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丛书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指南及工程实例

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丛书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指南及工程实例

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丛书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指南及工程实例
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丛书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指南及工程实例

1 总则

1.0.1 编制本指南的日的主要是为公路混凝十旧桥的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提供相对统—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

1.0.2 公路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评定以组成结构的构件耐久性评定值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类构件的重要性系数、损伤程度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后得出结构的耐久性等级。:

1.0.3 本指南适用于一般环境条件下的、公路上常见的、正在使用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混凝土圬工结构,对于遭受大灾、处于严重污染的水环境以及海水浪溅区等特殊侵蚀介质中的公路混凝土桥梁,除应遵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遵照现行的有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1.0.4 本指南的施行必须与国家和交通部颁布的各种现行公路混凝土桥梁设计规范、标准、规程(包括抗震设计规范),材料和施工的质量验收规范,以及材料、构件的试验规范配套使用。

1.0.5 公路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包括:表观损伤检测、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钢筋锈蚀电位检测、氯离子含量测定、混凝土中钢筋分布及保护层厚度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混凝土电阻率现场测试和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检测等内容。

1.0.6 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主要是通过对结构或构件的材质状况与耐久性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根据结构或构件所处环境及设计使用年限等条件,综合分析检测结果,给出结构或构件的耐久性恶化系数,从而确定结构或构件的耐久性等级,其检测的一般途径如图1-1—1所示。

1.0.7 在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前,可通过对被检对象进行一般检查,确定有代表性的结构或构件进行检测评定。确定的检测项目应具有代表性,若单一项指标不能得出肯定结论时,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1.0.8 检测应结合环境条件及结构自身特点,对影响其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重点检测,必要时町适当增加其权重。

2 桥梁概况与环境条件的调查

2.1 桥梁概况的调查

2.1.1 桥梁概况调查包括原始资料的调查和桥梁的实地考察两部分。原始资料的调查主要是针对桥梁的设计、施工情况(包括施丁丁艺和施丁原始资料)及使用、养护、维修、加固与管理情况进行的;桥梁的实地考察主要是初步了解桥梁的技术状况和主要存在问题,并向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桥梁病害史、使用中的特别事件、限重限速原因、交通状况、今后改扩建计划、水文、气候及环境等方面情况。

2.1.2 设计情况调介的主要内容为:桥位地质钻探资料及水文勘测资料、设计计算书及有关图纸、变更没计计算书及有关图纸等。

2.1.3 施工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材料试验资料、施工记录、重大施丁质量事故记录、监理资料、施工监控资料、地基与基础试验资料、竣丁图纸及其说明、交工验收资料、交了验收荷载试验报告及竣下验收有关资料等。

2.1.4 使用、养护、维修、加固与管理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桥梁检查与检测、历次危害情况、荷载试验资料,历次桥梁维修、加固资料及历次特别事件记载资料等。

2.2 环境条件的调查

2.2.1 环境条件调查包括桥梁所处地区的气象条件调查和桥梁的工作条件调查两部分。

2.2.2 气象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平均温度、湿度;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湿度;历史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最大降雨量、最小降雨量、平均降雨量;桥址处风环境等。调查方法主要参考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测定。

2.2.3 丁作条件调介的主要内容为:交通状况、桥梁是否处于风口处、构件是否易受雨水侵蚀、潮沟与泡溅情况、构件工作环境的温、湿度,千湿交替情况、周围co,浓度、有无有害气休、酸碱度及冻融情况等,调查方法以查询桥梁养护管理人员为主,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测定。

2.2.4 推荐桥梁所处环境条什影响的分级评定标准见表1—1—1。

3 外观损伤的检测与评定

3.1 混凝土桥梁结构构件表现损伤分类

混凝十桥梁结构构件的表观损伤总体上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裂缝,包括非结构受力裂缝和结构受力裂缝;二是层离、剥落或露筋及掉棱或缺角;三是蜂窝麻面、表面侵蚀及表面沉积等。

3.2 表征混凝土桥梁结构构件表现损伤的损伤度指标

表征混凝土桥梁结构构件表观损伤的损伤度指标如表1—3—1所列。

3.3 混凝土桥梁结构构件表观损伤的检测

3.3.1 裂缝检测的主要内容为:裂缝的形态;裂缝分布情况;裂缝周围有无锈迹、锈蚀产物和凝胶泌出物;裂缝的宽度。长度和间距等。检测方法以日力检查为主,辅以刻度放大镜(最小分辨率不得大于0.05mm)量测。用钢卷尺(最小分辨率不得大于1.0mm)测量裂缝的长度和间距。

3.3.2 在进行裂缝检测时,应注意查明裂缝发生的时间和原因,并判断裂缝是否趋于稳定,对尚未稳定的裂缝呵用千分表、引仲仪等监测裂缝宽度和长度的发展情况,监测时间以6~12个月为宜。

3.3.3 对层离、剥落或露筋、掉棱或缺角、蜂窝麻面、表面侵蚀及表面沉积等表观损伤的检测,主要检测面积和深度,检测方法为人力日测、辅助钢尺测量和锤击检查。

3.3,4 在进行表观损伤检测时,应检查宽度超过0.05mm的裂缝以及大小超过20mmm的其他表观损伤。

3.3.5 裂缝检测结果的描述应注意如实反映裂缝的形态、分布情况和裂缝周边混凝土表面状况,尽可能采用图形和照相进行表观损伤的描述,对所有的表观损伤均应有详尽的文字描述。

3.4 表观损伤的分级评定

3.4.1 对混凝十桥梁结构构什的表观损伤,可根据表观损伤程度(大小、多少或轻重)、表观损伤对结构使用功能的影响程度(无、小、大)和表观损伤发展变化状况(趋向稳定、发展缓慢、发展较快)等三个方面,以累加评分的方法作出等级评定。具体评定力-法见表1-3-2。

3.4.2 混凝土桥梁结构构件表观损伤的分级评定标准。

3.4.2.1 钢筋混凝土构件非结构受力裂缝按表1-3-3分级标准进行评定。

4 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与评定

4.1 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分类与要求

4.1.1 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方法可分为无损检测、半破损检测和破损检测。本指南对目前常用的回弹法、超声一回弹综合法、回弹结合取芯法、超声一回弹综合法结合取芯法等测‘定混凝土强度方法作出规定。

4.1.2 为了突出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行业特殊性,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分为结构或构件的强度检测评定与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的强度检测评定。如主梁,根据具体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时,可对主梁整个(批)构件进行检测评定,也可对主梁跨中部位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测评定,但测区布置必须满足本指南的规定。

4.1.3 原则上对结构不采取破损检测,但在其他方法不能准确评定结构(构件)或承重构件主要受力部位的混凝土强度时,应采用取芯法结合其他方法综合评定。在结构上钻、截取试件时,应尽量选择在承重构件的次要部位或次要承重构件上,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结构安全。钻、截取试件后,应及时进行修复或加固处理。

4.2 回弹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4.2.1 对于被测混凝十桥梁结构或构件,当只有一个可测面时,可采用回弹法检测其结构混凝土强度。

4.2.1 下列情况下,不宜应用回弹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

(1)遭受冻害、化学腐蚀、火灾、高温损伤的混凝土。

(2)被测构件厚度小于10cm。

(3)结构表面温度低于-4℃或高于60℃。

(4)碳化严重,表层与内部质量布明显差异或其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

4.2.3 回弹仪

4.2.3.1 技术要求

(1)测定回弹值的仪器,宜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的混凝土回弹仪。

(2)回弹仪必须具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检定单位的检定合格证,并应在回弹仪的明显位置上具有下列标忐: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山厂编号、出厂日期和中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标志CMC及许可证证号等。

(3)回弹仪应符合下列标准状态的要求:

①水平弹击时,弹击锤脱钩的瞬间,回弹仪的标准能量应为2.207J。

②弹击锤与弹击杆碰撞的瞬间,弹击拉簧应处于自由状态,此时弹击锤起跳点应相应于指针指示刻度尺上“0”处。

③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4)问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4.2.3.2 检定

(1)回弹仪具有下列情况之—时应送检定单位检定:

①新回弹仪启用前。

②超过检定有效期限(有效期为半年)。

③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④经常规保养后钢砧率定值不合格。

⑤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2)回弹仪应由法定部门并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回弹仪》(JJG 817)对回弹仪进行检定。

(3)回弹仪在丁程检测前后,应在钢砧上作率定试验,并应符合本节第4.2,3.1条(3)的有关规定。

(4)回弹仪率定试验宜在干燥、室温为5~35t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物体上。测定回弹值时,取连续向F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平均值。弹击杆应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宜为90°,弹击杆旋转—次的率定平均值应为80±20 4.1.3.3 回弹仪的保养

(1)回弹仪具有下列情况之—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①弹击超过1 000次。

②对检测值有怀疑时。

③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2)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使弹击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杆,取出里面的缓冲压簧,并取出弹击锤、弹击拉簧和拉簧座。

②机芯各零部件应进行清洗,重点清洗中心导杆、弹击锤和弹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应在中心导杆上薄薄涂抹钟表油,但其他零部件均不得抹油。

⑧应清理机壳内壁、牌子下刻度尺,并应检查指针,其摩擦力应0.5~0.8N,

④不得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

⑤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⑥保养后应按本节第4.2.3.2条(4)的要求进行率定试验。

(3)回弹仪使用完毕后应使弹击杆伸出机壳,清除弹击杆、杆前端球面,以及刻度尺表面和外壳上的污垢、尘土。回弹仪不用时,应将弹击杆压入仪器内,经弹击后方可按下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装入仪器箱,平放在干燥阴凉处。

4.2.4 检测技术

4.2.4-1 一般规定

(1)采用回弹法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宜具有下列资料:

①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监理(或监督)和建设单位名称。

②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②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出厂厂名,砂、石品种、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等。

④模板类型、混凝土灌注和养护情况以及成型日期。

5 钢筋锈蚀电位的检测与判定

5.1 适用范围

5.1.1 本方法主要针对半电池电位法检测混凝十中钢筋锈蚀状况的原理,规定仪器的使用方法、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的应用方法。

5.1.2 钢筋锈蚀状况检测范围,应为主要承重构件或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或根据一般检查结果有迹象表明钢筋可能存在锈蚀的部位。

5.1,3 本方法用于评定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活化程度。本指南提出的判定标准针对特殊环境如海水浪溅区、处于盐雾中的混凝土结构等,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5.2 应用

5.2.1 本方法用于估测正在使用的现场和实验室硬化混凝土中无镀层钢筋的半电池电位,测试与这些钢筋的尺寸和埋在混凝土中的深度无关。

5.1.1 本方法可以在混凝土构件使用寿命中的任何时期使用。

5.2.3 已经干燥到绝缘状态的混凝土或已发生脱空层离的混凝土表面,测试时不能提供稳定的电回路,不适用本方法。

5.2.4 电位的测量应由有经验的、从事结构检测的工程师或相关技术专家检测并解释,除了半电池电位测试之外,有必要使用其他数据,如氯离子含量、碳化深度、层离状况、混凝土电阻率和所处环境调查等,以形成关:厂钢筋腐蚀活动及其对结构使用寿命可能产生的影响。

5.3 测试原理

半电池电位法是利用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电化学反应引起的电位变化来测定钢筋锈蚀状态的一种方法。通过测定钢筋/混凝土半电池电极与在混凝土表面的铜/硫酸钢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大小,评定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活化程度。

5.4 测量装置

5.4.1 参考电极(半电池)

(1)本方法参考电极为铜/硫酸铜半电池。它由一根不与铜或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的刚性有机玻璃管、一只通过毛细作用保持湿润的多孔塞、一个处在刚性管里饱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紫铜棒构成,如图1—5-1所示。

(2)铜/硫酸铜参考电极温度系数为0.9mV/℃。

5.4.2 二次仪表的技术性能要求:

(1)测量范围大于1V。

(2)准确度优于0.5%±1mV。

(3)输入电阻大于1010Ω。

(4)仪器使用环境条件: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95%。

5.4.3 导线

导线总长不应超过150m,一般选择截面积大于0.75mm2的导线,以使在测试回路中产生的电压降不超过0.1mV。

5.4.4 接触液

为使铜/硫酸铜电极与混凝土表面有较好的电接触,可在水中加适量的家用液态洗涤剂对被测表面进行润湿,减少接触电阻与电路电阻。

5.4.5 在使用接触液后仍然无法得到稳定的电位差时,应分析是否为电回路的电阻过大或是附近存在与桥梁连通的大地波动电流,在以上情况下,不应使用半电池电位法。

5.5 测试方法

5.5.1 测区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1)钢筋锈蚀状况检测范围应为主要承重构件或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或根据一般检查结果有迹象表明钢筋可能存在锈蚀的部位,但测区不应有明显的锈蚀胀裂、脱空或层离现象。

(2)在测区上布置测试网格,网格节点为测点,网格间距可选20cm~20cm、30cm×30cm、20cm×10cm等,根据构件尺寸而定,测点位置距构件边缘应大于5cm,一般不宜少于20个测点。

(3)当一个测区内存在相邻测点的读数超过150mV,通常应减小测点的间距。

(4)测区应统一编号,注明位置,并描述外观情况。

5.5.2 混凝土表面处理

用钢丝刷、砂纸打磨测区混凝土表面,去除涂料、浮浆、污迹、尘土等,并用接触液将表面润湿。

5.5.3 二次仪表与钢筋的电连接

(1)现场检测时,铜/硫酸铜电极一般接二次仪表的正输入端,钢筋接二次仪表的负输入端。

(2)局部打开混凝土或选择裸露的钢筋,在钢筋上钻一小孔并拧上自攻螺钉,用加压型鳄鱼夹夹住并润湿,确保有良好的电连接。若在远离钢筋连接点的测区进行测量,必须用万用表检查内部钢筋的连续性,如不连续.应重新进行钢筋的连接。

(3)铜/硫酸铜参考电极与测点的接触。测量前应预先将电极前端多孔塞充分浸湿,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正式测渎前应再次用喷雾器将混凝土表面润湿,但应注意被测表面不应存在游离水。连接方法见图1-5-2。

5.5.4 铜/硫酸铜电极的准备

饱和硫酸铜溶液山硫酸铜晶体溶解在蒸馏水中制成。当有多余的未溶解硫酸铜结晶体沉

7 混凝土中钢筋分布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与评定

7.1 适用范围

7.1.1 本方法主要介绍了估测钢筋位置、深度和尺寸的电磁检测仪器工作原理,规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评定标准的应用方法。

7.1.2 检测针对主要承重构件或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或钢筋锈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钢筋可能锈蚀活化的部位,以及根据结构检算及其他检测需要确定的部位。

7.2 应用

7.2.1 用于估测混凝土卟,钢筋的位置、深度和尺寸。

7.2.2 在无资料或其他原因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查的情况下。

7,2.3 进行其他测试之前需要避开钢筋进行的测试。

7.2.4 本项调查与检测丁作应由有经验的、从事结构检测的工程师或技术专家检测并解释,除了混凝土中钢筋分布及保护层厚度检测以外,根据需要有必要结合其他项目,如锈蚀电位、氯离子含量、碳化深度和混凝土电阻率等,以综合评定混凝上中钢筋锈蚀活动及其对结构使用寿命的影响。

7.3 检测方法及原理

7.3.1 检测方法:采用电磁法无损检测方法确定钢筋位置,辅以现场修正确定保护层厚度,估测钢筋直径,量测值准确至毫米。

7.3.2 仪器探头产生一个电磁场,当某条钢筋或其他金属物体位于这个电磁场内时,会引起这个电磁场磁力线的改变,造成局部电磁场强度的变化。电磁场强度的变化和金属物大小与探头距离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如果把特定尺小的钢筋和所要调查的材料进行适当标定,通过探头测量并由仪表显示出来这种对应关系,即叮估测混凝土中钢筋位置、深度和尺寸。

7.4 仪器

7.4.1 检测仪器一般包含探头、仪表和连接导线,仪表可进行模拟或数字的指示输出,较先进的仪表还具有图形显示功能,仪器可用电池或外接电源供电。

7.4.2 钢筋保护层测试仪的技术要求

(1)钢筋保护层测试仪应通过技术鉴定,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

(2)仪器的保护层测量范围应大于120mm。

(3)仪器的准确度应满足:

①0~60mm,±1mm。

②60~120mm,±3mm。

③>120mm,±10%。

(4)适用的钢筋直径范围应为φ6~φ50,并不少于符合有关钢筋直径系列规定的12个档次。

(5)仪器应具有在未知保护层厚度的情况下,测量钢筋直径的功能。

(6)仪器应能适用于温度0~40℃、相对湿度≤85%、无强磁场干扰的环境条件。

(7)仪器工作时应为直流供电,连续止常工作时间不小于6h。

7.5 仪器的标定

7.5.1 钢筋保护层测试仪使用期间的标定校准应使用专用的标定块。当测量标定块所给定的保护层厚度时,测读值应在

仪器说明书所给定的准确度范围之内。

7.5.2 标定块由一根416的普通碳素钢筋垂直浇铸在长方体无磁性的塑料块内,使钢筋距四个侧面分别为15mm、30mm、60mm、90mm,如图1-7-1所示。

7.5.3标定应在无外界磁场干扰的环境中进行。

7.5.4 每次试验检测前均应对仪器进行标定,若达不到应有的准确度,应送专业机构维修检验。

7.6 操作程序

7.6.1 混凝土结构钢筋分布状况调查的范围,应为主要承重构件或承重构件的主要受力部位,或钢筋锈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钢筋可能锈蚀活化的部位,以及根据结构检算及其他检测需要确定的部位。

7.6.2 测区布置原则

(1)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应根据尺寸大小,在构件上均匀布置测区,每个构件上的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

(2)对于最大尺寸大于5m的构什,应适当增加测区数量。

(3)测区应均匀分布,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宜小于2m。

(4)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预埋件等部位。

(5)测区应注明编号,并记录测区位置和外观情况。

(6)测点数量及要求:

①对构件上海一测区应检测不少于10个测点。

②测点间距应小于保护层测试仪传感器长度。

(7)对某一类构件的检测,可采取抽样的方法,抽样数不少于同类构件数的30%,且不少于3件,每个构件测区布置按单个构件要求进行。

(8)对结构整体的检测,可先按构件类型分类,再按类型进行检测。

8 结构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与评定

8.1 检测方法

8.1.1 钢筋锈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钢筋可能锈蚀活动的区域,应进行混凝土碳化深度测量。

8.1.2 混凝土碳化状况的检测通常采用在混凝上新鲜断面喷洒酸碱指示剂;通过观察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来确定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8.2 检测步骤

8.2.1 测区位置的选择原则可参照钢筋锈蚀自然电位测试的要求,若在同一测区,应先进行保护层和锈蚀电位、电阻率的测量,再进行碳化深度及氯离子含量的测量。

8.2.2 测区及测孔布置

(1)测区应包括锈蚀电位测量结果有代表性的区域,也能反映不同条件及不同混凝土质量的部位,结构外侧面应布置测区。

(2)测区数不应小于3个,测区应均匀布置。

(3)每一测区应布置三个测孔,三个测孔应呈“品”字排列,孔距根据构件尺寸大小确定,但应大于2倍孔径。

(4)测孔距构什边角的距离应大于2.5倍保护层厚度。

8.2.3 使用酸碱指示剂喷在混凝土的新鲜破损面,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测量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量测值准确至毫米。

(1)配制指示剂(酚酞试剂):75%的酒精溶液与白色酚酞粉末配置成酚酞浓度为1%-2%的酚酞溶剂,装入喷雾器备用,溶剂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2)用装有20mm直径钻头的冲击钻在测点位置钻孔。

(3)成孔后用圆形毛刷将孔中碎屑、粉末清除,露出混凝土新茬。

(4)将酚酞指示剂喷到测孔壁上。

(5)待酚酞指示剂变色后,用测深卡尺测量混凝土表面至酚酞变色交界处的深度,准确至1mm。酚酞指示剂从五色变为紫色时,混凝上未碳化,酚酞指示剂未改变颜色处的混凝土已经碳化。

(6)将测区、测孔统一编号,并画出示意图,标上测量结果。

(7)测量值的整理应列出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8.3 评定标准

混凝上碳化深度对钢筋锈蚀影响的评定,可取构件的碳化深度平均值与该类构件保护层

厚度平均值之比,并考虑其离散情况,参考表1—8-1对单个构件进行评定。

9 混凝土电阻率的检测与评定

9.1 混凝土电阻率的检测方法

9.1,1 混凝十的电阻率反映其导电性。混凝土电阻率大,若钢筋发生锈蚀,则发展速度慢,扩散能力弱;混凝土电阻率小,锈蚀发展速度快,扩散能力强。因此对钢筋状况进行检测评定,测量混凝土的电阻率是一项重要内容。

9.1.2 混凝土电阻率检测测区,应根据钢筋锈蚀电位测量结果确定,对钢筋锈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钢筋可能锈蚀活化的区域,应进行混凝土电阻率测量。

9.1.3 混凝土电阻率可采用四电极阻抗测量法测定,即在混凝土表面等间距接触四支电极,两外侧电极为电流电极,两内侧电极为电压电极,通过检测两电压电极间的混凝土阻抗获得混凝土电阻率ρ。如图1-9-1所示。

9.2 电阻率测试仪及技术要求

9.2.1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仪应通过技术鉴定,并具有产品合格证。

9.2.2 电阻率测试仪由四电极探头与电阻率仪表组成,采用交流测量系统。

(1)探头四电极间距可调,调节范围10cm,每一电极内均装有压力弹簧,从而保证可测不同深度的电阻率及电极与混凝上表面接触良好。

(3)电压电极间的输入阻抗〉1MΩ。

(4)电极端部直径尺寸不得大子5mm。

(5)显示方式:直接数字显示电阻率值。

(6)电源:直流供电,连续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6h。

(7)仪器使用环境条件: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85%。

9.3 仪器的检查

在四个电极上分别接上三支电阻,则仪器的显示值为相应的电阻率值。例如,电阻值为1kΩ,相应电阻率值为:2πd×1kΩ·cm。9.4 混凝土电阻率的测量

9.4.1 测区与测位布置可参照钢筋锈蚀门然电位测量的要求,在电位测量网格间进行,并做好编号。

9.4.2 混凝土表面应清洁、无尘、无油脂。为了提高量测的准确性,必要时可去掉表面碳化层。

9.4.3 调节好电极的间距,—般采用的间距为50mm。

9.4.4 为了保证电极与混凝土表面有良好、连续的电接触,应在电极前端涂上耦合剂,特别是当读数不稳定时。

9.4.5 测量时探头应垂直置于棍凝土表面,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9.5 混凝土电阻率的评定标准

混凝土电阻率的评定标准见表1-9-1。

10 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的超声法检测

10.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0.1.1 本章目的是为了统一超声法检测公路混凝土桥梁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的检测程序和判定方法,提

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10.1.2 该方法适用于公路常见混凝土桥梁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的检测。涉及的检测项H主要包括:混凝

土内部空洞和不密实区的位置与范围、裂缝深度、表层损伤厚度,以及不同时间浇注的混凝土结合面的质量和钢管混凝土中的

缺陷检测等。

10.1.3 超声法即超声脉冲法系指采用带波形显示功能的超声波检测仪,它测量超声脉冲波在混凝上中的传播速度(简

称声速)、首波幅度(简称波幅)和接收信号主频率(简称主频)等声学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及其相对变化(有缺陷时声速、波幅

和主频降低),判定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的情况。

10.1.4 进行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检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的有关规定。

10.2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的基本依据与方法

10.2.1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采用下述四点作为判别缺陷的基本依据:

(1)根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遇到缺陷的绕射现象,按声时和声程的变化来判别和计算缺陷的大小。

(2)依据超声波在缺陷界面上的反射,抵达接收探头时能量显著衰减的现象,来判别缺陷的存在和大小。

(3)依据超声波脉冲各频率成分在遇到缺陷时衰减的程度不同,从而造成接收频率明显降低;或接收波频谱与反射波频谱

产生差异,来判别内部缺陷。

(4)根据超声波在缺陷处的波形转换和叠加,造成波形畸变的现象来判别缺陷。

10.2.2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与表层损伤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进行平面测试,具体测试方法有:

(1)对测法:一对发射(T)和接收(R)换能器,分别置于被测结构相互平行的两个表面,且两个换能器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2)斜测法:一对发射和接收换能揣分别置于被测结构的两个表面,但两个换能器的轴线不在同—直线上。

(3)单面平测法:一对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置于被测结构物同一个表面上进行测试。

第二类为采用径向振动式换能器进行钻孔测试,具体测试方法有:

(1)孔中对测:一对换能器分别置于两个对应钻孔中,位于同一高度进行测试。

(2)孔中斜测:一对换能器分别置于两个对应的钻孔,但不在同一高度,而是在保持一定

高程差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3)孔中平测:一对换能器置于同一钻孔巾,以一定高程差同步移动进行测试。

10.2.3 用超声法检测混凝上缺陷时,发射和接收换能器与测试面之间应具备良虹的耦合状态,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的连线必须离开钢筋‘定距离或与钢筋轴线形成一定夹角,并力求混凝十处于自然千燥状

态。

10.2.4 进行结构混凝土内部缺陷大面积扫射时,可采用“多级网络法”进行人面积仔细探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结构构件表面测区上布置第一级测量网络,一般第一级网络的间距为30cm,在每一个

网络节点上采用穿透法测出声时,在声时变化的节点上冉划山二级网络,其间距—般取10cm,如图

1—10-1所示。测出各级网络节点的声时后,绘出等声时线,即缺陷大小,在等声线的范围中声时最长的

点即为该缺陷的中心。

10.2.5 在进行大面积扫测结构混凝土缺陷时,可采用统计的方法定量地确定缺陷的存在。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利用各测点的声时‘i和声程厶计算出声速Gi并由强度与声速的关系即R=f(c)确定出测

点估算强度只i,并计算出总体的平均值R和标准差DR,然后,分两种情况对各测点进行判别:

第—种情况是有孤立的低强度Rmin点。此时,首先由:

如果对N个测点有NP小于1,则可认为此相邻两点处有缺陷存在。

10.2.6 对结构混凝土中的缺陷可按表1-10—1进行定性地判断,也可采用声时、波幅和频率按式(1-10-5)来定量地判断缺陷地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