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视察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

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了进一步保护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3月上旬至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侨台委会同市政协民宗委、市民宗局、文化局、文物局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罗源霍口乡福湖畲族村、连江小沧乡七里畲族村和长乐琴江满族村,实地察看了解民族村落、民居、古厝、风俗、礼仪、传统等特色民族文化,听取当地县(市)、乡、村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汇报并进行座谈。调研组还实地察看了位于城区的于山九仙观牌廊(重修珠玛祖庙牌、穆图善记功牌)、朱紫坊萨家大院、福州清真寺、伊斯兰教圣墓等少数民族文物。市人大常委会陈树雄副主任、市政协何宜刚副主席参加了视察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基本概况

我市有43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6.59万人,其中畲族人口4.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3%。目前,全市有2个民族乡(畲族)、83个民族行政村、436个民族自然村。83个民族行政村中,畲族村77个,回族村5个,满族村1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晋安、永泰、福清、平潭、长乐等县(市)区。在长期的民族迁徙和历史演进中,畲、

回、满等民族完成了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渗透,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基本架构,其文化渊源和历史经历所浓缩或转化为的民俗风情,既丰富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内涵,也凝炼了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精髓。

在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中仍保留和凸显自身特色的主要有畲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畲族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民歌、故事、音乐、舞蹈、服饰、古民居、民族工艺、民族习俗、医药和武术等。长乐琴江作为我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其满族文化主要包括: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二、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情况

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在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抢救和挖掘工作,做到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既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促进文化发展,做到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之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1、领导重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连江、罗源等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福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福州市文化强

市建设纲要》,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为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建立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工作依据。

2、搞好评选和申报工作,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2007年,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经组织评选认定,并经市政府批准,我市有3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占8项,分别是:长乐琴江满族村台阁戏、罗源和连江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服饰、畲族婚礼、畲族三月三乌饭节、连江滩涂泥撬等。同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市选送的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药、八井拳、琴江台阁等6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继承。其中,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药等2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目前公示期已结束,有望于6月份正式获批。

以评选市级“文化艺术之乡”与申报省级“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

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和群众基础广泛的区域,进行评选命名,实施整体保护。目前,经组织评选,市政府命名的市级“文化艺术之乡”有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连江小沧畲族乡、连江潘渡乡仁山村、罗源霍口乡福湖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起步镇潮格村等7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其中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连江潘渡乡仁山村、连江小沧乡等5个少数民族文化乡(村),被省文化厅列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整体性保护传承。琴江满族村还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3、开展文化展示和文艺演示,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采集民族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着力提高全社会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福州市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在市博物馆设立了民俗展厅;罗源县成立了畲族中草药研究所,在县博物馆设立民俗展厅,在县文化馆设立畲族舞蹈培训基地;连江县创办了民族服饰加工厂,展示畲族特色文化;长乐市投入巨资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

馆等等。这些重要的平台和窗口,较好地展示了民族特色文化,使之得以更好地传承。

此外,我市通过“福建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活动”、“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4、投入专项经费,少数民族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加快城乡建设的同时,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少数民族文物中有1处国家级文物、5处市级文物、4处县(市)区级文物,以及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市财政在每年划拨文物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还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修复了国家级文物“萨氏民居”、市级文物“福州清真寺”等少数民族文物。相关县(市)区也投入资金,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如长乐市投入150多万元,相继修复建成了琴江八旗文化博物馆、八旗广场、八旗水师兵营等,完成了首里街等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通过建设改变了

琴江村的村容村貌,增加了旅游景点;连江县保护并修缮了小沧乡七里村古畲寨探花府、东风龙宫庙等,并将其列为县级文物。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抢救、保护工作难以全方位开展。目前我市民族、文化、文物、财政等部门都安排有一定经费投入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但没有专门的民族文化保护经费,使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多数县(市)区年度预算亦都没有安排此项专门工作经费,一些保护工作几近停止。一些乡村因经费缺乏,民物文化实物的展示场所极其简陋,非常不利于长期保存、展示。

2、民族服饰、民族技艺日趋消竭。如畲族服饰由于较为昂贵(女性常服约800元左右,礼服至少2~3千元,甚至更贵),并且民族服饰“不休闲”、“不时尚”,畲民除了在传统节庆、大型活动时穿着外,平时在畲族村寨已少有人穿戴。虽然畲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织工精细著称,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畲民外出务工作增多,民间技艺难以传承,

创新、发展更是后继乏人,使该项宝贵的服饰文化和技艺日趋消竭。

3、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畲族没有反映本民族语言的文字,且长期与汉族混居,处于汉族强势文化氛围之中,在社会交往中受到汉语的不断影响,面临失传的危险。多年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编辑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三集成”,以及舞蹈、戏曲等文学艺术资料,但缺乏传承人员,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4、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不容乐观。市级文物福州清真寺内早年建有的“市民族招待所”,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2001年成为危房,至今荒废长达8年,成为卫生死角,影响清真寺的整体形象和文物价值。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寺的大部分房产被私人占住,目前寺内仍有5户人家生活居住,给寺院的管理和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冲突。市级文物“福州伊斯兰教圣墓”位于福州回民公墓内,由于公墓失于管理,多年延续下来的回汉混葬状况越来越严重,侵害了伊斯兰教规教律,亦对圣墓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一些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民族建筑,由于鉴定保护工作的滞后,在当地开发、建设中损毁严重,甚至被拆除,如晋安区健康村的民族古建筑“蓝氏大厝”就因开发、建设被拆除,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少数民族文物单位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如连江县级文物单位小沧乡七里探花府,电路布线、电器开关极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乡村及民族学校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民族乡土教材采编、宣传和挖掘工作,努力培养出一批民族文化的研

究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士,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文化的展演、商品和旅游市场,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

3、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4、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协调机构。要结合实际,吸收民族、文化、文物、财政、旅游等有关部门,成立市、县(市)区两级民族文化保护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本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聘请有关民族、民俗、考古、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对全市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规划的制定、项目评估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制定民族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在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比较完整、文物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

5、做好民族文物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各级民族部门应积极配合文物部门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文物的普查工作,不遗漏有价值的文物;经鉴定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民族文物,各级政府应及时公布,切实加以保护。对于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一

些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依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整改和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展现文物价值。

一、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成效明显

自治区成立以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十分珍视自己宝贵的民族地方文化,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目前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去年自治区启动了自治区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固原体育馆、宁夏会展中心建设,一批专业博物馆也在论证规划和建设中。二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了中华回乡文化园、吴忠民俗展示馆。

(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的政策,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工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和资金安排中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多次举办美术、书画、摄影、文化、岩画等研讨会、展览会,并且多次组织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二是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近年来,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区还创作了如“踏脚舞”、“穆民扇”、“汤瓶舞”、“盖碗情思”、“木球”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已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积极鼓励、支持文化创作和民族研究。我区的回族研究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回族文化论坛、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宁夏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依法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是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对全区民歌、品乐、舞蹈、曲艺、民间文学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完成了10部民族民间文艺集中志书·宁夏卷的编纂出版工作。二是启动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的编纂工作。与此同时,围绕回族和西夏古籍,整理出版了中国回族古籍丛书16种,建立了回族古籍光盘数据库--《回回古代全书》,《宁夏民族歌曲精选》也即将在年内上市。三是实施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立了宁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编写了宁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名录,已申报并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名录的3个(即回族器乐、回族服饰、回族花儿),第二批又申报项目10个,确定自治区级名录31个,将在今年年内公布。同时,将编写分级保护的规划,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四)重视保护和发展回族传统饮食文化。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挖掘、整理清真名小吃和清真特色菜肴。由自治区政协、中国烹饪协会、中国伊协共同组织编纂的《中国

清真饮食文化大观》、《宁夏清真菜谱》及《宁夏清真小吃》已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电视专题片的编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五)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从2002年开始,我区连续五年举办“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坚持群众演、群众看和“三贴近”的宗旨,起到教育、服务、交流和带动作用。2006年举办了宁夏艺术节,还先后举办两届“中国西部民族花儿歌手邀请赛”,组织举办了全区56个民族青少年艺术人才大赛,选拔9个优秀节目参加了全国总决赛。多次举办全国、全区回族舞蹈、回族服饰展演活动。组团参加了所有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绩一届比一届好。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二、我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虽然我区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的许多原因,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和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保护和发展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和发展的意识淡薄,有些地方的党委、政府还没有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地方只重视开发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不懂得开发当地的人文资源。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社会事业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用于文化投入方面的资金较少,致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民族古籍由于保管不善或保护措施不当而损毁严重;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不同程度遭到了破坏;依靠口传心授的各种传统技艺、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语言、文字正在遗亡;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学和文化艺术逐渐被遗失;一些珍贵实物和资料因得不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比较突出。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是由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者的培养重视不够,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者青黄不接。二是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许多独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西海固地区曾经盛行的“花儿”,因缺乏传人而面临消亡的危机。此外,民间工艺如农民画、剪纸、刺绣、泥塑、砖雕、编制等也正在消失或失传。

(四)创新发展工作相对滞后。对如何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比较滞后,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必要的经费投入。

(五)有关法制建设亟待加强。虽然国务院、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文件和政策,但落实很不到位,除了资金上的困难外,还有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困难及目前各种文化企业税费较多等原因,制约了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意识。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经常研究部署开展此项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其次,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保护方法和措施,大力宣传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批评和鞭挞不重视或破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不良行为,使全社会形成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保护和发展工作顺利开展。自治区要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法律体系,制定出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进行法律规范,用法律的手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和利用。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已颁布的相关法规,研究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办法和规定。

(三)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自治区要建议国家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挖掘的专项资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我区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很重,需要的资金较多,而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因此,要建议国家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我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是建议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企业实行“三项照顾”政策,扶持民族地区文化企业的发展。二是建议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企业实行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资金。

(五)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我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各地财力有限,真正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确有困难。建议自治区要求国家通过设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民族文化进校园、资助民间艺人培养传承人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特质文化遗产加以挽救和保护。

(六)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有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有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建议对一些群众喜爱、有普及意义和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传统文化项目、运动,通过学校办班或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民营企业办学校等形式,进行专门培训,扩大传承人队伍,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水平,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

(七)建立专门机构,不断创新发展。建议成立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在搜集整理和调研的基础上,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我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规划、办法、措施及政策法规的建议,督查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同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使其产生新的活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

关于淇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0〕79号)精神,我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聚居村文化建设现状和成就

全县共有15个少数民族661人。其中,回族574人。其他14个少数民族共87人(满族17人、彝族13人、土族和布依族各11人、苗族9人、藏族7人,蒙古族和壮族各5人,仡佬族4人、白族、黎族、水族、傣族、拉祜族各1人)。朝歌镇南关村,是少数民族村。该村现有耕地1256亩、335户1199口人,人均耕地1亩,其中回民83户380人,多数回族群众在清真食品企业就业。村内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回汉群众团结和睦,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该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的实现切实解决了南关村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如今,天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进村入户的光纤,人们手按遥控器便可收看50多套有线电视节目。

2、该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自2008-2009年争取少数民族扶持资金30多万元,投资50万元,引自来水入村入户,目前家家户户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有效解决了南关村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3、该村实施了村内通道路路畅通工程。深入开展以道路硬化、院街净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村硬化道路5000多米,水泥路面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上解决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

4、该村建有回民学校1座,可容纳学生27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5、该村建有文化大院1处,设有农民夜校、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等,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6、该村建有健身广场1处,设有各种健身器材,基本满足了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

7、该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一所,设有床位20余张,98%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农保、新农合,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养老难问题。

8、该村清真寺1座,有阿訇1人,海里凡11人,均在清真食品企业就业。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县委县政府高度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县委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2、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在安排文化、体育发展及其他相关经费时,适当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聚居村,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民族宗教局积极争取少数民族扶持政策支持,先后争取少数民族扶持资金100多万元,改建了南关村回民学校,新建了文化大院,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村内道路畅通工程等。二是广播电视部门按照优先发展战略,在南关村实施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三是卫生部门投资5万元,优先在南关村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四是教育体育部门,投资4万元为南关村修建了文化工程。五是交通部门落实村村通和畅通工程资金20多万元,修建了村内主要干道。六是朝歌街道办和文化部门投资3万元,帮助南关村组建了文艺宣传队。

3、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宣传。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在文化大院建设期间,县委组织部免费安装了远程教育电视,新华书店向图书室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等出版物3000多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认真组织挖掘整理少数民族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一是组织参加我省4年一次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二是认真组织南关村回民学校学生在六一等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南关村群艺馆的作用,支持南关村在元宵节等节日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四是支持回族退休干部付同喜举办个人融入朝歌殷商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奇石展等活动。

三、制约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问题。

1、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认识滞后。个别领导及部门对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缺乏高度认识,没有站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少数民族村民没能敏锐的领悟到大力发扬本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既可以娱乐身心、提高民众素质,又可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把其中优秀部分产业化、迎合市场需求形成产业链。

2、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经费短缺。由于县、街道办事处财力紧张,南关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落后,投入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不足,造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大院图书馆的购书量和藏书量远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文化站、远程教育和农民夜校设施普遍老化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南关村群艺馆(文艺宣传队)现有人员30人左右,但是由于全部是义务演出,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专业化挖掘整理。

4、文化活动逐渐丰富,但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以前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目前,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以村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以南关村回民学校为依托,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南关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如开斋节、春节等,但是限于人力、经费、地理环境的原因,活动次数与形式仍然十分有限。

四、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单位、民间组织等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寺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2、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上级机关学习,进入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二是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还要主动扩大影响,挂靠市场,深度开发民族文艺中的商业价值。三是加强农村图书室建设,及时更新图书,订购各类期刊及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四是利用健身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特别是要发挥民办武术学校的作用,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大做强民间体育聚会,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3、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把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4、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新路子。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扶持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又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措施,还是符合中央强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向。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成果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又可以大大提升文化生产力水平,全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要随着变化的环境而变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维持,也不能是粗制滥造的破坏性开发,而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市场经济与民间文化艺术之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这些不同类别的文化、不同时态的文化不仅可以在同一个文化区内同时存活,而且可以在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要构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新的文化体制下获得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前次发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的内部问题>的帖子能够被板主通过.其实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板主给不予通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说真的,我们真应该放下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了,尽管这需要我们的很多勇气,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必须得走出这一步也是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至于我前篇帖子中的回复说真的我很失望,完全没有一个人能清醒的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而是想当然的自我辩护.我是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边上的.我10年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跟维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地方,也在那里生活过不少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视的宣传上看到,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乐观,民族矛盾重重,隔阂很深,对于说对待少数民族现代文化上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去扶持,去大力的扶持.这点在新疆这个跟整个伊斯兰世界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其本民族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跟发扬更是需要去帮助,这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战略. 大都知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今天在世界上的命运是悲哀的,由于在历史上和西方文明的对立,使得现在伊斯兰世界被排斥,被边缘化.再加上中东的丰富资源招惹了列强对于控制中东的一系列的各种干预跟控制掠夺.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结合点上,资源地区上,到战略要地上.所以的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各种反抗活动由此开展.恐怖主义只是种被压迫方最后无奈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得看到,随着911后,恐怖主义被各种人加以利用,现在变成了各种分裂分子的手段,从西藏打砸事件到新疆的袭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有着国外势力的鼓动和帮助,也有着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实际上西部这些少数民族多的地区经济几乎没取得多少进步,但实际上西部有着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国家开采,跟当地人没多少直接关系.今天巨大的贫富落差在东西部地区的对比上显现的非常明显也让人震惊,关于这点我给大家讲个我家乡多年国家支持西部的太阳能上说起,当时,当一个加拿大技术人员来到山区的村庄时他震惊了,他说,在改革开发20年中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东部给了我个错觉,但今天我看到的让我震撼,这里的人竟然还都诸葛亮时期的茅草屋!!我不知道大家住过茅草屋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去过那些茅草屋的村庄生活过没有,但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资产就是这茅草屋跟一匹马就是全部的家当.后来这个加拿大人说了这话后的1年后吧,当地政府是把所有那些地方的房屋改建瓦房,政府出资一半.不过有点事情我很不解,沿国道的地方的房屋全是建的很不错,也是强制那样建造的,但不在公路旁边的房屋那很抱歉,一边看着去吧,由此可见我们的形象工程是多么的可怕,进步说,就算你帮这些人把房屋建好了又能怎么样?那样的房屋的一半资金对于这些农民来是或都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你没在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根本问题. 话扯的远了,我认为,当我们把西部文化特别的维语的流行音乐扶持成一个大家熟悉的文化时候,这就成了个样板,这些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伊斯兰现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这些文化在我们的国家能被大家近距离的看到,去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把这种文化让世界看到的一个窗口,这对于被西方排斥的阿拉伯国家将是个感情上的希望,因为有人去看他们,去欣赏他们.这样我们的新疆伊斯兰的民族就形成了种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信任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认同我们.这样一来,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被接受被关注,有着这种自豪感而对分裂分子再想有所作为也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土壤,而我们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而又对我们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这种新疆少数民族跟伊斯兰的渊源,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这对于我们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的初衷上是一致的.当初我们的设想的实践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根本问题上就是我们没有取得跟这些国家的很多交流跟联系,虽然金钱利益能

县委XX督导组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XX督导组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县委第一督导组近期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情况 近期,我们按照区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坚持从严从实开展督导,完善督导方法、把握时间节奏、强化问题导向、发挥“一把手”作用。在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征求意见建议、即知即改的同时,重点做好“回头看”、谈心谈话、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等工作,各督导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有序、扎实有效推进。截至目前,各单位征求到“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2629条;撰写学习心得798篇;制度废止13个,修订完善138个,新出台116个;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梳理出问题854个,制定整改措施757条,已整改问题622个;撰写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46份,班子成员对照材料123份。 一是深刻领会精神,确保督导工作有的放矢。县

委第一督导组始终对有关工作要求和文件精神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集中对开展“回头看”、对照检查材料撰写审核等一系列文件进行学习,提炼整理工作要点,并多次召开会议对所督导的7个单位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统筹人员和工作安排,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督导重点,确保“四个到位”,即:上级精神领会到位、工作安排落实到位、政策传达解释到位、工作压力传导到位。进一步加大上下协调衔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做好谈心谈话和对照材料撰写等工作,我们在6月中旬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并向各单位发出通知,明确谈话的范围、内容和方式,规范对照检查材料的格式、重点及审核流程,提醒做好民主生活会前期准备工作,避免出现“走弯路”“夹生饭”等情况。 二是力求勤严细实,确保督导工作不留死角。县委第一督导组力求督导工作“勤、严、细、实”。“勤”:与活动办勤沟通协调,对督导单位勤督勤查,杜绝“主观发挥”“遥控指导”;“严”:督导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现问题随时与被督导单位“一把手”沟通商议,整改情况向“一把手”反馈知会。“细”:抓住每个细节不放过,及时查漏补缺,把督导质量放在首位,分环节制定督导工作要点,实施督导工作销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 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 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 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 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 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 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 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 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 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 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 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 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 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

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 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 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 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 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 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 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 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 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 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 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 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Word版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及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千年古城”的美称,悠久的历史,连绵的山峦,覆盖的水域,使得梧州富含了独特的地域及历史文化—龙母文化。2011年5月29日,我们小组对梧州的龙母庙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社会历史实践调查。 一、龙母的传说: 龙母是流传 于我国西江流域 民间的颇具特色 的一位女神。《中 国神话传说》记 载:“秦始皇时 代,有两个传说, 一个是关于陷湖 的传说,一个是 关于龙母的传 说”。传说龙母, 本姓温,其父温天瑞,其母梁氏,温生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290年)农

历五月初八,出生在藤县水东街孝通

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渔翁救起并抚养成人。传说有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温氏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 二、梧州龙母庙的由来及概况: 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的龙母庙,便也有了梧州气势磅礴的龙母庙。梧州的龙母庙又称太庙,并没有梧州龙母是悦城龙母的母亲的意思,而是说梧州龙母庙的历史比较悠久罢了。

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座落在景色秀丽的桂江岸边,枕山面水,輿地通泉,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庙。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组成。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毁损。从1987年龙母庙重光以来,经过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赐福亭、放生亭、龙母素食馆等主要建筑。2005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龙母庙的北面划出10.2公顷的土地作为龙母庙的扩建用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使龙母庙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龙母宝颠、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中国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个月来,辖区内各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根据安排,我们采取查阅资料、工作座谈、居民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召开了由宣传文化中心、老体协、社区居委会等有关代表参加的4个座谈会,了解和掌握了火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多次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基层建设先进文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二)加大投入推动了辖区内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市、区、街、居四级文化网络正在筹建中。目前,辖区内有8个社区成立了便民服务站,并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 (三)成立了社区文艺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目前,辖区内共有文学艺术社团、队伍各类民间文艺队伍有10余支,各类文艺骨干200多人。这些群众文化网络、队伍,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主体作用。许多社区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中心工作,利用社区文化园地,组织社区文化骨干,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公民道德、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为提高居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功不可没。今年上半年辖区内共举办各类演出30多场,居民参与超过了2500余人次。尤其是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直接参与人员近1000人。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在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与满足居民自我展现、自我提高所取得的重大成效。此外,市、区文化系统在“文化进社区”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居民的欢迎。 (四)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拓宽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渠道。 1、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多。各区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呈现了不同特点。 2、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多。相声、小品、评书、歌舞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彩。 3 社区文化建设思路多。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针对场地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办法;针对如何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问题,提出了用好领导人、退休人、文化人、手艺人、热心人等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党政督查工作情况汇报

党政督查工作情况汇报 2009年,我室按照省委督查室全年工作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认真落实县委全委会和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督查规范,完善督查体系,创新督查形式,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实效,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2009年督察工作开展情况报告于后: 一、2009年工作主要成效 (一)认真落实省委督查室交办的专项查办 按省委督查室要求,就落实全省人才工作、林业工作、政法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思想工作、农业与粮食、农村工作、环境保护工作、省纪委五次全会、党风廉政建设等会议精神进行专项查办,及时办理、上报贯彻落实等工作情况。全年上报各类督查信息251条,其中情况报告47条,督查专报35条。 (二)切实开展全县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 1.认真开展常规督查。采取电话督查、事前提示、限时办理、定期通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群众来信和领导批示件的办理力度,全年共接领导批示件420件,办结420件,办结率100%。通过月汇报制和月通报制,及时向领导反馈向乡镇、部门通报群众来信及批示件的办理情况,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畅通了和群众联系的渠道,推进了批示件办理工作落实。

2.认真开展专项督查。根据县委要求,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员对全县煤炭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禁种铲毒、企业结构调整等进行了专项督查。 3.认真开展综合督查。7月,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有关乡镇和部门,就年初重点工作进度情况进行督查和调研,提出整改要求和工作建议。全年共印发《工作简报》20期,《督查通报》9期。 (三)切实加强督查调研工作 结合督查工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开展对策研究,总结典型经验,全年共提交成果7项。一是加强乡镇先进经验总结。深入XX乡,就发动群众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进行调研;深入XX镇,就退耕还林方面的先进做法进行调研,调研文章分别有省级刊物发表。二是加强热难点问题调研。针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战工作调研,形成调研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四是积极总结全县工作亮点。及时向上报送工作信息和经验文章,2篇文章在省上进行交流。 二、2009年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县委要求,2009年必须把督查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抓实抓好,县委书记亲自分管督查工作,全县工作会期间,组织召开了全县督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工作调研报告-精选范文

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一般群众、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文化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云和要由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努力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那么,当前云和文化工作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文化工作的发展前景何在?20xx年12月开始,县委宣传部牵头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试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就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文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工作,20xx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文化建设的决定》、《XX县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XX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并将文化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的年度工作考核。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道德风尚建设、文化设施完善、群众文化繁荣、文化传媒建设、文

化遗产挖掘、文化产业转型、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为提升云和经济软实力,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坚持正面引导,良好道德风尚基本形成。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一般群众、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夜学、党校轮训、讲师团宣讲等形式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行者和重要推动者。以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和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云和人文精神,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快云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制定印发了《XX县市民守则》、《XX县文明礼仪小册子》,创作普及了《XX县市民守则之歌》、《文明与我们同行(歌曲)》,20xx年3月全面启动礼仪云和建设,城乡文明礼仪之风渐趋浓厚。以创促建,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和品味,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在此基础上,20xx 年全面启动六城联创,带动了一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相继成功创建了省级体育强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信用县、全国XX 县、全国文明县城,并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县的初验。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全县共有省级文明单位14个,市级文明单位26个,县级文明单位47个。致力于打造山水童话乡村,深入开展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社区)和六型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政府督查室个人工作总结

政府督查室个人工作总结 篇一:县委督查室主任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XX年10月,根据县委安排,任用我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督查室主任。一年来,在组织部门的关心培养下,在县委办的正确领导下,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以及领导批(指)示事项,采取“应对新情况上有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上有新对策、督查调研上有新举措”的工作方法,以突出重点、提高效能为工作宗旨,不断拓展督查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改进督查方法,为实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受到市县领导多次肯定。 一、加强学习,锻造一流队伍 ㈠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要求督查干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县里各种重要会议,准确把握县委的工作思路和部署,确保督查工作始终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开展;积极参加县委办公室组织的学习会议,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着重强化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督查干部业务理论水平,力争在工作思路、观念、作风上有新面貌。 ㈡严格督查纪律。我们制定了七条工作纪律,实事求是地开展督促检查工作,正确使用督查权力,客观地反映情况,科学理

- 1 - 性地处理问题,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 ㈢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科学安排督查调研课题和督查项目,加大督查力度,特别是对各种会议上提出的阶段性工作任务适时跟进,及时督查反馈,确保县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围绕中心,扎实有效推进督查工作 根据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我们对全县“三重一大”重点工作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督查,强化了对县委重要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督查力度,精心选题,科学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督导检查,创新了督查机制,督查工作有了明显成效。 ㈠紧紧围绕上级要求抓督查。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和配齐配强督查人员入手,狠抓领导交批办件的落实,积极做好分办、转办、催办工作,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使各信件得到妥善处理。一年来,我们共督办“省委书记信箱”信件35件,“市委书记信箱”信件169件,“县委书记信箱”信件439件,“人民来信”172件。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合理要求,能帮助解决的及时会同有关单位予以解决;对不符合政策的,耐心说服引导,积极做好化解劝阻工作;对涉及部门多的疑难信访件直接会同县直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尽力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

浅析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 摘要: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正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研究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进程、维护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这种影响自然也波及到少数民族及其政治文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传统社会形态表现得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 因此,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更大。 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涵义界定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一个派生性概念,它的涵义源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他们对法律的反应。”由于它能够准确和真实地展现公民、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体现民族国家政治变迁的内在思想轨迹, 就成为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工具而被广泛运用。 我国学术界致力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在借鉴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传统理论,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可以称为广义说,即把政治文化泛化为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第二种可以称为狭义说,认为政治文化仅指政治心理方面的政治取向; 第三种可以成为居中说,把政治文化看成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综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它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塑造的差异,创造出各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师市、场党委的领导下,全场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广播、数字电视、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建设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但从总体上看,基层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明显滞后;与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基层连队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 一、基层单位文化现状: 1、一线职工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在日益富裕起来的连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滞后,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调研结果显示:在基层连队职工文娱活动看电视占80%,玩麻将占10%,打牌占10%,可见,当前农民在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是以看电视、玩麻将、打牌的娱乐文化为主,基层文体活动不足,广大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2、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尽管在基层连队建起了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不少文化站的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大多数文化站条件简陋,有的站只有一块牌子、一张办公桌。有的文化站

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尽管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无娱乐设备。不少文化站的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大多数文化站条件简陋,有的站只有一块牌子、一张办公桌。二是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我看到,不少文化站、活动室、文化室、图书室等基本上符合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要求,但缺少软件设施,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地开发,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不少活动室都是大门紧锁,桌上布满灰尘,几乎没有使用过。三是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基层的文化活动多注重形式,但内容陈旧,很少给农民真正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即使是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往往也是形式上热热闹闹,没有真正送到农民心里,收效甚微。 3、基层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弱化。在基层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连队干部兼任,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员,对繁荣基层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由于文化工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