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新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新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新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学习小结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学习小结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以前维新派政治纲领而言,它涉及到民族、民权、民生等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内容较为完整;二是它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2.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1)内容新。

①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主要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主要有: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主要有: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三是毛泽东思想还表现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2)特点: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历史影响:一是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二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5.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1)内容:第一次思想解放: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经历大约一年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大致完成;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的框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1997年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是第二次思想解放的继续。

1.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的是( )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以联俄、联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D.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2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主,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 A.半殖民地:政治: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上由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独立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 (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B.半封建: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 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必修一P24)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背景: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清朝日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 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⑷《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①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 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⑸影响 A.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B. 经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诞生)。C.思想:萌发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把这一思想付出实践)。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⑵结果: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⑷影响: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 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具体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转移矛盾。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上:不断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3)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4)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个人因素:孙中山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纲领中提出“,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2)不久,孙中山在《》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大主义。3、内容: 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含义地位 前提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支持的 封建统治 核心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 补充和发展 有,革命后涨价归所有, 由国民共享 4、评价: (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和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影响) 1、发动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对建立共和制度、反对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尧子:同志们,每天坚持进步一丢丢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 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 (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 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 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解决的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 1、中国八大:1956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建设时期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1

2017全国卷高考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6.表2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整理)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内容】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7)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8)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重点回顾:

二、合作探究 1、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从背景来看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从方向来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从任务来看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 从层次来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态度来看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内容来看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从作用来看前后各种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 3、近代各个阶层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略 四、学以致用 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船坚炮利 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的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丰富、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由零星传人到广泛传播的转变②由学术的介绍到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③由直接运用、实践到丰富、发展的转变④由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 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7、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作业时间:月日 1.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答案:C解析: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是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1905年的孙中山并未彻底认清中国国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但不能说明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故D项错误。 2.1894年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答案:D解析:由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3.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整理

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书 籍。 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 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24. 康有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3 二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