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论测试题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论测试题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论测试题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论测试题

板泉镇小学数学教师共读《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22分)

1.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概念”指的是:( 数感 )、(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所谓的点、线、面、体、角是从( 立体图形 )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3.为了理解小数,需要重新理解整数,其核心在于重新理解( 十进制 )。

4.“符合意识”中所说的概念符号,在小学“数与代数”中主要是指( 用字母表示数 )。

5.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三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 扇形统计图 )和( 折线统计图 )。

二、判断题。(10分)

1.推断统计的核心就是通过经验过的事物推断未曾经验的事物,或者说是

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 √ ) 2.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 ( √ )

3.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

( × )

4.演绎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 × )

5.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

用价值。 ( √ )

三、选择题。(10分) 1.数学的目的是( A )。

A 、研究对象的存在性

B 、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C 、数是如何存在的

2.“三段论”不包括哪一项( C )。

A 、大前提

B 、小前提

C 、推理

单 位 姓 名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3.理解数位的核心是理解( C )。

A、数位

B、数的运算

C、十进制计数法

4.空间观念的本质是( A )。

A、空间想象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

C、等式性质

5.平移和旋转的参照物是一条( B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四、简单题。(30分)

1.如何理解分数的本质在于真分数?(4分)

答:即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这样的分数有两个现实背景,一个是表达整体与等分的关系,另一个是表达两个数量之间整数的比例关系,我们把后者称为整比例关系。

2.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7分)

答:在混合运算中,关于运算次序有两个基本法则,一是有括号的,先计算括号中的算式,二是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为了说明其的合理性,就必须回到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所有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

3.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什么不同?(4分)

答: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密切。提出问题则要求用数学的语言阐明问题,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密切。

4.如何理解点、线、面、体、角?(7分)

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所以因此所谓的点线面体角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抽象不仅是舍去了物体的颜色,构成材料等物体的本质要素,还忽略了所占空间,点不分大小,线不分宽窄,面不分厚薄,因此这些抽象出的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些抽象出来的概念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存在。

5.三种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8分)

答: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三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共性是都可以直观的表述数据,使得数据的信息一目了然,但就是信息表述的功能而言,这三种统计图还是有区别的,条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所占的比例,折线统计图更有利于表述数量的变化趋势。

五、论述题:

案例一:1-5数的认识

画面展示:蓝天1轮红日,4朵白云;1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1头大象从左边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在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

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与同桌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并做记录。教师巡视、询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桌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教师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进一步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表示?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花等等,教师也在相应处贴上数字“1”。类似处理其他的数。

案例二:认识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然后教师提问:“再拨上一颗,共有几颗?应当用什么数表示?”学生拨完并回答后,教师展示动画并叙述:“1颗添上1颗是2颗。2颗比1颗多,2比1大。”在认识“2大于1”的基础上,重复上面同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计数器上依次认识:3大于2,4大于3,5大于4,从而感悟数的大小顺序。

让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出:“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基于大小关系的数的顺序排列。

1.案例1中是如何帮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数的?(理由充分即可)

答:引导学生看图中的物体、关注物体的数量,启发学生说出:“1个太阳、1头大象”;然后贴上抽象符号“1”,启发学生感知:1个太阳、1头大象都可以用数“1”表示。然

后重复这样的方法,认识其他的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

突出了从具体事物抽象到数量、再由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一个太阳,一头大象表示的是

数量,是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1”是抽象了的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太阳,也可

以表示一头大象。

2.案例2中,通过数的顺序环节的设计,我们要达到的什么样的效果?(理由充分即可)

答:认识数序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感悟数量和数的意义,可以也让学生感悟数量

的多少关系和数的大小关系:数量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

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