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
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史

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七届二中全会确定进入城市后党的工作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9年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央在平叛的同时,应广大农奴和进步上层人士的要求,开始在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至1960年10月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基本结束。

1951年12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1953年春,全国农村基本完成土地制度改革

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1953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以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讲话,同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随后进行反右派斗争

1957年底“大跃进”运动开始发动,1958年全面展开。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当年钢产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59---1961,三年困难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4年底—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于5月16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文革开始。 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提出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

司令部,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

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在上海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党的十大举行

十大以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

1976年7月6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的朱德逝世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1976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逝世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经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此刻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相关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 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务必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务必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理解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群众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 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务必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解读 (双语解读) 新设机构 newly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国家安全委员会 state security committee,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improving systems and strategies 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a central leading team for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in charge of designing reform on an overall basis, arranging and coordinating reform, pushing forward reform as a whole, and supervi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plans; 指导思想 guidance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to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llow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总目标 general objective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to improve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sh on with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时间表 timetable 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Decisive results must be achieved in key sectors, and a well-developed, scientific, procedure-based and effective framework must be in place by 2020 to ensure institutions in all sectors be more mature。 改革重点 key of the reform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功绩,一是重新确定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决定健全党规党法,恢复被取消多年的纪律检查机构,重新成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指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感想初稿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会在总结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决定改进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同时提出对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8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章。设计者用牛的形象寓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格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开拓进取D.拨乱反正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下列对这一做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C.不利于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D.坚持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做法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将“两个不许”的规定“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 A.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 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1.【答案】A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2、技能:通过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的分析,理解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及相互关系和历史意义,培养联系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理论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并了解一下写作背景。(播放歌曲《祝酒歌》)。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粉碎四人帮。 师:标志着什么事件的结束? 生:文化大革命 师:为什么人们要“敲锣打鼓”的庆祝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生:造成了动乱、损失很大。 师: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何去何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什么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 学生对照学案阅读课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点拨交流:

小组内交流。 出示北京街头的谈话,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生回答师出示) 4.面对这些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性质? 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课件,总结徘徊局面的出现。 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生:以记者的身份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采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点拨。 师:这是我国的第几代领导集体?现在是第几代了? 回顾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是什么事件,意义? 师: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说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从这两次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党,是值得我们拥护和爱戴的党。所以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既可以增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理解能力。 师:呈现知识点,学生巩固。 三、巩固练习: 学生巩固知识点后做练习题。师引导进行重点题例分析。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通过做联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传授做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读书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读书报告 国民经济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尽快结束国内的工作徘徊前进的局面,以便认真地全面的清理和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拨乱反正,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了历史的重大转折。 该全会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全会认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基本上已经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讨论了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认为党和政府的对外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因为此时国内的局势相对稳定下来了,因此也不能继续徘徊不前,对外工作也应该有所前进,不能再闭关自守,和众国建立外交关系。全会讨论了加快农业生产问题和一九七九、一九八零。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并原则上通过了相应的文件。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说明在前一段时间在党内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政治生活存在不民主的现象,有人钻纪律的空子,而在这次全会上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给党的继续前进指明了道路,同时清理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减轻了一些改革的阻碍,平稳了人心。 全会中,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回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团结。这样的一种政治局面对以后的会议作了很好的榜样,全会无论是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政治大革命还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外交政策的重大进展,都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好了良好的条件。全会认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统一大业的前景就摆在我们面前,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但是估计错误了形势,台湾岛内局势仍然不能以我们的意志而动摇,以致到现在仍然不能两岸统一。 为适应国内外的形势的发展,及时地结束国内揭批林彪四人帮群众运动,把党内工作重点和民众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决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就明显确定中国将要建设一个法制国家,依法治国。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如今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科学和教育合作。对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充满着信心。 全会正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同时也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着手权利下放,大力精简机构,采取这些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政策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政策的调整 ●朱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政策开始了根本的调整。中央没有就过去的对外政策做过较全面的总结,但是,对外政策是不可能不做重大调整的。 对外政策为什么必须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战略。14个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以苏联(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独立国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毛主席于1957年曾宣称:“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力量对于帝国主义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经过十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也就是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中苏决裂了。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对外工作的极“左”达到了顶峰。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提出:当前世界正处在世界革命的一个新时代,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用当时另一种说法就是“外交服从革命”)。我们公开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共产党的武装斗争,这就违背了中国倡议的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9年4月,林彪《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引了列宁“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的论断,还引了毛主席的指示:“关于世界大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九大通过的党章还写上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的奋斗目标。1969年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到了战争的边缘。中国和美国都调整了对外战略。1973年毛主席同美国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一条线”战略,即“搞一条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毛主席又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了“三个世界”的思想,作为“一条线”的理论根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 时间:2010年5月————2010年7月 过程:(1)确定报告内容(2)采访和访问老一辈,上网查找资料(3)整理信息和资料(4)作出报告 调查对象:年长的亲友,社区老人等。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领导思想。人民生活简朴,吃食种类比较单一,不求健康,只求温饱!穿着简单朴素,多为绿军装和“干部服”,颜色和款式趋于单调。多为蓝、绿、白、黑。通讯条件也是很不方便,只有少数人有电话和打印机。人民生活非常单一,条件极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工业方面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社会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一切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思想方式和活动方式。调整商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总体提高!表现是:由从只求温饱到营养膳食、均衡膳食。衣服款式也有多样变成款式时尚,样式多样,颜色五彩缤纷。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有电脑!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发达。住的是小康楼和大瓦房,出行也很方便,生活大大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明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性,是他决定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会:通过本次调查和所得的资料,使我知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序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奔向小康,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我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转折 在二十年前出现了有争议的新一代青年,他们被称为80后,那一年他们十岁。对于他们的争议的结果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尘埃落定,无论当年是怎样的他们,今天都已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个时代是靠他们在建设。然而当初缘何起争议,那时的正义在今日看来或许意味深长。 80后是第一批吃到改革开放果子的青年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两年他们出生,每个人每个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每一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八零后一代经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环境的巨变。甚至可以说每一年、每一月,身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变化。与那童年记忆并行的是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进步与蓬勃发展。 一、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觉得是改革开放后的速度,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一些都在提速。时代丢掉了自行车,开上了像飞机。 如交通工具的变革,我们中国是个自行车王国,那古老而又神圣的牌子叫做“永久”,叫做“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到了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时尚。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兴衰史总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的步伐,从简单的自行车,到复杂的轿车甚至飞机最近前一段时间08年底自己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都标志着我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抓住了这第一生产力,从他入手,也由他产出。想一想每次科技革命都少不了的通讯工具的变革,在这三十年里我们走过的似乎不仅是三十年。从书信到电报,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呼机,从呼机到手机,从手机到电脑。科技不断的在发展,通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像是自己国内的的一次科技革命,只不过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们生活中对于能源一词的概念恐怕就是灶膛里的火了。从秸秆的燃烧到液化气罐,从煤制气管道又到天然气管道,我们的家居能源变得越来越清洁安全。 从解决温饱的情况到享受生活的状态,也显示出我国发展的迅速以及国家切实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当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以后,人们才能广泛的追求生活,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生活。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祖国的进步与富强。我们的国家是民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反之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方面就可看出我们国家的强盛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上的一大壮举 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宁波日报/2008年/12月/22日/第B01版 学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从理论的视角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省委宣传部于波 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有科学理论素养的党。理论是党的旗帜、生命和灵魂,理论上成熟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前提、基础和标志,理论思维之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性质及其实践结果。所以估量我们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要特别关注它在理论方面有无建树,作出了什么新的贡献。评价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当然也应该如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它要开始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它又是一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即它要开始实现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开启先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前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毛泽东曾经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坚定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正是根据这条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引向胜利。其理论成果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最初一段时间,他仍然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于1956年4月和1957年2月先后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道路作了许多有益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不幸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左”的错误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抛开了他一贯倡导和践行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陷入了主观唯心的思想误区和政策误区,实践中导致严重后果,直至造成“文化大革命”这场巨大灾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也因此受挫,出现停滞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 1976年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和1977年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由于长期以来受“句句是真理”的束缚,又由于受当时“两个凡是”的禁锢,全党上下处于严重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不改变这种状态,党和国家的工作只能踯躅徘徊,趑趄不前。1978年5月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大讨论从政治的角度和高度重新审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常识性命题,实质是通过解放思想,明辨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大是大非。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鉴于过去20年“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以及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分歧和党内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现状,理所当然地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放在首位。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解决这个问题确定基调,指明方向。它的要点是:其一,重新阐发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把实事求是从通常认为的党风文风问题,提到无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新时期是这样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完成拨乱反正,部署并展开全面的改革开放,还进行了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大第一次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规定20世纪末的目标是“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新时期就是这样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它,议论它是怎么发生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顺利环境下开始的,相反,倒是在异常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两大难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时仿佛还看不清该从哪里下手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当前种种迫切而棘手的问题,还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形成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必须在不长时间内同步完成。没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和胆略,很难在这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局势下勇敢地作出历史性的决断。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中全会的前夜 走上这样一条路实在不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中国经历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接着,中央抓了两件事:一是揭批“四人帮”,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那时,“四人帮”和一批他们的骨干分子已被隔离审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但他们多年经营的帮派势力遍布全国,有些还掌握着一定权

最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精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提出的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2、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党的十一大沿袭“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全会确立的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提出了关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及其基本方针。 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法,建全党的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由于1957年以来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不断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