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

专题一法的特征与本质

(一)法实证主义者

1、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

2、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

(二)非实证主义者

1.以内容正确性为唯一定义要素

2.以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为定义要素

(三)法实证主义者和非实证主义者争论的中心问题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是否存在联系,前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不需要包含道德要素,法与道德要素是分离的;后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要素被包括在内,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

二、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把法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相区分。法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自然法则调整物与物的关系,技术规范调整人与物的关系。

(二)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1、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形成的,

2、法的形成方式有两种(1)一种是制定,针对成文法,即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划分,依照法定的程序将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转化为法律;(2)一种是认可,针对不成文的法,国家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赋予法的效力。认为又包括①明示的认可②默示的认可,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层涵义:

1、普遍有效性,即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

2、普遍的平等对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要求法律不面前人人平等。

3、普遍一致性,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四)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法既强调权利也强调义务

(五)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强制的是一种国家强制,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是一种合法的暴力。

(六)法具有可诉性

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定机构内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三、法的本质

(一)正式性

也称为官方性、国家性,是指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官方确定的正式的行为规范,

具体体现在形成方式、实施方式和表达形式三方面: 1、法总是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者认可的。

2、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的。

3、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

(二)阶级性

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把握法的阶级性,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

2、在一定情况下,法不仅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同时反映被统治阶级或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

3、法仅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一种方式而已,统治阶级的意志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体现,

4、法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反映一部分社会大众的意志。

(三)物质制约性

物质制约性是法的最根本的本质。

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把握法的物质制约性,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法的内容并非只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但物质生活条件是最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的。

2、法的内容并非每时每刻都与物质生活条件保持一致,

3、法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法也会对物质生活条件产生反作用。

四、法的作用

(一)概念与特征

法的作用就是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法的作用的特点在于:

1、法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

3、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二)分类

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取决于法的特征,社会作用取决于法的内容、目的。

1、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指引本人如何行为。

确定的指引,行为模式为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不确定的指引,行为模式为可为模式。

(2)评价作用,评价他人行为是否合法。

(3)预测作用,预测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4)教育作用,教育一般人如何行为,包括示警作

用和示范作用。

(5)强制作用,强制违法者的行为。

2、社会作用。

(1)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

(2)社会职能,履行社会公共事务。

(三)法的作用的有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

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

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法律语言表达力的局限。

五、法的价值

(一)概念和特征

法的价值是法有哪些为人所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特点:

1、法律无论其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

是法的价值存在的基础。

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对于人具有正面意义。

3、法的价值要求法律研究不能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

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探寻什么

样的法律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二)自由

1、自由是法律最本质的价值:法律必须体现自由、

保障自由;法以自由为最高价值目标。

2、自由在法的价值中的地位表现在:

(1)它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自由可以衡量

国家的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

(2)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

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则。

3、自由必须是法律限度内的自由,自由要受到法律

的限制,法律限制自由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保障自由,

不能为了限制而限制。

(三)正义

1、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

2、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

3、正义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源头。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

高。推动了法律结构的完善。提高了法律的实效。

(四)秩序

1、秩序是法的基础价值。

(1)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

立。

(2)秩序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状态和结果。

(3)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实现基础。

2、秩序还必须接受自由、正义的规制。

(五)法的价值冲突

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则:

1、价值位阶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冲突,在先

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一般而言,自由﹥正义﹥秩

2、个案平衡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价值冲突,要综

合考虑主体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使个案解决

能兼顾双方利益。

3、比例原则: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而须侵

害另一法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需要的程度。

专题二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

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指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由哪些

部分或者要素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者要素之间是

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1、假定条件

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

分,

2、行为模式

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部分,是法

律规则的核心部分。

(1)可为模式,规定人们可以干什么。

(2)应为模式,规定人们应当干什么。

(3)勿为模式,规定人们不得干什么。

3、法律后果

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

为模式的要求时应当承担的相应的结果部分,是法律

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1)合法后果,又称肯定性后果,是国家对人们前

述的行为模式表示保护、许可或奖励。

(2)违法后果,又称否定性后果,是国家对人们前

述行为模式进行制裁、不予保护、撤销、要求恢复、

补偿等。

(三)法律规则与语言

1、语言对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一切法律规范具有语言

依赖性。

2、规范语句与陈述语句

规范语句运用道义助动词:命令句;允许句。

陈述语句使用非道义助动词:是、不是。

3、法律规则与规范语句、陈述语句的关系

一般说来,法律规则要用规范语句来表述,但有的时

候法律规则也可以用陈述语句来表述。

(四)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1、从法律条文的分类来看法律条文分为规范性法律

条文和非规范性法律条文。前者即法律规范,包括法

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后者是指不直接规定行为模式,

而规定某些法律技术内容的条文。

2、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一个法律条文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五)法律规则的分类

1、根据法律规则内容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与义

务性规则

2、根据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确定性规

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3.根据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和程

度的不同,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二、法律原则

(一)含义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

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

(二)分类

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分为公理性原则和

政策性原则

(1)公理性原则是由法律原理构成的原则,是所有

国家、所有时期都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公理性原则

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2)政策性原则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出于一定的政

策考量而制定的原则,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适用的原

则。政策性原则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2.根据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的覆盖面的宽

窄和适用范围的大小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3.根据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的不同,分为实体

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三)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

法律规则具体明确,关注主体及条件的共性,在法律

适用上削弱或防止自由裁量;法律原则比较笼统模糊,

不仅关注行为和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在适用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2、在适用范围上

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法律原则则是某一类

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至整个法律体系均适用的价值

准则。

3.在适用方式上

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法律原则是

以“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方式适用。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1.穷尽法律规则,才能适用法律原则

2.有规则的情况下,只有为了个案的正义,才能抛弃

规则适用原则

3.适用原则必须有更强的理由

三、权利义务

(一)概念

1.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可以自

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

障手段。

特点:法律性;自主性;利益性;与义务的关联性。

2.法律义务: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法律主体应当

按照他人的要求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他人利益

的手段。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特点:法律性;不利益性;与权利的关联性;应然性;

强制性。

(二)分类

1.根据根本法与普通法规定的不同,分为基本权利义

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2.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分为绝对权利义务

与相对权利义务

3.根据权利义务主体的性质不同,分为个人权利义务、

集体权利义务与国家权利义务。

(三)相互关系

1.从结构上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

在和发展为条件

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总是相等的

3.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

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4.从价值上看,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

专题四法律渊源、部门与体系

的约束力或者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决

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一)分类

1.法的正式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

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

那些资料。

2.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

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决定的大前

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3.适用原则

(1)没有正式渊源,才能适用非正式渊源。

(2)有正式渊源的时候,只能在正式渊源不能为所

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提供明确答案的情形下才能适

用非正式渊源。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正式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

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国际

条约、国际惯例。

二、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

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标准:主

要是调整对象;其次是调整方法。

(一)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宪法部门;行政法部门;

刑法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民商法部门;

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

(二)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

1.一个法律部门必然包含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

2.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能属于多个部门。

三、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专题五法的效力与法律关系

一、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是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普遍效力,即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

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个案效力,

(二)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

1.属人主义

2.属地主义

3.保护主义

4.混合主义,(三)法的空间效力:一国法以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领域(包括本国的船舶、航空器和驻外使领馆)为限,但并不是所有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都及于全国。(四)法的时间效力:指法在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1.法的生效时间:(1)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公布后隔一段时间生效;(3)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生效。

2.法的失效时间:明示的废止;默示的废止。

3.法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二、法律关系

(一)概念和特点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合法性;

2.意志性;

3.是特定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1.根据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2.根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以及法律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强制性程度不同,分为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与多向法律关系

4.根据相关法律关系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主体,是指在法律

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一)权利能力

1.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资格。

2.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分为一般权利能力与特殊权利能力:

3.根据法律部门的不同,分为民事权利能力、政治权利能力、行政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等。

(二)行为能力

1.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判断公民行为能力的标准是(1)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2)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

(1)权利能力是享有行为能力的前提,即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

(2)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可以分离,即享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4.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

(三)自然人与法人

1.权利能力方面的差别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有基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

能力之分,

2.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别

(1)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为能力都是不完全的。

(2)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有可能分离,而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都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

四、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二: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五、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物

2.人身

3.精神产品

4.行为结果

六、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种类:

1.根据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分为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

2.根据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所需要的法律事实具有单数还是复数形式,分为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专题六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一)概念: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法律后果。

1.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的关系: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2.法律责任与国家的关系:法律责任的认定、归结与

实现均依赖国家权力的行使;国家权力的不当行使或

超越法定范围行使,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义务的关系

(1)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义务的不履行或不

完全履行会导致法律责任的产生。

(2)权利受到妨碍,法定义务没有得到履行时,法

律责任可以保证权利、义务的顺利实现。

(二)法律责任的竞合

1.概念: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同时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又存

在相互冲突的现象。

2.特点:同一主体、一个行为、符合数个法律责任构

成要件、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3.处理:一般来说,应从重处之。

(三)归责

1.概念: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

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

2.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2)公正原则(3)效益原则(4)

合理性原则:

(四)免责: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

或全部地免除。

1.免责是以法律责任存在为前提。

2.免责包括责任的部分或全部免除。

3.免责事由主要有:

时效经过;不诉免责;协议免责;自首免责;立功免

责;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二、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

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1.必须由特定国家机关实施。

2.是违法者不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

3.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专题七法的运行

(一)概念、广义立法指一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

法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

可法律的活动。狭义的立法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

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

改、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二)特点:立法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是一项

国家职能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

有效控制;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

意志活动,并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产生具有

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依照

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

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三)立法原则

1.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法治原则)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科学原则)

3.民主立法原则(民主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原则)

二、法的实施: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实施。

(一)法的实施(过程)、法的实现(结果)、法的实

效(过程加结果)

(二)法的实施的内容:守法、执法、司法。

三、守法

(一)概念:守法即法的遵守,指公民、社会组织和

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

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二)构成

1.守法的主体是所有人、所有组织、包括共产党

2.守法的范围是一切法律渊源

3.守法的内容包括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

四、执法

(一)概念、广义的执法包括行政和司法,狭义的执

法仅指行政,

(二)执法的特点

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

2.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

3.具有国家强制性

4.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三)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讲求效能原则

3.公平合理原则

五、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

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特点:国家权威性;国家强制性;严格的程序性和合

法性;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三)司法的原则

1.司法公正(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1)司法公正是法的精神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法的

精神和固有价值

(2)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职能的要求

(3)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独立司法

4.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六、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1.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

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

进行的监督。

2.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

和公民对各种法律监督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二)法律监督的构成

实现法律监督必须具备五个要素:

1.监督主体是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2.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是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个人

3.监督内容是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4.监督的权力和权利是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

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和权利

5.监督的规则包括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

(三)法律监督体系

法律监督分为国家法律监督和社会法律监督。前者是

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

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后

者是非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包括政党、社会组织、

公民、法律职业群体和新闻舆论进行的监督。

专题八法律适用

(一)法适用的目标

1.概述、法律人适用法律最直接的目标是获得一个合

理的决定。

2.可预测性(形式法治的要求)

(1)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是指作出法律决定的人在

作出决定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

(2)法律人为保障其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必须将

法律决定建立在既存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且必须

按照一定的方法适用法律规范,

3.可接受性(实质法治的要求)

法律决定的可接受性是指实质价值或者某些道德考

量,法律决定是正当的或正确的。

4.紧张关系

(1)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其实质上是

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紧张关系的一种体现。

(2)从作为整体的法治来说,法律人应该努力在可

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3)对于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的法律人来说,

首先崇尚的是法律的可预测性,因此法律决定

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二)法适用的步骤----三段论

大前提:法律规范

小前提:案件事实

结论:判决结果

(三)法律证成

1.含义

法律证成,指法官必须论证这个具体的案件为

什么要适用这个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后果或

者说从该法律规范中推导出的法律决定或裁决

为什么是合适的。

2.分类

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

中逻辑地推导出来,是内部证成;对法律决定

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是外部证成。

3.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关系

(1)外部证成保证内部证成的前提正当。

(2)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都是一个三段论的过程。

二、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在从一定的前提推导出法律决定

的过程中所

必须遵循的推论规则。

(一)推理基础:以法律以及法学中的理由为基础的。

法律推理是价值判断。

(二)受法约束:受现行法律的约束。

(三)寻求正当性的证明

法律推理的核心主要是为法律规范或人的具体行为

是否正确或妥当提供正当理由。

三、法律推理的种类

(一)演绎推理

1.逻辑结构:从一般到特殊。

2.适用场合:大陆法系国家(当代中国)

3.有效性保障

(1)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必须正好包含了三个词,而

且每个词在整个推论中都是在一个意义下被使用的;

(2)在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中,至少要有一个前提中

的中词是周延的。

(二)归纳推理

1.逻辑结构:特殊到一般。

2.适用场合: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运用归纳推理

的方法。

3.有效性的保障:被考查对象的数量要尽可能多;范

围要尽可能广;对象之间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三)类比推理

1.逻辑结构:从特殊到特殊。

2.适用场合:遵循判例的法推理形式的国家。我国称

为类推(不利于被告人的刑法类推不适用)

3.有效性保障:确定比较点;类比推论的可接受性与

被分析情况的数量成正比;可接受性依赖于正相似与

负相似的数量。

(四)、设证推理

1.逻辑结构:是对所有能够解释事实的假设中优先选

择一个假设的推理。即倒推。

2.适用场合:法律人都是通过设证推理寻找到可适用

于具体案件的法律解决方案。

3.有效性保障:推论人必须具有待解释现象所属领域

的知识;推论人尽可能将待解释现象的理论上所有可

能的原因寻找出来;推论人尽可能使推论结论与待解

释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关系。

四、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

的说明。特点:

(一)解释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二)案件相关性

(三)价值取向性

(四)解释循环性:

五、法律解释的种类

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分为:

(一)正式解释

1.也称为法定解释或有权解释,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2.在我国,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二)非正式解释

1.也称任意解释、学理解释,一般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2.在我国,行政执法人员或处理具体案件的法官、检察官在日常执法、司法过程中所作的解释不是正式

解释,因为他们没有法律解释权。

六、法律解释的方法及其位阶

(一)法律解释方法

1.文义解释:也称语义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者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

2.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3.历史解释:是指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历史解释是一种否定解释,即解释的结果是:过去对该条文的解释会导致的危害在当前仍然可能出现,所以当前不能沿用过去的解释。

4.比较解释:是指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凑合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5.目的解释

(1)主观目的解释(立法者的目的解释):是指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解释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

(2)客观目的解释(法的目的解释):是指根据理性的目的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的即法的客观目的,而不是根据过去和目前事实上存在着的任何个人的目的,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二)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主观目的解释---历史解

释---比较解释---客观目的解释

七、我国的正式法律解释体制

(一)立法解释:是指制定机关对自己制定的立法进行的解释。但人大制定的立法,由人大常委会解释。

1.立法解释的条件

(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

(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2.立法解释的提请主体

(1)《立法法》规定了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解释要求的主体:一府、两院、三委。

(2)有权向国务院提出立法解释要求的主体:国务院各部门、省级政府。

3.立法解释的通过与公布

(1)法律的立法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2)行政法规的立法解释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研究拟定行政法规解释草案,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公布或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

(3)规章解释由规章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参照规章送审稿审查程序提出意见,报请制定机关批准的公布。

4.立法解释的效力等同于该立法

(二)行政解释: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有关立法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我国的行政解释主要有三种(1)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法律所作的行政解释;(2)国务院法制机构对行政法规所作的行政解释;(3)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行政解释。

1.行政解释的提请主体:国务院各部门的法制机构、省级政府的法制机构

2.行政解释的效力:一般只能约束下级行政机关,其效力低于立法解释

(三)司法解释

1.定义、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司法活动中有关立法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2.权限划分

(1)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2)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3)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3.效力

司法解释的效力一般只能约束下级司法机关,下级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必须援引相应的司法解释,所以司法解释在我国属于法的渊源。但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

专题九法的演进

(一)有关法产生的各种学说

1、神创说:神为人类创造法律;奥古斯丁。

2、暴力说:法是暴力斗争的产物;韩非子。

3、契约说:法是人们缔结契约的产物;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者。

4、发展说:人的能力发展说;精神发展说;黑格尔、

萨维尼。

5、合理管理说:法是基于合理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

的;塞尔茨尼克。

6、马克思主义:(1)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

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

的;(2)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没有法),也

不是永恒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法),而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

1、法产生的三大根源:经济根源—私有制和商品经

济的产生;阶级根源—阶级的产生;社会根源—社会

的发展。

2、三大标志:国家的产生、权利和义务观念的产生、

法律诉讼和司法的产生。

3、三大规律:从个别调整到规范调整,再到法的调

整;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从与宗教规范、

道德规范浑然一体到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分化分立。

二、法的历史类型

1、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经济基础和阶级意志的不同,

对人类社会的法所作的分类。包括:奴隶制法、封建

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虽然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一定经过这四

个历史类型,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

会由低级类型的法向高级类型的法发展。

三、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一)法的继承

1.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

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

的承继和继受。

2.法的继承原因:

(1)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类型;

(2)法的相对独立性;

(3)法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

(4)法的发展的历史事实。

(二)法的移植

1.法的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

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

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2.法的移植的原因:

(1)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2)市场经

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3)法治现代化;

(4)对外开放。

3.法的移植的类型:

(1)经济、文化和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

段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吸收对方的法律;

(2)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采纳先进国家或发达国

家的法律;

(3)区域性的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

或法律全球化。

4.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避免不加选择

地盲目移植:

(1)选择优秀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和需要的法律进

行移植;

(2)注意国外法律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

(3)注意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4)同时要有适当的超前性。

专题十法的传统与法的现代化

观念、制度的总和。

(一)中国法的传统: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强调

宗法等级名分。

(1)在秩序的规范基础方面,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2)在秩序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家族本位;

(3)在规范的适用方面,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4)在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上民刑不分重刑轻民;

(5)在秩序的形成方式上,无讼是求。

2.现代中国法的传统

(1)马克思主义的关于法的基本思想和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经验;

(2)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3)中国古代法的传统。

(二)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

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1.法律意识本身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法律心

理(感性认识)和法律思想体系(理性认识)

2.法律文化分为法律设施、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三个

层面,其中,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

素。

3.法律意识的三个作用:

(1)在法的演进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传承人们关

于法的思想、观点和知识的作用;

(2)在现实的法律创制过程中,法律意识也具有一

定的指导作用;

(3)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同样具有重要作

用。

(三)法系:是根据法的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

法所作的分类。

1.民法法系:又称大陆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法

典法系,是指以古罗马法、特别是《法国民法典》为

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是指以英国

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3.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关系

(1)相同点:经济基础、阶级本质上是相同的,都

重视法治。

(2)不同点

A.法律思维方式:演绎型思维;归纳思维,注重类比

推理

B.法的渊源:制定法;制定法、判例法

C.法律的分类:公示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

D.诉讼程序:纠问式;对抗制

E.法典编纂:进行法典编纂;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

编纂

二、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种类、根据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

源,法的现代化可分为内发型法的现代化和外源型法

的现代化。

特点:

(1)被动性(2)依附性(3)反复性

(二)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特点

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2.由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

律制度

3.法的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是立法主导型

4.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

斗争激烈。

三、法治与法制

法制:我国古代就有,是法律制度的总称。

法治:我国古代没有,最早是梁启超提出的概念,是

法律的治理。

二者的不同点还包括:

(1)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

法制不排斥人治,而法治排斥人治,即法制状况下,

统治者仍可能位于法之上,而法治状况下,法具有最

高权威,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法之上。

(2)法治一词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

法制状况下,法只是统治者用来统治老百姓的工具,

统治者本身不受法的约束,而在法治的状况下,任何

人都要守法,故法治的调整范围比法制广泛,但这并

不意味着法可以调整任何社会关系,法只调整比较重

要的社会关系。

(3)法治一词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一是法治与专制相对立,与民主相联系。二是法治要

求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生

活中强制性社会规范过多、过滥的弊端,维护公民的

自由。三是法治符合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要求,使人们

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活动具有了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也

使人们的正当要求有了程序化、制度化的保证,增加

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专题十一法与社会

一、法与社会

(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1.法以社会为基础

(1)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着法的本质。

(2)社会是法的基础。一方面,新的法律不可能产

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

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另一方面,国家以社会为

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

2.法调整社会

(1)法通过调和社会上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

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2)通过法律对社会肌体疾病的治疗,具体而言,

就是运用法律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

宗教等方面的各种社会问题。

(3)为了有效地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律

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二)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到:

1.必须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

2.必须确立实质法治。

3.必须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法

(二)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通过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主要表现为(1)法确认经济;(2)

法规范经济行为;(3)法维护经济秩序;(4)法服务

经济活动。

三、法与科学技术

(一)科技进步对法的影响

1.科技进步对立法的影响

(1)科技发展对一些传统法律领域提出了新问题。

(2)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立法领域,

科技法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科技法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

2.科技进步对司法的影响

司法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法

律推理,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3.科技进步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1)对立法起着指导作用的法律意识常常受到科技

发展的影响和启迪。

(2)科技进步促进了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出现了

一些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

(3)科技进步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个法系以及

法学流派的产生、分化和发展,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4.科技进步对法律方法论的影响

法律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的问题,科技的进步为处理法

律问题提供新的具体手段。

(二)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1.运用法律管理科技活动,确立国家科技事业的地位

以及国际间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准则。

2、法律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特别是科技成果商品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知识经济时代,法律具有对科技活动和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抑制和预防作用(1)法律可防治科技成果的误用、滥用以及非道德使用可能带来的现实或潜在的危害,并对受害者给与救济。(2)法律还可预先对科技成果应用范围与性质作出规定,以避免其应用可能危害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四、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一)两者区别

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制于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政治通过把利益关系集中上升为政治关系来反映经济关系,法以规则、程序和技术形式对经济关系作制度化表现。2、政治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组织性,法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规则性和秩序性。

3、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通过政治行为和过程实现,法通过对主体权利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

(二)两者相互作用

1、正制定对法作用:由于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因而总体上法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并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2、法对政治的作用:法作为上层建筑相对独立的部分,对政治并非无所作为。表现在;(1)法确认政治体制;(2)法保障政治功能的发挥;(3)法规范政治角色的行为;(4)法促进政治良性运行和发展。

五、法与政策

1、法与政策的相同点。

法与政策在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

2、法与政策的不同点

①意志属性

法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普遍效力,向全社会公开;而政策体现全党意志,效力仅限于党的组织和成员,允许不公开。

②规范形式

法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权利义务的规定具体、明确;而政策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形式,表现为决议、宣言、决定、声明、通知等,更多具有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

③实施方式

法国家强制;而政策是党的纪律

④调整范围

法是具有交涉性和可塑性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领域;而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广,对党的组织和成员的要求比法的要求高。

⑤稳定化、程序化程度

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严格的程序性;而政策灵活多变,程序性约束不如法严格和专门化

六、法与国家的权力

(一)法与国家权力构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1、法离不开国家权力:(1)国家义务的实现需要权力;(2)个人权力的保护需要权力;(3)社会整合需要权力;(4)法的创设和实施需要权力。

2、国家权力离不开法:法表述和确认国家权力,以赋予国家合法性的形式,强化和维持国家权力。法所具有的形式和程序性特征,易于使国家权力获得形式上共同认同的正统性和正当性。

(二)法与国家的紧张和冲突关系

1、法对国家权力的确认,同时也是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但是权力存在凌驾于法及摆脱法的倾向。

2、处理方法:控权,即对权力在形式上和实际上的合法性的强调,包括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和法律制约权力。但是,控权机制是有限的;(1)权力制约以根本上不妨害权力效能为限;(2)法在总体上不能高于或脱离权力而存在;(3)不被法完全控制的权力活动领域是存在的

七、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公共点

法与道德在以下五方面表现出共同性:

1、在发生学上,都由原始习惯脱胎而来,且在发生发展中又相互转化;

2、在形式归属上,都属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应有的规范性、概括性、连续性、稳定性、效率性等属性(程度上存在差别);

3、在内容上,都蕴含和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总体精神和内容相互重叠渗透;

4、在功能上,都是社会调控手段,以维护和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和正义为使命;

5、在发展水平上,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且在发展水平上互为标志和说明。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

1、法与道德的本质联系

(1)法与道德的本质联系问题,讨论的是一个不符合道德的法是否是法的问题。

(2)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主张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派主张恶法非法。

2、法与道德的内容联系

(1)法与道德的内容联系问题,讨论的是道德对法的渗透是否应有限度以及限度如何确定的问题。(2)大多数近代法学家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3、法与道德的功能联系

(1)法与道德的功能联系问题,讨论的是在社会调整中应以何者为主的问题。

(2)近现代以来,倾向于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依法治国成为普遍的主张。这是因为:①分工和交换的普遍化、常态化使得人们总要和抽象的他人交往,交易信用不再建立在熟悉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②与市场经济相伴的是利益分化的加剧和价值冲突的普遍化、常态化,利益表达和价值衡平是选择式缺乏程序机制的道德难以胜任的;③作为现代生活理念和目标的民主政治是多数人同意的政治,亦是程序性政治,具有高度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特征的法不得不居于优越地位。

(三)法与道德的区别

1、形成方式方面。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是理性自觉的结果;而道德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而成的,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

2、行为标准方面。法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有肯定、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被任意解释和滥用的余地相对较小;而道德并非如此。

3、存在形态方面。法是一元的,其一元化的存在形态,使得法律具有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而道德是多元化的。

4、调整对象方面。法一般只关注人的外在行为,一般不离开行为讨论人的主观状态;道德首先和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主观方面。

5、运作机制方面。法具有程序性,法的实质内容通过程序选择和决定,法的产生鱼实施也与程序相关;道德以主体内省和自觉的方式形成和实现,与程序无关。

6、强制方式方面。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属于外在强制;而道德的强制属于内在强制。

7、争端解决方面。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八、法与宗教

(一)宗教对法的影响

1、宗教可以推动立法,部分宗教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

2、宗教影响司法程序。教会曾行使过司法权;教会观念也实际影响诉讼进行。

3、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二)法对宗教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是很不相同的1、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法对宗教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国教的卫护者;另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

2、在宗教势力不大的国家里,法对宗教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宗教信仰自由不受保护的前提下,宗教的法律地位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态度。

3、在近现代政教分离的国家里,法与宗教分离,法对各种宗教之争持中立态度,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九、法与人权

(一)法与人权的概念

1、定义所谓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应该享有或者享有的权利

2、应有性

从根本上讲,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为了保障人权的实现,其必须被法律化,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权都实际被法律化。

3、历史性

人权存在和发展的内因是人得自然属性,外因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人全部是天赋的,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总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

(二)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人权的确立,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取决于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信念。

1、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1)指出了立法和执法的最低人道主义标准;(2)诊断法律侵权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救济标准和途径;

(3)有利于实现法律的有效性,促进法律的自我完善。

2、法律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

(1)法的明确性、一致性、国家强制性、权威性和普遍有效性使得法律对人权的保障具有优势。而法律对人权的保障是通过将人权具体化为法律权利实现的。因此,人权的基本内容是法律权力的基础;而法律权利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

(2)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到底哪些人权能够转化为法律权利,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②该国家的民族传统和基本国情。

《法理学》期末试卷A试题(哈哈)

《法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40分) 1、法的一般分类有那些? 答:①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②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不同:根本法和普通法。 ③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实体法和程序法。 ④按照法的创制主体与适用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国内法与国际法。 ⑤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一般法与特别法。 2、法律的行为分类? 答:①根据行为与法律的要求是否一致,把法律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有学者提出,还可以再分出一种中性行为。所谓中性行为,即介于合法 行为与违法行为之间,虽没有得到法律允许又没有受到法律的禁止,而 处于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外,无法以现行法律规定进行评价的行为。 ②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方式是积极的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把法律 行为分为:积极法律行为(作为)和消极法律行为(不作为)。 ③按照法律行为的效力对象和生效范围,可以分为:抽象法律行为和具 体法律行为。 ③按照行为的主体情况,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个体法律行为和群体法律 行为。 3、简述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答:人权与主权并不是一对相互冲突,甚至相互对立的概念。恰恰相反,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在当代的国际人权保护制度中,人权与主权也是并存的,而且都拥有应有的地位,共同地为着世界和平和正常的国际秩序,为增进人权的正义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4、简述资本主义法制的特征。 答: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下述原则之中,(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二)契约自由原则;(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试卷85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试卷85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规范性法律文件只能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发布 B.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必须含有一定的行为规则 C.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渊源√ D.非规范性文件通常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的过程中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与规范性文件相对应的是非规范性文件,通常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的过程中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如判决书、裁定书、个别性的行政措施等。这类文件是针对特定案件或场合的,是适用法律的结果,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因而不是法律渊源。 3.关于判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判例法并不是简单的判例汇编,它的意义不仅限于法院在此后的案件审理中能够从先例中得到指导或帮助 B.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判例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 C.大陆法系在理论上否认判例是法律的一种“渊源”,但同时也承认判例在司法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D.在我国,判例从未成为过法律渊源√ 中国历史上,判例曾经作为法律渊源之一。在当代中国,判例在原则上不是法律渊源,不能参与创造法律,但特定司法机关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对于司法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4.关于“宪法”渊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宪法在我国法律渊源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从法律渊源意义上看,宪法也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 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 D.宪法渊源与宪法部门对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并不完全一致 宪法是每一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律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不同于基本法律。 5.下列事项不属于只能制定法律的是( )。 A.人民检察院的产牛 B.犯罪和刑罚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立法法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等。 6.下列关于行政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务院所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凡属于规范性的,也属于法律渊源之列 B.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C.目前我国行政法规的数量远远少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数量√ D.我国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条例”“规定”或“办法” 目前我国行政法规的数量远远超过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数量。 7.关于行政规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行政规章是由国务院及其部委在法定职权内针对行政管理工作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B.行政规章也是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之一 C.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法理学》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11、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B、好的法律文件必然会导致公正的法律后果; C、法是唯一的统治工具; D、法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12、在司法实践中,当行为发生在新法事实之前,而新法与旧法规定不同时,

法理学知识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按法的概念是否包含道德因素区分出两种基本主张: 一是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分离的);实证主义者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不包含内容的正确性要素; 二是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法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要素,不排除社会实效性和权威性制定两个要素。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按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来分析法的本质即法是什么。)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但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最后,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 后盾、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的普遍性就是所讲的普遍有效性,在国家权力所及的 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 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 5、法是以国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 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四、法的作用 明确: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因为法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法对社会作用的程度,法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够决定的。 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

综合课-法理学-6 2013

综合课-法理学-6 (总分110, 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法学上称为( )。 A.法学体系B.法理学体系 C.法系D.法律体系 A B C D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 答案:A [解析]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理学体系指法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主要指狭义法理学、法哲学、法社会学等构成的整体。法系是按历史渊源之不同,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所作的分类。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部门法所构成的体系。 2. 下列关于法的运行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 B.法的实施方式可分为两种:法的执行与法的适用 C.通常所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指的是狭义的执法 D.司法权专指审判权,即适用法律处理案件,作出判决和裁定 A B C D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 答案:A [解析] 法的实施方式可分为三种:(1) 法的遵守;(2) 法的执行;(3) 法的适用。故B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讲的是广义的执法。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故C项错误。在中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故D项错误。 3. 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第一层次本质是( )。 A.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 C.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 答案:D [解析]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国家意志也就是指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意志;法并非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是不可分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经济以外的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等,对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也有影响。它们是法的本质的第三层次。法和这些因素在经济因素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 4. 在法律生效期间内,法律规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 A.概括性的属性B.效率性的属性 C.普遍性的属性D.连续性的属性 A B C D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 答案:A [解析] 法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首先,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其次,在这一法律生效期间内,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再次,同样情况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制定法渊源与非制定法渊源的划分依据是( )。 A.法的渊源的载体形式B.法的渊源与法规范的关系 C.是否经过国家制定程序D.法的渊源的相对地位 A B C D 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2 答案:C [解析] 依据是否经过国家制定程序,可将法的渊源分为制定法渊源和非制定法渊源。 6. 关于法的演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奴隶制法是人类历史最早出现的法,公元前449年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 B.资本主义法形成的标志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即商法的兴起、罗马法的复兴、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C.两大法系的形成都是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以后才形成的 D.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法没有阶级性

2014年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学制几年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2013年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学员共有11人考入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含保研)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招生目录035101法律硕士(非法学)200 专业学位,含推荐免试不超过80名01法律硕士(非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 深圳研究生院学习,第二、 三年回北京校本部学习。复试时文科综合考试内容:政 治、经济、历史、逻辑、语 文、一般科技知识等综合测试。 历年复试分数线 2013年复试分数线 2012年复试分数线 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3605090 90

2011年复试分数线 【育明教育】法律硕士考研复习专家推荐用书(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分析》 (人大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考试中心)(3)《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以下简称联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总主编:曾宪义) (4)法律硕士复习练习配套必备 一、《法律硕士联考考试大纲配套练习》法律硕士(非法 学)[0351]350509090法律硕士(非法 学)[0351]350↑509090

二、《全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联考标准化题库》 三、《全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联考历年真题》 (5)育明教育法律硕士独家内部考研精编资料及押题卷 出题人,阅卷人加盟策划汇编,打造法硕最专业最精准的考研辅导资料 第八十九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只有在无力履行职责或行为不检的情况下,行政长官才可根据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任命的不少于三名当地法官组成的审议庭的建议,予以免职。 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只有在无力履行职责或行为不检的情况下,行政长官才可任命不少于五名当地法官组成的审议庭进行审议,并可根据其建议,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予以免职。 第九十条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应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除本法第八十八条和第八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外,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职,还须由行政长官征得立法会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九十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官以外的其他司法人员原有的任免制度继续保持。 第九十二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应根据其本人的司法和专业才能选用,并可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 第九十三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前在香港任职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均可留用,其年资予以保留,薪金、津贴、福利待遇和服务条件不低于原来的标准。 对退休或符合规定离职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前已退休或离职者,不论其所属国籍或居住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按不低于原来的标准,向他们或其家属支付应得的退休金、酬金、津贴和福利费。 第九十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参照原在香港实行的办法,作出有关当地和外来的律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作和执业的规定。 第九十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司法机关通过协商依法进行司法方面的联系和相互提供协助。 第九十六条在中央人民政府协助或授权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与外国就司法互助关系作出适当安排。 第五节区域组织 第九十七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 第九十八条区域组织的职权和组成方法由法律规定。 第六节公务人员 第九十九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各部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必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本法第一百零一条对外籍公务人员另有规定者或法律规定某一职级以下者不在此限。 公务人员必须尽忠职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 第一百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前在香港政府各部门,包括警察部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均可留用,其年资

2015年法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不直接规定行为规范的内容,只指出应当作出规定的机关的法律规范是A、 确定性规范 B、 委托性规范 C、 准用性规范 D、 参照性规范 我的答案:B 2司法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 A、 确认主体 B、 确认法律只用 C、 确定事实 D、 确认案件性质 我的答案:C 3法的本质是指 A、 法的规范性 B、 法的表现形式 C、 法的强制性 D、 法的阶级性 我的答案:D 4清末民初我国立法改革主要学习的国家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我的答案:D 5我国哪一朝代的判例被称作“决事比”? A、 秦

汉 C、 唐 D、 宋 我的答案:B 6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了对谁的人类学研究资料得出法的产生的结论?A、 罗马人 B、 印度人 C、 美洲印第安人 D、 希腊人 我的答案:C 7现代意义上的法制,中心环节是 A、 有法可依 B、 依法办事 C、 加强法律监督 D、 司法、执法的民主化 我的答案:B 8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 A、 互不干涉 B、 法的权威大于政策 C、 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D、 法必须服从政策 我的答案:C 9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 A、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 公平优先 C、 正义优先

同时优先 我的答案:A 10对本国法的学习和对域外的法律的学习分别叫做?A、 法的继承,法的移植 B、 法的移植,法的继承 C、 法的借鉴,法的继承 D、 法的移植,法的借鉴 我的答案:A 11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 规范内容相同 B、 指导思想相同 C、 实施方式相同 D、 表现形式相同 我的答案:B 12在哪一年代就出现了“法治”这个词? A、 古印度文明时期 B、 新石器时代时期 C、 蒙昧时期 D、 古希腊时期 我的答案:D 13“结纠纷于后”主要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A、 强制性 B、 权威性 C、 滞后性 D、 正义性 我的答案:C 14我国有几个现行法律体系

《法理学》期末考试

《法理学》期末考试

————————————————————————————————作者:————————————————————————————————日期:

?《法理学》期末考试(20) 姓名:朱旭东班级:默认班级成绩:76.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法律关系的要素不包括? 1.0分 ?A、 主体 ?B、 客体 ?C、 适用 ?D、 内容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 1.0分 ?A、 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 ?B、 社会民众 ?C、 违反法律的人

?D、 立法者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 法和国家一般关系是 1.0分 ?A、 法高于国家 ?B、 国家权力大于法 ?C、 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 ?D、 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法律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0分 ?A、 法律是无形的,很难掌握。 ?B、 法律是有形的,但只能被统治阶级掌握?C、 法律是没有用途的。 ?D、

法律是理想的产物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下列不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有1.0分 ?A、 国家强制性 ?B、 权威性 ?C、 人民性 ?D、 规范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法系划分的标准是 1.0分 ?A、 法的历史传统 ?B、 法的历史类型 ?C、 法的阶级本质 ?D、 法的立法体制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在哪一法系中法学家作用巨大,也叫做法学家法? 0.0分 ?A、 英美法系 ?B、 大陆法系 ?C、 社会主义法系 ?D、 阿拉伯法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8 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的因素不包括? 0.0分 ?A、 年龄 ?B、 血亲关系 ?C、 疾病 ?D、 子女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卷号:(B)(2010年6月)机密 湖北师范学院期末考试试卷 法理学(2) 考试范围第16章至第30章命题人汪火良院系政法学院 考试形式闭卷课程类别必修学期20101 专业法学0902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分) (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法律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 ) A.党的政策也是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 B.法律必须公开才具有约束力,党的政策则不需要向全社会公开而不影响其约束力 C.党的政策有时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 D.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时候,应以国家法律为准 2.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3.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4.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 扩张解释 B .文法解释 C .目的解释 D. 历史解释 5.法律与政治具有密切关系,下列哪一说法没有正确揭示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 ) A.法律对政治有确认、保障作用,法律确认政治体制,反映政治要求,调整政治运行 B.法律对政治有预测作用,法律可以预知政治的发展 C.政治可以影响法律的内容,政治也可以为法律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法理学期末答案+题目(1)

法理学期末考题和答案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广义的法律是从抽象意义上而言的,指法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条例,决议,指示,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和国家认可的判例习惯等 狭义的法律是从特定或具体意义上而言的,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者的区别在于广义法律的范围要比狭义法律的范围要广,即除了狭义法律之外,还包括国家认可的判例和习惯等 2.法律体系和法系 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渊源的一 种类型 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在于法系是跨越历史和过度的,而法律体系则只能由某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现实法构成 3.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 法律汇编是指对现行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其颁布的年代顺序或其内容的性质进行系统地整理编排汇集成册的活动 法律编纂是指在重新审查某一法的部门的现行法规或法律的基础上消除过时的 或其内容相互冲突相互重复的部分,增补适应新的情况的内容,使其更为完整,系统,全面,统一的活动 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汇编不改变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文字和内容仅做整理汇集和 技术处理,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而法律编纂则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活动,且只能由专门的国家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4.学理解释和司法解释 学理解释是法学研究者对法律所做的说明。在我国法律规定上,有专学、学者、新闻评论者对法律所做的说明,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主要包括审判解释、检察解释,审判、检察联合解释。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理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5.确定性法律规则和委任性法律规则 确定性法律规则是指内容已经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委任性法律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提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和程序加以确定。

法理学知识点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点框架图 政治性 基本特征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党的事业至上 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至上 基本理论(“三个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一、社会 主义实践基础 法治地位和作用 理念 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基本内容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统一、体系完备) 基本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注意重点: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和职业道德水平) 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 其他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 法的概念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 可诉性)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法的作用社会作用2 法的局限性3 种类:秩序自由正义 二、法的价值价值位阶原则 法的本体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个案平衡原则 比例原则 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4 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分类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法的要素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5: 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法律原则种类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 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分类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 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 权利与义务结构上 数量上 两者的关系6产生发展上 价值上 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2法的社会作用:涉及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①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②两个方向即政治职能(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法的局限性的体现: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②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③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④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 4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1)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2)并不是所有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3)也不是每一个条文都完整的表述一个规则或者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5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内容上,法律规则明确具体,着眼于共性;法律原则比较笼统模糊,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他们的个别性 (2)适用范围上,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3)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者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之中;法律原则以“全有或者全无的方式”或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的强度之中。 6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3)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综合课-法理学-9-1

综合课-法理学-9-1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划分法的历史类型所依据的基础是______。 A.不同时期的法学流派 B.法律传统的不同 C.法所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 D.法律的渊源不同 A. B. C. √ D. 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所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人类社会的法所作的分类。因此,本题应选项为C。 2.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_____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A. B. C. √ D. 本题考查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C项明显错误。 3.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______ A.《律师法》第13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此规定为义务性规则 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 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规定: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此规定为准用性规则 A. √ B. C. D. 本题考点为法律规则的分类。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综上所述,本题A项正确。 4.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______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A. B.

西方政治思想史小抄

名词解释: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一名门望族,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它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城邦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实现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着,后来创立吕克昂学园,在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治》。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该书有意识地将城邦作为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各个方面。其代表做是《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在书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的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待定了基础。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著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政府论》:洛克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的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它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孟德斯鸠:法国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与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学术巨作《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学术著作,书中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孟德斯鸠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影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书中用公意这个学理概念和其他启蒙学者的理性论划开界限,全面阐述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政府、法律理论,表明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深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其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上卷的《绪论》部分阐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柏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出生于都伯林的一个律师家庭,代表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等。 保守主义; 简答题: 什么是贤人政治?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权威的结合体,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

法理学大一期末考试 (简答,论述 )重点(精品文档)_共5页

一、简答题 1.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答: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理解,易考选择题) 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6、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理解,易考选择题) 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7、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8、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理解即可) 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最强考试整理——法理学知识点

立法的概念: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根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多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构成要素: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归属,性质,种类,构成,范围,限制,各种立法权之间的关系,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法权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运行原则,运行过程,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或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一)中国的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机关行使的,因为不是单一的立法体制。(二)中国的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等,他们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而不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机关行使,因而不是复合立法体制。其三,中国的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制衡立法体制。中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一般是指在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提供条件或奠定基础的活动。主要内容有:宏观上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范,形成立法创议,作出立法决策。中观上包括:确定立法目标,目的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微观上包括:确定立法意图,拟出法案提纲,起草法案草稿,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等。(二)由法案到立法。主要内容包括:意识提出法案,二是审议法案,三是表决法案,四是公布法案。(三)立法完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一)提出提案:提案应遵循的法定程序是,第一,应就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提案,应提出属于接受法案的主体的职权范围内的法案。第二,应向自己能够提案的机关提案。第三,应符合法定人数才能提案。第四,应采取一定方式,向一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提案。(二)审议法案。审议法案就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的活动。(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 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一)1.人民利益至上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3.少数利益保护原则4.利益最大化原则5.利益配置公平原则(二)权利本位原则(三)权利制约原则(四)合宪原则(五)实事求是原则(六)民主立法原则(七)适用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八)原则性灵活性的结合的原则(九)稳定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原则 守法的概念: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守法的构成要素:1.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我国守法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3.守法内容。(1)履行法律义务(2)行使法律权利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五)守法是出于心理是上的惯性(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守法的主观条件:是指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 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的的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守法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执法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征: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2.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的活动具有单方性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执法体系:根据法律的规定,执法体系是由行政机关的执法,根据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以及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类构成。行政机关的执法:1.政府的执法2.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2.企事业组织的执法3.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条件是(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包括:1.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可超越法律而为。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2.执法的内容要合法。执法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没有法律规定,执法主体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合义务的决定。3.执法程序必须合法。执法主体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必须按照各自不同的执法内容来决定所使用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改变,调换,省略程序。4.执法主体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相统一。(二)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客观,适度,合乎理性。(三)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取得最大的执法效益。 司法的概念: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特征:(一)专属性,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程序性。我国现行司法的种类分为三类,刑事司法,民事司法,行政司法。因此有三大法定诉讼程序,即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三)专业性(四)权威性(五)结果合法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