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 ——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 《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 ——新生代占比过半 《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相比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 ——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 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在仅仅局限在当地城镇发展,更多的开始向外发展,去往人口多,经济条件高的地方发展。据统计目前 我多流动人口数量超过2亿多人,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外省市发展居住的人,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还在 不断的增加。 为什么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等有关情况。2015年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会上介绍,《报告》里说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既包括通常意义说的流动人口,也包括 人走户口也跟着一起走的人,这部分叫迁移人口。 未来中国流动迁移人口将继续增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迁移人口来讲,它会继续增加。到现在为止整体来讲,每年带户口迁移 的人大概2500万到2700万左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 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户口迁移的人会逐渐多起来,这 是现代化本身的一个过程,也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 证明。 段成荣表示,与此同时,从流动人口自身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也还会继续保持大规模的存在,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主要有这样 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现有的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依据他们生存发展的状况,依据他们的意愿,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还会继续在当前的流 入地或者大的流入地体系里继续停留下来,留在这个城市里。 第二,这些年尤其是最近十来年的流动人口每年的增量主要是来自从农村进城的这些人,农村进城的人具体讲主要是年轻人,离开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中国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状况及方案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方案 摘要 本文根据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探讨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主要状况和突出问题,并对我国流动人1:2的养老保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为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关系到流动人口进入晚年后的生活保障,也关系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然而,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却一直很低,甚至还一度出现参保率下降的趋势。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外来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7.9%,比1999年的9.75%数据有所下降。珊本文认为.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制约因素除了根本性的户籍制度、统筹模式、碎片化的制度设计等原因外.流动人口群体的异质性也是影响其是否参保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我国两亿多的流动人口是一个差异显著的庞大群体。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流动人口倾向于参加养老保险?对此问题的回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更适合何种流动人口,并能够进一步了解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 一、调查数据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的调查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所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查数据。2009年课题组分别在流入人口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选取一个地点作为流入地,选取该地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来源地作为流出地,采用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比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广东东莞一湖南嘉禾、浙江诸暨一贵州遵义、北京一河南滑县三组流入地一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调查。本文中的数据是该调查中流入地的流动人口数据。本次调查在北京、东莞和诸暨三个流入地共获得流动人口有效问卷1692份。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31.4岁,年龄中位数为30岁,其中20~45岁的流动人口占总体的76%。从性别构成来看,男性流动入口占总体的59.5%;女性占40.5%。被调查对象以已婚者居多,比例达67.3%,未婚者比例为3 1.2%。离婚和丧偶比例各占0.6%、吣%。流动人口的主力军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93.4%的被访者户籍为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者仅占甜%。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访者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6.8%;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2.8%;高中和中专臌校比例各占9.6%和5.0%;未上过学和大专以上的比例仅各占3.4%和2.2%。另外,流动人口的工作角色以长期工或合同工、临时工为主,长期T_/合同工所占比例为52.2%,临时工占35.1%,个体经营者和家庭帮工所占比

各银行卡的收费标准和优劣比较,超全的

银行收费标准 银行名称银行卡名称年费挂失手续费损坏换卡手续费 中国银行长城电子借记卡10元10元5元 工商银行牡丹灵通卡10元10元5元 建设银行龙卡储蓄卡10元10元5元 农业银行金穗借记卡10元10元5元 交通银行太平洋借记卡10元10元5元 招商银行一卡通收费10元收费 民生银行民生借记卡收费10元10元 浦发银行西方借记卡收费10元收费 兴业银行兴业借记卡收费10元收费 光大银行阳光卡收费10元3元 上海银行申卡借记卡收费10元收费 广东发展银行广发借记卡收费10元收费 深圳发展银行深发借记卡收费5元5元 华夏银行华夏卡收费10元收费 异地存取款收费标准 银行名称异地柜台放款手续费异地柜台取款手续费 中国银行按金额的1%收取,最低1元,最高50元。按金额的1%收取,最低10元,最高50元。 工商银行 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1元,最高50元。按金额的1%收取,最

低1元,最高50元。 建设银行 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2元,最高50元。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2元,最高不设限。 农业银行按金额的1%收取,最低1元,农行其次。最高50元。按金额的1%收取,最低1元,最高50元。 交通银行按金额的0.05%收取,最低10元,最高50元。按金额的1%收取,最低1元,最高100元。 招商银行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5元,最高不设限。 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5元,最高不设限。民生银行按金额的0.3%收取,其实交行最便宜。最低5元,最高50元。 按金额的0.3%收取,最低5元,最高50元。浦发银行------ 兴业银行按金额的0.1%收取,最低1元,最高20元。按金额的0.3%收取,最低1元,最高50元。 光大银行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2元,最高20元。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2元,听听网上银行。最高20元。 上海银行---5元 广东发展银行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1元,最高20元。每月头三笔取款收费,第四笔起每笔收费3元 深圳发展银行按金额的0.5%收取,最低5元, 2010 农行网上银行怎么用银行收费标准交行最便宜农行其次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发布

《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发布 “美国一骑绝尘,中国奋起直追,欧洲抱团取暖”。《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2017)》报告(下称《报告》)这样形容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分布格局。 根据该报告,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排名中,美国以85.89分的明显优势位居榜首,中国紧随其后,位居第二。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中国经济有望在下一轮数据全球化中扮演领导角色。 数字经济成竞争制高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数字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不可挡,数字经 济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指出,近年来,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发展数字经济。 根据《报告》,全球各大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8万亿美元,日本为2.3万亿美元,英国为1.43万亿美元。此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去年,美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2%,英国为54.5%,日本为45.9%,中国为30.1%。 《报告》还发现,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之间的发展还存在非常不均衡的现象。排名第一的美国得分为85.89,而排名第50名的塞尔维亚得分仅23.24,分数相差62.65。“这体现出竞争力较强国家与竞争力较弱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字鸿沟’。” 王振说。 中国数字经济潜力巨大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且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6.8%,同期GDP增速为1.6%;日本数字经济增速为5.5%,同期GDP增速为0.9%;英国数字经济增速为5.4%,同期GDP增速为2%;中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16.6%,居世界第一,显著高于同期GDP6.7%的增速。 《报告》预计,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以电子商务为例,美国 未来5年将保持8.2%的复合年均增速,而中国电子商务预计未来5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为15.6%。如果预期能够实现,到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将达到8395.4亿美元规模,高出美国一倍有余。 “在新经济领域,中国也在奋起直追。”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学者王滢波举 例说,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领先全球;在图像识别和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成为全球领导者;而在语音识别领域,科大讯飞屡次斩获国际大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詹姆士·马尼卡认为,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不仅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拥有巨大潜能。首先,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网民的总和,且消费者较为年轻,熟悉掌握数字技术,这就意味着数字化企业能够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将自己的服务商品化。其次,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活力已经远不止来自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领军企业,平安、华为等大型企业也正致力于超越传统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态。再次,中国 政府对待数字经济的开放态度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最后,中国拥有7.31亿网络用户,每天50亿次百度搜索点击,每个微信用户每天平均66分钟的使用时间,每天1.75亿次支付宝交易,这使中国经济有望在下一轮数据全球化中扮演领导角色。 中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人口盲目增长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 (二). 提出问题: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1.基数:1 2.955亿 2.增长:目前每年增长1000多万 3.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总的来说素质偏低 (三). 分析问题:我国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影响: 1.人口多,增长快,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提示:生活上,我国在吃、穿、住等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 2.人口增长过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使得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3.人口增长快,也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沉重。 (四).解决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1).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能否实现,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问题。 (2).执行计划生育国策,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关于晚婚、晚育: 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 晚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晚育:女,24岁以后生育 (2).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 (3).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运用 3.计划生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1). 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 ①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②各级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 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青少年如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五).讨论: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 1.人口过多及增长过快带来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一项是人口大国,建国后一度忽视了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3.我国人口素质建国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增长已有有效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5.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建设基金的积累,人均占有量、就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6.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要靠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提出并分析问题:(一).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问题 2.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表现在: ①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②资源利用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③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组合错位。 提出并分析问题:(二).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2OO5年第2期(总第150期)人口学刊No.2,2005 POPULATIONJOURNAL(Tot.No.150)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张子珩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人口经济系,中国南京210042) 【摘要】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返于城乡之间,形成流动人口.受住房供给条件和需求能力的限制,流动人 口比起城市户籍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和居住的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因此,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生 活的最底层,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因之受到影响.为帮助流动人口群体向上社会流动,从而使社会不断地,稳定有序地 实现进步和发展,政府应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上承担起责任. 【关键词】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住房面积 【中图分类号】13.3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一Lzgx(~0s)0"z一0016—05 【Anm'~tlAlanumberofsurplusrurallaborforcesinClaimtraveltoandfrobetweenurbanan druralaIeas,formingthefloating population.Restrictedbythesupplyofhousesanditsdemandability,thefloatingpopulationc ouldgetrelativelyWOl',Sehouseandthe communityenvJronn~nt,伽栅withthepopulationwithurbanhouseholdregistration.Ontheconsequence,theyhavebeenm yir~at thebottomofthesociety,andtheirfuturewillbeaffected.Thegovernmentsshouldcarryonthe irownresponsibilityinsolvingtheprob- lemofinhabitationofthefloatingpopulationtorealizethestableandsustainableprogressandt 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教育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时间:2005.01.13 地点:会议室 备课:尹浩 课题: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我国的人口形势与国情,领会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自觉响应国家和军队的计划 生育政策。 内容: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 三、我国人口现状带来的影响 时间:6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课后讨论。 2001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从党中央江主席已把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也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最重要的基本国情;同时,由于未来几十年,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所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丝毫不容乐观。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一)建国前:从奴隶社会到蒋家王朝,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动荡,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随生产力逐步上升,没有明显的高峰及减少,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较平衡的人口问题,因而未能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没有把人口的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二)建国后:计划生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形成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1、1956年到1957年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面对此次高峰,党和政府提出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专这们也积极献策,但由于“大跃进”在人口问题上“左”的思想影响,正确的主张不但没有得到积极支持,反而受到批判,因而计划生育刚起就落了。 2、来势更猛的1962年至1965年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全国人口突破了7亿大关,再次引起了党和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可是不到两年就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人口出生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3、1966年到1971年,6年净增1亿2千多万元,形成了第三次生育高峰。70年代以后,党和国家深感人口盲目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再次开展起来,但由于在人口问题上“左”的影响并没有认真清理,因而计划生育工作的声势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 4、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人口政策,决定严格控制人口,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数字技术方式进行生产的新的经济形态,目前全球都在发展数字经济。本文先是说明了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三个构成部分,分析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即阶段性、快捷性、自我膨胀性,最后阐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标签:数字经济;问题;发展建议 一、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 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主要以数字技术方式进行生产。信息技术,信息化带来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信息化信息技术不可分割。 数字经济从测量角度来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电子业务基础设施,指用于支持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电信网络、支持服务、用于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二是电子业务,指组织中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的活动;三是电子商务,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 (一)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方式采用数字技术 数字经济是指经济系统广泛使用数字技术,由此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数字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数字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其他行业能受益于其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业通过将生产技术经历数字化改进提升,可以推动全社会使用数字技术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是指将各类复杂多变的信息,例如数字、图像、语音、文字、虚拟现实和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用0和1来表示,通过将信息数字化来更简单更方便地记录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成果。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共享全球的各种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能够像人类一样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的属性。 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传统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凯恩斯曾警告“技术进步可以产生足够的货物,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也同时会造成失业”。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支持,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在迅速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 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该报告认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镇化进入“结构调整为主”、“中小城市”加速发展和“回流”的阶段,就地城镇化条件已基本具备。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介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1%,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提高了0.6岁。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为此,40个城市启动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状况不断改善,流动儿童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的比例从2006年的80%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90%左右,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基本实现全面覆盖,85%以上的适龄流动儿童接种了所有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中国人口健康:现状和趋势 一、人口健康观的发展和健康素质的提出 (一)人口转变过程中关注人口健康成为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全球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呈现下面五个发展趋势。 1、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健康的社会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认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或不虚弱。”(WHO,1948)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举冲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揭示了健康问题三维联系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给予,但每个人都应得到帮助;为实现健康必须确定和认识需求并设法满足需求;健康是强调社会与个人资源的一个积极的概念;生殖健康促进侧重于在健康方面实现公平;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旨在减少现有健康状况的差异,并确保平等的机会与资源,以便使所有的人达到其最完美的健康状态,而这点必须平等地适用于妇女及男子;等等。这些对健康概念的发展与完善,是与发展的概念,尤其与人类自身发展的概念并行不悖的,是对社会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2、生殖健康概念已被各国政府所认同,并逐步从概念化向操作化方向过渡 自1994年埃及开罗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中国世界妇女大会后,生殖健康概念已逐步被各国政府决策者所接受和采纳,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生殖健康需求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国家已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日益增长的需要。展望21世纪,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来提供全面与适宜的生殖健康技术与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质量提高和人的福利全面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3、人口结构的变动促进人类健康生存终身的追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2002),据估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6.29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长到20亿。全球老年人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的上升伴随着少年儿童人口(15岁以下)比例的下降。到2050年,在人类历史上世界老年人口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数量。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更优的老化,更美的生活(better health,better aging,better living),这需要卫生保健体系适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应对残疾和疾病的双重负担。因此,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促进健康,制订和开展旨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自主和保障能力的政策和计划,已经成为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制订的全球行动计划的优先内容之一。 4、生命科学发展为人口健康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生命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也为人口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在分子水平上学科整合,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正在崛起和系统生物学(Systematic Biology)正把生命科学引向宏观综合方向,从而真正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与机制;其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叉重组,相互融合,生命科学成为各学科交叉发展和共振共鸣的交会点;最后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健康促进、保健、治疗、预防与预测的新技术日新月异。着眼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走向将更强调人的全方位健康,上述领域的突破将为人口健康的提高带来福音。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讲解学习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