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革命运动。是这些知识分子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认识到批判封建传统思想重要性的必然结果。它的目标是革新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它的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由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组成。其标志是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一),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背景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开展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2、西方文化的撞击

3、思想革命的深入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拥护德先生”

2、“拥护赛先生

3、“打倒孔家店

二、文学革命:

“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它的主要内容

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提

倡人道主义文学观;反对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

文学流派,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1917年1月

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

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一)、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二)、文学革命的意义

1、内容上批评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2、文学观念发生变化、文学语言得到解放、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联系。

三、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1、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2、浪漫主义是重要思潮

3、现代主义有所介绍

4、复古思潮

第二节文学革命初的文学创作

一、文学革命初期文学创作的特征

1、强烈的启蒙意识

2、浓郁的感伤情调

3、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一)、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1、重说理,轻抒情

2、重实感,轻想象

3、重语言的更新,轻语言的符号化功能

4、重诗歌体式的解放,轻新诗诗学的建设

(二)、胡适诗歌(《尝试集》)的艺术特色

1、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

2、讲究自然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

3、破坏格律,追求诗歌体式的解放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康白情的《草儿》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俞平伯的《冬夜》刘大白的《旧梦》刘半农与《扬鞭集》沈尹默的《月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

二、早期“问题小说”

(一)、问题小说:“五四”时期新潮社一些小说家反映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充满怀疑精神的小说。这些小说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儿童问题、教育问题、战争问题、人生目的意义问题等等。这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是知识青年思想觉悟的表征。

(二)、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期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充满怀疑

的时代精神

2、19世纪俄罗斯“提出问题的文学”和易卜生“问题剧”影响

的结果

(三)、作家作品

冰心的《两个家庭》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等

汪敬熙的《雪夜》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等

杨振声的《渔史》等

(四)、问题小说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针对性

2、具有哲理性

3、有观念化抽象化弊病

4、写作技巧幼稚粗糙

第三节两种文化观念的抗争

一,与林纾等人的论争

1、《新青年》的“双簧信

2、林纾的《妖梦》《荆生》

3、林纾肯定文言、肯定传统道德的卫道思想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1,《学衡派》方针

讲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2,“学衡派”与林纾的不同之处。

(1)林纾在“五四”高潮坚持狭隘“中国文化中心论”;“学衡派”在“五四”

低潮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

(2)林纾的武器是中国传统的“圣经”,“学衡派”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3)林纾是“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

第四节文研会与创造社

一,文研会

(一),概念:“文研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周作人,沈雁冰等人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他们主张文学要求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游戏文学。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

(二)“为人生派”的含义:

1,要真实地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段的人生;

2,要批评人生,将表现中国国民人生并揭示国民性格中的特点结合起来;

3,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该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

二,创造社

(一),概念:“创造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于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他们高举浪漫主义大旗,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崇尚作家的自我表现,被称为“为艺术派”。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二),创造社的主要特点:

1,重表现;2,尊天才;3非功利。

(三),创造社对五四新文学的补充和发展:

1,发展了五四新文学的个性主义的“人的文学”的精神,从内心世界的冲突来表现“自我”的觉醒;

2,发扬了“拿来主义”精神,更广发地向外来文学艺术汲取精神营养和艺术力量;

3,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觉醒,力求正文学给文学本身;

4,“自我表现”的文学思潮,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原则。

第五节“五四”文学精神及历史评价

一,“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也带来了一定负面效果。

二,“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并未完成人的觉醒,应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个性意识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不够完善。

三,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四,“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第二章鲁迅

第一节概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一,民主主义者的鲁迅的思想:

1,进化论:鲁迅抛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汲取了其中注重斗

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

2,个性主义:鲁迅在尼采思想中汲取了一种“图强”精神。

3,人道主义:鲁迅不十分顺利的人生经历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后来的诸多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鲁迅的几个创作高峰

1、五四时期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形成第一个创作高峰;

2、五四退潮后的战斗、彷徨、探索形成第二个创作高峰;

3、上海十年杂文和《故事新编》的写作是第三个创作高峰。

第二节《呐喊》《彷徨》

《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故事》、《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1、承接了“五四”时代精神,在追求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中批判专制腐朽的封建

社会;

2、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

3、对沉默的国民性的揭示,从更深层次批判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本质。

4、通过对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以及他们软弱、动摇、孤独的思想性格弱点的刻画,揭示了反封建的复杂性、艰苦性。

二、鲁迅小说(《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1、阿Q、闰土、七斤等形象均是生活极其贫困,精神上十分愚昧麻木的落后农民。

2、鲁迅一方面把农民放到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中,真实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再现了封建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另一方面他又着眼于农民的典型性格,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落后的批判,导向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3、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革命的联系中提出了探索性的农民问题:认为中国必须有一场以农民中封建势力影响为中心的深刻的思想革命。

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影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2、作为讽刺对象的封建卫道士的知识分子形象

3、在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

四、鲁迅小说(《彷徨》)中的妇女形象

1、鲁迅在《祝福》等作品中表现了下层妇女的精神痛苦,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也指出了她们的性格弱点和自身的麻木。

2、祥林嫂是甘为奴隶的麻木女性;爱姑表面泼辣内心却十分软弱;子君的个性解放带有浓厚的爱情至上色彩。

3、鲁迅由此提出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题的妇女问题。

五、《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

1、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

2、在结构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和第三人称组织结构的方式;作品多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人称进行叙事。

3、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的主题表达

1、首先从外部环境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吃人”的普遍性。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

3、从对自己也在无形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形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导体。

二、狂人形象的特点

1、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

2、狂人的精神品格,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敢的反封建战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色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2、日记体形式,第一人称叙事和大量的心理描写

3、简洁峭拔的语言

四、阿Q的形象

1、阿Q是一个凝聚着“国民性”的落后愚昧的农民

2、“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相反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但自己又不去以自强的行为争取这种胜利,却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其特征是:盲目自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苟且偷生等特点。

3、“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外在原因: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浸染

内在原因: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匮乏

4、阿Q形象的意义

提出了民主革命中的农民问题,揭示了国民性弱点。

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以现实主义手法,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发展,将阿Q放在典型的环境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以强烈的喜剧性来体现深刻的悲剧性,使悲喜剧得以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其他作品

一、《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艺术

1、融今人今事于历史故事中,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2、在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方面,不求精致,但求神似,以夸张手法使某些特征凸显出来

3、讽刺的艺术功能更加丰富,整体效果更加强烈

二、《野草》的创作心态与艺术特色

(一)、创作心态

1、自我灵魂拷问中的犹疑与痛苦

2、自我的价值认定

3、与理想对立面的厌恶和抗争

(二)、艺术特色

1、内敛的抒情特色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主题表现的不确定性

二、《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1、内容:侧重事态人情的刻画

2、思想:鲁迅角色的转变

(二)、《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

1、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2、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3、在往事追忆中实现社会批判

4、文笔朴实优美

(三)、《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父亲的病》中的庸医

第五节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形象性

2、理性原则的追求

3、抒情色彩

4、现实战斗精神和艺术审美功能相结合

第三章郭沫若

第一节概述

一、生平及其创作

1、1914-1923年,留学日本。成立创造社出版《女神》

2、1924-1928年,回国从事民主革命运动。早期小说戏剧:集子《塔》;中篇《落叶》;集子《橄榄》、《水平线下》

3、1928-1938年,避居日本,研究历史和古文字。自传《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

4、1938-1949年,回国从事抗日和解放战争。六大历史剧的写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郭沫若,又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二、郭沫若早期思想

1、个性主义,张扬自我

2、泛神论: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古印度哲学及泰戈尔思想;把神看成自然界本身,以此来否定超自然的神的存在。

第二节《女神》

一、现代文学中的白话诗歌的发展

(一)胡适与现代新诗观念的变革

1、现代新诗的社会化、生活化

2、工具的革新和诗体的解放

(二)郭沫若对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次整合

1、主情主义的确立与诗歌美学观念的变革

2、诗人对语言和形式自由的追求创造了自由体诗

3、自我表现的深化与新诗领域的拓展

4、奇特的想象提高了新诗的质素

(三)闻一多的“三美”对新诗的规范

1、从形式自由转向规范化

2、“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3、“三美”主张的内容

音乐美:指构成诗歌外在节奏的要素:音尺、平仄和韵脚的和谐之美。在创作中诗人注意这些要素的排列规律,使诗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绘画美:指在辞藻方面,诗人借助有色彩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的意象,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感情,追求画面的生动与匀整

建筑美:是指以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体现的形体美与和谐美

(四)戴望舒对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二次整合

1、创作方法:以现代主义为主导,吸纳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

2、形式技巧:对古今中外广采博取、融会贯通

3、创作风格:实现诗歌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

(五)艾青对中国现代新诗第三次整合

1、对时代忠实的代言构成了他诗歌“真”的境界

2、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心声构成了他诗歌“善”的精神

3、对创作手法、形式技巧的综合形成了他诗歌的“美”

二、《女神》思想内容

(一)、《女神》的个性解放思想

1、《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的思想,体现了对“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肯定,在此,人的自我价值第一次得到肯定,人的创造力第一次得到承认,人的本性第一次得到张扬。

2、在创作中诗人以自我心理为本位,张扬自我,大胆创造。

(二)、《女神》的时代精神

1、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

2、对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的追求

(三)、《女神》中的爱国思想

1、在民主运动高涨时诗人对贫弱落后的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新生的期盼

2、在祖国觉醒和奋起时,诗人表达了愿为祖国献身的赤诚

三、《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泛神论对自然神力的人格化,使《女神》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

2、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丽的语言也赋予《女神》浪漫主

义特征。

3、诗歌没有固定的形式,实现了诗人绝对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

四、《女神》的不足

1、没有处理好诗歌形式自由与限制的关系,造成诗歌散文化

2、没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3、诗歌在艺术上比较粗糙

第三节历史剧的创作

一、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1、郭沫若的历史剧所创造的人物都是在险恶环境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所以他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

2、他笔下的悲剧英雄群像具有相似的性格内容,他们热爱祖国,胸怀坦荡,为了民族的前途正义事业而献身,为了捍卫真理和人权勇于抗争,体现了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人格的伟大与刚强

3、在表现手法上,他继承了莎士比亚等西方剧作家和我国元杂剧等古典悲剧的美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的崇高美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诗剧特征

1、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舍弃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据“失事求似”的史剧创作原则,不拘泥于人物的历史真实,不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夸张放大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人物理想化

2、在情节处理方面:《屈原》的情节单纯集中,作者撇开屈原复杂的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他迫害一事完成对屈原一生高风亮节的品质的刻画

3、在语言方面:剧本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第四章第一个十年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郁达夫

一,生平概说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二、郁达夫创作的三个阶段

1、早期以“性苦闷”为内容的小说

2、回国后以“生苦闷”为内容的小说

3、后期(20年代末)创作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三、对“自叙传”小说的认识

1、“自叙传”小说以“自我表现”的文学主张为理论基础,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理情绪为中心,淡化了小说文体的客观再现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的主观表现功能,所以被称为一种抒情小说。

2、“自叙传”小说以创作主体为艺术中心,使得这类小说不可避免地带有自传性,通过主观自我的表现来揭示客观世界。所以又称之为身边小说。

3、郁达夫的“自序传”小说侧重表现主人公的心境,大胆地袒露创作者的灵魂,甚至敢于对自己的青春期性心理进行露骨的暴露。所以“自叙传”小说又称为心境小说或自我暴露小说

4、“自叙传”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另一突出特征是追求小说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三者的共在性和同一性。

蘇曼殊(1884~1918)

蘇曼殊,原名子戩,小名三郎,學名玄英,香山(廣東中山)人,光緒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

四、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

1、个性解放的追求

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3、“色”与“欲”的颓废气息

4、“零余者”孤独的情感

五、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

1、独特的题材:多取材于青春期心理活动

2、独特的人物:独创的“零余者”形象

3、独特的表现形式:心理情绪模式

六、郁达夫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郁达夫小说以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为内容,反映了20年代与写实并列的浪漫而感伤的文学思潮

2、他的小说从道德角度、心理学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他以浪漫主义为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第二节问题小说作家与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

一、乡土小说产生的原因

1、“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艺术上有所突破,希望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的非“观念化”的、更个性化的真实描绘,而乡土文学正体现了这些要求

2、开创了乡土小说典范的先行者鲁迅的影响

二、乡土文学的特点

1、从表现内容上

乡土作家更多关注社会和民众,突破了“五四”新文学写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拓宽了创作题材

2、从表现手法上

乡土作家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社会的探索,从个人的感伤和回忆转向对社会人生的关注

五、王统照

(一)概述:王统照(1897-1957)现代作家。字剑三,笔名韦佩、容庐、卢生等。山东诸城人。

(二)、王统照小说前后期风格特点的变化

早期:“美”和“爱”的玄想,感伤抒情,优美、轻倩、飘逸

后期:探究社会问题,凝重写实,壮美、厚重、朴实

六、冰心

(一)、生平

冰心(1900—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二)艺术特色

1、主观抒情和心理描写

2、亲切、温柔,略带忧郁的语调

3、语言有西文的严密、古文的典雅、现代口语的生动

七、庐隐

(一)、生平

庐隐(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二)、作品内容特点

1、以女大学生生活和女性婚恋为题材

2、自叙传的特点

3、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格调

《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

《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

《归雁》(小说)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

《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1931,开明

《云鸥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

《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

《女人的心》(长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

《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

《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

《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

《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

第三节散文创作

一、朱自清

(一)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二)朱自清创作的几个阶段:

1,早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2,取材于作者生活的抒情,叙事,写景的散文;

3,构思脱俗,笔致高雅,写女性见长的散文;

4,40年代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杂文《论气节》。

(三)朱自清散文创作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缜密精巧的构思;

5,清幽细致的语言。

二、周作人

(一)、生平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周作人的早期散文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和《风雨谈》等专集。自选的文集有《知堂文集》。

(二)、注重议论批评的散文

1,抨击时政,直指军阀,反映社会;

2,揭露谴责日本帝国对中国的民族侵略;

3,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及对专制的反抗;

4,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鞭挞。

(三)、艺术特色与风格

1、纯粹从个人表现出发的个性化文学观

2、不矫揉造作,真诚而随意的创作态度

3、取材广泛,具有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4、恬淡从容率真闲适的韵致和自然朴素庄谐并出的风格

三、冯文炳

(一)、生平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

(二)、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重情趣重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对传统有序性完整性的破坏,情节淡化

3、小说多用象征、意识流等表现手法

4、平和、恬淡、舒闲的自然风格

第四节诗歌创作

一、闻一多

(一)生平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创作内容

1,歌颂祖国,2,反帝反种族歧视,3,批判军阀统治,4,同情人民

(三)、“三美”主张及其地位

二、徐志摩

(一)、生平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二)、创作内容

1、对黑暗社会的暴露;

2、对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3、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4、对大自然的歌颂;

5、个性解放的爱情诗

(三)、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韵律和谐,有音乐美,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四、李金发

(一)、生平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二)、思想内容

1、生命哀歌,孤独、绝望、死亡为基本情感的诗;

2、略带哀愁悲苦的以自然和爱情为主题的诗;

3、怀念故国家乡,追忆童年生活的诗歌;

4、对西方世界中现实丑恶现象批判的诗歌

(三)、艺术特点

1、求异趋新:以独创的意象来追求诗歌的神秘性

2、拟人新奇:新建构、新比拟,让人耳目一新

3、官感交错:色的世界和音的世界的奇特组合

4、比喻怪异:从不似之中求似,极具意在言外之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12、下列均属于老舍的作品是( B )。 13、下列均属于巴金的作品是( C )。

14、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其小说主题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 D )。 15、《北京人》剧本的作者是( B )。 二、【填空题】 16、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长河》)。 17、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桥》)。 18、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 19、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都会的一角》)。 20、20世纪40年代追求“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积极提倡自由诗体的诗人是(艾青)。 21、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主义。 22、“五四”以来最早的小说流派是(问题消失)。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2020年7月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一批诗人是() A.胡适、鲁迅、郭沫若、钱玄同 B.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 C.胡适、沈尹默、周作人、郭沫若 D.周作人、钱玄同、郭沫若、胡适 2.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三大主义”的人物是() A.吴虞 B.钱玄同 C.陈独秀 D.刘半农 3.“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是哪个文学社团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南国社 D.沉钟社 4.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弃医从文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纯属个人爱好 B.探索新文学发展道路 C.想以文艺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 D.受日本文学家的引导 5.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A.纯朴 B.勤劳 C.敢于反抗 D.精神胜利法 6.表现鲁迅在探索中的苦闷及顽强战斗精神的名篇是《野草》中的() A.《雪》 B.《失掉的好地狱》 C.《过客》 D.《好的故事》 7.“五四”时期对郭沫若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是() A.泛神论 B.人道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马克思主义 8.郭沫若诗集《恢复》的主要内容是() A.歌唱爱情 B.歌唱革命斗争 1

C.表现个人苦闷 D.表现个性解放思想 9.何彬是冰心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A.《两个家庭》 B.《斯人独憔悴》 C.《去国》 D.《超人》 10.贯穿闻一多《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的思想线索是() A.唯美主义 B.爱国主义 C.人道主义 D.个性解放 11.鲁迅杂文《答有恒先生》的主要内容是() A.抨击反动统治 B.批判复古逆流 C.总结思想发展,表达继续战斗的意志 D.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12.多多头、荷花是茅盾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A.《水藻行》 B.《林家铺子》 C.《锻炼》 D.《春蚕》 13.茅盾散文最主要的特征是() A.有浓厚的抒情性 B.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C.有深刻的哲理性 D.质朴、亲切 14.殷夫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第一组政治抒情诗是() A.《别了,哥哥》 B.《放脚时代的足印》 C.《血字》 D.《清晨》 15.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是怎样一个形象?() A.顽固的封建卫道者 B.腐朽堕落者 C.有新思想的怯懦者 D.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16.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 A.《离婚》 B.《骆驼祥子》 C.《四世同堂》 D.《鼓书艺人》 17.曹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是() A.《日出》 B.《雷雨》 C.《蜕变》 D.《原野》 18.《丰收》、《电网外》、《火》等小说的作者是() A.柔石 B.叶紫 C.沙汀 D.艾芜 2

全国200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友情提示 本试题答案由华夏自考社区会员提供,不保证答案的完全准确,如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请联系我们纠正,不胜感激! 联系邮箱:hyywxbwh@https://www.doczj.com/doc/c510964927.html,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 B、自然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 A、黑幕小说 B、言情小说 C、影射小说 D、讽刺小说 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

A、创造社 B、新潮社 C、新月社 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 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 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 是() A、沈从文 B、梁实秋 C、朱光潜 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是() A、茅盾 B、周作人 C、鲁迅 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 B、藤野先生 C、作者“我” D、长妈妈 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 B、结构严谨 C、现实主义 D、主情主义 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 A、反对种族歧视 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 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 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 B、《红烛》 C、《微雨》 D、《昨日之歌》 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 A、静女士 B、方罗兰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B.自然主义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A.黑幕小说B.言情小说C.影射小说D.讽刺小说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A.创造社B.新潮社C.新月社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是() A.沈从文B.梁实秋C.朱光潜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A.茅盾B.周作人C.鲁迅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B.藤野先生C.作者“我”D.长妈妈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B.结构严谨C.现实主义D.主情主义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A.反对种族歧视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B.《红烛》C.《微雨》D.《昨日之歌》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A.静女士B.方罗兰C.张曼青D.王仲昭 18.符合虎妞性格的某一方面的正确表述是() A.愚昧无知B.粗俗刁泼、善玩心计 C.固执凶悍D.自信、自尊 19.《家》的情节主线是() A.觉慧与父辈(克字辈)的冲突 B.觉新对高老太爷的妥协 C.觉慧、觉新、觉民等年青人的命运与封建大家庭的矛盾D.觉慧与冯乐山的斗争 20.曾树生这个人物出自于() A.《雾》B.《第四病室》C.《寒夜》D.《憩园》21.曹禺剧作《日出》的时代背景是() A.“五四”前后B.30年代初期 C.抗战时期D.大革命时期 22.1936年,被称为“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的作品是() A.夏衍《包身工》B.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C.丘东平《第七连》D.范长江《塞上行》 23.1930年初,殷夫将他1929年以前的诗作65首编为诗集,题名为() A.《放脚时代的足印》B.《孩儿塔》 C.《血字》D.《我们的诗》 24.沙汀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A.《淘金记》B.《故乡》C.《春明外史》D.《围城》25.鲁迅断言“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的小说是() A.萧军《八月的乡村》B.萧红《生死场》 C.叶紫《丰收》D.吴组缃《鸭嘴崂》 26.戴望舒将其1934—1945年间显示诗风变化的25首诗结集,题名为() A.《我的记忆》B.《望舒草》 C.《灾难的岁月》D.《旧锦囊》 27.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是() A.《丈夫》B.《长河》C.《边城》D.《湘西》28.小说集《传奇》的作者是() A.庐隐B.丁玲C.苏青D.张爱玲 29.《种谷记》的作者是() A.欧阳山B.柳青C.孔厥、袁静D.马烽、西戎30.《漳河水》中克服了好逸恶劳等缺点的妇女是()A.荷荷B.苓苓C.紫金英D.荷荷与苓苓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附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附答案 (2010-04-15 21:59:10) 转载 分类:自学考试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自考 答案 历年真题 教育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陈子褒 2.“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新文学的重要作家发表了很多探讨革命文学的文章,其中《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的作者是( D ) A.鲁迅 B.郁达夫 C.郭沫若 D.茅盾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1930年 B.1932年 C.1936年 D.1942年 4.论语派是( A ) A.散文流派 B.诗歌流派 C.小说流派 D.研究《论语》的学派 5.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胡秋原曾经属于( ) A.学衡派 B.战国策派 C.“自由人” D.“第三种人” 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收于其杂文集( ) A.《热风》 B.《南腔北调集》 C.《坟》 D.《华盖集》 7.鲁迅的《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 B ) A.6篇 B.8篇 C.11篇 D.15篇 8.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 A ) A.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 B.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C.他对“人的文学”的倡导 D.他对“平民文学”的倡导 9.就思想内容与气魄来说,可以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的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郭沫若的《恢复》 C.蒋光慈的《哀中国》 D.殷夫的《孩儿塔》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及答案打印3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 作者:佚名试题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06-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 ) A.沈尹默 B.刘半农 C.杨振声 D.冰心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 ) A.知识女性 B.高门巨族的少妇 C.时代女性 D.叛逆女性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 ) A.《蚀》 B.《虹》 C.《路》 D.《霜叶红似二月花》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 ) 记:蜂子刺成肿的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 ) A.言情小说 B.黑幕小说 C.武侠小说 D.侦探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 ) 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B.南国社 C.民众戏剧社 D.上海戏剧协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 ) A.《在医院中》 B.《水》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夜》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五卅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大革命前后 D.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 ) A.冷隽平实 B.明丽典雅 C.感伤悲哀 D.古朴晦涩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 ) 记;二月月光如水(柔石) A.蒋光慈 B.殷夫 C.胡也频 D.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 )记;沉思问题:女模特“爱”与“美”化身,不为人理解,到城外去沉思 A.乡土小说 B.问题小说 C.抒情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 ) A.寓言体小说 B.写实小说 C.社会剖析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 ) A.工人生活 B.家庭生活 C.社会革命 D.女性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完整word版)自考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6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 A.散文 B.小说 C.童话 D.诗歌 【答案】B 【解析】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小说。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2.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诗歌创作 3.台湾作家赖和的小说《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 A.台湾乡土风情 B.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C.商场争斗 D.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答案】D 【解析】赖和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 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杆“称仔”》主要写的是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 4.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 B.未名社 C.文学研究会 D.沉钟社 【答案】A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5.“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理论家是()。 A.夏衍

B.周扬 C.冯雪峰 D.茅盾 【答案】B 【解析】周扬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6.30年代初文艺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次大的论争中,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 为“第三种人”的是()。 A.胡秋原 B.林语堂 C.苏汶 D.周作人 【答案】C 【解析】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 7.茅盾《子夜》中为资本家效劳的鹰犬形象是()。 A.赵伯韬 B.屠维岳 C.吴荪甫 D.冯云卿 【答案】B 【解析】屠维岳是一名资本家的走狗,作者对这一形象赋予了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形象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性和艺术性。 【考点】30年代文学——矛盾 8.曹禺笔下充满生命强力的形象仇虎出自()。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答案】C 【解析】在《原野》里,以莽莽苍苍的原野,沉郁的土地为背景,描写了“充满强烈生命力的汉子”仇虎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和野性的赞美。 【考点】30年代文学——曹禺 9.被叶绍钧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名作是()。 A.《凤凰涅槃》 B.《再别康桥》 C.《死水》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现代文学史试题(全国)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全国> 作者:佚名试卷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06-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 > A.沈尹默 B.刘半农 C.杨振声 D.冰心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 > A.知识女性 B.高门巨族的少妇 C.时代女性 D.叛逆女性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 > A.《蚀》 B.《虹》 C.《路》 D.《霜叶红似二月花》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 >记:蜂子刺成肿的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 > A.言情小说 B.黑幕小说 C.武侠小说 D.侦探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 > A.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B.南国社 C.民众戏剧社 D.上海戏剧协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性爱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 > A.《在医院中》 B.《水》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夜》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五卅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大革命前后 D.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 > A.冷隽平实 B.明丽典雅 C.感伤悲哀 D.古朴晦涩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 >记;二月月光如水<柔石) A.蒋光慈 B.殷夫 C.胡也频 D.柔石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 >记;沉思问题:女模特“爱”与“美”化身,不为人理解,到城外去沉思 A.乡土小说 B.问题小说 C.抒情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B.虎妞与祥子的感情纠葛 C.虎妞、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 D.祥子与刘四、虎妞的矛盾冲突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 > A.寓言体小说 B.写实小说 C.社会剖析小说 D.心理分析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 > A.工人生活 B.家庭生活 C.社会革命 D.女性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