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

自主预习案

一、识字辨音,释词译句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高万仞.()惩山北之塞.()

箕畚.()出入之迂.也()亡.以应()无穷匮.也()

始龀.()魁.父之丘()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惧其不已.也()

一厝.朔东()

3、(原创题)下列语句中与“面山而居”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聚室而谋曰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朝而往,暮而归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二、语言积累使用

5、(原创题)按要求填句子

导入: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愚公实现了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目标。俗语和古诗文中有很多表达坚持不懈这个主题的句子。

(1)只要功夫深,。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篇》)(3)千淘万漉虽辛苦,。(刘禹锡《刘禹锡·浪淘沙》)

6、(原创题)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坚持,就是孤独中的等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坚持,就是低谷中的重生,曹雪芹由奢入俭,终于创造出文学史上的奇迹;

【答案表现】1、rèn sèběn yūwúkuìchèn kuí2、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塞:阻塞损:削减焉:哪里险:险峻的大山彻:通已:停厝:通“措”,放置3、C、4、(1)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能够吗?(2)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3)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5、(1)铁杵磨成针(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吹尽狂沙始到金

6、示例1:坚持,就是磨难中的无悔,爱迪生苦心钻研,终于给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示例2:坚持,是质疑中的执着,愚公挖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天帝,实现了搬走两座大山的愿望。

互动探究案

一、感知课文

1、解析课题:

愚公在将近九十岁的高龄决定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

要体现在:他有远大抱负,从文中“

”能够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他有十足的信心,从文中“

”能够看出,他对人力无穷、大山有尽的道理有充分的理解,。

2、主题思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二、问题探究

1、愚公之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抓住题干中“故事情节”这个重要词语,先找到文中写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内容,然后思考这些内容和其他情节的关联。

探究结界示例:愚公的妻子担心愚公年纪大了,不能完成移山这个艰巨的任务,并提出“且且焉置土石”的问题,这引起全家人的讨论,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移山取得成功,这样显得自然合理。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第一问,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并加以归纳和提炼。第二问从文章的中心这个角度思考。

困难:

道理:

三、结构思路

你能补全课文结构思路中的空缺吗?

四、写法借鉴使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高效训练案

课内名段讲练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析:这两段是情节发展的发展、高潮和结局。河曲智叟听说愚公移山,赶来阻止,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

1.(原创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曾.不若孀妻弱子()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何苦.而不平()

2.(原创题)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结合你对课文中“汉阴”“河阳”中“阴”“阳”的理解,写出下面的城市与所在山水的位置关系。

洛(洛河)阳()

江(长江)阴()

衡(衡山)阳()

华(华山)阴()4.本文用神话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外美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其妻献

疑(关切)

邻人子(参与)智叟笑而止之()天帝令神负山(感动)移山成功大智若愚

愚公移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5、(原创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二石兽并.沉()

(2)求.二石兽于水中()

(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4)转转不已.()

6、(原创题)下面句子中“于”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B、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7、(原创题)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2)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同样是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来分析石兽的下落,为什么老河兵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而“学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思维拓展提升9、(原创题)我们现在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看看能举出多少个这样的成语。我们能够用这些成语组成对联,如:“愚公移山”对“精卫填海”,你能对出下面的对联吗?

成语:

对联:

(1)上联:刻舟求剑下联:

(2)上联:叶公好龙下联:

(3)上联:一叶障目下联:

反思总结案

一、个性评价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甲生:愚公不愚。愚公选择移山,正视困难,不但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造福于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更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困难的行为,是一种自私的,只为个人和当前着想的行为。

我的看法:

二、精彩改写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发挥想像,把它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答案

23 愚公移山

互动探究

一、1、解析课题: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二、2、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面对别人的嘲讽: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道理是: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三、跳往助之嘲讽

高效训练

1.(1)顽固、固执(2)竟然、简直(3)通“无”,没有(4)愁2.C、

3.洛阳(洛河的北岸)江阴(长江的南岸)

衡阳(衡山的南面)华阴(华山的北面)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美好愿望,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5、(1)一起(2)寻找(3)只(4)停止

6、C、

7、(1)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踪迹。(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8、因为学者在推究事物的道理的时候“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石性、沙性作作臆断,没有考虑水流反激之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意思符合即可)

9、例: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夜郎自大杞人忧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对联示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杞人忧天一叶障目,三人成虎

反思总结

一、示例一: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才是明智的选择。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挖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带来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有。

示例二: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需要多少代人才能完成,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吗?

二、提示:在不改变课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 ..()孀.()龀.()匮.()荷()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 ..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惩chéng 始龀chèn 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愚公形象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个古代寓言思想浪漫,语言生动,富有哲理。然而自诞生后一千多年内很少被人提及。直到20世纪,它才家喻户晓,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 二、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一)说一说:故事情节 (二)议一议:人物形象 (三)想一想:故事寓意 (四)评一评:艺术特点 (一)交流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要地讲述故事情节。 (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

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教学构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 中语文 教学目标; 一、分析故情况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明白得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 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把握文中的字、词、句、明白得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讲读故情况节,体会愚公精神。在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在深化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 二、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那个地点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如何样〕 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愚公移山》教案

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 中语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把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 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1. 教学思路: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 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 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 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 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3. 教学难点: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简介?列子?及作者。 2.疏通课文,把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 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 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把握以下字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4.疏通课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 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 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法: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15分钟)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

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二、探讨文章的主题写法。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15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4.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 初中语文 一、学习目标 1. 明白得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明白得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把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明白得专门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 作为初二学生已积存了一些文言字词,把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差不多能够解决文言词语的明白得。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3.自我评点课文,发觉咨询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依照图片,复述故事 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现〕 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 专门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适应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4.〝自读明白得评点〞检查 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

来讲明。〔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 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 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怀;后者是讥讽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怎么讲笨不笨? 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咨询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 量〕愚公以进展的观点看咨询题〔挖一点少一点〕 b.移山的缘故: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专门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依旧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那个观点吗?〔回扣咨询题③,归纳主题〕。 学生争辩→教师引导:神什么缘故会把山搬走呢?〔关键在于一个〝诚〞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正是文章的主题。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使操蛇之神可怕。〕 〔这些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至深。衬托〕 利用神话结尾,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期望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良好愿望。 5.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的疑咨询,老师归纳咨询题,供同学们共同研讨:〔可能的咨询题附后〕 〔1〕什么缘故只写小孩去关心,而不写大人? 小孩天真无邪,有着对新事物、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不像大人干什么都带有功利性,未受世俗观念的阻碍;小孩前往帮忙,也确信得到了家人的同意。 〔2〕回答〝妻〞的疑咨询什么缘故只用一句话? 与智叟的对话中有回答,幸免重复。〔写作材料安排的巧妙〕 〔3〕移山面临哪些困难? 山又高又大;人力少;工具简单;运土路途遥远;受到舆论的压力。 〔4〕.什么缘故〝智者〞反而叫愚,〝愚者〞反而叫智呢? 所謂的智者在文中不過是急功好利之徒,而其言語的打擊,正對應了愚公脫俗超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 得成功。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 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通过小河 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 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 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 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 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 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 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 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 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 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体裁、出处和作者 1.体裁和出处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列御寇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惩.chéng塞.sè迂.yū曾.céng荷.hè箕畚 ..jīběn 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 2.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⑵朗读停顿的指导。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 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⑶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㈠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㈡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㈢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㈣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五、解读文本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公移山》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3课《愚 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 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 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 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 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 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 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 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 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 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 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 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 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愚公移山

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愚公移山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