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018

湖南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018

湖南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018
湖南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018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广义)是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狭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学习心理研究、德育心理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研究。

2、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职能。高等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社会职能、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基础教育不同。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包括: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高与专)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包括: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教育教学改革。

5、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03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部。《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廖世承1924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原则有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调查法(问卷与访谈)、个案法、测量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含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含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气质性格能力)3心理可通过行为表现,也支配和调节行为,但心理与行为不一定对应。

第三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因获得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比

较持久的变化。理解、把握: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现象;是以有机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经验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或基础,不学而会的行为不属于学习,如成熟,醉酒,疾病,长期服毒,药物成瘾等;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狭义即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个性与思想品德的过程。两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

2、学习的分类,依据有学习的复杂程度、目标、结果。根据学习复杂程度分类体现为学习的不同层次,主要有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加涅依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概念规则辨别)、认知策略(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我国学者冯忠良依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不同的学习理论,经典学习理论包括联结型学习、认知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现社会学习、信息加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新进展。

1)联结型学习理论的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通过尝试与淘汰错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受三规律制约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与斯金纳。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形成反应与情境的联系,获得用反应应付情境行为经验。强化是指使有机体反应的概率提高与增加的一切安排。分正负强化,方式多样,有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连续强化与间隔强化,即时强化优于延时强化,间隔强化优于连续强化。

2)认知型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与取消,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有abc a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新的完形(知觉重组),学习的过程是对情境的顿悟。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中存在着认知结构与学科的知识结构两种结构,学习的实质形成认知结构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学习经验以及连接方式。学科结构的获得须通过探索发现。

c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2、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以获得意义,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材

料的逻辑意义;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者的经验中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①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②上位学习:新知识包含更广概括更高。③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是并列关系。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者的内在潜能;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重视兴趣、情感有学习中的价值。代表罗杰斯马斯洛4、学习理论新进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观察学习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2)三种强化外部、替代、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并非说明世界的客观真理。知识有其发展性、时空性,并非一成不变。2)学习观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选择,主张以师徒传授的方式。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5、学习过程: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6、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途径多样性;学习有研究探究的性质 over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既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先验意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性质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加涅将程序性知识又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

2、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类)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关于

“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即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包括①认知策略a 复述策略(如画线)b精加工策略(如提问、记笔记)c组织策略(如画关系图)②元认知策略_计划监视调节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_时间、环境、努力、他人支持管理

3、加工方式不同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组织策略、质疑策略、深造自得策略、熟读精细策略等(其中主要了解前四种)。1复述策略是指为保存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2简单加工策略是将新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记忆术是典型的简单加工技术。3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做笔记、提问、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5质疑策略包括质疑、释疑、存疑三方面。6深造自得策略指一个人在学习上依循正确的方法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求他积极主动地有所得;积极主动有所得,就能巩固所掌握的知识。7熟读精细策略就是要按照记忆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即要求在学习中记忆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要善于思考。

4、技能指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技能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形成的进程可由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共同特点为:(1)大多数情况下,进步先快后慢;(2)中间出现高原期;(3)后期进步慢;(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退步。运动技能的培养就注意:A准确地示范与讲解;B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按(内容)分一般迁移特殊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影响方向)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结果)正、负迁移(整合方式)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 2、迁移的划分:a(按迁移效果方向)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和练习次数减少;使另一学习深度增加,效率提高。老师讲例题促进“举一反三”学习加法对学习乘法。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表现为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学习效率、准确性下降,时间和次数增加。如:学习语文语法与学习英语语法之间的混淆。b(方向和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时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时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C(层次和水平):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指低向高水平技能迁移,三角形面积推梯形。水平指知识在相同水平迁移,

d(作用和范围)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具体知识与技能,学语法写作文。一般迁移: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学哲学对实践的指导。

3、迁移的意义:课堂学习无法使学生在真实生活环境的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准备;促进学生的迁移;即学生能具有一种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

4、迁移的理论:a形式训练说: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b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相同要素包括经验上的基本事实(长度、数量和颜色等)、

工作方法、一般原理或态度等。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是指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

c经验类化说贾德通过水下打靶(概括化理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

d关系转换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的结果。即学习者顿悟两个情境的内部关系;也表明迁移不是自动的。5、

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包括分析问

题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6、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

概念、在心理学中,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情境。问题包括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的最终结果、障碍三个要素—间接的通过思维活动找答案。2、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的某种过程 3

、问题的分类:(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2)呈现型

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形问题。呈现型问题是给定的

问题,答案是现成的,发现型问题是自己提出的或发现

的,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创造形问题人们从未提出(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对抗性有对手。非对抗性没有对手参与。(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是否有相关知识 4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2.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正向)目标递归策略(逆向)类比策略5、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知识经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6、

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质量几种体现在知识的合理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7、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具有双重知识结构。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实时性的知识。8、

创造力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真创造: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创造的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极端、证实阶段。

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再定义性、洞察性。

创造力的开发训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技法

创造力的种类:(1)前创造力、潜创造力和真创造力。前:是指创造力的准备阶段或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它不能生产创造性的结果。潜:对个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但是已经被人类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真:指提供具有独特的、新颖的和有社会价值的创造结果,改结果是前所未有的。(2)初级创造力、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中级: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建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和能力。高级: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9、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1)区别:首先,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定义不同。其次,问题解决时,即可以使用现成的方法,也可以不使用现成的方法。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常规问题解决。不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独立地提出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创作形的问题解决。(2)联系:他们彼此联系,互相制约。首先,创造力的水平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问题越是复杂,解决起来越困难,越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其次,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人创造力水平越高,解决问日的速度越快。再次,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10、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方法:(1)要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a.教学活动的立意要新。b内容新、方法新、组织实施的措施新。C.课要常讲常新,每讲比新。(2)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3)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11、创造性思维是多思维类型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潜意识与显意识等

发散思维是核心;发散思维的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学习材料难度不同、个性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相互的。

4、学习动机的理论 a强化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人类行为的动力源于强化。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表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b成就动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学习活动

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C归因理论归因环境奖励运气难易,归因个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意义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根据学习者的归因倾向可预测其以后的学习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习得性无助: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而放弃努力。影响:动机降低、认知障碍、情绪失调。d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直接、间接)个体的归因方式。

5、动机冲突的常见形式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辟冲突。

6、学习动机的激发的要点包括:设置合理目标、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运用奖罚;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遵循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发展顺序,具有两次快速发展阶段(3岁和青春期)。

2、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从形式上看,自我认识是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我是谁)等层次。自我体验是情感成分,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调控是意志成分,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心理自我是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的意识)。从自我观念来看,现实自我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也即对实在的我认识。投射自我指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可分自我中心期(3岁前)、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约10年时间)三个阶段。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

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特点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

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大学生自我调控的特点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2)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强烈3)自控能力较弱 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表现为:理想自我“主体我”、现实自我“客体我”。“客体我”占优势表现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主体我”占优势表现为自卑感较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呈现为各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我意识矛盾的统一 1.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积极调整) 2.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采用自我安慰来解脱)。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青年中期(大三)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矛盾突出期,也是统一与转化的关键期

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途径有:坚持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有我;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的潜能相符,并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实自我。6、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有利于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大学生努力完善自己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即根据社会需要、个人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即抱负水平2)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子目标3)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4)锻炼与培养意志品质 5)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特征 1.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规范2.有一定的结构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群体成员的角色地位有规范明确规定、有明确的隶属关系。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成员之间关系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多由共同兴趣而组成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1)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原因:群体的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其内驱力。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动力降低3)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

配地位的现象。原因:信息的影响;当某观点得到最好解释时,会使群体成员被说服,转向有说服力的观点;群体讨论所造成的规范性影响,使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去支持与自己接近又较极端的人。4)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具有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意义。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性特征 4、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分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班集体特征: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有共同活动目标和行为规范;平等友爱人际关系和公正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集体意志可促使成员

为共同任务而努力,并对每个成员有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5、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⑶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6、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是双向的,其积极作用包括: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消极作用有: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8、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9、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注意: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共情4.合理对待批评。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维护他人自尊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区别:①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品德的核心)2.道德情感(引起道德动机)3.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4.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它们是相互联系、配合、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3、品德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分4个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 岁);②权威阶段(6~8 岁);③可逆阶段(8~10 岁);④公正阶段(11~12 岁)。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品德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但受成熟、社会影响。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成熟。

3)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与阶段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4)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也叫社会学习。1.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2.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格发展过程包含生物成熟、自我成长、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贯穿于生命全程,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的八阶段信任对怀疑(2—1.5)自主对羞怯(1.5-3)主动对内疚(3-6)勤奋对自卑(6-12)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繁殖对停止(30-60)完美无憾对绝望(60以后)

4、品德形成过程顺从有从众与服从;遵从的态度与行为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特点;同化思想、情感、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特点,且认同愿望越强烈行为越主动;内化把其结合到自己的体系中,形成知道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即达到信奉程度。

5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一.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掌握道德概念(克服意义障碍)、提高评价能力、确立道德信念二.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直觉式道德感、形象式道德感、理智式道德感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决心、信心、恒心(情绪障碍)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行为方式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养成

6品行的矫治了解不良动机、纠正认知障碍、克服不良习惯、克服自卑心理、抵制外界诱

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能积极调节自己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成效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确的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和谐的人际关系3.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4.能较好的适应环境5.合理行为6.人格完整统一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利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总目标提高心理素质,促

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2.中间目标发展性目标(引领,达到最佳水平)预防性目标(防范于未然)矫治性目标(少数有问题者)3.具体目标目标的具体化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①掌握情绪调节方法;②提高心理适应与承受能力;③了解人际交往技能;④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生涯辅导: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作出合理的选择;自身潜能的开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

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社会适应能力差;择业、恋爱、意志力等问题。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社会、学校、家庭)三.生活事件因素四.自身因素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2.情绪控制力低3.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5.社会适应能力差 6.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6、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㈠保密原则㈡信赖性原则㈢教育性原则㈣主体性原则㈤时间限定原则。二.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常用方法和技术㈠一般方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㈡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2、行为治疗;3、认知疗法;4、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教师的职业心理 1.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

2.教师的情感心理特征感染力、调控力与期待

3.教师的意志特征

4.主要的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监控、教学效能。

2、教师的职业角色1.知识传播者(中心角色)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师生关系3.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影响,隐性)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对学生的影响,显性)

5.教育研究者(工作性质)。

3、教师的成长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景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学反思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以促进教学改善的过程。教学监控,即教师为了保证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程中,进行的积极主动的计划、控制和调节等。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育、教学在影响学生成长中作用的看法。有一般教育效能感,即对学校教育在影响学生成长中作用的看法;个人教学效能感,即对自己教学在学生知识获取中作用的估计。

教学交往的类型有个性层面的交往;角色层面的交往;群体层面的交往。

人际知觉效应的心理机制有成见效应、首次印象效应与新近效应、定型效应。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分为组织策略、陈述策略、管理策略。

心理学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者、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因而,须表现出与角色相应的特征方能赢得学生喜欢。研究表明:在认知特征方面,在智力和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其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相关。其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可能是最重要的。在人格特征方面,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倾向性是影响教学效果显著的两个特征。教师威信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情感威信四方面。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为: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基本条件);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教师的成长过程须经历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成熟阶段。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的科学研究。

第十四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依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赋值。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量化数值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对教育测量的分数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教育测量与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和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选择或编制测验需要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方面加以考虑。效度:指的是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也就是测验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这是衡量一个测验质量的重要标准。测验效度分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信度:指的是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也就是测

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测验信度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一般来讲,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因而有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难度:指的是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在教育测

量中,测验的项目难度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占被测总人数有百分比(P 值)来表示。区分度:即测验项目的效度,它是指被试在某个题目上的得分与其测验总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 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2填:1924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2010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 (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B.实践C.需要D.教育 2.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 A.习得B.泛化C.消退D.分化 3.以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相似为基础的人际吸引指的是() A.相似性吸引B.接近性吸引C.奖励性吸引D.外貌吸引 4.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称为() A.能力B.气质C.人格D.性格 5.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大学生处于第六阶段即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B.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C.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D.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6.我国教育界一般认为,智力的核心成分() A.注意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

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8.有人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自己能力差”这种归因属于()A.外部稳定归因B.外部不稳定归因C.内部稳定归因D.内部不稳定归因9.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为() A.凝聚力B.从众C.士气D.社会助长 10.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A.刻板印象B.超限效应C.投射效应D.霍布森选择效应 答案: 1.C 2.B 3.A 4.D 5.B 6.D 7.A 8.C 9.B 10.B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在相应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教育机智是一种技能或技巧,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知识经验无关。(×) 2.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会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加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效率,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3.大学生的思维从以辩证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4.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 5.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不同的智力因素(如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发展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6.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取“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实质是强调直观教学。(×) 7.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群体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品德对个体行为起调节作用。(√) 8.在帮助学生将基本技能合成起来,练习和反馈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岗培题库高等教育心理学2020

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 B. 布鲁纳 C. 斯金纳 D. 苛勒 标准答案:A 2德国教育家()第一个明确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A. 第斯多惠 B. 威廉·冯·洪堡 C. 赫尔巴特 D. 瓦根舍因 标准答案:C 3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心理动力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状态 D. 心理特征 标准答案:A,B,C,D 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A. 可逆性 B. 灵活性 C. 守恒性 D. 补偿性 标准答案:C 2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意义识记占优势 B. 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保持稳定 C.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D.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 标准答案:B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

阶段 标准答案:B 1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 A. E-mail B. QQ C. 短信 D. 微信 标准答案:C 2大学生人际交往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不包括的是()A. 价值观不同B. 心理需求不同C. 情绪稳定性不同D. 生活习惯和修养不同 标准答案:C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A. 交往动机B. 交往对象C. 交往渠道D. 交往方式 标准答案:B,C,D 1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 A. 交往目的不同 B. 交往风格不同 C. 交往认知不同 D. 交往情感不同 标准答案:A 2不属于大学生交往目的的是()。 A. 切磋学问 B. 交流思想 C. 探索人生 D. 商务合作 标准答案:D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 A. 交往动机 B. 交往对象 C. 交往渠道 D. 交往方式

2016年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

二〇一六年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1. 1879年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这个世界上,其创立者是( A ) A. 冯特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亚里士多德 2.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D ) A. 《论语》 B.《学记》 C.《梦的解析》 D. 《论灵魂》 3.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B ) A. 意识 B. 行为 C. 潜意识 D. 感知觉 4.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开拓的人类科学史上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是( A ) A. 无意识领域 B. 民族心理领域 C. 个体心理领域 D. 行为科学领域 5.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几个阶段,这表明人的心理 发展存在着( B ) A. 连续性 B. 顺序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6. 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形成“目的”美德的阶段是( C ) A. 婴儿期 B. 儿童期 C. 学龄初期 D. 学龄期 7. 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三个重要观念,不包含下面选项中的( C ) A. 最近发展区 B.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C. 现行组织者 D. 学习的最佳期限 8.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积极乐观,这体现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 C ) A. 认知特征 B. 情绪特征 C. 人格特征 D. 信仰追求 9.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的是( B ) A. 情绪衰竭 B. 紧张焦虑

C. 去个性化 D. 个人成就感降低 10. 从社会层面上看,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 D ) A.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B.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 C. 保持平和的心态 D. 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11. 认为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学习理论 流派是( A )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12. 下列描述不属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的是( B ) A.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B. 学习动机的直接性 C.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D. 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13. 下列需要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需要的是(D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审美需要 14.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性维度的因素是( B ) A. 能力高低 B. 努力程度 C. 任务难易 D. 运气好坏 15.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指的是( C ) A. 自我效能感 B. 结果期待 C. 效能期待 D. 心理期待 16. 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映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 主要用以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属于( A )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元认知知识 D. 显性知识 17. 程序性知识是在人的头脑中的表征方式是“”这种动态的形式进行的( D ) A. 符号 B. 概念 C. 命题 D. 产生式 18. 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对知识进行加工,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 系的过程指的是知识的( C )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020高等教育心理学最新题库60套

01个体思维发展依次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彼此不能逾越。这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2每一种心理品质都有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及时给予关注,这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3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斯金纳 高尔顿 霍尔 华生 04个体在0-1.5岁的婴儿期,需要得到呵护与爱抚,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5个体在1.5-3岁的儿童期,需要得到尊重和适度放开的养育,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6主张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7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景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8强调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他人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9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 目标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情感内驱力 意志内驱力 10不同的学者对学习做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奥苏贝尔将学习分成()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和态度学习 11在条件反射理论中,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提高,称为()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负强化 12在条件反射理论中,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降低,称为()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3当一个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老师撤销对他的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4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老师给他一个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5当小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给他一个小红花。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6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是() 努力 心境 运气 能力 17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原因是() 心境 努力 运气 能力 18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不可控的原因的是()

2018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3模拟考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班杜拉D、加涅 2、一般来说,我们在早晨和临睡前记忆效果较好,这一现象可用(B)来解释。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 C、检索困难说D、同化说 3、每个人都有使他的潜能得到实现的需要,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B )A、生理与安全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4、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会了把直接宾语变成间接宾语,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是一种(A)的学习。 A、智慧技能B、言语信息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 5、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A)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6、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C)信息单元。 A、1~3B、2~6 C、5~9D、15~20 7、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学习程度为(C)时,记忆效果最好。 A、80% B、100% C、150% D、200% 8、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依据是(A)。 A、学习的方式 B、学习的内容 C、学习的目的 D、学习的层次 9、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D)。 A、成正比 B、成反比 C、线性关系 D、倒U型关系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C) A、成人每天早晨做广播体操 B、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C、幼儿上幼儿园不再怕见生人 D、成人用筷子吃饭 1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 )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 C、负迁移D、逆向迁移 12、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A)。 A、领会B、实践 C、知识经验D、技能 13、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A ) A、理解B、机械 C、内隐D、无意 14、下列各项中运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手段的是( D ) A、对违纪学生给予批评B、对成绩下降学生给予提醒 C、对舞弊学生取消其成绩D、对犯错误学生因表现好而取消记过 15、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D) A、命题B、命题网络 C、图式D、产生式 16、我国古代先哲早就提出,学习可以“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 B )。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17、在男女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无差异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的结论是(A)。 A、无任何差异B、男优于女 C、女优于男D、尚无定论 18、根据皮亚杰关于思0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半数或更多的大学生思维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C)。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D、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之间 19、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A) A、命题B、网络 C、图式D、产生式 20、做了坏事就一定要接受惩罚,这种道德观念水平处于皮亚杰认为的( B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选择题库及答案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个体心理过程()。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注意过程 / D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詹姆士C. 冯特D. 马斯洛 / C 3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A. 1789B. 1879C. 1897D. 1978 / B 4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意识结构B. 无意识C. 行为D. 自我实现 / A 5强调应该把人的心理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D 6以下哪位心理学家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A. 皮亚杰B. 奈塞尔C. 布鲁纳D. 奥苏泊尔 / B 7主张研究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8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9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A 10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流派是()。A. 认知心理学B. 精神分析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B 11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目的在于达成人机合一理想状态的学科是()。A. 管理心理学B. 工程心理学C. 认知心理学D. 实验心理学 / B 12回答心理与行为“是什么”的心理学研究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A 13心理学研究中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属于()。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C 14回答某种心理与行为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B 15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D 16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出版的,作者是()。A. 廖世承B. 房宗岳C. 潘菽D. 邵瑞珍 / A 17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是()。A.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C. 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D. 高校的学习环境 / A 18下面哪一个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和属性?()A. 信度B. 效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19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称为()。A. 效度B. 信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20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了的问题(量表)施测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C 21通过控制条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A 22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是()。A. 注意力发展B. 观察力发展C. 记忆发展D. 思维发展 / D 23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4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内容都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A. 奈塞尔B. 冯特C. 普莱尔D. 皮亚杰/ C 26埃里克森认为,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 勤奋对自卑B. 亲密对孤独C. 主动对内疚D. 生殖对停滞/ B 27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这位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维果斯基 / C 28弗洛伊德认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的人格成分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B 2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的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 C 30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信息,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守恒/ B 31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