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心理异常的病因模式

1.生物学模式(疾病模式):异常行为相当于疾病,每个异常行为就像一场疾病,有具体的原因和一系列症状。

2.心理动力学模式:假设异常行为源于无意识心理冲突,此冲突产生于童年时期。

3.行为主义模式:异常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所导致的。

4.认知理论模式:异常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所导致的。

5.人际关系理论模式:异常行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6.社会文化理论模式:相信异常行为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7.神经科学模式:异常心理学与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及神经激素等有关。

8.整体模式:异常心理是上述多元因素的结果。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问:判别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

1.主观经验标准:是指被判别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与判别着的主观临床经验。但这种判别标准的主观随意性太大,稍不谨慎,则可能造成失误。

2.统计分析标准(以平均数为标准):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测量而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划定来判别被判别者的心里异常与否,可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以及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确定。

3.心理测验标准(以分数为标准):是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被判别者行为样本来予以数量化,或进行划分范畴的描述并加以分析,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4.病因症状标准:任何心理异常都有致病原因和症状表现。

5.社会适应标准:根据个体是否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心理异常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常为一定的情景所诱发(是一过性的,暂时的)。

2.心理障碍(心理异常):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无情境性),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迁延不愈的表现和结果。

3.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的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心理状态病理性变化的突出表现,具有明显的稳固性和变态性。

轻性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不足,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

重性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通常自知力严重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

异常心理学的定义(问:如何理解“异常”?)

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简而概之,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问:这两个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双生子研究:

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患病的一致率来区分遗传影响与环境影响。

两个最主要的假设:第一,一起成长的双生子由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因此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应一致。第二,同卵双生子有完全一样的基因型,也就是说他们的染色体和基因是完全一致的。

寄养子研究:

研究对象为在婴幼儿早期即被非血亲的寄养父母所抱养的儿童。

寄养子研究主要作以下两种比较:一,亲生父母患/未患某种疾病时,比较寄养子对该病的患病率;二,寄养子患/未患某种疾病时,比较亲生父母与寄养父母对该病的患病率。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问:心理评估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时候是评估,什么时候是诊断?评估和诊断的共性是什么?怎么理解?)

心理评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共同指导下,综合运用谈话、观察、测验的方法,对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和深入分析的总称。

心理评估的三要素:

评估者:一个合格的评估者应具备一下基本要素:

1.足够的理论知识

2.一定的评估与诊断

3.熟悉测试

4.良好的观察

5.良好的沟通

评估对象:1.评估对象是否配合,是否将自己真实的情况报告出来对评估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评估者需灵活运用各种会谈技巧,与被评估者建立起良好的评估关系,取得其信任,激发其参与评估的积极性。3.评估时间持续过长、评估对象疲劳、情绪不佳、遭遇特殊生活事件等因素,也会影响评估效果。

评估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评估工具的选择决定取决于被评估者特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量表是评估的主要工具,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信度、效度、标准化。

常用的评估方法:

1.临场访谈:三个基本目标是搜集来访者信息或有关资料、作出评估或诊断、进行帮助或干预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量

心理诊断: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其心理变化的程度和性质。

为什么要进行诊断?——确定问题的性质和概念

现代心理障碍诊断系统:ICD系统(国际疾病分类)、DSM系统(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CCMD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分布与诊断标准)

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1.文化偏见2.诊断者的专业背景3.诊断者的理论取向4.被诊断者因素

诊断可能导致的问题:1.标签化问题2.极端化问题

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1.恐惧2.强迫症状3.惊恐发作4.焦虑5.躯体形式症状6.躯体化症状7.疑病症状8.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疾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强迫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观念和行为

强迫思维:1.强迫思考2.强迫表象3.强迫怀疑4.强迫对立思维5.强迫回忆

强迫情绪: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恐惧

强迫意向:具体表现是内在驱使、内在冲动

强迫行为:1.屈从性强迫行为2.对抗性强迫行为3.强迫性仪式化动作

注意区分强迫观念与正常情况下的持续想法:1.强迫观念总是痛苦的、不受欢迎的、强迫闯入意识的2.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3.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至少有以下4项强迫症状之一:1.强迫思维2.强迫情绪3.强迫意向4.强迫行为(动作),且强迫症状是出自内心而非外力所致,即自我强迫

明知强迫症状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而仍反复出现

对强迫症状力图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无力摆脱

强迫症状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强迫症的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精神外科学

焦虑症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定义: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认知:自知力完整,但说不清自己焦虑的原因,无法控制

情绪:总是处于担心、不安,感觉清晰

生理(行为):保持中等程度的唤醒

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还需满足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二.惊恐障碍(惊恐发作)

定义: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诊断标准: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并且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伴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恐怖症

诊断标准:

1.对特定情境持久的恐惧,这种恐惧与危险的真实性不一致

2.暴露在真实情境下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惊恐

3.意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

4.对恐怖情境的回避

5.症状不是源于另一种障碍

恐怖症的类型

1.广场恐怖症(继发于惊恐发作之后)

临床表现: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其关键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2.社交恐怖症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人际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3.特定恐怖症

临床表现: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发的明显且持久的恐惧,认识到其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去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

具体类型:1.动物恐怖症2.自然环境恐怖症3.情境恐怖症(注意与广场恐怖症的区分)4.血、注射和伤口恐怖症5.其他,包括疾病或死亡

恐怖症的疗法

1.系统脱敏法:3个阶段——放松训练、构建等级和反条件反射形成

2.暴露:通过强迫患者接受现实测验,处于恐惧情境中从而发现灾难并没有发生,从而使

恐怖症消退

3.模仿:患者观看没有恐怖症的个体示范其所不能做出的行为,看到他人并未受到伤害,

恐怖症患者就会减轻对情境的恐惧。

神经衰弱

临床表现: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精神易兴奋:无论何时何地都容易出现联想和回忆增多且杂乱的情况

精神易疲劳:主要是情绪性疲劳

2.情绪症状:三种表现——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3.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神经衰弱的治疗

心理疗法:和患者一起去体验

避免纠缠在病人的内心世界里,而要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中去

药物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1.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1)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但不是妄想

(2)对躯体症状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2.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一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躯体形式障碍的种类

1.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要点:(1)躯体症状的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应考虑本诊断

(2)除病程短于2年外,符合躯体化障碍的其余标准

2.疑病症

诊断要点:(1)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2)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3)严重时社会功能受损

(4)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3.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及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

核心症状:出现在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疼痛导致明显的忧伤或损害。症状是不受患者意识控制的。

异常心理学讲义!第二版

Abnormal Psychology 异常心理学 学分 3 耿文秀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以建设和发展健康心理、完善人格。 目录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第三章伦理原则与临床评估 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 第五章焦虑障碍 第六章心境障碍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第八章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十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异常 第一章研究和处置“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 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双重标准)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加上“理想模式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时采用的最直观的第一依据,但这仅是单一标准,是不完全的】 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

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超越时代会付出代价,比如说屈原,法弗勒克《家庭进化论》○1产翁制】 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 有时空的过程【比如说同性恋在以前被认识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3. 性别差异对男女双重的社会标准【如男女裸奔所遭遇到的差别对待】 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理想模式标准 1.官方提倡/认可】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 3.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 4. 自我认同/遵从 二.统计学标准 1.心理测量/标准差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 三.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像是人际关系、职业表现之类的) 注:正常和非正常的区分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界定某个个体行为的正常与否,警惕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的主观武断或者偏见歧视可能造成的错误——不遵从社会主流的理想行为模式并不一定是病态或者异常】 【绝不要轻易给他人带上“病态”或“异常”的标签】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标准,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再加上理想模式

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八章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持“如果个体的潜能遭遇挫折和干扰,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错乱。”这种观点的理论模式是:()I A 社会模式 B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 C 心理动力学模式 D 行为模式 [答案] B 2.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II A 以经验为标准 B 社会适应性标准 C 病因和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 D 以上都对 [答案] D 3.在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神经症的是:()II A 疑病症 B 强迫症 C 孤独症 D 焦虑症 [答案] C 4.用“潜意识冲突假说”来解释异常心理的原因的理论模式为:()I A 心理动力学理论模式 B 行为模式 C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 D 医学模式 [答案] A 5.认为“异常心理是由生物学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的理论模式为:()I A 行为模式 B 心理生物学理论模式 C 心理动力学模式 D 社会模式 [答案] B 6.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时,相对更客观的标准是:()III A 以经验为标准 B 社会适应标准 C 心理测验的标准 D 以上都是

[答案] C 7.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知觉障碍是:()III A 错觉 B 幻觉 C 感知综合障碍D幻想 [答案] D 8.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意志障碍的是:()IV A 意向倒错 B 违拗症 C 矛盾意向 D 意志缺乏 [答案] B 9.CCMD这一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制订国度是:()II A 美国 B 欧洲 C 中国 D WHO [答案] C 10.弗洛伊德的焦虑分类中不包括:()III A 现实性焦虑 B 神经症性焦虑 C 压抑性焦虑 D 道德性焦虑 [答案] C 11.关于焦虑,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III A 焦虑的主题是危险 B 过度焦虑即造成应激 C 焦虑往往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乱 D 焦虑有时是无意识的 [答案] D 12.持“焦虑是由知觉、态度与信念的冲突引起的”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III A 精神分析学派 B 学习理论 C 认知学派 D 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 C

4异常心理学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 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4级临床本科《医学心理学》试卷 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A、B 两项都是 D.A、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8.A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乐观 D.悲喜有节制 10.在个性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家庭因素 11.办事见异思迁的人,其意志活动属于( ) A.缺乏自制性B.缺乏果断性C.缺乏坚韧性 D.缺乏独立性 12.下列哪类患者不适宜进入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康复( ) A.智力残疾 B.视力残疾 C.肢体残疾 D.听力和语言残疾

医学心理学试题答案

答案:A ( )是建立个人资料档案是医学心理学最早的研究方法。 ( )是人格的核心,最能反应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1989年WHO所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是( )。 3至6、7岁的儿童处于幼儿期,又称为( )。 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BIS属于( )。 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 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 嫦娥奔月,游龙戏水等描述属于( )。 成瘾的临床诊断依据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应用的是( )防御机制。 催眠诱导的技术不含有下面哪一项( )。 大小圆错觉属于()。 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是()。 对记忆的描述正确的是( )。 对人的液态智力发展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对心理测验按照测验方法分类不含有下面哪一项( )。 弗洛伊德把梦划分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组成不包括( )。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描述最准确的是( )。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心理的发展过程被称为( )。 个体的意识活动初始于( )。 个体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是( )。 各方面研究结果表面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 )。 各种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以( )为物质基础的。 根据感觉的对象不同,可将感觉分为( )。 根据解决问题方式,对思维的分类不包括( )。 根据研究的( )可以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这些著作不包括( )。 鼓励和安慰属于哪一种疗法范畴( )。 关于智力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 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被评价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属于( )。 记忆功能区中的()在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学生视网膜上的影响前排要比后排大得多,但前后排学生看到教师的身高几乎一样,这说明了知觉的( )。 经过漫长生物进化,人能成为万物主宰,关键在于人类具有( )。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 )创立。 看问题主观片面、固执、嫉妒、多疑,苛求他人、报复心强,人际关系紧张等是( )的特征。 考试、就业、结婚、生病等属于( )应激源。 洛夏墨迹测验应该属于哪一种测验( )。

《异常心理学》多选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1.心理障碍表现为(A C D E)多方面损害。 A、人际关系困难 B、社会赞许程度 C、情绪困扰 D、心理功能障碍 E、职业工作麻烦 2.临床会谈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临床手段可以是(A C D E )。 A、咨询的引导或开端 B、生化检验 C、治疗本身 D、信息采集 E、评估诊断 3.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表现有(A B 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思维迟钝 C、轻浮轻佻、惹是生非 D、好大喜攻、夸夸其谈 E、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 4.研究发现(A B D E)与精分的复发有关。 A、生活应激事件 B、遭受歧视排斥 C、酒精中毒 D、无家可归 E、毒品成瘾 5.依据DSM—IV学习障碍指的是(A B D) A、阅读障碍 B、数学障碍 C、学业成绩不良 D、书面表达障碍 E、品行障碍 6. 应激干预包括(A B D E) A、认知改变 B、情绪调节 C、睡眠剥夺 D、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E、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7.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是(A B C) A、情绪低落 B、悲观失望 C、自我评价低 D、不愿求治 E、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8.判断心理活动或状态是否正常的标准有(A B C E) A、个人经验标准 B、社会群体标准 C、社会适应标准 D、伦理标准 E、医学标准 9.病理心理的发生原因(A B C)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气氛因素 E、信息因素 10.古代人的迷信把心理障碍行为异常归结为(ABCD) A、月亮 B、星辰 C、精灵 D、魔鬼 E、社会 11.社交恐怖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BDE) A、抑郁沮丧 B、逃避或回避与人接触 C、冷漠孤僻 D、置身于社交场景就焦虑惊恐 E、为此而深感烦恼痛苦 12.躁狂发作的症状表现有(BCD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理想迅速、意念飘忽 C、轻浮轻佻、惹事生非 D、好大喜功、夸夸其谈 E、情绪高涨、干劲十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E) A、孤独症最终发展成精神发育迟滞 B、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越严重夭折的风险越大 C、唐氏综合症也被称为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D、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产生唐氏综合症子女的风险增大 E、唐氏综合症有发展为阿尔采末氏痴呆的风险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c94026153.html,] ;原文链接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c94026153.html,/xl/moni/2855262549.html 14.诱发厌食症或贪食症的影响因素有(ABC) A 、追求完美的挑剔母亲 B、以廋为美的社会时尚 C、体像障碍 D、精神发育迟滞 E、躁狂发作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15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16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17 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

异常心理学

广义精神病:亦称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是由不同病因作用于大脑,破坏了大脑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异常,异常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超出了正常精神活动波动的范围,因而或多或少损害了患者的生物及社会功能的一组疾病。包括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障碍等。狭义精神病: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仅指重性精神病,常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精神症状:幻觉、妄想、严重的抑郁或无任何原因的欢乐感、记忆损伤、交往不能以及一些错误的信念。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等等。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之类的精神障碍。 (选择)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阳性症状 在急性阶段,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包括幻觉、妄想及紊乱的言语和行为(瓦解症状)。 (1)感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听幻觉 (2)妄想:一般认为,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的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诊断 (3)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和不适当的情感 2、阴性症状群 (1)意志减退: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不主动与人来往,无故旷课或旷工等。 (2)快感缺乏(3)情感迟钝(4)社交退缩(5)言语贫乏 (选择)临床分型: 单纯型: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行为减退。青春型:思维内容离奇,喜怒无常。 紧张型:运动缓慢、少语少动。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最常见,妄想。 惊恐障碍(惊恐症):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惊恐障碍发作在任何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1个月反复发作3次) 惊恐障碍的诊断 一、症状标准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2)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怖、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频死恐怖,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二、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广泛性焦虑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医学笔记-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绪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概述 1.心理学创始人:德国人冯特。(研究心理学的一般都是疯子,所以叫冯特)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3.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定与医学有关。(社会心理学、美学心理学不属于医学心理学) 4.医学心理学的分类: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研究心身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二、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创始人:弗洛伊德:冰山学说。 认为潜意识压抑太久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意识分三种:意识(人)、前意识、潜意识(兽)。 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创始人: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认为错误学习是各种疾病的根源。 治疗:脱敏治疗。 3.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创始人:坎农。 认为疾病是因为生理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出问题而导致。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创始人:罗杰斯、马斯洛。

认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一旦实现不了就会生病。 治疗:降低期望值,注意倾听。 5.认知学派理论 创始人:贝克和瑞米。 认为错误的信念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矫正错误的信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6.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现象分:心理活动过程、人格。 1.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 ②情绪过程:情绪、情感(高等的)。记忆:情绪是天气,情感是季节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果断,坚持,自制的行动 2.人格: ①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②人格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③自我意识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一)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的三大特征:适宜刺激、阈值和适应性。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 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 感觉补偿; 联觉(感觉的相互联系。医生穿白大褂,病人感觉特别威严;护士穿粉红色护士服,病人感觉很温暖)。 (二)知觉:是对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记忆: 学习: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一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学医学心理学看法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感受 学习医学心理学对我启示很大,让我终身收益。我认为这是一门对于每个学医的人都很重要也很必须的学科。无论怎样学好它是作为一个负有责任心、有医德心的医生最为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人复杂的内心,更好的去帮助内心挣扎的人减轻他们的痛苦,为他们从新获得自信与快乐而努力。 学了这门科学,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及其在疾病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及要求愈来愈高。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而有的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对健康的判断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大,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加在人们的身上,人们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理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疾病。在以往,大家都认为生理疾病只是因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和心理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在学习了医学心理学以后我对心理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一直认为心理学就是帮助人们释放心中的压力解决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它和医学没有什么多大

的联系。但是现在我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更彻底的认识。 在我们学习的课程当中包括了心理过程、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五个部分。其实人的生理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心理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认识过程,学习和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最深刻的是情绪情感过程,心理的波动影响情绪的起伏,而情绪的起伏又会引起生理的变化。例如七情伤,具体是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 在没学习医学心理学之前,对于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理解,提到心理障碍我的第一反应时精神病患者。而现在对心理障碍有了新的认识。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不适应的。其实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人并不是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只是一些特殊的环境在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导致行为上为常人所不能接受。例如强迫症,强迫症也分为很多种,强迫意念、强迫动作、强迫意向以及强迫情绪。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洁癖,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人很强调卫生,这没什么不好,注重卫生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但是有的人不是单纯的注重卫生那么简单。有的人反复多次洗手,心里总感觉自己的手上有脏东西,明知已经洗干净了却不能自制,非洗手不可。这个就是强迫症的一种,强迫洗涤。导致该症状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的压力过大,而这却与生理病变无关,是心理问题。通过对心理障碍的学习,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一、变态心理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 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 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 (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二、易混淆的症状辨析 1、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 强制性思维的另一种叫法是思维云集,顾名思义,是指一股潮水一般的思想,突然大量出现在大脑内。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强迫观念:是指一种观念或思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明知不必要,但仍然无法摆脱 2、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不疑的错误观念。 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上都是患者坚信不疑,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所以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3、耳鸣、真性幻听、假性幻听 耳鸣:一般来说声音比较单调,而且是非言语性质的。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 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防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潜意识(Subconscious),亦称无意识,特指哪些被压抑而摒弃于意识领 域之外的,不能为人意识到也不被社会规范所容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等,尤以性本能为主,但它可以在不自觉中支配和影响人的某些行为。 7。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习的现象。 8.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9.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1.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定势(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作特殊准备状态。定势具有双向性, 积极时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时定势可妨碍知觉和引起知觉的误导14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依据错觉发生的原因可把错觉分为感受性错觉、情绪性错觉、想象性错觉。 15.记忆(memory),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和再认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 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7.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它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19.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该模式包括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20. 需求(need),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需求的种类多种多样,按起源可分为生物性(自然)需求和社会性(社会文化)需求;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等等。 21.动机(motive),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2. 能力(ability),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

异常心理学论文

异常心理学论文 英国著名小说家莎士比亚说过: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开心理学。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增强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同时也促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自觉性。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而异常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病人的异常心理活动与病态行为,即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病理心理与行为发生,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并探讨其机制,其研究成果是医学心理学某些理论和证据的重要来源,因此,一般认为异常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异常心理又称为“变态心理”是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在谈到异常心理学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哪种心理才算做“异常心理”,异常也就是不正常,也可以称为失常。异常心理学常见的判断标准有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医学标准。异常心理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以来心精神物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癌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病,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异常心理学引言:为什么学习异常心理学? 1、异常心理学知识对于任何职业和群体的人都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今后从事于心理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 2、异常心理学知识对于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识别 ●预防 ●矫正 第一章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异常心理学及其有关概念 二、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三、异常心理学的简要历史 四、异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异常心理学及其有关概念 (一)异常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正常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又称为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异常心理活动; 研究内容:(1)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判断标准; (2)研究异常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3)研究引起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 (4)研究各种异常心理活动的预防、矫正及治疗的方法。 (二)异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1、普通心理学与异常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与异常心理学

3、精神病学与异常心理学 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1、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2、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 3、神经病与精神病 4、精神病性症状与非精神病性症状 1、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心理异常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局部异常状态,它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在脱离诱发情景时,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可完全正常。 心理障碍:也称心理缺陷,是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类型,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与一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它包括轻性的心理障碍和重性的心理障碍。前者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是指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性障碍、癔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后者是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 两者含义等同,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从心理学角度对异常现象的研究与理解,而后者则更偏重医学或精神病学的视角。 只不过,当我们采用“心理障碍”一词时则更多的是指轻性的心理障碍,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当我们采用“精神障碍”一词时则更多的是指重性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 3、神经病与精神病 神经病:是指大脑、脊髓与周围神经所发生的器质性病变,如中风后的偏瘫与失语、癫痫发作时的抽搐、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面瘫等,都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简称为神经病。 精神病:是指重性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具有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两大类。前者是指由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老年痴呆,这一类障碍是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后者是指不是由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4、精神病性症状与非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是指精神病所特有的一类症状,主要指严重意识障碍、幻觉、妄想和思维逻辑障碍等。 非精神病性症状:即除精神病性症状以往的各种心理症状,亦可称之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智力低下,以及焦虑、恐惧、强迫、疲劳等。 判断是否精神病的标准: (1)主客观世界不统一;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缺乏症状的自知力:个体有严重意识障碍、幻觉、妄想和思维逻辑障碍等精神病性的症状,但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自知力,没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二、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统计学标准 社会接受程度与适应性

医学心理学总结(最新版)

医学心理学 医学模式: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概括,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对象的对象、方法和范围。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一元论、朴素唯物论、政理论)生物医学模式(二元论、药物、手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心身统一,恩格尔1977) 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临床心理学。研究脑和行为关系:神经心理学。促进心身疾病康复和预防: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华生):华生思想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至善、道德原则))心理生理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的本性和价值实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形成。 主要观点:性善论、自我实现论、教育论、患者中心论。 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基础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对比; 感觉的相互作用(音乐镇痛);联觉(暖色、冷色);补偿(失明——触觉敏感)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比感觉更有概括性) 知觉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歪曲认识)、痛知觉。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图像1秒,听觉不超过4秒;记忆容量:9个字母;编码形式:感觉后象。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20秒,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7+-2个组块)。编码形式:语音、表象、意义编码。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保持时间:永久;记忆容量:可以无限;编码形式:意义编码为主,含语义、表象。记忆过程:识记(以往最快在第一天)、保持、回忆、再认。 保持曲线:遗忘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先快后慢,从数量上看先多后少。(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维:求同(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想象: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以表象为基础发展新的形象。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情感过程:情感通过情绪表达,情绪总是体现着复杂情感。情感对于情绪来说有稳定而深刻地特点。爱国心:集体感个性(人格):一个人整体行李面貌,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础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正常的、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需要和动机:动机以需要为基础,需要+诱因=动机。需要:行为的根本动因;动机:行为的直接动因。 动机冲突:双趋型冲突(都想要,只能选一);双避型冲突(都不想要,必须选一); 避趋型冲突(又爱又恨);多重趋避型冲突(多个时间,都各有利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