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计算智能导论_进化计算-5-蚁群

06计算智能导论_进化计算-5-蚁群

智能计算导论

第二章进化计算

第章

第五节蚁群算法及其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1

蚁群算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提纲

?简介

?基本蚂蚁算法

?改进算法

?蚁群算法的应用

2

背景(1)

3

背景(2)

2001年至今

1996-2001各种改进算法的提出,应用领域更广

年年

1991年意大利学者

引起学者关注,在应用领域得到拓宽

Dorigo

受自然界

蚁群算法首次被系统的提出启发自然界中真实蚁群集体行为

蚁群算法,是一种仿生算法。

蚁群算法原理

?蚂蚁在觅食过程中可以找出巢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为什么?

(1)信息素(pheromone)

(2)正反馈现象: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则后来者选择该路径的概率就越大。

5

简的蚂食过简化的蚂蚁寻食过程(1)

蚂蚁从A点出发,速度相同,食物在D点,可能随机选择路线ABD或ACD。假设初始时每条分配路线一只蚂蚁,每个时间单位行走一步,本图为经过9个时间单位时的6

情形:走ABD的蚂蚁到达终点,而走ACD的蚂蚁刚好走到C点,为一半路程。

简化的蚂蚁寻食过程(2)

经过18个时间单位时的情形:走ABD的蚂蚁到达终点

后得到食物又返回了起点A,而走ACD的蚂蚁刚好走到

D点。

7

自然蚁群与人工蚁群

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优先选择信息素浓度大的路径。

两者的区别:

(1)在于人工蚁群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能够记忆

已经访问过的节点。

(2)人工蚁群选择路径时不是盲目的。而是按一

定规律有意识地寻找最短路径。例如,在TSP问题中,可

以预先知道当前城市到下一个目的地的距离。

8

蚁群算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提纲

?简介

?基本蚂蚁算法

?改进算法

?蚁群算法的应用

9

蚂蚁算法

路径选择方法:

蚂蚁向下一个目标的运动是通过一个随机原则来实现的,也就是运用当前所在节点存储的信息,计算出

下一步可达节点的概率,并按此概率实现一步移动,步点的概率此概率实步逐此往复,越来越接近最优解。

蚂蚁在寻找过程中,或者找到一个解后,会评估该

蚂蚁在寻找过程中或者找到个解后会解或解的一部分的优化程度,并把评价信息保存在相

关连接的信息素中。

10

蚂蚁算法

信息素的更新方式有2种:

?一是挥发(evaporation),也就是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以一定的

模拟自然蚁群的信息素随时间挥发的过程挥比率进行减少,模拟自然蚁群的信息素随时间挥发的过程挥发过程主要用于避免算法过快地向局部最优区域集中,有助于搜索区域的扩展;

?二是增强(reinforcement),给评价值“好”(有蚂蚁走过)的边增加信息素。增强过程是蚁群优化算法中可选的部分,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由单个蚂蚁无法实现的集中行动。也就是说,增强过程体现在观察蚁群(m只蚂蚁)中每只蚂蚁所找到的路径并选择其中最优路径上的弧进行信息素的增强

路径,并选择其中最优路径上的弧进行信息素的增强。

11

基本蚂蚁算法(2)

蚂蚁算法(Ant System ,AS)

蚂蚁k(k=1,2,…,m)根据各个城市间连接路径上的

信息素浓度决定其下个访问城市设信息素浓度决定其下一个访问城市,设

表示t时刻蚂蚁k从城市i转移到城市j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

()k

ij P t 13

1

k=

ρ表示信息素的持久性。

Q

?

∈l

ij

TSP问题

z问题描述:

一商人去n个城市销货,所有城市走一遍再

回到起点使所走路程最短(TSP t li

回到起点,使所走路程最短(TSP,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1960年首先提出)。

z TSP在许多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许域有广价值

例如电路板布线、VLSI芯片设计、机器人控制、交通路由等。

z TSP的求解是NP hard问题:

NP-hard问题

随着城市数目的增多,问题空间将呈指数级增长。

增长

16

TSP 问题的数学描述

z TSP 问题表示为一个N G=(N ,A ),

问题表示为个个城市的有向图}

, |j), {(i A n}{1,2,...,N N j i ∈==z 城市之间距离n

n ij d ×)(z 目标函数为min ∑=+=n

l i i

l l d w f 11

)(, 为城市1,2,…n 的一个排列,,,,i i i w "=且)(21n 1

1i i n =+17

蚂蚁算法求解TSP(1)

z首先将m只蚂蚁随机放置在n个城市;

假设只蚂蚁在图的相邻节点间移动从而协作异z m只蚂蚁在图的相邻节点间移动,从而协作异步地得到问题的解;

z每只蚂蚁的步转移概率由图中的每条边上的两类每只蚂蚁的一步转移概率由图中的每条边上的两类参数决定:

信息素值,也称信息素痕迹。

信息素值也称信息素痕迹

可见度,即先验值。

然后,根据公式(1)(2)计算;

18

蚂蚁算法求解TSP(2)

⑴初始化随机放置蚂蚁,为每只蚂蚁建立禁忌表tabu

k ,将

初始节点置入禁忌表中;

⑵迭代过程

k=1

while k=

while k=

for i = 1 to m do (对m只蚂蚁循环)

for j = 1 to n do (对n个城市循环)

根据式(1),选择下一个城市j;

将j置入禁忌表,蚂蚁转移到j;

end for

end for

end for

计算每只蚂蚁的路径长度;

根据式(2)更新所有蚂蚁路径上的信息量;

k = k + 1;

end while

end while

⑶输出结果,结束算法.

19

蚁群的规模和停止规则

蚁群大小

般情况下蚁群中蚂蚁的个数不超过TSP图中节点的个一般情况下蚁群中蚂蚁的个数不超过TSP图中节点的个数。

终止条件

(1) 设定一个外循环的最大迭代次数;

()当前最优解连续次相同而停;

(2) 当前最优解连续K次相同而停止;

其中K是一个给定的整数,表示算法已经收敛,不再需要继续。

20

蚁群算法(C++版)

// AO.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pragma onc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onst double ALPHA=1.0; //启发因子,信息素的重要程度 const double BETA=2.0; //期望因子,城市间距离的重要程度 const double ROU=0.5; //信息素残留参数 const int N_ANT_COUNT=34; //蚂蚁数量 const int N_IT_COUNT=1000; //迭代次数 const int N_CITY_COUNT=51; //城市数量 const double DBQ=100.0; //总的信息素 const double DB_MAX=10e9; //一个标志数,10的9次方 double g_Trial[N_CITY_COUNT][N_CITY_COUNT]; //两两城市间信息素,就是环境信息素 double g_Distance[N_CITY_COUNT][N_CITY_COUNT]; //两两城市间距离 //eil51.tsp城市坐标数据 double x_Ary[N_CITY_COUNT]= { 37,49,52,20,40,21,17,31,52,51, 42,31,5,12,36,52,27,17,13,57,

62,42,16,8,7,27,30,43,58,58, 37,38,46,61,62,63,32,45,59,5, 10,21,5,30,39,32,25,25,48,56, 30 }; double y_Ary[N_CITY_COUNT]= { 52,49,64,26,30,47,63,62,33,21, 41,32,25,42,16,41,23,33,13,58, 42,57,57,52,38,68,48,67,48,27, 69,46,10,33,63,69,22,35,15,6, 17,10,64,15,10,39,32,55,28,37, 40 }; //返回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int rnd(int nLow,int nUpper) { return nLow+(nUpper-nLow)*rand()/(RAND_MAX+1); } //返回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浮点数 double rnd(double dbLow,double dbUpper) { double dbTemp=rand()/((double)RAND_MAX+1.0); return dbLow+dbTemp*(dbUpper-dbLow); }

2019公需科目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导论答案

D、人造机器人 答案:C PEAS分别是指哪些组件? A、性能/环境/执行器/传感器 B、传感器/性能/环境/执行器 C、环境/执行器/传感器/性能 D、传感器/环境/执行器/性能 答案:A 智能体程序分别有哪些类型?() A、感知智能体/决策智能体/学习智能体/规划智能体 B、简单反射型智能体/基于模型的反射型智能体/基于目标的智能体/基于效用的智能体 C、机器人/软件/硬件/算法 D、类人智能体/类动物智能体 答案:B 智能体使用什么组件来获得环境信息?() A、执行器 B、CPU C、传感器 D、条件--行动规律 答案:C 基于模型的反射型智能体的核心组件比简单反射型智能体多了什么?() A、执行器 B、传感器 C、CPU D、世界模型 答案:D 基于目标的智能体比基于模型的反射型智能体多了什么组件?() A、CPU B、世界模型 C、目标 D、环境 答案:C 可以把效用想象成什么?() A、效果 B、能源 C、金钱 D、智能体 答案:C 基于效用的智能体比基于目标的智能体多了什么核心组件?() A、世界模型 B、CPU C、效用评估 D、金钱

答案:C 哪个例子是强链接?() A、收音机听到的一个人 B、微博上的陌生朋友 C、亲人 D、同事 答案:CD 一个图表示为G = (V, E),其中V是指?() A、一个点 B、一条边 C、边集合 D、点集合 答案:D 局部信息相似性链路预测的优势是什么?() A、精准 B、速度快 C、符合实际场景 D、包含节点属性 答案:B 下面哪个是全局信息预测算法?() A、Common neighBors (CN) B、JACCArD (JC) C、ADAmiC-ADAr (AA) D、PAgeRAnk 答案:D 谷歌搜索引擎的算法基本框架是?() A、Common neighBors (CN) B、JACCArD (JC) C、ADAmiC-ADAr (AA) D、PAgeRAnk 答案:D PAgeRAnk中,参数Oj是指() A、所有网页的数量 B、从网页引出去的链接的数量 C、指向网页的链接的数量 D、可调参数 答案:B 一个好的学习训练模型应该是?() A、在训练时最小化错误率(提高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 B、模型应该简单(防止过拟合) C、将模型函数正则化 D、可以利用已知的数据特性,例如稀疏、低秩等 答案:ABCD 正则化是为了什么?

智能计算导论课程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计算导论课程实验报告SAR图像变化检测

SAR图像变化检测 1 引言 遥感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对不同时期同一区域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根 据图像之间的差异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地物或目标的变化信息。现代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变化检测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遥感数据成为变化检测的主要数据源。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二,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三,采用侧视方式成像,覆盖面积大。正是这些优点,使得SAR 图像日益成为变化 检测的重要数据源。 SAR 变化检测技术的需求日益广泛。目前,全球坏境变化加剧,城市急速发展,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及时掌握相关动态信息,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支持,而SAR 的种种优点为快速响应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应急保障。 2 定义 变化检测是指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图像,检测出该地区的地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信息 SAR图像的变化检测是指利用多时相获取的同一地表区域的SAR图像来确定和分析地表变化,能提供地物的空间展布及其变化的定性与定量信息 3 常用方法

本报告所用算法流程图 4 实验结果

5 程序 %initial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Ia=imread('2002.5.bmp');%read image Ib=imread('2005.4.bmp'); Iag=Ia(:,:,1);%rgb2gray Ibg=Ib(:,:,1); %midfilt Iam=medfilt2(Iag); Ibm=medfilt2(Ibg); %find difference ia_double = double(Iam)+1; %uint8todouble ia1 = ia_double/255; %unit ib_double = double(Ibm)+1; ib1 = ib_double/255; di_image=di(ia1,ib1); %构造模糊差异 di_image1=uint8(di_image.*256); di_image1=double(di_image1); %FCM bilateral_di_image=bilateral(di_image1,36,6); %双边滤波 bilateral_di_image1=uint8(bilateral_di_image); bilateral_di_image=double(bilateral_di_image1); fcm_image=fcm(bilateral_di_image); %聚类 [T]=mis(Re,fcm_image,N,L); k=T; disp(sprintf('12óD%d??????£??ó2??????a%d',N*L,k)); p=k/(N*L)*100 disp(sprintf('?ó2??ê?a%2.4f',p)) %display figure(1); subplot(2,3,1),imshow(Ia); title('原图a'); subplot(2,3,2),imshow(Iam); title('图a中值滤波图'); subplot(2,3,3),imshow(Ib); title('原图b'); subplot(2,3,4),imshow(Ibm); title('图b中值滤波图'); subplot(2,3,5),imshow(di_image); title('模糊差异图'); subplot(2,3,6),imshow(bilateral_di_image1); title('双边滤波图'); figure(2); imshow(fcm_image); title('聚类图'); function [img1] = bilateral(img,winsize,sigma) winsize = round( (winsize-1)/2 )*2 + 1;

2020公需科目《人工智能导论》答案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五个组成部分不包括() A、运算器 B、控制器 C、处理器 D、存储器 答案:C 2、(单选,10分) 以下对强人工智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机器具有类人或者超越人的智慧 B、人脑与AI界限模糊 C、计算机可表现出不低于人类智能水平的外部智能行为 D、计算机与人类特征连结 答案:C 3、(单选,10分) 当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的三个重要特征不包括:() A、关注智能体的外部行为,而不是产生该行为的内部过程 B、关注如何模拟人类纯粹智能活动,而不是脑力活动 C、将人工智能问题视为计算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进行求解 D、最终目标是得到能够适应人类生存环境的智能体 答案:C 4、(单选,10分) 以下哪个方法不属于检测人工智能的手段() A、威诺格拉德模式挑战 B、机器的标准化测试 C、物理图灵测试 D、中国餐馆测试 答案:D 5、(单选,10分) 2016年3月15日,AlphaGo首次战胜的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是:() A、李世石 B、柯洁 C、古力 D、樊麾 答案:A

以下哪个部件不是AlphaGo的组成部分() A、策略网络 B、评估网络 C、蒙特卡罗树搜算法 D、纳什均衡博弈算法 答案:D 7、(单选,10分) AlphaGo的评估网络的设计思想源于() A、机器学习 B、增强学习 C、深度学习 D、无监督学习 答案:B 8、(单选,10分) AlphaGo的策略网络所采用的学习算法模型是() A、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B、循环神经网络 C、递归神经网络 D、深度博弈网络 答案:A 9、(单选,10分) 以AlphaGo为代表的智能博弈机器人是典型的强人工智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0、(单选,10分) 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得到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计算智能大作业--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计算智能大作业) 应用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

目录 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 (3)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引言 (3) 二、蚁群算法原理 (4) 三、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7) 四、解决n个城市的TSP问题的算法步骤 (9) 五、程序实现 (11) 六、蚁群算法优缺点分析及展望 (18) 七、总结 (18)

采用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摘要:蚁群算法是通过蚂蚁觅食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的启发算法,该算法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诸如TSP问题。本文简要学习探讨了蚂蚁算法和TSP问题的基本内容,尝试通过matlab 仿真解决一个实例问题。 关键词:蚁群算法;TSP问题;matlab。 一、引言 TSP(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又称货郎担或巡回售货员问题。TSP问题可以描述为:有N个城市,一售货员从起始城市出发,访问所有的城市一次,最后回到起始城市,求最短路径。TSP问题除了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外,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TSP问题。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许多解法,如穷举搜索法(Exhaustive Search Method), 贪心法(Greedy Method), 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分支界定法(Branch-And-Bound),遗传算法(Genetic Agorithm)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禁忌搜索。本文介绍了一种求解TSP问题的算法—蚁群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求解50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仿真试验,证明是一种解决TSP问题有效的方法。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报告及代码 一、狼群算法 狼群算法是基于狼群群体智能,模拟狼群捕食行为及其猎物分配方式,抽象出游走、召唤、围攻3种智能行为以及“胜者为王”的头狼产生规则和“强者生存”的狼群更新机制,提出一种新的群体智能算法。 算法采用基于人工狼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和基 于职责分工的协作式搜索路径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狼群个体对猎物气味、环境信息的探知、人工狼相互间信息的共享和交互以及人工狼基于自身职责的个体行为决策最终实现了狼群捕猎的全过程。 二、布谷鸟算法 布谷鸟算法 布谷鸟搜索算法,也叫杜鹃搜索,是一种新兴启发算法CS 算法,通过模拟某些种属布谷鸟的寄生育雏来有效地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算法.同时,CS 也采用相关的Levy 飞行搜索机制 蚁群算法介绍及其源代码。 具有的优点:全局搜索能力强、选用参数少、搜索路径优、多目标问题求解能力强,以及很好的通用性、鲁棒性。 应用领域:项目调度、工程优化问题、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和计算智能 三、差分算法 差分算法主要用于求解连续变量的全局优化问题,其主要工作步骤与其他进化算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变异、交叉、选择三种操作。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某一随机产生的初始群体开始,利用从种群中随机选取的两个个体

的差向量作为第三个个体的随机变化源,将差向量加权后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第三个个体求和而产生变异个体,该操作称为变异。然后,变异个体与某个预先决定的目标个体进行参数混合,生成试验个体,这一过程称之为交叉。如果试验个体的适应度值优于目标个体的适应度值,则在下一代中试验个体取代目标个体,否则目标个体仍保存下来,该操作称为选择。在每一代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个体矢量作为目标个体一次,算法通过不断地迭代计算,保留优良个体,淘汰劣质个体,引导搜索过程向全局最优解逼近。 四、免疫算法 免疫算法是一种具有生成+检测的迭代过程的搜索算法。从理论上分析,迭代过程中,在保留上一代最佳个体的前提下,遗传算法是全局收敛的。 五、人工蜂群算法 人工蜂群算法是模仿蜜蜂行为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是集群智能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了解问题的特殊信息,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劣的比较,通过各人工蜂个体的局部寻优行为,最终在群体中使全局最优值突现出来,有着较快的收敛速度。为了解决多变量函数优化问题,科学家提出了人工蜂群算法ABC模型。 六、万有引力算法 万有引力算法是一种基于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种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种群的粒子位置移动来寻找最优解,即随着算法的循环,粒子靠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在搜索空间内不断运动,当粒子移动到最优位置时,最优解便找到了。 GSA即引力搜索算法,是一种优化算法的基础上的重力和质量相互作用的算法。GSA 的机制是基于宇宙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质量的相互作用。 七、萤火虫算法 萤火虫算法源于模拟自然界萤火虫在晚上的群聚活动的自然现象而提出的,在萤火虫的群聚活动中,每只萤火虫通过散发荧光素与同伴进行寻觅食物以及求偶等信息交流。一般来说,荧光素越亮的萤火虫其号召力也就越强,最终会出现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些荧光素较亮的萤火虫周围。人工萤火虫算法就是根据这种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仿生群智能优化算法。在人工萤火虫群优化算法中,每只萤火虫被视为解空间的一个解,萤火虫种群作为初始解随机的分布在搜索空间中,然后根据自然界萤火虫的移动方式进行解空间中每只萤火虫的移动。通过每一代的移动,最终使的萤火虫聚集到较好的萤火虫周围,也即是找到多个极值

计算智能概论

计算智能概论 ——结课报告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智能概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我们还不能进行复杂的计算编程,但是对于基本概念我们还是有了初步的认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原理的随机搜索算法。它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起源于对生物系统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生物模拟的技术,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模拟、遗传过程模拟等研究工作。早期的研究特点是侧重于对一些复杂操作的研究。最早意识到自然遗传算法可以转化为人工智能算法John H. Holland 教授。1965 年,Holland 教授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操作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中。1967 年,Holland 教授的学生.J.D.Bagley 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一词,并发表了遗传算法应用方面的第一篇论文,从而创立了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概念e J.D.Bagley 发展了复制、交叉、变异、显性、倒位等遗传算子,在个体编码上使用了双倍体的编码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具有适应性的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连的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人工神经网络以其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较好的容错性和。优良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受到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在实际应用中,80%~90%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采。采用误差反传算法或其变化形式的网

络模型。 从生物神经元到人工神经网络:大脑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构成了庞大天文数字量级的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复杂巨系统,大脑才能担负起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美国汉诺威保险公司总裁比尔·奥伯莱恩) 1、生物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复杂性 生物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系统。 生物神经系统活动和脑的功能,其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 ①人大脑平均只有3磅左右。只占身体重量比例的1/30; ②使眼睛可以辨别1000万种细微的颜色; ③使肌肉(如果全部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产生25吨的拉力; ④是由100亿个脑细胞和10兆个神经交汇丛组成。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足足有10英里长。 人类的梦想重新构造人脑,并让其代替人类完成相应的工作。(无数科幻故事)智能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的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智能的具体含义:感知与认识客观事物、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能力;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积累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推理、判断、决策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上5点是人类智能的基本能力。 对以上5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已经形成3个主要的学术流派:人工智

matlab蚁群算法精讲及仿真图

蚁群算法matlab精讲及仿真 4.1基本蚁群算法 4.1.1基本蚁群算法的原理 蚁群算法是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M.Dorigo,v.Maneizz。等人提出来的,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活动的智能算法,蚁群算法的运作机理来源于现实世界中蚂蚁的真实行为,该算法是由Marco Dorigo 首先提出并进行相关研究的,蚂蚁这种小生物,个体能力非常有限,但实际的活动中却可以搬动自己大几十倍的物体,其有序的合作能力可以与人类的集体完成浩大的工程非常相似,它们之前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各自负责自己的任务,整个运作过程统一有序,在一只蚂蚁找食物的过程中,在自己走过的足迹上洒下某种物质,以传达信息给伙伴,吸引同伴向自己走过的路径上靠拢,当有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后,它还可以沿着自己走过的路径返回,这样一来找到食物的蚂蚁走过的路径上信息传递物质的量就比较大,更多的蚂蚁就可能以更大的机率来选择这条路径,越来越多的蚂蚁都集中在这条路径上,蚂蚁就会成群结队在蚁窝与食物间的路径上工作。当然,信息传递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其含量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起初,在没有蚂蚁找到食物的时候,其实所有从蚁窝出发的蚂蚁是保持一种随机的运动状态而进行食物搜索的,因此,这时,各蚂蚁间信息传递物质的参考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当有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后,该蚂蚁一般就会向着出发地返回,这样,该蚂蚁来回一趟在自己的路径上留下的信息传递物质就相对较多,蚂蚁向着信息传递物质比较高的路径上运动,更多的蚂蚁就会选择找到食物的路径,而蚂蚁有时不一定向着信

息传递物质量高的路径走,可能搜索其它的路径。这样如果搜索到更短的路径后,蚂蚁又会往更短的路径上靠拢,最终多数蚂蚁在最短路径上工作。【基于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该算法的特点: (1)自我组织能力,蚂蚁不需要知道整体环境信息,只需要得到自己周围的信息,并且通过信息传递物质来作用于周围的环境,根据其他蚂蚁的信息素来判断自己的路径。 (2)正反馈机制,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收到其他蚂蚁的信息素影响,对于某路径上信息素越强的路径,其转向该路径的概率就越大,从而更容易使得蚁群寻找到最短的避障路径。 (3)易于与其他算法结合,现实中蚂蚁的工作过程简单,单位蚂蚁的任务也比较单一,因而蚁群算法的规则也比较简单,稳定性好,易于和其他算法结合使得避障路径规划效果更好。 (4)具有并行搜索能力探索过程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具备并行搜索能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解的多样性,又能够加速最优解的发现。 4.1.2 基本蚁群算法的生物仿真模型 a为蚂蚁所在洞穴,food为食物所在区,假设abde为一条路径,eadf为另外一条路径,蚂蚁走过后会留下信息素,5分钟后蚂蚁在两条路径上留下的信息素的量都为3,概率可以认为相同,而30分钟后baed路径上的信息素的量为60,明显大于eadf路径上的信息素的量。最终蚂蚁会完全选择abed这条最短路径,由此可见,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控制之蚁群算法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有模糊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集成智能控制等,以及常用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蚁群算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模拟进化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鲁棒性等优良性质。它广泛应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智能计算方法,即蚁群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蚁群算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 蚁群算法概述 1、起源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Deneubourg及其同事(Deneubourg et al.,1990; Goss et al.,1989)在可监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蚂蚁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标记走过的路径,从而找出从蚁穴到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蚂蚁寻找食物的实验中发现,信息素的蒸发速度相对于蚁群收敛到最短路径所需的时间来说过于缓慢,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可以忽略信息素的蒸发。然而当考虑的对象是人工蚂蚁时,情况就不同了。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双桥模型和扩展双桥模型这些简单的连接图来说,同样不需要考虑信息素的蒸发。相反,在更复杂的连接图上,对于最小成本路径问题来说,信息素的蒸发可以提高算法找到好解的性能。 2、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自适应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作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

人工智能导论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人工智能是一门D A)数学和生理学B)心理学和生理学C)语言学 D)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2、语义网络表达知识时,有向弧AKO链、ISA链是用来表达节点知识的(C)。 A)无悖性B)可扩充性C)继承性 3、(A->B)∧A=>B是C A)附加律B)拒收律C)假言推理 D)US 4、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D A)祈使句B)疑问句C)感叹句 D)陈述句 5、仅个体变元被量化的谓词称为A A)一阶谓词B)原子公式C)二阶谓词 D)全称量词 6、MGU是A A)最一般合一B)最一般替换C)最一般谓词D)基替换 最一般合一 7、下列不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包含的4个要素中D A)事实B)规则C)控制 D)关系 8、当前归结式是()时,则定理得证。C A)永真式B包孕式(subsumed)C)空子句 9、或图通常称为D A)框架网络B)语义图C)博亦图D)状态图 10、不属于人工智能的学派是B A)符号主义B)机会主义C)行为主义 D)连接主义。 11、所谓不确定性推理就是从(A)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A)不确定性,不确定性B)确定性,确定性 C)确定性,不确定性D)不确定性确定性 12.要想让机器具有智能,必须让机器具有知识。因此,在人工智能中有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如何自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完善,这门研究分支学科叫(B)。A)专家系统B)机器学习C)神经网络D)模式识别 13、下列哪部分不是专家系统的组成部分(A) A.)用户B)综合数据库C)推理机 D)知识库 14、产生式系统的推理不包括(D) A)正向推理B)逆向推理C)双向推理D)简单推理 15、C(B|A)表示在规则A->B中,证据A为真的作用下结论B为真的B A)可信度B)信度C)信任增长度D)概率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由一位科学家于1950年提出,并且同时提出一个机器智能的测试模型,请问这个科学家是图灵 2、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规则库求得结论的产生式系统的推理方式是 正向推理。 3、AI的英文缩写是ArtificalIntelligence 。 4、不确定性类型按性质分:不确定性,模糊性, 不完全性,不一致性。 6、对证据的可信度CF(A)、CF(A1)、CF(A2)之间,规定如下关系: CF(~A)=、CF(A1∧A2)=、 CF(A1∨A2)=。-CF(A),min{CF(A1),CF(A2)},max{CF(A1),CF(A2)}) 7、图:指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的网络。按连接同一节点的各边的逻辑关系又可分为和或图与或图。 8、合一算法:求非空有限具有相同谓词名的原子公式集的MGU。 9、1997年5月,着名的“人机大战”,最终名为“深蓝”的计算机以3.5比2.5的总比分将世界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击败。 10、人工智能的远期目标是制造智能机器,近期目标是实现机器智能。 三、简答及计算题(每题5分,共25分)

《人工智能导论》试卷

. . 人工智能试卷四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AI的英文缩写是 A)Automatic Intelligence B)Artifical Intelligence C)Automatice Information D)Artifical Information 2、反演归结(消解)证明定理时,若当前归结式是()时,则定理得证。 A)永真式B)包孕式(subsumed)C)空子句 3、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规则库求得结论的产生式系统的推理方式是 A)正向推理B)反向推理C)双向推理 4、语义网络表达知识时,有向弧AKO 链、ISA 链是用来表达节点知识的()。 A)无悖性B)可扩充性C)继承性 5、(A→B)∧A => B是 A)附加律B)拒收律C)假言推理D)US 6、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 A)祈使句B)疑问句C)感叹句D)陈述句 7、仅个体变元被量化的谓词称为 A)一阶谓词B)原子公式C)二阶谓词D)全称量词 8、MGU是 A)最一般合一B)最一般替换C)最一般谓词D)基替换 9、1997年5月,著名的“人机大战”,最终计算机以3.5比2.5的总比分将世界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击败,这台计算机被称为() A)深蓝B)IBM C)深思D)蓝天 10、下列不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包含的4个要素中 A)事实B)规则C)控制和元知识D)关系 11、谓词逻辑下,子句, C1=L∨C1‘, C2= ? L∨C2‘,若σ是互补文字的(最一般)合一置换,则其归结式C=() A) C1’σ∨C2’σB)C1’∨C2’C)C1’σ∧C2’σD)C1’∧C2’ 12、或图通常称为 A)框架网络B)语义图C)博亦图D)状态图 13、不属于人工智能的学派是 A)符号主义B)机会主义C)行为主义D)连接主义。 14、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由一位科学家于1950年提出,并且同时提出一个机器智能的测试模型,请问这个科学家是 A)明斯基B).扎德C)图林D)冯.诺依曼 15.要想让机器具有智能,必须让机器具有知识。因此,在人工智能中有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如何自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完善,这门研究分支学科叫()。 A)专家系统B)机器学习C)神经网络D)模式识别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不确定性类型按性质分:随机性,模糊性,不完全性,不一致性。 2、在删除策略归结的过程中删除以下子句:含有的子句;含 有的子句;子句集中被别的子句的子句。 3、对证据的可信度CF(A)、CF(A1)、CF(A2)之间,规定如下关系: CF(~A)=、CF(A1∧A2 )=、 CF(A1∨A2 )= 4、图:指由和组成的网络。按连接同一节点的各边的逻辑关系又可分为和。 5、合一算法:求非空有限具有相同谓词名的原子公式集的 6、产生式系统的推理过程中,从可触发规则中选择一个规则来执行,被执行的规则称为。 7、P(B|A) 表示在规则中,证据A为真的作用下结论B为真的。 8、人工智能的远期目标是, 近期目标是。 三、简答及计算题(每题5分,共25分) 1、填写下面的三值逻辑表。 其中T,F,U分别表示真,假,不能判定 2、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规则的语义是什么? 答: 3、谓词公式G通过8个步骤所得的子句集合S,称为G的子句集。请写出这些步骤。 4、已知S={P(f(x),y,g(y)),P(f(x),z,g(x))},求MGU 解: 5、证明G是否是F的逻辑结论; )) ( ) ( ( : )) ( ) ( ) ( ( : x Q x P x G x Q a Q x P x F ∧ ? ∨ ∧ ? 四、应用题(共30分) 1、用语义网络表示下列信息: (1)胡途是思源公司的经理,他35岁,住在飞天胡同68号 (2)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蓝球比赛,最后以89:102的比分结束。 答: 2、图示博弈树,其中末一行的数字为假设的估值,请利用α-β剪枝技术剪去不必要的分枝。(在节点及边上直接加注释) 3、设有如下关系:(1)如果x是y的父亲,y又是z的父亲,则x是z的祖父;(2)老李是大李的父亲;(3)大李是小李的父亲;问上述人员中谁和谁是祖孙关系? 解: 答案: 一、1、B 2、C3、A4、C5、C 6、D 7、A 8、A 9、A10、D 11、A12、D13、B14、C 15、B 二、1、随机性,模糊性,不完全性,不一致性 2、纯文字,永真式,类含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2.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蚁群优化算法是模拟蚂蚁觅食的原理,设计出的一种群集智能算法。蚂蚁在觅食过程中能够在其经过的路径上留下一种称之为信息素的物质,并在觅食过程中能够感知这种物质的强度,并指导自己行动方向,它们总是朝着该物质强度高的方向移动,因此大量蚂蚁组成的集体觅食就表现为一种对信息素的正反馈现象。某一条路径越短,路径上经过的蚂蚁越多,其信息素遗留的也就越多,信息素的浓度也就越高,蚂蚁选择这条路径的几率也就越高,由此构成的正反馈过程,从而逐渐的逼近最优路径,找到最优路径。 蚂蚁在觅食过程时,是以信息素作为媒介而间接进行信息交流,当蚂蚁从食物源走到蚁穴,或者从蚁穴走到食物源时,都会在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从而形成了一条含有信息素的路径,蚂蚁可以感觉出路径上信息素浓度的大小,并且以较高的概率选择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 (a) 蚁穴 1 2 食物源 A B (b) 人工蚂蚁的搜索主要包括三种智能行为: (1)蚂蚁的记忆行为。一只蚂蚁搜索过的路径在下次搜索时就不再被该蚂蚁选择,因此在蚁群算法中建立禁忌表进行模拟。 (2)蚂蚁利用信息素进行相互通信。蚂蚁在所选择的路径上会释放一种信息素的物质,当其他蚂蚁进行路径选择时,会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进行选择,这样信息素就成为蚂蚁之间进行通信的媒介。 (3)蚂蚁的集群活动。通过一只蚂蚁的运动很难达到事物源,但整个蚁群进行搜索就完全不同。当某些路径上通过的蚂蚁越来越多时,路径上留下的信息素数量也就越多,导致信息素强度增大,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随之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该路径的信息素强度,而通过的蚂蚁比较少的路径上的信息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挥发,从而变得越来越少。3.3.1蚂蚁系统 蚂蚁系统是最早的蚁群算法。其搜索过程大致如下: 在初始时刻,m 只蚂蚁随机放置于城市中, 各条路径上的信息素初始值相等,设为:0(0)ij ττ=为信息素初始值,可设0m m L τ=,m L 是由最近邻启发式方法构 造的路径长度。其次,蚂蚁(1,2,)k k m = ,按照随机比例规则选择下一步要转

福州大学人工智能导论试卷

福州大学2014~2015学年第2学期考试A卷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导论考试日期2015-6-14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或类别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累分人 签名题分100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 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得分评卷人 1. 人工智能三大学派是、和。 2. 在知识表示方法中,与谓词逻辑表示为ISA(LIMING ,MAN)等效的语义网络形式 为。 3.状态空间表示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和。 4. 产生式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一个总数据库、、。 5. ANN中文意义是。 6.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算法过程是从输出节点开始, ,所以称为“反向传播”。 7. 消解反演证明定理时,若当前归结式是,则定理得证。 8. 子句和P经过消解以后,得到。 9.基于规则的正向演绎系统,其规则形式为,其中前项要满足的条件是。 10. 语义网络下的推理是通过和实现的。 11. 被成为人工智能之父,曾提出一个机器智能的测试模型。 12. 谓词公式(?x)(?y)(?z)(P(x,y)∨Q(y,z)W(z))消去存在量词后,可以化为 。

13. 设E 1=P(a,v,f(g(y))),E 2 =P(z,f(a),f(u)),则E 1 和E 2 的mgu(最一般合一)为 。 14. 进化策略是在父矢量x i ,i=1,2,……p中,通过加入一个 变量以及预先选择x的标准偏差来产生子代矢量x。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评卷人 1. 在图搜索中,选择最有希望的节点作为下一个要扩展的节点,这种搜索方法叫做( ) A. 宽度搜索 B. 深度搜索 C. 有序搜索 D. 广义搜索 2. 下列人工神经网络属于反馈网络的是() A. Hopfield网 B. BP网络 C. 多层感知器 D. LVQ网络 3. 使用一组槽来描述事件的发生序列,这种知识表示法叫做( ) A. 语义网络法 B. 过程表示法 C. 剧本表示法 D. 框架表示法 4. 产生式系统的推理不包括( ) A. 正向推理 B. 逆向推理 C. 双向推理 D. 简单推理 5. 启发式搜索是寻求问题()解的一种方法 A. 最优 B. 一般 C. 满意 D. 最坏 6. 语义网络表达知识时,有向弧AKO链、ISA链表达节点知识的() A. 无悖性 B. 可扩充性 C. 继承性 D. 完整性 7. 下面表达式对中()是能够合一的。 A. P(q(f(v)),g(u))和P(x,x) B. P(x,f(x))和P(y,y) C. P(y,y,B)和P(z,x,z) D. P(f(A),x),P(x,A) 8. 在遗传算法中,变量x的定义域为 [-2,5],要求其精度为10-6,现用二进制进行编码,

四.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四.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引言: 各个蚂蚁在没有事先告诉他们食物在什么地方的前提下开始寻找食物。当一只找到食物以后,它会向环境释放一种挥发性分泌物pheromone (称为信息素,该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挥发消失,信息素浓度的大小表征路径的远近)来实现的,吸引其他的蚂蚁过来,这样越来越多的蚂蚁会找到食物。有些蚂蚁并没有象其它蚂蚁一样总重复同样的路,他们会另辟蹊径,如果另开辟的道路比原来的其他道路更短,那么,渐渐地,更多的蚂蚁被吸引到这条较短的路上来。最后,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可能会出现一条最短的路径被大多数蚂蚁重复着。这就是要讲的蚁群算法。 一.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算法。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初步的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针对PID 控制器参数优化设计问题,将蚁群算法设计的结果与遗传算法设计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具有一种新的模拟进化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二.蚁群算法原理 蚁群优化算法是模拟蚂蚁觅食的原理,设计出的一种群集智能算法。蚂蚁在觅食过程中能够在其经过的路径上留下一种称之为信息素的物质,并在觅食过程中能够感知这种物质的强度,并指导自己行动方向,它们总是朝着该物质强度高的方向移动,因此大量蚂蚁组成的集体觅食就表现为一种对信息素的正反馈现象。某一条路径越短,路径上经过的蚂蚁越多,其信息素遗留的也就越多,信息素的浓度也就越高,蚂蚁选择这条路径的几率也就越高,由此构成的正反馈过程,从而逐渐的逼近最优路径,找到最优路径。 蚂蚁在觅食过程时,是以信息素作为媒介而间接进行信息交流,当蚂蚁从食物源走到蚁穴,或者从蚁穴走到食物源时,都会在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从而形成了一条含有信息素的路径,蚂蚁可以感觉出路径上信息素浓度的大小,

计算智能概论作业

河南工业大学 计 算 智 能 概 论 作 业 姓名任庆里 班级自动0901 学号200948280105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一、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够感觉能够控制自己,是因为人体内的神经网络再给人类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迅速做出反应,以实现人类正常的生活与交往,所以说神经网络在我的身体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的重要,所以人们才回去想法设法去开发区利用,所以人工神经网络就如期诞生。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追溯至本世纪40年代。下面以时间顺序,以著名的人物或某一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1943年,心理学家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1945年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试制成功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1948年,他在研究工作中比较了人脑结构与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根本区别,提出了以简单神经元构成的再生自动机网络结构。 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了“感知机”,它是一种多层的神经网络。这项工作首次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付诸工程实践。另外,在1968年一本名为《感知机》的著作中指出线性感知机功能是有限的,它不能解决如异或这样的基本问题,而且多层网络还不能找到有效的计算方法,这些论点促使大批研究人员对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景失去信心。60年代末期,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入了低潮。另外,在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

元件网络,这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 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原型研究。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 (2)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 (3)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馍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 (4)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组成实际的应用系统,例如,完成某种信号处理或模式识别的功能、构作专家系统、制成机器人等等。 我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几年或是几十年内,人工神经网络必将有重大突破。

计算智能概论

计算智能概论课程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班级:物流0901班 姓名:张延 时间:2011-4-19 神经网络的应用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 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

和图像恢复。 (2) 信号处理。能分别对通讯、语音、心电和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类;可用于海底声纳信号的检测与分类,在反潜、扫雷等方面得到应用。 (3) 模式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手写字符、汽车牌照、指纹和声音识别,还可用于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定位、机器人传感器的图像识别以及地震信号的鉴别等。 (4) 机器人控制。对机器人眼手系统位置进行协调控制,用于机械手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智能自适应移动机器人的导航。 (5) 卫生保健、医疗。比如通过训练自主组合的多层感知器可以区分正常心跳和非正常心跳、基于BP网络的波形分类和特征提取在计算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 焊接领域。国内外在参数选择、质量检验、质量预测和实时控制方面都有研究,部分成果已得到应用。 (7) 经济。能对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和企业的可信度等进行短期预测。 (8) 另外,在数据挖掘、电力系统、交通、军事、矿业、农业和气象等方面亦有应用。 神经网络虽已在许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其发展还不十分成熟,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1) 神经计算的基础理论框架以及生理层面的研究仍需深入。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很困难,但为了神经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却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