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

1。模板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版数学教材……年级……(上、下)册(……)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部分,因此,在……中,占据……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语: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理解(),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你有什么收获? ⑶你有什么感想?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你还有什么疑惑?⑹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省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激情奥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

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五让”的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2)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

(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比赛日期赛程成绩(秒)

8月24日预赛 13.27

8月26日复赛 13。26

8月27日半决赛 13.18

8月28日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课件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日本乌克兰中国

运动员富田洋之贡查罗夫李小鹏

成绩9.775分9.787分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

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课外学习网址:

***ijing2008。com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包装的学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83页.

2、教材分析

《包装的学问》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已经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本课是组织学生组拼计算、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开展有关包装学问的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找出各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计算表面积,并比较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培养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

(3)弘扬民族精神,渗透节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难点是: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纸盒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我是这样引入的:(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看!知道这是什么呢!”

同学们看到这么两件古老的、旧的瓶装物体,肯定发生很大的好奇心,纷纷进行猜谜。可能有的同学会猜中,也可能猜不中.

告诉大家,这是我国最出名的国酒-—茅台酒。几十前,茅台酒就是这样的的包装。”我接着提问:

“这样的包装漂亮吗?"同学们肯定说不漂亮。“关于茅台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15年,茅台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是这类似的、简陋的包装,这样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的重视,差点失去扬名世界的机会。好在,我国的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于是大会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从此茅台酒享誉全球。……90多年以来,茅台酒不断更新外观包装,越来越美观。由原来每瓶1元钱卖到300多元、甚至几千块钱.同学们!看来,产品的包装有着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有趣的故事引入,把历史典故与本课学习的包装学问结合起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我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复习题)

新会特产“大有凉果”的包装盒是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你能算一算包装一盒凉果至少需多少包装纸吗?(接口处不计)

(40×30+40×10+30×10)×2

=(1200+400+300)×2

= 1900×2

= 3800(C㎡)

【这道题,主要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会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简要评讲.】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我会这样教学:

1、如果将两盒“大有凉果”包装成一大盒,有几种包法呢?怎样包装?

(接口处不计)

这里,我会开展小组学习,明确要求:(电脑演示小组学习要求)

①利用画图或长方体学具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

②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

③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通过实践,你们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包装

方法草图

(厘米)

(厘米)

(厘米)

表面积

(平方厘米)

方法一

方法二

学生小组学习后,我会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一般会有如下方法:

(第一种)例如:(演示动画)有的同学会这说:我把两个长方体这样上下重叠在一起,得到一个大长方体,长40㎝,宽30㎝,高,10×2=20㎝,表面积是:(40×30+40×20+30×20)×2

=(1200+800+600)×2

=2600×2

=5200(C㎡)

(第二种)又例如:(演示动画)还有的同学会这说:把两个长方体这样平放在一起,得到:长30×2=60㎝,宽40㎝,高,10㎝,表面积是:

(40×60+40×10+60×10)×2

=(2400+400+600)×2

=3400×2

=6800(C㎡)

还有的同学会说出第三种方法:把两个长方体这样平放在一起(演示动画),得到:长40×2=80㎝,宽30㎝,高10㎝,表面积是:

(80×30+80×10+30×10)×2

=(2400+800+300)×2

=3500×2

= 7000(C㎡)

以上的方法,我会分别叫这些同学在黑板板演出来,从而比较出(电脑演

示):

5200﹤6800﹤7000

答:第一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

这时候,到了本节课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

“如果不用列式计算,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用哪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吗?它有什么规律呢?"

同学们会根据我的提问,展开积极的思考。可能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

“我动手拼一拼,拼成的大长方体,它的形状越接近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就越小;”

我估计,有聪明的学生会这样说:(演示动画)

“这两个长方体纸盒组拼在一起,肯定有两个面被遮挡起来,遮挡的面的面积越大,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电脑演示第一个有声音,第

二、三个无声音)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会接着提问学生:“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我相信会有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演示动画):3800×2-40×30×2 “原来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800平方

=7600-2400 厘米,可以用原来两小长方体表面积的

= 5200(C㎡)和3800减去两个覆盖面的面积2400,

最后等于5200平方厘米。”

如果有这样的算法,我会充分肯定和表扬他们。

最后,我把学生发现的规律总结成一句话,并板书:

覆盖的面积越大,露出的表面积就越小。

【数学活动应该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亲历计算、动手操作和猜测验证,从而逐渐总结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案.】

3、新课学习后,我会组织学生利用刚发现的规律,进行巩固和运用,完成下面的试一试:

将三盒“大有凉果”包成一大盒,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