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

第一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纲展示]

1.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考点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反应热和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其符号为ΔH,单位是kJ/mol。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反应特点

(1)从能量高低的角度分析

对于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收的热量;

对于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的热量。

(2)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

2.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反应、Ba(OH)2·8H2O和NH4Cl反应、C与H2O(g)反应、C与CO2反应。

(2)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1 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其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但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必须要考虑到物理变化时的热效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如吸热反应NH4Cl与Ba OH 2·8H2O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反应,而很多放热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2015·高考北京卷)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形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解析]A.状态Ⅰ总能量为反应物总能量,状态Ⅲ总能量为生成物总能量,由图示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从状态Ⅰ、Ⅱ、Ⅲ的图示可以看出,反应中CO并未断裂成C和O,C、O原子间一直有化学键。C.由图示可以看出,CO

和O生成了CO2,CO2分子中C与O形成极性共价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生成CO2的过程,并不是CO与O2的反应过程。

[答案] C

1.(2014·高考海南卷)(双选)某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a有催化剂参与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效应等于ΔH

C.改变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活化能

D.有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E2

解析:选BC。解答本题,首先应该会看图像,清楚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然后看清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能量的多少及反应热、活化能的含义。最后根据各个选项的问题逐一解答。A.由图示可知反应过程a需要的活化能较高,这是没有催化剂参与的过程,错误;B.由于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效应等于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的差值ΔH,正确;C.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正确;D.在有催化剂条件下整个反应的活化能为E1,错误。

题组一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教材改编)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3)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4)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时放出的能量就是该变化的反应热。()

(5)NH4NO3固体溶于水时吸热,属于吸热反应。()

解析:(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有化学能与光能或电能间的相互转化。(3)物质在三态变化中涉及能量变化,但不属于化学变化。(4)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过程,其能量变化不能称为反应热。(5)该过程中没有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反应。

答案:(1)√(2)×(3)×(4)×(5)×

2.已知:H2(g)+F2(g)===2HF(g)ΔH=-27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1 mol H 2与1 mol F 2反应生成2 mol 液态HF 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 2与1 mol F 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 气体的能量

D .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用上图来表示

解析:选C 。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ΔH <0,H 2和F 2反应生成HF(g),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HF(g)分解生成H 2和F 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HF(g)转变为HF(l)放热,则1 mol H 2与1 mol F 2反应生成2 mol HF(l),放出的热量大于270 kJ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 正确。D 项图中1 mol H 2和1 mol F 2的能量应高于2 mol HF 气体的能量。

题组二 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3.试比较下列三组ΔH 的大小。 (1)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 A(g)+B(g)===C(g) ΔH 1<0 A(g)+B(g)===C(l) ΔH 2<0

则ΔH 1____ΔH 2(填“>”、“<”或“=”,下同)。 (2)同一反应,反应物状态不同时: S(g)+O 2(g)===SO 2(g) ΔH 1<0 S(s)+O 2(g)===SO 2(g) ΔH 2<0 则ΔH 1____ΔH 2。

(3)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反应相比: C(s)+O 2(g)===CO 2(g) ΔH 1<0 C(s)+1

2O 2(g)===CO(g) ΔH 2<0

则ΔH 1____ΔH 2。

解析:比较ΔH 时一定要注意“+”、“-”符号。

(1)因为C(g)===C(l) ΔH 3<0,则ΔH 3=ΔH 2-ΔH 1,所以ΔH 2<ΔH 1。(2)由

(g)可知ΔH 1<ΔH 2。

(3)根据常识可知CO(g)+1

2

O 2(g)===CO 2(g)

ΔH 3<0,则ΔH 2+ΔH 3=ΔH 1,所以ΔH 2>ΔH 1。 答案:(1)> (2)< (3)<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①C(s)+O 2(g)===CO 2(g) ΔH 1 CO(g)+1

2O 2(g)===CO 2(g) ΔH 2

②2H 2(g)+O 2(g)===2H 2O(g) ΔH 3 2H 2(g)+O 2(g)===2H 2O(l) ΔH 4 ③H 2(g)+1

2O 2(g)===H 2O(l) ΔH 5

2H 2(g)+O 2(g)===2H 2O(l) ΔH 6 ④CaCO 3(s)===CaO(s)+CO 2(g) ΔH 7 CaO(s)+H 2O(l)===Ca(OH)2(s) ΔH 8 A .① B.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 。①中CO(g)+1

2O 2(g)===CO 2(g)放出的热量较少,故ΔH 1<ΔH 2;②由水蒸气转

变为液态水是放热过程,故ΔH 3>ΔH 4;③2 mol H 2比1 mol H 2 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故ΔH 5>ΔH 6;④前者是吸热反应ΔH 7>0,后者是放热反应ΔH 8<0,故ΔH 7>ΔH 8。

比较反应热大小的四个注意要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气、液、固三态的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

(2)ΔH 的符号: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不要只比较ΔH 数值的大小,还要考虑其符号。 (3)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相同时,参加反应物质的量越多,放热反应的ΔH 越小,吸热反应的ΔH 越大。

(4)反应的程度: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状态相同时,反应的程度越大,热量变化越大。

考 点 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表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如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表示25℃,101kPa 时,2_mol 氢气和1_mol 氧气反应生成2_mol 液态水时放出

571.6_kJ 的热量。 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注明反应条件

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绝大多数反应是在25 ℃、101 kPa 下进行的,可不注明。

2.注明物质状态

物质所处的状态不同,ΔH 值不同。常用s 、l 、g 、aq 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溶液。 3.注意符号单位

ΔH 应包括符号(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数字和单位(kJ/mol)。 4.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 5.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一般不标注“↑”、“↓”以及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等。

ΔH 与反应的“可逆性”

可逆反应的ΔH 表示反应完全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如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

1,表示在298 K 时,1 mol N 2(g)和3 mol H 2(g)

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 3(g)时放出92.4 kJ 的热量。但实际上1 mol N 2(g)和3 mol H 2(g)充分反应,不可能生成2 mol NH 3(g),故实际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 。

(2014·高考海南卷)标准状况下,气态分子断开1 mol 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已知H —H 、H —O 和O===O 键的键焓ΔH 分别为436 kJ/mol 、463 kJ/mol 和495 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 2O(g)===H 2(g)+1

2O 2(g) ΔH =-485 kJ/mol

B .H 2O(g)===H 2(g)+1

2O 2(g) ΔH =+485 kJ/mol

C .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解析] 我们使用的能量大多来自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化学能通常转化为热能。盖斯定律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任何化学反应发生都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断裂化学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反应热就是断裂化学键吸收的热量与形成化学键释放的热量的差值。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热既与物质的状态有关,也与物质的多少有关。1 mol 的气态水分解产生1 mol 的氢气和1/2 mol 的氧气的能量变化是2 mol×463 kJ/mol -436 kJ/mol×1 mol -1/2 mol×495 kJ/mol =242.5 kJ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H 2O(g)===H 2(g)+12O 2(g)

ΔH =+242.5 kJ/mol ,A 、B 错误;若是2 mol 的气态水分解产生2 mol 的氢气和1 mol 的氧气的能量变化是+242.5 kJ/mol×2 mol =+485 kJ ,物质分解吸收的热量与产物燃烧放出的热量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D

[思维建模]—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五审”

2.(2013·高考北京卷节选)NO x 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汽车发动机工

作时会引发N 2和O 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N 2(g)===2N(g) ΔH 1=+945 kJ·mol -

1,O 2(g)===2O(g) ΔH 2=+

498 kJ·mol

-1,

2N(g)+2O(g)===2NO(g) ΔH 3=-1 260 kJ·mol -1,根据盖斯定律可得:N 2(g)

+O 2(g)===2NO(g) ΔH =ΔH 1+ΔH 2+ΔH 3=+183 kJ·mol -

1。

题组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2015·福建泉州质检)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 的热量;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放出890.3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A.仅有②B.仅有②④

C.仅有②③④D.全部符合要求

解析:选B。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重点注意其与普通化学方程式不同的几点:(1)产物的稳定状态,H2O为液态,C的稳定氧化物为CO2;(2)单位是kJ·mol-1,不是kJ;(3)数值,ΔH 的数值要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保持一致;(4)符号,吸热为“+”,放热为“-”。仅②④符合要求。

2.(2015·辽宁大连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ΔH=+285.5 kJ·mol-1

B.已知2C(石墨,s)+O2(g)===2CO(g)ΔH=-221 kJ·mol-1,则石墨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 -1

C.已知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则在一定条件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最多可放出92.4 kJ的热量

D.已知乙醇和乙烯的燃烧热分别为1 366.8 kJ·mol-1和1 411.0 kJ·mol-1,则乙烯水化制乙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H2O(l)===C2H5OH(l)ΔH=-44.2 kJ·mol-1

解析:选D。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燃烧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所以当1 mol 水分解时才吸热285.5 kJ,A项错;CO不是稳定氧化物,B项错;合成氨是可逆反应,提供的反应物不会全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C项错;根据盖斯定律,将表达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达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减可得D项热化学方程式。

题组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教材改编)(1)1 mol 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出283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g H 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3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ΔH 数值与化学计量数要对应,把题给数据换算成所需数值。 答案:(1)CO(g)+1

2O 2(g)===CO 2(g)

ΔH =-283 kJ·mol -

1

(2)H 2(g)+1

2O 2(g)===H 2O(l)

ΔH =-286 kJ·mol -

1

4.(1)H 2S 的燃烧热ΔH =-a kJ/mol ,写出H 2S 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 2O 4反应生成N 2和水蒸气。 已知:①N 2(g)+2O 2(g)===N 2O 4 (l) ΔH 1=-19.5 kJ/mol

②N 2H 4(l)+O 2(g)===N 2(g)+2H 2O(g) ΔH 2=-534.2 kJ/mol

写出肼和N 2O 4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燃烧热指1 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故可写出H 2S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2-①即可得到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 =2ΔH 2-ΔH 1。 答案:(1)H 2S(g)+3

2O 2(g)===SO 2(g)+H 2O(l)ΔH =-a kJ/mol

(2)2N 2H 4(l)+N 2O 4(l)===3N 2(g)+4H 2O(g)ΔH =-1 048.9 kJ/mol

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正误时,常见失误点有: (1)忽视ΔH 的正负。

(2)忽视ΔH 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有关。化学计量数发生变化时,ΔH 的数值要相应变化。 (3)忽视物质的状态不同ΔH 的数值也不同。

考 点 三 燃烧热、中和热及能源

一、燃烧热

注意:“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氧化物:C→CO 2(g),H→H 2O(l),S→SO 2(g)等。 二、中和热

注意:(1)必须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

(2)产物是1 mol H 2O(l)。用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OH -

(aq)+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三、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

2.计算公式

ΔH =-0.418 t 2-t 1

0.025 kJ/mol ,t 1——起始温度,t 2——终止温度。

3.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为保证酸完全中和,采取的措施是使碱稍过量。

四、能源

1 在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H

2 g +\f(1,2)O 2 g ===H 2O l ΔH =-286 kJ·mol -

1,即H 2的

燃烧热ΔH =-286 kJ·mol -

1。, 2 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 2O 放出

的热量,为57.3 kJ·mol -

1,弱酸和弱碱电离时吸热,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浓硫酸稀释时

放热,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

(2015·高考海南卷)已知丙烷的燃烧热ΔH =-2 215 kJ·mol -

1。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

燃烧后生成1.8 g 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 A .55 kJ B .220 kJ C .550 kJ

D .1 108 kJ

[解析] 丙烷分子式是C 3H 8,1 mol 丙烷燃烧会产生4 mol 水,则丙烷完全燃烧产生1.8 g 水时消耗丙烷的物质的量是n (C 3H 8)=14(m ÷M )=14(1.8 g÷18 g·mol -1)=0.025 mol ,所以反应放出的

热量是Q =2 215 kJ·mol -

1×0.025 mol =55.375 kJ ,因此所求数值与选项A 接近。故答案选A 。

[答案] A

[思维建模]—反应热答题规范指导

(1)用“焓变(ΔH )”表示反应热时,ΔH >0表示吸热,ΔH <0表示放热,因而ΔH 后所跟数值需要带“+”、“-”符号。

(2)描述反应热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表示还是用ΔH 表示,其后所跟数值需要带“+”、“-”符号。

(3)由于中和反应和燃烧均是放热反应,表示中和热和燃烧热时可不带“-”号。

3.(2015·安徽池州模拟)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

1。则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

=2×(-57.3) kJ·mol -

1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

1,则2CO 2(g)===2CO(g)+O 2(g)反应的ΔH =+(2×283.0)

kJ·mol -

1

C .1 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 热量

解析:选B。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H2O作为标准的,因此A不正确;燃烧热是指1 mol 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因此B正确,C不正确;稀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需要吸热,放出的热量要小于57.3 kJ,D不正确。

题组一燃烧热、中和热的含义及辨析

1.(教材改编)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甲烷的燃烧热ΔH=-890.3 kJ/mol,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3 kJ/mol。()

(2)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解析:(1)燃烧热是指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甲烷燃烧生成的稳定的氧化物应是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2)浓硫酸在稀释时还要放出一部分热量。

答案:(1)×(2)√

2.(2015·湖南郴州四校联考)已知反应:①25 ℃、101 kPa时,2C(s)+O2(g)===2CO(g)ΔH =-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ΔH<-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

D.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2O,放出57.3 kJ 的热量

解析:选A。由2C(s)+O2(g)===2CO(g)ΔH=-221 kJ/mol知1 mol碳燃烧生成CO放热110.5 kJ,则生成CO2放热大于110.5 kJ,则燃烧热对应的ΔH<-110.5 kJ/mol,故A正确;

①的反应热ΔH应为-221 kJ/mol,B错;中和热是指生成1 mol水时的对应热量,故仍为ΔH =-57.3 kJ/mol,C错;醋酸电离吸热,故用醋酸与NaOH反应生成1 mol H2O,放热小于57.3 kJ,D错。

题组二对能源的认识

3.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A .煤炭、石油、沼气

B .水能、生物能、天然气

C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D .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解析:选C 。A 中煤炭、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能源,B 中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D 中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4.《全球科技经济瞭望》报道了美国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煤,还有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且污染环境的能源,研究和开发清洁而又用之不竭的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21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氢能是利用氢气的燃烧反应放热提供能量。即H 2(g)+1/2O 2(g)===H 2O(l) ΔH =-285.5 kJ·mol -

1。

(1)试分析为什么“氢能”将是21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指出两条优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世界上的氢气绝大部分是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中制取。请写出工业上由天然气和高温水蒸气反应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有人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类似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和水是用之不竭的,而且价格低廉。急需化学家研究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两种方法简单安全地输送氢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可提取出无穷无尽的氢气。氢气用作燃料不会污染环境。

(2)该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工业上充分利用天然气,获得更多的氢气,必须利用廉价的水来提供氢,而不是直接分解。另外产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这样甲烷的利用率才更高。其反应式为CH 4+2H 2O(g)=====高温 CO 2+4H 2。

(3)由图可见,科学家需研究出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它能在光照条件下促使水的分解速率加快。

(4)管道运输(可以把现有的天然气和城市煤气管道输送系统改造为氢气输送系统);用金属储氢材料储存后再运输。

答案:(1)氢气来源广泛,作燃料不会产生污染等(答案合理即可)

(2)CH4+2H2O(g)高温,CO2+4H2

(3)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在光照下加快H2O的分解速率

(4)管道运输、用金属储氢材料储存后再运输(答案合理即可)

题组三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5.(教材改编)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所用NaOH溶液要稍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泡沫塑料板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上下搅动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

(6)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确保一种反应物被完全中和,常常使加入的一种反应物稍微过量一些。(2)为了减小热量损失,倒入NaOH溶液应该一次迅速倒入。(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上下搅动。(4)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都完全电离,它们的中和热相同,稀氨水中的溶质是弱电解质,它与盐酸的反应中一水合氨的电离要吸收热量,故中和热要小一些(注意中和热与ΔH的关系)。(5)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可。(6)因为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故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答案:(1)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2)C(3)D(4)ΔH1=ΔH2<ΔH3(5)-51.8 kJ·mol-1

(6)不能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1)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

(2)为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碱稍稍过量。

(3)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上下搅动,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的理由是铜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4)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时的热效应。

(5)取多次实验t1、t2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而不是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考点四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学生用书P122]

一、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可以计算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根据一定量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计算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换算成1 mol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热效应,也可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二、根据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差计算

若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E 1,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E 2,则反应的ΔH =E 1-E 2。

三、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1.盖斯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就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1)写:写出目标方程式(题目中要书写的热化学方程式),配平。

(2)比:将已知方程式和目标方程式比较,分析物质类别、位置(在反应物中还是在生成物中)的区别。

(3)倒:为了将已知方程式相加得到目标方程式,可将方程式颠倒过来,反应热的量不变,但符号要相反。这样,可以避免减法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4)乘:为了将方程式相加得到目标方程式,可将方程式乘以某个数(可以是分数),反应热也要进行相应地运算。

(5)加:倒、乘两个方面做好了,只要将方程式相加即可得目标方程式,反应热也相加即可。注意:ΔH 要带着“+”、

“-”符号进行运算。

1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ΔH 时,要带着符号、数值、单位运算,即进行代数运算。,

2 在比较反应热 ΔH 的大小时,带符号比较。对于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 反而越小。

(2015·高考重庆卷)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2KNO 3(s)+3C(s)===K 2S(s)+N 2(g)+3CO 2(g) ΔH =x kJ·mol -

1

已知:碳的燃烧热ΔH 1=a kJ·mol -

1

S(s)+2K(s)===K 2S(s) ΔH 2=b kJ·mol -

1

2K(s)+N 2(g)+3O 2(g)===2KNO 3(s) ΔH 3=c kJ·mol -

1

则x 为( )

A.3a+b-c B.c-3a-b

C.a+b-c D.c-a-b

[解析]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s)+O2(g)===CO2(g)ΔH1=a kJ·mol-1,将另外两个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编号,②S(s)+2K(s)===K2S(s)ΔH2=b kJ·mol-1,③2K(s)+N2(g)+3O2(g)===2KNO3(s)ΔH3=c kJ·mol-1,运用盖斯定律,①×3+②-③得S(s)+2KNO3(s)+3C(s)===K2S(s) +N2(g)+3CO2(g)ΔH=(3a+b-c) kJ·mol-1,则x=3a+b-c,故A正确。[答案] A

[思维建模]—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1)当热化学方程式乘、除以某一个数时,ΔH也应乘、除以同一个数;方程式进行加减运算时,Δ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Δ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2)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书写时,ΔH的符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3)在设计反应过程中,会遇到同一物质的三态——固、液、气的相互转化,状态由固→液→气变化时,会吸热;反之会放热。

(4)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4.(2013·高考江苏卷节选)白磷(P4)可由Ca3(PO4)2、焦炭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获得。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2Ca3(PO4)2(s)+10C(s)===6CaO(s)+P4(s)+10CO(g)ΔH1=+3 359.26 kJ·mol-1

CaO(s)+SiO2(s)===CaSiO3(s)ΔH2=-89.61 kJ·mol-1

2Ca3(PO4)2(s)+6SiO2(s)+10C(s)===6CaSiO3(s)+P4(s)+10CO(g)ΔH3

则ΔH3=________kJ·mol-1。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

ΔH3=ΔH1+6ΔH2=+3 359.26 kJ·mol-1+6×(-89.61 kJ·mol-1)=+2 821.6 kJ·mol-1。

答案:+2 821.6

题组一利用焓变、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

1.(2015·湖北四校联考)已知某化学反应A2(g)+2B2(g)===2AB2(g)(AB2的分子结构为B—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

B.该反应的ΔH=-(E1-E2) kJ/mol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D.断裂1 mol A—A键和2 mol B—B键放出E1 kJ能量

解析:选C。由图可知这是一个吸热反应,但发生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A错误;吸热反应ΔH>0,B错误,C正确;断键需要吸热,D错误。

2.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161.9 kJ,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CO2需消耗5 mol·L-1的KOH溶液100 mL,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热化学方程式:C4H10(g)+13/2O2(g)===4CO2(g)+5H2O(g)的ΔH为()

A.+2 590.4 kJ·mol-1B.-2 590.4 kJ·mol-1

C.+1 295.2 kJ·mol-1D.-1 295.2 kJ·mol-1

解析:选B。据题意,放出161.9 kJ热量时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5 mol·L-1×0.1 L÷2=0.25 mol,所以ΔH=-161.9 kJ·mol-1×16=-2 590.4 kJ·mol-1。

题组二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3.(2015·广东梅州模拟)已知H2SO4(aq)与Ba(OH)2(aq)反应的ΔH=-1 584.2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55.6 kJ·mol-1,则生成BaSO4(s)的反应热等于()

A.-1 528.6 kJ·mol-1B.-1 473 kJ·mol-1

C.+1 473 kJ·mol-1D.+1 528.6 kJ·mol-1

解析:选B。H+(aq)+OH-(aq)===H2O(l)

ΔH1=-55.6 kJ·mol-1

Ba2+(aq)+SO2-4(aq)===BaSO4(s)ΔH2

2H+(aq)+2OH-(aq)+Ba2+(aq)+SO2-4(aq)===BaSO4(s)+2H2O(l)ΔH3=-1 584.2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知,ΔH3=2ΔH1+ΔH2,

ΔH2=-1 473 kJ·mol-1。

4.(1)已知:温度过高时,WO2(s)转变为WO2(g):

WO2(s)+2H2(g)W(s)+2H2O(g)

ΔH=+66.0 kJ·mol-1

WO2(g)+2H2(g)W(s)+2H2O(g)

ΔH=-137.9 kJ·mol-1

则WO2(s)WO2(g)的ΔH=________。

(2)碘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电源——锂碘电池的材料。该电池反应为2Li(s)+I2(s)===2LiI(s)ΔH

已知:4Li(s)+O2(g)===2Li2O(s)ΔH1

4LiI(s)+O2(g)===2I2(s)+2Li2O(s)ΔH2

则电池反应的ΔH=__________;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________极。

(3)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土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 2O 3(s)+AlCl 3(g)+3C(s)===3AlCl(g)+3CO(g) ΔH =a kJ·mol -

1

3AlCl(g)===2Al(l)+AlCl 3(g) ΔH =b kJ·mol -

1

反应Al 2O 3(s)+3C(s)===2Al(l)+3CO(g)的ΔH =________kJ·mol -

1(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反应①WO 2(s)+2H 2(g)

W(s)+2H 2O(g) ΔH =+66.0 kJ·mol

-1

和②WO 2(g)+2H 2(g)

W(s)+2H 2O(g) ΔH =-137.9 kJ·mol -

1,①-②可得

WO 2(s)

WO 2(g)

ΔH =+203.9 kJ·mol -

1。

(2)已知:①4Li(s)+O 2(g)===2Li 2O(s) ΔH 1 ②4LiI(s)+O 2(g)===2I 2(s)+2Li 2O(s) ΔH 2

根据盖斯定律,由12(①-②)可得:2Li(s)+I 2(s)===2LiI(s) ΔH =1

2(ΔH 1-ΔH 2)。

由电池反应可知,I 2得电子被还原,则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正极。

(3)已知:①Al 2O 3(s)+AlCl 3(g)+3C(s)===3AlCl(g)+3CO(g) ΔH =a kJ·mol -

1;

②3AlCl(g)===2Al(l)+AlCl 3(g) ΔH =b kJ·mol -

1,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可得:Al 2O 3(s)

+3C(s)===2Al(l)+3CO(g) ΔH =(a +b ) kJ·mol -

1。

答案:(1)+203.9 kJ·mol -

1

(2)1

2(ΔH 1-ΔH 2) 正 (3)a +b

题组三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5.通常把断开1 mol 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的ΔH 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下面列举了一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供计算使用。

42ΔH 为________。

解析:SiCl 4、H 2和HCl 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容易计算,而产物硅属于原子晶体,可根据原子晶体的结构计算晶体硅中的共价键的数目。1 mol 晶体硅中所含的Si —Si 键为2 mol ,即制取高纯硅反应的反应热ΔH =4×360 kJ·mol -

1+2×436 kJ·mol -

1-(2×176 kJ·mol -

1+4×431

kJ·mol -

1)=+236 kJ·mol -

1。

答案:+236 kJ·mol -

1

6.(2012·高考北京卷节选)用Cl 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 。利用反应A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反应A :4HCl +O 2

CuO/CuCl 2

400 ℃2Cl 2+2H 2O

已知:ⅰ.反应A 中,4 mol HCl 被氧化,放出115.6 kJ 的热量。 ⅱ.

(1)H 2O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

(2)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断开1 mol H —O 键与断开 1 mol H —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___kJ ,H 2O 中H —O 键比HCl 中H —Cl 键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答案:(1) (2)4HCl(g)+O 2(g)400 ℃

2Cl 2(g)+2H 2O(g)

ΔH =-115.6 kJ/mol (3)32 强

(1)熟记反应热ΔH 的基本计算公式 Δ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2)规避两个易失分点

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化学变化。 ②计算物质中键的个数时,不能忽略物质的结构,如1 mol 晶体硅中含2 mol Si —Si 键,1 mol SiO 2中含4 mol Si —O 键。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室温下,将1 mol 的CuSO 4·5H 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ΔH 1,将1 mol 的CuSO 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ΔH 2;CuSO 4·5H 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5H 2O(s)=====△CuSO 4(s)+5H 2O(l),热效应为ΔH 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2>ΔH 3 B .ΔH 1<ΔH 3 C .ΔH 1+ΔH 3=ΔH 2

D .ΔH 1+ΔH 2>ΔH 3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 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 2.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精选最新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五篇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一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2020年考纲》,仔细分析近四年高考化学试卷,广泛收集某某省高考信息,以最新考纲和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备考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复习扎实高效地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备考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备考,争取让化学成为理科生的强势科,争取理综多出尖子。 三、备考总体安排 1、基础复习阶段 注重回归课本,不留知识死角,利用好复习资料,编写高质量学案,注意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着力构建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构建知识系统化。 在复习过程中要回归课本、依靠资料、学案认真落实。作业和测试要全批全改,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尽量对尖子生进行面批;注重评讲,评讲时适当做到前后关联,对复习过的内容实行往复式测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部分习题要根据高考要求,高考不考的要大胆舍弃,避免做无用功。 2、专题复习阶段 以专题板块为主,套题训练为辅,重点突破第II卷的四道大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道大题所含的知识规律进行提练、升华,重点解决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热点题型和难点问题。本轮复习力求进一步提高的应试能力,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解题感觉,兼顾解题的速度和准度,尽量向高考情景靠拢。 3、查漏补缺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针对学生在模拟考中出现的缺陷和搜集到的高考信息,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应试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要特别注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充满自信地参加高考。 四、具体措施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反应热。但是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遗忘,尤其是反应热与焓变、燃烧热与中和热等概念又混淆不清,在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时,分不清物质中到底含有多少个化学键,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复杂反应的反应热时,不知道怎么通过变形得到目标方程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轮复习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复习、归纳,对比、总结,将知识系统化,考点突出化、方法具体化,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多媒体辅助、讲解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真题演练、反思归纳等等 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易混淆点,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学的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收获和提高。 学法:查教材和资料梳理相关内容,分析真题,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自主探究或讨论,攻坚克难,整理归纳条理清晰。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基础) 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重点) 第三课时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基本思路:知识梳理典例分析真题演练归纳总结习题巩固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热和焓变 【复习巩固教材,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梳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如反应热、焓变、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投影展示图像】对比分析图像,理解图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及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理解。如图1从宏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2从微观角度分析为放热反应,图3图4是关于催化剂、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通过图像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概念,便于掌握。 【真题演练】弄清考法,有的放矢。15年北京理综第9题就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2、燃烧热和中和热 【知识梳理】弄清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1、燃烧热:在101 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注意:两者标准不同。燃烧热的标准是1mol纯物质,中和热的标准是1mol液态水。通过概念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加深理解。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注意易错点,如C——CO2,H——H2O,S——SO2等;中和热必须是稀的强酸跟强碱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和1 mol 液态水的反应热才为57.3kJ·mol-1 【习题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解决能源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锌B.汞C.石墨D.二氧化锰 2.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57.3 kJ的热量 B.已知2H2(g)+O2(g)=2H2O(g) △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C.已知2C(s)+2O2(g)=2CO2(g) △H=a、2C(s)+O2(g)=2CO(g) △H=b,则a>b D.已知P(白磷,s)=P(红磷,s) △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 3.已知:(NH4)2CO3(s)=NH4HCO3(s)+NH3(g) △H=+74.9kJ·mo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熵变、焓变皆大于0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碳酸盐分解反应中熵增加,因此任何条件下所有碳酸盐分解一定自发进行 D.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4.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 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 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 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5.已知通过乙醇制取氢气有如下两条路线: a.CH3CH2OH(g)+H2O(g)=4H2(g)+2CO(g) △H =+255.6kJ·mol-1 b.CH3CH2OH(g)+1/2O2(g)=3H2(g)+2CO(g) △H =+13.8kJ·mol-1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降低温度,可提高b路线中乙醇的转化率 B.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来看,b路线制氢更加有利 C.乙醇可通过淀粉等生物原料发酵制得,属于可再生资源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高三化学教师如何制定工作计划?下面是收集整理关于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内坑中学09级高三高考取得了辉煌了成绩,高考上线及录取均超过先前计划的人数。本次高考的理科综合又是考得比较好的一门,在理科综合中的化学更是在这次高考中,显示出其得分的优势,许多中等的学生在理科综合中化学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也为我们这一届起到了知道作用。处在这样的一种大前提下,面临着本届学生的现状,作为校庆的一届(20XX年内坑中学50周年校庆),怎么为学校献上一份薄礼,成为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需要不断计划和推进的一大重要问题。 师资简介:从教师搭配和复习教材选择上分析 学校对本届人员的安排,作了充分的考虑,如考虑到新老搭配等,一些高三的师资建设问题。在化学上让我与老教师朱勇老师进行搭配,朱老师是以为带过好几届高三的老教师,在化学教学方面有着比较深厚的经验,同时他还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也是09届的化学老师,可以说朱老师的加入可以为化学复习和教学提供了很关键的指导作用。 本次复习教材是选择由福建省许多长期从事化学教育的化学优秀教师合编的《博学精练》。 该书的特点是:

1.是对练习的设置比较有层次性,遵循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对于我们的学生补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是一本来自本土的化学复习教材,编写老师都来自福建化学教学一线的老师,复习教材结合当前福建省的化学新课程改革,更贴切福建的课程改革特点和考纲要求; 3.该书的主要题源来自广东、福建、山东、海南、宁夏等新课程的课改区,其题目对我们的复习和教学的指导性比较强; 4.该复习教材的内容、例题和练习等的设置,字距字体等的排布都遵循学生视觉规律,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过分的视觉疲惫,对学生复习化学的持久性有一定作用。 当然该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该书由于初次排版错误的地方相当多,这在很大程度干扰了我们的学生;还有该书对纲要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对一些知识的补充却不是很全面,系统化和针对性不如其他一些教辅材料等等问题。 复习特点:重一轮基础掌握重练习作业的理解和完成 作为一门理科,把握学生对基础的掌握,再在这个基础上对练习的完成,以练习促理解,以理解促掌握。因此在后面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将从一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把握。 一、坚持稳扎稳打,抓好一轮基础复习 通过做和分析几年高考化学试卷发现化学基础知识占相当大分值,为此在今年的高三复习中,做到狠抓基础不放松,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学生对基础的理解。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章节练习题 崇庆中学高2015级化学集备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可谓让人触目惊心,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 .镉 B .锌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镉是致癌物质,是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 2.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2HCl =====高温H 2↑+Cl 2↑ ②2HCl =====电解 H 2↑+Cl 2↑ 关于这两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两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 .①②两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C .①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D .②反应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反应②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 项错误,D 项正确;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C 项正确。 3.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防止面粉爆炸 【答案】D 【解析】面粉颗粒极小,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面积增大一旦引发反应,极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爆炸。 4.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答案】B 【解析】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而电子转移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

5.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到了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正极 C .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在铜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一般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是金属,而且是活泼性的金属,而正极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碳棒;但负极也不一定是金属 6.锌电池可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Zn +O 2===2ZnO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C .正极发生的反应是:12O 2+2e -+2H + ===H 2O D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答案】B 【解析】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7.“西气东输”工程中,需要地下埋入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下,铸铁管道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的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而在中性或者微碱性土壤中则发生吸氧腐蚀,在含有碳粒的土壤中会形成原电池,造成腐蚀。 8.“嫦娥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装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都是燃料 B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形成原电池,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火箭上天 C .液氢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机械能使火箭上天 D .液氢气化,转化为动能,从而使火箭上天 【答案】C 【解析】火箭中的液氢是燃料,而四氧化二氮则是氧化剂,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 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2.1):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 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2、3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并担任备课组长,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工作 本学年的教学重心将放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1、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广度 首先,读透四本书:《高中新课程标准》、《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考试大纲》、《年考试说明》从而明确复习的方向 其次,研究高考试题 重点研究近两年课改区的高考试卷,尤其是2009、2010年福建省高考试卷、福建省质检试卷,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 2、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的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1)知识系统复习课过程:讲授基础知识、归纳基本规律、巩固练习、当堂测试。对重难点要精讲,要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2)讲评课过程:要先对习题进行归纳,再有选择性地精讲,讲的过程要注重归纳小结。 3、加强考练及作业布置 理科教学脱离考试不行,一定要定时定量考练。每周有一人出一套练习,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每专题至少一套练习,一次考试,以基础题为主。 4、加强学法指导,减少非智力因素的丢分 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怎样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审题、答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清晰,计算结果准确。在平时的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解题格式要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强化对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 二、备课组工作 在本学期初制定了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协调了备课组内成员的关系,安排好任务,使备课组活动有条不紊得进行。 三、业务水平方面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蓝工程”,我作为青方的一员,与本校张先进张老师结成了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协议。制定了本学期个人发展目标——“提高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性”。本学期以“青蓝工程”为平台,积极听课,虚心求教,在如何提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性有了一定的心得和成效,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高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教研,改革教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大面积提高我校化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深刻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整体要求,把对高考考试大纲 的理解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2、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两个改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提问;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知识传授为对学生进行学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新课标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化学反应基础(氧化还原反应)及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4.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知道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途径。

【例1】(2001天津16)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若经 2 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0.6 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1·s -1②用物质 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6 mol·L-1·s-1③ 2 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70%④ 2 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0.7 mol·L-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由题知2 s时C的浓度为0.6 mol·L-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可算出B的变化浓度为0.3 mol·L-1,进而确定B的浓度是(1mol·L-1-0.3 mol·L-1)=0.7 mo l·L-1;A的变化浓度为0.6 mol·L-1,从而求出A的转化率为30%;用C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可推知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 -1,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15 mol·L-1·s-1。对照各选项,符合题意的是B。 【例2】(2001年全国理综·14)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完整版)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完整版)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第一篇: 化学教师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201X——201X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 3,4,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三个班化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学生在基础的知识上掌握不熟练,做题不规范,整理不及时。希望通过复习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 这个学期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接受并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仔细研读10化学考纲,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尽管高考形式变化,但考题肯定还是不偏、不怪、不超纲。因此,要重视基础,收集最新信息. 二、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集体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们主要进行下面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 1、知识复习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复习提问上节课基本规律 ②讲授基础知识 ③归纳基本规律(悟点本质) ④强化非智力因素(规范学习) ⑤当堂练习(巩固基础)。复习课中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精讲不能泛泛地讲,要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有效学习”。每一节课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落实集体备课的要求。 2、讲评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对答案(提前印好) ②学生自主探究 ③师生共同解难答疑 ④教师归纳小结 ⑤巩固练习。谁编题谁组织答案,批改一般统一,巩固练习要由专人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再编题,进行再训练。讲评课一定不能上成“对答案——讲题”的死板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加 到课堂学习中去。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教案-王大治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南开中学王大治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本章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等,在必修中只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只需要学生了解,能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选修4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基础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化学反应的热量转化本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计算及比较、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标志等已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还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会判断反应的吸放热;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会应用判断电极及两级发生什么反应;会计算某反应的速率,会比较快慢及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 2.通过知识点的梳理,建立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 2.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学习,并应用所学分析指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方式、平衡状态的判断 难点:各知识点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 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 通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主导思想:由于第二章三节内容类似“拼盘”,可以说各自独立,可以分块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只是简单串讲复习,再做些习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同于做习题,因此我以“Fe”为主角,以原电池为载体,将这三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