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

董根洪

什么是战略思想?战略思想即关于一系列差不多目标政策的总和,是针对全局性重大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差不多对策的抉择。从先秦到晚清,漫漫两千多年的时刻里,中国古代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富于真知灼见的战略思想,构成了古代世界战略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髓,其中的许多内容至今仍熠熠生辉。以下就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起源进展、差不多特点、差不多方针、差不多原则、差不多手段作一简略探讨。

一、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起源进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制造性和智慧性的民族。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高度智慧的结晶之一便是专门早就重视并学会了战略性思维,专门早便明白得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道理。

能否立足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是否能从整体性普遍性的角度提出带有全然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是真正的智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从蒙昧野蛮走向开化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的经验知识,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天道”“人道”认识。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丰富的战略思想。

从古代经典可知,我国古代能常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自夏商周的政治家思想家始,《周易》、《尚书》便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战略思想内容。《周易》揭示的便是“周”遍宽敞的关于天地变“易”的不“易”常道,同时从天道、地道中引伸出作为人们活动规律、社会治理原则的“人道”。这一“人道”的差不多内容便是古代治国思想,如《讲卦》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段话便是揭示了仁义

是全然的“人道”治道的战略原则。假如讲《周易》从哲学思维的高度引出一系列古代战略思想,那么《尚书》便从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提出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尚书》作为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汇编集,记录了上自传讲的尧舜,下讫春秋中叶夏商周的诸多政治实践经验,其一系列典、谟、训、誓、命中,包含了尧舜禹以来的古代杰出政治思想的治国战略思想。如在《召诰》《康诏》等篇中揭示的西周政治家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便是古代重要的治国战略指导方针。再如《洪范》篇,其“洪范九畴”便是殷末思想家箕子所陈述的九项治国的全然大法,便是九条治国方略,其“敬用五事”、“农用八政”、“协用五纪”等差不多上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战略性思维。但总起来看,在形式上尚带有较多神性迷信色彩,在内容上呈现出单调零散特征。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家蓬勃进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构成了我国古代战略思想进展的第二时期。这时,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因此一大批政治家特不是思想家们纷纷涌出,各抒己见,各种围绕由乱达治的方略纷纷现世,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直面“近忧”,积极“远虑”,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诸“百家”战略思想“争鸣”纷呈的精彩场面,使古代战略思想获得了大进展,围绕名实之辩、天人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善恶之辩等战略问题,形成了以仁义为纲的儒家战略思想体系、以兼爱为纲的墨家战略思想体系、

以自然无为为纲的道家思想体系、以刑名法术为核心内容的法家战略思想体系等众多战略思想体系,进入一个“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的多元化战略思想进展时期。《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等对众多战略思想体系的差不多内容都有精彩论述。

我国古代战略思想自西汉起,步入第三个进展时期。汉武帝时,为适应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的战略纲领,为实现此纲领,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措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政治战略,自此以后,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进展也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即以一个以儒家仁义德治为主导,兼采道法的新时期。以后历代众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尽管提出过各有特色的思想观点,但都只是对这一战略思想体系的完善充实,并无实质性的突破。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汉以后总体上构成中国古代战略思想进展的三个时期,体现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产生、进展、成熟的差不多进展过程。

二、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特点

把握中国古代战略思想,首先必须弄清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特点。诞生于古代中华大地上的战略思想因其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因此体现出与古代西方战略思想和现代战略思想明显不同的特征旨趣,正确把握这些特征旨趣,极有助于形成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特点:笔者以为总的有三,可概要为:(1)重政治不重经济的政治化战略;(2)重安稳不重进展的稳定性战略;(3)重家族治理不重公共权力治理的家族化战略。

1.政治性战略。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一大特点确实是重政治不重经济,以政治为其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特不重视建构战略思想,“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王安石)。然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呕心沥血所建的“长久之策”,所创的战略思想所指所贯的本质内容为“政治”,即政权治理或统治治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林立,思想纷呈,然而各家各派所争所鸣的具体内容尽管不一,但它们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务为治”。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家抽出了形形色色、各各不一、富于独创性的战略思想,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一个“治”的时代主题。也确实是讲,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本质上是“治国之道”、“为政之道”,是一系列关于治国统治的方针大略。而这种方针大略的实质是以帝王操纵权力和运用权力为要紧内容的统治术。因此,其内容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一部《资治通鉴》,皇皇二百九十四卷,荟萃着中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

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戍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技、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本身的演化过程中,思辨与理性则体现在所有的著作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思辨与理性体现在了政治与人心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定了政治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军事思想演变,政治也愈来愈成为兵书中论述的重要方面,尽管还未达成克劳塞维茨1所认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2”但仍然是一种对战争本质的重要研究,毕竟在各个时 1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2选自《战争论》第一章第二十四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讲稿) 同学们好。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重点) (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略) 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曾评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时代背景27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方式和方法上看具有刚柔性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是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决策才能确保决策不失误,我国的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么事情都要先谋而后动,只有谋划的充分、合理、科学,才能在执行起来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做事情才能成功而不失败。所谓“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水中,则不能烛十步”,意思是讲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特质,绝对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鼠目寸光,治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十八》中说:“为国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域”是说做事应该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之别,根据形势情况的变化按照既定目标或相时而动,有助于管理成功。可见,预测和决策关系全局成败,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的综合运用,主张谋而后动。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然有一些人主张重义轻利,但是却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讲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宋代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利者义之和论》中说“义利利义相为用”,主张义利互为共用,二者不能偏废。春秋时的管子更是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然而,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还认为“自利”与“利人”并不完全矛盾的,而且“自利”之德与“利人”之德同时也是统一调和的。”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讲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他讲的是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国威靠的是人民的气势,福利乃是由人民所树立,道德靠人民的实践来兴盛,义的实现靠人民的共同行动。这句话,可谓深刻的概括了中国义利两全的管理真谛,在普通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在激励和奖惩方面,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诸葛亮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应做到“无党无偏”,意思就是说管理者务必要做到赏罚公正分明,才能服人服众。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对此诸葛亮论述的更加具体,他说“赏罚之致,谓赏善罚罪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对良善功将有所激励发扬,对奸恶无功有所咸惧,以确保管理组织的正常科学运转。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特别重视德能兼备的标准,我国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度"就是在考察德行修养的基础上实行的推举贤能的管理制度。管子认为,国家选贤任能,要举拔有德者给予爵位,举拔有才者就任为官。把德行置于功劳之上,主张国家用人要德才兼备,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选贤还应做到“不以年伤”,即选用人才不应受年龄的限制,从而否定了资历主义。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二是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三是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孔子治国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要“富而后教”。在教与刑上的运用上主张宽猛相济,树立君主权威。商鞅则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教思想。他主张:“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画策》),认为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一)初见蓓蕾夏商周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编辑词条分享 目录 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 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5 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管理实践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二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诸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 管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经辅佐齐桓公40年,政绩卓著,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变”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的选贤标准等许多管理思想,无不透射出永恒的智慧之光。 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古代名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无尽的宝库,不仅成为滋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便是其中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有其鲜明的思想特征: (1)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 (2)舍事言理,思辨深邃。中国古代之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素有从哲学高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传统,因而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 (3)崇尚道义,以和为贵。中华名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名

族,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指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4)注重谋略,以智使力。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羽扇纶巾,胸藏奇谋方略、锦囊妙计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为什么说它初步形成?军事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对军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军事专著比较少。 这时期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职能是对内统治;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3)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当代学者专业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在这个时代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诚然,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西方管理学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拟作一种软性的介质,来融合西方管理世界中人与物的分裂与对立。 鉴于此,应大力开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领域,弘扬泱泱流源五千年之久的中华管理文化,加强中外管理学术研究交流,并提高中华民族管理思想在世界学术之林的地位。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3、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 4、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5、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6、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7、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8、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 9、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了。《荀子·五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这些思想都是说明了“和”在消除内部矛盾冲突和取得内部团结方面的重要性。日本的丰田佐吉在创建丰田纺织公司时,他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强调“和为贵”,其管理思想就是来自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

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富国之学” 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这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早在西周建国之时(约公元前1100年),尚父姜太公就提出要实现“国富而家娱”。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00年),齐相管仲明确提出“富国安民”的经济目标。儒家的创始人孔丘,把“富国富民”看成是治天下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国古代“富国之学”思想的雏形。 “富国之学”的成形是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2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商鞅,二是苟况。 商鞅的“富国之学”是以“农战论”为核心的。他说“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这就是说,国家要富强,一是抓农业,二是抓战备。在农与战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农是战的基础;在富与强二者的关系上,主张富不离强,富是为了强;在富国与富民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重点是富国,要富国就要限制富民。可见,商鞅的“富国之学”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严格说来还未完全形成“富国之学”。 苟况的“富国之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论,是对先秦思想家关于富国富民思想的综合和发展。其基本观点为:a.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b.提出“上下俱富”,把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民富作为国富的基础;c.认为“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库者,财之

末也。”即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本源,而物资的储备只是财富的“流”,从而提出“开源节流”的财政方针;d.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主张“强本”(即发展农业生产),又强调“节用”(即节约消费)认为只要强本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西汉时期,“富国之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突出反映在桑弘羊的富国思想和政策上。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理财数十年,推行了一套富国之策。主要有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经营公田和边境屯田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一些进步思想家们在继承古代的“富国之学”时,都与奋发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时代总任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富国之学”以新意。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理念和向往。我们在讨论各家学说对构建我国管理经验的积极影响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我们在积极运用的同时要坚决摒弃墨守成规的惰性思想,而更加要注意到创新与发展。正是这些矛盾所造成的张力,使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最终也促成其自我解构。 通过对古代管理思想中蕴含的价值辩证的进行分析看待,可以更好地扬弃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当今的文明建设寻求合理的思路,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 (一)的产生 ⅴ大约公元前,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的。由于阶成了社会发展中的,战争也就成了的最高斗争形式。到了,由于的发展,常备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ⅴ (二)中国古代的形成 到了,随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版牍),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也就在西周产生了。在《左传》、等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形成。ⅴ (三)中国古代的成熟 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各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是一部春秋末期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ⅴ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 (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 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贪图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3.战争的作用ⅴ (二)战争与政治《》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ⅴ (三)战争与经济ⅴ战国时期齐国的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明确指出,"一朝之师,十年之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思想智慧与经验。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时代。提高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的经验,更要汲取我国古代社会管理的精华。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宗教神学控制论、道德约束观、礼乐治国论、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社会管理思想。统一的社会信念和中央政权的强大、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治理社会、综合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治理经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借鉴 导言: 一个事物的发展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中国古代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上的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致看来,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农业经济为主导;其二,政治组织发达,较早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其三,国家政权在强制和主宰社会秩序的同时,非常注重思想改造;其四,强调政教分离,严禁宗教干政。中国社会是较早地超越了宗教的社会,社会团体不会屈从于神界,世界观也主要不是通过崇拜仪式来维系;其五,以“家长制”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成为了基层社会自治的基础。此外,从公共道德的层面来考察,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较为缺乏公共精神,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二、管理与社会管理 管理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最初只限于生产、军事等方面,后来由于国家的出现,管理才逐渐发展起来。一般来说,所谓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社会关系或创设新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对人和物加以调控、配置、组织和规范的一种活动。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