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祝福》教案实用版

(完整版)《祝福》教案实用版

(完整版)《祝福》教案实用版
(完整版)《祝福》教案实用版

祝福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梳理结构

1.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高潮: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倒叙。

4.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5.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分析人物

1.祥林嫂的两次笑容。

【明确】

第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真心实意的、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能感受到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

第二次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羞赧、掩饰的笑,同时让人感受到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我们感受到这笑比哭更深沉的哀伤,把悲剧气氛强化了,突出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2.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

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12次)。分析其揭示的意义,表现的情感。

【明确】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揭示的意义:①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②揭示祥林嫂痛苦与悲哀;

③揭示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④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补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4.面对不幸的遭遇,祥林嫂与社会(命运)抗争了几次?如何看待她的抗争?【明确】

①当婆婆要卖她的时候,出逃,被抓回去。

②卖给贺老六时,拼命反抗,撞香案。

③捐门槛赎罪——争取恢复一个女佣的地位。

她的反抗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是要为祥林守节。她的反抗是孤独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5.总结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思考: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二、思索: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

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反思: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六、深究:作品中“我”的形象。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作业布置

找出相关环境描写,并谈谈其作用。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讨论:序幕和尾声,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

(1)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小:鲁镇祝福的场景。

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①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③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祝福”原指乞求上天赐福,后指祝人平安和幸福。小说中的意思更接近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乞求赐福。文章以“祝福”为题实际上是富人的“富”和穷人的“苦”作对照,深刻的含义,从中可见鲁迅先生的匠心。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

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3)自然环境:寒雪。

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在《祝福》中四次写雪也是值得一赞的。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四、写作特色

1.倒叙、人称交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用第一人称,中间回忆部分用第三人称。

2.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我”是事件的见证者。

3.正反对比,前后呼应。

①祥林嫂前后情况的对比;祥林嫂悲惨死亡和鲁四老爷祝福的阔绰场面对比。

②以“我”的感慨来写景,深化作品主题,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4.“祝福”场景一线贯穿,它是作品中重要的场景,从开始全面介绍到终了“祝福”。它串联起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形成清晰的情节发展脉络。

5.详略得当。

重点写再到鲁镇和行乞、惨死。

6.细节。

两次微笑,十二次写眼睛(重点三次),四场飞雪,五处写景。

五、教后感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 教案:《祝福》优秀教案-教案作者:东方的大卫《祝 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教案’祝福优秀教案。 (2) 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 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祝福教学设计完美版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相关知识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春季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谭诗栋 一、指导思想 以《深圳市普通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调研考试说明》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部、语文教研组、高一备课组的具体要求为行动指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注重积累,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学情分析 (一)学情: 1、本学期本人带高一(1)班和高一(7)班,两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习自觉性较强。 2、有少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欠佳,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方法不当,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针对性策略: 1、语文教学以基础为主,稳扎稳打,适当拓展,不宜贪多求快。 2、紧密联系考纲,适量地补充教学内容,注重迁移和拓展。 3、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规范答题训练。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勤于写作。 三、教情分析 (一)教情: 本人在内地高中连续带过三届毕业班,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对广东的高中教育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更深入地吃透考纲、熟悉教材和高考情况。 (二)针对性策略: 1、积极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多参加听、评课活动,融入集体备课,精诚团结,提高自己。 2、努力整合教材,力争驾驭教材,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认真学习教纲、考纲,将教学和考纲要求相联系。 四、教学目标 1、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根本目标。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4、按时完成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 五、教学内容 1、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和必修四 2、名著导学:《红楼梦》、《复活》 3、学校、学部和教研组、备课组布置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高一语文每周平均8节(必修),全学期总时数120节。 第一周到第七周完成必修三,第十周期中考试,第八周到第十四周完成必修四,第十五周开始期末复习,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按高一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 七、具体措施 1、“文以载道”,把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文本熏陶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 2、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备课质量,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系统地讲解相关基础知识,并通过相关训练加以落实。 3、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督促学生多摘抄、多写读书笔记、多练笔并检查落实。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祝福》优秀教案7

人教必修三《祝福》优秀教案 授课人:黎昌明 授课时: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四课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重点,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房宫赋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房宫赋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掌握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祝福优秀教案

祝福 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没有名字。她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祝福》,看看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把一个善良的妇女逼上绝路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注字音: 钝dùn响间jiàn或惴zhuì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寒暄xuān 谬miù种形骸hái 拗niù不过 沸fèi反盈天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呜咽yè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èng 咀嚼jǔjué 陈抟tuán 朱拓tà荸荠bíqí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 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

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一.本周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学习小说相关知识 2. 学习课文《祝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教学重点】 1.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五、【教学用具】 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 六、【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 世纪 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三)【知识拓展】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 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 (四)【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 1. 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 2. 字形积累(听写) (五)【创作背景】 《祝福》写于,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4 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3 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如下表 一、诗歌与散文系列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唐宋散文选读》 3、《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二、小说与戏剧系列 5、《短篇小说欣赏》 6、《戏剧欣赏》

7、《电影文学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系列 8、《新闻阅读与写作》 9、《传记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10、《说话的艺术》 11、《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12、《常用文体写作》 五、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13、《〈论语〉选读》 14、《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Ⅳ 两种活动的结合 一、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 ,每一册必修

优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 高78届语文组杨玲瑞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 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 3.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 4.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 5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给你一架时光机,请问你们想用它到哪一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想到科技发达的未来,去看看那不可知的世界,也有人想到神秘而古老的过去,去领略那时的风土人情,可是我发现从古至今这么多的朝代,唯有一个时代,是你们从来都不曾涉及的——清末民初。 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这样时代,说不定你就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或者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呢? 原因:时局动荡、统治腐败、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外敌入侵、残酷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是啊,对于我们今天来说,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甚至我们都不愿意翻开那一段历史,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生在那样的时代,逃脱不了命运的折磨。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旁观者,去敲开那一个时代的大门,去认识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祥林嫂。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ng 朱拓t à 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 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 ǎn然 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 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

高中语文2.7.1《欢乐》教案粤教版必修

语文 2.7.1《欢乐》教案粤教版必修2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四首之《欢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要求背诵,让学生进行创意诵读;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欢乐”及其相对概念的认识,体会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教学难点 1. 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诵 教学手段多媒体音频。 教学一。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欢乐? 幻灯片显示: 欢乐有颜色吗? 欢乐有声音吗? 欢乐从哪里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欢乐》。看看在一个诗人的心中,欢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声音,欢乐从哪里来。 2.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歌 3. 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情绪的把握。 4.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创作分期: 何其芳20年代末开始写诗,是30年代现代派的重要诗人。1935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汉园集》,初次显示他艺术创作的才华。他早期的著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倾向于表现个人,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郁悒与苦闷。 1935年何其芳从北京毕业,先后到天津南开和莱阳师范任教,开始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写了一批关注现实的作品,如散文集《还乡杂记》等。1938年他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系。歌颂新生活、歌唱光明的主题和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构成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星火集》,诗集《夜歌》。1942年5月,他参加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彻底的变化,他不再做个人的梦,而是做着“大多数的中国人的梦”了,散文《我歌唱延安》标志着他的创作出现另一个新起点。 何其芳后期的作品风格不事雕琢、朴实无华。 5. 寻找意象,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并回答问题: 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 诗人主要运用通感手法,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第二节诗人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的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使心灵“微微地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了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倏忽即逝和清香由远及近的动态。 6.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答老师刚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在诗人心目中,欢乐有颜色吗?欢乐有声音吗?欢乐从哪里来? 7. 通过仿写句子,来体会“欢乐”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请同学们作仿写练习,然后朗读,与大家分享。 8. 承上题提问:诗人自己对这首诗这样解读,欢乐是“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你怎样理解?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参考答案:这句诗描述了一种欢乐,这种欢乐也许是历尽艰辛后的意外获得,也许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的那种欢乐。欢乐与悲伤往往是一个钱币的两面,相伴相随,相生相长。 9. 收尾 提问:《欢乐》一诗诗题为“欢乐”,它的主旨是抒写欢乐之情吗? 《欢乐》中诗人以欢乐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享受的“欢乐”,反衬出

祝福优秀教案1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 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 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 【教学层次设计】三课时 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 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部分若讲不完留在第二课时讲) 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变为乞丐)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 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 1、作者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8《登临词二首》教案

3.18 登临词二首教案 一、桂枝香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上片写景。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动景。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接“征帆去棹”。“星河”,指长江,“鹭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着一“起”字,灵气盎然。“画图难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美。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意。“繁华竞逐”把六朝的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教案 粤教版

高二语文城南旧事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林海音,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人文性目标: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三、故事梗概。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 四、研习对话。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段对话。 2、提问:“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明确:“潜台词”: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这里是含蓄地表白自己地偷窃行径。 3、提问:为什么当“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英子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呢?

高中语文 祝福 优秀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为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1.字词。 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 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然 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 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 第83、87段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渣滓zhā zǐ瞥piē 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 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高中语文公开课饮马长城窟行教学设计粤教版

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展示李清照《一剪梅》,学生齐读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闺中女子对在外的丈夫或情人的思念)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情在给带给我们两情相悦的甜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分离相思的痛苦,但是真爱却一直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夙sù昔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祝福短信之《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引出关于祥林嫂悲剧的经历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引出悲剧根源。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用他的神笔为我们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 让人难忘的形象,今天,让我们走进《祝福》,赏析鲁迅先生给我 们带来的一个人物——祥林嫂。 二、进入内容 提问1:这篇小说集中刻画祥林嫂的情节是哪几个? 明确: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 提问2:那幺请同学们找出这几处情节中关于祥林嫂肖像描写的 地方,加以分析。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明确: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分析:头上扎着白头绳,点出了祥林嫂的身份——寡妇。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着装素雅朴实。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虽然生活艰难,但是还是不失年轻人应 该具有的活力。顺着眼——安分顺从。 提问3:那幺出来鲁镇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如何呢? 明确:勤劳,整天地做,闲着就无聊;并且劳动竟然让她嘴角 有了笑影,说明了她的知足。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问4: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和第一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在肖像 上有什幺不同?

明确: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穿着没有改变,可能只是新旧的不同,而真正变化的是 祥林嫂的两颊和她的眼神。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 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麻木,空虚无神。 提问5:那幺同学们,是什幺原因导致了再次来到的祥林嫂以这 样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明确:丧夫丧子之痛。 提问6:请问同学们,为什幺第一次的丧夫没有打败祥林嫂,而 第二次的丧夫丧子却让祥林嫂如此的痛苦呢? 明确:第一次丧夫,祥林嫂还可以继续守着名节过着一生,死 后或许还可以获得一块贞节牌坊,但是这样的愿望被她的婆婆亲手 打破了,好在第二次的婚姻还很幸福,丈夫能干活,孩子很可爱, 而这一切伴随着再次的夫死子丧,情感上的祥林嫂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再次丧夫,使得祥林嫂已经背负着不忠和克夫的罪名,但是如 果有儿子可以依靠的话,那幺她的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只可惜, 连她唯一的希望——儿子也不在了,所以祥林嫂沦落到连栖身之所 也没有。 提问7:除了外貌以外,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还有哪些变化? 明确:手脚也不如以前利索、喜欢反复地唠叨阿毛的故事。——这些都证明了祥林嫂的空虚和无助。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幺样的? 明确: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 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分析:相较之前,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头发已经 全白,对于不到四十的人来说,这是多幺苍老的表现啊,加上乞讨 生活的艰难,脸色再也不是青黄,而是瘦削不堪。最可怜的是她的 眼神,已经不是之前的顺着眼,而是没有了任何的色彩,间或一轮,和活物无异。连人都不能称。 提问9:最终,祥林嫂死在了一个寒冬的雪夜,白茫茫的雪,掩 盖了周围的一切,也包括了人们的冷漠和无情,那幺请问同学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