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广东版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广东版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广东版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广东版参考答案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广东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激趣园◆

>> 案例

人为什么有这么多“如果”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因为每个人的将来都是未确定的,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如果”。

这说明人生选择存在多种可能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能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对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是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B

2. A

3. C

4. C

5. B

6. C

7. A

8. C

9. B 10. A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结合小丽的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提示)小丽客观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最终取得成功。她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个人的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还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主动承担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再次,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既要抓住机遇,也要慎重考虑;选择后勇敢地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激趣园◆

>> 案例

《狮子和羚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哲理?

(提示)狮子和羚羊,都是为了生存,都在朝阳升起的时候竭尽全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跑去。而我们人类也应该为更高的目标和人生追求,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迎着朝阳努力向前进。亲爱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D

2. A

3. B

4. D

5. A

6. D

7. C

8. B

9. B 10. D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从行行与动动的通信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同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动动不畏困难,务实肯干,是积极行动的人,所以他能够克服人生中的困难,抓住人生发展的机遇,使自己的人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而行行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激趣园◆

>> 案例一

《隐性的翅膀》歌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自我激励精神?

(提示)《隐形的翅膀》是一首励志的歌曲,歌词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精神,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两者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 案例二

家乐为什么能够改变自己?

(提示)改变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家乐能够改变自己,是因为她在追求自己的目标过程中发挥了自觉能动性,不断激励自我,战胜自我,最终实现了目标。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A

3. B

4. B

5. A

6. B

7. A

8. C

9. B 10. D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这些汶川孩子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这些孩子的人生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些汶川孩子身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激趣园◆

>> 案例

为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没能捕到麻雀?这个故事说明了怎么哲理?

(提示)故事中的主人公没能捕到麻雀,是因为他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雀头钻进的网眼,而没看见整张的大网。

这故事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D

3. C

4. A

5. D

6. C

7. A

8. C

9. A 10. C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结合案例,谈谈小张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提示)用联系全面的观点对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和谐不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

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小张由于能主动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终获事业成功。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激趣园◆

>> 案例

1. 如何理解文中父亲所说的话?

(提示)对于竹根来说,岩石并不适合他们生存,正因为环境恶劣,不得不在岩石缝隙里盘根错节,才得以顽强生存。生活在沃土的竹根,因为条件优越,生长顺利,没经历风雨,当危机来临时,就显得非常脆弱。

2. 这些话对你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启示?

(提示)生活在顺境和逆境里的人们,与生活在岩石和沃土里的竹根很相似。身处顺境未必能事事成功。身处逆境也未必一事无成。可见,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在顺境的条件下,要借势而上,不断取得成功,同时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当逆境来临时,要敢于接受困难和面对挑战,要奋斗崛起,最终走向成功。◆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B

2. A

3. A

4. B

5. C

6. C

7. D

8. D

9. D 10. C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结合材料,谈谈人应如何对待挫折?

(提示)面对挫折和逆境,应有积极的心态和态度。这需要保持健康的人格,要有主动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要保持必胜的信念,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约翰·克里西在接到退稿信后,并没有被打到,而是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坚持努力写作,永不言败,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激趣园◆

>> 案例

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在黑暗中,倪娣雅的“劣势”成了“优势”;浓烟中,有正常视力的居民们,由于触觉和听觉没有充分锻炼的机会,这时优势反而成了劣势。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可能是双刃剑,初看起来是件好事,没准它可能是一件坏事,甚至能带来灭顶之灾。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糟糕”,说不定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不可预计的事情,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A

2. A

3. C

4. A

5. D

6. B

7. D

8. B

9. C 10. A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请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王同学的看法。

(提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

题。中职生的学历比较低,这是他们不足的一面,但如果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就会发现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中职生也有许多高学历的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动手能力强、职业期望值不高,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只要坚持边工作边进修,学历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可见,中职生并不低人一等,只要努力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中职生照样有发展的机会,照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激趣园◆

>> 案例

以小杨创业成功的实例,谈谈你对“知行统一”与“成功失败”关系问题的理解。

(提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往往经历“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才能取得。要实现成功,就要做到“知行统一”,勤于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践中锻炼能力,在为社会作贡献中体验成功。案例中的主人公小杨努力学习(专业学习、创业学习、请教师傅的学习)、积极实践(读书期间的实践、商场工作实践、创业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创业中出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问题、请教行家、改进做法),终于获得成功。可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行统一”与“成功失败”关系的意义重大。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 B

2. A

3. D

4. A

5. C

6. D

7. B

8. A

9. D 10. B

>>我明理我进步(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内分别画“√”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分析案例,解答问题)

◆案例

1. 结合小张的成长过程,谈谈坚持知行统一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成功人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提示)小张的成长过程贯穿着学习、实践、能力、成功的主线。人要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人生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绩,而且是今后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终身勤于学习,积极投身实践,还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开创成功人生。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激趣园◆

>> 案例

心理医生治好了“感冒发烧病人”,这说明了现象与本质有什么关系?

(提示)大千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一质多象的表现、也有一象多质的情况,有真象和假象、也有认识上产生的错觉。佛山陈先生“久烧不退”,假象和错觉掩盖了炒股“走火入魔”心情焦虑得不到释放的本质病因,因而久治未愈;后来找到了本质病因,对症下药,很快就好了。可见,透过现象,找到真正的本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做足功夫”才行。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A

3. D

4. B

5. A

6. C

7. D

8. C

9. C 10. A

>>我明理我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一

结合漫画谈谈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提示)在漫画中,可以把虫蛀看作本质,大苹果看作现象,大苹果表面诱人,然而已被虫蛀。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不为假象所迷惑,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二

从认识能力角度看,什么原因导致小陈失足?为什么说明辨善恶是非是做人的首要问题?

(提示)从认识能力角度看,缺乏明辨善恶是非能力,是小陈“学坏”被抓进派出所的原因。青少年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就很容易受骗上当、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提高明辨善恶是非能力,是做人的首要问题。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激趣园◆

结合上面例子、身边周围的人和事,谈谈你对“人人是创造者”的理解。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总结出科学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并且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着自身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工人、农民可以是创造者,中小学生也可以是创造者。“人人成为创造者”是完全有可能性的。我们应该有这种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做过却没有成功的事。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B

2. D

3. A

4. A

5. D

6. B

7. C

8. B

9. C 10. A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从北京奥运展现的创新成果,你如何理解“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的深远意义?

(提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中职学生,必须积极锻炼、刻苦训练,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北京奥运会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创新力,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象征。也正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

第四单元

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激趣园◆

>> 案例一

1. 从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康有为固执地坚持君主立宪制,当历史潮流发生根本改变时,他并没

有顺应,而是开历史的倒车。虽然他的人生目标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但由于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其志向是注定失败的。而他的学生梁启超则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应历史潮流,为中国人的思想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

2. 请谈一谈我们在确立人生目标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提示)这告诉我们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能随社会发展不断地校正。当人生目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时,就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目标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A

3. C

4. D

5. A

6. B

7. A

8. D

9. B 10. C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1. 结合李丽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确立人生目标?

(提示)李丽的事迹表明我们树立人生目标时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人生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2. 确立人生目标对我们成长有什么作用?

(提示)人生目标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人生目标可以使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第二,人生目标增强我们前进的动力,具有鼓舞作用;人生目标要求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具有约束作用;人生目标催促我们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地不断进取,具有鞭策作用。第三,人生目标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激趣园◆

>> 案例

从理想和现实的角度谈一谈这则寓言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生命启示?

(提示)前两个人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却是短暂的欢愉;一个虽心存高远,但无视现实条件,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后面两个人则能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最终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的产生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A

3. B

4. C

5. C

6. A

7. A

8. A

9. A 10. B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蔡志忠树立理想的依据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蔡志忠放弃按部就班的求学道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另辟蹊径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成为著名的漫画大师。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确立个人理想的时候,不仅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还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认同或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如果一味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虚幻目标,就只能处处碰壁。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激趣园◆

>> 案例

1. 从理想信念和意志责任的角度,谈一谈沙粒蜕变成珍珠的故事给

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沙粒不甘于平庸,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顶住了别人的嘲笑,义无反顾地跟随养蚌人,经受了艰难的过程,最终蜕变成一颗珍珠。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无穷的力量,它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但同时我们也要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2. 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光有理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即使受到外界的干扰,别人的不理解、嘲笑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持着、忍耐着,当我们走过黑暗与苦难的长长隧道之后,会惊讶地发现,平凡的沙粒也会蜕变为一颗耀眼的珍珠。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磨炼自己的意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已,成就精彩人生。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C

2. A

3. C

4. C

5. B

6. B

7. D

8. C

9. D 10. D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从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守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陈寅恪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进行学术研究,支撑他的是对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以及顽强的意志。这说明我们要实现理想就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否则不足以抵抗人生的各种艰难险阻。人生并非坦途,尤其当我们要实现理想时,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来,最终达致成功的彼岸。

第五单元

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激趣园◆

>> 案例

两代人都有同样的童真,为什么却有不一样的最爱?

(提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两代人的童年都处于人生的幼龄时期,具有相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都爱吃爱玩,所以都有同样的童真。但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代人都会打上各自的时代烙印,所以,社会变化了,他们的最爱(吃玩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B

2. C

3. D

4. B

5. D

6. D

7. C

8. C

9. C 10. C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一

案例一反映了怎样的义利观?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提示)这四位大学生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放弃个人利益,践行了社会主义义利观。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反对把小团体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案例二

结合案例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提示)盲人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作为社会的人,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关心他人,这不只是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案例三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实社会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提示)材料中“公车私用’的行为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自觉以公为重、以公为先、舍私为公。

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激趣园◆

>> 案例

1. 少年为什么会自杀?

(提示)少年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对上代人生命的重复,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失去生活的目标。

2. 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提示)从表面看,生命的确是周而复始,但人与动物不同,人通过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因此这种周而复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向上的运动。正是这种向上的运动使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所以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

1. B

2. B

3. A

4. C

5. D

6. A

7. B

8. A

9. A 10. B

>>我明理我进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结合李桂林夫妇的事迹,谈谈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李桂林夫妇的事迹表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志,个人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显示自己人生价值的。李桂林夫妻二人扎根山区18年,投身教育,培养了上百名学生,让“文盲穷山村”变成了“文化村”,促进了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李桂林、陆建芬夫妻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是社会对他们贡献的认可,这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也是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激趣园◆

1.案例一与案例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提示)案例一所描述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能力和素质相对自由全面的发展状况。案例二马克思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情形,并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称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2. 怎样理解两者的差别和一致性?

现阶段,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人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自身。但我们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相比,仍需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物质生产,实现不了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只能是相对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大力提高和私有制的废除,劳动不再成为负担,而成了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则能实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人的素质和才能的相对全面发展,才能向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过渡,实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体验坊◆

>>我夯基我达标(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 C

2. C

3. D

4. C

5. C

6. D

7. D

8. C

9. D 10. C

>>我明理我进步(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内分别画“√”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我综合我发展

◆案例

1.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关系的理解。

(提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只有通过人的素质的相对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极大的发展,给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胡小燕这样的打工妹也有机会成为人大代表,拓展了自己的政治生活空间。同时,胡小燕当选人大代表也激发了农民工的参政议政热情,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深入开展。

2. 结合材料,谈谈你怎样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提示)以往,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工没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工也有机会参政议政。改革开放给每个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应该充分利用这有利条件,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发自身的潜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精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2018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 卷号:适用班级:16级所有班级成绩: 一、选择题(最符合题意的一个)20分: 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发展道路 D、现实依据 2、决定成败的在于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符合() A、自己的客观实际 B、自己的人生规划 C、自己的人生理想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 B、空间 C、运动 D、静止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体现了() A、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5、“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 A、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 B、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在大大小小饭店,为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会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扔掉的不是一双双的木筷,而是一片片的森林。体现了()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下列选项不属于规律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勾股定理 C、红灯停绿灯行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哲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出真知 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0、漫画“一万个零不抵一个一”说明了() A、只要耐心等待,机遇总会来的 B、人生发展需要人生规划 C、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D、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说明了()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B、认为人有特殊的能力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成语“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14、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A、唯心主义哲学 B、普遍联系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贝多芬失聪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在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等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B、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 遇C、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不能相互转化 D、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16、下列有关矛盾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成语“自相矛盾”就是辩证矛盾 B、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可回避 C、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矛盾的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7、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应该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排斥④和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寓意故事:《小马过河》强调的哲理是() 寓言:小马过河松鼠:深!老牛: 浅!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B、天赋决定能力和才干

《哲学与人生》职高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25×2,共5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3、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4、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认识的无限性 D、矛盾的观点 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科学的本质是( ) A.创新 B.发明 C.思维 D.创造 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0.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综合法 D. 类比法 1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13.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14.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我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最新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 修订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时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学习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能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的人生态度,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为指导,为帮助学生做好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走好人生路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的客观实际。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不能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理解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尊重规律,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主观行动,做出人生选择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运用目标:学生能够把握客观实际,判明自身主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选择】 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结业试卷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题号 1 2 4 5 6 7 答案 题号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 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君子之交谈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的D。主动热情 7.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_________、相互_________、相________的关系。 2、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规律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本身、、的联系。 4、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5、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代替 _ 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简而言之,矛盾就是。 7、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8、是认识的来源。 9、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2分)注意: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于下列表格中,否则不予计分。 1、关于“机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遇是外因,是条件 B、不需要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抓住机遇 C、得到“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 D、机遇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2、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夸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6、“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7、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名字是否新颖 8、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体现了什么联系()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因果联系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 考试试卷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出卷人:复核人:总分:100分 姓名: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社会理想: 2、个人理想: 3、信念: 4、人的客观实际: 5、主观能动性: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4、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7、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9、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0、“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11、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B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 试B卷 https://www.doczj.com/doc/c91282332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B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毎空1分,共18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又的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 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 4、与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5、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7、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8、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 9、的矛盾、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0、人存在双重进化:和。 二、单选题(毎题1分,共20分) 1、“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2、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B、相辅相成的关系 2

C、相互排斥的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B、世界是物质世界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不同的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人生的客观实际 C、个人的主观愿望 D、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8、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B、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强大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0、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3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 ) A、一切事物总就是与其她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就是与其她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 D、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2、“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种观点得根本区别在于就是否承认( ) A、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B、人得自觉能动性受物质条件制约 B、做事情要发挥自觉能动性 D、人得意识反映客观事情 3、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 A、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自觉能动性得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自觉能动性得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就是事倍功半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自觉能动性发挥得程度 4、“吃一堑,长一智”“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体现得哲学道理主要就是( ) A、坏事可以变好事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就是发展变化得 D、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5、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 )

A、内容B、基础C、标准 D、方法 6、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理论基础就是( ) A、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B、辩证法 B、事实归纳法与理论归纳法 D、经验主义 “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得灵魂,就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得不竭动力,也就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得源泉。”据此回答7-—8题。 7、创新得哲学依据就是( ) A、事物得运动与发展就是有规律得 B、事物就是运动、变化、发展得 B、事物就是运动与静止得统一D、事物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8、我们青年就是创新得主力军,作为职业学校得学生,首先必须( )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多搞一些小发明与小创造C、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得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D、尽快掌握当今世界得前沿科学与尖端技术 9、“志当存高远"就是诸葛亮得教子名言,它得意思就是( ) A、人生要有远大得理想B、有钱要放在远方 C、人要走出去发展 D、有志气得人能走很远 10、社会历史发展得总趋势就是( ) A、人类得实践活动 B、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D、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1、实现人生理想得根本途径就是( )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卷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卷 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哲学与人生》2014-2015第二学期期末复习卷 答案 适用班级:信息商贸系1351113512 1352 1353 一、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前括号内) ( A )1.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了172个“天问”。下列关于“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 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天为阳,地为阴” ( C )2. 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B行百里者半九十 C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B )3.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 发展道路 D 现实依据 ( A )4. 下列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世界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成语是 A 量力而行 B 好高骛远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 B )5.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 )6. 对个性自由理解准确的是 A 个性自由就是绝对自由 B个性自由就是书本上的,现实中不存在

C 个性自由就是没有自由 D 个性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 A )7. 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A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B 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D 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 D 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 D )8.拔苗助长的故事是在批评 A没有实际行动者 B 不善于和敢于行动者 C 没有发挥自觉能动性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 C )9.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 D )10.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下列不属于自觉能动性的是 A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B 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C 以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D蜜蜂建造的蜂巢巧夺天工 ( D )11. 理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是 A 社会制度 B 经济条件 C 自身优势 D 艰苦奋斗 ( C )12.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A 遇事要有主见 B 有了坚强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C 成功需要坚强意志 D 善于约束自己 ( B )13.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D 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