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致病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Alternaria alternata)T-DNA突变体库的建立与分析

两种致病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Alternaria alternata)T-DNA突变体库的建立与分析

两种致病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Alternaria alternata)T-DNA突变体库的建立与分析
两种致病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Alternaria alternata)T-DNA突变体库的建立与分析

两种致病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Alternaria alternata)T-DNA突变体库的建立与分析由葡萄球座菌(B.dothidea)及链格孢(A.alternata)引发的病害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是影响我国水果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给我国水果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该两种病原菌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对AM毒素(AM-toxin)合成基因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对其他相关基因及功能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农杆菌介导的T-DNA随机插入突变法是目前应用于植物和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为能够尽早的揭示B.dothidea及A.alternata与寄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开展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

T-DNA转化体系,初步构建起两种致病菌的突变体库,并对部分突变体菌株进行

分析,以获得一些性状差异显著的菌株。主要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B.dothidea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为220株/106个原生质体;筛选获得901株突变体,初步建立了B.dothidea突变体库,PCR验证eGFP基因及抗潮霉素B基因均成功整合到B.dothidea基因组中。

2.对120株突变体菌株表型分析发现,4

3.3%的突变体菌株色素沉积加

深,14.2%的菌株色数沉淀减弱;对其生长速率测量发现,59.3%的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加快,仅有6.2%的菌丝生长速率有较为明显的减慢。3.对500个突变体菌株致病性检测,筛选获得16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的菌株,占供试突变体菌株的3.2%。

4.构建了链格孢苹果致病型农杆菌介导的孢子转化体系,优化了转化程序,以培养36-48 h所产孢子4℃处理6 h用于转化,转化效率为200株/106个分生孢子。

5.筛选获得880个突变体,初步构建起链格孢苹果致病型XP-1菌株突变体库,通过PCR检测及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抗潮霉素B基因成功整合到病原菌的

染色体中,且多数为单拷贝插入,单拷贝率达63.6%。6.对100个突变体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筛选获得7个致病性显著下降的突变体。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

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眼科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丝状真菌 1.曲霉菌属为最常见的腐生真菌,孢子在空气中播散,可存留于呼吸道、皮肤、黏膜上。一般不致病,但条件致病。生长迅速,培养2~6天即出现白色绒状菌落。致眼病的常见曲霉菌有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等。曲霉菌所致眼病有角膜溃疡、巩膜溃疡、眼外伤或手术后眼内炎、全眼球炎。偶致结膜炎、泪小管炎。免疫低下者曲霉菌致播散性葡萄膜炎、眼内炎。 2.嫌刀菌属土壤、水、有机物中常见的腐生菌,常致水稻、蔬菜、水果病害,可见于皮肤、呼吸道。镰刀菌产生蛋白酶、胶原酶,常致角膜脓疡,另可致眼内炎。致眼病的常见镰刀菌为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 类酵母型真菌、酵母型真菌 1.白色念珠菌可寄生在正常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黏膜。菌细胞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深紫色,簇集排列。一般胚基上生长为白色或乳酪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湿润,微隆起。该菌为重要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低下或菌群失调时菌细胞形成链状假菌丝深人组织内引起念珠菌病,组织内芽生细胞及假菌丝常同时存在。眼及其附属器皆可感染该菌,表现眼睑念珠菌病、湿疹性睑缘炎、假膜性结膜炎或球结膜鹅口疮、角膜溃疡、术后眼内炎即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2.新型隐球菌土壤中存在。圆或卵圆形酵母样芽生细胞,2~5um。革兰染色阳性,墨汁染色在菌细胞周围见相当于菌体2倍宽得多糖荚膜。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亲和性,播散到脑致脑膜炎。继发累及近视眼手术眼部表现斜视、上睑下垂、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视网膜炎、转移性眼内炎、玻璃体视网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真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病灶区刮片、前房、玻璃体吸取液涂片甲醇固定后Gram、Giemsa、Grocott Gomori 六甲烯四胺硝酸银染色或直接用氢氧化钾、乳酚棉兰、蓝墨水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真菌。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査常可快速诊断。 病灶区取材分离培养真菌常用试管斜面培养,依菌落生长速度、外观形态及显微镜下真菌形态鉴定其种属。载玻片小培养镜下观察其菌丝、分枝情况、顶囊、抱子头、孢子等特征更有利于鉴定。为出外取材时或实验室污染,病灶区刮片与培养结果相符或重复出现同一种真菌时更有病因学意义。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得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得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得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得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与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得念珠菌病与皮肤癣病则就是由人体得正常菌群得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与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得部位与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与毛干得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得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得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得有隔菌丝与成丛得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得真菌主要就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得特性,就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得浅

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得表皮、毛发与指(趾)甲,而病理变化就是由真菌得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得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就是手足癣就是人类最多见得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与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与所产生得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 毛癣菌属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 (少)壁薄,少见多见 小孢子菌属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得真菌一般可引起人得皮肤、毛发与甲板感染,但各菌得亲嗜性不尽相同。 (1)主要种别: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就是一类引起浅部真

常见真菌及其首选药物

—临床上常见的真菌分别是: ■酵母菌:念珠菌、非念珠菌(主要是隐球菌)。 ■霉菌: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非曲霉(主要是接合菌中的毛霉菌)。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类真菌:肺孢子菌。 分类参考:2007中国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引起肺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其次是隐球菌,其他:肺孢子菌、念珠菌、毛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 ■多烯类:两性霉素B。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其中,毛霉菌,只有两性霉素B有肯定疗效,泊沙康唑临床上可能有效,其他的药物都没效。 肺孢子菌,常见于HIV感染者,首选磺胺,卡泊芬净有一定效果。 ——对于常见真菌 ■氟康唑:抗菌谱最窄,只可以对付念珠菌和隐球菌。 ■卡泊芬净:不能对付隐球菌、毛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 ■伏立康唑:不能对付毛霉菌。 ■两性霉素B:不能对付土曲霉。

所有三唑类,都可能伤肝。 两性霉素B:几乎都会伤肾。 一句话,临床上,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是烟曲霉,假如怀疑肺部真菌感染,而不确定病原体的情况下:肝功能好,首选伏立康唑。 肝功能差:首选卡泊芬净。 假如,确定了病原体,那很简单,翻翻书,标准方案立马出来: 念珠菌:一般首选卡泊芬净,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除外。 曲霉菌:一般首选伏立康唑。 隐球菌:氟康唑。严重的首选两性霉素B。 肺孢子菌:磺胺。 毛霉菌:两性霉素B。 马尔尼菲青霉菌:两性霉素B。 组织胞浆菌: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坚决不能用生理盐水配注,必须用糖水,必须小剂量开始用,慢慢加量。 一般情况下: 氟康唑,0.4g qd。 伏立康唑,0.4g q12h ×2次,然后0.2g q12h。 卡泊芬净,70mg qd,一天后,改为50mg qd。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第34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4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主要致病性真菌由于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其中浅部感染真菌又可分为皮肤感染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而深部感染真菌主要包括地方性致病真菌和机会性感染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皮肤感染真菌 皮肤感染真菌主要侵犯浅层皮肤,包括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引起皮肤癣症。根据它们侵犯皮肤的深浅程度和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状况可分为表面感染真菌和皮肤癣菌两类。 表面感染真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浅表的角质层和毛干,引起慢性、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感染,一般仅影响美观,而不造成宿主身体不适。由于这类真菌不侵犯组 织细胞,因此也不引起免疫应答。 黑毛结节菌(Piedraia borfae)以及引起白 拉色菌,由该菌引起的花斑癣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多见,我国以南方居多。 糠粃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酵母样真菌,多寄居于机体富有皮脂腺的部位,属皮肤正常菌群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潮湿、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时易发生该病。因该病与多汗有关,俗称“汗斑”。皮疹好发于躯干、上臂、腹部、面颈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疹,其上有时可见细小糠秕样鳞屑,由于色素变化,病变处颜色深浅不一,故称“花斑癣”。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

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故陈旧损害常为色素减退斑。斑疹可扩大或自行愈合,一般不出现炎症反应。 该病根据临床症状不难诊断。必要时可刮取皮损处鳞屑涂片,经10%KOH处理后镜检。也可采用透明胶带取材法,将透明胶带贴于病变皮肤表面,数分钟后揭下贴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或经染色后镜检,可见卵形、厚壁孢子和短粗、腊肠样菌丝。另可通过紫外线灯照射皮损处进行观察,若皮损处呈黄色荧光,即可确诊。治疗可局部使用益康唑、克霉唑霜、2.5%硫化硒或20%-40%硫代硫酸钠涂擦,病变严重者宜口服酮康唑、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皮肤癣菌是仅侵犯皮肤表面角质化的组织(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不感 它们共包括约40个左右菌种。皮肤癣菌不能在37оC及有血清的条件下生存,这可能是它们仅侵犯角质化组织的原因。与表面感染真菌不同的是皮肤癣菌抗原成分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宿主皮肤的病理改变。 1.生物学性状皮肤癣菌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真菌培养常用培养基(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沙堡弱培养基,SDA]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三)目的 是常用的分离或保存菌种的培养基。 [沙氏液基,SDB]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加抗生素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SDA with antibiotic] (一)组成 葡萄糖4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加入200mg氯霉素。250mg放线菌酮,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 [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modified SDA]

(一)组成 葡萄糖20.0g 蛋白胨1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上述混合后121摄氏度10分钟灭菌后备用。 (三)目的 保存菌种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一)组成 马铃薯200.0g 葡萄糖20.0g 琼脂12.0~15.0g 蒸馏水1000ml (二)制法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片,加水180ml,煮沸30分钟后过滤,再加葡萄糖、琼脂,将过滤液补足到1000ml,121摄氏度灭菌后备用。 (三)用途 此培养基是培养真菌较好的培养基,同时也是鉴定真菌较好的培养基之一。鉴定皮肤癣菌一般不用此培养基。 ] [玉米吐温80琼脂,CMA with T w80 (一)组成 玉米粉40.0g 琼脂15.0g 蒸馏水1000ml 吐温80 10ml (二)制法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 35 C? 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 35 C,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 C (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C时上下波动2C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 C显然就不合适了。至于真菌培养 ,要视标本来源而定。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C。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 C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 35 C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 C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 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 35 C做是同样的道理。同时’ 来源于35 C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怀疑温 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 ,一般要求大于 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 ,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

度。 2、CO2 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 ?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 ,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 CO2 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 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 ,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 2 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4、我们基层医院实际工作中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几乎做不了,很多直接报白念珠菌,这样合适吗?这样做不合适。目前有些检验科甚至分不清酵母菌和霉菌,在阴道白带、尿液和粪便中镜检发现念珠菌后报告为“找到霉菌”。霉菌是指丝状多细胞真菌;酵母菌是指单细胞形态的真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阴道中感染的酵母菌大多是白念珠菌,但不排除其他酵母菌。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5- 氟胞嘧啶天然耐药,如果遇到类似存在天然耐药的菌株,会影响后续的治疗。 5、痰标本中少量念珠菌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吗?还是不报告 ? 标本要求和检验程序用要体现,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虽然 白色念珠菌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很小,遇到痰标本真菌培养中分离出该真菌,还是建议报告,临床医生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 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

真菌

真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nny)。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组织体。苗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和菌索(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抱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真菌分类与命名

真菌分类与命名 真菌的分类单位,依次分为界(Regnum,Kingdom),门(Division,Phylum),纲(classis,Class),目(Ordo,Order),科(Familia,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种是基本单位,种以下还有亚种(subspecies)。 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为:有性生殖的各种器官、无性菌丝、孢子和菌落形态特征等。真菌分类系统较多,目前尚未统一,近年来趋向采用安斯沃斯(Ainsworth)等人的《真菌学词典》所介绍的分类系统。该系统认为真菌属于单独成立的真菌界(Fungi),界以下分为粘菌门(Myxomycota)和真菌门(Eumycota),通常所称的真菌即指真菌门菌。真菌门下分为5个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其中与医学有关的有4个亚门:①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绝大多数没有隔膜,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子(zygospore),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孢子(sporangiosDore)。如毛霉菌(Mucor)和根霉菌(Rhizopus)等;②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ascospore),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conidium)。如芽生菌属(Blastomyces)、组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等; ③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如致病性真菌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④半知菌亚门:也称不完全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对此类真菌生活史了解不完全,只有无性繁殖阶段,未发现其有性阶段,称为半知菌。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绝大部分致病真菌属于此亚门。 最新的真菌分类把真菌界分为4个门,分别为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而把属于半知菌亚门中的真菌划分到前3个门中,并取消了粘菌。另外,由于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carinii,Pc)囊虫壁的超微结构类似真菌细胞,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应属于真菌,将其称为卡氏肺孢菌。 在真菌的现代分类学中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较多的主要有核糖体脱氧核酸(rDNA)序列测定,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等。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真菌种群之间和种间内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真菌分类学研究的热点。

主要致病性真菌讲解学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

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形态特征 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 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 多样

第三十四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三十四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教学要求 1.掌握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和皮肤癣菌的致病性。 2.熟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生物学性状、皮下感染真菌和地方性致病真菌。 教学要点 [学习引导] 1.致病性真菌可分哪几类? 2.皮肤感染真菌有哪些,致病有何特点? 3.白假丝酵母和新生隐球菌常引发哪些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致病性真菌可分为两大类: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一)感染真菌 1.感染真菌(superficial mycoses)表面感染真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浅表的角质层和毛干,引起慢性、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感染,一般仅影响美观,而不造成宿主身体不适。由于这类真菌不侵犯组织细胞,因此也不引起免疫应答。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糠粃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因该病与多汗有关,俗称“汗斑”。皮疹好发于躯干、上臂、腹部、面颈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疹,其上有时可见细小糠秕样鳞屑,由于色素变化,病变处颜色深浅不一,故称“花斑癣”。 2.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是仅侵犯皮肤表面角质化的组织而不感染深部组织,引起皮肤癣症的一类真菌。这类真菌中最重要的是毛癣菌(Trichophyton)、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及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三个属(表34-1)。皮肤癣菌不能在37оC及有血清的条件下生存。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表34-1 皮肤癣菌致病部位 指(趾)甲皮肤毛发 毛癣菌属+ + + 皮肤癣菌+ + - 小孢子癣菌属- + + 我国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为最多,其次为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它们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为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它们均属于腐生性真菌,可经外伤感染侵入皮下。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亦可经淋巴管或血行等途径缓慢向周围扩散。 二、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或系统性感染真菌是一类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它们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荡及坏死等。 (一)地方性致病真菌 地方性致病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这类真菌在正常人体内不存在,侵入机体后可导致疾病发生。它们的感染受地理、气候等条件

真菌分类

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类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20-4 侵害人体深部真菌的种类及侵害部位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胞(图20-3)。 图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图20-4)。

图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园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图20-4),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 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静脉滴注等。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 于常见不 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h,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尿液排出。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疗隐球菌属、曲霉属及念珠菌属、对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无效的曲霉菌感染和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土霉菌感染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视觉障碍(12%~30%),也可见发热、皮疹(6%)、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腹痛、外周水肿、转氨酶升高(13.4%)等。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视觉功能,监测肝肾功能。 其他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拉夫康唑、泊沙康唑,尚未在我国上市。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真菌与致病性真菌的感染与诊断(一) 【关键词】真菌;抗生素;治疗 1真菌 真菌(fungus,fungi)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fungus,即蘑菇,同词源的希腊文为sphongis,意思是海绵状物。中文早期称为蕈,后称菌,又称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没有质体。营养方式为吸收,无吞噬作用。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B葡聚糖。线粒体具扁平的突起,常有过氧化物体,有高尔基体。有单细胞或菌丝体和多核细胞单倍体的菌丝体。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双倍体存在的时间短。营腐生,寄生,共生和超寄生生活。估计世界上有真菌100至150万个种〔1〕。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对人类有害。 通常所说的真菌包括霉菌、酵母和蕈子。形成疏松,绒毛状菌丝体的真菌称霉菌,如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等。酵母是单细胞真菌。有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真菌的大型子实体叫蕈子,如蘑菇、木耳等。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木耳、香菇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治疗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2致病性真菌 真菌可引起人类的疾病称为真菌病。临床上将致病性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类。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对身体影响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3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癣菌主要有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在临床上同一癣症可有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 4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包括4类,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病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应着重讨论的内容。 4.1念珠菌属念珠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浅部念珠菌和深部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还有其他念珠菌〔2〕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等。近些年,菌种有些变迁,白色念珠菌有些下降,约占70%~80%,非白色念珠菌有些上升。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约150个种,65%以上不能在37℃生长,无致病性。致病菌种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通常正常人皮肤、口腔、肠道、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本菌。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左右,其次阴道20%~30%,其他部位较少,如咽部占1%~4%,皮肤2%,这说明正常人可以带菌不发病。外源性:念珠菌可寄生于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可因接触而感染。此外,患念珠菌阴道炎的患者可相互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其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及其他因素等。 4.1.1念珠菌致病的因素(1)念珠菌毒素:白色念珠菌中有水溶性内毒素,可引起小鼠较高的死亡率。念珠菌还含有高分子量毒素和低分子量毒素,具有A,B,C,D,E,F六种活性成分,有较强的休克致死作用。(2)菌体形态: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丝型有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