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授谈杨贵妃:她不应为安史之乱负责

教授谈杨贵妃:她不应为安史之乱负责

教授谈杨贵妃:她不应为安史之乱负责
教授谈杨贵妃:她不应为安史之乱负责

教授谈杨贵妃:她不应为安史之乱负责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5年3月4日起,被称为“最萌教授”的陕西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在《百家讲坛》开讲“大唐巾帼传奇”。昨日,他解密了唐帝国的悲歌杨贵妃。于赓哲表示,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其实并不见得是唐王朝最美丽的女子。

她只是“集团”内最美丽者

于赓哲说杨贵妃的进宫,不可简单看做是唐玄宗追求美色的结果。杨玉环的美貌是她进宫的首要原因,可是古代帝王婚姻,很少有不顾及政治因素者。杨玉环真的是天下第一美女吗?于赓哲认为这个问题看似八卦,实际上涉及当时的婚姻制度和政治背景。

“唐代婚姻,尤其是皇室、贵族婚姻,非常重视门第。杨玉环的先祖是弘农杨氏,所以杨玉环也算是有门第的。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的母亲也出自此族,所以杨玉环可以被看做是武家大集团出身。”于赓哲表示促成李杨婚姻的关键人物高力士,又与武家一派关系密切。“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高力士身份特殊,一方面,他是唐玄宗最信赖的人。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和武家关系密切。所以陈寅恪认为,高力士推荐杨玉环,首先是因为杨氏的美貌可以抚平唐玄宗的伤痛。二则是因为可以巩固李武韦杨四大姓靠婚姻维系在一起的利益集团。因此,陈先生说:‘世人往往以贵妃之色艺为当时大唐帝

国数千万女性之冠,鄙意尚有疑问,但其为此集团中色艺无双之人,则可断言,盖力士搜拔之范围原有限制……’(《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意思是,杨贵妃固然貌美,但她只是这个集团内最美丽者,不见得是整个唐王朝最美丽的女子。”

杨贵妃无野心也无政治才能

那么杨贵妃是弄权的后妃吗?于赓哲觉得:“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没有杨国忠也有李国忠、张国忠。杨贵妃不应该为此负责,至少不该负全责。”于赓哲认为杨玉环本身没有弄权的条件,“李隆基是多么强势的人物,怎么会给杨玉环这样的机会?更何况,他是一个以消灭女人专政为目标的人。李隆基幼年时母亲死于武则天之手,所以他特别警惕女人专政,登基称帝前后几乎就一直在和女人斗争: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

于赓哲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杨玉环无强烈的权力欲。“杨玉环与武则天、太平公主不一样,她是个纯粹的小女人,喜欢玩点小情调,本身没有什么野心。在史籍中找不到有关杨玉环弄权、搬弄是非的记载。”有粉丝问于赓哲对杨贵妃怎么评价,他表示:“典型小资女人、小清新。无野心,也无政治才能,谁都利用她,最后恶果拉她一起来承受。”

贵妃上马图

一代皇妃真正的结局

杨贵妃的死是千古之谜。于赓哲表示:“杨贵妃被迫自杀,她死后,士兵不可能不验尸。否则怎么能放心?有人说验尸的是禁军头领

陈玄礼,他同情杨贵妃,所以让杨贵妃装死,这纯属无史料支持的臆测。陈玄礼率领禁军哗变,已经把杨家主要人物都杀完了,独留一个杨贵妃做什么?他自己就不担心杨贵妃日后报复吗?”

还有说杨贵妃没有死的人,大多是受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长恨歌》里有这么两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当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的时候,他命人将杨贵妃的坟墓掘开,想找杨贵妃的尸骨,但是什么也没有。这给了后世很多想象的空间,也成了所谓杨玉环假死的证据。“《长恨歌》是文学创作,是诗人的想象,它是不能被作为史料看待的。白居易距离那个时代好几十年之久,他对宫廷、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不一定比一般人多。举个例子,那句千古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就说明白居易不熟悉历史。唐玄宗时期的长生殿是供奉从老子到唐睿宗等皇帝灵位的地方,是所谓的‘斋殿’,唐玄宗怎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和杨贵妃缠绵呢?他不怕他爸揍他吗?宋代《长安志》还专门对此事加以解释:传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从这儿就能看出来,实际上白居易是在天马行空,很多内容是文学想象,那句空死处估计也是如此。”

在于赓哲写的《她世纪——隋唐的那些女性》一书中,他提到《旧唐书》说:“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他表示这很清楚,当坟墓掘开的时候,杨贵妃只剩下了一堆白骨,肌肤已经腐烂,只有一个香囊还算完好。负责的宦官将这个香囊递给了玄宗,玄宗唏嘘不已。这就是一代皇妃真正的结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影响 爆发于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场持续了八年方得以平息的战乱,深刻地影响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以安史之乱现实背景为题材,杜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残酷社会现实的作品,构成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杜甫以其亲身经历的战乱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和人民的苦难,从而完成了自己诗歌艺术上的转变、发展、成熟并臻于绝顶的历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从**起兵,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杜甫老家在河南巩县,而河南正是安禄山起兵后攻打的对象之一,因此在老家的妻儿只能暂时寄居在**奉先。而杜甫由于谋职不顺利,一直没有把**奉先的妻儿都接到长安来。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在杜甫介入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安禄山起兵后,杜甫担心妻儿,因此从长安赶回奉先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他返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又一大特点,就是他不避讳描写丑拙的事情,他可以借助直白、深刻地描写丑拙将悲悯人民、忧患国家的力量充分感发出来,形成一种写实的诗歌之美。而传统中,诗人多是因为看见或感受了青山绿水、风花雪月之后才会诗兴大发。这是杜甫的一大特色。 就在安禄山起兵的天宝十四载,晚年的唐玄宗还是携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的温泉去避寒。而天宝十三载由于持续阴雨,天下粮食颗粒无收,用一斗米就可以换一个女人做老婆。即便这样,杜甫还是认为玄宗是尧舜君,他只是说我看到过玄宗的开元之治的辉煌,但为什么现在却败坏成这个样子?这首诗真实体现了他看到国家败亡时官宦们还歌舞升平时激烈的思想感怀。 此外,杜甫以安史之乱为题材所作的三吏、三别,也成为汉、魏、六朝以来乐府诗的重大发展,其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在艺术上也是一个开创。杨伦注引王嗣奭说: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一一刻画宛至,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黄鹤注曰:自新安吏以下,述当时征戍之苦,天下丁壮老弱,几无一人得免。其源出于边风变雅,而植体于苏、李、曹、刘之间,故当与盛唐诸公共推之(《杜诗便览》卷三)。在《北征》诗中,诗人把战乱岁月中家庭的窘境,妻子儿女的衣着、形态、动作和心理都描写得十分具体细致,生动逼真。在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杜甫安史之乱题材诗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可以概括为:第一、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真实而细腻。如《月夜》、《**二首》、《北征》等。第二、反映现实客观而概括。如其在《石壕吏》中,以一家人之遭遇而概说千万家人的状况,并且,他把自己的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习题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2.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 3.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 A.天宝危机中B.安史之乱中C.安史之乱后D.黄巢起义时 4.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 )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协助唐朝军队平息安史之乱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B.南诏C.回纥D.吐蕃 7.唐朝后期实际掌握禁军的是( ) A.皇帝B.宰相C.外戚D.宦官 8.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高度集中B.唐末农民战争C.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宦官专权 9.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国号是( ) A.大齐B.张楚C.蜀D.大顺 10.唐末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B.占领长安,建立了政权 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进行流动作战 11.“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徭役沉重B.内地兵力空虚C.地方势力强大D.朝政腐败 12.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 )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唐朝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二、问答题 1.唐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 2.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B.后唐 C.后周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安史之乱论文: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安史之乱论文: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摘要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该问题的考证上,本篇文章既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又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观点,从偶然性因素(王忠嗣遭贬黜事件)改变唐廷兵制入手,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重新论证。但并非主张历史演进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是旨在说明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的演进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安史之乱王忠嗣兵制偶然性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世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对唐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历史演进都有着重要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原因有诸多方面,如:陈寅恪先生谓:“安史叛乱之关键,实在将领之种族”;傅安华先生的“经济相侵说”;吕思勉先生认为:“玄宗对蕃将的过度信任”;岑仲勉先生说:“由唐廷言之,错在边兵失调,过度信任安禄山而招其野心;由禄山言之,则是为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所诱惑”;浦立本先生认为:“杨国忠与安禄山猜疑不安的气氛一定促使他下决心向朝廷造反”。上述原因,无不在安史叛乱爆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者多把叛乱原因归结到唐廷政策之不合理,亦正确,但这只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必然性因素起着根本作用的同时,偶然性因

素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它在辨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 《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载:“古之有天下国家者,其兴亡治乱,未始不以德,而自战国秦汉以来,鲜不以为兵。”可见,兵制对国家安危存亡之重大关系。然而唐自建国至开元盛世近百年皆未发生大规模叛乱,自睿宗始设节度使为正式官职至玄宗初年亦未发生大规模叛乱,一方面与节度使皆“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唐廷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应与节度使都摄于唐廷合理的兵制有关。然而,维系唐廷百年安稳的兵制是如何被打破的呢?一个偶然的历史 事件——王忠嗣贬黜乃至冤死对打破唐廷合理的兵制有深 刻的影响。 一、王忠嗣生平及贬黜原因考析 王忠嗣,华州郑人,始名训。九岁时,父王海宾战死,玄宗怜其忠,赠左金吾大将军。王忠嗣因之见玄宗,玄宗更赐今名,养于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开元二十八年,以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职位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二十九年,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仍加权知河东节度事。之后田仁琬充任河东节度使,忠嗣依旧为朔方节度。天宝三年,充任河东节度使。天宝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是一场( C )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 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2.(日照市中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3.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D ) A.三藩之乱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D.安史之乱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C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5.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D ) ①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②灾荒连年③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兼并严重④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无法生活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A ) A.安禄山、史思明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D.安庆绪、史思明 7.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这里的“藩镇”是指( D ) A.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 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8.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C ) A.陈胜B.张角 C.黄巢D.朱温 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B ) A.刘裕建立刘宋B.朱温建立后梁 C.曹丕建立魏国 D.王莽建立新朝 9.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B )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安史之乱》读后感

《安史之乱》读后感 《安史之治》读后感 文/杨峰 偶尔的时机,正在藏书楼面看到《安史之治》那原书模板,一打开尔就被呼引住了,汗青从小便开端接触,然而年夜局部皆是行步于讲义,而对付具体的汗青事务倒是知之甚长。安史之治虽然只维持了八年的工夫,然而要分明天文解为何会有那八年的动荡,却须要咱们相熟安史之治前唐代一百多年的汗青,理解安史之治前的唐代,既然领熟了安史之治,这必然会有后绝影响,动荡正在哪些圆里孕育发生了影响,使唐代领熟了甚么变迁,那些皆是能经由过程读《安史之治》教习到的。 安史之治是唐代的一场政乱兵变,由安禄山战史思亮动员,先后延续八年,是唐代由衰转盛的迁移转变点,安史之治,末结了年夜唐乱世,尔后,晨内阉人的权利从内廷背中晨延熟,把握禁军,独霸晨政,晨中藩镇盘据,社会次序凌乱,人平易近糊口程度近近没有及乱世时代,和治后唐代萎靡不振,曲到黄巢起义,

唐代死亡。 安史之治前的唐代,正在谢元、地宝年间,是唐代汗青上的一个昌盛时代,这时是外国汗青上长有的社会安宁、经济凋敝时代,被称为“谢元乱世”。之以是这时的外国能到达那种形态,取唐玄宗即位以去的一系列措施是分没有谢的,玄宗两十九岁刚即位便停止了年夜阅兵,少达五十多面的阅兵步队,肃穆而隆重,但 要让国度不变,固然,玄宗作到了,这么他是怎样作到的呢?君亮臣贤则乱,乱世取贤臣们的协助分没有谢,谢元之始,有宰相姚崇、宋璟战宇文融等,姚崇以其通达实现了汗青的转变,宋璟以其邪派守住了帝国的基本,宇文融使失国库渐渐富起去,君臣之间不寒而栗天磨折,把国度新政的框架建设起去,国度逐渐不变开展,不外那些人虽为名相,但执政期间并无震天动地的做为,皆是三年摆布便上台了。山河辈有人材没,接高去登上汗青舞台的是弛九龄战李林甫,弛九龄是有名的佳人,注重常识艳养,主弛武功,李林甫器重止政才能,没有重文教才调,主弛吏乱,因而他们之间孕育发生了文吏之争,虽然二位定见有些分歧,但晨外很长秉公枉法,贪污糜烂,因而国度不断皆正在不变开展,迎接谢元乱世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作者:马策提交日期:2008-7-1 22:27:00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712),见证了整个大唐开元盛世(713-741),又遭逢八年安史之乱(755-763),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丧乱中的国与家、个人与时代、社会与百姓构成杜诗的重要题材,其间有兴亡治乱的历史大疼痛,因此被称为“诗史”。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杜甫草堂又称杜诗为“政治诗”,缘于同一个道理。 杜甫的家族说来十分荣耀。西晋大将杜预灭东吴,结束汉末、三国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战功赫赫。这个杜预就是杜甫的远祖,此人还注释过《左传》。杜甫的曾祖做过县令。祖父杜慎言,武则天时代为膳部员外郎,后为修文馆直学士,也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做过县令。一切都很正常,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结交的也是士大夫,这使杜甫具有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是儒家“仁政”的圣君,他们所处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鸟。传说,黄帝游洛水之上,凤凰衔太平图置于黄帝面前;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因此,孔子视凤凰为国家祥瑞象征。7岁时,杜甫写下平生第一首诗《咏凤凰》。

日后,凤凰成了杜诗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就像李白诗中的“大鹏”)。凤凰也是杜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设置的图腾——这种孔子式的“士志于道”的诗歌情怀,也使杜甫赢得了“诗圣”的美名——后来,《凤凰台》、《朱凤行》等诗让杜甫一再地歌咏凤凰。只不过,杜甫的凤凰注定是一只穿越烽火的凤凰。 开元23年(735),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写下最初的名篇《望岳》。这首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落第的郁闷不掩豪情。天宝5年(746),宰相李林甫主持全国招贤大考,杜甫从洛阳赴长安应考,结果与全体举人一起落选,而忌贤妒能的李林甫反倒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杜甫明确意识到个体命运因衰败的国运而跌宕。次年,名臣李邕等人被杀,再次透出天宝政治黑暗的消息。此后,玄宗专宠杨贵妃,日夜行乐,“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任人唯亲,让杨国忠擅权;连年穷兵黩武,征战吐蕃,放纵安禄山(为贵妃养儿)藩镇跋扈,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祸。这一时期,生活潦倒的杜甫以《兵车行》、《前出塞》(9首)、《丽人行》等诗前瞻性地暗示了朝政腐烂即将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和时代剧变。 天宝14年(755)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论安史之乱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论安史之乱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发生在755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就以下五点展开研究。 一、安史之乱对诗人的影响 百馀年积的盛唐景象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中外融合的,所以当时的各路文人无不豪言壮语地诉说自己的报国入仕雄心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熟知不向边庭哭,纵死犹问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是一种誓死愿效国的英雄气魄。即便无缘于做官,也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求引进之信心;文人隐居观景也是雅兴十足,“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或在边塞抒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整体而言盛唐诗风是昂扬奋发的,诗人们都勇于表现自我和歌颂理想,甚至狂妄自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景难续,安史之乱这场空前战祸,致使人们过着食不填肚、颠沛流离、杀戮破坏、灾难深沉的生活,经济更是直线下降。连皇帝都坐不安稳的日子,王昌龄、王维、储光羲等诗人都被迫接受伪职或被贬荒地,无疑给诗人们的命运和理想打上叹号!之前“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之后便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临终歌》)。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多样的生活让诗人对自己的命运和理想进行审视和反省。因此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题材也由追捧功名利禄,转向描写底层百姓——“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 二、唐诗风格巨变 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经安史之乱后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静,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近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韦应物原初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刘长卿的诗风亦是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天南愁望绝,亭上柳条新。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麟”。韦应物和刘长卿便是这类诗人的代表。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不乏昂扬气势,带有盛唐馀韵。也有少数写战乱后到处残破凋零的景象,“十年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大多颠沛流离,随处可见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

从安史之乱爆发看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制约性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根据史料显示,他是一位精通六艺、素质极高的人,在管理外交方面的优势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出来,但是在他处理安史之乱危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暴露了他在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方面的弱势。我们根据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的说明,在文章中看到唐玄宗在危险管理意识上的制约。 1、安史之乱发生的危机潜伏时期 唐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一片盛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样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让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可是在唐玄宗时期因为出现的各种内部斗争、边界危机等,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危害,让唐朝由盛世转向衰败。 (1)官宦之间勾心斗角,损害国家的行政资源 在当时的唐朝出现了很多的精英,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的勾心斗角,唐玄宗作为这些精英人士的管理者,却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他们权力的平衡上,消耗内部资源,却没有考虑过对国家将要面临的危机的化解。

比如说,在安禄山见到太子时,以自己是蕃人,不知道朝堂上的礼仪,也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为由不行跪拜礼。这可以说明安禄山的对唐玄宗的忠心,在故意的装糊涂,进而把太子得罪了,当然唐玄宗得到了忠心大臣的提醒,说安禄山有可能要谋反。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宰相职位,阻止安禄山向宰相之位晋级,就向唐玄宗奏言,然后废除了百年的名臣任职边帅和边帅就任国相的国家政策,但是唐玄宗却没有察觉到这里面存在一些隐患。 在李林甫去世之后,安禄山就成为了杨国忠的政治敌人,当然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在唐玄宗的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说安禄山的坏话,安禄山为了在博弈中争取到主动权,想唐玄宗表明了自己的中心。在当时安禄山和很多的朝廷大臣之间都有过节,这些大臣联合起来反对安禄山扩大力量[1]。 (2)边关危患严重,安禄山开始扩大势力 自唐朝初建立起,边关问题一直是国家统治者的面临的巨大挑战,突厥、契丹、吐蕃等会不时地进行内侵,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唐朝建立以后,就在边关的契丹等设立州府,让他们的首领担任州府的刺史,但是在武则天以后唐朝和契丹之间失和,契丹开始发生叛乱,导致辽西一带发生大乱。在以后的几年,契丹和其他边关部落联合,对唐朝边界进行大肆的内侵叛乱。 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刚刚登基的唐玄宗要树立在朝中的威信,力排众议,对契丹出兵讨伐,但是对契丹能力的评估失误,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目录: a:安史之乱的概述; b:安史之乱的经济历史影响; c安史之乱的政治历史影响: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朋党之争; d:总结。 提要: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持续了八年时间,但是这八年的安史之乱,却对唐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唐王朝在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关键词: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当权,朋党之争,外族入侵,经济南移。 引言: 本论文从政治经济两大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正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奋斗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按安史之乱虽被扑灭,但长期的战争是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并且对之后的经济政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这里首先讲安史之乱的经济历史影响。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即对北方的影响和对南方的影响,这两部分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反的。对于北方来说,安史之乱是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黄河流域变得满目荒凉、不堪入目,尤其是战争激烈的河南一带,根据《新唐书》所言,就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而此时的江南地区却因为社会相对安定,大批北方认为避战乱而迁徙到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经济水平有所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江南地区,相对应的,又促使唐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面可以从很多史书考查得到,例如,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可知,唐代的水利工程,前期是北方多于南方,唐后期则是南方远远多于北方,我们也可以推断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了大量的南方地区荒地变成了肥田,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南方经济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也只是农业的一个方面,很多资料显示,安史之乱后,南方在纺织业、茶叶生产等方面都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如果从商业上来看,安史之乱后,长江流域的商业已经比黄河流域的活跃,根据《中国古代史》所述,“中外富商巨贾荟萃与扬州,波斯商人在扬州经营珠宝等奢侈品,而益州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当地出售丝织品闻名全国,扬州与益州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了国内一流的经济都会,谚语称为“扬一益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扬州和益州经济发展程度,一点够不亚于长安和洛阳。总的来说,安史之乱使得国家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接下来讲的是安史之乱在政治方面的历史影响,我将会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就是唐王朝藩镇割据势力的加深。唐玄宗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等极高的权力,安史之乱后,连内地也设有节度使,且各节度使拥兵自立,不服从朝政以至于叛乱,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而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于唐中央来说是很可怕的。安史之乱后,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根据《唐朝那些新鲜事儿》所述,“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管辖区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见面农民的税收,而且,藩镇管辖下的税收是比唐王朝税收要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藩镇确实是个独立的政治机构,并且藩镇的统治者有着明显的笼络人心的做法,这是并对唐中央造成威胁。而更重要的是,藩镇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够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

论杜甫之悲剧人生

风雨中执着的躯干 ——试述子美人生悲剧及其成因班级:2013级国汉2班姓名:孙雪华学号:20134894 摘要: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初唐开元盛日到安史之乱过后社会混乱、民生疾苦的两个俨然不同的时代,而出身官僚家庭、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杜甫则更是在亲眼目睹一个时代大变革带来的变化后,一直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且寄希望于君主却终不得回报。无奈只能坚守着他执着的躯干、灵魂,在这样一个大唐风雨中向我们留下一篇篇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一幕幕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杜甫,悲剧,时代,安史之乱,统治者,儒家思想 “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句话出自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口,肯定了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诗的典范的不朽地位。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流露出了对于杜甫悲剧性的人生的些许感慨呢?我想,是的。众所周知,杜甫在诗歌、文学领域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诗歌使他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就像孔庆翔说的那样他就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而且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即杜甫的诗歌是灿烂的,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正是这样的诗歌使他光芒四射,流芳百世;又是这样的诗歌揭露了他的本真、现实与直率,迎来了他悲剧的一生。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国泰民安、“开元全盛日”到安史之乱爆发,社会混乱不安,变得“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大变革无可厚非地给他的人生以至于他的诗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我们后人读到杜甫时都会弥漫着一种无从可知的悲剧的色彩。这也正是学界大部分学者所看到的杜甫的一大悲剧之一------时代的局限。 那么,在经历国家的危机、感受人民的疾苦之前,青年时期的杜甫和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所熟悉的杜甫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的热诚不曾减退,面对暴乱和一切残酷事实都不会逃避、并给予严肃的正视洞悉时代的症结的一位现实的用诗歌去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圣人。但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却是一位写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文人。在杜甫二十四岁那年,杜甫去投考进士却落第了,但这对那时还年少轻狂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他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便又开始到处漫游,

(2017年春季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3.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安史之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本课自主学习。学生对照自学。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755年,______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相继攻占洛阳、长安,自称______皇帝。直到________年最终被平定。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

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三)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755—763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賦”。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杜甫与“老妻”杨氏

杜甫与“老妻”杨氏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类 2012级2班黄芳娜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在他关于妻子杨氏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展现,并表现出杜甫与妻子杨氏的伉俪情深。安史之乱前后期,诗人创作的诗歌中,出现“老妻”次数较多。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朴素劳动妇女的典型,与丈夫同甘共苦,离愁别绪的思妇形象;再者,她有着高尚的志趣,她充当着诗人知己,和丈夫品尝酸甜苦辣,过着人生,彰显女性的柔情。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老妻”杨氏共同面对生活困苦体现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杜甫;妻子形象;老妻;形象意义 杜甫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银河中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前后期出现“老妻”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笔者着重从安史之乱前后期探索杜甫歌颂妻子的有关“老妻”诗句探寻这个伟人妻子的形象。 1.安史之乱前——伉俪情深,相思最苦。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安史之乱是人祸,更是不可避免的天灾,让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让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慢慢走向灭亡。却见证了一段旷世奇恋,记载了杜甫与妻子杨氏的爱情。 天宝十三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为了安置妻儿,避免战乱的戕害。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却不知道安禄山造反,二人大玩特玩,全不知道城外百姓即将生灵涂炭,无家可归。诗人一路的见闻和感受,已经察觉社会动荡即将爆发。于是在爆发安史之乱前夕,创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提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知识讲解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2013级历史系邓卜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一蹶不振。关于这场发生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历来是唐史研究的重点,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我根据这些见解对安史之乱的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有诸多因素,下面我从唐玄宗个人施政和唐后期的社会危机来进行分析、阐述: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节俭,去奢省费,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奢靡腐化,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夭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与以前的玄宗大相径庭。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一心纵欲享乐,赏赐无度。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现在只为得一美人笑如此的奢华,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唐玄宗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变得奢华腐败,由骄侈心代替求治心,同时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变得好大喜功,重视边功,这就导致边将邀功贪赏,无顾挑衅,发动了许多不义战争,例如南诏天宝之战,就是这些不义战争的组成部分。“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又安,财力殷盛。开元已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吞灭奚、契丹,剪除蛮、吐蕃。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赐之极,骄矜遂增。”从皇帝岛宰相再到镇将,大家都像中了战争的魔一样,这些不义战争弄的沿边地区不安,内地人心骚动,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是矛盾至于表面化。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不问政事,奢华的生活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来,为那些有野心的节度使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帝王可以把一个时代引向繁荣也可以造成倒退,唐玄宗后期施政奢华腐败的统治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除了玄宗个人施政因素外,朝内还存在许多社会危机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玄宗后期,朝纲败落,官僚阶级高度腐败,任用奸相,将相不和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