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南顶中学教案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秦汉时期的文化》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 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 活动一:同学们,下面我们用7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66页到第70页的内容,围 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讲。 <一>司马迁与《史记》(文学) <二>佛教传入与道教产生(宗教) <三>造纸术的发明(科技) <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医学) 活动二: 1.同学们,请大家继续用2分钟时间回顾课本P72蓝色小字部分,想一想司马迁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同学们,浏览第75页造纸生产过程示意图,讨论一下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三、问题梳理,总结提升。各小组用2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分享。 四、问题训练,巩固提高。下面轻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完成《问题训练单》上的内容,要求像考试一样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述了3000多年的历史,它记述的范围是(C) A.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 B.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C.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D) A.古代罗马 B.古代希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我国的(A)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4.“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C)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5.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蔡伦发明了地动仪 B.《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在南阳市总有大量的各界群众在医圣祠自动参加祭拜活动,表达对一位医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且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的深爱和怀念。这位医学家是(B)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7.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时,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A)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8.资源回收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这一概念的特点(D) A.黄帝 B.张仲景 C.张衡 D.蔡伦 9.下列人物的事迹不可能在《史记》中看到的是(D)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时间,两大宗教的基本教义;探究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2、掌握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内容,明确《史记》的历史地位; 3、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明确其在中国艺术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道教两大宗教基本教义的学习,逐步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主客观因素,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兵马俑艺术成就的了解,培养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语言讲授、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秦汉时期人文科学的成就从感性认知发展到理性认知; 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初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祖国悠久灿烂的古文化的初步了解,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体会和实践爱国主义。 (四)教学重点: 司马迁与《史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五)教学难点: 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六)授课过程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观察照片,说一说他们是什么身份? 和尚(佛教徒之一:佛教徒是佛教的弟子也称谓僧侣,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道士(道教徒之一) 他们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译: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3.除从寺院、道观外,我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到过佛教徒和道教徒? 影视作品,书籍里,绘画中,石窟、壁画、雕塑中等等。 4.猜一猜:下面的信息,是与属佛教有关,还是与道教有关? (1)名著《水浒传》第一回是《张天师祈禳瘟疫》,讲述宋徽宗请张天师做法消灾。 (2)文学遣词如:世界、无常、实际、刹那、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词语都来源于()。 (3)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世界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4)张三丰及他开创的武当内家拳,后演变为现代人广为用来健身太极拳。(5)画圣吴道子绘制的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图又名《释迦降生图》。(6)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僧一行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 班 姓名 科目:历史七年级上 主备人: 审核人: 第19课 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学习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体会佛教和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3.掌握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艺术价值和发现的意义。 4.通过学习秦汉时期昌盛的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重点:司马迁与《史记》。 6.难点:佛教的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一)预习案 知识网络构建 (二)探究案 1、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2、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想一想除了它的艺术成就外,还能反映什么呢? 3、列举秦汉时期史学和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三)检测案 秦 汉的宗教、史学和艺 术 佛教传入:佛教起源于 , (时期)由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道教兴起:兴起于 时期,思想主要起源于神仙巫术和 思想 《史记》 作者: 体裁: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 内容:叙述了从 到 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 影响:开创的纪传体,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秦兵马俑 发现地点: 规模:仅秦陵东侧陶俑坑内就有兵俑7000余个、马俑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马王堆帛画:是汉代帛画中的稀有珍品,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1.世界三大宗教指:() ①基督教②佛教③道教④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 基督教 B 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4.如果你想查阅汉高祖刘邦的事迹,可以翻阅下列哪部著作( ) A.《论语》 B.《九章算术》 C.《孙子兵法》 D.《史记》 5.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艺术品是() A.画像石 B.铜奔马 C.秦兵马俑 D.博山炉 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春秋》 C.《史记》 D.《诗经》 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汉武帝 B.班超 C.陈胜 D.秦始皇 8.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搜罗天下奇闻 B.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C.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传名后世 9.秦始皇兵马俑是以步兵、骑兵还有()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A.车兵 B、仆士 C、弓箭兵 D、轻兵 10.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1、秦汉时期举世闻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A.带枷的陶俑 B.秦始皇兵马俑 C.乐山大佛 D.卢舍那大佛 综合思维导航 12.阅读下列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第14课 汉代的文化与科技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4课汉代的文化与科技 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秦国商鞅变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医中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传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你知道我国古代哪部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女史箴图》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著作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有( ) ①《伤寒杂病论》②《齐民要术》③《天工开物》 ④《本草纲目》⑤《农政全书》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 A、春秋战国之际 B、秦朝 C、汉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诗中的“寺”指( ) A、佛教建筑 B、道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伊斯兰教建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请问纸发明于何时(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东汉时,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见学生用书P57] 一、造纸术 1.发明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__最早__发明纸的国家。__西汉__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在发明和大量使用纸以前,我国通常用__竹木简__或__丝帛__作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价格昂贵。纸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2)意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__书写__。 2.改进 (1)概况:东汉时,__蔡伦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在__105__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十分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逐渐普遍起来。4世纪以后,__纸__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影响: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__保存和传播__,这是中国对__世界文明__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成就 1.《__周髀算经__》: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2.《__九章算术__》:成书于东汉时期。 (1)内容: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2)意义: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__计算__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1)内容:西汉时期编定,最早记述了__人体解剖知识__和__血液循环情况__,并系统论述了__养生__的基本原则。 (2)地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代表作:著有《__伤寒杂病论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美誉:后世尊称他为“__医圣__”。 3.华佗 (1)时期: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2)贡献:华佗擅长__针灸__和__外科__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麻沸散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发明了一套__医疗体操__,名为“__五禽戏__”,即模仿五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最新-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2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单元分析】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学习这段历史是了解祖国历史的必须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有”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共八课的知识。 秦朝的统一和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冒顿统一蒙古、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是单元的知识重点;焚书坑儒、秦亡前后农民战争的性质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地动仪的制作涉及到科技术语和物理学原理、宗教传播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是单元知识难点。 根据单元知识内容,教学安排为9课时(含活动课三),即每一课为新授一课时。另外,单元复习3课时,检测与讲评各1课时。新授与测评共计14课时。 名称内容课时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课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1课时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1课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课时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课时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单元测评测试1课时讲评1课时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情分析】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通过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许多科学成就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学习积累了方法。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师寄语】”科教兴国,人人有责” 【教情分析】 第16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学习的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之一,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涉及的具体内容有蔡伦和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较前两个单元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观看了《东方朔》、《三国演义》、《医圣》等一些与本课历史有关的影视剧,阅读与之有关的历史书籍。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图、文、声、影等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秦汉的宗教、 史学和艺术》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的】 知道佛教史在西汉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兴起于东汉;掌握《史记》的作者和它的体例,学习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知道秦兵马俑是已知的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了解秦汉的绘画艺术。【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司马迁与《史记》 难点: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二、合作探究 1、材料“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 (1)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请写出这部书的叙事范围和写作的体例。 (2)请对司马迁和他的著作作出评价? (3)司马迁受到宫刑之后,他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名著。对照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谈谈你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2、识图回答问题 (1)上面图组反映的是我国哪一著名艺术珍品?位于现在什么地方?

(2)该作品在世界上有何重要地位? (3)已发掘的文物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你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舞蹈家邰丽华带领盲人艺术团在春晚上表演了舞蹈《千手观音》,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请问与《千手观音》有关的宗教是() A.儒家学派 B.佛教 C.道教 D.墨家学派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与下面哪个宗教有关()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天主教 3、他直笔记事,甚至敢于批评当时的汉武帝“穷兵黩武,迷信神仙”,因此,他写的史书历来被视为“信史”。他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商鞅 D.张骞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名句出自哪一著作() A.《离骚》 B.《论衡》 C.《史记》 D.《后汉书》 5、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右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 学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李冰主持修建都江 堰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① D. ③④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