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_高清海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_高清海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_高清海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_高清海

2003年1月第

30卷 第1期

求是学刊SEEK ING T R UT H

Jan .,2003V ol .30 No .1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形而上学在当代的命运笔谈

编者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当2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何中华教授认为,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生存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返”形而上学,实现由“在者”向“在”本身的“复归”。陆杰荣教授从区分形而上学的“真实”与形而上的“真实”入手,厘清了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在哲学中的不同表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1-0010-13 收稿日期:2002-10-15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高清海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学从通常意义上被称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从历史角度来说一般有两种解释。可以说,形

而上学乃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可以说“形而上学”是哲学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所确立的理论形式。从前者来看,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从后者来看,形而上学只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理论体系。形而上学作为“曾经是”的哲学,只是反映了形而上学规定的“形式”方面,因此成为历史上“特定形态”的形而上学。从今天的认识水平看,“曾经是”的形而上学只是人最初把握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物种”思维方式的理论产物。形而上学就其反映

10—

哲学本性的角度看,应当始终贯穿于哲学的发展始终。形而上学体现了人的自为本性,表达了人的超越性、创造性,是人始终要确立的“理想追求”。当我们从本真的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时,常常是从哲学的内在规定上来理解形而上学,这就意味着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实质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海德格尔曾说,“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我曾把哲学和人放在一起来思考,是为了表明,哲学与人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同样哲学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本性同人的本性也具有内在的一体性关系。

在我看来,对“形而上学”这种理论,我们必须从人的本性以及这一本性的历史变化中,才能获得深切的理解;同样,对于“人”,虽然众多学科都在研究人,也只有从哲学思维的高度以及形而上学的性质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实本性。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情况总是这样,我们是怎样理解哲学的,怎样理解形而上学的性质的,也就会怎样理解人;反之,人的发展状况如何,特别是人对自我意识的状况怎样,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对形而上学的性质的理解也就会怎样。可以说“形而上学”作为历史上“曾经是”的某种哲学理论样式,也是对人的本性“曾经是”的规定的历史性的某种表达。如同人总要超越自身本性的“曾经是”的规定一样,人总要面对人“应当是”的追求一样,哲学否定“曾经是”的“形而上学”理论表达方式是合乎逻辑的。但是,“曾经是”的形而上学被否定和超越,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否认人的本性规定中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性质。

从哲学的历史逻辑分析,哲学不过就是人为了获得自我本质,升华自我人性,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那种人对自我本性的意识,也是人的对形而上学性质的悟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只要存在,它就离不开形而上学,就不能不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只能在对人的本性的把握中,才能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从今天对人的本性的反思和理解来说,就会看到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并不是“被给予的”,也就是说不是前定的,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属于人的“自为的”本性。人的“自为”本性必然体现在人乃是作为一种追求和超越的存在。人生活在有形的自然世界,却时刻向往着一个“无形”的世界。人总要在自然世界中去蕴注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超越,表达自己的意义。因而人就永远不会满足于对人生活的自在的自然界,总要去设法挖掘它对人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这样人总是必然地要超出自然世界的自身限度,而建构“超验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就人的超越性说,人的本性必然蕴含着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以求通过“形而上学”的世界表达在超越样态中的属人世界。而历史上“曾经是”的形而上学,是对人的超越本性的特定表现形态。

哲学在其开端走向形而上学化的理论体系,这在人对自身本性的认识阶段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了“曾经是”的形而上学理论这一阶段,才能揭示并进而充分认识人所具有的超越本性。历史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从理论上完成对人本性把握的必要的步骤。

从人的本性特质看,理解人的真实的特异本性是把握人的本性的形而上学性质的关键所在。人来自于自然,是从非人生成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超然于物性之上的。人与物本性上相联通,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里体现的实质就是对物的超越性,这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人的生命特质根本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生命性质,它属于自主性生命。人作为人已超越了生命的本能,成为自我生命的主宰者。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两重化了自身,在本能生命之上形成了支配生命的生命,这就是人的本性“超越”了物性,人优越于动物的基础和本源。人作为人的一切特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这表明,人的生命已经不是单纯性的,而是双重化的、多维性的生命;不是既定的,不变的生命,而是不断超越,不断提出自身的新的追求的生命。人的本性特质就是,人不是生来具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要由人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人的本性的形而上学性质也只有在这种“特质”基础上才能得到透彻贯通的说明。人的这种特质表现在人总是要走出自身的限度,总是要自由地创生着自己的规定,总是要以自己的劳作去改变着外在世界。这种人的本性的特质就体现为“应当是”、“可能是”的形而上学追求。

从对形而上学规定的把握看,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形而上学属于本质前定的哲学,其本质是以物种思维方式来研究人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关

11

系。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力求确定人自身的本性的终极基础,但由于其以知识论的因果决定论思维方式来说明哲学的本质,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以概念的逻辑的方式解释了人的本性规定,但总是将人的本性规定归属于某一不变的、终极的、前定的因素,这就根本无法把握哲学自身的特有性质与特有的方法,因此也根本无法了解人的本性的特质。人的本性的实质体现在,人是能够走出自身,超越自我的存在。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把自我生命两重化,人就能够走出自身。在一切存在中,惟有人能够把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的本性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人的活动是自我与自己的目的性活动,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活动中自我创生的本性。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总是生活在“未来”之中,“未来”作为人的理想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人的“自为”本性是由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人必然要对自己进行提问,而且经常思索,筹划自己“我将会成为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能够成为人的根本性质所在,也是形而上学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内在规定的实质所在。动物没有反思、不需要哲学,人却不能没有哲学,必须通过哲学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成就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乃是属于人的本性和本质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组成因素。

在这里,形而上学必然体现了人的本性在自我创生中所“构建”的理想。人之所以需要确立形而上学,在于人总是需要“理想”。人的创生本性在实践活动中总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与人的“不满足”相对立,人总是要设立衡量“不满足”的尺度,提出与“不满足”相对立的“理想”,寻求对自身活动确立的意义。这就表明,对人而言,形而上学就意味着超出人自身的现存状况。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内在契合体现在人总是通过“理想”来实现着自己的创造性生活,总是通过“对外部的现实性要求”,以实现自身的目的,总是通过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在活动中以形成自身活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的发展命运。

形而上学的情结

朱德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如果有人一定要我简要地回答,什么是哲学?那我会告诉他,这就是形而上学,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形而上。意思是说,哲学不是一门实证的或应用的学科,而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虽然到目前为止,形而上学的名声在学术界还不很好,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在某些人的眼中,仍然是反科学的代名词。但我以为这是一种糊涂观念。人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科学不行,抛弃了形而上学也不行。科学与形而上学绝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地,科学要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形而上学。

有人把形而上学与科学对立起来,犹如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似的,不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形而上学,更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科学。他们以为,科学是只研究经验中直接给定的东西,或者说,他们以为只有能在经验中给定的世界才是惟一真实的存在,其他都是虚伪的。形而上学既然以超经验的存在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当然是反科学的了。其实,在这里,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早在康德那里便已经指出了,单靠经验中的给予,还不足以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还要有主体

12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主要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它把特定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的不科学的结论。 第二、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思想同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没能从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中概括出物质共同的基本特性,使哲学的物质概念得以完善。第三、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它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而原子论是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这就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虽然肯定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这种观点解释不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也难以驳倒唯心主义的不断进攻。因此,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物质观必然会被新的物质观代替。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摘要:张爱玲的做作品中对本性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人性的真相予以解释和还原,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因为摆脱不了欲望的支配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她在揭示与还原人性真相的同时,又以审美的诗的情感去中和现实的苦难。 关键词:人性欲望真相 在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张爱玲犹如一颗闪亮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从天际划过,但留下的却是永不消失的炫目光芒。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名臣,而他的祖母则是李鸿章侄女,父亲属于典型的遗少,母亲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他的家庭随时没落封建士大夫官僚家庭,但由于生活在一个欧风美雨袭来新文化开始传播的时代,再加上多次外出留洋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也不可能不感受到许多变化的影响。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为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他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都是西洋化的。因此作为一个与传统小说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作家,张爱玲的教育背景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文学部分也有夕阳的现代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部分作家纷纷捕捉时代的影子,致力于“感时忧国”的重大政治题材的作品创作时,张爱玲却孤僻蹊径,开始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现代文学的中心主题进行思考。人物创造的真实性还必须建立在人性的深刻理解上。过去我们常讲,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其实,人有更复杂的内涵,除了各种社会关系,更有各种自然地,生理的和心里的素质,由此而呈现的人性,必然是极其复杂的。简单的以阶级性取代人性,固然是不可取,就是将人物作为某种单一性格的化身,也会给人不真实的印象。张爱玲正是观察了他所出时代环境的大量人物,才提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看法。所谓“不彻底人物”,就是不单一,不极端,不回大彻大悟,容易屈服,苟且,他们“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又朴素”,虽然不彻底,却又是认真的。这种人物很像我们后来所说“中间人物”,是充斥于凡间生活的“芸芸众生”.张爱玲以一种平民化的心态,对他们给予了有限的肯定,她说他们“可是这时代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着时代的总量”。 张爱玲热爱俗世生活,但是他没有沉湎于饮食男女嘈杂浮华的漩涡里,而是对他们进行冷眼“张看”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她能透露出他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正如曹雪芹热爱他笔下的丫鬟小姐,但是他并不是玩味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他们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洞见,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张爱玲自觉的吸取了红楼梦的精华,她的创作从起点上说,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市井文学。同时张还把冰心丁玲等上一代的神话理想主义的文学观,变成了实实在在对现代人生的一种嘲讽的诉解。她通过女性特殊的观察力和表现手段,来穿透人性本来面目,已达到现代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正是出于对人性近乎透明的考察和认识,她笔下的任务就具有魔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坚定不移的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之高目标,当“饮食”受到某种威胁时,甚至连男女都可以不要。他们或为利或为性的目的,上演着一场场“没有明目的斗争”,正是在这没有名目的世俗的斗争中人性的盲目和自私和愚蠢得到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尽管传奇但最终也会暴露世俗的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尽管传奇,但最终会归于人的根本欲望,她笔下人物的形象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移动,其行动的价值,为之奋斗的目标超越不了世俗的利和性。张的作品基本围绕着人终究是沉浮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的这一看法而展开,在此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下所谓人的阴暗面表现得如此合情合理,这正是张的小说中最具深层意义的内核和凝聚点。 人性真相的揭露和还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学生姓名鲍何雷 学号1259082055 专业心理咨询 年级 2 0 0 8级 指导教师苏君丽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内容摘要】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

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给科学发展争得一块地盘,培根不得不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他曾向教会表

人的本性与命运.

人的本性与命运──读〈人的本性与命运〉 范学德(感谢著者惠寄) 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所著的〈人的本性与命运〉(以下简称〈人性〉)一书,是谢秉德先生译成中文的,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五九年出版,它是三十二卷本的〈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的最后一本。 该书的基本结论是:“对人性的解释方面,基督教信仰比其他古典或现代学说更重视人的灵性,但对人的德性的估价则不若其他学说高”。对历史意义的解释,“基督教信仰比古典主义更富有动的观念,但却不如现代的动的史观所解释的那么乐观”。【注一】这也许就是这篇读书笔记的基本纲要。 1。古希腊的人性观。 人对自己总是一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我该如何活著,这也许是人永远要追问并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疑问,当然这也只是人的问题。 尼布尔在〈人性〉一书中,首先分析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并由此开始了自己对人类本性问题的探讨。他认为,人存在的两件基本事实是:其一:“人为自然界的赤子,屈服于自然的兴衰中,为天然的必需条件所窘迫,受自然的冲动所驱使,限于自然所许可的年限之内,因个人的体质不同稍有伸缩,但自由却不太多。”其二,“人是灵性,他可以超越他的本性、生命、自我、理性以及宇宙之外”。【注二】 近代的一切人性观,无论彼此间的差异如何明显,但都是由修改或混合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与圣经上的人性观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而构成的。而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又可以概括为理想主义(Idealism又译为唯心主义)与自然主义(Naturalism又译为唯物主义)这两大类型。前者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亚派为代表,后者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为代表。 古典的理想主义人性观,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著重点,但它们都认为人的独到之处乃是他的理性才能、心灵,而其所谓的心灵,也主要是指人的理性以及思想的能力。理想主义人性观包含了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将理性的人(即人的本身)与上帝视为同体,而那充作创造原则的理性即为上帝;第二:一种身心二元论:视身体为恶,而假定心智或灵性为善。与之对立的古典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则认为,人性虽然具有独具的理性,然而仍不超乎自然之外,且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注三】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观点)重要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含义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整体和部分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1>2)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激变论”。)2.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的时候,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发展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话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性格决定命运之薛宝钗

性格决定命运之薛宝钗——理想主义的象征 1、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气质内到外散发得淋漓尽致)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如,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 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可见她聪慧过人,有自己的见地。 2、世事通明,人情练达;化险为夷,机巧过人 抱“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之道,如,"未时交芒种节", 大观园的姑娘们都出来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要到潇湘馆去找黛玉,后来见宝玉 进了潇湘馆,宝钗想到黛玉好猜疑,这个时候如果跟着宝玉进去,一则宝玉不便, 二则黛玉嫌疑,想到这里就回来了。路上她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引得宝钗去扑蝶, 并一直跟到大观园滴翠亭外,这时宝钗听到亭内宝玉的丫鬟红玉与坠儿在说贾芸的 事情,宝钗听到心中吃惊,因想到:"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 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趣。"由于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不了了。所以使了个"金蝉 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 里了?"把自己和黛玉的困境化为乌有。 3、善解人意,端庄大体,收服人心 她关心弱者。如: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 客的困难;她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她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 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诗会上,黛玉醉酒说出禁书《牡丹子》中的“良辰美景奈何 天”,宝钗为顾及她颜面私下警醒黛玉。。。。。。正是她如此体贴人意,才会有 了后来莺儿对她的夸赞: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模样儿还在其次。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被忽视了.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即要求人们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方法.因此,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考察,我们需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来把握。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形而上学。以自然界为例,辩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的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而形而上学则把它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各自总的观点和方法上是根本对立的。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辩证法承认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再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总之,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从而对立统一规律也就变成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是否承认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辩证法既重视量的积累,又重视质的飞跃.形而上学则不然,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相反的形式,要么否认质变,要么否认量变。是否承认飞跃.是否承认质量互变,也是区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4.是否承认扬弃。扬弃是包容肯定于自身的否定。辩证法承认扬弃。首先,扬弃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自我否定。其次,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扬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因而它最能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性,也即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再次扬弃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则否认扬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孤立、绝对看待肯定和否定,否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这种否定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显然,这仍是一种极端主义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否定观上的对立也是十分尖锐的。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着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共处的“统一体”就是人类认识活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所回答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怎么样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不仅要以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前题,而且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深入和展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