却是很美的,因为诗是语言的艺术,并不直接诉诸视觉,而是诉诸读者的想象和

经验的回忆。莱辛给了后代评论家以深刻的启示:在雕塑中行不通的,在史诗中却非常成功。只有明白了雕塑中不应该做什么,

才会真正懂得雕塑中应该做什么,用评论的术语说,就是只有把握了一种艺术形式的局限性,才能理解它的优越性。对比同题材

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同样取材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但是,在诗歌里,李杨的爱情是生死不渝的,而在戏剧里,两个人却发生了严峻的冲突。联系诸多类似的现象,不难看出,在诗

歌中,相爱的人,往往是心心相印的,而在戏剧里,相爱的人,则是心心相错的。在戏剧里,没有情感的错位,就没有戏剧性,

没有戏可演。同样是在七月七日长生殿,李隆基与杨玉环盟誓:生生死死,永为夫妻。在诗人白居易看来这是非常浪漫的真情,

而在小说家鲁迅看来,在这种对话的表层语义下,恰恰掩盖着相反的东西。郁达夫在《奇零集》中回忆鲁迅的话:“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心里有点厌了。……到了马

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

联系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于自然景观发出了那么真诚的赞赏,这里的美,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但是“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欣赏则可,“不可久居”。柳宗元就坦然地离去了。柳宗元性格的一个侧面是比

较执著于现实,这在散文中得到了自如的表现,而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则是另外一面,那里充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开头两句,强调的是生命的“绝”和“灭”,一个孤独的渔翁,在寒冷、冰封的江上,是“钓雪”,而不是钓鱼,不要说“其境过清”,就连寒冷的感觉都没有,孤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这和散文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境界大不相同。把诗歌里的柳宗元和散文里的柳宗元的差异抓住,加以分析,比之一味只

承认只有一个统一的柳宗元要深刻得多。

在我们文坛上,有许多关于诗歌与散文区别的理论,似乎都不得要领,原因大抵在于往往从形式上着眼,而忽略了深层

的内涵。许多教师分析这类经典文本时有捉襟见肘之感,就是因为孤立地就散文论散文、就诗歌论诗歌,也就难免从现象到现象

的滑行了。

选择相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探求艺术的奥秘,这种方法适应性比较广泛,尤其是一

些经典作品,不论是中国历史、传说,还是西方《圣经》、神话,都曾反复地被大师加工成不同的体裁。但是,这种适应性也是

有限的,不仅对绝大多数现当代作品不适用,而且对许多古典作品也不适用,有时即使适用,也可能由于一时手头缺乏齐备的材

料而无法进行分析。但是,这并不等于形象的内在矛盾不存在了。要揭示其内在奥秘,还有一种方法,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

是把艺术形象中的情感逻辑和现实中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

而排斥个人的情感;一旦有了个人的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艺术家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

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我的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

表面上看来比较表层的感觉才能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

感觉,这时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

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几句诗说的是

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

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

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

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

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

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

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

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

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例如,主人公

以敬烟对司机表示善意,司机接受了善意,却引出粗暴地拒绝搭车的结果;主人公对他凶狠呵斥,他却十分友好起来。半路上,

车子发动不起来了,司机本来应该很焦虑的,但他却无所谓。车上的苹果让人家给抢了,本该引发愤怒和保卫的冲动,司机却无

动于衷。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篇小说,有时很写实,有时又自由地、

突然地滑向极端荒诞的感觉。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性”原则去追究,恐怕是要作出否定的评判。然而文学欣赏不能用

一个尺度,特别是不能光用读者熟悉的尺度去评判作家的创造。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被打歪了的痛苦,那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

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呼天抢地,而在性命交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

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不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扭曲的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在这最为荒谬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如果不把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分开,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分析,很显然,已经进入了很深的层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完全属于情感的范畴,而是

属于情感和理性交融的范畴了,其实,已经进入价值的范畴了。

第四,价值的“还原”

价值还原是个理论问题,但得从具体的个案讲起。《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并不完全是吴敬梓的发明,而是他

对原始真人真事改编的结果。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有一段记载: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到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

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1]

“吁!亦神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啊!医术真是神极了。”可以说这句话是这个小故事的主题:称赞袁医生医

术高明。他没有用药物从生理上治这个病人,而是从心理方面成功地治好了他。其全部价值在于科学的实用性,而在《儒林外史》中却变成胡屠户给范进的一记耳光,重点在于出胡屠户的洋相。范进这个丈人本来极端藐视范进,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为了治

病硬着头皮打了他一个耳光,却怕得神经反常,手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以为是天上文曲星在惩罚他,连忙讨了一张膏药贴上。这

样一改,就把原来故事科学的、实用的理性价值转化为情感的非实用的审美价值了。这里不存在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统一的问题,而是真和美的错位。如果硬要真和美完全统一,则最佳选择是把刘献廷的故事全抄进去,而那样一来,《范进中举》的喜剧美将

荡然无存。把科学的实用价值搬到艺术形象中去,不是导致美的升华,而是相反,导致美的消失。[2]

创作就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艺术的美的价值转化。因为理性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

压抑的地位。正因为这样,科学家可以在大学课堂中成批成批地培养,而艺术家却不能。

要欣赏艺术,摆脱被动,就要善于从艺术的感觉、逻辑中还原出科学的理性,从二者的矛盾中,分析出情感的审美价值。为什么李白在白帝城向江陵进发时只感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而感觉不到三峡礁石的凶险呢?因为他归心似箭。为什么

李白觉得并不一定很轻的船很轻呢?因为他流放夜郎,“中道遇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解除政治压力后,心里感到轻松了,因而即使船再重,航程再险,他也感觉不到。这种感觉的变异和逻辑的变异成为诗人内心激情的一种索引,诗人用这种外在的、

可感的、强烈的效果去推动读者想象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为什么阿Q在被押上刑场之时不大喊冤枉,反而为圆圈画得不圆而遗憾?按常理来还原,正是因为画了这个圆才完成判死刑的手续。通过这个还原,益发见得阿Q的麻木。阿Q越是麻木,在读者心

目中越是能激发起焦虑和关注,这就是艺术感染力,这就是审美价值。如果阿Q突然叫起冤枉来,而不是叫喊“过了二十年又是

一个(好汉)”,这就和常规的逻辑缩短了距离,喜剧效果就消失了。正因如此,逻辑的还原最后必须走向价值的还原,而从价值

的还原中,就不难分析出真正的艺术奥秘了。

第五,历史的“还原”和比较

艺术感知还原、逻辑还原和价值还原,都不过是分析艺术形式的静态的逻辑方法,属于一种入门方法。入门以后对作品

的内容还得有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分析,因而需要更高级的方法,这就是“历史还原”。

从理论上说,对一切对象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它放到历史环境里去。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深刻的分析,只

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历史的还原,目的是抓住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倾向和追求的差异。关键是内在的艺术本身的景物、人物内心情

感的进展,比如武松打虎,光从一般文学的价值准则来看,当然也可能分析出它对英雄的理解:从力量和勇气来说,武松是超人的;但是从心理上说,他又是平凡的,和一般小人物差不多。分析到这个层次,可以说已经相当有深度了。但是,如果把它放到

中国古典小说对英雄人物的想象的过程中去,就可能发现,这对于早于《水浒》的《三国演义》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在《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是超人的,面临死亡和磨难是没有痛苦的,如关公刮骨疗毒,虽然医生的刀刮出声音来,但他仍然面不改色,

没有武松那种活老虎打死了、死老虎却拖不动的局限,也没有类似下山以后,见了两只假老虎就惧怕的心理。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是对人类内心探索的记录,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虽然表面上各自独立,但是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发现方面,却是前赴后继,有相当明显的继承性,只有把他们之间的历史的差异揪住不放,才能把那隐性的变幻揭示出来。

除了人物内心的历史深化过程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看文体的历史差异。艺术形式是不断重复的,审美情感往往

通过艺术形式的发展巩固下来。如余秋雨,虽然许多媒体起哄,攻了他好几年,但是并没有损害他的文学地位,因为余秋雨对中

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他创造了一种文化散文的文体,把人文景观用之于自然景观的阐释,还把散文所少有的思想

容量扩大了。这种历史性的贡献,是任何喧嚣的媒体都不能扼杀的。

第六,流派的“还原”和比较

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还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一切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来说,都是历史的审美语境。一切审美语

境都不但与形式(文类),而且与流派分不开。要真正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必须分析不同流派的艺术差异。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闻一多的《死水》,孤立地分析这两首诗是比较困难的。徐志摩的抒情是相当潇洒优雅的,

以美化为目标,而闻一多却是以丑为美。这不仅是个性不同,而且是因为受了两个不同流派的诗歌的影响。徐志摩是受了欧洲浪

漫主义诗潮的影响,所以他的诗不像郭沫若早期的诗那样暴躁凌厉。到了闻一多,诗的情绪是激烈的,但是明显地把本来很强烈

的情绪提炼成了一种统一的情绪,把强烈的感情提炼成了单纯的想象的意象。徐志摩虽然倾向于浪漫主义,但是他不仅善于抒写

强烈的感情,而且善于作温情潇洒的抒发。如果把《再别康桥》让闻一多或者郭沫若来写,可以想象不知有多少强烈的意象要喷

发出来。徐志摩是很收敛的,他反复强调“轻轻的”“悄悄的”,虽然表面上说,心里有一首别离的歌,可实际上却反复申说,不能放歌,一切的一切都是沉默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就是静静地自我享受,默默地自我体验。这样的情感和语言提炼,正是徐志摩在艺术上成熟的表现。他把情感集中在告别的一刹那,凝聚在内心无声的沉静中,借助西欧浪漫主义诗歌艺术方法,

把自我情感美化到了极致。而闻一多的诗作则不单纯追求美化,相反,从第一节就开始极尽丑化之能事,不但是死水,而且是绝

望的,不但是破铜烂铁,而且还丢下剩菜残羹。到了第二节,又反过来,把铁锈转化为桃花,铜绿变为翡翠,油腻升华为云霞,

发臭的死水居然还能成为碧酒,泡沫化为珍珠。这一切都显示他所追求的是另外一个流派的美学原则,那就是象征派“以丑为美”的原则。正是这样的美学原则,帮助闻一多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特有的愤激情绪,哪怕拿给恶魔来“开垦”,也比什么都是老样子、死水一潭好得多。

第七,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把作品的形式发展、作家的审美价值观念、所属的流派、所处的历史背景都弄清楚了,是不是就解决了作品分析的一切

问题呢?还没有。

因为上述一切,都还只是揭示了你所要分析的作品和其他同样的形式、同样的流派、同样的历史语境中的作品的共同性,而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却不应该是这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点。

可是现在许多教参中,所谓的写作特点很少真正接触到特点,常常是把许多作品的共同点拿来冒充。比如说,把《荷塘

月色》说成是表现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的苦闷和彷徨,这就不是《荷塘月色》一篇文章的特点,而是这一个时期许多文章的

共同点。朱自清作为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多方面的,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哪来什么政治的影子呢?

要真正抓住作品的特点,第一,要把作者作为一个个人和他所属的阶层区别开来;第二,要把作者一时一事的感兴和通

常个性区别开来。像《荷塘月色》。这样的作品,它的妙处就在那离开妻子和回到妻子身边的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内心“骚动”

和平复的过程。文章把似乎是瞬息即逝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思绪刻画出来了。如果不写下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损失,但是

艺术上的损失却永远不可弥补,这就是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不同。

从创作论来说,一切艺术创造都不是凭空的,它是在前人艺术积累基础上前进的。这种积累,首先是形式和流派。艺术

是审美情感的表现,任何审美情感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这并不意味一切艺术创作都要从零开始,因为审美情感虽然不能重复,但

艺术形式和流派却是在不断地重复的。正是在形式和流派中,积累着的人类审美情感升华为审美规范。有了这种规范,作家就不

用从零开始,而是把艺术的历史的水准作为自己的起点了。但是,形式和流派毕竟是共同的,作家要遵循它的规范,但是又不能

完全拘守它。完全拘守它,就变成重复了,就没有创造可言了。因而艺术的特性,又不断突破和颠覆形式和流派的积累。最可贵

的是不但要遵循其规范,而且要突破其规范。最大的突破就是对形式和流派全部规范的颠覆。但是,这是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事,像唐诗从沈约搞平平仄仄到李白等盛唐诗人写出成熟的诗篇,前后经历了几百年。新诗打破旧诗的镣铐,已经八十多年,至今形

式规范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至于流派,当然比形式的变动要快一些,但是,不能指望大部分作家都有创立流派的才能。一般

有才华的作家,他的个性、他的情感的许多方面与现成的流派和形式不能相容,经过反复探索,往往也只能在遵循形式和流派的

审美规范的同时,作小量的突破,有了这种突破,他就表现出一些前人所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就算是有风格了。

在同样的形式和流派中,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有风格,就是有创造;没有风格,就是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只能因循,而因循与艺术的本性是不相容的。余秋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散文风格,他把自然景观拿来阐释人文景观,而且把宏大的文化

思考放到和小品联系在一起的散文中去。这种风格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是影响深远的。

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比如,同样

是抒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同。朱自清的抒情,是一种温情,用温情把环境美化,而郁达夫却不

写温情,他所强调的是一种悲凉之情,说秋天的美在于它的萧索、幽远和落寞。这两个人的风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和美学追求。善于在对比中分析不同,对于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操是有好处的。如果满足于把这两种风格的文章说得差不多,就

可能把学生的心灵窒息了,到写作的时候,就难免是千篇一律的滥情了。

要把独特的风格概括出来,就要善于比较,这就要有精致的辨析力。

不但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

本功,是需要长期自我培养的。最关键的是,要使思想活跃起来。在别人看不到联系的地方,你能看到联系。

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有意省略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则特别写了故都那衰弱的

快要死亡的秋蝉的鸣声。一般的人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而一个有心人就应该从中看到郁达夫和朱自清在情调和风格上的差异。许多人读余光中《牛蛙记》的时候,往往又忘记了朱自清和郁达夫的作品,而一个善于异中求同的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把余光中笔

下的蛙和朱自清笔下省略了的蛙联系起来,一个唯恐写蛙声会破坏诗意,而另一个却偏偏大写特写,把最杀风景的情景写得淋漓

尽致,形成了一种与朱自清的美化环境的自我风格完全不同的自我调侃的幽默风格。

对于风格的分析,不能蜻蜓点水,要层层深入,同样是幽默的风格,不同作家的特点要穷追不舍。例如钱钟书、王小波

和舒婷都是幽默的,但我们不能肤浅地以指出他们都是幽默为满足,要把他们的特点分析出来,这需要精致的比较。比如,舒婷

的散文,虽然幽默,但她的幽默带有抒情性,而王小波的幽默则更带智性的深邃,钱钟书的幽默和王小波不同,他更带进攻性,

也就是更多讽刺的尖锐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故都的秋》说课稿

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本文的特点是,作者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

重的“主观色彩”。本文是提高学生语言欣赏能力的很好的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从美妙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

散文中“景语”与“情语”的敏锐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及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本课教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郁达夫,学习作者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把握作者感情;通过课文阅读,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本文的关键是通过作者的表达,把握作者的感情,所以,上述目标中,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高一学生虽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由于是乡下中学,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上述目标中,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调动每个学生,让他们到文本中去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文教学主要采取研读、讨论、质疑、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

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下,我简要介绍一下我本课的教学设计。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为学习本文作好准备。

导课时,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杜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秋词》(刘禹锡)【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然后老师深情导入:这些佳句名篇,

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

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

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

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

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

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

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

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

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

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

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

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

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

创作苦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

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

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

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然后再用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自由质疑提问,师生共同答疑,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能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可以多花点时间,让大家充分发表见解。

最后,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

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

课堂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

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简要说明一下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

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

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但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1.前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的依据

(1)学习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及特点、教材地位与作用

(2)学习者分析:一般特征个性特征学习起点

①一般特征: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特征、情感特征、社会地域特征

②个性特征: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家庭背景

③学习起点:是否具备学习新内容的基础(前测)

(3)课堂环境分析

2.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行为主体(学生而非教师)——行为表现(可观察可测评)——行为条件(手段工具时间等)——表现程度(最低水准)

主语是学生,行为(掌握、运用、准确领会、学会),条件(通过一课时学习)、程度(70%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忌用“教、教会、培养”等。

3.策略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程序安排、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媒体选择、评价策略

4.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流程

(1)教学环节:导入、感知(带着问题阅读或朗读)、品味、讨论、质疑、拓展、迁移、小结、作业等

(2)各环节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或理由、时间安排、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策略(如遇学生无法解决或有看法如何化解)、目标达成评价,教与学的方法以及媒体运用可在师生活动中体现。

5.板书设计及意图

6.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对设计的思考、感悟、收获、可改进之处、改进设想

(二) 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及地位的分析流于空泛,有的写成对教材社会意义的评价,不能具体分析该课文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上的作用以

及可作为目标拟定的依据的内容。

2.没有学生个性、背景、知识起点等分析。

3.教学目标定得过多过杂,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分析确定目标的依据;或者大而空,如“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类的表述,

没有针对性,缺少可操作性;或者目标陈述不当,或者目标不可测评;“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等同于教学方法的选用,缺少

对学习过程的描述;没有阐明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4.“教学设计”缺少作业布置环节,忽视教学评价的设计,没有教学的反思。

5.教学设计缺少创意,特别是对课文的解读,多照搬教学参考书,少有创见。

6.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甚至写成教学实录,教学过程设计详尽,唯独缺少对设计意图的阐述,或者意图阐述不到位,或

者目标、方法、意图在教学实施中并没有落实。

(三)注意事项

1.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意图”、“依据”。

2.教材分析主要是:分析该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或在学科目标达成中的作用)以及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上的作用(或在学

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注意单元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编写意图。

3.教学依据主要有:学情、教材、教情、课标、目标。特别是课标意识要强。

4.注重逻辑性:教什么与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之间的自然联系;目标、重难点、学法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忌套话。

5.突出亮点:每一课都有一点自己独特的教法或创造性的设计。

这堂“优质课”离新课程有多远?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艰难地走出了“知识传递”的窠臼,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其实这正反映了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追求的困惑,也是新

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下面笔者结合近日观摩的一堂“优质课”,就教师走进新课程,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是关注学生还是关注文本

这是一位姓王的老师,执教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上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王老师是这样导入新

授课的:

师:(多媒体播放:歌曲《卖汤圆》)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会唱的一起唱!

生:(唱)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发现这里面包含哪些经济活动?

生:……(正沉浸在《卖汤圆》的优美旋律和大屏幕上那些歌星笑星的热闹场景里面,被老师问得一头雾水)

师:卖汤圆这里面包含着做汤圆、卖汤圆、买汤圆三种经济活动。

生:……(窃窃私语,似有所悟)

师:生产、销售和消费这三种经济活动,需要法律规范吗?

生:(齐声)需要!

……

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

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课程目标上,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发展。在教学方式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建要结

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意系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地重建,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

地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树立真正的学生主体观,按照学

生思维来思考和组织教学,知道敬畏生命,尊重人格。王老师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把学生引导入教材。这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性的关注和人格的尊重。虽然教学空间得到了一些开放,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王老师还是没有摆脱知识文本教学的束缚,实现由关注文本到关注学生的根本转变。

是引导启发还是引导“问答”

请看王老师下面的教学片断:

(两生表演小品:《卖水果》)

生1:(手举广告牌)卖水果啰!卖水果啰!又大又新鲜的苹果,快来买噢!

生2:请问这苹果多少钱1斤?

生1:不贵,才1元钱1斤!

生2:买五斤。

(生1称苹果,装袋。生2付5元钱,转身要走)

生1:别走!别走!你还少我5元钱呢!

生2:不是1元钱1斤吗?怎么不对?

生1:(把广告牌翻过来:大苹果两元钱1斤!)你买的是大苹果,应该付10元钱!

生2:啊!你这不是骗人吗?

……

(学生精彩的表演,激起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师:小贩的行为对吗“合法不合法?

生:(齐声)不合法!

师:小贩诚实守信吗?

生:(齐声)不诚实!不守信!

师:这种交易行为公平吗?

生:(齐声)不公平!

师:那么,小贩的行为违背了哪些经济活动的原则呢?

生:(齐声)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

新课程要求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启发,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

也包括情感与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

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可上面

的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导”吗?“引导”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吗?

高质量的引导,或者开阔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像本环节可设置“小贩的行为合法吗?”

“他违反了我国哪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哪些经济活动的原则?”“小贩违背了其中的哪些原则?”等问题。其次,可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发表见解,这样便于学生反观自己,提升能力。比如“假如你是顾客,被小贩

骗宰,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发现此事,该怎么处理?”等等。这样的话题都较有深度,也能激活

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

再看王老师这堂课开展课堂讨论的教学片断: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内容后,大屏幕投放材料如下:中学生小张在某个体书店买了一本学习工具书,到家后发现所购图书存在缺页漏印现象。由此引发以下几种观点:

小张:这准是盗版图书,我要去书店退货!

家长:你去人家也不会给你退书,算了吧!花钱买个教训。

书店:书已售出。有问题,找厂家!

厂家:书不是我们卖的,与我们无关!

请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有哪些人?

2、他们的说法对吗?他们应该怎样做?

师:(在学生观看材料后)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前后桌4人为一组,我们讨论一下上面的两个问题。

生:(30%的学生先表现出迟疑,但很快前后4人结成小组,有40%的学生未与他人讨论,自己看书;10%的学生漠不关心、

走神;20%的学生虽有讨论,仍保持自己的观点但未具体申明原因)

师:(快速巡视前两组,回到讲台,3分钟后示意结束讨论)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

新课程的教学就在于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增加学生的课堂发言次数、安排课堂讨论,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策略。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确试图变革自己的讲授习惯,并通过增加师生之间课堂交往的方式获得多元的教

学价值。

但是,仔细观察上面的课堂讨论就可以发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大部分的讨论小组并没有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却有学生再现出些许倦怠、懒散。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言,讨论没有影响教师教学思路的走向,或者说,它仅仅起

到完成教师既定教学目标的辅助作用。

小组讨论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它以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学生以主体的地位、以主动的精神进入讨论,最

后获得主体化群体性的共识。表面上,在这堂课进行课堂讨论时,王教师并没有干涉任何一组的讨论,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

动权。然而,学生也确确实实因为丧失了主体而漠视讨论。在这一堂课,我们会发现,讨论的环节是老师设计好的,在教学展开

之前,教师已经“预知”了学生的认识有分歧的地方,而且老师也“预知”学生都必须在这个地方有疑惑、分歧。所以在课堂上

有的学生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开始“讨论”,说什么呢?讨论既然是一种交流,那它就应该是自发生成的,是教师在充分尊

重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行为、态度做出即时判断,自然产生。它可能在一堂课中出现多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现;可

能是讨论课程内容,也可能是讨论某个学生提出的怪诞问题;讨论结果可能是大家共同澄清了认识,也可能最后离题千里,没有

结果……课堂讨论不应只是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它本身更不是教师每堂课都必需的教学内容。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教

学形式,它应顺应学生的思维流程,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的。

如何评课

一、“评课”应找准课堂观察重点

准确、细致地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评价,从学生的

学习状态、学习成效评价教师的教,以学论教。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评课必须认真观察的一个重点。观察时应注意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这可以从参与状态来评析。观察整堂课学生参与学与教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尤为重要的是关注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有效学习。还可以

从交往状态来评析,这是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课堂上多边、丰富、多样的生生、师生交流与反馈,整个教学环境和谐、活跃、民主平等,这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景观。但是仅仅观察参与状态和交往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很可能被“虚假的繁荣”所迷惑,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如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封闭还是开放,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是否全面细致、多角度、

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等。同时还必须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关注目标达成状态。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评析,了解学生是否对学科学

习有信心、有兴趣,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方面的达成度。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则应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这包括教师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教

学活动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二是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点。教师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既定教案、自己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反馈与调节学生的活动。三是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新课

程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具备机智的应变能力,教师须敏锐、快速地捕捉即时信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并恰当加以处理。四是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较理想的情绪状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热情真诚,充分尊重学生,

通过言谈话语、音容笑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创设和谐、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尊重差异,尊重多样选择,尊重每位学生,注意

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

二、“评课”应关注有多少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文喆先生曾指出,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课才是好课。使大多数甚至是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

是最好的课。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准备,是否研究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是否研究了学生在课堂

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判断有效学习达成度的基础。其次是看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得怎样,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以

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情合理。

三、“评课”应有利于课堂文化的重构

钟启泉先生指出,课堂教学总是某种文化,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

的影响;余文森先生也曾指出,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

有直接的制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期望通过“评课”评出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

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一个有效学习的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是在交流对话中生成的,“评课”也应该是在交流对话中实现。评课者和被评者平等对话,在交流中倾听

被评者的解释和说明,鼓励被评者自评,充分尊重被评者的个性和创造,尊重其劳动成果。在交流中,评课者把从课堂获得的信

息进行比较整理,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反馈给执教者,共同分享其教学成功的喜悦,一起总结不足,研究改进意见。

四、“评课”——课堂教学评价实施

评课须明确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点,这方面,北京提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不失为一份很好的方案,很

有参考价值。这份方案所建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设置了6个“评价项目”、14个“评

价重点”。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2.可操作的程度。

二、学习条件3.学习环境的创设。4.资源的处理。

三、学习活动的指导调控5.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6.教学过程调控有效程度。

四、学生活动7.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8.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9.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五、课堂气氛10.课堂气氛的宽松度。11.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六、教学效果12.目标达成度。13.解决问题的灵活性。14.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

除了上述6个“项目”外,评价指标中还设置了三个小栏:一是“其他”,用以留给评课者列出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二是“教学特色”,提醒评课者关注教师教学上的独创性和突出的教学效果;三是“评课等级和评语”。

评课的目的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发现教师的发展优势和可能的发展领域,使之扬长补短,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评课在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同时,必须切实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改进和提高教师的

课堂教学能力,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作为评课的重要目的,注意“评课”不“评人”。

编后:从调查和老师们的来稿来看,关于听课、评课,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听课、评课的技能、标准和心态,另一个则

是听课、评课背后的教研环境及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文化。前者,需要的是个体的感悟和调整。后者,则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层的

反思。“真诚”、“平等”、“合作”、“真实”是教师们心中理想的教研文化。要实现这种教研文化,一是要打破和杜绝教研

中的“权威”和“控制”。二是要以制度完善促平等交流文化的形成。在很多学校的规定中,要量不要质,检查听课记录而不检

查评课过程,组织散乱,缺乏专题性的研讨和行政层面的科学引导等,这些都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要引导教

师从经验性成长走向研究型的专业发展。在纯粹靠经验成长、靠经验教学的模式下,课堂中的细节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就会

被忽略,听课、评课多了自然就会觉得了无新意,也没太多的交流需求。而以研究的视角和思路走进课堂,就会挖掘出课堂中每

一个细节背后存在的教育问题,课堂也就会更丰富、更有内容,而且是常听常新,总能发掘新的研讨点。讨论时有真实问题,教

师听课、评课才会有实效。

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一、什么是片段教学

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来说,片段教学是截取某节课

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

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可以说片段进行与完整的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和评价要点

是一致的。由于它是一节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通常操作情景是虚拟的,听者往往是领导、评委、专家等,其作用主要是评价考

核或教研;它不受空间、学生、教材进度等因素的限制,适应性广,操作方便,是教师技能比赛和招聘教师等方面的重要评价措施。

二、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片段教学评分参考标准

内容:从提供教学设计的某一课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教学,选手根据前一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实施只对评委的课堂教学。选取片段应能较好地反映选手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学科素养、教

学思想,有较好的区分度。选取片段要避开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内容,便于选手课堂操作。

1. 时间:15分钟。

2. 评价: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价。

3. 分值:100分。(权重占总分40%,即40分)

20分;板书

15分;课件制作25分。今年为教学设计;评课和写作评述)

三、如何上好片段教学

根据以上评分参考答案及担任市、区技能大赛评委的体会,我认为要上好片段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熟悉课标,通览教材

我市现行的高中教材版本是岳麓版(泉州与我市同,其他设区市为人民版)、初中是北师大版(南平、泉州、漳州与我市同,其他设区市为人教版)。但不管采用哪一种版本,它们都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就像吴智园名师说的,最好是要把课标背

下来,再按课标要求熟悉教材,这样,以后不管用哪一个版本作为参赛依据,我们都会成竹在胸,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比赛时的

片段教学就是在教学设计里面抽取的一个教学片段,所以在写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就应该吃透教材,理清思路,要重点突出,难点

攻破。

(二)体现教学思想

片段教学来源于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但与日常教学又有所不同。讲课时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若你选择

的片段不是导入部分,就必须要有个过渡,简要介绍一下前面的内容,用一、二句话概括就行,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假若是

最后一部分,必须要有小结、布置作业等。备课的时候在头脑中要努力回忆以前教学中闪光的地方,力求与众不同,体现个性,

因为评委都是有影响力的前辈、高手,对教材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都比较高明,如果只按平常的教学方式平淡的处理教材,没有新

意和亮点的话就很难得高分;最好能渗透一些崭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如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等。但片段教学是虚拟式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如何营造学生主

体这一氛围呢?

(三)创设虚拟教学情境

1.使用和教师的体态语。片段教学时应语言清晰,教态要亲切自然;常态教学时,教师总是走动于教室;片段教学时,教师

可在讲台附近自由的走动,尤其是虚拟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讨论等环节时,教师这样做是象征着巡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可以到讲台下走动,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宜太长、太久。2.合理分配目光。常态教学时,教师的目光总是紧随学生;片段教学时,目光可以分配给评委、课桌椅(把他们当成学生),与虚拟的学生个别交流时则可投给那位似有实无的学生。3.强化手势的

运用。片段教学时,尤其是指定虚拟的学生个别发言时,手势应指向“心中学生”的所在,若配以投去的目光,则更有助于营造

恍若现场的感觉。比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手势应指向空的屏幕,然后讲“大家请看视频”或“请看大屏幕”;指定学生

回答问题时应多用处所词,如“坐在后面的那位女同学”、“边上的那位男同学”、“中间那位穿红衣服的女同学”等等,让人

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4.借助停顿来实现教学。教师在提问、布置问题的时候,可停顿片刻,让学生思考,当然时间亦不宜太长,然后通过评析学生的回答、答题情况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5.通过教师的评价语来完成。由于初、高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很好”、“你真棒”、“不错”等肯定、赞赏的词语;高中则应根据备课时

的预设,考虑到学生也会说出的一些重点内容、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就应把这一些假设学生对重点的回答重复一遍(就是把学

生的回答由就是之口说出来),然后再进行评价。

(四)展现自我素质

1.进入教室(考室)时应该面带微笑向评委鞠躬问好,讲完后也要鞠躬并把板书擦干净,要给评委一种比较礼貌、温暖的感觉;穿着打扮要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争取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片段教学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在教学时,要发挥自己

的优势,比如,你粉笔字写得好,就要注意多板书;绘画能力比较强,就不要忘了来一幅简笔画;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

知识面,也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洋溢的激情等去展示表演才能,如果有唱歌特长,在导课或有相

关史实(如九一八事变等)唱上一段,一定会增色不少。3.片段教学中的角色与上课时的角色不尽相同,其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其

虚拟性需要有较强的表演能力。因此,片段教学要向上课那样有声有色,方法要灵活多变,前后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要把评委看成是自己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亲切自然,用自己的语言变化把他们带入你的教学中去。4.要敢于并善于表演,让教学效果逼真地展开,使评委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展现自己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拿自己的能耐帮助学生

更好地学习,如果亮得过火了或者对于教学不是很恰当的话,会给评委产生误导:你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学生。个人风采是为课

堂教学服务的,提倡积极、适度、恰当的表现。5.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让评委喊“时间到”,也不能提前太多时间完成,一般15

分钟的片段教学时间最好控制在13分钟左右,剩余2分钟可布置一些问题,这样,教师容易掌握主动权。

(五)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板书

1.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决定了它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对学生的引导提示和想象力的培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片段教学虽不能使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但它照样可以模拟使用多媒体,如可以用以创设情境,或把思考的问题用课件放映等,然后针对屏幕的内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这样以多媒体为媒

介的互动学习,会促进虚拟课堂更加逼真,它也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2.板书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进行恰当的板书,对帮助学生认识、理解

学习内容,发现规律能起直观的辅助重要作用。板书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今年的省赛虽然取消了板书,但它一定会体现在

片段教学中。有的老师在上片段教学时,整节课的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这样不利于学生观察、理解、串联学习内容。由于

片段教学是虚拟的教学,为避免抽象的说理现状,把课上得生动真实,往往还需要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简笔画等绘图技能。

四、参赛选手的不足之处

根据我担任片段教学的评委的体会和我市教师技能模拟演练的情况,感觉参赛选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没有过渡、承上启下、小结;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2. 三维目标的达成及教材的处理有欠缺,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重点内容的处理。

3. 课程资源、所能用的素材积累不够,基本只能用教材教教材。

4. 板书设计简单,基本是纲、目,主体线索体现不清。

5. 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语言平淡、缺乏感染力。

6. 一些细节东西注意不够,如一些礼貌用语的使用;虚拟场景的设计没有根据需要胡

乱设置等。

总之,片段教学是招聘、考核教师和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讲好片段教学的关键还是靠教师平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及

自身素质的展现。本文是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的策划书范文

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的策划书范文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接下来是小编为各位精心整理的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的策划书,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加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师技能培养质量,同时结合院内工作计划及学校实际,选拔优秀选手参加20xx年全校以及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文学院决定举办广西师范学院第七届教师技能大赛,为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和展示风采的平台。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心,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导向,结合我校实际,坚持先进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铸固教育教学中坚力量,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活动目的、意义 x、为进一步加强文学院学生教师业务基本技能的锻炼,促进师范生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思想,磨练教学内功,优化整体素质,提升教书育人的品位。

2、让师范生尽早地接触讲台,学习教学经验,培养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素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技能,探索课程改革新理念,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时间、地点 初赛:时间为20xx年xx月末(具体时间待定) 决赛:时间为20xx年x2月初(具体时间待定) 地点:五合校区五综楼××教室。 四、活动对象 文学院全体学生 五、活动项目和内容 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部分。 (一)初赛方式:上课,限时x分钟。 温馨提示:每位参赛选手有x分钟上课时间,工作人员将在最后x0秒举黄牌提醒,时间到举红牌示意。每超时达x分钟者扣分x分。 (二)决赛方式:微课、说课、上课三部分。 比赛成绩以微课、说课、上课三项比赛的总成绩计,总分x00分。 (x)微课(微课需提前录制)。选手自选参赛学段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其围绕该知识点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与方案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我校的生存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制订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新课改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坚持先进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本次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领导小组和评议小组。 领导小组由组成。 职责:全面负责比赛工作,制定比赛方案,确定评委人员,负责比赛时间与地点的安排及影响资料及档案资料的整理存档与上报。 评议小组由组成。 职责:按照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进行评分,测算、汇总,确定受奖人员。 三、参赛人员 凡年龄在45岁(含45岁)以下的教师均要参加比赛,同时鼓

励45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 四、选题范围规定 按本学期个人所带科目与年级 五、比赛时间及地点 1.时间: 2.地点: 六、比赛内容及要求 比赛的内容包括说课、PPT比赛、微课。 1.说课: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部分。说课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全面把握说课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说课内容。分析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本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成熟观点。教学目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设计要根据学情,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现专长,显示特色。体现参赛教师的基本功、教育理论水平、实际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每位参赛教师说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宜,尽量做到脱稿说课。说课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做到说课内容与教学设计相吻合。 2.PPT比赛:基于计算机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媒体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课件包括的素材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等,指定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参赛作品教师姓名命名。(每位参赛教师完成一份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演示文稿发送教务处邮箱)。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教学目标与学习

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教后反思,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

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范文教学文案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范文
20XX 年 11 月 6 号(星期日),福州市教育学院音乐学科在我校举行“福州 市 20XX 年初高中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活动。
此次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老师都是福州市教育学院近几年培养的在教学方 面有所长的、优秀的青年教师,市教育学院音乐学科主要从教学设计、片段教学、 自弹自唱、板书等四个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考察。选手们经过了前期的充分准备, 较好的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在五位评委老师公平、公正的评判下,参赛老师们经 过激烈的角逐,共产生五名选手(其中初中组三人、高中组两人),她们将参加 12 月 5 号的复赛,继续争夺进入决赛的两个名额。
我校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为比赛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比赛场地及硬件设施, 学校教务处、总务处的通力配合使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大赛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现归纳如下: 一、 各个学校重视不够,没有把优秀的人才推选出来。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各学校要把师 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基本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对本校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安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此次比赛各个学校重视 不够,没有把优秀的人才推选出来,许多学校没有派代表参加比赛,也失去了一 个很好的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 音乐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参赛积极性不高。
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是教师主体性 的一种重要表现。在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它的提出有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且 意义深远。音乐教师自主发展 伴随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 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将取决于音乐教师,因为教师 是理想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但是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有较多 的人认为音乐教师的发展是在于外部力量,如音乐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 忽略了教师的“育己”问题。其实在当今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性提升的时代, 人们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转向音乐教师的自主发展,探讨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这 才是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没有外 在行 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 通过教师自我反思、 自我研究设计,使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音 乐文化底蕴拓宽加厚,从而不断地 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为

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心得体会 镇中心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总结 根据教育局及教研室工作计划,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为培养、选拔优秀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xx镇中心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于xx年12月16日在全镇各小学正式全面铺开。 本次大赛分三个比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各小学进行初赛,各小学选出1-2名选手参加该教研区域学校组织复赛;第二阶段在各教研区域进行:并由各教研区域分别选送第一名的选手参加镇中心校组织决赛。第三阶段在镇中心校本部进行决赛后,再由镇中心校选送第一名的选手参加潭东教研区域的撰写教学设计、说课及上课比赛。大赛评比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经过层层选拔,xx镇中心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总决赛于xx年12月

20日在镇中心校本部顺利举行。经过"教学设计、说课与上课"的紧张比赛角逐后,于当天下午结束,并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本次大赛达到了以下的预期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了教师教学技能水平,发现了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技能素质好的学科教师,为培养、选拔优秀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建设我县的教学技能资源库做好人才准备,为全县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大赛受到了镇中心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镇中心校邓校长亲自要求办公室相关成员全程参与或跟踪比赛,并强调有关成员做好全程视频录像。分管教学工作的李副校长、办公室梁主任亲自到比赛现场进行了指导。李副校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这次大赛的意义、目的;提出了小学教师教学技能需要加快提高的重要意义;肯定了这次大赛的作用并对参赛选手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的讲话对本次大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幼儿教师技能大赛方案

篇一:幼儿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青阳镇醴泉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激励教师岗位训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我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经研究,决定举行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参赛对象 全体幼儿教师 三、比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年10月15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四、比赛内容 自弹自唱、舞蹈、简笔画。 五、评委组 弹琴、舞蹈评委:赵方利杨晓梅董婷杨钰璇美术评委:赵淑琴邢强王淑霞 六、比赛方案 (一)竞赛程序 1.竞赛顺序:简笔画——自弹自唱——舞蹈 2.比赛形式:美术绘画集中进行,弹琴与舞蹈抽签决定比赛顺序逐个进行。 (二)各项比赛内容要求及评分标准 1.弹唱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100分) 要求:自弹自唱二首乐曲(钢琴)。自选一首歌曲(题材不限,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完成),60分;抽签确定一首(曲目附后),40分。 评价标准:

2.舞蹈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100分) 要求:参加比赛的选手需自选一个舞蹈,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完成。舞蹈音乐的磁带、光碟、服装等用品自备。 评价标准: ①舞蹈难易程度(10分) ②舞蹈基本功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能准确的理解音乐的蕴涵和风格,并通过丰富 的肢体语言恰当地表现音乐内容,主题鲜明,具有美感。(60分) ③舞蹈表现力注重舞蹈动作的表演和内在情绪的表现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30分) 3.简笔画要求和评价标准(100分) 要求:以命题画的形式进行(家具、日常用品、水果、蔬菜、树木花草、衣着鞋帽、交 通工具、动物、人物动作、面部表情),25分钟完成。 评价标准: ①数量保证每类4个。(40分) ②构图饱满,形象准确。(40分) ③线条流畅。(20分) 七、奖励方案 1.单项奖 每项以平均分排名,按1:2:1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按80、60、4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2.综合能力奖 以三项平均分的总和排名,前6名为综合能力奖,分别奖现金50.00元。 篇二:幼儿教师技能风采比赛活动方案 幼儿教师技能风采比赛活动方案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doc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篇一】 x月5日,我县组织了第二届小学英语教师技能比赛,43位老师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本次比赛包括简笔画,口语表达,歌曲演唱和课堂设计四个方面。本次比赛中我收获了很多,领略了我县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看到了他们的实力和创造才能。下面我就本次比赛的四个环节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简笔画 教师们在比赛中大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英语短文的提示 迅速而正确地作画,许多老师的画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只有个别教师的画不够美观。我想简笔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一蹴而就的,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生动坚持使用简笔画吧。 (二)口语表达 这一环节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围绕话题组织语言,语音语调大都正确自然。句子的重音停顿和节奏快慢把握得比较准确。但有个别老师不能脱稿;有的话语太少,只有三五句话,与要求的3-5分钟的时间有较大差距;有的老师语言组织的不太顺畅;个别老师的语言内容不够丰富像记流水账。印象深刻的有马玲老师的口语表达。她的话题是“shopping”她讲述了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过程详实,语流顺畅,表现了她深厚的语言功底。还有殷兰兰老师,在交流中我们能看出她在现场有一个边思考边表达的一个过程,这体现了口语交际化的一个

特点。我们知道真正的口语交际不可能留出时间让我们去准备,能在这种场合边思考边表达流畅展现了她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歌曲演唱 这一环节表现得参差不齐。有的老师演唱得旋律优美、准确,声音清晰洪亮,节奏把握适度,如殷兰兰老师还配以优美的律动,表现得大方自然。有的老师不够大方,有的老师记不住旋律和歌词,有的直接弃权,准备得不够充分。歌曲是教学中创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喔。 【篇二】 我们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不断的丰厚、教育教学手段才能不断的更新,才能跟上时代进步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才能跟上学生不断的知识需求。在大赛中,部分同事的出色表现让我感到,作为教师的我不仅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身边的同事取经,“三人行必有我是焉!”更何况我的身边有无数优秀的教育同伴呢?现将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第一、说课的内容。 说课,是授课教师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包括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说学生、说教法(本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教育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 如何写好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 根据X教发[20XX]XXX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本着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为宗旨,我镇结合实际扎实组织开展了全镇小学教师课堂技能竞赛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本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分预赛和镇级竞赛两部分进行,预赛共分XXXXXXX片进行,由中心校抽调领导到各片指导开展工作,赛后上报竞赛总结和优胜者推荐表;镇级竞赛由中心学校组织统一在清油河希望小学进行,全镇各校推荐的6名教师参加,各评委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中每个参赛教师都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精心准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真正把本次活动当作一次教学基本功大比武,当作一次展示自我的平台,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基本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赛后,各评委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总结,确定推荐XXXXXXXXXXX三名教师代表我镇小学参加县级竞赛。 我镇本次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学校领导能自

始至终参与活动之中,全体教师也能认真听课,把此次活动作为一次学习培训,力求提高的机遇。 本次活动参赛教师全部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授课,难能可贵的是苏东第五小学有1节英语课也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遵循课程改革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本教育理念进课堂”这一原则,各校参加竞赛活动的老师们能够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课件出示动画导入课文,结合音乐进行范读,结合动画讲故事,结合动画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知识和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旨在通过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本次竞赛活动所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XXXXX小学教师XXXXXX的六年级语文课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学生乐于参与,兴趣很高。XXX小学教师XXX的数学课中,教师注重的是让学生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这样的问句充溢着课堂。课堂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场面比比皆是。学生或集体回答,或抢答,或必答,思路清晰,语言流畅。XXX小学的XXX英语课上的活泼有趣,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课后反思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更能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课后反思可以弥补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 不是哪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十分完美的,没有任何差错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新课改要求我们合作探究,因而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不过在平时的课堂大部分的合作都流于形式,如问题不适宜、规则不当和分组不科学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我们通过反思可以细细体会学生所有提出的问题及他们的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这有利于在今后的备课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实施方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幼儿教育新形势,推动幼儿园的发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根据省幼儿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我园决定于本学期开始逐月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比赛旨在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强化幼儿教师队伍,为我园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二、参赛对象 全园教师。 三、竞赛内容 弹唱、演唱、讲故事、绘画、舞蹈、弹奏、说课、两笔字、手工制作。 四、时间安排 9月弹唱 10月演唱 11月舞蹈 12 月说课 3月讲故事4月弹奏

5月绘画 6月两笔字7月手工制作 五、评选组织 1。评选工作组人员由园委会成员及两位教研组长担任。 2。评分时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综合成绩,分数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 六、奖项设置 1。每项取单项奖一、二、三名。 2。七项综合后,取综合全能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七、竞赛要求 1。弹唱:采取提前3分钟抽签准备,即兴伴奏一首儿童歌曲。 2。演唱:自选歌曲一首,现场背唱,自备音乐伴奏带。 3。讲故事:自选儿童故事一个,原作、创作、改编均可,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 4。绘画:命题画,自备油画棒,4开纸统一发放,限时1小时。 5。舞蹈:自选舞蹈一个,题材、体裁、风格不限。 6。钢琴弹奏:自选乐曲一首,乐曲如因演奏不熟而出现中断5次者无分。 7。说课:采取提前5分钟抽签准备,即兴进行说课活

青年教师评课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青年教师评课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青年教师评课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全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与评价能力,以评课活动的开展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为确保活动规范开展并取得实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加对象 学校40周岁以下(包括40岁)所有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二、比赛时间 11月28日(周一英语);11月29日(周二语文);11月30日(周三数学);12月1日(小学科)。下午2:40开始。 三、实施办法 1.按学科分别进行比赛。从2:40分开始参赛教师观看指定的课堂教学录像课,(40分钟)。做好听课记录。 2.写评课稿的时间为 30分钟。根据录像课的教学情况,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书面评课稿。参赛教师只允许带本学科课标,不准带其它材料,听课记录表及评课稿纸均由学校提供。 3.评课比赛 针对指定的课堂教学,参赛教师逐人评课,每人发言控制在5分钟以内。评委针对选手表现按照评分标准逐人打分。在评课前,参赛教师抽评课发言顺序。 4.评奖 按照得分高低每学科评出参赛人数的30%。

5.时间分配 6.评委 四、纪律要求 1.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与,不得无故缺席,不得随意请 假,录像准时播放,不准迟到、早退。 2.为了公平起见,参赛教师一律不准携带手机及辅导资料入场。 五、评课标准:(见附表) 总之,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经过评课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的评课比赛前,教师们要重温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学习专家评课的方式方法。此次活动是对教师评课的一次检阅,也是对教师技能的一次锤炼。它勾画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框架,也折射出老师们对新理念的落实和对新教法的钻研,同时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经过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新理念评价新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11月15日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活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写教学反思记录的习惯。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从而失去了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教学、教研资源的一大浪费。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写好教学反思记录。 1、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2、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基于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3、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我把学生问我的难题及好题全部记录下来,为我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要迎接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反思记录,可以为写作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比赛项目说明 初中组 语文:教科书研究与使用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素材,按要求解答。 2.比赛时间:100分钟。 3.比赛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目标要求,评价教科书内部相对独立部分的设计意图,运用新课程理论处理教材与教学,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的要求。 数学:解题析题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要求进行现场解题析题。 2.比赛时间:50分钟(含解题及现场析题)。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解题和对题进行拓展设计(30分钟);析题并对题进行拓展设计说明(20分钟)。 英语:口头作文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命题及要求进行现场口头作文。 2.比赛时间:15分钟(含 准备、作文及表述)。 3.比赛要求:围绕主题,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表述流畅;语音语调准确。 物理: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并讲解。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及讲解)。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设计方案、规范操作、准确讲解,实验结果正确。 化学:演示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课题、素材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授。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熟悉演示实验的课题、素材,现场演示及讲授)。 3.比赛要求:根据该演示实验的学习目标,正确地进行演示操作和讲授。 生物:实验技能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器具进行实验设计并现场操作。 2.比赛时间:20分钟(含实验设计及操作)。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科学设计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正确合理。 历史:故事评析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指定的历史图片进行口头评析。 2.比赛时间:10分钟(含熟悉素材及口头评析)。 3.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分析评述提供的历史图片素材并简要提出教学的意见与看法。

教师技能大赛总结

教师技能大赛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师技能大赛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一:教师技能大赛总结】 英语组的教师技能大赛已经结束,本次大赛,给我留下的感受颇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是对我们教师职业的崇高赞美。好长时间以来沉醉在这句赞美中的我,被这次大赛给唤醒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不断的丰厚、教育教学手段才能不断的更新,才能跟上时代进步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才能跟上学生不断的知识需求。在大赛中,部分同事的出色表现让我感到,作为教师的我不仅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身边的同事取经,“三人行必有我是焉!”更何况我的身边有无数优秀的教育同伴呢?现将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第一,说课的内容。说课,是授课教师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包括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说学生、说教法(本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说学法(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说教学过程(课堂的教学流程和板块结构以及板书)。

第二,说课的语言。说课不同于备课,其语言应该分为说课语言和教学语言两块,即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应说课角色和课堂角色不断地互换。大部分的说课内容是使用说课语言,将自己的课堂结构、理论依据等展示给听众,而导语部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过渡语、结束语等就应用教学语言,将听众当作自己的学生,好像在课堂上一样,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恰到好处,亮出自己的精彩。 第三,注意理论依据。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在每个大的板块环节之后,要说出这样设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不能把说课当成课堂再现,只说自己的教学流程。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最好要脱稿。或者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脱稿。我们知道技能大赛是提前抽课题,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设计方案准备稿子,而我们还用了充分的时间准备,可是到台上一站还是感觉很紧张。要想再通畅流利地脱稿去讲更是不可能。但是,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这不算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要能做到,方能展示你的优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历史的工程师,我很庆幸自己成为教师行业的一员。但现在深有体会,当一位老师难,成为一位称职的老师更难,成为一为称职而又优秀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自己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

文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文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实施方案为落实《中共西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北师范大学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和《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弘扬学校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文化,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关于举办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精神,学院决定举办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一、大赛宗旨及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的办学思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比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更新广大青年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大赛参赛对象 1 、承担全日制本科学生教学任务的在编青年教师(1978 年7 月1 日〈含〉以后出生)原则上必须参加大赛(鼓励40 —45 周岁的在编教师参加比赛)。 2、除读博、进修人员外,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参赛者,须向学院请假。 3、已获学校前三届教学技能大赛奖项的青年教师可不参加本次比赛。 三、大赛内容及要求 一)说课及教学文档 1. 对教学工作的理解;

2. 系统而概括地解说对所授课程的理解,结合学情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等进行阐述; 3. 所授课程教学文档,包括完整的教案或讲稿(格式不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志及学生考勤登记表等。 (二)教学演示教学演示方式不限,可以是传统教学或者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是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演示主要内容是: 1. 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渗透专业思想,符合学生特点; (2)注重学术性,注重个人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教学目标服务; (3)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教学组织 (1)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 (2)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所授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板书设计合理,字体图表工整、美观、规范。 3.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注重信息化教学、现代教育教学与方法的运用; (2)教学模式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教学语言与教态 (1)普通话授课,语言清晰、准确、生动; (2)善于运用手势,表情、教态自然大方;

教师技能大赛感想

初出茅庐,需要机会历练 为期大半个月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早已落下帷幕,但我想,真正的教育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赛,对于我们今年新进教师技能的考评,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坚实、广阔的平台,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我们青年教师现代化素质的发展,进一步引导了广大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努力拼搏、勇于创新、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我充分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对我们青年老师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还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存在于我身上的不足,自己距离一位优秀的老师还有很大距离:一是我本身缺乏较好的课堂处理的经验,二来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这一块还不够“精”。比赛已经过去了,但它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最后那个结果,更多的是比赛过程赋予我的种种思考。 一、需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没有太多的教学实践经历,所以很多时候,对于教育教学还处于摸索状态。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知识素养,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个人素养,学习借鉴和积累经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摸索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有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当今的教育教学不是用老师的威严来震慑学生,真正令学生折服的是这位老师的才学,所以,一名教师往讲台上一站,举手投足之间,言语之间就能折射出这位老师的水平。有句话说的好,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我认为还必须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我时常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到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自己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之外,究竟还有多少自己的东西还可以教给学生?究竟有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授之以鱼,并且授之以渔?显然很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很多时候,年轻的我们更需要一些真实的评价,比如此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讲的还可以”

17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大赛试题及答案

2017辽宁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基础知识部分试卷(小学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①信息意识;②信息知识;③信息技能;④信息情感;⑤信息道德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信息与载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同一个信息可以加载到多种不同的载体上②信息可以不依附于载体而独立存在③点燃的烽火是信息的载体④信息不会随着载体的物理形式变化而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印刷技术的应用 C.指南针的使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4.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逻辑意识 B.信息意识 C.学习意识 D.操作意识 5.参考下图,更改计算机屏幕的分辨率,可以改变显示文字的大小。下列分辨率设置选项中,设置后文字的显示最大的是() A.1920×1080 B.1600×900 C.1024×768 D.800×600 6.参考下图,为快速找到当前文件夹下刚刚创建的文件,可以将文件的排列方式设置为()。 A.名称 B.大小 C.项目类型 D.修改时间 7. 信息安全就是要防止非法攻击和病毒的传播,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从具体的意义上来理解,需要保证以下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保密性②完整性③可用性④可控性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