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

中医诊疗规范、特定礼仪中医诊疗规范为加强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的管理,保证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根据国家卫生部医师行为规范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对医院各级医师的诊疗行为规范如下:

一、通用规范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

2、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

3、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4、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

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

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5、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1 / 7

6、临床诊治过程中,认真落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辩证使用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中成药,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

7、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

未经医院批准并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8、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

9、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二、门诊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望闻问切全面,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辩证用药,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①建议专科就诊;②请上级医师诊治;③收住院。

---------------------------------------------------------------最新资料推荐------------------------------------------------------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

①收住院;②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如:

陪护。

三、病房医师诊疗行为规范㈠住院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1、病人入院 30 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住院病历书写(普通病人 24 小时、危重病人 6 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8 小时内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 24 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完善的诊疗计划,辨病辩证准确,理法方药合理。

7、对所管病人,每天必须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抢救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记录、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记录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3 / 7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㈡主治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 48 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

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

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⑤对主病、主证、主方、主药施治情况进行讲解,体现指导内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 3 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 1 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

8、手术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

---------------------------------------------------------------最新资料推荐------------------------------------------------------ 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

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 24 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㈢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方案和操作常规。

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 48 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 1 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 2 次。

4、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

① 诊断及其诊断依据;② 鉴别诊断;③ 治疗原则;

④ 有关方面的新进展;⑤ 讲解主病、主证、主方、主药的施治情况;⑥ 中医辨病辨证及中医治疗;未确诊病人应有:鉴别诊断;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危重病人应有:

当前的主要问题;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5、疑难病例及入院 1 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科申请院外会诊。

5 / 7

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

7、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

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8、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

9、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我院的特定礼仪为使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具有特色,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院员工在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加温馨的员工关系,制定了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特定礼仪。

一、新职工入院,举办专题培训,了解院史,学习院规,培训唱院歌,就职仪式上齐诵院训,感受医院文化。

二、在庆祝建国、建党、建院、职工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中,奏国歌、挂党旗、齐唱院歌《我们是通道中医人》。

三、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悬挂南丁格尔肖像,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

四、在中医师承等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学生向老师行礼,在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

五、在全院青年护理人员中选拔举止优雅、气质上佳、品行端正、工作突出的优秀佳丽专门组成医院形象礼仪队,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担当引导、迎宾、颁奖等形象展示工作。

---------------------------------------------------------------最新资料推荐------------------------------------------------------

六、在职工生日来临之际,由医院工会向职工表示祝福,送去鲜花和生日蛋糕;职工生病休养,医院领导、工会等部门人员专门进行探望,送上一定数量的慰问金。

七、职工及直系亲属去世,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前去吊唁并表示慰问;职工家庭出现困难,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了解情况,积极救助,排忧解难。

八、医院制定了《员工手册》、《规章制度》等,规范服务用语及诊疗规范。

7 / 7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中医医疗技术说明材料(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 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药物选择 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

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附件1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了加强对本市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办法》(沪府办〔2002〕71号),结合本市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冠心病介入诊疗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具备相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 (二)有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和冠心病监护室(CCU); (三)有独立的胸外科; (四)有符合放射防护条件、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的心导管室; (五)配备1000mA,120KV以上并具有电动操作功能、影像储存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的心血管造影机; (六)具有记录功能的心电及有创压力监测设备、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吸氧设备等必要的设备和急救药品。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独立从事心脏介入诊治医师应具备的资质条件: 1、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3年以上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经历; 2、独立完成100例冠状动脉造影。 (二)技术负责人应具备的资质条件: 1、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10年以上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经历; 3、5年以上独立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历。 (三)心导管室护士应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专业护理经验。 (四)心导管室技术人员应具有放射人员上岗资格。 三、临床应用基本规范和管理要求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征 1、明显心绞痛症状或等同症状; 2、急性心肌梗死自出现症状至入院12小时内,或12小时后仍有严重缺血表现; 3、虽无临床症状但存在客观的大面积心肌缺血实验室证据; 4、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复发者。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120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 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的医生资质准入管理,参照《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应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四、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与机制。 (一)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后方能有资格准人,资格认定后,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三)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

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四)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五)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五、审批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附件2)。 (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手术管理委员会; (四)手术管理委员会根据《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等规定,结合本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 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说课材料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 科室 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应遵循 _________的原则,要求达到—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 ____ 清洁为主,每 日_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 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_________________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min 。 3、针刺操作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 ___ 无 ___ ,有效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____ ,无菌针具包装打开操作—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 ____ 小时内局部皮肤避 免沾水。 5、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 ______ 操作必须达到_____ 水平。 6、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一—一 废弃,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_______ 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7、中医微创技术操作皮肤消毒范围:以 _____ 为中心,由—向—缓 慢旋转,逐步涂擦,共—次,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应》_cm。 8微创针具盛放容器不得使用___________ 或______ 替代。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____________ 并符合《医院消毒

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10.2灭菌包装要求。 9、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 ______ ,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_____ 使用。 10、肛门、直肠、结肠局部有感染病灶者,必须使用 ____ 灌肠器具, 按_____________ 处置,严禁______ 使用。 11、治疗部位存在______ 、___ 及________ 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1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 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________ 手套。13、患者施治部位皮肤应 ____ 没有 ______ ,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 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临醇棉球进行______ 或____ 。 14、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易 ________ 。 15、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 _____________ ,再用含有效 氯—L ?mg/L 消毒液浸泡消毒,时间大于_______________ 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16、刮痧润滑油应_______ ,保持清洁干净,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17、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一—一 ______ ,一次性使用。 18、中药湿热敷技术中使用的湿敷垫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洁 和消毒,A o值至少达到_____ 。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 一消毒。 19、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 毒棉球擦拭_____ 以上部位。 20、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mg/L ,浸泡时间〉—in 。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中医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最新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7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心血管内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专业技术标准。 (五)心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IABP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要求。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