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提纲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提纲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提纲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提纲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包括这些名词的英文名称,要会翻译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化学侵蚀: (chemical erosion)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化学侵蚀

侵蚀沟:(erosion gully)由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作侵蚀沟

土壤侵蚀模数:(soil erosion modulus)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

土壤侵蚀程度: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常用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

土壤侵蚀强度:(soil erosion intensity)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沟壑密度: (Gully density)是指每平方公里内侵蚀沟(或水文网)的总长度,以km/km2表示,或称切割裂度

开析度:开析度指单位面积(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所有水文网的长度

允许土壤流失量:(tolerance of soil loss)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沙尘暴:(sandstorm)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规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000m 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

风力侵蚀:(wind 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

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 erosion)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他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当温度在0℃上下变化时,岩石孔隙或裂缝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缝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裂缝加宽加深;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

混合侵蚀:(mixed erosion)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

生物侵蚀:( bioerosion)是指生物用机械或生物化学方法在硬质底质中钻蚀破坏的作用。如有些海绵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等对岩石的侵蚀和破坏,所形成的钻孔等称为生物侵蚀构造

二简答论述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都包括

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3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三种。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类型就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化学侵蚀和生物侵蚀等类型。

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另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现代侵蚀。

依据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大小和是否对土资源造成破坏,将土壤侵蚀划分为加速侵蚀和正常侵蚀。

4水力侵蚀形式

(1)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称之为面蚀(sheet (inter-rill) erosion)。按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可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2)沟蚀: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称之为沟蚀(Gully erosion)

(阶段见背面)

5 重力侵蚀形式

根据土石物质破坏的特征和移动方式,一般地可将重力侵蚀分为陷穴,泻溜,滑坡,崩塌,地爬,崩岗,岩层蠕动,山剥皮等

6 雨滴击溅侵蚀的发生过程及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雨型不同雨滴大小分布亦不同,就一定雨强来说,局部地区短阵性雨型比大面积的普通雨型更易引起土壤侵蚀。降雨强度与雨滴的各种特征参数关系密切,因而,降雨强度也是影响溅蚀作用的因素之一。溅蚀作用受风力强烈影响,风的推动作用会增加雨滴的打击能量,并改变雨滴打击角度。

地形因素:坡向和坡度: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坡度。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远;边坡类型和坡长:流失数量与边坡长度呈正相关。

土壤因素: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可侵蚀度比较低,因为这种类型的土壤抵抗外在破坏的能力比较强。沙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易侵蚀度也比较低,至少在侵蚀力指数是基于降雨总动态能量(必要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时如此。中等质地的土壤,尤其是壤粒含量较多的土壤是最容易被侵蚀的土壤。这种土壤能够增加地表径流,其土壤颗粒也容易被破坏,侵蚀产生的泥沙也很容易被运移

植被因素: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植被冠幅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上。

7 面蚀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面蚀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不很显著,而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当降雨强度很大时,雨滴的直径和末速都很大,因而它的动能也很大,对土壤的击溅作用也表现的十分强烈。前期降雨使土壤水分饱和,再继续降雨就很容易产生径流而造成土壤流失。

地形因素:包括坡度、坡长、坡形、坡向。

水蚀的临界坡度为28.5°,小于28.5°时,侵蚀程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大于28.5°时,侵蚀强度与坡度呈反相关。坡长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土壤的侵蚀,主要是当坡度一定时,坡长越长,其接受降雨的面积越大,因而径流量越大,当坡越长时,其将有较大的重力位能,因此当其转化为动能时能量也大,其冲刷力也就增大。除此以外,坡形的影响也较明显。

土壤因素:常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作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影响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其水稳性、土壤孔隙、剖面构造、土层厚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一般来看,质地较粗,有降低侵蚀的作用。土壤结构性愈好,总孔隙率愈大,其透水性和持水量就愈大,土壤侵蚀就愈轻。

植被因素:凋落物平均蓄水量一般可达20~60kg/m2。提高了林下土壤的渗透能力。有较好植被分布区域,径流量减小,且延长了径流历时。

人为因素:影响破坏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及控制土壤侵蚀的有关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破坏力与土体的抵抗力的消长。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有利于消除破坏力的因素,有利于增强土体抗蚀能力的因素,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既有引起水土流失的一面,又有通过人的活动控制土壤侵蚀的一面。

8 沟蚀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沟谷的发育主要受地形及水流形态的影响,而汇水面积的大小影响到径流量,坡度、坡长影响到径流流速及沟谷的发育空间。

汇水面积:汇水面积是保证浅沟形成发育的首要条件,有了足够大的汇水面积,才能够形成足以进行浅沟侵蚀的水流。一般地说,集水面积在降雨量大的地区比降雨量小的地区小;坡度平缓地区的浅沟汇水面积大于坡度较陡地区;黄土高原砂黄土分布区较细黄土区大。

坡度坡长:地貌条件也是影响浅沟发育的重要因素,尤以坡度、坡长最大。在有的凹斜形坡上,切沟在坡度较大地段出现,沿坡向下,坡度变缓,切沟随之消失。如果缓坡下方坡度再次变陡,又可以出现切沟。一般情况下,切沟长度随坡度和坡长增加而增加。

9 重力侵蚀发生力学机制

(1)单粒:坡面上块体的重力G 可分解为与坡面平行的下滑力T与垂直坡面的法向力N,其关系为:T=G sinθ,N=G cosθ式中:θ―坡角。

从以上分析知坡面上块体愈重,则下滑力T愈大。同时坡面上坡角愈陡,则其下滑力也愈大。

(2)块体:块体运动有时还遇到另外一种阻力,即土层或岩层的粘结力C。此时其块体运动的抗滑强度为:τf=N·tgφ十C·A;式中:C―粘结力(kg/cm2);A―运动块体与坡面的结触面积(cm2)。土体的粘结力与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及土体含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3)滑坡: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土坡的稳定系数K为;K=总抗滑力矩比滑动力矩

对于均质土坡来说,滑动面上各点的抗滑阻力为: τf=N·tgφ十C。式中:C 和φ为常数。N为重力垂直于坡面的分力,φ为内摩擦角。

10 崩塌的影响因素?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将有可能发生移动。坡地的相对高度和崩塌的规模有关,一般当坡地相对高度超过50m时,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岩石破碎,很易发生崩塌。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而地层倾角小于山坡坡度角时,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

气候条件: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形成的时间,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在较短时间内岩石就会风化破碎。

地震及其他: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另外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上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

11 滑坡的地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滑坡体,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湖,滑坡洼地,滑坡裂隙

斜坡形态的改变:山区斜坡常常因河流凹岸侧蚀和人工开挖坡脚,造成高陡的边坡而发生滑坡,或是在坡顶堆积弃土,或建造工程建筑物。这些不但改变了斜坡的外形,也加大了承载力,使基部的土体加大下滑力,可能发生滑坡。

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变化:大雨、暴雨以及相随的大量地下水活动,使土体容量骤增,加大滑动力,减小抗滑力导致滑坡发生。山区河流水位具有很大变幅,高水位时滑带浸水范围扩大,增加土体容重,降低抗滑强度。

震动影响:砂层或粗粉砂层如遇到震动,颗粒将重新排列,这种过程如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可引起地面沉陷,如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下,则引起浸水的砂或粉砂的液化发生流动,所以湿润的砂质斜坡受到震动后就很不稳定。

12 错落发生条件和原因?

形成条件:地貌条件是影响错落发生的因素之一,错落主要出现在山区峡谷河道两侧受到强烈侧蚀的部位。地质条件是影响错落发生的因素之二,错落主要发生在粘结力较大的地层或坚硬岩层组成的陡崖或陡坡上常有大断层、大节理的地方。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坡角θ、内摩擦角φ和错落破裂面的角度A的经验关系式为:A=(θ+φ)/2

影响因素:山坡下部减少了支撑力量,如原为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当河流下切侧蚀或波浪强烈击撞,或人工开挖路堑,造成隐伏的倾斜软弱面下端处于临空状态,都是引起错落的因素。

13 蠕动类型和陷穴类型?

蠕动分为:

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斜坡上松散岩屑或表层土粒,由于冷热、干湿变化而引起体积胀缩,并在重力作用下常常发生缓慢的顺坡向下移动。引起松散土粒或岩屑蠕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基岩岩层蠕动:暴露于地表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也发生十分缓慢的蠕动。蠕动的结果使岩层上部及其风化碎屑层顺坡向下呈弧形弯曲。岩层虽然发生弯曲,但并不扰乱层序,甚至在蠕动了的碎屑层中,层次都依然可见。

陷穴分为:

漏斗状陷穴,呈漏斗状深度不超过10m,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达20m以上,主要分布在塬边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常见于切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

14 泥石流及泥石流流域概念及泥石流流域分区?

泥石流,实际上是水体和土体及土体中部分空气(极少量,可忽略不计)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坡地上沿坡面(含自然坡面和压力坡)运动的流体。泥石流流域:凡是发生过泥石流的流域或具备了形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流域,都认定为泥石流流域。一个(条)典型的泥石流流域(沟谷),

泥石流流域分:区通常可分为4个区,即清水汇集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15 泥石流形成因素?

地貌:一般说来,相对高度越大,山坡和沟床越陡,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地层、岩性和构造因素对泥石流形成产生影响,是泥石流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地层、岩性和构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量。地层越古老,其所经历的构造活动越多,破坏越严重,风化程度越深,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就越丰富,越易发生泥石流。

气候水文因素:为泥石流活动提供水分条件的气候水文因素主要是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溃决水和地下水

土壤和植被因素:土壤是泥石流固相物质来源之一,尤其是面蚀量较大的流域,土壤在泥石流活动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泥石流分布和植被的关系是十分显著的。从总体来看,泥石流形成发育与植被的好坏成负相关关系,即植被条件越好,越不利于泥石流形成,反之亦然

16 泥石流发生必要条件?

暴雨总量和覆盖范围对泥石流形成影响

不同量级的暴雨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若暴雨覆盖范围相等,那么量级低的暴雨,可能零星地激发流域面积小的泥石流沟谷暴发规模和危害都小的泥石流。反之,如暴雨量级相同而覆盖范围不等时,覆盖面积越大,暴发泥石流的沟数越多,危害越大

17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目的与意义、原则?

分区的目的意义:为不同区域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土壤侵蚀提供主要依据,并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分区的任务是根据土壤侵蚀和治理的区域差异性,提出分区方案,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区。

原则: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形式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

18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一级区及二级区的大致范围,其主要侵蚀特征?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分为3个二

级区: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特点是风蚀沙漠化土地零星分布,面积不大。由于所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在不继续破坏其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有逆转的可能性;

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特点为风蚀沙漠化土地分布比较集中,水分植被条件稍好,尚可适度利用,但若过度干预,沙漠化很容易发生和发展;

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沙丘风蚀活化区:特点是要发生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地区,沙漠化发展受河流变迁的影响,并与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和过度樵采,放牧及山前平原植被有关,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生态平衡破坏以后,自我逆转的可能性很小。

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西北黄土高原: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西秦岭以北。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主要侵蚀形式有砂砾化面蚀、细沟和沟状侵蚀、河沟侵蚀、崩塌、泻溜、冻融侵蚀等。土壤侵蚀在坡耕地以细沟侵蚀为主,植被稀少的荒地以鳞片状侵蚀为主,林木采伐区集材道以沟蚀为主,河沟沿岸崩塌严重。面蚀与沟蚀为轻度和中度,局部地方侵蚀较严重。表土年流失厚度0.5cm左右,年流失量3 000~5 000t/km2。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有面蚀、沟蚀和风蚀。每年因面蚀流失的表土平均厚度约为0.6~1.0cm,年侵蚀模数为6 000~10 000t/km2。北方山地丘陵区:本区是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范围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华北平原周围,北有燕山,西接太行山,南有秦岭余脉成一弧形,屏障着这一大平原。土壤多属褐土和棕色森林土类,粗骨性比较突出。土壤多属褐土和棕色森林土类,粗骨性比较突出。南方山地丘陵区:类型区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低海域,包括台湾、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的各河流的中、上游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四个顶点连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本区主要为农区,林木分布极少。土壤侵蚀以面蚀、荒地鳞片状侵蚀和沟蚀为主。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西部为横断山脉,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下游山区可归附本区。本区的土壤侵蚀营力主要是流水,仅西昌安宁河流域有显著的风蚀现象,滑坡、泥石流较发育(云南东川蒋家沟)

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冰川侵蚀区: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嘈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脉的大雪山、雪山、宁静山等山脉中,冰川侵蚀十分强烈,造成许多锥形山峰、角峰、冰斗和冰川槽谷。在雪线以下冰川危害的几十公里的地方形成一些冰碛堆积物及冰碛湖

冻土侵蚀区:主要分布在冰川侵蚀线以下及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主要是剥蚀带,有相对高度达200m的巨大岩屑锥,众多的泥流阶地、泥流及微型石环、石带和多边土等

19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

目的:为防治措施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手段:土壤侵蚀调查常用的手段有野外现地实测与访问、遥感资料人工判读解译、计算机判读解译等。

20 蚀、沟蚀调查内容、方法及分级标准

面蚀:

农耕地面蚀:(1)依据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判别,侵蚀针法、径流小区法、小型水库及坑塘法、多年输沙模数、通用土壤流失方程。(2)现场剖面对比分析法: 非农地面蚀:

沟蚀:主要调查内容为集水区面积、集水区长度、侵蚀沟面积及其长度、沟道内的塌土情况(包括重力侵蚀形式、数量及其发生位置等)、沟底纵坡比降、基岩或母质种类、集水区范围内的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状况等

鳞片状面蚀程度 地表植物生长状况 1级无鳞片状面蚀 地面植物生长良好,分布均匀,一般覆盖率大于70% 2级弱度鳞片状面蚀 地面植物生长一般,分布不均匀,可以看出“羊道”,但土壤尚能连接成片,覆盖率为50~70%

3级中度鳞片状面蚀 地面植物生长较差,分布不均匀,鳞片状部分因面蚀已明显凹下,覆盖率为30~50%

4级强度鳞片状面蚀

地面植物生长极差,鳞片状部分已扩大连片,鳞片间土地反而缩小成斑点状,覆盖率小于30%

21 重力侵蚀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重力侵蚀形式、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发生规模,调查不同重力侵蚀形式发生的气象、地质、地形、水文条件、土壤、植被等条件和人为活动对重力侵蚀的影响

22 土壤流失量测定实用方法(侵蚀针法、径流小区法等)及计算方法(通用土

壤流失方程)描述,通用土壤方程中各字母表达含义及降雨侵蚀力表示值。

侵蚀针法:

径流小区法:

表示坡地土壤流失量与其主要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的侵蚀数学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用于计算在一定耕作方式和经营管理制度下,因面蚀产生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其表达式为:

A=R*K*L*S*C*P

式中:A-----任一坡耕地在特定的降雨、作物管理制度及所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下,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a

R-----降雨侵蚀力因子,是单位降雨侵蚀指标,如果融雪径流显著,需要增加融雪因子,MJ*mm/(ha*h)

K-----土壤可蚀性因子,标准小区上单位降雨侵蚀指标的土壤流失率

L----- 坡长因子;

S ----坡度因子,等于其它条件相同时实际坡度与9%坡度相比土壤流失比值;由于L和S因子经常影响土壤流失,因此,称LS为地形因子,以示其综合效应;

C---- 植被覆盖和经营管理因子,等于其它条件相同时,特定植被和经营管理地块上的土壤流失与标准小区土壤流失之比;

P----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于其它条件相同时实行等高耕作,等高带状种植或修地埂、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后的土壤流失与标准小区上土壤流失之比。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_试卷_答案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 一、 (共 题 共 ?分) 在手工操作阶段,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 分) ??计算机的速度不快 ??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不大 ?外部设备太少 ??用户使用不方便 标准答案: ? 下列选项()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 ( 分) ??管理计算机硬件 ??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 ?管理计算机资源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标准答案: 批处理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 ( 分) ??用户无法与程序交互 ??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 ?没有实现并发处理 ?????的利用率较低 标准答案:? 当 ??执行用户程序的代码时,处理器处于()。 ( 分) ??自由态 ??用户态 ??核心态 ??就绪态 标准答案: ? 根据中断信号的来源,()引起的中断称为外中断。 ( 分) ?????完成 ??内存越界 ?用户态下执行特权指令 ??数据传输出错 标准答案:? ? 作业的处理一般分为多个作业步,连接成功后,下一步的工作是()。 ( 分) ??运行 ??编辑 ??检测 ??连接 标准答案:?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二种使用计算机的接口,其中一个是()。 ( 分) ??函数库 ??子程序调用 ??中断机制 ??系统调用 标准答案: 并发执行的一个特点是()。 ( 分) ??结果可再现 ??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 ?计算结果会出错 ??不会顺序执行 标准答案:

进程的基本状态有三种,其中一个是()。 ( 分) ??开始态 ??就绪态 ??唤醒态 ??结束态 标准答案: ? 对进程进行控制的原语,完成的功能包括()。 ( 分) ??执行就绪的进程 ??唤醒等待的进程 ?将运行程序就绪 ??淘汰出错的进程 标准答案: ? 资源描述器中应包含的内容有()。 ( 分) ??分配标志 ??等待队列的指针 ?唤醒程序的地址 ??资源分配程序入口地址 标准答案: ? 死锁四个必要条件中,不能破坏的是()。 ( 分) ??互斥条件 ??部分分配 ??不剥夺条件 ??等待条件 标准答案:? ?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的状态可分为多种,其中一种为()。 ( 分)??提交 ??创建 ??就绪 ??等待 标准答案:? ? 评价作业调度的性能时,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准确指标应该是()。 ( 分) ??周转时间 ??带权周转时间 ?平均周转时间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标准答案: ? 在进程访问内存时完成的地址变换,称为()。 ( 分) ??局部地址映射 ??全局地址映射 ?动态地址映射 ??静态地址映射 标准答案: ? 当分区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时,自由主存队列必须按()排序。 ( 分) ??空闲区的首址递增 ??空闲区的首址递减 ?空闲区的大小递增 ??空闲区的大小递减 标准答案:? ? 根据对设备占用方式的不同,设备分配技术中的一种是()。 ( 分) ??动态分配 ??静态分配 ??永久分配 ??虚拟分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及要求 1.1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的基本过程有全面的较深入的理解,掌握其 基本原理和规律。 1.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 性能的影响。 1.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1.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1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 2.2题形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1.1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材料的固液转变 ●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分析 ●液态金属的性质 ●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性及表观粘度 1.2 液态成形中的流动与传热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 ●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 ●凝固过程中的热量传输 ●铸件的凝固时间 1.3 液态金属的凝固形核及生长方式 ●凝固热力学 ●均质形核与异质形核 ●纯金属晶体的长大方式 1.4 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 ●单相合金的凝固 ●共晶合金的凝固 ●偏晶合金与包晶合金的凝固

●对流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及半固态金属的凝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 1.5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 ●气孔与夹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化学成分的偏析 ●变形与裂纹 1.6 特殊条件下的凝固 ●快速凝固 ●定向凝固 ●非重力凝固 2. 连接成形理论基础 2.1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焊接及其冶金特点 ●焊缝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2.2 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 ●成形工艺中的冶金反应特点 ●液态金属与气体界面的反应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反应 ●合金化 ●工艺条件对冶金反应的影响 2.3成形缺陷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措施 ●内应力 ●焊接变形 ●裂纹 ●焊缝中的气体与夹杂物 ●焊缝中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2.4 特种连接成形原理与方法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技术 ●摩擦焊技术 ●微连接技术 3. 金属塑性加工力学基础 3.1 应力与应变理论 ●应力空间 ●应变空间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实验指导书

The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目录 目录 (1) 前言 (3) 一、室内实验部分 (4) 实验一不同粒径沙粒休止角测定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原理 (4) 3实验样品制备 (5) 4实验用具 (6) 5实验步骤 (6) 6数据整理与分析 (8) 7实验报告编写 (8)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9) 1实验目的 (9) 2实验原理 (9) 3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9) 4实验物品准备 (10) 5实验设计 (10) 6实验步骤 (10) 7数据整理与分析 (19)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0) 实验三不同粒径泥沙起动流速 (21) 1实验目的 (21) 2实验材料准备及沙粒粒径组的粒径值计算 (21) 3实验仪器及用品 (21) 4实验原理 (24) 5地面坡度设计和沙粒起动的判别标准 (24) 6实验步骤 (24)

7实验数据整理 (28)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9) 二、野外实习部分 (30) 实习一山洪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0) 3实习报告编写 (30) 实习二黄土地区常见土壤侵蚀形式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习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31) 1实习地点 (31) 2实习内容及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 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 有效降雨面积:1.5m×1.5m; 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 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 雨滴直径:1.7 mm ~3.0mm; 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 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 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 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 1000 ml 量筒10个;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 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 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材料成形原理试题总复习题

材料成形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 一、填空题 1.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2、硫元素的存在使得碳钢易于产生。 2.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3.应力状态中的应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 4.平面应变时,其平均正应力 m中间主应力 2。 5.钢材中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6.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拉伸变形的延伸率超过100%的现象叫。 7.材料经过连续两次拉伸变形,第一次的真实应变为 1=0.1,第二次的真实应变为 2= 0.25,则总的真实应变 =。 8.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叫材料的。 10、塑性成形中的三种摩擦状态分别是:、、。 11、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 12、钢冷挤压前,需要对坯料表面进行润滑处理。 13、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润滑、耐磨、防腐等性能常在润滑油中加入的少量活性物质的总称叫。 14、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15、塑性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 16、弹性变形机理原子间距的变化;塑性变形机理位错运动为主。 17、金属塑性指标有: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扭转转数,冲击韧性。 18、真实应变是用表示的变形,反映了工件的真实变形程度,即,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用绝对变形量与工件原始尺寸的比来表示,即。两者关系 为。 19、两向应力状态的米赛斯屈服轨迹在应力主空间为。 20、物体的变形分为两部分:1) , 2) 。其中,引起变化与球应力张量有关,引起变化与偏应力张量有关。 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多个答案,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于横线上 1.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A、理想塑性材料;B、理想弹性材料;C、硬化材料; 2.用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求解塑性成形问题的方法称为。 A、解析法;B、主应力法;C、滑移线法; 3.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A、密席斯;B、屈雷斯加;C密席斯与屈雷斯加; 4.塑性变形之前不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忽略弹性变形)的材料叫做。 A、理想弹性材料;B、理想刚塑性材料;C、塑性材料;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从静态角度来看,进程由__________、数据集合、进程控制块及相关表格三部分组成。()A、JCB B、PCB C、程序段 D、I/O缓冲区 2、请求页式管理方式中,首先淘汰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帧,这种替换策略是_____.()A、先进先出法(FIFO) B、最近最少使用法(LRU) C、优先级调度 D、轮转法 3、文件安全管理中,___________安全管理规定用户对目录或文件的访问权限。()A、系统级 B、用户级 C、目录级 D、文件级 4、排队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算法是___________。A、优先级调度 B、响应比高优先 C、短作业优先D、先来先服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5、常规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处理机管理_、存贮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用户界面管理。 6、操作系统把硬件全部隐藏起来,提供友好的、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好象是一个扩展了的机器,即一台操作系统虚拟机。 7、进程管理的功能之一是对系统中多个进程的状态转换进行控制。 8、逻辑_文件是一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文件结构。 9、操作系统中实现进程互斥和同步的机制称为同步机构_。 10、内存中用于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的部分称为用户区(域)。 11、存贮器段页式管理中,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相对地址三部分组成。 12、在操作系统中,通常用户不使用设备的物理名称(或物理地址),而代之以另外一种名称来操作,这就是逻辑设备名。 13、在操作系统中,时钟常有两种用途:报告日历和时间,对资源使用记时。 14、库文件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读取、执行,但不允许修改.

19《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课程教学大纲-电封-夏卫生-check

《电子制造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电子制造工程训练 英文名称:Course Exercise i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二、课程编码及性质 课程编码:1306061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必修)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周 学分:3 四、先修课程: 电子制造技术基础、微连接原理、电子组装技术、印刷线路板设计、电子制造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也可供微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标 电子制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针对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柔性/纳米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或者物联网等领域中电子产品,进行创新概念设计与创新工程训练,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概念设计方案以及可行的制程工艺方案; 2、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工艺路线、封装结构与热管理、电子封装与组装、基

板技术以及可靠性、先进封装技术等专业知识,并撰写设计报告; 3、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思想; 4、在设计工作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先进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熟悉半导体工艺路线,能够针对未来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概念产品设计方案; 2、开展封装结构设计以及封装热管理分析,通过仿真分析进行概念产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3、熟练运用电子封装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完成封装工艺设计,对可能存在的微连接问题进行分析; 4、熟练使用电子组装技术的基础知识,完成电子制造过程中的基板工艺,焊膏印刷、元器件贴装、回流焊等SMT工艺设计; 5、利用电子可靠性及失效分析理论,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估,并指定返修工艺方案。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对整个电子制造过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并针对先进封装技术

材料成型原理(上)考试重点复习题

《材料成形原理》阶段测验 (第一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1、下图中偶分布函数g(r),液体g(r)为c图,晶态固体g(r)为a图,气体g(r)为 b 图。 (a)(b)(c) 2、液态金属是由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原子团簇组成,团簇内为某种有序结构,团簇周围是一些散乱无序的原子。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分化出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组合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着改变,这种现象称为结构起伏。 3、对于液态合金,若同种元素的原子间结合力F(A-A、B-B) 大于异类元素的原子间结合力F(A-B),则形成富A及富B的原子团簇,具有这样的原子团簇的液体仅有“拓扑短程序”;若熔体的异类组元具有负的混合热,往往F(A -B)>F(A-A、B-B),则在液体中形成具有A-B化学键的原子团簇,具有这样的原子团簇的液体同时还有“化学短程序”。 4、液体的原子之间结合力(或原子间结合能U)越大,则内摩擦阻力越大,粘度也就越大。液 体粘度η随原子间结合能U按指数关系增加,即(公式):?? ? ? ? ? = T U T B B k exp k 2 3 τ δ η。 5、加入价电子多的溶质元素,由于造成合金表面双电层的电荷密度大,从而造成对表面压力大,而使整个系统的表面张力增大。 6、铸件的浇注系统静压头H越大,液态金属密度 1 ρ及比热 1 C、合金的结晶潜热H ?越大,浇注温 度 浇 T、铸型温度T型越高,充型能力越强。 7、两相质点间结合力越大,界面能越小,界面张力就越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越大,则润湿角越大,表示两相间润湿性越差。 8、铸件的浇注系统静压头H越大,液态金属密度 1 ρ及比热 1 C、 合金的结晶潜热H ?越小,浇注温度 浇 T、铸型温度T型越高, 充型能力越强。 9、右图为碱金属液态的径向分布函数RDF,请在图中标注液 态K的平均原子间距r1的位置,并以积分面积(涂剖面线)表 达液态K的配位数N1的求法。见图中标注 10、试总结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温度、原子间距、表面活性元 素对液态金属的粘度、表面张力的总体规律。(可写于背面)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

[试题分类]: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_08004260 [题型]:单选 [分数]:2 1.批处理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 A.用户无法与程序交互 B.没有实现并发处理 C.CPU的利用率较低 D.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 答案:A 2.磁盘空闲块常用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其中一种为()。 A.空闲块连续 B.空闲块索引 C.空闲块压缩 D.空闲块链 答案:D 3.常用的文件物理结构有三种,其中的一种形式是()。 A.记录文件 B.压缩文件 C.索引文件 D.流式文件 答案:C 4.批处理系统中,作业的状态可分为多种,其中一种为()。 A.提交 B.就绪 C.创建 D.等待 答案:A 5.并发执行的一个特点是()。 A.计算结果会出错 B.不会顺序执行 C.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 D.结果可再现

6.下列选项()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 A.管理计算机资源 B.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 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D.管理计算机硬件 答案:C 7.当CPU执行用户程序的代码时,处理器处于()。 A.核心态 B.就绪态 C.自由态 D.用户态 答案:D 8.根据对设备占用方式的不同,设备分配技术中的一种是()。 A.动态分配 B.永久分配 C.静态分配 D.虚拟分配 答案:D 9.评价作业调度的性能时,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准确指标应该是()。 A.周转时间 B.平均周转时间 C.带权周转时间 D.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答案:C 10.在手工操作阶段,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A.外部设备太少 B.用户使用不方便 C.计算机的速度不快 D.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不大 答案:B 11.作业的处理一般分为多个作业步,连接成功后,下一步的工作是()。

2019华中科技大学810 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201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 大纲 科目代码:81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及要求 1.1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的基本过程有全面的较深入的理 解,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1.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 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1.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 措施。 1.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 其应用。 2.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1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 2.2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1.1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材料的固液转变 ●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分析 ●液态金属的性质 ●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性及表观粘度 1.2 液态成形中的流动与传热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 ●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 ●凝固过程中的热量传输 ●铸件的凝固时间 1.3 液态金属的凝固形核及生长方式 ●凝固热力学

●均质形核与异质形核 ●纯金属晶体的长大方式 1.4 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 ●单相合金的凝固 ●共晶合金的凝固 ●偏晶合金与包晶合金的凝固 ●对流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及半固态金属的凝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 1.5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 ●气孔与夹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化学成分的偏析 ●变形与裂纹 1.6 特殊条件下的凝固 ●快速凝固 ●定向凝固 ●非重力凝固 2. 连接成形理论基础 2.1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焊接及其冶金特点 ●焊缝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2.2 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 ●成形工艺中的冶金反应特点 ●液态金属与气体界面的反应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反应 ●合金化 ●工艺条件对冶金反应的影响 2.3成形缺陷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措施 ●内应力 ●焊接变形 ●裂纹

《操作系统原理》考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期末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分) 1. 操作系统是一种( )。 A. 系统软件 B. 系统硬件 C. 应用软件 D. 支援软件 2. 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本质上的不同在于( )。 A. 实现各台计算机这间的通信 B. 共享网络中的资 源 C.满足较在规模的应用 D. 系统中多台计算机协作完成同一任务 3. 下面对进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B. C.进程是指令的集合 D. 4?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 )段。 5. 要求进程一次性申请所需的全部资源,是破坏了死锁必要条件中的哪一条 。 A.互斥 B. 请求与保持 C. 不剥夺 D. 循环等待 6. 以下哪种存储管理不可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中( )。 A.单一连续区存储管理 B.固定式区存储管理 C.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D.段式存储管理 7. 在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中,某作业完成后要收回其主存空间,该空间可能与 相邻空闲区合 并,修改空闲区表,使空闲区数不变且空闲区起始地址不变的 )。 进程执行需要处理机 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A.管理信息 B.信息存储 C. 数据 D. 程序

情况是()。 A.无上邻空闲区也无下邻空闲区 C.有下邻空闲区但无上邻空闲区 8. 系统“抖动”现象的发生不是由 A.置换算法选择不当 C.主存容量不足 9. 在进程获得所需全部资源,唯却 A.运行 B.阻塞 10. 要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将主存等分成( A.块 B.页B. D. B. D. CPU 时,有上邻空闲区但无下邻空闲区 有上邻空闲区也有下邻空闲 区)引起的。 交换的信息量过大 请求页式管理方案 进程处于( C.就绪 )。 C. 段长 状态。 D.新建 D.段

水保03级土壤侵蚀原理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北京林业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答案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A卷课程所在院系: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试卷说明: 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1页,共五大部分,请勿漏答;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3分/个×8个=24分)。 1.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风力侵蚀: 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因土壤侵蚀导致的侵蚀总重量,常以t/a·km2为单位表示。在同一地区侵蚀模数仅能综合反映某一较大范围内土壤侵蚀发生的概略状况,而不能确切表达出任一具体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发展程度。 5.土壤侵蚀程度:

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水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2表示。 8.开析度: 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2表示。

材料成形原理1总复习题2015

0《金属塑性加工原理》总复习 一、填空题 1.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2.描述变形大小可用线尺寸的变化与方位上的变化来表示,即和. 3.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变化,泊松比 4.在塑形变形时,不需要考虑塑形变形之前的弹性变形,又不考虑硬化的材料叫做。 5.塑形成形时的摩擦根据其性质可分为, 和。 6.根据条件的不同,任何材料都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断裂:和。 7.硫元素的存在使得碳钢易于产生。 8.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9.应力状态中的应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 10.平面应变时,其平均正应力 m中间主应力 2。 11.钢材中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12.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拉伸变形的延伸率超过100%的现象叫。 13.材料经过连续两次拉伸变形,第一次的真实应变为 1=0.1,第二次的真实应变为 2=0.25,则总 的真实应变 =。 14.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叫材料的。 15.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16.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 17.钢冷挤压前,需要对坯料表面进行处理。 18.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润滑、耐磨、防腐等性能常在润滑油中加入的少量活性物质的总称叫。 19.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20.塑性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 21.弹性变形机理;塑性变形机理。 22.物体受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形分为变形和变化。 23.当物体变形时,向量的长短及方位发生变化,用、来描述变形大小 24.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应力偏张量引起的,且只与有关。 25.金属塑性加工时,工具与坯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采用三种假设。 26.轴对称条件下,均匀变形时,径向的正应变周向的正应力。 27.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变化,泊松比。

《材料成形原理》重难点复习题

第一章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液体的表观特征有: (1)类似于 体,液体最显著的性质是具有 性,即不能够象固体那样承受剪切应力; (2)类似于 体,液体可完全占据容器的空间并取得容器 的形状; (3)类似于固体,液体具有 表面; (4)类似于固体,液体可压缩性很 。 2、按液体结构和内部作用力分类,液体可分为原子液体、分子液体及离子液体三类。其中,液态金属属于 液体,各种简单及复杂的熔盐属于 液体。 3、偶分布函数g(r) 的物理意义是距某一 粒子r处找到另一个粒子的 ,换言之,表示离开参考原子(处于坐标原点r=0)距离为r位置的数密度ρ(r)对于平均数密度ρo(=N/V)的相对偏差。 4、考察下面右图中表达物质不同状态的偶分布函数g(r)的图(a)、(b)、(c)的特征,然后用连线将分别与左图中对应的结构示意图进行配对。 固体结构(a)的偶分布函数 气体结构(b)的偶分布函数 液体结构(c)的偶分布函数 5、能量起伏:描述液态结构的“综合模型”指出,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不同原子的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起伏。

6、结构起伏:液态金属是由大量不停“游动”着的组成,团簇内为某种结构,团 簇周围是一些的原子。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出 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 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和发生着改变,这种现 象称为结构起伏。 7、在特定的温度下,虽然“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的存在,但对于某一特定的液体,其团簇 的统计平均是一定的。然而,原子团簇平均尺寸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原子团簇平 均尺寸。 8、浓度起伏:工业中常用的合金存在着异类组员;即使是“纯”金属,也存在着大量原子。 因此,对于实际金属及合金的液态结构,还需考虑不同原子的分布情况。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 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结合力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于排挤到别处, 表现为游动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这种局域成分的不均匀性随原子在不时发生着 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浓度起伏(也称为成分起伏)。 9、对于液态合金,若同种元素的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元素的原子间结合力,即F(A-A、B-B) F(A-B),则形成富A及富B的原子,具有这样的原子团簇的液体仅有“拓扑短程序”;若熔 体的异类组元具有负的,往往F(A -B)>F(A-A、B-B),则在液体中形成具有A-B化学键 的原子团簇,具有这样的原子团簇的液体同时还有“化学短程序”。具有“化学短程序”的原子团 簇,在热运动的作用下,出现时而化合,时而分解的分子,也可称为不稳定化合物,甚至可以形 成比较强而稳定化合物,在液体中就出现新的固相。 10、金属熔化潜热ΔH m比其气化潜热ΔH b小得多(表1-2),为1/15~1/30,表明熔化时其内部原子 只有部分被破坏。 二、判断题(括号中添“√”或“×”) 1、在描述液体结构时,以结构参数N1表示参考原子周围最近邻(即第一壳层)原子数,即配位数; 以r1表示参考原子至其周围第一配位层的原子平均原子间距,同时r1也可表达此液态体系的原子 平均原子间距。() 2、所有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率ΔV m/V均为正值,表明液体的原子间距接近于固体。() 3、理想纯金属液体中只存在“能量起伏”,而实际液态金属或合金同时存在能量、结构和成分三 种起伏。() 4、液态金属及合金中,一些化学亲和力较强的异类原于之间还可能形成不稳定的(临时的)或稳定 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以固态,气态或液态出现。() 5、液态领域最新理论及实验表明,单组元液体中存在“拓扑短程序”,而多组元液体中则可能同 时存在“化学短程序”,液体结构和性质随压力或温度的改变只发生连续渐变。()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_试卷_答案

??????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 一、(共75题,共150分) 1. 在手工操作阶段,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2分) A.计算机的速度不快 B.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不大 C.外部设备太少 D.用户使用不方便 .标准答案:D 2. 下列选项()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2分) A.管理计算机硬件 B.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 C.管理计算机资源 D.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标准答案:D 3. 批处理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2分) A.用户无法与程序交互 B.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 C.没有实现并发处理 D.CPU的利用率较低 .标准答案:A 4. 当CPU执行用户程序的代码时,处理器处于()。(2分) A.自由态 B.用户态 C.核心态 D.就绪态 .标准答案:B 5. 根据中断信号的来源,()引起的中断称为外中断。(2分) A.I/O完成 B.内存越界 C.用户态下执行特权指令 D.数据传输出错 .标准答案:A 6. 作业的处理一般分为多个作业步,连接成功后,下一步的工作是()。(2分) A.运行 B.编辑 C.检测 D.连接 .标准答案:A 7.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二种使用计算机的接口,其中一个是()。(2分) A.函数库 B.子程序调用 C.中断机制 D.系统调用 .标准答案:D 8. 并发执行的一个特点是()。(2分) A.结果可再现 B.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 C.计算结果会出错 D.不会顺序执行 .标准答案:B 9. 进程的基本状态有三种,其中一个是()。(2分) A.开始态 B.就绪态 C.唤醒态 D.结束态 .标准答案:B 10. 对进程进行控制的原语,完成的功能包括()。(2分) A.执行就绪的进程 B.唤醒等待的进程 C.将运行程序就绪 D.淘汰出错的进程 .标准答案:B 11. 资源描述器中应包含的内容有()。(2分) A.分配标志 B.等待队列的指针 C.唤醒程序的地址 D.资源分配程序入口地址 .标准答案:D

材料成型原理(上)考试重点复习题2

(第一章)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座位:第 排, 左起第 座 1、偶分布函数g(r)物理意义是距某一 参考 粒子r 处找到另一个粒子的 几率 ,换言之,表示离开参考原子(处于坐标原点r=0)距离为r 位置的数密度ρ(r)对于平均数密度ρo (= N/V )的相对偏差。 2、描述液态结构的“综合模型”指出,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不同原子的 能量 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 时间 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这种现象称为 能量 起伏。 3、对于实际金属及合金的液态结构,还需考虑不同原子的分布情况。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结合力 较强 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于排挤到别处,表现为游动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这种局域成分的不均匀性随原子 热运动 在不时发生着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浓度 起伏。 4、粘度随原子间距δ 增大 而降低,随温度T 上升 而下降,合金元素的加入若产生负的混合热H m ,则会使合金液的粘度 上升 ,通常,表面活性元素使液体粘度 降低 。 5、两相质点间结合力 越大 ,界面能越小,界面张力就越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越大,则润湿角 越大 ,表示两相间润湿性 越差 。 6、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既取决于金属本身的流动性,也取决于 铸型 性质、 浇注条件、铸件结构等外界因素,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流动性与充型能力的关系可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内因。 7、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切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梯度的比例系数,以η表示,通常称为 动力 学 粘度 。要产生相同的速度梯度dV X /dy ,液体 内摩擦 阻力越大,则η越大,所需外加剪切应力也 越大 。粘度η的常用单位为 Pa ·s 或 mPa ·s 。 8、铸型的C 2、ρ2、λ2越大,即 蓄热 系数b 2(2222ρλC b =)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 越强 ,,又增大T ,所以f max 减小;同时固液阶段时间延长,所以钢铁材料中S 、O 高则热裂纹容易形成。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

1、击溅侵蚀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第一,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体,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赌塞,形成板结引起土壤渗透性降低,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动; 第二,直接击打地面导致土体分溅并且沿着坡面迁移; 第三,雨滴击打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降雨侵蚀和地表径流的输沙能力增大。 2、溅蚀可分为那几个阶段? 干土溅散阶段;湿土溅散阶段;泥浆溅散阶段、土地板结阶段 3、坡面产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坡面径流的形成是土壤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形成,其机制是降水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导致水分不能入渗,在地表集中而形成。 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须渗阶段和漫流阶段。蓄渗阶段:首先是植被的含蓄作用,然后就是进入土壤的蓄渗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坡面低洼也会填起,这个过程叫做填洼整个蓄渗阶段都是对降水的一次性消耗。漫流阶段:径流为涉及到整个坡面,有时分时合的水流形成,此时的流速很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进入全面漫流阶段,次阶段水量增加,粗糙度降低,流速增加,径流冲击力增大,导致地表径流冲力大于土壤的抗蚀力,土壤表面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发生面蚀。 14、什么是沟蚀,影响沟蚀的因素是什么? 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是细沟侵蚀面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会逐渐集中形成固定流路的股流,集中的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岩和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成为沟蚀。影响沟蚀的因素:汇水面积、坡长、坡度,汇水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径流量,坡度坡长影响侵蚀力的大小,其中汇水面积是保证浅沟形成发育额首要条件 4、侵蚀沟发育包括那几个时期? 侵蚀沟的形成主要有:溯源侵蚀阶段、纵向侵蚀阶段、横向侵蚀阶段、停止阶段溯源侵蚀阶段:以向长发展为主,与汇流方向相反,尚未形成明显的沟头和跌水;纵向侵蚀阶段:以向深发展为主,沟头下部出现明显的跌水 横向侵蚀阶段(平衡坡面阶段):两岸向宽发展却成为主要形式,平面上呈树枝状侵蚀沟网,形成冲积扇。 停止阶段:沟顶接近分水岭,沟底纵坡接近于或相当接近于临界侵蚀曲线,沟岸大致接近于自然倾角,因此沟顶已停止朔源侵蚀,沟底不再下切,沟岸停止扩张 5、什么是临界风速和起沙风?以及沙粒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临界风速: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粒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起动风速和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沙粒的运动形式:悬移、跃移、蠕移 6、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区原则:1、同一区内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及社会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治理方法、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一致;4、侵蚀分区尽量保持流域界线及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7、42地形与降雨对水蚀的综合影响: ⑴特大及较大暴雨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正相关; ⑵降雨平均强度小,或平均强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成反相关,而与冲刷量成正相关 ⑶一次降雨量很小,历时也很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负相关。 8、崩塌的分类:按块体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分为: 山崩、塌岸和散落。

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

测验:第一章测验( 共10 题,满分100.00 分) 1 单选Windows是()操作系统。 A. 单用户单任务 B. 单用户多任务 C. 多用户多任务 D. 命令行窗口 正确答案为: B 2 单选以下()是分时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A. DOS B. Windows NT C. OS/2 D. UNIX 正确答案为: D 3 多选引入操作系统的目的有()。 A. 有效性 B. 方便性 C. 可扩充性 D. 开放性 正确答案为: ABCD 4 多选操作系统的特征有()。 A. 并发 B. 共享 C. 虚拟 D. 异步 正确答案为: ABCD 5 单选以下哪个不属于操作系统? A. Windows B. Linux C. Oracle D. MacOS 正确答案为: C 6 单选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批处理系统出现早于分时系统 B. Linux就是批处理系统 C. 批处理系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D. Windows是批处理操作系统 正确答案为: A

7 单选以下哪个是移动操作系统? A. Linux B. Android C. WindowsXP D. Windows2003 正确答案为: B 8 单选Linux最早发布于哪一年? A. 1990 B. 1991 C. 1992 D. 1993 正确答案为: B 9 单选第一个企业版的Linux是哪一个? A. CentOS B. Ubuntu C. Debian D. RedHat 正确答案为: D 10 单选以下哪个不是内核的组成部分? A. 系统调用接口 B. 进程管理 C. C语言编译器 D. 驱动程序 正确答案为: C 测验:第二章测验( 共10 题,满分100.00 分) 1 单选进程在Linux中的表示是一个()。 A. 代码块 B. 结构体 C. 程序体 D. 封装体 正确答案为: B 2 多选进程通信的方式有()。 A. 管道 B. 消息队列 C. 套接字 D. 共享存储 正确答案为: ABCD 3 多选下列选项属于线程的特点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