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2013.5.20—2013.7.12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二)任务...............................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三、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气象条件...........................

(三)地形地貌...........................

(四)经济情况...........................

四、实习区研究程度..........................

五、实习工作概况及任务完成情况.............. 第二章地层..................................

一、概述....................................

二、综述.................................... 第三章地质构造................................

一、褶皱....................................

二、断层....................................

三、断层应力场分析..........................

四、地质构造形成演化........................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一、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

二、中、新生代构造活动......................

第五章矿产...............................

一、铝土矿..................................

二、粘土矿..................................

三、磷矿....................................

四、石英砂..................................

五、石灰石..................................

六、其它....................................

七、地下水..................................

第六章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附:1.清明丫口D2h~P2β实测地质剖面图(2条)

2.筇竹寺地区地形地质图

3.筇竹寺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 区域综合地质填图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综合性实习,将课堂所学的岩石矿物、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野外地质结合,更加牢固、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地学知识。

2.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解决实习区内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问题。掌握地质填图的方法步骤,包括地层剖面的测制及研究,三大岩石类型的野外观察方法及描述,地质点的观察内容和记录,地形地质图的填制及分析,地质测量报告的编写以及各种图件的测、编、绘方法。

3. 在分析客观地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内矿产,如磷、铝、铁、建筑材料、冶金熔剂及地下水资源等矿产进行分析,学会初步收集、整理和评价。

4. 了解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新构造运动的观察研究方法。

5.通过实习初步掌握1:1万区域综合地质填图的整个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

(二)任务

1.通过地层剖面的实测,提交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地层厚度计算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

2.测制1:1万筇竹寺地区地质图,填图范围:东起半头龙,西至清明丫口,北起清明丫口,南至椅子山。提交相应的地质实际材料图、全区地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及野外记录簿等。

3.学会地质测量报告的编写,提交“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一份。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筇竹寺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位于昆明西北7—11km团结彝族白族乡小墨雨村以北至清明丫口——交月凹一带,长3.5㎞,宽2.9㎞,面积约10.15㎞2。地理坐标:东经102°35′36″~102°38′24″,北纬25°04′09″~25°06′32″,北西为山区,南东为盆地。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区内山峦起伏,沟洞纵横,大小村落,坐落其间;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昆(明)富(民)公路,经测区东缘横贯测区中部;浑(水塘)团(结乡)公路,斜贯测区南部(图1)。

=

三、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

测区地处云贵高原昆明北西滇池湖滨与中低山脉的结合部,小墨雨村以西为崇山峻岭,山脉走向北东,小墨雨村以东为盆地丘陵区。区内最低海拔2315m,最高海拔2451m,相对高差约316m。

(二)气象条件

实习基地位于云贵高原昆明盆地,属低纬度亚热带气候区,受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隆升与下降幅度较大。就区域而言,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工作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具有冬春暖和,少雨干燥;夏秋凉爽,多雨湿润,四季如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2.5℃,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5.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约665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气候具干湿季节明显特征,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另外,山区同盆地相比,降雨量大,蒸发量小,气温低。

(三)地形地貌

实习区位于昆明盆地西侧同山麓接触地带,呈中等——浅切割低中山山地高原地貌,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茂密,根据地貌总体形态,可划分为盆地、山地两种类型。

实习区地貌是内动力因素和外动力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动力作用建造了实习区盆地、山地地貌的轮廓,盆地的展布,山脉的走向,河谷水系的发育都受构造的影响;外力作用刻切了实习区地貌的细部,在不同的地层中,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

按照内外动力作用的因素,测区地貌可分为岩溶地貌、构造侵蚀地貌、河流湖泊堆积地貌。

(四)经济情况

实习区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土豆、蔬菜,近年来依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需求,使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居民以彝族为主,总人口21538人,其中:彝族1.05万人,白族0.41万人,汉族0.59万人,苗族0.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1.2%。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乡。

四、实习区研究程度

1941年卢衍豪对关山大沟寒武系下统的三叶虫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三组四个化石带两个亚带;

1944年西南联大地质系,填制了1:5万地质图;

1958~1959年云南省地质厅九队进行铝矿普查,认为P1d铝土矿含铁较高;

1958年云南省地质厅四队对∈1m磷矿进行了普查;

1958年对含铝土矿的风化物、褐铁矿进行了开采;

60~70年代先后有江能人等对寒武系下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64)。建材301队对区内建筑材料、水泥原料进行了调查。云南地质局区调队进行了1:20万昆明幅编制及填图工作。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云南地质科研所均对区内寒武系进行过研究工作。

地科系从76年以来先后与西南勘探公司地训班,水电设计院地训班,76级,77级,81级以后各年级均以该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五、实习工作概况及任务完成情况

区域综合地质填图实习自2006年12月12日至2007年1月19结束。此次实习分野外和室内资料收集整理两个阶段,附各工作阶段进度表(表一)、任务完成情况表(表二)及提交资料一览表(表三)。

各工作阶段进度表表一

任务完成情况表表二

提交资料一览表表三

第二章地层

一、概述

测区位于康滇地轴中部,西山~普渡河大断裂旁侧,受其影响,地层多有缺失,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下统、二叠系下上统及第四系。三大类岩石以沉积岩较发育,占90%以上,岩性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铝土岩、玄武岩、砂砾松散堆积物等。岩浆岩在区内不发育,仅在测区北部有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分布。岩性为黄褐色的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局部地区有灰岩角砾,其风化后呈灰绿色、褐黄色。变质岩在区内没有出露,最老

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梅树组大海段,最新地层为第四系。附地层发育简表(表四)。

筇竹寺地区地层发育简表表四

二、综述

区内地层出露不全,仅见古生界,各系,统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寒武系(∈)

下统(∈l)

(1)梅树村组(∈l m)

大海段(∈l md)

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白云岩,含微晶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粉砂,纵向上泥质含量变化较大。

整合接触

八道湾段(∈l mb):厚约102.90m

1.2.1 灰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细粒黄铁矿、绢云母碎片。(图版Ⅰ-1)

1.2.2 黄褐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含钙质。

1.2.3 黄褐色薄层状含磷细~粉砂岩,成分为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等,含黄铁矿结核。具水云母、粉土、绿泥石胶结。

产:Hyolites sp

Palaeocmaca sp (古克氏锥)

1.2.4 深灰色、紫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含黄铁矿呈结核状,粒径0.6㎜~8㎜,为次生结核。

1.2.5 灰褐色、黑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成分为石英、粘土及少量云母,纹层构造显著。

整合接触

(2)筇竹寺组(∈l q):厚约131.78m

2.1 黑色薄~中层状粉砂质页岩,成分为水云母、粘土及少量石英粉砂,含黑色有机质。(图版Ⅰ-2)

2.2 深灰色薄~中层状页岩,成分为水云母、粘土,含少量石英、云母呈星散状分布。片状矿物具定向排列,球状风化显著。

产:Pararedlichia sp

Kunming gella Parva

Eored lichia yaoyingensis

Liangshaneua chien (梁山虫)

Lineitus opimus (丰满线带螺)

Uyolitus yunnanensis (云南软舌螺)

2.3 灰色薄层状页岩夹微晶白云岩薄层,含泥质粉砂。

产:Eoredlichgia intermedia

Pararedlichgia Waucotti

Yunnano cerhalus Yunnanensis

Oblus sp

2.4 青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石英粉砂岩夹少量粉砂质页岩薄层。

2.5 黄绿色、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与灰色薄层粉砂岩互层。

整合接触

(3)沧浪铺组(∈l c)

红井哨段(∈l ch):厚约141.01m

3.1.1 青灰色、灰色中~块层状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砂岩成分为石英、白云石及少量长石,具斜层理。

3.1.2 灰白色、黄褐色层厚~块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透镜体。(图版Ⅰ-3)

整合接触

乌龙箐段(∈l cw):厚约31.72m

3.2.1浅灰色中层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粉砂质页岩薄层。砾石成分为石英及少量长石,呈次圆状,具磷、铁质胶结。(图版Ⅰ-4)

产:Palaeolenus lontenois

Redlichia mai

Acruthela sp

圆货贝等

3.2.2 紫红色中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夹青灰色砂质页岩与砂岩互层,砂岩呈现透镜体。

3.2.3 紫红色薄~中层状含砾铁质石英砂岩,成分为白云石、鲕状褐铁矿、石英等。

3.2.4 浅灰色中层状泥砂质白云岩,夹深灰色白云质页岩与透镜状细砂岩互层。

产:Megpalaeolenus deprati

Redlichia Chinensis

3.2.5 青灰色薄层状粉砂质页岩与浅灰色薄层状石英细砂

岩互层,夹白云质粉砂岩。

整合接触

(4) 龙王庙组(∈l l)

4.1 浅灰色薄~中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白云岩,成分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云母等,夹假鲕状细晶白云岩,鲕粒为准同生或成岩早期形成的细晶白云岩,呈圆状,无同心构造,具细晶白云岩胶结。

4.2 深灰色厚~块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白云岩。

4.3 深灰色厚~块层状砂质白云岩,具瘤状结构,沿层见包卷层理,呈不对称状。

产:Hoffetella sp

Redilichia Chinens

平行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D)

中统(D2)

(1) 海口组(D2h)

灰褐色、绿灰色、灰色、灰白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鱼类骨片和植物碎屑。

整合接触

上统(D3)

1.1 黑色含炭砂泥质白云岩,风化强烈,其完整性差,具豆粒结构。

1.2 浅灰色、灰色薄~中层状细晶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及灰绿色白云质页岩。

1.3 青灰色厚~块层状细晶白云岩,具似角砾构造。

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C)

下统(C1)

大塘组(C1d):厚约45.05m

1.1土黄色厚~块层状角砾灰岩,角砾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

2.0㎝~12.0㎝,具泥灰质胶结。(图版Ⅰ-5)

1.2 浅灰色、灰色厚~块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角砾构造和纹层构造。

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统(P)

下统(P1)

(1)倒石头组(P1d):厚约0.85m

黄褐色、紫红色、灰色(杂色)薄层状铝土岩,纵向厚度变化大,因接触界面不规则导致。(图版Ⅰ-6)

整合接触

2.1 浅灰色厚~块层状中粗晶白云岩,风化面带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的溶沟,含方解石团块,其长轴方向与层理近似平行。

2.2 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条带状顺层分布。

2.3浅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含大量方解石呈条带状顺层分布。

整合接触

(3)茅口组(P l m):厚约155.87m

3.1 浅灰色、灰白色厚~块层状纯灰岩,质地较纯,结构致密、均一。(图版Ⅱ-1)

3.2 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白云质呈虎斑状。

3.3 浅灰色厚层状中粗晶白云质灰岩,含方解石团块。

3.4 浅灰色厚层状中粗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虎斑状。

3.5 浅灰色厚~块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虎斑状,形似癞皮。(图版Ⅱ-2)

3.6 浅灰色厚~块层状中晶白云岩,含大量方解石团块。(图版Ⅱ-3)

3.7 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单体珊瑚化石及生物碎屑。(图版Ⅱ-4)

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统(P2)

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未见顶

灰绿色、黄褐色、紫红色块层状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蜂窝状构造。岩石完整性差,其风化产物为土状残积物。

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

灰色、灰白色细砂、粉砂、粘土淤泥互层及腐植土为主。山区以残积、坡积、冲洪积层为主,由砾、砂及粘土组成,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岩性随基岩不同而异,基岩为石灰岩、白云岩地区,残坡积层由粘土夹碳酸盐岩块,在砂页岩地区则为碎屑岩块夹砂土。

第三章地质构造

实习区位于川滇地轴和滇东拗陷的过度带,毗邻昆明新生代断陷盆地西侧的普渡诃~西山断裂带上。震旦纪以来,长期处于升降交替的环境,地层发育不全,厚度较小,由砂页岩为主的寒武系下统,碳酸盐岩为主的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以及不厚的峨嵋山玄武岩组成,其总厚度约1300m。在四川运动中,滇东地区盖层普遍褶皱断裂时,南北向的西山断裂和盘龙江断裂纵贯全区,测区首次褶皱断裂,以后至少经历过两次构造运动的强烈叠加改造,才发展演化成现今展示的地质构造特征。

依据地层接触关系,测区震旦纪以前至少发生过晋宁运动;震旦纪以后直到中生代早期,地壳运动以升降为主;燕山期至喜山期时,发生较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今天的构造格局和形式(图2)。

以构造的发育走向可为界分三个带:

西部为东西向构造带:位于西山断裂以西,发育东西的褶皱及安宁构造盆地,东西向断裂较发育,并伴随北西、北东、南东向次级断裂。该带的褶皱,北部较紧闭,南部较开阔;背斜均向东倾伏,安宁构造盆地东部与西山断裂平行,岩层走向南北,陡倾。

中部为南北向构造带:位于西山断裂与盘龙江断裂之间,多被第四系盆地沉积物覆盖。北部发育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岩层陡倾,局部倒转,主干断裂为向东倾斜的纵向逆断层,南部(滇池以南)为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

东部为非东向构造带:位于盘龙江断裂以东,以北东方向的褶皱和纵向逆断层为主,北部构造线方向改变为正东向并发育北西向的斜断裂,岩层陡倾,局部倒转,主干断裂为向东倾斜的纵向逆断层,南部为南北向的褶皱并被北东方向的断裂斜错。

一、褶皱

轴迹总体走向东西,由于后期褶皱作用的叠加改造,断层的破坏和制约,使区内不同部位的形态出现显著差异。褶皱两翼地层均不完整、不对称,有的发生倒转。背斜轴迹近NE向或NEE

向,北翼地层相对完整,产状平缓正常,南翼陡立,倒转或受断裂影响而残缺不全,附褶皱特征简表(表五)。

褶皱特征简表表五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 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 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 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 利用资料。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 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 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 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 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 (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 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 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 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 ⑥做好经费预算;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 (一)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 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

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 报告 姓名: 班级:水文10-01 学号: 人员:水文2010级实习队 时间:2012.10.01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篇地质构造填图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质填图说明书 第二篇水文地质测绘 2.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交通位置 2.1.5 区域地层与构造 2.1.6 含水层与隔水层 2.1.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 填土区水文地质说明书

2.2.1 水文地质概况 2.2.2 填图区地下水流场分析 2.2.3 填图区水化特征及其分区 2.2.4 填图区灾害、环境、工程地质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及感想 附录一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记录表 附录二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剖面图 附录三宝泉水库流量计算表 附录四焦作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附录五实习照片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巩固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践去充分检验和更进一步理解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学生以后就业时易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综合实习,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内容,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实践课程。该次实习属于生产性质的实习。 三、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8.20-8.22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8.23-9.1在登封的构造地质实习:探勘、拉剖面、地质填图; 第三阶段:9.5-9.7在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文地质实习; 第四阶段:9.9-9.15在焦作区域内进行的水文实习; 第五阶段:9.16-10.30在室内进行的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等图的绘制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 2006年11月20日稿

目录 1、总则 (1)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1) 2.1地质年代 (1) 2.2土的图例 (5) 2.3 岩石的图例及符号 (6) 2.4、第四系分层及成因符号 (9) 2.5 地层代号 (9) 2.6 勘察工作图例 (10) 2.7 地质图例 (12) 2.8 常用地形图图例(1:500、1:1000、1:2000) (15) 2.9 工程建(构)筑物及常用建筑总图图例 (16) 3、岩土工程勘察图示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 图例图示 (20) 3.3 平面图图示 (20) 3.4工程地质剖面图图示 (23) 3.5、柱状图图示 (26) 3.6动力触探成果图表图示 (28) 3.7 钻孔抽、提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29) 3.8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30) 3.9 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30) 3.10 线路工程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 (30) 附录: A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B 工程地质剖面图 C钻孔柱状图 D探井展示图 E动力触探成果图表 F抽水试验成果图表 G压水试验成果图表 H 线路工程纵断面图

I 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J 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1、总则 1.0.1 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质量,统一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计算机制图,其它工程勘察可参考使用。 1.0.3 本规定适用于绘制岩土工程勘察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以及其它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图表。 1.0.4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除应符合本规定以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本规定以外的图例图示可在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手册中查找采用。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2.1地质年代 2.1.1 在岩土工程勘察图件中地质年代应表示到组或段,系的第一个字母使用正体大写,其下标数字表示统,其后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组,组后的数字上标表示段,如:J2s(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第一段) 2.1.2 地质年代符号表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乔 编制:李乔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目录附图 1、地形地质图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篇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水文地质调查来解决。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 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一、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制定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或为某项专门任务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范围:较大,几百、几千或上万平方公里。 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为开展地下水某方面的专项研究所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时间:有长有短。 监测项目:水位、水量、水质等。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原因主要是,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的,而项目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调查也应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来进行。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 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见下表: 从上表可见,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不同部门所划分的阶段数和各阶段的任务基本一致,仅阶段的名称有所不同。 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一般划分为:普查、详查、开采三个阶段。 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原则上应与矿床地质勘探的划分相一致,划分为:普查、初勘、详勘三个阶段,对某些矿床,把详勘又划分为详查与精查两个阶段。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常用地质图例及符号

地質圖元符號常有助於鑽探資料的記錄與解讀,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主要是用在鑽孔柱狀圖上,以「目視判別」的結果為主。目前國內各相關單位現 行所使用之「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並不一致,為建立一致之共識,並爭取廣泛的 支持,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乃依據我國中央標準局所制訂之國家標準 「CNS6589」、「CNS6590」、「CNS 6591」等編訂之。本次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之修 訂工作,期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之製圖手冊加以整合(如對照表備註所列),而使「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分組—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更能得到 政府機關及工程實務界之支持與使用。 本規範將地質圖元分為「土壤或沉積物」、「沉積岩」、「變質岩」及「火成岩」 等四大類,再將每一類圖元區分為「基本型」及「混合衍生與變異型」兩個類別, 並將其分別表列。對於某些業務,如果「基本型」之地質圖元符號即已夠用,那 麼「混合衍生與變異型」之圖元符號,即可將其視為「備而不用」,如此將可有 助於相關作業的簡化。 為了方便使用者選用圖元符號,我們也配合設計了分類代碼表。「0」代表粗分類,如果相關資料只需記錄其為岩石或土壤,則可採用此粗分類記錄方式。「奇數字首」的代碼,代表「基本型圖元」,「偶數字首」的代碼為「混合衍生及變異 型圖元」。因此,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共可分為以下九大類: 0、粗分類(基本型)

1、土壤或沉積物類(基本型) 2、土壤或沉積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3、沉積岩類(基本型) 4、沉積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5、變質岩類(基本型) 6、變質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7、火成岩類(基本型) 8、火成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课程实习报告 报告编写人:王继东 专业班级:水文0902 指导教师:孔圣元赵志怀 张志祥陈军峰 实习地点: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镇实习时间: 2012.6.17-2012.7.6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5) 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 (6) 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 (7) 第一节气象条件 (7) 第二节水文条件 (7) 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 (8) 第一节地层岩性 (8) 第二节岩浆岩体 (13)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第一节概述 (15) 第二节主要地质构造及应力状态分析 (15)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21) 第一节构造发展史 (21) 第二节沉积发展史 (22) 第六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 (23)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23) 第二节地质灾害 (24) 第七章结束语 (27)

第二部分图件 1、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剖面图…………………………比例尺:1:1000 2、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柱状图…………………………比例尺:1:500 3、水峪贯教学填图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峪贯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南部。以狐偃山主峰为中心,

总面积约3502km ,地处东经''0011252111?- ,北纬''45373737??-。交城县至古交市公路纵贯本区,而古交市和交城县与太原市分别又铁路和公路相接,目前太原市与水峪贯每日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吕梁山系,其主峰狐偃山,标高为2207m ,一般高程在1100 m--2000 m 之间,相对高差500 m--900 m ,属中高山区。区内西北部山高林密,东南部地势略低。西冶川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区后,经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境于介休城汇入汾河。 附交通图及行政图如下(图1—图3): 图1 山西交通地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8.2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8.2.1目的及任务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8.2.2要求 要充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综合性、实用性、艺术性。为提高编图精度,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及时确定含水岩组的分布界线及各类水点的位置和富水性界线等。 8.2.3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 (2) 剖面图。 (3) 辅助图件。 (4) 说明书。 主图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兼顾一般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主图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 (1) 含水岩组的分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集合体,且常处在不同的层位,因而要求以地质时代确定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 (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由于比例尺和研究程度所限,除以水点资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依据类比法确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究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 (3) 反映含水层的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深层水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结构以及下伏含水层顶板埋深及富水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1.1了解水文地质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1.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实习内容 2.1阅读《东王村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附图)及有关资料(表1—2),完成岩石含水性说明表(表3)。 2.2参照读图提纲,每人写一份发言提纲,进行小组及全班讨论。 2.3提交读图发言提纲和问题讨论稿。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 从两个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整体来看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南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区域东部流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同时,区域内大量发育岩溶地貌。 2.气候 2.1降水特征 该地区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三月份到八月份。一月份到六月份呈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其中六月最多,为218mm;十二月最少,为33.5mm。 2.2气温特征 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 3.水文 该地区水系发育良好。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流量相差2.75-1.2-1.5=0.05m3/s,说明了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整体来说,该地区水系发育较好。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 读图提纲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 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 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 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2 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1与J3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支流总流量为2.7438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 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 2.3L/s),增加量很少, 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二、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 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 填图实习报告 实验类型:水文地质野外实习 院系: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水文 08 – 1 学号: 2008300524 学生姓名:王广范 指导教师:黄河

目录 第一章概况 (4) 一、实习任务 (4) 二、实习目的 (5) 三、实习要求 (5) 四、人员组成 (6) 五、实习路线 (6) 六、实习时间 (7) 第二章实习区自然地理 (7) 一、实习区交通位置 (7)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 (7) 三、实习区气象气候条件 (8) 四、实习区地表水系 (9) 第三章实习区地质条件 (9) 一、概述 (9) 二、地层 (9) 三、构造 (18) 四、地质发展史 (24)

五、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 (28) 六、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33) 第四章结束语 (34) 一、主要收获 (34) 二、意见和建议 (35)

第一章概况 一、实习任务 水文地质填图是认识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开始,也是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本次实习通过实习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在地形图上填绘基本的地质内容和水文地质信息,并绘制成图件,以说明实习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等。具体任务如下: 1、掌握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习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察,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材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规律等。 2、通过对地下水天然和人工露头点,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自然地理、地质现象的调查观测,观察地层的空隙及其含水性,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破碎情况及其变化。 3、判断含水层的富水性,主要研究由含水层补给的各种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及其动态变化。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分析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5、观察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对地下水补给、运动、排泄的控制情况及主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联系。 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