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徐斌)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徐斌)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徐斌)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徐斌)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实录

徐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实录:

一、唤醒经验、引入策略

师:今天要认识的课题,(指投影)大家已经看到了,一起读——

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像这样的课题,咱们以前学过吗?

生:学过。

师: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第一个是画线段图来表示,另一个是列表来整理。

师:想到两个就很不简单。我们学过画线段图(板书)、列表整理(板书)的方法。其实在以前的数学学习经历中,我们经常摆摆小棒、图片,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把它们叫做动手——

生:操作(师板书)。

师:这些都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比以前更难一些。我们需要用这些基本的策略,还需要探讨新的策略。

师:(出示飞镖靶纸)同学们,这是飞镖游戏的靶纸,你能看懂吗?

师:如果投中红色区域得多少环?

生:10环。

师:其次是——

生:8分。

师:然后是——

生:6分。

师:如果我们五(2)班每人都来投一次,你可能会得多少环呢?

生:10环。

师:很准的。还会得几环呢?

生:8环或6环。

师:还有谁说?

生:我常常投中8环。

师:哦,你常常玩这个游戏的吧。我把同学刚才说的列举出来——板书(10、8、6)

师:还有其它可能吗?

生:我一直脱靶。

师:你不一定都脱靶,投多了就不会脱靶。如果脱靶,是几环?

生:0环。

师:还有其它可能吗?

生:如果每次让我们投两镖的话,还有其它可能。

师:只能一次,还有其它可能吗?

生:如果只能投一次,就没有其它可能了。

师:看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可能都一一列举了。列举是一种策略。像刚才这样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了,有没有重复?

生:没有。

师:有没有遗漏?

生:没有。

师:像这样的列举并不是一般的列举,我们把这样的列举叫一一列举。其实这样的列举也并不是新的策略。在我们四年级学习规律和五年级学习小数的认识时,都曾用到过。

今天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问题。

【随想:旧知引入部分是激起学生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的有效建构作铺垫的复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用2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为教学引子,唤醒了学生相关的经验,让学生感知本课教学的重点——一一列举。这样的教学也梳理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与一一列举有关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索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师:他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想到些什么?

生:想到了9,18÷2=9。

师:这18其实就是什么?

生:18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9就是?

生:一个长和一个宽的和。

2.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己想想办法完成。可以用画图,也可以是用小棒来操作,还可以是直接填表。

(生独立完成)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哪些同学是用画图方法的?(生举手,约十人)哪些同学是用小棒摆的?(生举手,约五人)哪些同学是直接填表的?(生举手,约三十人)

师:请用画图方法的同学来汇报一下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

生:长可以是8米、宽可以是1米;长还可以是7米、宽可以是2米;长还可以是6米、宽可以是3米;长还可以是5米、宽可以是4米。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用小棒摆的同学得出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直接填表的同学呢?

生:也一样。

【随想: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角度各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徐老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初步感受到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价值,如此尊重和理解学生实在难能可贵。】

3.比较反思,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像刚才这位同学汇报时,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说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按规律说的,既不重复,也没有漏报。

师:对,他是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板书)来说的。按一定的顺序,就会做到既不重复,也没有遗漏(板书)。这点很重要。

师:如果你是王大伯,你会选哪一种长方形来围?

生:我想选最后一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最后一种的面积最大。

师:你还想到了面积。那我们一起来口算一下吧。(一起口算各长方形的面积。)

师:的确是最后一种的面积最大。那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18米的栅栏围羊圈,为什么最后一种的面积最大呢?

生:因为两个最接近的数乘积最大。

师:4和5最接近,所以面积最大。有没有补充?

生:越接近正方形,面积越大。

师: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画图看一看吧。(出示各个示意图,从第一个开始比较。)越来越怎样?

生:越来越大。

师:刚才在解决这一题时,我们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你觉得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

生:这样我们就写出了所有的可能。

师:只有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随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奋剂。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往往能引起认知冲突。在教学中,蔡老师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果你是王大叔,会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牢牢抓住了学生,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

三、灵活运用,提升策略

1.学习例2,分类列举。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出示例2)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列表。

生2: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你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方法,动手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做这题时,除了用表格,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画图。用对应的格子表示。

生:给它们一个代码,比如A、B、C 来表示。

师:其实除了一一列举,还可以用字母,用图形等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再想想。

师:想想刚才我们解决问题又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好不好?

生:好。

师:你觉得什么时候要用到一一列举?

生:当答案有多种情况的时候。

【随想:例2的学习,老师关注的已经不仅是一一列举策略的应用,还注意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学生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或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通过表格列举的策略,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师:我们还可以用一一列举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出示习题1,公共汽车发车时间问题。)

师:读懂了吗,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一一列举。

师:好,先自己来列举吧。

(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问我们第二次同时发车时间,拿肯定有第一次发车时间。那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二次是什么时候?

师:谁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经验?

生:一号车、二号车的发车时间不同,不能搞错。

师:对啊,发车时间不一样,这个可不能搞错了。

师:还记得飞镖游戏吗?

生:记得。

师:我们投一次不过瘾,那投两次。如果小华投两次,可能会是多少环?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生(举手):脱靶是多少分?

师:脱靶叫投中吗?

生:不是。

师:自己试一试吧。

(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如果改一个字“了”,会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

师:有什么不同,有可能小华会得多少环,课后自己思考。

[随想:学习需要动力,也需要指导。《一一列举的策略》学习到这份上,老师抛出的问题又如此有趣而有挑战,相信一定有许多同学急于一试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年级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年级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下列词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怠慢(dài)阔绰(chuò)迥然不同(jǒng) B . 充塞(sè)恐吓(xià)不屑置辩(biàn) C . 秀颀(qí)俯瞰(kàn)海市蜃楼(shènɡ) D . 丰腴(yú)笃信(dǔ)汪洋万顷(qǐnɡ) 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寻觅(mì)禁锢惟妙惟肖(xiāo)和言悦色 B . 嶙峋(xún)蹒跚摩肩接踵(zhǒnɡ)长途跋涉 C . 胆怯(què)蒙昧颔首低眉(hàn)油光可见 D . 凝视(nín)恩惠筋疲力尽(jīn)抑扬顿挫 3. (2分)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B . 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C . 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D . 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4. (2分) (2017八上·徐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真正高贵的人,是那些能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前行。 B . 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C . 徐州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而奋斗。 D . 这次月考,全班同学普遍语文成绩提高了。 5. (2分) (2019七上·东莞期中) 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 ③①④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②③①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的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 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 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作“从条件开始想起”。从条件开始想起,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注重在学生理解题意和理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2课时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感受春天徐斌阅读答案【感受春天阅读答案】

感受春天徐斌阅读答案【感受春天阅读答案】 古人的千古名句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感受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受春天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感受春天阅读材料 ①春天,是我们心灵的期盼。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我们已经感受到春的气息,渐绿的小草,婀娜的柳枝,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婉转的鸟鸣,欢快的鱼游,一切都彰显着勃勃生机,春是希望的寄托,是梦想的摇篮,是耕耘的起始。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古人的千古名句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对春有了更多的遐想,更多的感悟。于是,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馨,春天的美丽和诗情画意。 ③春天,是我们心灵的体会,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敞开胸怀拥抱春天时候,一首首春的音乐,配上一幅幅清新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诗情画意的春天,我们置身其中,欣赏体会最美的景致,一声春雷,召唤着沉睡的生命,绵绵春雨滋养着大地。雨后大地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小草细细的嫩叶顶着晶莹的露珠,像娇羞的小姑娘,和羞走,倚门后首,却把青梅嗅。树叶经过春雨的洗礼,更显得青翠欲滴,孕育着力量。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阳光下快乐的孩子们,树荫下玩牌的老人,广场上被音乐激情燃烧的舞者们,旁边还有怡情自乐的太极们,那份闲情雅致,那份柔美,无不彰显着春的宁静与希望。所有这一切岂不构成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景。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要赞美春天,歌唱春天,拥抱春天,把理想耕耘在春天的沃土里,努力进取,才不辜负春的妩媚与希冀。 感受春天阅读题目 16.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子,请再写出春天里的几种景象。(3分) 17.第②段中加点的所有这一切指代的对象有哪些?(4分)

逼来的春天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逼来的春天高考阅读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逼来的春天高考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阅读。逼来的春天阅读原文: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关键,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阅读。 逼来的春天阅读原文: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坚硬,树枝全抽搐着,害 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 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总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 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 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反射里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然而,一天,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再也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冰的瓦解。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

感悟春天精选作文

感悟春天精选作文 春天不止在人们所看到的景物中,更在人们心里。下面我们来看看感悟春天精选,欢迎阅读借鉴。 春之秀美,夏之炙热,秋之清爽,冬之银白,各具风韵,各有秋千。但我,最喜欢的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天气天气回暖、万物复苏的季节,虽然它没有夏的丛林碧波,秋的红叶似火,冬的白雪如绫,可它仍是分外美丽。它的美在于它的生机勃勃。 “呼…呼…”听,那是什么声音?是风声吗?是流水声吗?还是天空中不时飞过的小鸟发出的声音?噢,原来那是花草树木抽出新芽的声音。它们一个个欢呼着,摇摆着,为自己新生的生命欢笑,发出心底的声音:“我出生啦!”又是叫又是唱,它们开始用自己全身的力量吸收大地妈妈的养分,开心地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不久,桃花、李花、樱花都长出了花苞,迎春花早已对着春天张开笑脸,报春花却姗姗来迟地露出一张还未睡醒困倦的脸。桃花、李花、樱花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都开放,那真是争奇斗艳:地下蓝色、紫色的野花连成了海;地上樱花、桃花染成了霞;另一边的李花又如早春里的一场大雪,明艳、又纯洁;湖边的垂柳也如新生的绿色烟雾,衬得花儿分外娇艳。幢幢高楼在繁花绿柳中竟也别有一番风味。 天空依旧是那么蓝,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但又给人以一种奇特的艳丽与生机之惑。湖水亦如平常时节那样绿,在明媚的阳光下,湖心小道上的五彩斑斓的植物们也已昭示春的来到。湖

水中的野鸭子也在水中钻来钻去,水中小鱼小虾更是游得飞快,生怕自己下一个就成了野鸭的腹中之物了。 在春天里,一切都生长得飞快,同样的,时光也过去得飞快,欢快的时光,总觉得是一晃而过,而沉闷的日子却总觉得应用度秒如年来形容。春天的每分每秒都是快乐的,现在回想起来,春节似乎还在昨天。 春天,让我明白它的美是生机;春天,让我领悟时光匆匆流过一去不复返,春天让我明白,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中的现实,抓住了现在,就把握住了未来。 春天,含在鸟的歌声里,是从鸟的喉咙里唱出来的;春天,冻在冬日的冰晶里,是从积雪里融出来的;春天,藏在饱胀的花骨朵里,是从枝头里绽出来的;春天,埋在深深的土地里,是被草芽儿顶出来的;春天,包在柔和的清风里,是从山林里吹出来的;春天,裹在如丝的细雨里,是从云朵中飘下来的。 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踏在春天的石桥上,捡起一块石头,砸向已经融化得很薄的浮冰,聆听冰龟裂的声音。走在春天的草坪上,褐色的泥土散发着芳香,上面已有星星绿色在探头探脑。随手掐下一棵草芽,轻轻一捏,嫩绿的汁液便溢了出来,被染绿的手指上,留下的是那样一股清新。 倚着柳树,迎面吹来的风混杂着花朵的沁香。这风,犹如一只温暖的大手,在抚摸我的脸颊。它与其他季节的风比起来是那样的不同:它比夏天的风凉爽得多;经秋天的风温柔得多;比冬天的风温暖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策略解决问题苏教版

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例1,练一练,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出示:甲是乙的5/6,丙是乙的1/6,丙是甲的()。 师:这里用了3个分数来表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地表示出来吗?(画图,连比) 师:同学们在表示三者关系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常用的策略?(画图和转化)谈话: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用的策略来理解并表示甲、乙、丙的关系。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根据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 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 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 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 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前 反思 第页(总页)

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第页(总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2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2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niàng)静谧(mì)吝啬(sè)贮蓄(chú) B. 应和(hè)肥硕(shuò)着落(zhuó)莅临(wèi) C. 粗犷(guǎng)棱镜(líng)冷冽(liè)暖和(huo) D. 澹澹(dàn)竦峙(sǒng)发髻(jì)高邈(miǎo)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朗润嘹亮抖擞干躁 B. 黄晕喉咙睫毛响晴 C. 化妆棱镜干涩澄清 D. 屋檐凄冷碣石蟋蟀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人前行的路) B.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达,登上) C.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 D.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里指婴儿出生) 4. 《春》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是() A.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早来临的季节,有的是时间来计划自己的工作。 B.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一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 C. 春天是美丽的,它会给我们带来好时光、好计划、好希望。 D. 一年之中只有春天才能给人们以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二、其他题 5.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宋代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 ________ )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 ______ )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________ ) 三、选择题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D.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7.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 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B.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既写景又点明季节,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 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借助想象把自 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 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四、名句名篇 8. 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 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水何澹澹, 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树木丛生, 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4)写出连续两句抒写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读音正确的一项() A. 粗拙(zhuō)亵(xiè)玩侮辱(wūrǔ)迥(jiǒng)乎不同 B. 亘(gèn)古拖沓(tà)憎恶(zèng wù)颠沛流离(diān pèi) C. 伴侣(lǚ)滞(zhì)笨骨碌(gūlu)风餐露宿(lù) D. 选聘(pìn)书斋(zhāi)调羹(tiáo gēng)五脏(zāng)六腑(fǔ)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 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竟成了永别。 B. 2017年,农民王有为参加了人生中第三次高考,他年过半百,锲而不舍,终于圆了自己几十年的大学梦。 C. 冷水江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梅山歌谣古老神秘,梅山山歌、傩歌、佛歌妇孺皆知,广为传诵。 D.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B.复习阶段,能否做到高效有质,是成绩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C.今年春天,近30天左右的阴雨天气一直困扰着长沙市民。 D.随着高口碑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插出,几位音乐剧演员也开始蹿红。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行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④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⑤文物非法交易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A.②④①③⑤B.④②⑤③①C.②①④⑤③D.①③④②⑤ 5.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B. “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就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荷池的无限生机。

感悟春天阅读及阅读答案

感悟春天 ○1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2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3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4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女子可谓个贵妇,但从一墙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目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5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二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通读全文仔细体会,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学生交流、汇报 。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B . 《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柔弱中隐藏着刚强,他从妻子烧香受辱开始,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夜走蜈蚣岭,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C .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回忆了众多的人物,如善良热忱的阿长、正直严谨的藤野、被庸医治死的父亲、正直的知识分子范爱农……这些形象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真挚的感情。 D .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经历了种种冒险生活。 2. (2分)读课文《繁星》,下列句子修辞判断错误的是() A .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比喻) B .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拟人) C .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排比) D . 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比喻)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3. (4分) (2018八上·丽水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第一单元几则新闻都给我们留下了美的印象:美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dù________长江的英雄气概;美在诺贝尔立下遗zhǔ________捐钱设奖的高贵品质;美在年轻姑娘吕伟飞天líng ________空的跳水英姿;美在中国航母研制专家殚精jié________虑为舰载战斗机上舰的精神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4. (6分)(2017·长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②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③邪?”范笑而受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范宣:晋朝人。②韩豫章:指豫章太守韩伯。③裈(kūn):裤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宣洁行廉约________ ②遗绢百匹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类文阅读-5守株待兔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将援.弓射之() (2)竟斗 ..而讼於社伯()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哥哥的意见是;弟弟的意见是 ;社伯的意见是。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拉争吵 2.把大雁煮着吃把大雁烤着吃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 3.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①方出②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③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④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⑤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释义:①方:刚刚。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禽:同“擒”,捕捉,抓住。⑤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3.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1.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燕赵秦 3.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 类文阅读-6陶罐与铁罐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跳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都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心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天接着一天,

寻春 阅读答案

寻春阅读答案 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不同。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 4.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5.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 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6.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要点:“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分);(2)寻内心世界之“春”(2分)。言之成理即可。

(完整)六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知识点一:用画图和转化法策略解决分数问题 问题导入: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 方法一:算术法 方法二:转化法 方法三:方程法 练习:平安街小学六年级有56人,其中男生占3/7,后来转来几个男生,这时男生占7/15。转来多少个男生?

知识点二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问题导入: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多少只? 画图法解题: 列举法解题: 假设法解题:

练习: 1.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4:1,从甲袋中取出130克糖放入乙袋中,这时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7:5,求甲乙两袋糖的质量和? 2.实验中学的学生进行野外军训。晴天每天行20千米,雨天每天行10米,8天一共行了140千米,这8天中晴天有多少天,雨天有多少天? 3.甲数是乙数的7/9,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4.营业员把一张5元,一张1元和一张5角的人民币换成了29枚面值分别为一元和一角的硬币,求换来的这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5.六年级二班举办数学竞赛,共20道题,每做对一题得5分,不做或做错一题扣2分。小亮得了79分,他做对几题?

能力点:用假设法、方程法和组合法解决稍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鸡与兔共有120只,鸡脚比兔脚多12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方法一:假设法 方法二:方程法 方法三:组合法 练习: 1、鸡兔同笼共有262只脚,兔比鸡少2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某公司委托运输公司搬运30000个瓷碗,每个瓷碗可得运费0.3元,损坏一个瓷碗要赔偿0.8元,运输公司共得运费8670元。损坏多少个瓷碗? 3、鸡与兔共有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6只,鸡有多少只? 4.动物园里饲养一群丹顶鹤和一群乌龟。数眼睛共有46只,数脚共有72只,丹顶鹤和乌龟各有多少只?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 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 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生1:我想的是,以后每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大家同意吗?他是意思是第二天、第三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多5个……. 生3: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就是第二天的 ,第二天的加上5就是第三天的……师: 刚才第一位同学你同意吗?(同意,师微笑点头示意坐下)按照后面这两位同学的意思,说明参照物是不断改变的, 符合题意,有道理!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办. 师(板书: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师:条件分析好了,咱们该怎么入手去解决呢? 要求第三天要先求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 师:求第二天要用到什么条件呢? 生:要用到第一天的天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5个. 师:怎么列式呢? 生:第二天是30+5=35(个) 第三天是:35+5=40(个) 师:大家帮他验证下是否可行? 生:35比30多5个, 40又比35多5个,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 师:课本上还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列表和填算式,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在书上.然后我们把成果展示给大家一起分享!同桌遇到了问题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师:这位同学请说说你列表的答案是根据什么得到的呢? 生:根据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我得到了第二天的,又根据第二天的个数和这个关键条件求出了第三天的……. 师:你很会分析题目,知道组合条件.. 师: 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列算式”同学的成果。(师对照结果让同学们验证是否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学生在三年级是一次接触策略,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可以说都是初步的尝试和体验,教师没有强加学生选择某种策略,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