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皇甫军伟1

皇甫军伟1

皇甫军伟1
皇甫军伟1

皇甫军伟:当下家长必须思考的十个教育问题

1.家长身上固有的教育意识在局限着孩子的成长空间,如何打破自身的局限,给孩子一个开放而自然的成长学习空间?

2、家长的焦虑和担心情绪很大程度上干扰着孩子天真自然的学习心理,如何让家长自身的情绪状态归于面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平和,实现家长对孩子内心发展有力的支撑和养护?

3、家长普遍缺乏的教育状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快速的提升,因为不在状态的外在努力往往成为孩子内心发展的障碍?

4、家长如何从文化和哲学的空间蕴蓄自身的教育能量,为孩子生命的未来发展做好足够的储备?

5、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解决让孩子想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对教育的深层认知,给孩子一个终生学习的理由?

6、如何化解和修正当下孩子学习成长的诸多障碍和不足?给孩子的内心带来阳光和力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

7、家长对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深层学习和认知,为孩子生命之根的发展铺垫肥沃的理性土壤?

8、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青春期婚恋观和性教育?如何有效实现对青春期孩子的平和引领?

9、家长如何实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给孩子一颗高贵而美丽的心灵,那是父母留给孩子的终身财富,也是父母这所心灵大学给孩子一生的心灵低语?

10、养心从哪里开始?我们将把孩子的内心引领到何处去?这是父母生命里必须给孩子交待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一)(2010-01-12 09:48:50)

——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看待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文化大讲堂,给大家做关于家庭教育、关于家长智慧的话题来与大家交流。我本来不准备幻灯片的,但是来了很多人,我就准备一个幻灯片,便于大家记。

今天谈的问题可能和以往我们了解的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自身的教育智慧的话题差距很大,我不知道刚才是怎么介绍我的,介绍我是专家也好,学者也好,都是虚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是学生,包括来这里还是“留学”,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讲的全都是来自一些数据,就是曾经和将近5000个孩子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曾经和将近10000个家长进行过对话,这个对话就是比较深层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我今天讲的内容全是来自于这个数字背后,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自己对家长这个概念的反思,也就是说我今天讲的全部是书上没有

的东西,因为我还没有到出书的年龄,尽管已经出了一本书。更多的东西来自于实践和自己对教育信念的碰撞。

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我先理清几个基本的概念,我觉得是我们深圳的家长特别应该清晰的几个概念: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什么的?我相信深圳90%的家长都在努力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这个方向性的错误不能再继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续下去,如果我们一家几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脑子里面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也等于说这样的孩子的家里面没有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心没有人“养”。现在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营养不足。小学四年级以上开始表现出一种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内心缺乏关注、缺乏营养,而“养”孩子心的人恰恰是我们的家长,环境恰恰是在家庭,这是第一个要弄清楚的概念。

我原来讲过一个比喻:学校的老师是园丁,我们家长就是农民。农民最在乎的是什么?最在乎的是土质和土下的庄家的根,这是农民最在乎的。农民最在乎这片土地的土壤质量如何,另外是土地下面的根,也就是地表以上长出来的部分是归学校老师修剪、移接。但是现在我们的家长都爬到孩子的“树干”上、“树头”上、“树冠”上去修剪,而忘记了根的存在,更忽视了孩子的“根”所依附的这片土壤。这片土壤是什么?就是我们父母身上的教育素养,包括你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意识,包括你们的家庭变化。

我觉得深圳的教育根本问题是孩子内心背后的这一片土质如何。我来深圳很多次,在北京,很多专家聚在一起谈到深圳,最担心不是学校教育,是孩子家庭环境的这片土壤如何,土质如何,如何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更适合还生命之根发展、壮大。一个孩子的内心强大了,他的头脑的才智才能表现其价值。这是第一个我们应该明确的,家庭教育是干什么的?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二八定率,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多,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给他内在置放的心的质量如何,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因为深圳的教育环境,招呼大家学知识、培养技能的空间太多了,小学生报很多班,这不是孩子报的,是家长的教育意识盲目,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手机报,就是我们深圳的一个家长,在家里面考试4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目的是为孩子选家教,年薪12万,而且配一台车,这是深圳的家长意识。这叫家庭教育吗?跟教育不搭界,离教育很远,甚至是背离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方向希望我们的家长清楚。

第二,深圳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点,相对于别的地域来讲,深圳家长的家庭教育普遍

表现得浮躁。这是孩子成长的大忌,你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把他的内心弄浮躁就够了。所有孩子对学习产生的障碍,起因全是源于内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诱惑也好,不管是老师对他的表扬批评也好,都会导致他内心的浮躁。但是这个浮躁的最大干扰源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中,谁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浮躁?我讲这句话有点得罪今天带着满腔热情来理解教育的母亲们,我们深圳市的母亲们的情绪可能是让孩子内心不能平静的最大的干扰源。我刚才坐在这里,看到大伙的表情就知道,这样的表情也表明了你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

这种浮躁的状态是我们深圳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大障碍,第一个是方向性问题要清楚,第二个是要回到第一大障碍,我们内心的浮躁能不能解决。

第三,教育的功利意识强于其他地方。现在坐在这里的家长们心里面有一个问号:今天我来听了有什么用?会给我带来什么东西?我怎么办?我们的教育还局限于“我怎么做”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学一个东西,马上要问“学到了什么”,这个意识要强于其他城市。我要是没来过深圳,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我只来深圳这一个城市,也没有发言权,因为我走过全国很多城市,是有这样的对比。

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一个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绝对不是1小时20分能讲完的,我能讲一年,我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来教育家长,来设置一些内容,这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所以敢说我能讲一年。1小时20分讲家庭教育,我可能把最核心的点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下交流,不一定完全正确,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利用互动的时间来进行碰撞。第二个也是说不完的内容——智慧,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也尽可能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语言来让大家进入这样的空间。另外,这个副标题,我希望深圳的家长能够记住,家庭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站不到这个高度谈的家庭教育全是术和法的层面。

我们做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术,就是技巧、方法。“老师你讲那么多废话干嘛?告诉我们怎么教育孩子,让他听完不就完了吗?”很多家长的内心在这个层面上,这就是找方法、技巧,教给孩子如何穿袜子、如何剥鸡蛋、如何写作业。在这个层面上,教育营养不多。第二个层面是法的层面,也就是做家长的原则。第三个层面是道的层面,道的层面就是要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以达到某种状态来寻求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大家的素质都很高,基点也很多,如果看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家庭的教育,能够站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教育是有出路的。

刚才我讲了前三点,第一个是方向性错误,这个方向性错误要把所有人对孩子大脑这儿

的努力转移到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能力上。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家长应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具备不具备养孩子心的能力?后面我会详细解读,拿什么养孩子的心。

第四,目前家长教育孩子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也就是说不是内容层面的东西,而缺乏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也就是同样一句话放到你嘴里面说,说出来让孩子听了,孩子心里面会不舒服,要换一个状态好的人,或者换一个老师讲,孩子听起来会遵照我们的要求,遵照我们的引导去走。家长缺状态,这个状态具体怎么解释,就像我们经常听过赏识教育的人,这样的家长经常眼睛里面含着眼泪给孩子竖大拇指,有的一脸的哭相在那儿说: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这句话如果周弘老师讲可以,他的表情、状态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的表情是那样的状态,你说的再好听的表扬人的话,孩子听起来心里都是凉的,这是我们家长缺的教育状态,后面我会详细解读。

后面两个是普遍性的,全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状态,不在状态。

最后一点,家庭教育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关于文化这两个字,我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到最后我们再来看。

下面讲一讲,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基础性的内容是干什么的?有两个点:一个是妈妈负责的;一个是爸爸负责的。情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今后孩子回到家了,别再问:作业做得怎么样?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你们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是情感,要用天然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母子情结,让孩子见到你的时候能够松驰下来,能够放松下来,能够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基本内容。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份能量,这种能量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把孩子的自信心给养出来,把孩子的理想、目标、意识给孵化出来,这种情感就像是一个鸟巢一样,能孵化孩子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第二个基本内容是精神导向,这个精神导向是由父亲来完成的。怎么理解?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背影》,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的那种状态解读给孩子的是一种精神导向。今天我们深圳的父亲来的还是不少的,我内心里面非常感动,我经常看一千多人的报告会只有三四个父亲,坐不了五分钟,不好意思又走了,今天来的不少。我特别提到这两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亲在慢慢的淡出家庭教育。这在我们深圳,我想也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基本内容是干什么的。

二、主要的教育形式。教育形式是什么样的?无形无意,不像学校有教科书,有正常的

上课时间,有课程表,家庭里没有这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在无形无意的状态下传递给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们在家刻意的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再过三天去问他,很少有孩子能记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饭,你们父母两个人在另外一个房间,似乎能够让他听到的声音去谈论一个事情,你们可以隔一个礼拜去问孩子,那天你们谈了什么,他会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很多家长很累,累在什么地方呢?工作一天了,回家还要找一本书给孩子读一读,名人名言之类的,甚至坐在那里很严肃的给孩子谈一个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这个无形无意,是我们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状态,这是对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三、任何一个家庭的机遇都存在一种发展的状态,因为孩子在长大,时间在流逝,我们也在慢慢的变老,这个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文化。大家对这个概念很陌生,家庭文化是什么东西?就像家里的灯一样,没有谁天天抬头看,但是回到家会自觉的打开,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就是它亮的时候我们很少抬头看,除了坏了的时候我们才去看,家庭文化就是这么一种概念。

四、基本的构成是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也就是说家庭文化里面有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父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和母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

五、表现的形态。这样的表现形态就像老师上课的基本形式一样,上课铃一响,学生都要进教室,学生坐好,老师站到讲台上。家庭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要看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好,你给孩子讲得话再正确、再好听,孩子听起来心里面都别扭。目前母亲们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没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首先表现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这种表达够不够充分。这种表达本身就在散发着很清晰的信息给孩子。这是基本认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下面进入我要讲的智慧层面的东西。

很简单的几个字,这几个字像几扇门一样,每个字背后都是很大的空间,今天来听这场报告,不要学会“你该怎么做”,首先我要问你们:你们脑子里面是否清楚,你们不该做的是什么?如果你天天做不该做的事情,再教给你两招应该做的,也没意义。

“知止”——止、减、俭。停止的“止”,这个字有大学问,关于这个字有一本书,叫《止学》,你们有时间见到这本书可以买来看看,不是我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这个人在三字经里面提到过,他是文中子。我相信各位家长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你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原来是这样”。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不是说不知道该怎

么做,而是做了很多你不该做的事情,停不下来。今天听到这个字——止,我们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习惯的时候,你能不能收住自己不去干预。但这只是一个点,我首先让大伙儿反思更大的面是你不该做的事情有哪些。这个清晰出来,如果清晰不出来,不要去谈我该怎么做,我该做什么,如果这个不清楚,该做什么都是无效的。其实当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清晰之后、止住之后,该做的事情很少。

我原来有一句话: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整个教育的过程,我总结了一句话: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三分的点悟”学问在什么地方?在这个“点”上,你能不能够抓住这个点去动,如果不在点上动,这个动就是不该的,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是徒劳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教育的过程三分的点悟,我们碰触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话要尽可能的简单,尽可能的少说,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心有所动,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语言而开窍,开窍就叫悟,这是教育的过程中的第一点。为什么要“止”,教育需要我们做的不多,“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我刚才提到我们深圳的家长的浮躁和功利的现实状态,你们非常缺乏的是等待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句话:教育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你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你谈不上教育。所以要知道“止”,当然这个字《大学》的七证里面提到过,“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这是求学的七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知,我们要了解,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现在的基本状态,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第二个要做到的事情就是止,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得很费劲,很痛苦,很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不去做事情,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为在错误的状态下,他不知道止住自己,把这种努力变成了对孩子的干扰。

“减”,现在全国的家长应该用减法做教育,我们脑子里面的东西应该尽可能的去掉很多现实的让我们浮躁的东西。包括我们听到所有的教育,什么赏识教育、惩戒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我们听到的所有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要希望我们得到某一个专家的指点。这个专家其实对教育者来讲是有局限性的,教育需要的是“大家”,是大师级的人,因为是面对生命的问题,每一个专家都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另外,所有的这些概念都会在一个点上聚集。这一个点,我们怎么在内心里面清晰出来,就要用减法面对现在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而不去管。因为一流的孩子、将来成才的孩子,绝对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不敢放,因为我们心里没底,没办法,知道管不对,回到家还要继续去管。

所以要我们从脑子里面,从我们的意识里面放掉很多干扰我们的因素。最值钱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是由心而发的,就是孩子瞬间给你一个表情,是你当时内心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你情绪层面的,情绪是心的表层。也就是用减法,让教育回到最原始、最有力的那个点上。

“俭”,这个字反映了整个教育的过程和人成长的过程,是在非常朴素的状态下。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太多了,真正的教育是及其朴素的。朴素得就像我们天天喝的水,家里面吃的米饭一样。我们过去有很多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太太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这份教育的朴素。尤其我们深圳发展这么快,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速度,而改变了我们对教育朴素的坚守,要守住教育成长过程的这份朴素。

第一个字讲完了,我们回去思考,哪些事情不该做。第二个字是“定”,我们家长普遍缺乏内在的定力,在这儿听专家说得挺好的,挺对的,出门之后看到各种辅导班的广告,另外有一群人围着看的话,大伙都报了,我不报不行。我并不是说课外辅导班不好,而是以这种现象来理解我们内在的教育的定力。我们在社会上发展需要定力,教育孩子更需要内在的这一份淡定、这一份稳定,我们不稳定的话,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的波动都会带给孩子内心情绪的波动。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控,孩子习惯不好,孩子坐不住?别忘了旁边有一个强大的震源,这份震源就是我们做教育不能够稳定的内心。当然这个内在定力的提升绝不是买一本书看看、听一场报告,它是一个不断的积累。我用了两个字,很多家长能够接受,这种内在的定力不是学来的,是“修炼”来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给你提问题,表现出一种困难,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表现出内在的淡定,内在的稳定。

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至少我讲这句话,我能做得到。所有的孩子面对我的时候,我对他们的那一份接纳,甚至仰视。仰视是个什么概念,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听课,我让所有的学生站到椅子上听,我坐在这里,所有的学生俯视着老师给他们讲课,我问他们站着听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说:“太舒服了,早就想这样看老师”。然后我对学生说:“我希望这一生都要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你们的成长”。上完课所有的学生给我写的感想让我十分感动。可能这就是教育,但是这需要内心有非常强大的定力。为什么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立足的空间、我们站的地方不对。

在我的教育信念里面有一句话: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它是一个直面生命的发展和一个人心智发展的问题,而绝不是考上大学,将来干什么,能挣多少钱。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清楚,等孩子过了30岁,他会找我们来“算帐”。家长做教育要能够立足于这样一个点,立足于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我在讲家庭教育的时候,我加了几个字,“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这句话是一个标准,也是一

个高度,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经常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五分钟时间回忆起来,你十几年来,父母最让你感动得事情”。很多孩子想了五分钟还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我问父母们:“你的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我们的家长脑子里马上想到“我病的时候”,我问的是你不病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过。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说“我病的时候孩子给我端过一杯水”,或者“孩子给我煮过方便面”。现在我问当你不病的时候、非常平淡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能不能带给你一丝感动,如果没有一丝感动,你基本上失去了你作为家长的教育状态。也就是说,你的心接收不了孩子情绪发过来的信号,接收不了他的信号,甚至接收的是乱码的话,你就没有表达的依据,你说什么都不恰当,你说什么都让人别扭,这是我们立足的空间。本来我提出来的这个教育理念,是我自己、也是几千个孩子用他们的生命感动了我、唤醒了我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可能在七八年前我对教育的认识完全依仗于学识、知识,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没用的,那需要另一份的东西,这份东西就是发自你内心的,源自你生命本身的内容,说这句话,也是几千个孩子给我撞击出来的。我要求老师的话,这个标准太高了,我要求我们的家长不为过。因为这两句话里面,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把教育的本质全部展现出来了。我希望立足于生命和孩子的心智,甚至孩子灵魂的发展角度。

反过来你们和孩子之间有没有互动。我经常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做一个实验,相距一米的距离相互对视,能坚持5分钟算及格,有的看不了两分钟,要么家长眼神转了,要么是孩子笑着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两个人相对时,一个人痛哭流涕,一个人嬉皮笑脸。现在我做了大概1000多例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很少能坚持5分钟,两个人都能很温和的看着对方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传递没了,你们学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徒劳的,因为彼此间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因为这份信息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非语言的,当非语言无效的时候,努力追求语言表达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太累了。这是立足的空间,刚才我讲的那句理念“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起孩子的灵魂”。

第三个字“相”。这个“相”,是相互、相对的意思。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们自身的素养上。今后再谈家庭教育,我们不要去看孩子,不要想着怎样管孩子,你先看看自己具备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素养去管孩子。我提到哲学素养的积蓄和沉淀——“相对”,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点,万事万物相对以生,相对以成,相对以利,相对以化。我们谈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先看到孩子对立的另外一面,父母的状态、父母的教育素养,父

母的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沉淀。为什么讲到哲学素养呢?哲学素养高的人看问题很容易看开,他的情绪很容易自控,我们情绪为什么不容易自控,一提起来孩子很烦,你看不开这个问题,或者说你看问题的角度很单一,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内在的要求。

第一个字是“止”,止住自己不容易,止住自己之后,就变得清晰和简单,我们内在的定力可能会有所提升,在目前发展这么快的社会形态下,人内心有定力是不容易的,比定住自己更难的,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尤其是教育。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6月份的时候,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两期谈话节目,我们在争论一些观点,几乎两次辩论的结果是只剩我一个人。一拨两个人,到最后那三个人到一块儿,只剩我一个人。到最后主持人问我:“你真不容易”。我说了一句话:“中国教育的底线得有人去守”。我绝对不会因为热闹,因为抢这个镜头,而改变自己做教育的姿态,“守”很难。

今天我们直接切中的是“根”的东西,就是决定表面的东西,所以我用了三个根,第一个是守住家庭文化之根,这里面有两个字——理、礼。这里面要守住什么,谁来守?父亲守“理”,母亲守“礼”。理多了,变成了道理,这个理代表原则、标准、方向。我们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你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这由父亲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礼”,这个礼是人和人之间最恰当的心理距离,也代表了一种心灵的秩序,这个字是由母亲来守住的。如果母亲着急的时候,什么话都可以跟孩子交流,这样的孩子到学校,老师从内心里来讲也很难接纳。母亲们要守住这个字,你至少在家里面对孩子要做到尊重二字。这个尊重不是放纵,是非常有分寸的和孩子内心的距离。礼厚了变成德。这个“德”是什么意思呢?左边是双立人,右边是十、四、一,下面是一个心,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代表多少又代表距离,你孩子有没有数,你孩子心里是不是一个有数的人,取决于母亲对这个字的坚守程度。如果一个母亲在家里面都谈不上对家人的尊重,以及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难被老师接纳,被周围的同学接纳。其实我们母亲的状态,也决定了孩子对外在的学习环境。

守礼的母亲,她身边走出来的孩子能够非常容易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讲这句话也是基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实,我们一个班至少有40个孩子,再少的也有30个孩子,但你们要知道,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眼光里面最多只能容纳15张面孔。一般老师能照顾到10个孩子就不错了,一般照顾三五个是习惯性的,那这个眼光老到谁家孩子脸上,不是你跟老师交流一下,请他吃点饭,或者送点东西能够达到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我在讲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在和谁交流,谁的表情能表现出对我的尊重,我会不断的跟他对话。包括一个老师

跟我讲,谁一点头,我就看他,当然你们都不要点头。这说明是老师的内心,因为讲课也是一种互动。所以说谁决定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我刚才讲了二八定率,家长20%的动作决定了孩子在学校80%的表现,决定性因素在我们手里面,不要去找学校,找学校就找错地方了,当然学校有它固定的内容,在这里我不多讲。

第二个守住(守住生命发展之根),这句话是对我们父母的眼光提出来的要求。我们眼光能不能跨越孩子成长的现实,在孩子将来的年龄段里面去等待孩子,因为教育必须要占到孩子心灵和生命的前方去等待,而不是被动的等孩子出了问题再解决,或者陪孩子一块。在座的家长肯定都陪孩子写作业了,你的位置就站错了,你要站到他前面去。如果孩子6岁,你要站到他12岁的时候,孩子12岁,你要站到24岁的年龄,一个最基础的年龄就是翻一倍。有的家长连一年都跨越不了,有的家长听课就是想让孩子成绩提高多少名,提高一万名都没有意义,因为孩子的根没人养,等他的根和干发展不相匹配的时候,一阵风就把这颗苗给吹倒了,甚至有的孩子的“根”已经“腐烂”了,家长还在那里提高成绩。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发展概念,我们的眼光要有能力跨越现实的浮躁障碍。我相信深圳再过30年,我们的文化形态和今天会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的孩子到那时候是他最好的年龄段,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形态作依据要求我们的孩子。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出国、学英语特别玩命,英国的弱智都能说英语,英国的傻子都说英语,美国的智障都说英语,我们花那么多力气,从小让他那么拼命的学英语干什么?这不是教育,我们的家长要有发展的眼光。

最后一个守住(守住养、育之根),家庭教育重在“养”和“育”这两个字,现在学校里面80%的是教,家庭80%应该是养和育,这种育的形式就是通过养的状态达到。怎么养孩子的心,怎么养孩子,我相信在座的都比较陌生。怎么教孩子,大伙不用打稿,不用准备,站起来就能讲不少。因为家庭教育难讲,每个人都可以对它讲几句,而且都坚信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里面最难解决,但是也最具决定性的一块内容,上到教育部的领导,下到普通的老师都意识到了,家长也意识到了,但是都在无奈,在方法层面折腾。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地方,孩子的心强大了,就不愁他智力的发挥。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为什么学习不行?因为心里面缺乏热情,没有动力,一看书包就烦,最喜欢过礼拜天,礼拜一就很烦,内心缺乏热情。为什么缺乏这份热情?就是“养”他的这个人,看待教育的时候,看待孩子成长的时候,这个情绪变得非常的现实、功利,甚至冷漠。这个“冷”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先变凉了,孩子的心不仅仅是冷,甚至有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面对学习、求职变得麻木,甚至拒绝教育。

如何提升孩子内心的这份热情,这份温度?这要从环境解决。这个环境谁决定?第一个是母亲,母亲的情绪是养孩子的心的,母亲的情绪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绪里面放着,你的情绪有多高,尤其是你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眼神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很多家长眼睛里面的温度是0度以下的,看到人脸上就让人的脸上结冰,我经常被冻着,家长往我面前一坐,我一看那眼神,就兴奋不起来了,就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错事。看你一眼就让你觉得我做错什么了,这种眼神也是长期修炼的结果,通过孩子的成长把自己修炼成这样。有的家长跟我讲:“我的孩子在外面很好,一回到家就变成混蛋”。我说:“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表情,他才能变得混蛋”?她说:“只要一见到外人,他文质彬彬,回到家什么都不是”。我们要找到那面镜子。

第四个字“静”,这个字可能更难了,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前面几个字是过程,知止也好、提升定力也好、守住也好,这是我们对过程的要求,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到这个字里面。

“静治为学万病”,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也是我发现这个字的力量很多年之后,我看到明代的一个大学者吕坤在《呻吟语》里面提到的,“静治为学百病”,我给他提升了,我给它加上一百的平方——“万病”,因为现在关于教育的问题比过去多了,过去如果有百种,现在有上万种,所以我提出“静治为学万病”,我指的“静”不是外在的,是你内心的状态。我在全国各地接触那么多孩子,不管被父母怎么拉过来的孩子,还是劝过来的孩子,还是骗过来的孩子,面对我不到五分钟,他的小脸是平静的,谈什么话都讲。前一段时间在北京有一个护士,护士是很文明的,说话很轻柔的,她孩子跟我谈了一个小时走了之后,她的脏话都出来了:“真神了,比警察都厉害,全撂了”。说她孩子全撂了,全交代了,就是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道理不用讲,他明白。包括我们成人说不讲理的话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达到这个字,我觉得全社会,从家庭开始,落实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上,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心如果能静下来,你已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90%。孩子课堂上比的不是谁的脑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谁的书包好看,比的是谁的内心更静,内心越静的人对一个信息的感知越清晰。各位听课的家长内心越静,可能我语言落到你心里面留下的痕迹越清晰。家长的心态就像这个桌子,孩子的心就像这瓶水,如果桌子天天晃,我们说这个水不自控、习惯不好,这是不对的。要想让瓶子静下来,先把桌子面固定好。孩子如果一旦静下来,尤其是在课堂上静下来,你不用给他报什么班,不用给他请家教,老师课堂上非常微弱的一个声音,在孩子心里面会形成很清晰的学习内容。

我原来讲过一句比较狠的话:孩子从家门口走出来第一步已经决定了他在学校的成绩排名。也就是他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课堂,这决定了他的听课效果。怎么样衡量孩子的

听课状态?就看孩子内心的平静程度。包括你们在这儿听,我看你们的表情,有的人是非常的静,有的人还是有一些躁的。当然我来深圳这么多趟,和很多家长连续交流了一年多,我发现深圳的家长们,真正要让你们静下来,确实对引领者来讲需要强大的功力,比其他地方要难,但是我们这些家长的变化还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也就是说,孩子是能静下来的,为什么能静下来,这份对孩子的爱的力量,我觉得能够克服一切我们嘴上说的现实的问题。因为我接触了四五千母亲领着孩子,坐着飞机、坐着火车到北京找我,每次让我心酸的就是这些母亲牵着孩子的手离开我,他们的背影远离我的视线的时候,我能理解这些母亲对孩子内心的努力和挣扎。

我本来不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最早研究学习方法,我讲学习方法也能讲一天。后来研究学习能力,你们到网上查我的名字,全国第一家学习能力实验校就是我办的,我最早立起这个课题组。学习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然后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为什么和那么多孩子进行对话,我要找到阻碍成长、阻碍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好使,解决不了问题。最后研究道德教育,心太乱,我得找个紧箍咒把他的心收住,那就研究道德教育,最后发现决定孩子道德素养的人不是老师,我就追到家里面了。回到家一看,这个空间太大了,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学科第一个不是教育的问题,首先涉及到是社会学,其次才是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哲学,包括文化,甚至美学。

这一个字,我们理解它,我今天讲的这几个字都是门,我们从这个门进入一个空间,这个字是最厉害的,为什么厉害,我们看它由两个字组成。左边的青加上三点水,这就是道家思想最崇尚的“清”;这二个“争”,加上两点水,变成佛家的净。这两家文化融合到这一个字里面,刚才我讲的《大学》里面的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字是居中的,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字,所以我们守住这个字不变,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它一会儿,等它一小时,等它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如果孩子犯错误了,你当时去谈,两个人往两边谈,在相互拒绝中结束谈话。所以静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最好的空间。我们静下来是给自己留出来空间,也给孩子留出空间。孩子做错事我们要静下来,包括丈夫做错事妻子先静下来,妻子做错事丈夫先静下来,先不要计较,放不了三天,这个事变得很简单,甚至不提了,这就是空间的力量。我说教育需要做的真不多,如果你能静下来,用时间和空间,把不该做的都过滤掉。为什么也讲夫妻之间的状态,你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你们家庭的氛围,也直接决定了你们之间的情绪。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静治为学万

病”,所有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到这个点上来找。

第二句话“你们的家要能够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这种静是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教育的极致,如果孩子见到你,一切委屈都释怀了,一切疲惫都没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过年一样,多少人扛着包,挤火车回老家,一进门看到母亲,一切疲惫没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面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种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我们。我听说08年春节,广东这边很多内地过来打工的人骑着摩托车回去了,回去都不像个人了,要回家,在外面不管多漂泊,见到母亲,心应该能静下来。我希望在深圳,这个根上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如果回到家,孩子还在躁,你们家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讲一句很难听的话“你们家的孩子有家没父母”,我经常讲“有家的孤儿”,这个孤儿是心灵的流浪者,家如果让孩子待不下去,那就没有地方可以接纳他、适合他。

第三句话,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因为我们今天的讲堂尽管来的人数很多,但是相对整个深圳市800万人口来讲还是少数,我希望听到这句话的人能够好好的理解。昨天下午五点半我在中央电视台做实话实说栏目,昨天是最后一期,我和马未都一起做完这期节目,这个栏目就没了。昨天我在这个节目中讲:我希望全社会的人能够用尊重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眼前的学校教育,还教育一片宁静。我和这里的老师接触最多,老师最怕家长投诉,教育需要宽容。因为我们让校园宁静了,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

前面提到了文化内涵的缺失,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可怕的,这不光是深圳的现象,北京也一样。北京的家长文化内涵不多,但是特自信,自信的是知识特丰富,学历很高。去年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个人都是副教授,还在北京市最重点的小学。他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你说这两个人没知识吗?应该有足够的知识。他们两个人想找我谈一下怎么教育孩子,我一直很矛盾,这么有知识的人,给本科生上课,甚至他们过两年还要带研究生的人,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教育成这样,我很痛苦。我的一个学生想见我,约了很多次,我内心里一直没有这种状态去面对他,怎么解释。

所以“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为,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为什么提出家庭文化?父母两个人的存在是本身是“文”,“文”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站着的人,他上面一个纹身。后来演变这个字的意思是具有特定称谓的人都可以叫做“文”。我们在家里唯一的特定称谓是父亲、母亲,在外面你可能有社会称谓,但是到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我们存在的这种状态,能够内化、转化、感化为孩子的精神内量,感化是指母亲的,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

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我相信在座的家长也都很优秀,但是你们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你们的优秀品质,包括你们人生积累的财富,很难传递给孩子。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别人能继承。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一点一点传下来的,它具有这种功能,或者具有这种形态,所以我们的家庭需要这些内容的介入。广义上的我不讲了,文化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时尚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是文化。当然我讲的这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打磨过,而且依然表现其生命力的内容。

我先讲两种狭隘的文化概念,就是母性文化的内涵和父性文化的内涵。在坐的除了我的学生,有没有家长知道母亲的“母”是什么意思?这话问得很别扭,做了很多年的母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做母亲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做母亲呢?我们现在给孩子解释这个字,我经常讲,这是让全世界的汉字专家都感动得流眼泪的一个字,中国的母亲们慢慢的忘却了它的内涵,但是还努力的去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

这个字的内涵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字,我觉得这三个字是我研究家庭教育,最让我感觉到内心满意的。

第一个字是“虚”,深圳的家长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是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指,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目前对你们最大的障碍是:老师讲得很好,现实是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虚下来,虚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就是孩子的心没人管,太实了。很多母亲的情绪很拒绝孩子,你的话说得好,你的情绪很拒绝人。

我为什么能够听出来你们的情绪呢?你们一说话,我为什么能判断你们的情绪呢?我原来讲了一组数字,你们可以记一下,一个人说的话的教育力量,它的内容只占10%,35%的是他的语气,55%的是他的表情。我建议听到这组数字的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你用MP3把你说的话录下来,孩子走了之后你再听你自己说的话。有不少家长录完之后回来找我说:“自己都想抽自己”。你们去听一下,这语气让人很不舒服,这种语气代表的是你的

情绪。你的情绪为什么这样拒绝人呢?因为语气能说好很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组数据,说一句话能用20种表达方式,但是只有5种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也就是说好话有25%的空间,75%是比较刺激人的。

我随便找一句话,你们现在能说出来带给孩子内心一种力量,带给孩子内心一种信心的、一种希望的东西,你们很难表达好。一句话“作业做好了吗”?这是全中国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让孩子感觉很舒服,让他的内心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最恰当的语气。如果你说的话,孩子稍微眉头一皱,或者稍微一眨眼,说明你的语气碰着他了,情绪能架控好,能用语气流露出来很不容易。有的家长说:批评孩子,我们都要冷静,都要有耐心(做不耐烦状)。本来都没耐心了,嘴上还说要冷静,要有耐心,语气已经绝对失去耐心了。这是“虚”这个字里面包含的内容,另外我刚才讲的三个数字,55%的表情,我判断家长的教育状态,只看眉宇之间的状态,对你们来说是模糊的,对孩子的心来讲,那是最清晰的语言。你们回家可以让孩子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反观一下自己。因为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两个字叫“内视”,我们要向内看我们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很适合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就是说错话,孩子都爱听。我说这话不夸张,我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不管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愿意坐在我身边,我指挥错了他们都听。为什么?就是你的气场让人很舒服,很踏实,很有安全感。一个是他错了,我不责怪,甚至不批评,好了我也不急于表扬,不会让孩子觉得紧张,做什么他都能放得开。这个怎么做到的?用平缓的语气。有时候做活动,孩子找我说:“老师,出大事了”。我说:“怎么了”?他们说:“谁把腿磕破了”。我很平静的说:“没关系,拿水洗洗就好了”。孩子欢天喜地的跑了,如果我把脸一沉,跟着他跑了,这孩子就紧张了。我很平静的说了,他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是这种语气很具有教育的力量。

你们回家也可以试一下,比如说孩子不写作业,你用一种极轻松的语气、极舒缓的语气,当然别憋着,憋着的语气,孩子也能听出来。因为孩子的内心都很敏感,我们没感觉,有的家长说:“我弄不懂我孩子,但他对我门儿清”。“门儿清”就是北京话,特别清楚的意思。“他一动我就能让我气起来,一惹我我就能火”。为什么?孩子的内心接收我们的信号是很清晰的,越小的孩子越清晰,刚满月的孩子心冷的人走近他就哭,你要是心很温暖的人走近他,他跟你闹,这个现象还没法解释,但是我有这种感觉,感觉很清晰。这是母性文化内涵的第一个字“虚”,我们一定别太实了,把现实先放一边。教育必须跨越现实,虚下来去养育孩子。

第二个字是要会示“弱”。深圳的母亲都很伟大,能力都很强,但是在孩子面前要会示“弱”,

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自己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我说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难自信,太厉害了。指着我说:“老师,你给他讲讲怎么自信起来”。有这种妈妈,累死我也培养不出来,因为她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的,像嫩芽一样,你们一阵狂风暴雨就把他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我指的狂风暴雨是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我指的是内心。我想这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

第三个字是“柔”,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因为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可怕,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

然后是父性文化,刚才我提出了两个词,就是要求母亲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情绪把控在和平状态,你基本上解读了母性的内涵,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这一个家族都能“养”起来。另外,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母亲用平和的情绪,父亲用风度,来解读自身的文化内涵。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第一个就是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当然我这几年做家庭教育也碰到很多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

另外谈到家庭文化的内涵,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光这一点我要讲很多。

下面的简单讲一讲,家庭教育要突破这样的障碍“通情达理”,突破情绪的障碍之后才能达理,才能到达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生活在现实带给我们的情绪、浮躁的空间里看教育,永远看不清,就像雾里看花一样。因为时间关系,前面的这些不谈了,教育的智慧这三个字很简单——时、白、曲。最智慧的教育不是人做出来的,是时间做出来的。《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代表的是时机,时习之,不是经常复习,而是时机。时机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事的点,什么点做什么事,早上起来背英语,晚上写数学,不能早

上起来写数学,晚上背英语,这是有时机的概念,这是智慧,不智慧的人不论时机,也把握不住时机,另外时机有跨度的问题,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说我要解决孩子写作业慢,我不要今天就解决,我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养,可能你拿出来三个月,其实用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出来了。第二个字:白,教育的智慧接近国画的留白,国画大家都看过,着墨不多,但是留白的部分空间很大,让人想象的空间很大。我们碰到孩子的教育,并不能产生教育的结果,而其他没碰触到的空间,才能发出孩子将来的成就,教育的这部分类似于国画的留白。大师的画着墨不多,尤其是齐白石的画,有人对齐白石画虾做出评价:齐白石画虾不画水,顶多有点水草,但是看他的画能闻到水的清香。教育类似于这个。第三个字:曲。教育的过程求的不是直,求的是弯曲。谁在教育中把这个弯捏得漂亮,教育的效果越好。现在我们深圳的快节奏、快餐文化,教育也是直来直去,马上解决,有效果,有结果。错了,永远没有结果,越做越糟糕。我们说话说三分,本来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讲三分孩子明白的时候他接过来了,这样的效果最大。为什么效果最大?有张力,这个弓拉开了,直的弓是没有力量的。你说:“你错了”。他说:“我知道我错了,我下次再犯”。

最后总结:教育是良心的工作,不是技术活,不是知识层面的工作。是良心的工作,是由心而发的。因为我讲课很少看着幻灯片讲,你们坐着我看着你们表情,心里面有什么直接发过去,这是最直接,最好的。

“教育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这也是几千个孩子的生命从我内心走过之后留给我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教育信念。教育是我本人的一个信仰,我在我的书里面写道:自从我归依了教育,心便不再流浪。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美、朴素和纯净的爱”。教育的过程很享受,我身心很疲惫,看着年龄不小了,实际上我年龄不大,累得头发都掉了,头发白了一半。这个过程很疲惫,但是内心很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美,这个美是孩子很天真的笑回报给你的时候,那种美胜过人间的任何花朵,但是你要有心去欣赏,有能力去欣赏。第二个是朴素,教育并不那么花哨,很简单,只要按照我刚才讲的,文化要求我们的状态,这种力量已经散开了,就像花一样,我们离很远都能闻到它的香,但是它生活的空间是极朴素的。另外是纯净的爱,这份爱是无条件的,不功利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师就是在座的家长,而不是站在台上的老师们。

家长要理解教育的根,理解教育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灵发展史,你们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何,就把孩子的心灵发展确定在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上,也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

最后一句话:“当人们的内心从现实的浮躁中解脱时,教育变得如此美丽”。我们能欣赏

到美,我希望今天来听课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美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都非常期待这份美的呈现,这份美的赐予,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家庭的未来,乃至对整个国家未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家长们把这些东西沉到内心,给孩子一个如花般的美丽人生。

主持人:很抱歉,专家在我的不断催促之下慌里慌张的结束了。我看了皇甫老师的东西,三个小时都讲不完,所以我只能把时间无情的卡在这里,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和老师交流,接下来有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有问题的请抓紧时间举手。

提问:老师您好!非常感谢,听了您的课受益匪浅,使我非常感动。您刚才提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我就想,看到孩子犯一些错,或者是重复性的非常严重的错误,怎么样体现无条件的接纳,或者是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皇甫军伟:孩子在用他的错误测量我们的胸怀。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接纳,首先是孩子在低谷的时候,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接纳能力,而不是学习好的时候、表现优秀的时候,争得荣誉的时候我们的接纳。孩子对我们的测量,就是他在犯最大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如果胸怀仅限于他的错误去接纳,我们会痛苦,如果我们的胸怀再大一点,可以看到他犯的错误周围也“长”着他的很多优点,甚至他个性的优势,我们就不会很痛苦的去接纳。这种接纳才能变成一种托举、一种支撑、一种力量。

另外,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给他找一个台阶下,也给你留出一个空间,去发现他的错误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他的能力优势,他个人的优点。有一个关于陶行知校长的很著名的故事:有一个孩子拿着板砖要拍另外一个学生,陶行知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我在办公室等你”。这给彼此都留出了空间,学生先到了,陶行知先生后到,他说:“对不起,我来晚了,我让你来,你就来,做得是对的,我给你一块糖,我让你停下来,别拿砖头拍,你停下来了,你做的是对的,再给你一块糖。你还很听话,你是听话的孩子”。“这件事对不对,是不是错了”?孩子承认错了,认识到错误又给一块糖,这就是接纳和仰视。陶行知那么有名的大家,能给一个孩子道歉“我来晚了”,这是仰视,任何一个生命在教育者眼里都是值得敬畏和仰视的,因为教育本身的存在都在托举着这些生命。

提问:皇甫老师,很高兴听到您的讲课。大家都知道深圳是节奏比较快的城市,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静”字,我很想理解“静”字作为我们家长来说,怎么能对孩子做到“静”?

皇甫军伟:你问得非常好,因为我没有时间展开讲。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副标题——站到

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看待家庭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静”字。为什么不静?因为我们看不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不能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俗称叫“看不开”,才“放不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也需要个人的积累和修炼。包括一个哲学观念,我们去理解,也是要时间的,光认识这几个字是不够的。另外还有文化的介入,父母存在本身,就像一个种子、一个果实一样传递到孩子那儿去。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内核就是我们的文化积淀,这个积淀的多少能够保证你多平静的传输给他。我用文化和哲学化解当下家长的不平静,一年的课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借助文化的参与化解人内心教育的浮躁,不是方法问题,它是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有的家长第一次听我讲课的时候很燥,很难受,慢慢的表情变得清晰,眼睛变得很清澈,很有光,用北京话说:看到他比较喜庆。有的人让人一看他的表情想哭,因为内心长期的不平静。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厉害,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进入到这种状态,他能够非常快的吸收别人的思想,吸收知识传递给他的所有信息。

还有另外一个字“和”,我刚才为什么要求母亲要平和?这个字的学问也很大,要做到静,首先要做到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贵中、上和,中是母亲守的礼,母亲守住礼才能站到最舒服的空间里面来,然后才是和。“和”是什么呢?就是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圈进来养着,把优点养大,把缺点慢慢的养得让它沉睡。所有的人都是缺点和优点的统一体,有大优点的人也有大缺点,缺点不要发作,即便要发作,也要适当的发展。你问我的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心中都静下来了,我根本不用讲知识了,教育就解决了,这也是所有的教育专家不敢面对的,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就解决这个字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如果我不能让你们沉静下来,你们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我抑郁。研究家庭教育五年的时间,进入临界的抑郁状态三次,就是你们内心的那种东西冲击太大了,积淀太多了,自己摆脱不了,我必须找到一种途径,一个是寻求自我的解脱,一个是让大家沉静下来。这个过程是很难的,但是我可以指明两条路,去了解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中西方哲学的东西都可以看,看完这些,你内心的这些不平静的东西就变得简单,变小了,甚至变没了。我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因为这个内容太大了。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所说到的孩子是放出来的,这句话我曾经在访问一个教育非常优秀的家长时听到,您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该放的是什么核心内容,该收的又是什么核心内容?第二,在20年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东西?

皇甫军伟:这两个问题也比较深,我谈的“放”和“收”这两个点。我们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而存在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

的存在只不过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我所提倡的“放”孩子,是在我们心里面比较有底的前提下,也就是孩子在这个层面上能够独立的话,我就放,如果能独立一半,我们就放一半。我经常拿我的女儿来举例子,她刚开始不会穿袜子的时候,我只是把袜子套在她的脚指头上,因为在这一点上她不独立,套到她的脚指头上了,后面她能够提上去,那就是可以放的,后面她知道那么穿的时候,我连管都不管。对一个家长要求放的能力比管的能力的内在能量大得多,一般人不敢放,这有一个度。因为这个度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判断,对孩子的心理的判断和把握,因为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所以放的度把握不好,如果放了之后就不管了,那不叫放。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觉得你还在背后,能实现孩子自我发展的最佳条件。我说的少管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而不是我们管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要做好放和管的标准,首先提升的是家长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如果没有判断力,我讲放和收,你们做起来都没有依据,没有标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20年后,我们再往后推10年吧,30年是一个社会发展完整的过程,就像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2009年又是30年,我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往后30年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和精神城堡的重新构建的过程,因为这30年,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能拆的都拆了,能破坏的都破坏了,没有什么有底线的地方。老师打死学生的也有,学生把老师砍死的也有,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领军后面30年的孩子是在道德自律上、道德基准上达到很高素养的人,是30年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引领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人格建构比较丰富和完整的孩子,人格教育、人格素养比较完整、比较丰富、空间比较大的孩子,将来是这个社会的领军者,我对30年后的社会形态没有能力判断,但是我知道,30年后什么人会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提问:皇甫老师,非常有幸听您的讲座,今天是受益匪浅。您刚才说,我们做家长教育不能站在孩子旁边,也不要站在他的身后,而是站在他的前面。我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初中生,放大一倍的年龄,就是20多岁,像这个阶段,我应该给他们什么最重要的人生指引?

皇甫军伟: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遍。孩子到了初中,家长应该站到孩子30岁的年龄来看,三十而立,那个时候要“立起来,现在你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保证他30岁能立起来,一个人需要什么?到哪里都能扎下根需要什么?道德素养要有,第二点是自信。初中培养的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是自信。一个孩子在初二的时候自信立不起

《军神》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玉溪市新平县平甸乡桃孔小学李子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初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看到课题,大家肯定会想军神是指谁?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了吗?(生答:刘伯承,板书:20刘伯承,强调承字的写法,中间是三横)。对啊,军神就是指的我们文章主人公刘伯承将军。 (预设一)(2分钟) 那军神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么会成为“神”呢?下面就带着这些疑问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吧,请把书打开到235页。 (预设二)(5分钟)

(出示刘伯承照片)预习要求中让大家搜集了刘伯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当大家的讲解员,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学生回答完后,出示刘伯承资料以及故事发生背景)讲解员讲得都十分详细,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十分认真,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老师搜集的资料。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发生的那天,看看刘伯承经历了什么?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一)学习生字、重点词语、难读句子(15分钟) (出示缠绷带、沃克、土匪、伤势、邮局、职员、不悦、麻醉药、担心、损伤、崭新、擦汗、晕过去、刀术、一共、钢板、刘伯承)同学们,这些字你们预习之后都认识了吗?我们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 嗯,这个小老师当得真仔细,读得不但准确,而且声音也很好听很洪亮,老师很喜欢。 (强调绷、伤、术、承是后鼻音,伤势两个都是翘舌音,崭新两个都是前鼻音,醉、损、擦是平舌音) (去掉拼音)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请这组同学开火车读。全班再一起读一遍。 那除了这些字词,有没有其他有疑惑的词呢?(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6分钟)

解放军各集团军军长以及政委名单

解放军各集团军(军)历任军长、政治委员2009-02-12 09:20 陆军第1集团军 历任军长 贺炳炎(1949.02-1952.06) 黄新庭(1952.06-1957.09) 唐金龙(1957.09-1965.08) 徐文礼(1965.08-1968.08) 朱启祥(1968.08-1973.03) 张治银(1973.03-1978.05) 张霖(1978.05-1983.05) 傅全有(1983.05-1985.06) 李乾元(1985.07-1990.06) 吴铨叙(1990.06-1992.11) 陈炳德(1993.02-12) 朱文泉(1994.02-1999.04) 张中华(1999.04-2002.11) 李增林(2003.01-2006.08) 蒋谟祥(2006.08-) 历任政治委员 廖汉生(1949.02-1952.06) 梁仁芥(1952.06-1954) 颜金生(1954-1964.05) 聂济峰(1964.06-1967.08) 杨力勇(1967.08-1968.08) 徐文礼(1968.08-1975.05) 阎志敏(1975.05-1978.05) 夏伟(1978.05-1981.06) 马骥良(1981.06-1983.07) 史玉孝(1983.07-1985.06) 吴铨叙(1985.07-1990.06) 王同琢(1990.06-1993.11) 赵太忠(1994.02-1999.04) 刘晓榕(1999.04-2006.12) 王平(2006.12-) 陆军第11军 历任军长 曾绍山(1949.03-1950.08,1951.02-1952.10)董占林(1970.01-1975.10) 陈家贵(1975.11-1980.12) 王争(1980.12-1983.05) 马秉臣(1983.05-1984.09)

21军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21军 [作者:佚名发表时间:2004-9-14 19:07:57 阅读: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 1938年春,留在皖西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下辖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的第7、第8、第9团、手枪团,共3100余人。3月14日,第4支队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东进。4月,进至舒城、庐江、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 争。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支队归其指挥。6月,第4支队整编,下辖第7、第9、第14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4支队第8团为基础在 安徽定远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1941年1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改编组成新四军第2师。第4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5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5旅。1945年9月第4、第5旅北上山东。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峰县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归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参加界河、临城、枣庄等战斗,歼敌2万余人。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该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 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破击作战,攻克赵墩、碾庄、八义集等车站,彻底破坏了大许家到白塔埠的铁路,给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以严重打击,从而使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7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2纵队主攻,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第2、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

(完整版)《军神》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南京晓庄学院11小教文科一班陆静静(111501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初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看到课题,大家肯定会想军神是指谁?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了吗?(生答:刘伯承,板书:20刘伯承,强调承字的写法,中间是三横)。对啊,军神就是指的我们文章主人公刘伯承将军。 (预设一)(2分钟) 那军神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么会成为“神”呢?下面就带着这些疑问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吧,请把书打开到235页。 (预设二)(5分钟) (出示刘伯承照片)预习要求中让大家搜集了刘伯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当大家的讲解员,给大家介

绍一下呢? (学生回答完后,出示刘伯承资料以及故事发生背景)讲解员讲得都十分详细,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十分认真,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老师搜集的资料。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发生的那天,看看刘伯承经历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重点词语、难读句子(15分钟) (出示缠绷带、沃克、土匪、伤势、邮局、职员、不悦、麻醉药、担心、损伤、崭新、擦汗、晕过去、刀术、一共、钢板、刘伯承)同学们,这些字你们预习之后都认识了吗?我们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 嗯,这个小老师当得真仔细,读得不但准确,而且声音也很好听很洪亮,老师很喜欢。 (强调绷、伤、术、承是后鼻音,伤势两个都是翘舌音,崭新两个都是前鼻音,醉、损、擦是平舌音) (去掉拼音)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请这组同学开火车读。全班再一起读一遍。 那除了这些字词,有没有其他有疑惑的词呢?(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 请大家轻轻地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27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屏显课文插图)看了这张图,你一定有许多的疑问,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据图质疑,师筛选问题:①图上画的是谁?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图文对照,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简介图中人物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刘伯承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听录音,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放课文第四节录音)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4.这是沃克医生在手术后对刘伯承的赞叹,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又讲了什么内容呢?快速读读课文的其他几节。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学习§2——§4,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5.大堂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刘伯承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27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屏显课文插图)看了这张图,你一定有许多的疑问,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据图质疑,师筛选问题:①图上画的是谁?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图文对照,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简介图中人物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刘伯承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听录音,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放课文第四节录音)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4.这是沃克医生在手术后对刘伯承的赞叹,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又讲了什么内容呢?快速读读课文的其他几节。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学习24,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5.大堂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刘伯承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语气的坚定并读好这句话)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军神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体会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5、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课文中“军神”指谁?谁称他是“军 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3、检查预习情况: 课文中“军神”指谁?谁称他是“军神”? 板书:刘伯承沃克医生 4、简介刘伯承(多媒体映示):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 人和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了 南昌起义。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 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 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过无数次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 衔。 二、揭示自读要求(多媒体映示): 自读要求 1、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读后检查,指导读准字音: ①一类字(多媒体映示): 德沃势职药担损承抖刀汉 ②二类字(多媒体映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27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屏显课文插图)看了这张图,你一定有许多的疑问,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据图质疑,师筛选问题:①图上画的是谁?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图文对照,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简介图中人物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刘伯承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听录音,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放课文第四节录音)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4.这是沃克医生在手术后对刘伯承的赞叹,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又讲了什么内容呢?快速读读课文的其他几节。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学习§2——§4,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5.大堂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刘伯承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语气的坚定并读好这句话) ③“自个儿爬上手术台” (联系自己打针时的情景说说体会) ④师小结,引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⑤分角色朗读§2 出示第三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一声不吭”、“紧紧抓住” (体会刘伯承强忍剧痛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读好这句话 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体会刘伯承当时所忍受的疼痛是何等剧烈) ③分角色朗读§3 ④师小结,齐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军神》 教案教学设计

《军神》教案教学设计 《军神》 双流县永安镇:严波 教学目标: 1、多层次地朗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感受体验刘伯承求治的镇定与手术前的坚定,产生敬佩之情。 2、读中悟法:回读感受、联系生活是朗读产生体验的好方法。 设计特色: 营造积极主动、用心投入的读书氛围,在由浅入深的朗读实践中自主解疑、探究、发现、感悟,在读中实现与作者、与文中沃克医生和军神刘伯承、与师生多维的对话过程,对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受到强烈的内心震撼,并在回顾读书过程中总结方法。整个设计,感性的读书探究中享受着无穷的读书乐趣,理性的读书解疑中体验着成功的无限快乐! 设计流程及意图: (一)读题质疑,导情导标。 1、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读课题?。(也许较平淡) 2、交流:刚看到课题时,你不禁产生了哪些问题?如 ⑴军神指谁?随机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板书:刘伯承)

⑵军神是什么意思? ⑶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⑷“人”怎会成为“神”呢? 3、师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其实,问题答案都藏在书中,藏在同学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课文,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纂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4、师:听着故事,很多同学产生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读课题?指读后齐读(孩子们的心也许有些动了) 过渡:刚才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是军神呢?(师在“军神”和“刘伯承”之间打上?)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探究这一问题好吗?(设计意图:题,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读题后的质疑

(完整版)军神教学设计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背景: 本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从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导入,由“天神”关羽引入“军神”,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出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刘伯承。并且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刘伯承虽然伤势很重,但却很镇定。沃克医生因刘伯承没有说出真实姓名,而态度冷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立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门见山。 1、(板书:20军神)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军神》。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在这篇课文中军神指的是谁吗?(板书:刘伯承) 3、课文围绕军神刘伯承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吗? 二、精读课文,感悟形象。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带有“军神”的句子。 交流,课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2、这句话里的标点符号有点特别?你体会到沃克医生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在说这句话的?(激动、赞美、佩服、吃惊)带着你们刚才的体会再来读一遍!生齐读。 3、读书贵在有疑,读了这句话后,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们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带着问题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军神。(生默读课文) 交流:

(一)术前 1、手术前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是一位军神?谁来读读第2自然段。 刘伯承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不使用麻醉药,病人会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怕损伤脑神经?(考虑的是他自己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 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还有个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沙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刘伯承救国救民,来日方长,怎能损及神经? ——刘伯承 刘伯承被称为常胜将军,他参加过许多战役,他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能够思路清晰地指挥作战。可此时此刻,为了保住清醒的大脑,他却要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去接受一场剧痛难忍的手术。 2、面对刘伯承的这个恳切的请求,沃克医生听了后有什么反应? 假如你是沃克医生,你会怎么想? 3、然而,刘伯承的回答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能” 4、但透过这简单的一个字,你读懂了什么?(意志坚定) 5、分角色朗读。 一个学生读沃克医生,一个读刘伯承,其余同学读旁白。 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刘伯承的坚强,也感受到了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对这位陌生病人的关心。 (二)术中 1、手术前我们就能感受到了刘伯承那钢铁般的意志,那么在手术中呢?请同学们默读3、4两个自然段,思考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军神? 2、假如我们现在就在手术台旁,周围很安静。当你读到这一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病人在手术台上的哪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汗如雨下、抓破床单”说明疼痛实在难以忍受,而刘伯承却始终是——(一声不吭)(板书:术中汗如雨下一声不吭)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过程: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27军神(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屏显课文插图)看了这张图,你一定有许多的疑问,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据图质疑,师筛选问题:①图上画的是谁?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3.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图文对照,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简介图中人物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刘伯承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听录音,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放课文第四节录音)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4.这是沃克医生在手术后对刘伯承的赞叹,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又讲了什么内容呢?快速读读课文的其他几节。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

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学习§2——§4,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5.大堂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刘伯承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语气的坚定并读好这句话) ③“自个儿爬上手术台” (联系自己打针时的情景说说体会) ④师小结,引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⑤分角色朗读§2 出示第三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一声不吭”、“紧紧抓住” (体会刘伯承强忍剧痛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读好这句话 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体会刘伯承当时所忍受的疼痛是何等剧烈)

军神教案第一课时

军神教案第一课时 【篇一:军神教案第一课时】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27军神(板书课题,齐读)2.(屏显课文插图)看了这张图,你一定有许多的疑问,说给大家 听听。 (学生据图质疑,师筛选问题:①图上画的是谁?②他们之间发生 了什么事?) 3.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图文对照,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学生交流,简介图中人物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手术后,沃克与刘伯承谈话的情景。) 2.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画面上沃克医生翘起大拇指时说的内容?听 录音,在书上用直线画出。 (放课文第四节录音) 3.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4.这是沃克医生在手术后对刘伯承的赞叹,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又 讲了什么内容呢?快速读读课文的其他几节。 (理清文章脉络:1、求治2、术前3、术后) 5.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 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学习2——4,并划出有关的词句。 5.大堂交流: 出示第二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坚决不愿意”、“恳切” (感受刘伯承不怕疼痛的勇气)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话,通过提示语读出人物的语气。 ②“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能,我一定能。 (比较两个的异同,体会语气的坚定并读好这句话) ③“自个儿爬上手术台” (联系自己打针时的情景说说体会) ④师小结,引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⑤分角色朗读2 出示第三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一声不吭”、“紧紧抓住” (体会刘伯承强忍剧痛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读好这句话 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体会刘伯承当时所忍受的疼痛是何等剧烈) ③分角色朗读3 ④师小结,齐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出示第四节文字、交流 ☆重点体会: ①“笑着说” (在难以忍受的手术后竟还能笑着说——坚毅顽强) 根据提示语读好这句话 ②“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过程中竟能清楚地数刀数,所以沃克医生会…)

军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读题质疑,导情导标。 1、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生读题。 2、交流:刚看到课题时,你不禁产生了哪些问题? ⑴军神指谁?随机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板书:刘伯承) ⑵军神是什么意思? ⑶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⑷“人”怎会成为“神”呢? 3、师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其实,问题答案都藏在书中,藏在同学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课文,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参加了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块,在那血块中,他又摸到了一个圆球,啊?眼珠!原来他的右眼被打坏,眼珠掉出了眼窝!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纂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 4、师:听着故事,很多同学产生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读课题?指读后齐读 过渡:刚才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

什么称他是军神呢?(师在“军神”和“刘伯承”之间打上?)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探究这一问题好吗?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读中对话,读中感悟。 1、初读感知第一自然段文字内容: ⑴过渡:轻轻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读准确流畅了,可举手示意。师巡视聆听 ⑵读书点评:读书很用心很投入!这段话共有5句,第一句是个长句子,读时可稍作停顿,谁能读流畅了?指读后师激励性点评 ⑶第二句,谁也能这样读准确流畅? ⑷师:年轻人找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治眼睛,沃克医生怎么说?(男女生竞赛读) 2、师过渡:年轻人说:“我是邮局的职员。”沃克医生是怎样说的? ⑴出示句段:沃克医生摇了摇头,说,“不,你是军人。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学生自由朗读,再轻读感悟:沃克医生的这段话该怎么来读? ⑵指名朗读,引导其余学生静静倾听,交流:沃克医生说话时态度十分果断的。并朗读表现其果断。 ⑶过渡:从医生果断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组织交流:医生断定这是位军人,而且他虽然伤势很重,但依然十分镇定。(师板书:伤虽重,但镇定) 3、过渡: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语言也能感受到军人“伤势虽重,但很镇定”?请同学们再回过去读读第一句话,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完整版军神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京晓庄学院11小教文科一班陆静静(111501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初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军神》(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看到课题,大家肯定会想军神是指谁?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了吗?(生答:刘伯承,板书:20刘伯承,强调承字的写法,中间是三横)。对啊,军神就是指的我们文章主人公刘伯承将军。 (预设一)(2分钟) 那军神又是什么意思呢?“人”怎么会成为“神”呢?下面就带着这些疑问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吧,请把书打开到235页。 (预设二)(5分钟) (出示刘伯承照片)预习要求中让大家搜集了刘伯承的资料以及给大

家介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当大家的讲解员,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 绍一下呢? (学生回答完后,出示刘伯承资料以及故事发生背景)讲解员讲得都十分详细,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十分认真,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老师搜集的资料。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发生的那天,看看刘伯承经历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重点词语、难读句子(15分钟) (出示缠绷带、沃克、土匪、伤势、邮局、职员、不悦、麻醉药、担心、损伤、崭新、擦汗、晕过去、刀术、一共、钢板、刘伯承)同学们,这些字你们预习之后都认识了吗?我们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嗯,这个小老师当得真仔细,读得不但准确,而且声音也很好听很洪亮,老师很喜欢。 (强调绷、伤、术、承是后鼻音,伤势两个都是翘舌音,崭新两个都是前鼻音,醉、损、擦是平舌音) (去掉拼音)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请这组同学开火车读。全班再一起读一遍。 那除了这些字词,有没有其他有疑惑的词呢?(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 请大家轻轻地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

军神第一课时

20、军神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学情简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初步自学生字以及能独立读通课文的能力,但课堂上仍需教师适当的指导或引导。本篇课文因为介绍的人物离现在的孩子们比较久远,且多以人物对话为主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因此学生从直观上不能理解刘伯承的形象,需要通过朗读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去感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通过对话体现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指导书写“承”。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4、通过沃克医生的前后态度变化,初步感受刘伯承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书写“承”。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刘伯承“军神”形象。 【教学准备】 PPT、写字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神,在你心目中神是什么样的?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取名也是一个神,这个神很特别,是什么神呀?(板书:军神)什么样的人叫军神?课文中这个军神,叫什么名字?(刘伯承)齐读。 二、教学“承” 1、读贴:观察这个字,你觉得怎么写好这个字?哪里最关键?这是个独体字,独体字的中心笔画(竖钩)要稳,两边要平衡、舒展。 2、背贴。 3、师范写。 4、生描红、临摹。 5、展评。 6、对照评价再练写一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