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 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 + 氧气点燃水 + 二氧化碳

3、探究蜡烛燃烧时,要先气化,再燃烧。

用坩埚钳夹持一根短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

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尖嘴处点燃。可观察到由烛芯导出的气体能

够燃烧,说明蜡烛直接燃烧的是气态石蜡。蜡烛燃烧时,要先气化,再

燃烧。

4、证明石蜡熄灭时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成的石蜡固体

小颗粒:

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白烟能够燃烧。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探究蜡烛先

气化后燃烧

探究蜡烛熄

灭时的白烟

一、化学常用实验仪器(重点)

记住下列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试管

用途:主要用于少量的液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也用于对液体加热和收集少量气体。

使用注意事项:

①夹持试管时,试管夹(或铁架台的铁夹),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中上部)。

②向试管中加药品时,如果没有指明药品用量时,固体颗粒颗粒状药品取1--2粒,粉末状药品用量以盖住试管底部为宜,液体药品取1-2ml。对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药品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对试管加热前,要搽干外壁的水珠,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④对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向上,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试管口不能对准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

⑤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

⑥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2、烧杯

用途:常用作盛装液体,用作反应容器、配制

溶液、加热液体药品等。

使用注意事项:

①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②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底或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时,要从烧杯尖嘴处倒出。

3、酒精灯

用途: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使用注意事项:

①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②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灯芯接不能触玻璃仪器。

③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也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④酒精灯要用等冒盖灭,不能用口吹灭。

⑤用完酒精灯要盖上灯冒,防止灯芯酒精挥发。

⑥可用于受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其中试管(玻璃)、蒸发皿(陶瓷),燃烧匙(铁或铜)可直接受热,烧杯须垫上石棉网间接受热。

⑦万一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4.量筒

用途:用于测量液体体积

使用注意事项:

①为了保证量筒测量的准确性,量筒除了测量液体的体积之外,不可用作其它任何用途。

②量筒测量的液体体积必须小于量筒的量程。且量筒的量程要尽量接近于所测液体的体积。

③读数时,量筒要放在水平台面上,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④“俯大仰小”(虎大羊小),即:

俯视读数时:测得值〉实际值;仰视读数时:测得值〈实际值

5、托盘天平和砝码

用途:一般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能精确到0.1g。(量程为100g的天平,砝码:50g1个、20g2个、10g1个、5g1个;游码示数最大为5g,分度值为0.1g)

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托盘天平前应先调零,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③取用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拿。

④正确称量为“左物右码”,即,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读数时:

左物右码,则:m药= m砝码+ m游;错误操作错为右物左码,则:m药品=m砝码-m游码

⑤称量药品质量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称某药品的质量:先将药品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砝码由大到小依次添加)如果天平横梁不平衡,则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衡梁恢复平衡;

二是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向右盘放砝码,调节好游码,再向左盘加药品至天平横梁平衡。如果天平横梁不平衡,则通过加减药品使天平衡梁恢复平衡。

6、胶头滴管

用途: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朝下保持竖直,不能平放或倒放,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被腐蚀。

②滴管不能伸入到受滴容器内部,应该在试管口正上方1-2cm处(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而污染药品)。

③胶头滴管中剩余的药品不能挤回原瓶,要挤入废液缸或指定容器内。

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不能互相交换。滴瓶上的滴管中用剩药品要挤回原瓶,不能挤入废液缸。

7、集气瓶(瓶口是磨毛的)-----玻璃部件直接连接时,接触部位一般都要做磨砂处理)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的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储存气体时,储存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时,集气瓶要正立;储存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时,集气瓶要倒立。

8、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

用途: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使用注意事项: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9、细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使用注意事项:

①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如硝酸银溶液。

②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③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

10、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1、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2、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3、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有试管时,手不能接触试管夹短柄。

14、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多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操作。

15.燃烧匙装固体药品做燃烧实验,可以直接加热。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点、热点)

1、药剂的取用:

“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要用扇闻法闻药品的味道。

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要再倒回原试剂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交回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的容器内)。

A: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

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较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药液沿试管内壁缓慢流下。)

2、物质的加热

A、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B、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注意点:①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以免容器破裂。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溶液的配制

A:物质的溶解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振荡、加热、将固体研细

B:浓硫酸的稀释由于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酸入水)

C: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 :计算、量取、溶解

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注意:

(1)向漏斗中添加液体,不能直接倾倒,要用玻璃棒引流。

(2)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过滤速度,否则会弄破滤纸。

结晶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3)过滤中常见问题分析:

过滤速度太慢:①过滤前没有先进行明矾沉降,液体里不溶物太多,堵塞了滤纸。②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滤液浑浊:①操作不慎导致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烧杯没有清洗干净

5、蒸发与结晶

A、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②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用后放在石棉网上。

B、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的物质。

①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

②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降温结晶。

6、仪器的装配: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后用手掌紧捂器壁(现象: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搽尽,不慎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湿抹布搽尽,不慎洒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0、气体的制取、收集

A.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①添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酒精灯内酒精,不得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多于酒精灯容积的2/3,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③铁架台铁夹由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1/3-1/4处。④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⑤加热前要擦干试管外壁的水珠,且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⑥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⑦如果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防止粉尘随氧气进入导管,导致水槽里的水因溶有高锰酸钾而变红。

b.反应物至少有一种是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该装置的一些替代装置:

B.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有毒、N2-密度与空气接近、NO-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只能用排水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都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③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注意:①用排空气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瓶底。②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C、多用途装置

①用作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气体由短管(c)导入,水由长管(b)排出。

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长管(b)导入,空气由短管(c)排出。

③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由短管(c)导入,空气由长管(b)排出。

④用作洗气装置

11、气体的检验和验满:

O2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鉴别O2:将带火星的木条申入到集气瓶内。

CO2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鉴别CO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用澄清石灰水中。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单元运动的水分子

一、微粒观点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3、微粒之间有间隙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它们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看不见。灰尘满天,就不能说微粒在不断运动,原因是灰尘肉眼看得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微粒。

2、微粒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与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如热胀冷缩;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如:空气加压压缩,体积减小。

4、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水的状态改变。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解读】

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①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②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③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蒸发结晶(从溶液中获得可溶性固体)、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消毒杀菌(工业自来水用液氯)。

【知识解读】

1、沉降包括静置沉降和明矾沉降。

2、明矾:加速水中的悬浮杂质的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氯气、漂白粉:消毒杀菌

3.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所以过滤后的水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的水;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可用蒸馏法。

4.蒸馏与蒸发的区别:蒸馏和蒸发都是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见方法。蒸发是加热煮沸将水蒸干,目的是得到可溶性固体(即溶质);蒸馏是加热煮沸并把水蒸汽冷凝,目的是得到蒸馏水。

5.饮用水:纯净水--长期饮用降低免疫力;矿泉水--矿物质适中,才是健康水;自来水--含天然水中有益矿物质,是健康水。但是,自来水要煮沸才能饮用。

四、有关实验

1、证明过滤后的水不是纯净的水,里面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操作:用胶头滴管取1滴过滤后的水,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水分消失。

现象:玻璃片上有固体残留物出现。

2、初步证明蒸馏水是纯净水:

操作:用胶头滴管取1滴蒸馏水,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水分消失。

现象:玻璃片上没有固体残留物出现。

五、硬水和软水:

硬水:只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只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知识解读】

1、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2、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取样,分别滴入肥皂水。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硬水;泡沫丰富且没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2H2O通电2H2↑+O2↑

【知识解读】

1、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③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

(⑤分子与原子的共同点: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⑥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3、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亲二养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4、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5、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的化学能。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

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易燃,与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

.......

检验氢气的纯度

.......。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如果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如果只有“噗”的很轻微的响声,则氢气纯净,可以点燃。

2、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合一)即:A + B + C = D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一分多)即: A = B + C + D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物质种类)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化学变化只是研究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余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关于原子的结构

1、带电情况

(1)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2) 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离子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3) 在原子中,为了保证原子不显电性,于是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公式与中字数无关)

2、原子结构

(1)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如图的氢原子:

(2) 核外电子运动情况: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2,8,8;由内到外依秩填充,第一层电子填充满后才填充第二层。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4) 稳定结构

①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即全充满,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②原子都有通过电子的得失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原子,如果最外层电子

数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原子中质量关系

①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 离子的形成如图

4. 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1)离子带电判断:

①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量= 得失电子数目

②根据化合价:离子所带的电量和电性与相应的元素化合价一致。即:Mg的化合价为+2价,则一个镁离子就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离子符号的书写:

①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量和电性。注意:电量在前,电性符号在后。

②离子所带电量为1时,1要省略不写。阳离子:Na+、Mg2+、Al3+、NH4+; 阴离子:Cl-、SO42-等。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x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2、表达式

≈质子数 + 中子数

五、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由1-8递增);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电子层数递增)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第四节元素

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及其含义

元素符号书写时应注意: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元素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③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知识解读】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相同,不同的是中子数。如碳元素原子有两种C-12和C-14,它们质子数都是6,但是C-12有6个中子而C-14有8个中子。

2、元素即包括该元素呈电中性的原子,也包括由该元素原子所形成的离子。注意:大骨汤可补钙、铁锅做饭可补铁。这里“钙”、“铁”是指元素。

3、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分子和原子团,NH 3与钠原子Na 它们都是10个质子。

4.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物质)是由 组成。(填“元素”)。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物质)是由 构成。(填“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5、元素分类:

6. 元素的存在: 地壳中的元素:O 、Si 、Al 、Fe 、Ca ; 海水中:O 、H 、Cl 、Na 、Mg ; 人体中:O 、C 、H 、N ; 空气中:N 、O ;

7. 元素与人体健康: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或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缺锌,智力发育不良;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识解读】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这种物质既可以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2、单质一般都按元素名称命名:氢气、铁等;化合物一般为“x 化x ”、“几x 化几x ”或“x 酸x ”。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宏观)

其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微观)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宏观)

其分子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微观)

联系

转化:不同单质进行化合反应可变成化合物,某些化合物分解也可得到单质。

三、物质初步分类

1、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方法:

① 常见的混合物: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纯净的空气都是混合物; ② 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注意:冰水混合物,金刚石等是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物质 元素 金属元素 元素名称有“钅”旁 组成的单质是金属单质 (汞-Hg 除外)

元素名称有“石”旁 组成的单质是气态非金属单质 非金属元素 元素名称有“气”头 组成的单质是固态非金属单质 元素名称有“氵”旁 组成的单质是液态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名称有“气”头 组成的单质是稀有气体 (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数少于四个,易失电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四个,易得电子)

(原子达到了稳定结构难以发生电子得失)

单质 化合物

2、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方法:

①根据化学式判断

②根据物质名称判断:

单质一般都按元素名称命名:氢气、铁等;

化合物一般为“x化x”、“几x化几x”或“x酸x”。

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二、溶液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溶质是以肉眼看你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3、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注意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

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

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四、溶液的性质

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

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得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

蓝色溶液(含Cu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Fe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黄色溶液(含Fe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2020年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最新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镁条燃烧(1)现象:①②③ (2)化学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 (1)特征:(2)伴随现象:,描述化学现象不能说出。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左物右码放错,他得到的质量是3.8g,则实际质量应为。 6、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 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氧气是由组成。 7、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8、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灯壶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燃气火焰上方罩一个的烧杯,有现象证明产生水,在向烧杯中导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1、水分子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 2、分子的特点:(1)(2)(3)(4)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原子不能再。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3、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净化天然水的步骤、、、。 净化天然水时,沉降时明矾作。吸附时,活性炭具有性。 过滤时,滤纸与漏斗之间没有紧贴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4、混合物:。例如: 纯净物:。例如:冰水混合物属于 元素定义:。元素种类由决定。 元素能论,不能论。原子既能论,也能论。 元素的分类:元素:Ca、Fe、Cu、Mg等 元素:O、H、Cl、C、P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有新物质生成; 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 气体、生成沉淀)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用嘴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5)灯帽要重复盖一次,避免负压,灯帽不易打开。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 别 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 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 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 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 变。 外观特征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 沉淀等现象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5.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6.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7.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8.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9.下列图像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年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作者:————————————————————————————————日期:

最新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镁条燃烧(1)现象:①②③ (2)化学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 (1)特征:(2)伴随现象:,描述化学现象不能说出。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左物右码放错,他得到的质量是3.8g,则实际质量应为。 6、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 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氧气是由组成。 7、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8、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灯壶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燃气火焰上方罩一个的烧杯,有现象证明产生水,在向烧杯中导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1、水分子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 2、分子的特点:(1)(2)(3)(4)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原子不能再。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3、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净化天然水的步骤、、、。 净化天然水时,沉降时明矾作。吸附时,活性炭具有性。 过滤时,滤纸与漏斗之间没有紧贴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4、混合物:。例如: 纯净物:。例如:冰水混合物属于 元素定义:。元素种类由决定。 元素能论,不能论。原子既能论,也能论。 元素的分类:元素:Ca、Fe、Cu、Mg等 元素:O、H、Cl、C、P等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鲁教版2020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2020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气体可能由H2、CO2、CO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成蓝色;④最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对该气体成分推断合理的是 A.一定含有H2、CO和CO2 B.一定含有CO、H2,一定不含CO2 C.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H2和CO2 D.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CO2,可能含有H2 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3.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8g,通过足量的炽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其质量增加了9. 6g,则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2. 8g B.4. 4g C.5.2g D.7.2g 5.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 B.+4 C.+2 D.+1 6.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计划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1、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认识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化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一门中心科学; 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4、初步学会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5、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单元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单元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课时安排: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2课时。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3课时。 复习:1课时。 测试评讲:2课时。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改变了世界、神奇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见PPT。 教学新课: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知识点 李花 龙山中学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酸 1、电离 (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 ①HCl=H++Cl- ②H2SO4=2H++SO42- 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 二、酸的性质 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 (1)盐酸(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 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 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2)酸+金属——盐+氢气 ③Na2CO3=2Na++CO32- ④CuSO4=Cu2++SO42- 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 A、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 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Mg+H2SO4=MgSO4+ H2↑ 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H2SO4= 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B、用途:验室制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①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②用途:金属除锈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①化学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5)、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碱 (1)电离方程式: ⑤NaOH=Na++OH- ⑥Ca(OH)2=Ca2++2OH- (2)由⑤⑥得: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二、碱的性质 1、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物理性质)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易溶液于水,溶于水后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放在空气中溶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具有强腐蚀性。 (2)、氢氧化钙(物理性质)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CaO+H2O=Ca(OH)2 (放出大量的热) 白色固体,微溶液于水。 2、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因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化学教材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到图书馆去:你好,化学!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の水分子 第二节自然界中の水 第三节水分子の变化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到图书馆去:卡文迪什の发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の奥秘 第一节原子の构成 第二节元素 第三节物质构成の表示 到图书馆去:化学自有深意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の空气 第一节空气の成分 第二节氧气 到实验室去:氧气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点燃化学革命火种の勇气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の质量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の表示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の有关计算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の条件 到图书馆去:用天平秤出来の伟大定律 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石燃料の利用 第三节大自然中の二氧化碳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地球越来越热问题越来越烫手

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の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の定量表示 到实验室去: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の溶液 到图书馆去:无处不在の溶液 第二单元常见の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溶液の酸碱性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の化学性质 到图书馆去:分子变成离子 第三单元海水中の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三节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の去除 到图书馆去:深藏海底の天火 第四单元金属 第一节常见の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の化学性质 第三节钢铁の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研究金属の性质 到图书馆去:有锂走遍天下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十五中の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到图书馆去:阿斯巴甜之苦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到图书馆去:合成我们の未来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寒假作业鲁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 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寒假作业鲁教版五四制 1 化学变化是指,也叫。物理变化是指。 2.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等现象。 3.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还会伴随着。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的释放或吸收。 4. 镁带燃烧的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6. 化学就是在、水平上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和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8. 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等微粒。从宏观角度,自 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个水分子又是由个和个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和组成的。 1.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 2.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3.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包 括、 等)、、、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 1.药品的取用原则 ( 1)“三不原则” 不拿:,不闻:,不尝。 ( 2 )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取少量,液体取 ml,固体只需要盖满。 (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要,也不要,更不能带出 实验室,要放入内。 2. 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3. 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状药品使用或;取用块状药品使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多时,直接用试剂瓶倾倒,倾倒时,取下 瓶塞,放在实验桌上,试剂瓶口试管口,标签手心,缓缓倾倒;量少时, 用滴加,滴加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试管,更不能伸入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教学计划 青龙中学郑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让其在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1、3班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内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6章;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在理论和叙述中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顺序及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顺序拟定的。同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措施: 具体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