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模拟练习讲义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模拟练习讲义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D.节约经济成本,提高景观价值

3.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5.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禁止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C.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D.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7.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对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来说一定能提高稳定性

B.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动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低

C.要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上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D.对于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

8.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该条例有利于

A.减少物种数目

B.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面名词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空洞

⑥潮汐

⑦地热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⑦

10.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11.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野生玉米,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的

A.潜在价值 B.间接价值

C.生态价值 D.直接价值

1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13.某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会发生由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桐花树的枝叶大面积泛黄枯死。人们一般通过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科研人员发现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体内,也可用来防治小卷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B.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

C.喷施农药使小卷蛾产生抗药性突变,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D.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

15.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6.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17.对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B.生物多样性锐减,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问题,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C.湖泊可以防洪蓄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人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宝应湖水杉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19.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生态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直接使用价值

2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二、综合题

21.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湖泊爆发蓝藻水华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湖泊中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水华发生时,蓝藻大量繁殖,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藻属于。

(2)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水体中蓝藻的数量,需在盖盖玻片(填“之前”或“之后”)滴加水样。

(3)大量蓝藻漂浮在水面,使水面下的植物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鱼虾死亡,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丧失,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超过了。

(4)水华结束后,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演替的演替。研究发现,挺水植物茂盛的湖泊中蓝藻发生水华的现象较少,原因是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

22.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能_______(填“加速”或“减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_(代谢过程),从而利于植物生长。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

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1.5倍,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

(5)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3.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______________个营养级。

(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kg需消耗绿色植物____kg。

(4)上面左图是对某地引进经济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调查该经济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河流对该鱼的__________。

(5)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____形式流向鱼。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

(6)据研究表明绿藻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__价值。

2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25.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特效药。图1表示青蒿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青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3表示青蒿田中能量流动简图。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青蒿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调查寄生在青蒿体表虫卵密度的方法是。

(2)在图1、图2的青蒿种群中可以表示环境容纳量的点是(填字母),图1中的a~b段对应图2中的段。

(3)图3中A、B、C、D四种生物组成成分中的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恶性疟疾患者服用青蒿素6h后,疟原虫开始减少,20h时的杀灭率在95%以上,疟疾病症消失,机体康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6.研究小组对某草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组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生物是,在野兔与鹰的捕食活动中,双方均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它们的活动中起到了的作用。

(2)若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蛇增重10kg需消耗植物 kg。在猫头鹰获得能量的渠道中,能量利用率最低的食物链是。

(3)如图是野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

①若迁入时野兔数量为a,经繁殖t代后D点野兔数量是原来的n倍,则该野兔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数量为。

②为有效控制野兔数量的剧增,人们进行了投药处理.从种群特征分析,在药物的作用下,野兔种群的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存活的野兔因具有抗药性,在食物和空间充裕的条件下,种群的

,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4)人工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7.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和.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关系互相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

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28.某次地震后,工作人员对损毁的某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的恢复工程。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能量流动的关系如下图〔单位为103 kJ/(m2·a)〕。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经历了演替,环境条件适宜时,其将发展到阶段。

(2)据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百分数表示,保留1位小数)。(3)伴随着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形式进入生物群落,这体现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4)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改善其栖息环境以提高其,从而提高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此外,保护区风景秀丽,对其合理的开发可陶冶人的情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9.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物种甲后发生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则B表示的能量用于。因为(填写字母)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表现出额逐级递减的特点。

(2)图中物种甲、乙的种间关系为,物种甲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3)如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在t1至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型,在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4)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0.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为。雾霾天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散去,据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___ ___。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的能量,将蚕沙(即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项正确;人工选择也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D

【解析】

试题分析: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B正确;

C、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C 正确;

D、该设计主要是保护藏羚羊的生活环境,并非为了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景观价值,D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试题分析:A、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A正确;

B、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B正确;

C、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C正确;

D、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人口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错误.

故选:D.

4.B

【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故A选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故B选项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5.B

【解析】

试题分析: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A正确;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B错误;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适时地、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分为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类,D正确.

故选:B.

6.B

【解析】解: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故A选项正确;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故B选项错误;

C、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

D、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7.C

【解析】解:A、外来物种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

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动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B错误;

C、要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上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C正确;

D、对于濒危物种就地保护是主要的措施,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物种数目,A错误;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B错误;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生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草原植物贴地生长,能够很好地覆盖地面。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可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9.B

【解析】①温室效应是因为大量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大旗帜二氧化碳过多,①与环境污染有关;

②赤潮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污染,②与环境污染有关;

③酸雨是因为汽车尾气即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引起的,③与环境污染有关;

④光化学污染是因为新型技术中造成对人类生存的污染,④与环境污染有关;

⑤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⑤与环境污染有关;

⑥潮汐是大海中的自然现象还可以被人类利用发电,⑥与环境污染无关;

⑦地热也是可以利用的新能源,⑦与环境污染无关。

【考点定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0.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进行保护,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已不适宜在当地生存,故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应为迁地保护,故选:A。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野生生物原有的基因并用于科学研究,这一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选D。

考点:生物多样性

12.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进行保护,故选C。

考点:生物多样性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桐花树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大面积枯死,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A项正确;小卷蛾昆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小卷蛾种群中存在抗药性的个体和非抗药性的个体,喷施农药将小卷蛾种群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使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C项错误;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会导致其他生物死亡,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项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C项错误;一般来说,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现相反的关系,但在自然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两者往往都比较弱,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C

【解析】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其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还会导致酸雨,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若引入不当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正确;为解决粮食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C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6.A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项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项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问题,A正确,B错误;湿地能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D正确。

考点:生物多样性

18.C

【解析】

试题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

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B错误;

C、宝应湖水杉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9.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A、无生态价值概念,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B错误;

C、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尚未发现的价值,C错误;

D、从野生品种中找到必要的基因为科学研究之用,故为直接使用价值,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0.D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或物种,A错误;

B、保护草场,减少沙化,并不能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因为这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C、控制水葫芦不能随意将其天敌引入我国,以防造成外来物质入侵,C错误;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1.

(1)垂直生产者

(2)之后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分)

(4)次生光能和矿质元素(2分)

【解析】

(1)湖泊中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这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藻属于生产者。(2)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水体中蓝藻的数量,需在盖盖玻片之后滴加水样。

(3)大量蓝藻漂浮在水面,由于遮光使水面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鱼虾死亡,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丧失,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水华结束后,水体中仍有浮游植物等生物存在,因此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由于挺水植物和蓝藻竞争光能和矿质元素等,导致茂盛的湖泊中蓝藻发生水华的现象较少。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2.(1)镶嵌间接

(2)加速光合作用

(3)物理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随机取样 2.25N0

(5)发生改变

【解析】

试题分析:(1)草原上的牧草的水平结构特点是镶嵌分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了腐殖质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消除了阻碍生长繁殖的空间,同时提供了生长所需的矿物质等资源,所以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有利于植物生长。

(3)黄花刺茄的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根据题意可知,黄花刺茄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1.5倍,则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N0×1.5t,因为时间为两年后,即t=2,所以种群数量为2.25 N0。

(5)根据题意,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但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说明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考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23.(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 2

(2)降低

(3)92

(4)标志重捕法最大容纳量

(5)有机物自我调节能力

(6)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该食物网中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占2个营养级。

(2)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则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将变得更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变弱,因此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kg需消耗绿色植物1/5÷10%÷10%+1/5÷10%÷10%+1/5÷10%+2/5÷10%=92kg。

(4)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某经济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在t2时间,此湖区中该经济鱼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5)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有机物形式流向鱼。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向湖区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6)绿藻含有人体所需的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

24.(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抵抗力分解者

(2)10 400 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4)升高下丘脑肾小管、集合管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食物网简单,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最低能量选最长的是食物链“草→鼠→蛇→鹰”,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最低能量为:10000×10%×10%×10%=10,最高能量选短的食物链,能量传递为20%,则最高能量10000×20%×20%=400。蛇、狐、鹰是竞争关系,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鹰的数量会增加,若外来物种入侵,则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就会减少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900。部分标记个体迁出会导致重捕的数目减少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4)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位于下丘脑部位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

(1)生产者(1分)样方法(1分)

(2)b、e(2分) d~e(2分)

(3)20%(2分)

(4)直接(1分)

【解析】

(1)青蒿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虫卵一般不能移动,宜采用样方法。

(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个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和e代表环境容纳量;图一a-b段代表超过k/2到k值阶段,与d~e含义相同。

(3)具图3分析,A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刺激消费者,B为分解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7×106)÷(8.5×106)×100%=20%。

(4)青蒿素的药用价值属于实验意义的直接价值。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名师点睛】“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6.

(1)蛇与鹰、虫与杂食性鸟调节种间关系

(2)650 植物→虫→蛙→蛇→鹰

(3)标志重捕法①an/2 ②死亡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4)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

(1)表中信息显示:蛇与鹰都捕食老鼠,鹰还捕食蛇等生物,虫与杂食性鸟都捕食植物,杂食性鸟也捕食虫,所以蛇与鹰、虫与杂食性鸟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在野兔与鹰的捕食活动中,双方均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它们的活动中起到了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2)能量流向蛇的食物链有两条:植物→虫→蛙→蛇→鹰、植物→鼠→蛇→鹰。若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蛇增重10kg需消耗植物10×40%÷20%÷20%÷20%+10×60%÷20%÷20%=650 kg。在猫头鹰获得的能量的渠道中,能量利用率最低的食物链应该是最长的食物链,即植物→虫→蛙→蛇→鹰。

(3)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

①迁入时野兔数量为a,经繁殖t代后D点野兔数量是原来的n倍,即K值=an,野兔种群的数量在K/2=an/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时。

②为有效控制野兔数量的剧增,人们进行了投药处理。从种群特征分析,在药物的作用下,野兔种群的死亡率上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存活的野兔因具有抗药性,在食物和空间充裕的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4)人工提取和加工的青蒿素能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

(1)消费者生产者(互利)共生

(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抵抗力

(3)基因物种

(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珊瑚虫能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

瑚虫消化道中的虫黄藻,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可知珊瑚虫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虫黄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因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关系复杂,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为行为信息;小鱼取食之前,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28.(1)次生森林

(2)1.29×105 15.6%

(3)CO2 动力

(4)K值(环境容纳量)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损毁的自然保护区演替的起点具有土壤等基本生命条件,属于次生演替;环境适宜时可以发展到顶级生态生态系统森林。

(2)由于该生态系统存在外界能量的输入,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与外界输入能量的和,即(14+3+70+23)+(2+5+12)=129单位是103KJ/m2a,故总能量为1.29×105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2+14)×100%≈15.6%。

(3)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再此过程中光能提供动力。

(4)提高被保护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根本的方式;风景秀丽,陶冶情操属于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考点:群落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

29.(1)物种甲同化的能量物种甲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C和D

(2)捕食消费者

(3)增长

(4)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A是同化量,即物种甲同化的能量。B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是呼吸散失的能量,D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为每一营养级总是由C和D散失一部分,所以总是逐级递减。

(2)物种甲和物种乙之间是捕食关系,物种甲摄入的是有机物中的能量,所以甲应是消费者。

(3)在t1至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虽然是在下降,但其种群数量是在上升,所以年龄组成仍然是增长型。

(4)能治疗疾病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0.(1)丙和丁(分解者和生产者)自我调节能力

(2)无机环境→丁甲→丙

(3)增加

(4)2125

(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图1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为丙分解者和丁生产者.雾霾天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散去,据此说明生态系统具自我调节能力。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3/4÷10%÷10%=750kg.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25kg.由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0%=1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250=2125kg。

(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