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辅导用

2014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辅导用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先秦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

★★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古代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禹死启继,“公

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国,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统一的封建王朝。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又称分土封侯;封邦建国)

⑴目的:西周疆域辽阔,为维护和巩固周王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⑵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⑶主要诸侯国:燕鲁晋;齐;宋陈楚

⑷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诸侯在他们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层层分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个森严等级。

②义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⑸影响:

①积极:前期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开发了周朝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分封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②消极: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王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⑹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周王室全失去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秦朝废除,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瓦解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

3、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宗法制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的稳定(平稳过渡)。

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确立严格诸子分封为诸侯。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

⑷宗法等级: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最终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⑸作用(影响):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王权的平稳过渡(对当时)

②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

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外在表现。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社会)

(基本线索:萌芽—战国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新发展—元朝强化并衰弱—明清结束—辛亥革命)

1、了解秦朝的统一

⑴统一的原因:(考纲无体现)

A、客观原因:

①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⑵过程:(√考纲有考点)

①前230年至前221年,灭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②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③南征百越,在岭南置三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始;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

④统一“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四川地区)

⑶疆域(考纲无):(P9地图)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东北至辽东。

⑷历史意义(考纲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⑴“始皇帝”的来历(√考纲有考点):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以后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沿用。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权至上)

①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权力不可转移。)

②皇帝独尊(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③皇权至上(这是核心。地位不可僭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皇帝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⑵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是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①三公及其职责:

a.丞相(左、右):)

b.御史大夫(副丞相):(位低权重)

c.太尉:(虚有其位,始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

②秦朝中央官制特点:三公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⑴由来:①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战国时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秦统一后,针对分封制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弊端,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⑵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⑶内容:

①郡:是中央政府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②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和公文传递的“亭”(郡——县——乡——里)。

⑷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⑸作用:

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对秦朝的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A.

增强了国力,扩大了疆域,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B.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专制权威导致秦实行暴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二世而亡。

⑵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削弱丞相权力的措施:

(1)频繁更换丞相;(2)建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多丞相决策权。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

西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封国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吏部()、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⑵作用: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②三省分工明确,也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

3、列举宋朝分割宰相权利的措施(书P13~14)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为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朝政(运作简图如下)

中书门下(行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枢密院(军事)——枢密使

三司(财政)——三司使

4、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及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2)王国问题的解决措施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封国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5、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⑴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的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③行省以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⑶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6、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奴隶社会(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官吏世袭)【依据血缘】

②两汉:察举制--汉武帝举“孝、廉”(孝顺、廉洁之人),这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依据品行才德】

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依据门第】。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他们控制了选拔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不注重提高才能。

④隋唐:科举制(中央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依据考试成绩】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A.确立与完善的过程

㈠创立:隋朝

⑴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实行。

⑵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试策取士,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㈡完善:唐朝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㈢衰弱: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束缚人们的思想。

㈣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

B.意义: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依据考试成绩,不是门第)

②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平民百姓也可通过读书考试做官),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官员有才学)。

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读书);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考试)。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的创新能力,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7、结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发展过程:

A、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B、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加强。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C、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①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D、元朝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E、明清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①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及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设厂卫特务机构。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乃至消失。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⑴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

①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概况: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取得对相权的彻底胜利)

③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了内阁制的创立。

⑵设内阁:(明成祖)

①概况:

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②影响: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中国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

第一,性质,前者是封建制度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

第二,权力,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定权,即没有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明朝内阁制只是君主的顾问机构。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第三,作用不一样,前者只是顾问机构。后者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2、了解清朝设臵军机处(雍正帝):

⑴目的: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⑵职能: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⑶特点:集、简、密、速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强。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⑷影响: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民族融合。(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

⑵消极影响:①政治:皇权专制,容易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

②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闭关锁国”)

③思想:思想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焚书坑儒、文字狱)

【注意:中外对比: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专题小结:

1、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

2、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两对矛盾:中央:君相矛盾;地方:中央与地方矛盾

⑵特点、演变趋势:

①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②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题二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