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引言

0.1总则

采用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NPM)应当是组织一项战略性决策。

TNPM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升组织设备运行水平和现场管理水平,使设备引进、运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化、流程闭环化,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和现场管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本标准所规定的TNPM管理体系标准是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现场管理更加规范、健全、系统和完善。

一个组织TNPM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实施受各种生产实际状况、需求、具体目标、所使用的设备、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该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评定组织是否满足组织自身要求、法规、TNPM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其他要求。0.2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模式

戴明模型的核心思想是PDCA动态循环,呈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通过不断转动PDCA持续改进,使管理系统更高效、更优化。为适应现代设备管理及现场管理,TNPM的运行模式采用了PDCA和NDCA交替执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本标准所有过程,简述如下:

P——策划(Plan):依组织的管理需求,制定TNPM方针并建立目标,策划实现目标所需过程的方法和准则,确定过程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D——实施(Do):按照策划的结果实施过程,,并使实施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系统运行符合策划安排并实现预期目标。

C——检查(Check):通过检查,组织可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对不符合策划安排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以确保系统能有效运行。检查的结果应向管理阶层报告。

A——改进(Action):组织评审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并根据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使系统保持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

N——规范(Normalize):对第一轮PDCA所形成的最优行为进行规范,即形成文件,通过培训进行推广,成为所有相关运行人员的标准行为准则,直到有新的创新、突破和改善为止。

接下来的D、C、A重点关注对规范的实施、检查和完美化。下一个PDCA将侧重于改善、修正和优化过程。

0.3 体系结构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管理体系运行的模式采用了PDCA和NDCA交替执行模式,主要包括:TNPM 方针、策划、检查与纠正措施、优化、规范和管理评审。TNPM第4章是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其结构图“TNPM 第4章结构图”

TNPM第4章结构图

0.4 TNPM各要素间的联系

TNPM各要素间的联系,如图“TNPM管理体系过程模式”所示。

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提升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水平,制定TNPM方针。TNPM方针是组织以设备为主线的运行和现场管理之宗旨和方向。TNPM管理方针应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并遵守有关生产运行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其他要求,体现组织自身管理的特点,体现体系积极向上的精神,包含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方针应为拟定目标提供框架。

目标是TNPM方针的具体化,是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是针对方针可测量的具体指标。

组织最高管理者的决心、重视与支持,是TNPM体系成功的关键。高层管理者是TNPM体系运行的舵手,须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制定适合自身的TNPM方针和目标,为有效运行TNPM体系做出承诺,并从管理承诺、方针目标、体系策划、管理评审、机构和职责、内部沟通等活动的开展来证实承诺。

为实现TNPM方针和目标,需策划实现目标所需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策划各过程有效运行的方法和准则,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过程符合策划的结果并持续改进。依运行控制的需要而编制必要的文件。

文件是TNPM体系用于传递信息(含提供适宜的培训)、沟通意图、统一行动,记录是TNPM体系用于提供客观证据、追溯、统计分析用的。本标准不要求体系中所有的过程和活动都形成文件,只规定了必要的文件。

组织的TNPM管理需要每个员工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为有效运行TNPM体系,组织需建立TNPM机构,并确定所有员工在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为使员工有能力履行其职责,组织需通过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对设备的使用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增强员工设备管理和现场持续改善的意识。为促进组织内各职能和层次间的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TNPM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实施TNPM体系的切入点是开展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活动,开展的同时实施设备现场管理及运行控制的其他过程。在TNPM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组织需开展持续改善活动、合理化提案、员工成长活动,以增强TNPM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是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绩效测量和监视的绩效数据反映了TNPM管理体系其他每个要素的执行情况,组织需不断地对过程进行绩效测量和监视,如果发现不符合或不期望的情况则应及时采取相应地纠正和预防措施,使过程符合策划的结果并持续改进。

组织应定期开展TNPM体系审核,以评估组织的TNPM体系的有效性,并发现改进的机会。审核涉及TNPM 体系所有要素,是对体系要素执行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TNPM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对TNPM体系定期实施管理评审,依审核结果、过程绩效、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检讨TNPM方针、目标及体系中存在的不充分,识别改进的机会,以确保TNPM体系实现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

0.5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本标准与GB/T28001-2001、GB/T24001-1996、GB/T19001-2000相互趋近,以增强标准的相容性。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TNPM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组织为了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TNPM管理体系,可能会改变现行的管理体系。

TNPM管理体系过程模式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1稿)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s—Standard (Working Draft 1)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决心通过建立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管理体系,以达到提高组织设备管理水平及提升组织形象的组织规定了TNPM体系要求。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4章4.3.2.7、 4.3.2.8中不影响组织以设备为主线的运行管理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

2. 参考文件

提供信息和指南的其它出版物:

TNPM理解与实施(待编制)

TNPM审核培训教程(待编制)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丛书(预计2005年内出版)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从理念到实践,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GB/T19000-2000

GB/T19000 基础和术语

GB/T 28001-2001

3 名词与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名词与定义:

3.1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N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系统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维护、保养维修体制。

注:TN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

3.2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在TNPM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定、实施、实现、审核、评审和保持TNPM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3.3单点教材(One Point Lesson)

单点教材,是TNPM中教材的特色之一。是由员工挖掘OPL课题,编写教材,经评审后对班组的工友讲解、培训,并将培训过的教材登记并公开展示,便于大家参考,最后编辑成册,统一管理。

3.46S

6S也是TNPM的特征之一,所谓的6S是五个日语词汇的拼音字头,再加上一个安全(safety)的英文字头构成6S,这六个词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6S是TNPM的基础。

1)整理(Seiri) ———取舍分开,取留舍弃;

2)整顿(Seiton) ———条理摆放,取用快捷;

3)清扫(Seiso) ———清扫垃圾,不留污物;

4)清洁(Seiketsu)———清除污染,美化环境;

5)安全(safety)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6)素养(Shitsuke)———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注:“素养”又称为“教养”、“修养”、“修身”、“身美”、“自律”、“清心”,但是其意义是一样的。

3.5设备(Facility, Plant, Equipment)

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工业企业中可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在国外,设备还包括除土地之外的建筑物等全部可提折旧的有形资产。 2.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领域的生产、生活物质技术装备、设施、装置、仪器、试验和检验机具等的总称。

3.6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 Plant engineering)

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它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3.7设备前期管理(Earlier stage management of plant)

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包括设备方案的构思、调研、论证和决策;自制设备的设计的制造,外购设备的采购、订货;设备安装、调整、试运转;效果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对设备前期管理各环节,进行有效的安排、协调和管理,为设备后期管理创造先决条件;充分发挥设备投资的效果。

3.8备件(Spare parts)

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为了缩短修理停歇时间而按照储备原则事先进行准备的零(部)件。备件种类可按下列划分。按零件类别分:机械备件,电气备件,动力备件,起重运输备件等,便于分类储备。按零件来源分:自制备件,外购备件,协作加工备件等,便于编制采购、生产计划。按照零件使用性能分:易损件,配套储备件,关键件以及标准件,便于编制储备定额。

3.9设备维护(Equipment service,Maintenance)

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退化)或降低设备失效的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延缓设备工作能力的降低,保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3.10设备修理(Equipment repair)

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恢复其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包括各类计划修理和计划外的故障修理及事故修理。又称设备修理。

3.11故障 (F ailure,Fault)

产品在工作过程中,因某种原因“丧失规定功能”或危害安全的现象。“产品”可以是元件、零件、部件、系统或设备。“规定功能”是指在产品的技术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功能。“失效”有时也被称为“故障”。但是,故障往往是可以修复的。

3.12绩效 (Performance)

基于TNPM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有关的,TNPM管理系统的可测量的结果。

3.13TNPM方针 (TNPM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TNPM宗旨和方向

3.14目标(Objective,Aim,Goal)

组织自在TNPM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

3.15组织 (O rganization)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示例: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见GB/T19000-2000中3.3.1的定义)

3.16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

为改进TNPM总体绩效,根据TNPM方针,组织强化TNPM管理体系的过程。

3.17不合格(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

(见GB/T19000-2000中的 3.6.2 定义)

3.18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的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见GB/T19000-2000中的 3.5.1 定义)

注1:一个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注2: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而采取预防措施(3.6.4)是为了防止发生。

注3:纠正(3.6.6)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

3.19预防措施 (P reventive action)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期望的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20审核 (A 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3.9.4)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3.9.3)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4.1)

(见GB/T19000-2000中的3.9.1中的定义)

3.21评审 (R eview)

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见GB/T19000-2000中的 3.8.7中的定义) 示例:管理评审。

4.1总要求

组织应依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TNPM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第4章描述了对TNPM管理体系的要求。

组织应:

a)组织应确定TNPM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并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体系的运行。

b)组织应从上至下成立TNPM推进组织和专职推进执行机构,明确推进机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c)组织应有主推进计划和实施计划,各个部门应有各自的推进计划和实施计划(时间表);部门计划划是公

司计划的承接与展开;应将计划付诸实施。

d)为使员工有能力履行规定职责,组织应采取培训等措施,使员工自觉做好6S,能有效执行程序要求、操

作规范及保养规范。

e)组织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励员工活跃地进行现场改善、合理化提案、自我教育等活动,自主维修

是小组团队的最高目标。

f)生产(办公)现场应做到干净整洁,定置标志清晰、科学、合理;建立起设备操作和规范化作业体系,

进行目视管理,使现场环境健康、舒适、宜人。

g)组织应建立与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相关的可测量的关键指标(KPI),指标应达到该行业统计测定的标准

要求。组织的目标应展开到实现目标的主要职能及层次。

4.2 TNPM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TNPM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持续改进TNPM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TNPM目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e)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f)定期评审,以确保其持续和健康发展。

4.3 策划

4.3.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建立、实施TNPM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所作出的承诺提供证据:a)需通过TNPM的导入培训,应了解TNPM的作用、意义、主要内容和开展方法;

b)应亲自召开TNPM导入的动员大会,支持并重视TNPM开展的各项活动;

c)向组织传达贯彻落实TNPM体系制度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d)制定TNPM方针;

e)确保TNPM目标的制定;

f)提供必要的资源以确保TNPM体系有效运行;

g)主持管理评审;

4.3.2 法规和其他要求

a)组织应识别和获得适用的设备管理法规和其他要求;

b)组织应将设备管理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内需要了解的人员;

c)组织应确认设备管理最新法规颁布信息,以确保组织满足最新的法规和其他要求。

d)组织应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对设备管理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得与更新进行管理。

注:本标准所谓“法规”,是作为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称。

4.3.3 目标

a)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推进TNPM时,针对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且与设备管

理和现场管理相关的可测量的目标;

b)TNPM目标需服务组织的远景和宏观目标,并与TNPM方针保持一致;

c)TNPM目标对应于各种关键性指针,以便进行达标评估;

d)适用时,组织的TNPM关键指标应达到该行业统计测定的标准要求。

4.3.4 TNPM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TNPM理体系进行策划,为有效运行TNPM并实现目标所需的过程、控制准则和方法,明定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并满足条款4.1的要求。

b)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推进TNPM的主要阶段和主要活动的计划;

c)组织应依推行计划编制形成文件的实施计划(时间表)作配合,使TNPM推进进度明晰化,且应以视板形式公布,受全体员工的监督。时间表应体现目标(任务)、执行人、检查人、执行任务和完成目标的时间。时间表的制订,应做到可执行、可检查、可追溯;

d)在对TNPM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TNPM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4.4 实施和运行

4.4.1机构和职责

a)组织应成立TNPM推进机构(委员会),并确定机构中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文件,并

予以沟通,以便于TNPM管理。

b)组织应在最高管理者中指定一名成员作为TNPM管理代表,负责TNPM推进委员会运作,以确保TNPM

管理系统有效实施,并在组织内所有岗位和运行范围执行各项要求。

c)TNPM管理代表的职责:

1)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TNPM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2)确保按本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TNPM管理体系要求;

3)向最高管理者报告TNPM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d)组织应视组织的规模,将组织级的TNPM推进机构予以展开,并确定各级职责。展开的要求是:

1)各个部门、各个车间应成立隶属组织级的TNPM推进机构(机构可称为TNPM执行办公室,TNPM 领导小组,TNPM推进办公室),该机构由部门(车间)的负责人担任领导,负责贯彻、实施组织TNPM 的推进计划。

2)基层单位(通常是班组)应设隶属TNPM执行机构领导的TNPM联络员或协调员,同时兼做基层的TNPM推进工作和部分业务工作。

3)在推进初期,各部门基层组织、车间、生产线还可以成立临时性的TNPM技术攻关小组,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e)、现场管理者的职责

现场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现场改善的执行提供依据:

1)准备作业规范;

2)培训员工,确保操作人员执行;

3)提供必要的场地、工具、财力、物力和技术;

4)不断改善规范;

5)注意异常现象,及时处理;

6)持续做好6S,创造良好的现场环境。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为增强员工TNPM意识并使其达到必要的工作能力,组织应:

a)在员工教育、培训和(或)经历方面,组织应做出适当的规定;

b)针对员工在组织内所处的层次和职能的需要,确定培训需求;

c)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d)评价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的效果;

e)确保员工意识到符合TNPM方针、程序、作业规范和TNPM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TNPM 目标做出贡献;

f)组织需保存个人培训和技能的合适记录,包括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等记录。

注:“4.4.7.4 员工未来成长活动”分析的结果,可作为确定培训需求的输入.

4.4.3 内部沟通

a)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宜的沟通渠道,并确保对TNPM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TNPM方针、目标,TNPM体系制度的要求、目标与实绩情况、改善活动、6S活动情况、审核结果、评审结果等,但不仅限于上述内容。

b)沟通的方式包括集会、演讲、会议、发放文件、现场管理看板、电话、提案、内部通告、电子媒体、培训、日常报表、汇总报告等,但不仅限于上述内容。

c)TNPM动员大会

在开始推进TNPM时,组织应召开TNPM全体员工大会,会议内容需包括:

1)最高领导做动员报告;

2)请有关专家或本公司熟悉TNPM的人介绍TNPM活动的宗旨、意义、内容精髓和主要过程;

3)员工代表发言,表示参与的决心;

注:会议切忌流于形式,要使人人都有机会参加,信息的传递无一遗漏。动员大会最好还能邀请组织的协作单位、合同单位、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代表参加。

d)组织宣传

1)组织的宣传部门,各区域看板的主管都要把介绍TNPM作为宣传的主题。把TNPM的内容、要点、意义、目标、主要展开步骤、主要方针介绍给员工。

2)宣传栏目需图文并茂,应结合企业实际,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分期介绍TNPM各方面的信息,成为动员大会的呼应和回响。

e) 组织应保持内部沟通的记录。

4.4.4 文件要求

a)TNPM理体系文件应该包括:

1)形成文件的TNPM方针和目标;

2)TNPM手册;

3)本标准所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及规范;

4)单点教材;

5)组织为确保TNPM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要求的文件;

6)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5.3)

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之处,即要求编制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2)不同组织TNPM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b)TNPM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TNPM手册,手册包括:

1)TNPM管理体系的范围,如组织无特种设备,可删减“特种设备管理4.3.2.7”的要求,如组织无监视和

测量设备,可删减“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4.3.2.8”的要求。

2)为TNPM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规范或对其引用;

3)对TNPM管理体系所包括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可用流程图表述)

c)建立单点教材——OPL体系

进行OPL活动要做到:

a.由员工挖掘OPL课题,编写教材,经评审后对班组的工友讲解、培训

b.制定单点课程培训周期

c.将培训过的教材登记并公开展示,便于大家参考

d.把成熟的单点课程内容编辑成册,作为技术资料统一管理

4.4.5文件控制

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规范,以确保:

a)文件发布前,应经相关单位审核文件的适宜性与充分性,并得到批准;

b)凡对TNPM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以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c)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查阅;

d)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e)用登记表的方式控制文件的分发;

f)定期对文件进行评审,以确保其适宜性;必要时予以修订,再次审核并得到核准;

g)及时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h)组织应做好外来文件(如法规和其它要求)及设备资料(如设备厂商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的管理。

4.4 .6实施和运行

组织应针对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活动进行策划,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

a)按4.4.6.1~4.4.6.9中的要求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规范;

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的准则;

c)在规范中规定执行方法;规范应操作性强,易于使用者理解;规范包括:生产现场6S作业规范、设备

操作规范、设备保养规范、润滑标准、设备完好检查标准、设备点检标准、精度检查标准、状态监测标准等,以上各种不同标准或规范可以视企业管理实际进行合并、组合;

4.4.6.1开展6S活动

开展6S活动,是组织运行TNPM体系的切入点,组织需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行6S活动。

组织应编制形成文件的6S活动程序及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工作:

a)在TNPM的主要阶段和主要活动的计划下,编制6S推进计划;

b)通过培训或其他措施,让全体员工彻底了解6S的精神、如何做的方法,及6S对组织及个人所带来的利益;

c)开展6S文宣活动,营造环境,激励士气;

d)划分6S责任区域,研究和制定与具体区域和设备环境相关的6S方法、工具、执行周期、责任人和评价标准;

e)实施6S活动;

f)检查和评价6S活动;

g)采用适当的奖励制度,以激励成效显著的团队;

h)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持续改进。

开展6S活动时,可参照”4.4.7 持续的改善活动”中的要求促进6S活动的推进。

注:程序及规范包括:6S活动程序,6S部门基准,6S责任区域,评估规范,6S奖惩制度。

4.4.6.2设备前期管理

组织应对设备前期管理形成文件,规定设备规划、选型、采购、验收的管理,以确保组织购置的设备符合预期要求。

a)设备规划

组织规划设备时,需从经营战略和目标,考虑生产和市场需求、新产品开发、节能、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需要,由相关人员特别是设备使用部门技术人员参与评估,评估人员的技术构成要全面,要熟悉该领域设备的技术进步并注意信息的积累和更新,避免因规划决策不当而造成后续过程失误及最终经济损失。

b)设备选型

1)组织根据工艺要求及市场供应情况,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原则,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择优而选购组织所需设备。

2)视需要,成立选型评估小组,做好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的评估:

工艺适应性、可靠性、可维修性、操作性、易于安装、节能性、设备使用寿命、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设备寿命周期效益、安全性、环境危害性、备件供应、售后服务、法规符合性、价格、用户口碑。

c)设备的招、投标

需要进行招、投标程序引进的设备应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评标决策应依据设备选型决策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判,评标不单纯依赖价格比较。

d)设备的监造和监理

需要第三方监造或者监理的较大型设备、工程引进项目,要遵照有关监造或者监理程序操作,以保证工程与项目、设备质量。

e)设备采购

组织采购设备时,需考虑以下:

1)明确设备品名、规格/型号、产地、数量、单位;

2)价格、付款方式。

3)交货地点,交货期限。

4)开箱验收及安装验收要求。

5)随机应附的技术资料。如:设备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明、保养维护指导、随机物品清单等。保养维护期。

6)订购索赔。

7)法规要求。

8)售后服务。

9)视需要,编制采购合同,以便订货过程中查询和执行合同时备查,并作为解决供需双方可能发生的矛盾的依据。

f)设备验收

1) 开箱验收

组织对供方送来的设备,开箱验收时,应验收以下项目:

----设备外观检查。主要是设备的包装情况和设备的外观情况。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设备装箱清单、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

----随机物件。主要是随机配件、附属电机、随机易耗件、随机工具等。要检查所附物件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清单上的一致。

应保留开箱验收记录,必要时要摄像或者照相取证。

2)安装验收

安装验收,由组织指定的部门(如设备管理部门及设备使用部门)参与验收,主要检查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精度要求)是否符合设备既定要求,是否能满足生产工艺质量的要求。

验收合格后,交接给设备使用部门,并留下安装验收记录。

设备验收后,应建立设备管理卡和固定资产设备台帐。

g)设备初期管理

保持设备初期运行参数记录、性能记录、故障记录,同时注意设备前期的润滑、参数调整与紧固。

4.4.6.3设备现场管理

组织为确保员工能有效执行设备使用、清扫、点检、保养、润滑等工作,应形成文件对以下方面作出规定:

a)明定设备管理责任者,使设备台台有人管;

b)组织应编制设备操作使用与清扫、点检、保养、润滑流程,以及形成管理闭环的全部行为规范,规范应

体现5W2H(WHA T,做什么,WHEN,何时、按照什么周期做,WHERE,作业的设备、部位,WHO,谁来做,责任人,WHY做的理由、道理或者原理;HOW,如何做,作业方法、工具等,HOW MUCH,做到什么样子,作业标准、程度)

c)设备点检规范可以包含于b)中,除了定点、定人、定周期、定方法,还应包括定项目、定点检路线流

程、定记录、定点检表格等内容;

d)做好设备使用者的培训,使设备使用者有能力履行其职责。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使用、清扫方法、点

检方法、保养方法、润滑方法;

e)设备使用者应切实按操作规程操作,遵守安全规程,做好责任区域的6S;

f)各责任者应按组织规定要求执行设备日常运行情况记录、设备完好检查、设备点检、精度检查、状态监

测等工作;

g)现场主管应督导所属员工落实设备的:清洁、点检、调整、紧固、润滑、安全、防腐。

h)保持设备现场管理的记录。

注:开展6S活动,是配合设备现场管理的活动之一。

4.4.6.4设备故障与维修管理

组织应对设备故障与维修进行管理,管理要求应形成文件,管理要求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a)故障管理

1)落实点检制度。点检是发现设备故障隐患的最佳途径,通过人的感官及一般检测工具进行日常点检、定期检查(包括精度检查)、完好状态检查等,着重掌握易出故障的部位、机构及零件的技术状态和异常现象的信息。

2)视设备实际和管理需要,通过经济评价,导入在线或者离线的设备状态监测仪器设备,对主流程设备进行劣化趋势监控,以及时发现故障的征兆和劣化信息。

3)做好设备故障记录和储存。

4)学习和导入各种诊断逻辑方法,作为诊断思想工具箱的工具备用。

5)做好故障统计分析。通过对故障记录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计算出各类设备的故障频率、平均故障间隔期,运用诊断逻辑方法来分析单台设备的故障动态和重点故障原因,找出故障的发生规律,以便突出重点采取对策,将故障信息整理分析资料反馈到维护、维修计划编制部门,以便安排预防修理或改善措施计划,还可以作为修改检查间隔期、检查内容和标准的依据和预防维修间隔期的依据。

6)保持设备故障管理记录。

b)维修管理

1)制定维修策略。依设备的重要程度、维修成本等决定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状态维修。

2)维修工作流程确定。视需要,视设备的复杂程度,在维修前编制维修网络图,做好维修规划。

3)维修计划。按一定周期维修设备局部或整体的时间计划。

4)维修准备。为维修准备好需用材料、工具、预计工时、费用、设备解体方案、检查方案、精度调整方案、损坏部件修复、替换方案和设备装配、试车方案,维修申请与派工。

5)维修实施。由内部维修技术人员或外部专业维修人员执行维修工作,维修后应由设备使用单位会同内部设备管理部门验收已维修的设备,检查设备的技术状态和精度是否满足加工工艺精度要求,做好维修记

录。

6)做好维修统计分析。做好设备维修计划完成率统计、备件消耗统计、设备维修工时统计、设备维修费用统计、设备维修次数及间隔期统计等,依维修现场观察和统计的结果来改善现有的维修管理方式。

7)维修供方管理。若有委外维修的情形,需选择服务好且专业精的合同维修供方。

8)应保持维修管理记录。

4.4.6.5设备事故管理

组织应设备事故进行管理,形成文件,管理要求应包括:

a)明定设备事故的性质和分类

b)明定设备故障与事故的区分。

c)设计和明确设备事故管理工作流程,包括:发生、报告、现场保护、原因分析、临时措施、解决方案、

实施方案、处理结果归档,形成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管理闭环。

d)落实设备事故“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

3)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e)做好设备事故统计分析。通过对事故的统计分析,揭示事故发生的规律,找出事故隐患,以做好事故的

预防工作。主要统计:事故次数、事故时间、设备事故损失(包括设备修复费和减产损失费)。

注: 1、事故分类,通常分为责任事故、质量事故、自然事故;

2、事故性质通常是:违规操作、擅自离岗、超负荷运转、没有按期维修、忽视安全措施、维修质

量不良、设备先天不足、润滑管理不善以及不可预见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等。

f)应保持事故管理的记录。

4.4.6.6设备备件管理

组织应将设备备件管理形成文件,管理要求应包括:

a)明确设备备件管理原则;

b)编制备件明细表;

c)应有备件历史最近价格、历史最低价格的管理,以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

d)新增加的设备备件应经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采购目录;

e)企业应配备专门技术人员对备件的需求量进行合理地动态管理,要保持科学的备件储量和合理上下限;

f)明确备件的请购、订购、价格、验收、入出库、盘点的管理要求。

g)企业自行加工、外协加工以及备件修复回用管理也应有明确体系流程和管理文件。

h)应保持备件管理记录。

4.4.6.7特种设备管理

组织应依自身适用的设备管理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形成文件,规定本组织特种设备管理的要求,管理要求应包括以下方面,但不仅限于此:

a)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应有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的合格证。

b)企业如有新购置特种设备,应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在法规规定的时间内向质监部门或其他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c)现有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登记标志应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d)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以下:

特种设备的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e)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可再继续使用。

f)保持特种设备管理的记录。

4.4.6.8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和设备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在有必要确保有效结果的场合,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的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验证的依据;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保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和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5.3)。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注:本标准的本条款是引用GB/T19001-2000第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4.4.6.9设备资产与信息管理

组织应对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形成文件并实施,应明确规定以下方面:

a)设备编号规则;

b)建立设备管理卡和设备台帐;

c)设备移装、封存、调拨、入库、租赁、清查盘点、报废清理、设备资产的折旧管理、资产评估等环节动态管理的规定;

d)应保持设备资产管理记录。

组织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需采用适合组织自身特点及设备特点的设备管理软件工具(也称为计算机辅助管理或设备信息化管理),以提升组织的设备管理效率。

4.4.7持续的改善活动

4.4.7.1 六项改善

为提高组织现场管理水平,组织需采取以下6方面的改善活动:

a)改善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效率的环节;

b)改善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细微之处;

c)改善影响制造成本之处,如不增值劳动、能源、材料等各种浪费;

d)改善造成工人超强劳动。局部疲劳动作的环节;

e)改善造成火灾、事故、环境危害的隐患之处;

f)改善工作和服务态度,建立以客户为服务对象指针的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体系;

g)应保持6项改善活动的记录。

4.4.7.2 清除六源活动

组织开展清除六源活动,会使“六源”(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及安全隐患源)问题暴露出来。解决这“六源”问题,就要根据实际状况,组建必要的技术力量,确定可以落到实处的推进方案。如确定需要解决的“六源”名称、解决方案、执行人、计划完成日期等。应保持以下活动的记录。

a)污染源

即灰尘、油污、废料、加工材料屑的来源。更深层的污染源还包括有害气体、有毒液体、电磁幅射、光幅射以及噪音方面的污染等。

b)清扫困难源

指难以清扫的部位,包括空间狭窄、没有人的工作空位,设备内部深层无法使用清扫工具;污染频繁,无法随时清扫;以及高空、高温、设备高速运转部分,操作工难以接近的区域等等。

c)故障源

故障源是指造成故障的潜在因素。

d)浪费源

生产现场的浪费是多种多样,如人力浪费、物料浪费、等待浪费、搬运浪费、空间浪费、能源浪费、时间浪费等。

e)缺陷源

即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或加工环节

f)危险源

危险源即潜在的事故发生源,不安全的因素。

4.4.7.3 提案改善活动

组织为持续激发员工的潜力和智慧,使员工为TNPM持续改进而自主提出合理化建议(也称为“提案改善”)。

组织需对提案改善活动予以管理,形成文件,管理要求应包括以下方面:

a)制定合理化建议制度,并让全体员工了解;

b)指定收集员工合理化建议的途径、机构或人员;

c)制定合理化建议的评审标准和激励(奖励)措施;

d)建立合理化建议的评审小组,并能够快速反馈意见;

e)被组织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应使合理化建议予以实现;

f)组织应为实施所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物质、技术和资金)支持,以实现合理化建议;

g)组织应对合理化建议实施效果予以评价,并向全体员工公布,以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

h)组织应按照周期和贡献大小对优秀的提案人给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效激励;

i)保持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记录。

4.4.7.4 员工未来成长活动

组织为使员工的能力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需开展员工未来成长活动。通过对员工能力分析和员工成长约束分析,识别员工培训需求,对员工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训或其他措施,使员工的能力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使员工有能力履行其职责。组织需从以下方面予以分析:

a)员工能力分析

员工自我工作能力分析主要集中在与工作技能相关的能力分析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规范执行能力;

2)质量保障能力;

3)自我安全防护能力;

4)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知识;

5)问题诊断能力;

6)设备维护、维修能力;

7)紧急情况应对、变通能力。

b)员工成长约束分析

员工成长约束分析主要侧重成长的障碍,包括并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1)基础知识薄弱;

2)缺乏专业培训;

3)自我学习能力差

4)团队合作精神差;

5)不擅长沟通;

6)其它事情的干扰太多,不能集中精力;

7)工作过于疲倦;

8)缺乏学习和进步兴趣;

9)缺乏信心。

以上分析的结果,作为“4.4.2培训、意识和能力”中培训需求的输入。

4.5 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 绩效测量和监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相应程序,对组织TNPM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程序应规定:

a)对组织TNPM目标和关键指标(但不仅限于此)的满足程度进行测量和监视;

b)应明确监视和测量的过程、部门、监视和测量项目、监视和测量的频次、监视测量方法、监视和测量执

行单位、监视和测量结果提供信息等;

c)对绩效测量和监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结果;

d)将分析结果予以公布;

e)当TNPM目标和关键指标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应适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f)保持绩效测量和监视记录。

4.5.2 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能达标的原因,防止不能达标状况的发生或再发生。措施应与所遇到不能达标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内容:

a)识别并评价已发生的或潜在不能达标的状况;

b)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不能达标的原因;

c)研究为防止不和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

d)确定并实施这些措施;

e)跟进并记录实施措施的结果;

f)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4.5.3 记录控制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733-77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组织内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有程序控制,定期开展。内审应判断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预定安排,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并将审核结果向管理者汇报。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一次完整的内审应全面完整地覆盖组织的所有现场及活动,覆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有要素,并包括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受控情况,目标批标的实现程度等内容。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按审核程序执行。内审的程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

A、审核的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 B、审核的频次,应根据组织自身的管理状况和外部机构要求确定; C、审核的方法,一般可包括检查文件及记录,观察现场及*作,与相关人员面谈等; D、审核组的要求和职责,如审核组长及组员的能力与职责等; E、审核报告及结果的要求和报送办法等。在开展每次审核前应制定审核计划(方案),包括人员与时间的安排。审核的内容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简称EMS,我国新版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GB/T 24001:2004 等同于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ISO9001:2015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ISO9001:2015标准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附录A 质量管理原则 文献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 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15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c) 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 d) 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 注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 注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 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a) 直接顾客 b) 最终使用者 c) 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 d) 立法机构 e) 其他 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会的识别。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 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TPM全面生产维护)全面生产维护管理

(TPM全面生产维护)全面生产维护管理

全面生产维护管理 1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管理科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我国现有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管理落后是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学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现将MOTOROLA关于全面生产维护管理主要经验介绍给大家。 2全面生产维护的内涵 2.1全面生产维护的形成和发展 MOTOROLA的全面生产维护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4大发展阶段,10个发展小阶段,每发展一个阶段都较前段有所进步。每个阶段的内容和特点如表1。 表1:全面生产维护的形成发展过程 2.2全面生产维护概念、目的 全面生产维护简称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如图1所示。

图1 2.3全面生产维护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是:全效益、全系统、全员参与。 全效益是追求经济效益,指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 全系统是建立对设备一生管理的全系统,维修方式系统化。 全员参与是包括操作人员和小组活动,强调操作人员自主维护。 *作用: ①减少设备故障损失,提高可预知运行时间 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③减少生产转换时间,提高生产柔性 ④减少设备引起的质量问题 2.4设备中的六大损失 (1)六大损失,如图2所示 图2设备中六大损失 (2)六大损失定义: 设备故障损失:由于设备突然发生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 换模与调整损失:由于换模和调整工作造成的停机损失。 空运转与暂停损失:由于一时的小毛病所造成的设备停机或空转状态。 减速损失:由于设备的设计速度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损失。

《规范化的设备备件管理》前言

《规范化的设备备件管理》前言 -管理资料 2019-01-01 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备件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 。管理人员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遇。一方面是可能的停机损失,另一方面又是居高不下的备件库存成本。要管理的备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由于管理不规范,备件出入库数据缺乏准确的统计分析,常常导致备件采购和库存规模很难把握,从而造成库存积压,流动资金大量占用。而出于确保未来维修需求的目的编制备件,又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采购来的备件上机率低,备件资金周转缓慢,三年以上未用的备件在很多企业仓库里面比比皆是。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有时候报废的备件规模,就多达到上亿元,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和资金浪费! 制造型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也要求备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备件管理本身,涉及到的环节和部门非常多,管理者需要考虑备件的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库存管理和管理四大领域的内容。详细展开,则又涉及到备件的消耗规律把握、库存模型设计;备件计划编制和执行;备件的采购、制造和修旧利废;备件的仓储管理;备件的经济管理和评价指标设计;社会分工背景下的备件管理创新以及备件管理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以往的设备管理著作中,备件管理往往作为其中的一章,被简单介绍或一带而过。而具体到各业务模块,要如何设计、如何执行和如何做,这些一线管理者最关心的内容,却又不甚寥寥。市面上能够找到的专著,大多是讨论物流、供应链和产品库存管理等方面,虽然部分做法可以借鉴,但与备件管理的具体要求,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近年来,很多企业的备件管理人员,在备件管理实践和创新方面,有了不少好的探索和心得。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在散乱分布于各文献杂志中去获取有益的思路和经验。所有这些原因,都促使我们借本次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丛书编撰之际,系统思考一下规范化的备件管理到底应该做哪些工作,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工作内容,相应的工作流程如何来设计等等。正是由此缘由,也使得本书能成为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介绍设备备件管理工作的图书,为各企业备件管理人员理顺思路、规范流程提供最新和最全面的参考意见。 本书分十章全面介绍设备备件规范化管理的工作范畴。

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国际上的其它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SO的联络参加其工作﹒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SO 14001是由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SC 1)制定的﹒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是支持环境保护的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见其它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规范

质量体系要求 Quality System Requirements QS-9000 第三版 以ISO 9000为基础的要求

内容组成 管理职责——要素4.1 质量体系——要素4.2 合同评审——要素4.3 设计控制——要素4.4 文件和资料控制——要素4.5 采购——要素4.6 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要素4.7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素4.8 过程控制——要素4.9 检验和试验——要素4.10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要素4.11 检验和试验状态——要素4.12 不合格品的控制——要素4·13 纠正和预防措施——要素4.14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要素4.15 质量记录的控制——要素4.16 内部质量审核——要素4.17 培训——要素4.18 服务——要素 4.19 统计技术——要素 4.20

管理职责一要素4.1 质量方针---4.1.1 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 承诺,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应体现供方的组织目标以及顾客的期望和需求。 供方应确保其各级人员都理解质量方针,并坚持贯彻执行。 组织---4.1.2 职责与权限---4.1.2.1 对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对需要独立行 使权力开展以下工作的人员,应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a)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不 合格; 注:如需要纠正质量问题,建议负责质量的人员有权停止生产。 b)确认和记录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问题;

c)经过规定的渠道,采取、推荐或提出解决办法; d)验证解决办法的实施效果; e)控制不合格品的进一步加工、交付或安装,直至缺陷或不满足要求的情 况得到纠正。 f)在阐述QS-9000要求时,说明顾客对内部职能部门的需求(如选择特殊 特性,确定质量目标、培训、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设计与开发)。 资源---4.1.2.2 对管理、执行工作和验证活动(包括内部质量审核),供方应确定资源要求 并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委派经过培训的人员(见4.18)。 管理者代表---4.1.2.3 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在自己的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不论其在其它方面职责如何,应明确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 b)向供方管理者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和作为质 量体系改进的基础。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还可包括就供方质量体系有关事宜与外

全员生产维修(TPM)

概论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意思就是是“全员生产维修”,这是日本人在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其主要点就在“生产维修”及“全员参与”上。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 什么是TPM? TPM的提出是建立在美国的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中国鞍钢宪法中群众参与管理的思想。在非日本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对TPM的理解是: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内的生产维修活动,提高设备的全面性能。TPEM:Total Productive Equipment Management 就是全面生产设备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维修思想,是由国际TPM协会发展出来的。它是根据非日本文化的特点制定的。使得在一个工厂里安装TPM活动更容易成功一些,和日本的TPM不同的是它的柔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你可根据工厂设备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开展TPM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方法。 TPM的特点、目标、理论基础和推行要素 TPM的特点:TPM的特点就是三个“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全效率:指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和设备综合效率。全系统:指生产维修系统的各个方法都要包括在内。即是PM、MP、CM、BM等都要包含。全员参加:指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等所有部门都要参加,尤其注重的是操作者的自主小组活动。TPM的目标:TPM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零”,即停机为零、废品为零、事故为零、速度损失为零。停机为零:指计划外的设备停机时间为零。计划外的停机对生产造成冲击相当大,使整个生产品配发生困难,造成资源闲置等浪费。计划时间要有一个合理值,不能为了满足非计划停机为零而使计划停机时间值达到很高。废品为零:指由设备原因造成的废品为零。“完美的质量需要完善的机器”,机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而人是保证机器好坏的关键。事故为零:指设备运行过程中事故为零。设备事故的危害非常大,影响生产不说,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严重的可能会“机毁人亡”。速度损失为零:指设备速度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为零。由于设备保养不好,设备精度降低而不能按高速度使用设备,等于降低了设备性能。TPM的理论基础:TPM的理论基础可以用下图表示: 推行TPM的要素:推行TPM要从三大要素上下功夫,这三大要素是:①提高工作技能:不管是操作工,还是设备工程师,都要努力提高工作技能,没有好的工作技能,全员参与将是一句空话。②改进精神面貌:精神面貌好,才能形成好的团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③改善操作环境:通过5S等活动,使操作环境良好,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兴趣及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设备事故。现场整洁,物料、工具等分门别类摆放,也可使设置调整时间缩短。

预测性维护与全面生产维护区别及作用

预测性维护与全面生产维护区别及作用 ▼ 02预测性维护 预测性维护,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诊断早期故障隐患和缺陷,并在周期性检修时间内进行隐患和缺陷的消除。预测性维修诊断方法包括: 1. 生产员工在班前的检查、设备维护人员日常的巡回检查,这是基于经验、图纸、维护手册和基准,通过五感(眼、耳、鼻、手、口)或自制的简单工具进行的手动诊断方式; 2. 利用专业监测仪器或理化分析方法,如振动分析、油液铁谱分析、油液理化分析、红外成像分析、红外温度分析等手段,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的监测,结合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判断设备存在的隐患和缺陷,也称为自动诊断方式; 3. 利用设备自带或外加的传感器,结合工艺和质量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建模,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自诊断系统(也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平台)。 预测性维护属于维修性范畴,难度在于如何提高预测性诊断的准确性,这包括传感器精度、诊断经验和技能知识的积累,预测性模型等复杂条件。发展预测性维护,有利于提升制造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维修模式。

▼ 03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属于可靠性范畴,是指设备本体的一些零部件,受制于经济性或工艺的制约,在通过可靠性试验后,确定输出的定期维修建议,以确保设备在设计寿命内的稳态可靠度。 在制造过程设计时,冗余设计是首要考虑的,这包含材料冗余、尺寸冗余和精度冗余,在通过相关可靠性检测和试验后,确定出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如某部件在试验中加工5000次,就会出现损坏,根据正常加工节拍,我们规定在5000次加工周期之前必须做出更换。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会影响到子系统的可靠度,如整机可靠度要求是0.99,它由10个零部件组成,每一个零部件的可靠度必须达到0.999。这给设计成本、可靠性能力、运行能耗带来风险,故优先考虑对设备结构进行简化,提倡专用设备设计和购置。 预防性维护在复杂设备和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适合大范围应用,除了影响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影响生产计划)以外,在设备本身和工业备件供应质量低下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越修越坏,越坏越修的状况。预防性维护向预测性维护过渡,是必然趋势,如按期换油(润滑脂、润滑油)向按质换油(油品检测)过渡。同时控制关键易损零部件供应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标准(WD稿)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一标准(WD高) 引言 0.1 总则 采用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TNPM )应当是组织一项战略性决策。 TNPM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升组织设备运行水平和现场管理水平,使设备引进、运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化、流程闭环化,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和现场管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本标准所规定的TNPM 管理体系标准是使组织设备运行、管理、现场管理更加规范、健全、系统和完善。一个组织TNPM 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实施受各种生产实际状况、需求、具体目标、所使用的设备、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该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评定组织是否满足组织自身要求、法规、TNPM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其他要求。 0.2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模式 戴明模型的核心思想是PDCA 动态循环,呈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通过不断转动PDCA 持续改进,使管理系统更高效、更优化。为适应现代设备管理及现场管理,TNPM 的运行模式采用了PDCA 和NDCA 交替执行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本标准所有过程,简述如下: P――策划(Plan):依组织的管理需求,制定TNPM方针并建立目标,策划实现目标所需过程的方法和准则,确定过程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D――实施(Do):按照策划的结果实施过程”并使实施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系统运行符合策划安排并实现预期目标。 C――检查(Check):通过检查,组织可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对不符合策划安排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以确保系统能有效运行。检查的结果应向管理阶层报告。 A ----- 改进(Action):组织评审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并根据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 使系统保持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 N ----- 规范(Normalize):对第一轮PDCA所形成的最优行为进行规范,即形成文件,通过培训进行推广,成 为所有相关运行人员的标准行为准则,直到有新的创新、突破和改善为止。 接下来的D、C、A重点关注对规范的实施、检查和完美化。下一个PDCA将侧重于改善、修正和优化过程。 0.3 体系结构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管理体系运行的模式采用了PDCA 和NDCA 交替执行模式,主要包括:TNPM 方针、策划、检查与纠正措施、优化、规范和管理评审。TNPM 第4 章是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其结构图“ TNPM 第4 章结构图”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介绍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介绍 一、ISO14000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标准 1.什么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某个组织内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所有为了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该组织的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以及程序、过程和所需要的资源。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可将将内部的环境管理信息汇集成网络的方式,一方面供组织内部了解环境管理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供管理层审查本组织是否达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承诺。具体地来看,也就是能够达到如下的目的: ─识别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 ─识别组织内部重要的环境因素,确定并控制有关的环境影响和风险; ─规定具体的权责任务,确定改善环境所需的资源; ─根据以前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评价该组织在环境方面的表现,并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地进行改善。 ●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 按照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的理论,组织内部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分为PDCA四个阶段,也即“计划”(PLAN)、“计划”(DO)、“检查”(CHECK)、“改进”(ACT),其核心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持续改进的观念引导内部的工作过程,以建立一个动态的有效的管理网络。 与此类似,环境管理体系也有系列的动作,即: ─建立环境方针; ─制定行动计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 图1-1说明了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闭环系统。

当今时代,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甚至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早已把环境保护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这是ISO继推出ISO9000系列标准后的一大突出贡献,其特点是:─ISO14000系列标准对改善环境和每个组织的环境行为强调持续改善的精神; ─ISO14000系列标准的使用者是全球工业、商业、政府、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用户”,尤其定位于占世界总数80%的中、小型组织; ─ISO14000系列将对优化国际贸易、消除贸易壁垒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1-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闭环系统 ─一个组织实施ISO14000标准,至少应达到节能降耗,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90001国标

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 代替GB/T 19001—2008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GB/T 19000族的核心标准之一。本标准替代GB/T 19001一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与GB/T 1900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采用ISO/IEC导则,第一部分ISO补充规定的附件SL中给出的高层结构; ——采用基于风险的思维;——更少的规定性要求;——对成文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提高了服务行业的适用性;——更加强调组织环境;——增加对领导作用的要求;——更加注重实现预期的过程结果以增强顾客满意。 引言0.1总则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组织根据本标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潜在益处是: 1.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促成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应对与组织环境和目标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3.证实符合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可用于内部和外部各方, 实施本标准并非需要:—统一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形成与本标准条款结构相一致的 文件;—在组织内使用本标准的特定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补充。 本标准采用过程方法,该方法结合:P-C-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过程方法使组织能够策划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PDCA循环使组织能够确保其过程得到充分额资源和管理,确定改进机会并采取行动。 基于风险的思维使组织能够确定可能导致其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偏离策划结果的各种因素, 采取预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现的机遇。 在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持续满足要求,并针对未来需求和期望采取适当行动,这无疑是 组织面临的一项挑战。为了现实这一目标,组织可能会发现,除了纠正和持续改进,还有必 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改进,如: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0.2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是在GB/T19000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每项原则的介绍均包含概述、该 原则对组织的重要性的依据、应用该原则的主要益处示例以及应用该原则提高组织绩效的典 型措施示例。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积极参与;——过程方法 ——改进——循证决策;——关系管理。 0.3 过程方法0.3.1 总则本标准倡导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及提高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 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采用过程方法所需的具体要求见4.4。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一个体系加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有效和高效地实现其预期结果。这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其体系的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 组织整体绩效。 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战略方向,对各过程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规定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结果。可通过采用PDCA循环以及始终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 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机遇并防止发生不良结果。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过程方法能够: a)、理解并持续满足要求;b)、从增值的角度考虑过程; c)、获得有效的过程绩效;d)、在评价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改进过程。

IATF16949全面生产维护管理办法

通过设备相关人员的全面参与,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使生产能力达到预期而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2围 适用于公司汽车产品相关的设备的TPM维护管理。 3定义 3.1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一个通过为组织增值的机器、设备、过程和员工,维护并改善生产及QMS完整性的系统。 3.2 预防性维护:为了消除设备失效和非计划性生产中断的原因而策划的定期活动(基于时间的周期性检验和检修),它是制造过程设计的一项输出。 3.3周期性检修:用于防止发生重大意外故障的维护方法,此方法根据故障或中断历史,主动停止使用某一设备或设备子系统,然后对其进行拆卸、修理、更换零件、重新装配并恢复使用。 3.4预测性维护:通过对设备状况实施周期性或持续监视来评价在役设备状况的一种方法或一套技术,以便预测应当进行维护的具体时间。 3.5 OEE:全局设备效率=时间稼动率×性能稼动率×良品率 3.6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实际运行时间÷故障次数 3.7 MTTR:平均维修时间=故障时间÷故障次数 4.0职责: 4.1 设备部:设备预防性周期维护的策划和实施、维修容及时间的记录和设备综合效率的统计分析。 4.1 制造部:车间设备的日常维护点检实施,设备维修时间的确认。 5.0工作容 5.1 设备部机修工根据设备的特点及同类设备的维修经验及设备使用的频率,明确各设备的必须的替换件及数量,制订“设备备品配件清单”经主管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交经营部采购按采购流程购买,购买回的备件经机修工确认后放于仓库,需要时领用。 5.2通常情况下,设备日常保养容需考虑: 5.2.1在开机前 检查电源及电气控制开关、旋扭等是否安全、可靠;各操纵机构、传动部位、挡块、限位开关等位置是否正常、灵活;各运转滑动部位润滑是否良好,油杯、油孔、油毡、油线等处是否油量充足;检查油箱油位和滤油器是否清洁。在确认一切正常后,才能开机试运转。在启动和试运转时,要检查各部位工作情况,有无异常现象和声响。检查结束后,要作好记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 编制说明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起草组 二〇一二年八月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10年6月,质检总局向科技部申报了国家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并获批准。该课题以在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所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效果为研究线索,探讨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问题。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课题组起草并完成了《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草案。 2011年,本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О一一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20110183-Z-469”。本项任务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提出并归口,定于2012年完成。 二、起草单位和工作组组成 标准归口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 标准起草单位:质检总局办公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检验检疫局、浙江检验检疫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 起草组成员:俞晓丹、凌活、吴建伟、田武、梁晓文、刘钢、李旎 三、目的和意义 本《指南》充分结合政府部门的管理特点、运转模式,以政府部门现有管理为基础,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过程管理、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及PDCA的运行模式,引入到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中,意在通过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管理创新,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完善职责明确、协调有序、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

全员生产性维护

全员生产性维护(TPM) 1.TPM的起源 50年代初起源美国,原因为PM(Preventive Maintenance),即预防保证的意思;导入日本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个颇具日本特色的系统理论——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PM是日本土生土长的独特的全公司设备管理方式,与原本美国PM的技术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2.TPM的定义 TPM(全员参与的生产保养)活动,是指通过各部门全员对设备的一生进行有效利用,进行没有损耗、没有浪费为目标的生产活动。 TPM是由日本设备维修协会提倡指导推进的,以实现在高自动化工场多品种少量生产的零故障、零不良、零事故等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率化,以提高品质、生产力,创造高效率的工厂为目标的全公司的设备管理方式。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TPM以追求极限的综合生产效率为目标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受生产设备的影响很大。可以说设备的使用、保养是否合理决定生产效率的高低。 TPM通过对设备的制作、使用、保养方法进行改善,如减少故障的浪费,调试的浪费,开开停停、产能地、产品返工的浪费等,以追求极限的综合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 (2)TPM的最大特色是“谁使用谁维护”,注重于担当者的自主维护。 对于疾病,大家对“防治结合”这个说法是耳熟能详的了。自身的健康状况没有比自己更清楚的了,经常留意自己的变化,定期到医疗机构做检查,有异常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保证健康。设备的“健康管理”与人的身体一样,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设备的“疾病”可以通过日常的清洁、补油、检查和专门机构的定期检查来发现,及时“治疗”(修理)。 通过专业人士和使用者的分工合作,完善自动化设备的健康管理。 (3)TPM是全员参与的小集团活动 从最高领导到生产第一线的员工,TPM讲究全员参与,互相协作配合,是涵盖全工厂的小集团改善活动。 3.TPM的演变进程 设备维护:事后维护——预防维护——改良维护——维护预防——生产维护 4.TPM推行的三大作用 (1)提高可靠度。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防止设备老化,提高可靠度。 (2)方便检修。检查、维修方便迅速,缩短修复时间。 (3)经济性。维修费、老化折旧费降到最低限度,经济合算。 5.TPM推进的工作分工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体系标准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体系标准 一、范围: 本标准为有志于通过推行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模式,以达到提高组织设备管理水平及提升组织形象目的的组织规定了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体系要求。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组织。 二、总则: 1.组织结构 组织从上至下应成立TNPM推进组织和专职推进执行机构,各组织机构应有详细的工作职责分工,上下层次组织要协调配合,上层组织下达的目标应在下层工作中得到体现。2.管理流程 组织应有主推进计划,目标管理和实施计划;各个部门应有各自计划,实施时间表;部门计划与公司计划要衔接,并按照计划的进度顺利推进。 3.员工士气和素养 员工应有责任感,能够执行操作规范,自觉做好5S工作,并能够执行设备的保养作业规范;员工应了解设备结构、原理,活跃地进行现场改善、合理化提案、自我教育等活动,自主维修是小组团队的最高目标。 4.生产(办公)现场 现场应做到干净整洁,定置标志清晰、科学、合理;员工开展5S活动;建立起设备操作和规范化作业体系,进行可视化管理,现场环境健康、舒适、宜人。 5.相关可测量的指标; 几个关键指标(KPI)应达到该行业统计测定的标准要求。 三、要求: 1.培训 1.1最高管理层的培训 组织的最高管理层通过TNPM的导入培训,应了解TNPM的作用、意义、主要内容和开展方法。 1.2骨干层的培训 骨干层包括各职能部、室,各生产单位的主管、领班、组长、生产线长、维修骨干、技术人员等。骨干层通过TNPM培训,应掌握TNPM开展技巧、方法、组织、小组活动、提案活动、自我教育和成长等技能措施。 1.3全体员工的培训 全体员工包括各部门、各生产线的普通员工。全体员工通过TNPM的导入培训,应理解TNPM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激发起参与TNPM的热情和积极性。 2.组织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组织基本情况的调研,应掌握以下情况,并形成文件,以便日后查阅及进行推行TNPM后的绩效对比。 ①组织各部门的设备状况(是初始故障期、偶发故障期还是耗损故障期) ②各部门设备的平均OEE水平 ③各部门的设备管理组织结构,总体组织结构 ④组织是否通过ISO系列认证(汽车行业通过QS9000,VDA认证,制药、健康

全面生产维护控制程序(-IATF16949转版更新)

有限公司 全面生产维护控制程序 IATF16949 : 2016 文件编号:QP-SC -03 制订日期:2017/9/29 修订日期:2017/9/29 受控状态:受控文件/参考文件 生效日期:2017/9/29 制订单位:生产部 版次:B0版

副本编号: 保管部门:行政部 文件名称:全面生产维护控制程序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职责 4、工作流程 5、相关文件 6、相关记录 7、附件一 制/修订履历表

1. 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加工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备和模具(含工装)。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一切设备、设施、模具及工装。 3 .职责与定义 3.1生产部负责对设备和模具、工装维修与保养计划和目标的制定与检查 3.2生产车间具体实施。 3.3 TPM :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全面生产维护; 3.4设备:指可供企业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和功能的劳动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总称,是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增值的重要手段; 3.5替换件:为提高设备维修效率而准备的用于某一部件的永久或临时性的更好而准备的零件,适用时被替换件可以线下维修后再作为替换件使用; 3.6预防性维护:为了消除故障失效和非计划生产性生产中断的原因而策划的定期活动(基于时间的周期 性检查和检修),是制造过程设计的一项输出; 3.7周期性检修:用于防止发生重大意外故障的维护方法,此方法根据故障或中断历史,主动停止使用某 一设备或设备子系统,然后对其拆卸、修理或更换零件,重新装配并恢复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