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同学们,如果把直线当做结论,那么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条件?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直线这一结论探讨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并会利用探讨出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整体的把握.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1、阅读教材第92—93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点斜式方程)

<1>如果已知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设点),y x P ( 是直线l 上不同于点0P 的任意一点,你能求出直线的方程吗?你怎么说明我们根据斜率所得到的方程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方程?

<2>我们由<1>所得的方程是斜率存在的情况,若斜率不存在也就是倾斜角是直角的情况,方程怎么求?倾斜角为零度呢?

结论:<1>由斜率公式得:=

k (0y y -)/(0x x -),即)(00x x k y y -=-就是我们所求的方程.证明过

程:由上述推导过程我们可知:0

1过点),(000y x P ,

斜率为k 的直线l 的坐标都满足上述方程;反过来我

们还可以验证.02坐标满足上述方程的点,都在过

点),(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l 上.事实上,若点),(111y x P 的坐标11,y x 满足上述方程,即

)(0101x x k y y -=-,若01x x =,则01y y =,说

明点01P P 、重合,于是可得点1

P 在直线l 上;若01x x ≠,则=k =k (01y y -)/(01x x -),这说明

过点01P P 、的直线斜率为k ,于是可得点1P 在过点

),(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l 上.上述两条成立,说

明上述方程恰为过点),(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

l 上的任一点的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我们称上述方

程为过点),(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l 的方程.<2>

两种特殊情况的方程分别为:00y y x x ==、

练习一:①请同学们回味我们第一个知识点所学的知识,你能把这些知识总结一下吗?你能总结出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吗?动一下手,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②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例1,并完成教材95页练习1、2.

【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彻底的理解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适用范围,结构特征,为直线过定点模型的讲解打下基础.

2、阅读教材第94页思考上面的内容,回答问题(斜截式)

<3>如果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代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3>我们可以得到)0(-=-x k b y 即b kx y +=,我们把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0(b 的纵坐标b 叫做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我们把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练习二:①请同学们记住这个结论,并且思考,截距是距离吗?②观察方程b kx y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k 和b 分别表示什么含义?③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3.

【教学效果】:理解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

3、阅读教材94页例2,回答问题(复习直线垂直、平行的条件)

<4>已知直线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那么21//l l ,21l l ⊥ 的条件分别是什么?若反过来,成立吗?

结论:<4>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 .(要注意特殊情况,譬如斜率不存在或斜率为零的情况)

练习三:①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4;②习题3.2A 组1<1><2><3>.

【教学效果】:温故而知新,要注意特殊情况(斜率不存在或斜率为零)

三、【作业】

1、必做题:习题3.2A 组

2、

3、5、10;

2、选做题:习题3.2B 组1.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大块内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以及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要重点理解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和结构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五、【反思】

教学,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老师要做到的是怎样推动学生积极的学习.个人认为推动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台阶,上得去的台阶.譬如上一章学习的立体几何,由于是新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课堂效果和作业效果都一般,但是直线这一章相比之下简单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并且乐意学.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不要过分拔高,也就是说给学生一个台阶.

【关于数学模型】

现在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定义.“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如下所述

1、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2、第二、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3、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

4、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5、模型分析: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能否对模型结果作出细致精当的分析,决定了你的模型能否达到更高的档次.还要记住,不论那种情况都需进行误差分析,数据稳定性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