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展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之主,主血脉而藏神。心气虚、心阴虚是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对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主要定位于现代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主要借助现代医学心功能检测、血液循环、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功能等方面开展中医心虚证的研究;此外,亦开展了心虚证诊断标准、动物模型研制的工作;尤其在心气虚证的客观化方面,以临床和实验为手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反映了中医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定量化的研究方向。

1 研究进展

1.1 心虚证诊断标准及临床辨证规律

目前,较通用的心虚证诊断标准是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具体如下。心虚证:①心悸、胸闷;②失眠或多梦;③健忘;④脉结代或细弱;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1]。心虚证与常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证等共存,则分别构成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

心气虚证临床表现的共性症状为疲乏、气短、心悸等。林氏等[2]认为心气虚伴有心脏病者有血瘀、痰湿、水邪等兼证者最为多见,其中冠心病兼血瘀者多,风湿性心脏病兼水湿者多;而心气虚不伴有心脏病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神不宁、多有失眠、多梦、健忘等表现;心脏病患者首先出现的证型就是心气虚证,其最常见的标证是血瘀,水邪为患是心气虚证进一步恶化的征象。屈氏[3]认为心气虚、?心阴虚均是老年心脏病者常见的心虚证型,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心气虚证比心阴虚证更为多见;心阴虚证既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又可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而心气虚证均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且心衰、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高于心阴虚证。

1.2 心气虚证的计量诊断

黄氏[4]等认为心气虚证的计量诊断,就是对心气虚的主要症候、功能指数等进行定量,从而建立心气虚证的辨证客观化标准。潘氏[5]等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心气虚证诊断的判别函数。心气虚证与正常人的判别式(简称1式)为:Z=11.6X1-0.29X2-0.0019X3;心气虚证与非心虚证的判别式(简称2式)为:Z=13.3X1-0.15X2-0.0011X3(X1:射血前期与心室射血时间比值,X2:心脏收缩力指数;X3每分心输出量)。其中1式的判别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90%、86.16%、?93%,2式则分别为85%、86.6%、83%。陈氏[6]等以心阻抗法获取“心肌收缩性”指标,并用以量化“心气”水平的变化;通过226例病人检测发现,“心气虚”病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比较差异显著,临床诊断“心气虚”与仪器诊断“心气虚”无显著差异,其重复率为68.84-82.36%,认为仪器诊断结果更为可靠。周氏[7]等应用计量方法分析了针刺内关等穴对40例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提出其计量研究应采用联合定量法,使原有的定性定量诊断变成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

1.3 心气虚证的动物模型

孙氏[8]等采用动物剥夺睡眠的小站台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对20只大鼠施以“惊”、“劳”病因,令大鼠产生某些心证体征,并通过控制睡眠剥夺时间、血压、心率等,选择性地造成类似心气虚证的动物模型。程氏[9]等认为心气虚证病因复杂,难以制作出理想的动物模型,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心气虚证为冠心病常见证型之一;选用狗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尝试性探讨了

缺血心肌的“心气”变化,短暂心肌缺血及复灌过程中“心气虚”表现,同临床结果一致。总之,心气虚证的模型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10]。

1.4 心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4.1 心虚证与心功能

心主血脉,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能力;气行则血行,因此心气虚势必影响到心脏的泵血功能;目前,心功能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创伤性检查和无创伤性检查。应用于心气虚证研究的大多是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其中包括心肌图、超声心动图等,主要指标有: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射血前期与射血时间比值(PEP/LVET)、左室射血分数(EF)、高峰充盈率(PFR)、高峰充盈时间(TPF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等。

1.4.1.1 心气虚证与心功能

许多研究资料均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11-20],王氏[21]、闵氏[22]等分别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了综述。廖氏[11]等于1981年首先提出心气虚者具有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表现,樊氏[12]等用STI测定冠心病心气虚证者的心功能,结果LVET缩短,PEP延长,PEP/LVET比值升高,与正常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左心功能异常。宋氏[13]等提出心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很可能是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病理学基础。史氏(14,23)等提出心气虚患者STI 指标的改变随气虚的加重而更为恶化,还可依PEP延长、PEP/LVET比值增大与其它脏气虚如“脾气虚”、“肾气虚”加以区别;并还报道其他非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凡辨证为心气虚者,其STI的改变基本上与心脏病心气虚相同。舒氏[15]等观察到心气虚、心气虚兼阴虚、心气虚兼阳虚患者的心功能呈阶梯性递减,推测其递减现象是心功能正常、早期代偿性左心功能不全、晚期左右心室同时衰竭的全部演变过程。董氏[18]等以PEP/LVET比值增大程度作指标,以阴阳两虚者心功能最差,依次为气阴两虚、阳虚及气虚。贾氏[24]等运用核听诊器检测冠心病心气虚患者EF较正常人下降。柳氏[25]运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老年心气虚患者发现,心气虚组SV、CO、EF、CI均低于非心气虚组。李氏[26]等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了44例心气虚患者,发现CEH、SV、MPWVS、△T%均较正常人组显著性地降低;二尖瓣-室间隔间距(EPSS)均值增大,EF斜率(MVV)、快速充盈左室后壁运动总幅度(R)、R/左室后壁运动总幅度(PWE)均值减少,与正常人相比差别很明显,且冠心病心气虚与非冠心病心气虚之间几乎无差别。周氏[27]等对57例心气虚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观察亦发现SV、CO、CI、SI(心搏指数)、HI(心肌收缩力指数)比正常人均显著性下降。任氏[28]等运用阻抗容积图亦检测到EF、SV、CI在心气虚组较正常人组显著性地下降。王氏[29]等对心气虚证的血液动力学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I、CI等与心气虚程度明显相关;反映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的指标Q波、IRT(等容舒张期)与心气虚明显相关。程氏[30]等对64例心虚证与正常人比较,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显著低下,而肺、脾胃、肾气虚证与正常人比较左室舒张功能参数无显著差别;心气虚证患者,左室舒张性能指标舒张时间振幅指数(DATI)较收缩性能指标PEP/LVET更为敏感,DATI和PEP/LVET异常率无显著差别,但两者正常、异常间有交叉,说明心气虚证有单纯心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

徐氏[31]等运用核听诊器对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功能进行检测发现:心气虚轻证组与正常组比较,EF值无显著差异,PFR明显降低,TPFR明显延长;心气虚重证组的EF值则显著低于轻证组和正常组,其PFR降低、TPFR延长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冠心病心气虚患者虽系轻证已表现有心舒张功能的异常,重证心气虚方可见收缩功能的改变,即心气虚患者的心舒张功能改变在先,心收缩功能异常改变在后。同时,冠心病心气虚患者的气虚程度越重,STI值异常改变越明显,左室

功能受损越严重,结合核听诊检测值,可作为左心泵功能受损程度及冠心病心气虚证轻重分级的客观指标。张氏[32]等研究表明:与心阴虚证相比较,心气虚证患者心功能各指标(QB/QD、SV、CO、CI、SW、SWI、HI等)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外周阻力则明显大于正常人;心气虚证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心阴虚证患者,而外周阻力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HI两组间差异最明显,可作为鉴别心气虚和心阴虚的指标。心功能不全,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从而增加了外周阻力。张氏[33]等对64例冠心病人以STI、UCG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心气虚组PEPI延长,LVETI缩短,二者的比值(PEP/LVET)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无心气虚组相比,差别有高度显著性;UCG的各项指标,心气虚组与非心气虚组相比,除左室后壁收缩速度外,其余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提示左心室心肌收缩、舒张、泵功能等均下降。因此,从总体上而言,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

1.4.1.2 心血虚证与心功能

杨氏[34]等对38例心血虚患者采用收缩时间间期(STI)研究发现,QU(相当于射血前期-PEP)、LVET、QU/LVET变化与正常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心阴虚者比较有统计意义,表明心血虚者心肌收缩功能较心阴虚者好。

1.4.1.3 心阴虚证与心功能

樊氏[12]等对冠心病9例阴虚患者的研究,未发现LVET、PEP、PEP/LVET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的变化。李氏[26]等用超声心动图对13例心阴虚者研究,亦未发现反映心肌收缩性能的二尖瓣振幅(CEH)、SV、左室后壁平均收缩速度(MPWVS)、室壁增厚率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的变化;EF斜率(MVV)上升和EPSS下降变化与正常人比均有意义。但杨氏[34]等对25例心阴虚患者研究发现QU上升、LVET下降、QU/LVET比值上升,且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意义。周氏[35]等用超声心动对16例心阴虚心血管病的研究发现,E(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i(Ei波流速积分)、DC(舒张早期减速度)均升高,A(舒张晚期血流峰会晤速度)、Ai(A波流速积分)、Ai/Ei、IRT均升高,表明心阴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由此可以看出,?心阴虚者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均好于心气虚者。张[32]等采用阻抗法对心阴虚证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心功能指标中的SV、CO、CI、心搏功、心搏功指数、Heather指数(HI)等属正常范围,但与健康组比较普遍显著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高于正常值,也明显高于健康组,说明心阴虚证有较轻程度的心功能受损。

1.4.1.4 心阳虚证与心功能

董氏[18]等发现PEP/LVET值心阳虚证明显大于心气虚证。杨氏[34]等对20例心阳虚患者研究发现,QU上升、QU/LVET上升与正常组、心气虚组、心阴虚组比较,其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并且QU/LVET比值依次为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因此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也依次减轻。周氏[35]等对14例心阳虚心血管病的研究亦表明:存在心脏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并与气阴两虚、心气虚、心阴虚比较,A、A/E、Ai、Ai/Ei、IRT升高及E、Ei、DC减低,依次为气阴两虚>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

1.4.2 心虚证与血液循环关系

1.4.

2.1 心虚证与血液流变学

冠心病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均明显升高,而在不同的证型中,气虚型患者的粘滞性高于其它[36]。李氏[37]等将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分为三级,Ⅰ、Ⅱ级心气虚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

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Ⅲ级心气虚男性患者的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电泳与Ⅰ级心气虚男性相比较均差异显著;Ⅲ级心气虚女性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电泳与Ⅰ级心气虚女性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王氏[38]等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气虚、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兼痰浊四型,各项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按照气阴两虚、气虚、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兼痰浊依次增高。

但也有报道,单纯心气虚者,血粘度指标多为正常,只有气虚致瘀或单纯血瘀时,血粘度才会增高(39-41)。如鲍氏[40]等观察13例气虚型冠心病人和9例血瘀型病人,结果全血比粘度前者仅有1例异常,而后者有6例异常,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宋氏[41]等检测有心气虚及心血瘀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部或多数指标有明显改变,表现为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压积增高,反映出心气虚及心血瘀患者的血粘度异常增高,血细胞聚集性异常增强。张[42]实验结果发现:心阴虚证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升高。郑氏[43]等发现本证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缩短。王氏[44]等报道心阴虚证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阴虚冠心病人血球压积明显高于正常人,?认为血液粘度难以反映心气虚与心阴虚证的特征,而血球压积增高可能是冠心病阴虚型的一个特征性变化。

1.4.

2.2 心虚证与血流动力学

董氏[45]等选取左心室有效泵力(VPE)、SV、CO、CI、总外周阻力(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23例中医辨证为心气虚证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气虚证的主要微观变化是:①VPE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射血功能下降;②心气虚证患者总血容量减少;③全血粘度显著升高;④血液R升高;

⑤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微循环平均滞留时间延长,表明有瘀血倾向。周氏[46]等研究表明心气虚证者血液流变学则表现为高凝固性、高粘滞性。王氏[29]等通过逐步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心电图、血压、STI、?心阻抗血流图、心音图等指标的变化与心气虚的程度明显相关。周氏[47]等认为心阴虚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较气阴两虚、心阳虚及心气虚为轻,多数指标接近正常。

1.4.

2.3 心虚证与微循环

胡氏[48]等观察到心气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的主要改变是:轮廓模糊、血色淡和暗红、流态也存在显著差异,形态发夹状减少、扭曲状增多,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但在微血管的排列、管袢扩张度、血管直径、横截面积等方面均无显著变化。刘氏[49]等观察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微循环改变在用川芎、三七、细辛等药制成的浸膏外敷后明显改善。李氏[50]报道心阴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管袢多为纤细状,微血流流态多表现为线流,血流速度快。郑日清[43]报道本证病人甲皱微循环管袢多表现为线流,血流不正常。

1.4.3 心虚证与内分泌功能

心钠素是心脏产生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血管舒扩生物活性。俞氏[51]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4例心气虚(重证组和轻证组)、单纯心虚和非虚证四组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NP),?发现其含量在上述各组和西医心功能Ⅰ~Ⅳ级组中均呈递减现象,且在相应的中西医四组间无显著差别;irANP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0.87),故认为irANP?可作为心气虚患者的客观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病证的严重度。张氏[52]等观察到男性冠心病心气虚患者血浆雌二醇(E2)水平及其与血清睾酮(T)的比值(E2/T)较正常男性显著增高。邝氏[53]等测定了16

例急性心肌梗塞心阴虚患者的血浆中E2、T含量,发病1-3周时E2/T比值明显升高,T值明显低于正常,推测T值下降与机体应激有关。屈氏[54]报道心阴虚证RAAS活性增高,三种激素水平均增高。刘氏[55]等实验结果发现:心阴虚证者血浆心钠素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升高。

1.4.4 心虚证与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气的防御功能表现为免疫功能的强弱,国内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虚证者共同存在免疫反应较低。廖氏[56]等对辨证为心气虚、心气阴两虚的患者作淋巴细胞转化试验、E-玫瑰花环试验和淋巴细胞酸性α-萘乙酸酯酶(ANAE)染色试验,并测定了血清中IgG、?IgM和IgA含量;结果这两型患者的淋转、E-花环试验和ANAE?染色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皆明显低于正常人,但此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免疫球蛋白变化不明显。?赵氏[57]等重复了这一结论,并提出心气虚患者淋转细胞中cGMP含量增高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之一。易氏[58]等观察到心气虚患者的淋转细胞转化率、E-花环形成和ANAE染色的测定均显示心气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反映体液免疫的三项免疫球蛋白中,IgM有增高趋势,IgA 有降低趋势。以上表明心气虚亦存在免疫功能的低下。

1.4.5 心虚证与植物神经功能

心气虚、心阴虚证的部分临床表现如心悸失眠、潮热盗汗等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柳氏[59]等经检测发现:①心气虚患者的呼吸差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提示心气虚者迷走神经功能减退;

②立卧差明显降低,提示心气虚者的交感神经功能减退;③心气虚者迅速直立后,其心率比对照组上升缓慢,上升不明显或下降不明显,均提示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敏感性和协调功能紊乱显著;

④运动后心率复常时间明显延长;以上表明心气虚者心脏自我调节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

一般认为,阴虚者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偏亢[60],对心阴虚的研究也重复了这一结论[61]。樊氏[12]等观察冠心病心阴虚患者的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明显增高,心气虚者则降低;推测前者似与交感神经功能偏亢、后者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有关。吴氏[62]等还发现阴虚冠心病人血清的酪氨酸浓度比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升高。李氏[63]认为冠心病心阴虚患者的指尖血管容积示波在冷刺激后明显变化,但恢复也较快,说明外周舒缩血管功能属于交感神经偏亢状态,可能与α受体兴奋性增高有关。张氏[64]等为探索心阴虚、心气虚证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将55例辨证为心阴虚、心气虚证心脏病患者分别测定心搏间距、卧立血压差、24小时尿儿茶酚胺等指标,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心气虚患者心搏间距、平卧心率虽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但有有79.9%的患者呼吸差<15次/分,78.9%的患者30/15比值<1.03,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同时还有47.4%的患者立卧差<15次/分,卧立血压差也有增大的趋势;心阴虚患者30/15?比值与健康人比较虽有差异,但比值仍明显>1.03;24小时尿儿茶酚胺测定显示心阴虚、?心气虚患者均明显高于健康人;故认为心阴虚、心气虚均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类型及程度与不同证型有关。1.4.6 其它

1.4.6.1 酶学变化

郭氏[65]等检测到在基础状态下,心气虚组、脾气虚组和肺气虚组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且三组没有显著差异,提示三组患者在基础状态时均存在副交感神经功能较正常偏亢;在酸刺激后,三个气虚组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下降,说明气虚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对刺激的反映能力低下,也是在有效负荷下,机体代偿失调,虚损征象暴露的反映。

1.4.6.2 cAMP与cGMP变化

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廖氏[66]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冠心病心气虚患者血小板内cAMP含量低于正常人,cGMP高于正常人,?cAMP/cGMP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和心阴虚者,而心阴虚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的变化也与上述结果一致。

1.4.6.3 核酸及物质能量代谢变化

廖氏[67]等观察到心气虚证患者血浆内核酸总量、DNA及RNA含量均较正常人为低,提示心气虚患者蛋白质的合成功能有一定障碍。红细胞血红蛋白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心气亏虚,帅血运行无力,血液瘀滞,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周氏[68]等报道心气虚病人的红细胞糖酵解活力均低于正常人。罗氏[69]等测定了心气虚证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与正常健康人比较,前者显著降低,后者显著升高。易氏[58]等观察到冠心病心气虚患者血浆中甘油三酯明显高于血瘀组,而总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张氏[70]等观察到冠心病心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均较正常青年人明显降低。郑氏[43]研究表明:心阴虚证者血糖含量较正常组高,糖耐量降低,血糖水平偏高;血色素、白细胞总数降低;血清丙种球蛋白升高;舌面PH值偏酸性,舌尖温度偏高。

1.4.6.4 脉象的变化

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李氏[71]等通过对34例心气虚证脉图参数的观测,发现心气虚证患者的脉图参数AA'、BB'、CC'、SA 等均值较正常人组减少,DD'均值较正常人组减少;而心阴虚组和心脉痹阻组的脉图参数与正常人组相比较,仅心阴虚组的BB'?均值增大差别有显著性,其余各项均值的差别均无显著性。由此说明,心气虚证患者的脉图参数变化有一定的特异性,主要是脉图总面积减少和波幅降低。与正常人相比,心气虚证患者的脉图血液动力学参数中,左室总泵力、平均脉压的均值均减小;左室机械效率、射流压力、左室有效泵力、左室喷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系统输运系数等指标均值明显下降[72]。唐氏[73]等观察到冠心病心气虚组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的变化主要是:射血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射血期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血管阻抗指数等指标均值显著性减小,与心阴虚组相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2、分析与评价

以上可以看出,对中医心脏本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主要表现为研究手段上采用了现代医学与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如心功能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微循环、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功能检测等方面);从研究着眼点来看,主要集中于从心血管疾病中左心室的舒缩功能这一病理角度去阐发中医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心气虚者的左心功能异常。但由于在诸如心气虚证、心阴虚证、心血虚证、心阳虚证及其相关兼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缺乏量化标准,因而导致有些结论缺乏一致性;同时,在研究心气虚与左心功能关系的问题时,缺少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对比研究,因而导致某些结论缺乏可比性。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仍有待于突破,如中医的心脏除了主血脉外,还具有主神明的功能,如何开展研究心脏主神明的功能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心钠素的发现,改变了既往认为心脏只是起到泵血作用的单一观念模式,西医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发现中发展与完善自我。可以想象心脏还有诸多奥秘还未阐明,为什么我们在研究中医过程中只会或至多在最大限度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去证实自己的理论,而不会在最大限度地去发展中医学乃至西医学呢?这是中医科研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3、展望

今后,对中医心本质的研究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整体、器官、细胞乃至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②探讨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及其与主血脉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脏象相关角度探讨心肾相交的生理与病理机制;③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确定常见心脏病证的辨证规律及相关证候的计量诊断标准;④心开窍于舌,开展舌象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2.林谦,等.心气虚证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78

3.屈松柏.心脏病人心阴虚、心气虚证候特征探讨.湖北中医杂志1995;11(3):24

4.黄惠勇,等.心气虚证客观化研究述评.中医杂志1995;36(8):496

5.潘毅,等.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2):78

6.陈振中,等."心气"量化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0;5(4):261

7.周小青,等.计量分析针刺内关等穴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3;13(4):212

8.孙福立,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35

9.程伟,等.心气虚证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39

10.王琦,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7):440

11.廖家桢,等.生脉散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影响.中医杂志1981;22(6):24

12.樊良卿,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探讨.中医杂志1981;22(7):28

13.宋一亭,等.冠心病中医辨证与心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1982;23(6):45

14.史载祥,等."心气虚"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中医杂志1982;23(12):58

15.舒乃华,等.气虚型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特点及综合治疗的初步探讨.上海中医药杂

志 1984;(4):11

16.张镜人,等.MX-3型脉象仪测定左室收缩时间间期及其对气虚辨证的意义.辽宁中医杂

志1984;(6):26

17.任树生.心脏功能与心气虚证的内在联系.天津中医1985;(2):36

18.董其美,等.心脏病中医虚证分型与左心功能关系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148

19.陈濯青,等.冠心病气虚、气阴两虚证的心功能特点及生脉注射液的效应观察.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8;8(9):522

20.史载祥,等.心功能与左心室功能不全研究概述.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26

21.王心文.心气虚与心阴虚客观化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报1989;4(3):219

22.闵存云.心气虚证的现代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1):58

23.史载祥,等.心气虚与左心功能不全研究概述.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26

24.贾宝善,等.冠心病心气虚与核听诊器检测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7;7(4):203

25.柳文仪.心气虚证超声心动图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44

26.李绍芝,等.心气虚证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88;(2):50

27.周英,等.心虚证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11):268

28.任树生,等.心功能与心气虚证的内在联系.天津中医1985;(2):36

29.王延宗,等.心气虚证血液动力学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医药学报1994;9(2):26

30.程伟,等.心气虚证左室舒张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39

31.徐启营,等.对冠心病心气虚与核听诊器检测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7;7(4):203

32.张晓星,等.心阴虚、?心气虚证患者心功能及周围血管阻力研究.?湖北中医杂志1994;16(3):35

33.张世枢.冠心病心气虚与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83;10(3):148

34.杨振平,等.心虚证左心功能及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0;5(2):12

35.周英,等.?心血管病表现心虚证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3

36.刘节珍,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7(6):41

37.李爱忠,等.144例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分级的血液流变学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

报1992;12(3):53

38.王兴,?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粘度关系的初步探讨.?中医药学报1988;(3):46

39.东贵荣.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中医药学报1986;(4):13

40.鲍延熙,等.冠心病气虚和血瘀型患者的实验指标观察.中医杂志1981;22(4):28

41.宋崇顺,等.气虚证血液流变学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81;22(10)?:39

42.张道亮.心脏病心阴虚心气虚证血液流变学研究.湖北中医杂志1994;(1):39

43.郑日清.心阴虚证研究近况.中医药研究1991;(3):58

44.王心文.心气虚证、心阴虚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云南中医杂志1991;(6):8

45.董文芳,等.心气虚证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7(3):36

46.周宜轩,等.心气虚、脾气虚患者血液动力学、流变学的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3):46

47.周英.心虚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268

48.胡国庆,等.气虚证与甲皱微循环的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5):46

49.刘彦荣,等.冠心病内病外治微循环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4;29(3):108

50.李宗梅.冠心病心服虚、心阳虚微循环的改变.中医药学报1986;(5):11

51.俞兵,等.心虚证患者心钠素水平的初步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26

52.张铁忠,等.男性冠心病血浆性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候类型关系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3;3(2):82

53. 邝安堃,等.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辨证及其与血浆环核苷酸、性激素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3;3(3):149

54.屈松柏.心阴虚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观察.中医杂志1994;(6):366

55.刘元章,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证候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05

56.廖家桢,等.冠心病患者免疫功能与中医辨证关系初探.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4):206

57.赵家琪,等.心气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补益中药对淋转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辽宁中医杂

志1982;(12):47

58.易字明.冠心病气虚型与血瘀型部分实验指标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88

59.柳侃,等.老年心气虚患者心搏间距变化和运动后心率复常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辽宁中医杂

志1989;16(6):19

60.戴维正.阴虚证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1983;24(5):69

61.鲍军,等.冠心病中医分型与某些客观指标联系的探索.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0;9(1):31

62.吴瑞荣,等.阴虚冠心病人血清酪氨酸含量的变化.中医杂志1983;24(3):34

63.李麟仙.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生理基础.云南中医杂志1983;(2):41

64.张道亮,等.心脏病患者心阴虚、心气虚证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5;15(1):586

65.郭姣,等.心、肺、脾气虚证的唾液淀粉酶测定.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7(2):87

66.廖家桢,等.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微观辨证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2

67.廖家桢,等.气血理论在冠心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天津中医1985;(2):33

68.周光耀,等.中医气虚证的能量代谢研究.中医杂志1991;32(6):368

69.罗陆一,等.心气虚证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变化.?中医研究1993;6(1):26

70.张素芬,等.对冠心病不同证型红细胞膜流动性的观察.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342

71.李绍芝,等.心气虚病人脉图参数的初步观测.中医杂志1987;28(7):537

72.李绍芝,等.心气虚患者脉图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初步分析.中国医药学报1988;3(4):9

73.唐农,等.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寸口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的初步研究.广西中医药1992;15(2):46

中医治疗心脏病

中医治疗心脏病 治疗心脏病,只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所以,服用中药调理脾胃的功能,就可以治愈由于心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脏病。 心脏病的食疗方子: (1)红花三七蒸乳鸽 原料:三七5克,红花6克,乳鸽1只,料酒10克,精盐3克,葱10克,姜5克,酱油10克,红糖5克,菜胆100克。 做法: 1. 把红花摘去杂质;三七研成粉末;乳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洗干净;姜切丝,葱切段;菜胆切成4厘米长的段。 2. 把乳鸽放入蒸杯内,,加入料酒、酱油、红塘、姜、葱、精盐腌30分钟,再放入三 七、红花、菜胆。 3. 把蒸杯置于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约50分钟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滋补气血。适合于瘀阻心络型冠心病患者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佐餐或单食。 宜忌:孕妇忌食 (2)红花三七蒸鸽蛋 原料:三七粉10克,红花6克,鸽蛋5个,精盐3克,鸡汤200毫升。 做法: 1. 红花去杂质,鸽蛋煮熟去壳。 2. 将鸡汤放入炖锅内,放入三七粉、红花、精盐、熟鸽蛋,同煮25分钟即成。功效:补气血、化瘀阻。适于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食用。 食法:每日一次。 宜忌:孕妇忌食。 心脏病患者的食疗禁忌: 1、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对心脏也会带来负担,在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时,尤当注意。 2、适量的限制食盐的摄入:与限制食盐道理相同,风心病患者应少吃含钠丰富的食品如香蕉等,以免引发水肿。 3、缓进饮料:一次喝大量的水、茶、汤、果子汁、汽水或其他饮料时,会迅速增加血容量,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进食饮料不要太多,最好一次不超过500毫升。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 4、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5、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6、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

不得不看的:中医教你如何认识心脏病

心脏病用中药安全又有效——精制冠心软胶囊 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heart disease)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心脏病的分类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的 疾病或服用的药物有关。 2.与遗传有关。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心脏病:抽烟及糖 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 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 2.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性高 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导致右心室肥大。 三、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主要在风湿热感染后,心脏瓣膜逐渐病变所导致之异常。 四、肺性心脏病 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动脉高血压症,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 五、心肌病 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导致心肌变化。 六、心脏肿瘤 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七、血管病变

包括高血压引起之动脉瘤,以及其它免疫机能异常引起之血管病变等。心脏病的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 ,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 ,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 ,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 ◆左肩痛长期不愈。 中医治疗心脏病 心脏病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第一大疾病,相关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始于青壮年时期,血管内脂质等物质的不断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形成与扩大。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临床研究证明,中药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病药物能够快速溶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能有效防止脂质的再次沉积和血小板凝集,阻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续形成。在此基础上由陈可冀院士、李连达院士及已故中医专家郭士魁三大国医领衔研制开发出的

中医详解心脏病.doc

中医详解心脏病 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 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 之法,方可得心应手。清.陈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 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可生也。”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 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 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到血管末梢。末梢神经就 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 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 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 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西医只知用物理(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 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而且,在心 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 是极不合理的。因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 于人体的异物。人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 物,有淤血部位会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针刺穴 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

人体后,就会调动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 拔出以后,汇聚来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 从而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 支架也必然会造成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 元气虚弱,所以,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 支架是非常不适宜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 心脏病患者的元气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 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 于此。即使研究治疗心脏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 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 体免疫力(真阳元气)方面不得要领。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 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多达 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 医学界近些年通过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 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在传 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标”的办法,根本达不到治“本”的 目的。因为任何活血破瘀、疏通血管的药物,都必须在真 阳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效能,如果没有元气的作用,服用或注 射药物都是没有意义的。道理很简单,将一块淤血放入盛有 活血化淤药物溶液的烧杯中,看看淤血是否被溶化,不就全 都明白了吗?必须明白,任何破除淤血、扩充血管的药物都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29.95%,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急性风湿热,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心脏受侵率约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全可反复发作。多次侵犯心脏,则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心脉痹阻,气血瘀滞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心脏病 中医科普

心脏病中医科普 何为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亏阴,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重)。?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

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所著的《》,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 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 一类心脏病。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心肺功能失代偿出现呼 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中医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本虚是肺、脾、肾、心,标实乃气滞,痰饮,血瘀,标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本病日益加 重而危及生命。笔者近两年来运用中医理论配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中医 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关键词】中医;慢性;肺心病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88- 021 引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绝大部分是 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肺气肿形成后,肺的收缩压减弱, 肺泡的功能不良,影响气体交换,形成换气功能障碍,血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由于肺泡大量破裂,肺毛细血管也随之减少,肺泡内压增高, 又促使毛细血管管腔更小,血管循环阻力增加,产生了肺动脉压力增高,由于慢性支 气管炎影响到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的小动脉,易发生炎症,于是肺的小动脉壁增厚, 管腔狭小,亦能加重肺动脉高压,这样便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 厚扩大,以后病情逐渐恶化,发生右心衰竭。 2病因病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其病因是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咳为气逆,嗽为有痰, 内伤外感之因甚多。《临床指南》指出;“确不离于肺脏为患也”,痰之生,由于脾气 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瘀以成者也。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说。《类 证治载》曰:“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然穷病必及于肾,或肺肾阴亏,或脾 肾阳虚,或肾阴不足,或命火衰微,终不离乎治肾。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气虚为主,后出现气阴两虚,再逐渐发展为阳虚。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影响脾、肾,后期 及心。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当遵循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根据患者体质、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 辨证论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兼顾。具体来说,急性期以祛邪利气为要,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平喘等法。稳定期则以扶正补虚、培补摄纳为主,采用补肺纳肾、 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3常用中医治法 3.1宣肺散寒、祛痰平喘。本法主要针对呼吸功能不全并发感染初期,属偏寒证候。主要见有咳嗽,白痰清稀,或泡沫,或恶寒,周身不适,或喘,脉浮弦、苔 薄白。属内有寒饮,复又受寒邪侵袭而致。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白芍、前胡、百部。咯痰多可加白芥子、苏子、莱 菔子以顺气化痰;若恶寒发热,周身疼痛可加羌独活、白芷、川芎以散风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小青龙胶囊,苓桂咳喘宁胶囊。此类患者大都为感染初期,或寒邪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

中医药治愈心阳不振心脏病一例

中医药治愈心阳不振心脏病一例 心脏病和其它疾病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其固有的脏腑传导规律。治疗,一定要加强辨证,不能见心病则治心,一定要根据六经、气血、五行辨证规律予以正确辨证。绝不可见病治病!!“见病治病,定要人命”医者不可不思,不可不诫。然一旦辨证合理,中医药是完全可以治愈此病的。 在辨证的过程中,应从阴阳气血方面着眼,气有余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气不足便是寒,寒胜者阳必衰。心脏病不外乎:一种是心气不足,另一种则为心血不足。尚有气血俱伤者。也就是说万般变化逃不出气血阴阳。只有认真辨得证存,方能药到病除,切不可不论阴阳虚实,凡遇心慌心跳背痛,乱用人参、酸枣、远志、当归、元肉等血证之品。治心必求肾,君相二火本同源,细究离坎,自然明了。 心之辨证实则不难。 心血不足者:血不足,气有余。其人多烦躁,小便短赤,嗓子干。肌肤不荣,皮肤干。精神不衰,更甚者狂妄喜笑。脉必细数或洪大,喜食甘凉食物,尢喜冷饮。 心气不足者:气不足,血必旺。气,阳气也。其人表现为:神疲,喜卧懒言,小便清长,劳神、劳动,心中潮热汗自出,重则发呕。脉必细微或浮空。喜食辛辣极热之品,万喜热饮。舌苔白腻润。

此等病,不论病程如何,中医皆能随手可解。根本不必手术治疗。 几个月前曾诊治一位患心脏病的朋友。历时三年,首都各大医院求治一遍,皆诊为冠心病,房颤早搏。最后所有西药全部无效。无奈,只好求治中医 初诊面色无华,双腿无力并风湿症,嗜睡,双目无神,舌白腻苔有齿痕,水滑。脉皆细微,时有结脉。自述:双腿无力,行走如踩棉团。时心悸、心慌,左前胸时有紧痛,亥时出冷汗出,汗湿枕巾。小便清长,大便已三年不成形。四肢怕冷,喜热饮。目视左胸偶见心跳。 此病极易辨证,属典型少阴病,心阳不振。寒邪闭郁真龙不得上升,首当回阳救逆。本着急标缓本的原则,先施重剂四逆化裁:淡附片80g 黄芪120g 炙草50g 红参30g 龟板30g,二剂,每剂分三次服完。再附一剂桂枝汤,嘱戌时服一大杯。两天后再诊,病人如同换了一个人,脉已回复一些。自述:前胸已不痛,夜汗止,心悸次数减少,不再心慌,精神好多了,但还是犯困。舌白苔已减。此已证明初见成效。一个月后,这位老兄拿着医院诊单,兴致冲冲地告诉我,一切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予其半月量,嘱其减半,再服一个月。

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6-07-25T11:41:30.5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卢虹峄 [导读] 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 【摘要】目的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治疗并观察。结果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而达到控制心衰之目的。结论经临床25例治验,疗效确切,尤其快速型心房纤颤疗效更为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脏病;中医药疗法;心力衰揭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风湿性心脏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而心衰在风心病的病死率中居首位。现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均系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风心病心衰.经长期服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疗效不甚满意者.男性n例.女性14例.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病程4年以下者2例.5~9年者7例.10~20年者9例.2。年以上者7例.瓣膜病变类型:单纯二尖瓣狭窄者12例,二尖瓣狭窄兼二尖瓣闭锁不全者8例.主动脉瓣狭窄者1例.主动脉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1例.联合瓣膜损害者3例.伴风湿活动者9例.心房纤颐者19例,脑血栓者2例.心衰按标准划分为:心功能I级者6例,l级者11例,VI级者8例。 1.2.方法 1.2.1.气阳虚证温阳益气佐以活血利水 方药:红参6~109,白术159.获荃309,熟附片159.桂枝125.川芍109,赤芍129,当归129.草劳子15~309.车前子159,炙甘草69. 1.2.2.气阴虚证益气养阴佐以活痕方药:红参69.寸冬159,五味子129.玉竹129,玄参129,草劳子159,当归129,J,!芍109,丹参309.赤芍129.红花l飞.炙甘草69。 1.2.3.临证加减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者加黄蔑。血寮甚者加山甲、鳌甲、三棱、获术。水肿甚者加猪等、泽泻、大腹皮、益母草。若咯血严重者加缎花蕊石、三七参等. 1.2.4.服法及疗程 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连服l~3疗程。治疗期间停用西药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结果 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心律变化、心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3。 3.讨论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临床表现为①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发生房颤,房颤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病变的后期可有肺水肿、咯血和右心衰竭。②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二尖瓣狭窄而不甚显著或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混淆。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水肿。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导读: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应该为你的社会、国家和家庭服务,而这些并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取决于你做了什么。 冠心病的预防最强调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又占主要地位。有研究表明近10多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主要理由并不是PCI等高精技术的广泛施用,而是控制各项危险起因和药物治疗的结果,COURAGE,OAT等震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药物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瑰宝,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瞩目标效果,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超过70%的冠心病病人在长期施用中药治疗。但是对各种中药的特点以及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差异,还存在一些模糊的熟悉。心脏病求医冠心病发病的主因和发作机理心脏病 现代医学以为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在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起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冠状动脉内膜下粥样斑块积聚,而斑块体积的不断增大以及在此基础上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产生所引发的慢性或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祖国医学以为冠心病的发病的主因、病机在中医学上应归属于“乳房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上风。 眼前化学合成药物、搭桥、参与等西医方法都能够治疗冠心病,但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几百年来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换的上风如: 1.中成药治疗从整体调节入手,作用于冠心病的多个病理环节。 2.中成药能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麝香保心丸为例急救时舌下含服能够迅速减轻心绞痛症状,长期服用能够增加功能性或结构性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这就很适用于一些不相宜做搭桥手术或参与治疗的病人。 3.即使部分病人已实施搭桥或参与治疗,但在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时,中成药仍然能够长期施用,并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4.中成药施用便利,增加了病人的允从性,使疗效得以保证,而一些经典的成药,如麝香保心丸,治疗用度低廉还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 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包涵辨病施治、辨证施治,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活血化瘀

治心脏病的辨证要点

心脏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群 众生命健康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 费用低、疗效好等优势。但临床治疗中存在 的一些误区,如不重视中医辨证等往往会影 响中医药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沈绍功认为,心脏病的中医治疗应注意把握 两个要点。现将其观点整理如下,希望能对 临床有所启示。 要点1:坚持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它与疗 效息息相关。如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的辨证, 首先要分清虚实。辨证的关键是舌苔,苔腻 为实,苔薄为虚,实者常伴憋闷、纳呆、尿 黄便干,以痰浊、瘀血为主,或有气滞;虚者常伴气短心悸,腰酸腿软,以气虚、肾亏为主或有脾虚。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实者从 痰论治,祛痰化瘀;虚者从肾论治,调节肾阴肾阳。另外,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多见肾亏 证类,用调肾法比补气化瘀法更易起效。 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中医镇痛方法很 多,但根据临证实际,应以3 个证类统之为宜。 痰瘀互结证:主症为心区胀刺痛,唇青 口黏,纳呆怔忡;兼见头重身困,呕恶痰多,发枯爪青;苔腻脉滑或舌紫脉涩。治以祛痰化瘀,方用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竹茹 1 0 克,枳壳10 克,云苓15 克,陈皮1 5 克,丹参30 克,川芎10 克,莱菔子1 0 克,水蛭粉3 克冲服)。 气阴两虚证:主症为隐痛阵作,气短乏 力,五心烦热;兼见眩晕耳鸣,惊悸潮热,纳差脘胀;舌红少苔或舌淡苔薄,脉沉细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合归脾汤(人参3 克另煎兑服,生芪15 克,麦冬1 0 克,黄精15 克,仙鹤草10 克,生白芍1 0 克,当归10 克,三七粉6 克冲)。 肾亏寒凝证:主症为胀痛时作,形寒心 惕,彻背肢冷;兼见畏寒面白,倦怠肿胀,胁胀自汗;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迟或沉细或结代。治以调肾散寒,方用杞菊地黄合 瓜蒌薤白白酒汤(枸杞10 克,生地10 克,全瓜蒌30 克,薤白10 克,桂枝1 0 克,蛇床子1 0 克,鹿角霜15 克,槲寄生10 克)。另外共有30 味止痛中药,可以据证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16T10:50:55.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晓霁[导读] 穿琥宁注射液适应证:清金化痰。用于肺心同病合并感染的治疗。 李晓霁 (辽宁省熊岳镇北关长征社区卫生服务站 115009)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66-02 【摘要】目的讨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进行论证治疗。结论本病之成,是以肺、心为本,痰浊、气滞、水饮、血瘀为标。肾失潜纳之根,脾失运化之基。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支饮”、“血证”、“肺胀”、“喘证”、“喘胀”、“心水”、“水肿”等病范畴。我院自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例,经过辩证论治患者基本痊愈,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辨证论治。 2 审因论治 2.1外寒内饮解表化饮,镇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15g,川桂枝15g,白芍药15g,北细辛5g,干姜10g,清半夏10g,生甘草5g,五味子15g。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顺气化痰; 2.2痰热壅肺清热饮痰,止咳平喘,方选清金保肺汤加减:天冬20g,麦冬20g,沙参20g,石斛15g,玉竹20g,葶苈子15g,杏仁5g,瓜蒌仁20g,茯苓15g,当归15g。 2.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选调营饮加减:莪术10g,川芎15g,当归15g,延胡索20g,赤芍药20g,大黄5g,瞿麦15g,槟榔15g,陈皮15g,大腹皮20g,葶苈子15g,赤茯苓15g,桑白皮20g,细辛3g,官桂10g,白芷15g,生甘草15g。 2.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选涤痰汤,制半夏15g,制胆星10g,陈皮15g,枳实15g,茯苓15g,人参10g,石菖蒲15g,竹茹15g,生姜10g,甘草5g。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2.5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子10g,干姜10g,肉桂15g,茯苓10g,生白术12g,丹参15g,藏红花15g,益母草15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10g。咯痰不利者,加竹茹、桔梗、胆南星、蛤粉等宣肺利痰;浮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白茅根等利尿消肿;喘甚者,加炙麻黄、白果、炒葶苈子等泻肺平喘; 2.6厥脱益气固脱,强心醒神,方选生脉散加减,生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制附子15g,黄芪30g。痰热内闭者,送服安宫牛黄丸;若厥脱己解,惟喘悸不宁者,以十味补心汤,药物:朱茯苓、炒壳仁:归身、党参、熟地炭、麦冬、远志、香附、桂圆心、水煎服。 3 中成药治疗 3.1蛤蚧定喘丸适应证: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用于肺心同病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服法:成人每次1丸,1日2次,口服。 3.2黄芪精口服液适应证:益气养阴,以益气为主。用于肺心同病气阴两虚偏气虚者。服法:每次10ml,1日3次,口服。 3.3滋心阴口服液适应证:益气养阴,以养阴为主。用于肺心同病气阴两虚偏阴虚者。服法:每次10ml,1日3次,口服。 3.4血府逐瘀口服液适应证:活血化瘀,用于肺心同病血瘀者。服法:每次10ml,1日3次,口服。 3.5珠贝定喘丸适应证:补肺定喘,肺心同病各型之气喘。服法:每次6粒,1日3次,口服。 3.6猴枣散适应证: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肺心同病痰热蕴肺之咳喘。服法: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3.7桂龙咳喘宁适应证:温肺散寒,化痰除湿,肺心同病风寒或痰湿阻肺的喘咳。服法:每次5粒,1日3次,口服。 3.8安宫牛黄丸适应证:清热化痰开窍,肺心同病痰热内闭之神昏。服法:每次1丸,1日1-2次,口服。 3.9黄芪生脉饮适应证:益气养阴,肺心同病气阴两虚。服法:每次10ml,1日3次,口服。 4 注射液治疗 4.1参麦注射液适应证:益气养阴。用于肺心同病气阴两虚者。用法:50ml参麦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150ml(或等量生理盐水)中,1日1次,静点。 4.2参附注射液适应证:益气养阳。用于肺心同病阳虚水泛者。用法:20~5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500ml(或等量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点。 4.3丹参注射液适应证:活血化瘀。用于肺心同病气虚血瘀者。用法:10~20ml丹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150ml中,1日1次,静点。 4.4穿琥宁注射液适应证:清金化痰。用于肺心同病合并感染的治疗。用法:0.6g穿琥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等量生理盐水)中,1日1次,静点。 参考文献 [1]吴积海.补宗活血汤治疗慢性心肺疾病举隅[J].河南中医, 2008年08期. [2]孟达.寇辉教授辨证治疗COPD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拾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治风湿性心脏病秘方( 5 首) 27.1 银翘白虎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连翘20 克,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 克,生石膏100 克,甘草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方解】本方所治疗乃属风湿病邪侵犯心脏引起急性变态反应非瓣膜受损阶段。方用 辛凉清热的金银花、连翘;祛风湿的防己;舒筋通络的木瓜和专清气分大热的白虎汤组合 成方,因而用之多收良效。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加减】湿重加苍术25 克,苡米40 克,厚朴10 克;热重加栀子,黄柏各15 克,黄连5克;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蒌25 克,远志15 克,柏子仁25 克。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2 例,全部治愈。治疗时必须坚持服药6~8 周。 27.2 通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 年 【组成】桂枝6 ~12 克,赤芍9 克,桃仁12 克,川芎6 克,益母草30 克,红花6 ~9 克,

丹参、麦冬各15 克,黄芪15 ~30 克,甘草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方解】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都系循环障碍,脏器郁血。故治疗原则 及组方配伍、都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所以方中用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历来都以舌红及血证为用桂枝之禁忌。但朱氏则认为:舌红只要舌上有津,而又具桂枝适应证者,照样可用。至于血证禁用桂枝,亦非一概而论。如风心肺郁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因此症“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咳血及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行之血证则禁。否则真有“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虑。单用活血药不行,必须配合益气。补气用黄芪,因其作用过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今之黄芪、枝细力薄,用量常需至15 ~30 克,其功始显。配甘草补气和中;桂枝配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麦冬滋阴强心。诸药配伍成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之功。 【主治】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带涩。证属虚实 相杂,血气瘀滞。主要用于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衰者。 【加减】①伴有肺部感染加鱼腥草30 克,开金锁、山海螺各15 克。三药合用,有广谱抗菌作用,药力较强;②并发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选加附子9 ~15 克,万年青根 15 ~ 30 克,葶苈子12 克,泽泻15 克,槟榔9~12 克等。附子、万年青根有强心利尿作用。附子

9、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演变而来,其次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病亦可引起。本病缘由长期咳喘而成,祖国医学把它归属于“喘证”“痰饮”“水肿”范围。本人通过近10余年对本病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本病虽在心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心主血,脾主气。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由于久咳肺气受损,导致心血循环不畅,患者面色灰黯,唇舌青紫,是为气伤血郁之症。另一方面,肺虚日久,必然影响脾和肾的功能。脾主运化,肾主水液,脾肾之气衰则水湿不化,痰饮内蓄。水气上逆则喘咳、胸闷;水溢肌肤则浮肿;肾气虚摄纳无权则喘促不能平卧。 本病的病机归纳为:心肺脾肾气虚是“本”,痰气交阻于肺是“标”。 肺心病的治疗,在急性发作阶段,以宣肺化痰为法,强调重视“六淫外感”。由于本病长期咳喘,肺气本伤,肺伤则卫外功能减退,容易遭外邪侵袭。一旦外邪侵袭。则肺脏首当其冲,于是宣肃失调,三焦不利,咳逆倚息,痰喘气急,胸闷心悸,腹胀浮肿诸症相继出现,因此治疗大法,必须以宣肺豁痰,迅速控制外邪为首务。临床可用定喘汤化裁。偏于风寒型,症见形寒怕冷,痰色清稀,舌苔白滑,可用定喘汤加干姜、瓜蒌、细辛等;偏于

风热者,症见恶寒发热,痰黄粘稠,舌苔黄腻,宜用定喘汤加连翘、川贝、大黄、葶苈之属。总之,只要外邪得到控制,痰浊得到廓清,则喘咳、心悸、浮肿、腹胀诸症即可自行缓解。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本病发病过程中,往往出现面青唇绀,舌质瘀暗等气滞血瘀之症。因此,必须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配合行气活血,使气郁得解,瘀血得行,则疗效可大为提高。在宣肺化痰方中,加入川芎、桃仁、丹参、降香之属。本病在发展过程中,舌质若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紫、绛等征象,不可误认为是热伤营血,此乃气郁血瘀之象,若滥用清凉养阴之药,至气益滞血更瘀,痰湿日盛,病必加剧! 本病发展的后期,往往出现全身水肿,心悸喘促不能平卧,腹胀纳呆等征象。这与中医“痰饮”一症相吻合。此时宜以通阳化气行水为法。“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的正法。可于上方中加入干姜、细辛、法夏等药味,使水饮能得到阳气的蒸化,而水道自然能通畅。 本病不论是在发作期和缓解期,都不能忽略“扶正固本”。在发作期,以化痰宣肺活血为法,加用五味子、白术、淫羊藿、巴戟天等扶正之药则有利而无弊。在缓解期,根据患者体质,气虚多汗易感者,可用黄芪、白芍及玉屏风散,使卫外功能得到加强,外邪不易入侵。健脾固肾可选用六君子丸(温肾化饮)、河车大造丸(滋肾培元)、七味都气丸(滋肾纳气)等。

冠心病中医保健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称为胸痹。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其一项“金标准”,但行此有创检查者还是少数,更多的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这也给冠心病的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1 冠心病的一级管理 1.1 一级管理对象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确诊冠心病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维持稳定,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目前,已经确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300 种以上。主要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和可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等)。对可变因素的干预重点在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管内皮溃疡面形成,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干预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多的危险因素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冠心病的一级管理即危险因素的管理。 1.2 一级管理措施

1.2.1 戒烟临床研究显示,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50%,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对于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均需详细询问吸烟史。对于这个危险因素的控制多用于发病前的预防性措施,对高危人群及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协助其完全戒烟并且避免被动吸烟。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等,可以协助其戒烟。 1.2.2 适量运动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成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有资料显示,运动锻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减轻同位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 段压低[6]。以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次20~30 min,逐渐延长至40~60 min 左右,每周4~5 次,以能耐受、感觉舒适为宜,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170-年龄)次/min 为宜。 1.2.3 减轻体重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 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女性≥80 cm。肥胖多伴随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HDL-C 降低和TG 升高等。与肥胖相。减轻体重(控制饮食、活动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和锻炼、减少饮酒量)有利于控制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1.2.4 控制饮食摄入高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量糖、过量盐和高热量的饮食易致冠心病,特别是长期食用饱和脂肪酸或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